回覆列表
  • 1 # 米兔故事匯

    我們都知道“親子高效陪伴”對於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孩子年幼的時期。透過父母的陪伴,孩子才逐漸構建起對自己的認知,實現自我人格的形成與完善。因此父母如何高效有質量地陪伴孩子,關乎孩子的未來。

    3-12歲 陪伴教育的黃金時期

    孩子的3-12歲,是陪伴教育的重要階段,在父母有效的陪伴下,可以增強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心、創造力,從而在陪伴孩子的同時,提升孩子的綜合素質。

    不同階段 匹配不同的陪伴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齡前、童年期、青春期,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溝通與陪伴。父母需要針對孩子所處的年齡特徵,以恰當的陪伴方式給予孩子成長的營養:

    如學齡前,不妨陪孩子玩玩具,一起探索未知的世界;童年時期,帶著孩子去各地遊玩漲見識,開拓眼界;青春期,給孩子更多的私密空間,保持友好而親密的溝通方式等。

    如果父母早期缺乏對孩子的陪伴,兩者之間容易缺乏情感依賴和親密的情感溝通,孩子在某些方面不願意接受父母的教育。所以,為了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父母從一開始就不能缺席孩子的成長。

    高效陪伴:時間、愛,做有意義的事

    高質量的陪伴應注意三點:時間的保證、愛和情感的投入、一起做有意義的事。

    在孩子幼年時期,父母可以陪孩子做遊戲、製作手工、外出遊玩等。透過情境的轉換,豐富孩子對於世界的認知,同時提高表達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等到孩子長大點,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家務,閱讀看書,運動健身等。

    前面我們提了那麼多親子“陪伴教育”,那麼什麼才是陪伴教育?僅僅是親子陪伴嗎?下面我們來深入瞭解一下陪伴教育的相關內容。

    關鍵詞:陪伴教育

    西方著名教育學家研究證明,對於12歲以前的孩童教育,任何名師名校都不如父母的有效陪伴更為重要。因為教育不單是知識的傳授,還有心靈的啟蒙。

    因此,某些西方教育學家推崇陪伴就是最好的親子教育,陪伴教育也逐漸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系。

    親子教育重中之重,然而伴隨而來的,是當今家長工作的忙碌和時間的不可控。忙於工作,將孩子託給家中老人照顧,但由於隔代教育的代溝,教育理念的差異,孩子教育質量難以保證

    高效陪伴不在於時間的長短,更在於質,即用心。比如提供舒適Sunny的成長環境、擁有同齡孩子之間的親密互動、老師的專業輔導、貼心的生活照顧……

    用心教育 快樂童年

    所謂高效陪伴就是給予孩子充分的時間、愛和用心,共同體驗有趣的事情。可愛學作為陪伴式教育品牌,一切為了孩子出發,不論是校區環境的溫暖打造、雄厚師資的提供,還是課程的多元化設定,無不專業貼心。在這裡,時刻給孩子充足的心理營養,在學習和玩樂中隨心切換,實現最好的教育,真正為家長和孩子解決成長的煩惱

  • 2 # 張琪210952155

    高效陪伴就是高質量的陪伴。讓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得到發自內心的快樂和幸福,並因此得到成長和滿足。

    要高效陪伴孩子,第一,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儘量少用電子產品,確實需要用到電子類產品也儘量限制時間,畢竟孩子對此類產品免疫力較低,且可以有效控制大人的注意力。

    第二,和孩子娛樂過程中要語言動作神態同時用到,不能單一的只用語言,孩子的觀察力很強,需要更多的情緒帶入。

    最後,快樂是最重要的,不要太在意孩子在親子陪伴中學到什麼,更應該在意孩子內心的感受和臉上的快樂。

  • 3 # 風一樣的陳老師
    1.引導孩子的學習興趣

    學習對於孩子的成長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節,適當的引導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有利於增強孩子以後對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引起孩子對學習的注意力。

    2.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根據孩子的天賦和興趣,適當進行培養,進一步挖掘孩子的潛力,不要讓孩子因疏於培養,幾年後表現的天賦泯然於眾,造成天賦的極大浪費,也非常不利於孩子未來的全面發展。

    3.鍛鍊孩子的交際能力

    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還是交流,交流能力強的人在哪裡都是比較受歡迎的,有條件的話,需要儘可能鍛鍊孩子的交際能力,讓孩子學會怎樣與他人愉快交流,有利於孩子以後快速融入一個陌生的環境,並對孩子未來的生活工作都有極大的幫助。

  • 4 # LLper18

    高效陪伴是一種親子活動,通常情況下是說提倡每天20分鐘的高效陪伴,全心投入,讓孩子和家人有充足的安全感,從而達到家庭和諧,身心健康及提高工作效率。

    現在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家人之間特別是親子之間陪伴的時間減少,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所以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避免釀成無法解決的家庭親子矛盾,我們語言高效陪伴。

    那麼怎樣高效陪伴呢?我來談一下我的經驗。

    第一,父母(或其他監護人)要樹立正確的陪伴觀念:我們所進行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家人和睦和團聚,兒女膝下承歡。親人之間的陪伴是最重要的,要抓住機會,好好珍惜。不要認為孩子已經大了,不用時時照看,他(她)不需要你了,其實子女從內心深處是非常渴望父母的陪伴的。而且子女在父母身邊是最有安全感的,你的每一次高效的陪伴,對孩子心智的成熟、責任感的養成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要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教育子女,盲目地崇拜學校的教育,認為自己只需要好好掙錢,把孩子送進好的學校或者培訓班就是自己最應該做得,其實這是捨本求末。有研究也發現,童年期,父母給予充分高效陪伴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和別人相處,更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更懂得感恩,更有安全感,在事業上更有競爭力。不要認為陪伴孩子是最沒有意義的事情,對於父母來說,陪伴孩子是你的責任,也是你的權利哦!

    第二,高效陪伴需要知道一些心理學的知識。兒童2-3歲是“寶寶叛逆期”(這一時期寶寶會努力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會主動去做一些事情,你要鼓勵他(她)去做,協助他(她)去完成)、7-9歲是“兒童叛逆期(兒童在這個時期常常被不耐煩不理解的父母不合理的訓斥。這個時期父母要給予孩子適當的引導,不能把他(她)的一切要求都視為“胡鬧”)”、12-18歲是“青春叛逆期”(這個時期是孩子叛逆最強烈的時期,父母遇到事情時要多爭取孩子的意見,不能專斷。而且父母要多瞭解他(她)們都在關注什麼,你也要去關注,這樣孩子才能主動和你交流,這個時候和孩子的關係最好是平等的朋友關係。不要認為他(她)們除了學習之外的事情都是“瞎胡鬧”)。

    乳兒(1週歲以下)是語音發展階段,所以要不斷的鼓勵他(她)說“爸爸”“媽媽”,只要一有說的行為,就親親他(她),誇誇他(她),強化這種行為。嬰兒(1-3歲)是兒童掌握詞彙的階段,這個時候,父母見到什麼都要告訴嬰兒,他(她)會自覺不自覺的去學習。3歲左右的兒童話會特別多,不要去制止他(她),否則會造成他(她)以後跟別人交流會不自信,會害羞。這一時期兒童也會讓你給他(她)講故事,你就要去買一這書,如《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話》講給他(她)聽。然後你也鼓勵他(她)給你複述你講給他(她)的故事,聯絡他(她)的邏輯能力。適當地陪她看動畫片,讓他(她)學習一些新詞彙。3-6歲也是音樂發展的關鍵期,所以要讓兒童多聽多唱兒歌,父母也可以陪著他(她)一起唱哦。

    4歲是兒童對顏色認知的關鍵期,所以呢父母就要經常告訴孩子看到的都是什麼顏色,而且鼓勵他(她)去畫畫,掌握顏色搭配和構圖。4-5歲是學習書面言語的關鍵期,這個時候呢,可以給孩子讀一些白話文,讓孩子背誦《論語》《三字經》《韻律啟蒙》等一些書。還有呢,6歲前所有的口語都可以交給他(她)了。

    7-12是培養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期,所以你可以多陪子女做一些數學方面的題目,但是要形象化的題目,比如“12和蘋果分給4人,一人分幾個?”題目不能太抽象。這一時期也是要求父母有效陪伴子女的最後時期了。

    12歲以後兒童的符號運算就開始發展起來了,比如一些方程,x+6=12這個時候孩子就能理解x就是未知數了。他(她)這個時候也開始讀初中了,開始照鏡子打扮自己了,父母要尊重他(她)這種行為(但是不支援燙髮、化妝等“不良”行為哦)。12歲以後要開始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父母只是提供建議就行了,你的有效陪伴機會也會逐漸減少,因為他(她)開始喜歡有自己的空間了。

    第三,要建立對子女的自信和耐心。只有對子女充滿信心的父母才會願意花時間去陪伴子女,也才會更有耐心。父母要明白孩子是逐漸成長的,如果你總是多說他(她)優點,一點點的去幫他(她)改正缺點,他(她)會越來越優秀,也會越來越願意和你交流,聽你的聯絡。你的有效陪伴就成為孩子美好的語言,你如果總是說他(她)缺點,他(她)看到你就會緊張,就沒心情,會表現的更差,他(她)就不想讓你陪伴。

    第四,給予孩子充分表達的機會。他(她)喜歡什麼,只要是合理的,你就支援他(她)去做,不要怕麻煩,不要怕失敗。你需要做一個支持者,這樣,你就會放鬆自己,也會營造輕鬆高效的陪伴環境。

    第五,你需要培養更多興趣,這樣你才不會落伍,你懂的比孩子還多,比孩子還趕時髦,孩子會把你當榜樣,自然而然的會向你敞開心扉,有效陪伴就達成啦。

  • 5 # 教育好文

    一、高效陪伴不是全程陪伴。

    高效陪伴,並不是說你整個過程都一時一刻不離開孩子。全程陪伴孩子不是高效的陪伴,是需要給孩子一定的時間,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的空間。我在陪伴孩子的時候,並不一定是像影子一樣跟隨著她,而是放手而有度。就像我們小時候春遊,最喜歡的是自由活動時間。再比如我們跟小夥伴兒一起玩兒,不希望家長插手。現在的孩子也是這樣的心理,只要是孩子跟小夥伴玩,我一般都不去過問,不干涉,遠遠看著她就行了。

    二、高效陪伴不是全員陪伴。

    人多嘴雜,在陪伴孩子的過程當中,不需要全員參與,一家老小都在那兒指手畫腳非常不好。尤其是陪伴孩子做作業,只需要一個家長來管理就可以了,不需要所有的大人都來指手畫腳,都來指導。這種陪伴並不是對孩子的愛,反而會遭到孩子的厭煩。

    三、高效陪伴不是全域陪伴。

    高效的陪伴不是孩子所有的空間你都給他佔滿,要給他自由的空間。孩子上廁所不需要陪孩子,一個人在房間裡邊兒做自己的事情不需要陪孩子有心事,需要靜一靜的時候也不需要陪伴。

    最高效的陪伴是:孩子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遇到什麼困難我都在,而不是我隨時隨地都去管他的吃喝拉撒。

    教育不易,且行且關注。

  • 6 # 芝士媽媽

    “3歲看大,7歲看老”,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看孩子3歲的時候發展的好不好,就可以看到長大後發展的好不好;在7歲的時候有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能不能更好的融入學習、社會、交往環境,就可以看到老了的能力,早期的發展對終生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

    早期教育的形式——高質量的陪伴、親切的照料

    腦的發展

    3歲時,腦子已經形成1000萬億的連線——大概是成人的2倍,不過腦細胞之間的連線很少很稀疏,如果這個階段環境是特別的豐富、有趣,孩子的大腦就會被塑造成非常的精妙。

    狼孩的故事:嬰兒在很小的時候被狼叼走,在狼群中長大,如果在4.5歲以後解救回人類社會,他這個時候已經有很多的狼的習性,錯過了語言學習的關鍵時期,甚至有些大錯過了運動發展的時期,很難真正學會語言和運動。

    視覺和聽覺的發展語言能力的發展

    1、怎樣同孩子交談

    經常對寶寶說話:呼喚他的名字,交談時撫摸他並作出各種手勢

    傾聽寶寶的聲音:孩子發出聲音時,應不斷點頭並向他微笑

    積極迴應寶寶的呀呀學語聲:鼓勵他發更多的音

    和藹可親:親切柔和的語調

    告訴他更多:當孩子說話越來越多時,你不僅僅回答他的問題,還要在他希望獲得的知識之外,告訴他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儘可能多地補充

    幫助他集中注意力:為他指出周圍環境中的事物並叫出它們的名字,幫助他了解哪些東西應該認真觀察。

    2、為孩子高聲朗讀

    儘可能早地為嬰兒朗讀:3個月或更早,讓朗讀成為寶寶生活的一部分,要讓閱讀成為寶寶的一部分

    為孩子朗讀的益處

    使親子關係更加親密

    訓練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理解閱讀的規範(一頁接一頁、從上到下、從左到右)

    使孩子注意到周圍環境之外的世界

    有助於運用想象力(在媽媽講的故事裡,在書裡有很多環境之外的世界)

    有助於培養孩子讀書的習慣(經常朗讀,進了小學不知道多讀書,總是靜不下心來)

    在孩子的語言發展過程中,我們的親子陪伴就體現的非常重要

    運動的發展

    1、大運動的發展

    兒童運動發展的“黃金時段”是出生到6歲。

    兒童運動發展遵循一定的規律:二抬四翻六會坐,七滾八爬週會走;15個月會跑,2週會雙腳跳。

    家長要在合適的時間提供機會促進寶寶運動的發展。

    2、精細運動的發展

    新生兒:雙手握拳

    滿月以後:雙手張開

    3月:雙手握在一起

    4-5月:主動去拿物體

    6月:兩手傳遞物體

    7-8月:拿小餅乾吃

    12月:用勺吃飯

    24月:一頁一頁翻書,用筷子吃飯

    這個過程中需要家長的陪伴提供機會給孩子。

    情感的發展

    在情感發展的過程中,家長要對孩子早期建立情感依戀。情感發展的“黃金時段”是出生到12歲。不同時期發展不同的情感,比如理解別人的情感、同情和信任。

    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1、和孩子建立一種充滿信任的關係

    a、學著去理解孩子發出的資訊,滿足孩子身心的需要;

    b、要學會安慰孩子,幫助孩子調節自己情感,讓她瞭解他的需要是會被滿足的;

    c、隨著孩子的長大,要改變帶孩子的技巧。

    如何改變帶孩子的技巧?

    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怕餓著凍著,不停地給孩子吃穿,反而缺乏情感的交流。孩子一哭就給孩子吃,會導致孩子肥胖,孩子的早期腦發育除了母乳還要很多的體驗,要陪孩子玩耍,早期做操,早期按摩,製造很多的樂趣,豐富面部表情,歡快的語調,分享快樂、憂愁、害怕等的經歷。親子之間的友誼和愛。

    d、製造樂趣

    2、豐富你的面部表情:微笑或歡快的語調;

    3、增進與孩子的聯絡:共享歡樂、害怕、驚奇、興奮等各種經歷,能夠相互產生友誼和愛。

    陪伴的誤區有哪些?

    1、不要忽視孩子,但是也不要過度保護;

    2、不要讓2歲之前的寶寶接觸電子螢幕,電子畫面的快速轉換會引起兒童注意力紊亂。

    看電視是一種被動經歷,會導致孩子形成一種“缺乏活力”的大腦活動模式,電子螢幕不停轉換的時候,孩子來不及去搜索,越小的孩子越看不懂,也來不及去思考和接受。

    孩子觀察、探索和關注這個世界,以及與人交往的時間少了,影響語言和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諸葛亮是如何開發和經營蜀國經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