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麼記982
-
2 # 飛天巨龍
我家鄉過年的風俗習慣是三十那天家家戶戶貼春聯。今年我準備在房門貼自己寫的一付古聯: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三十中午的菜,必須有魚講究是,年年有餘。吃飯時放鞭炮。三十晚上包餃子,並下水餃吃。一邊包餃子,一邊看春節晚會。在半夜十二點前,放鞭炮接神。初一初三初五吃餃子,初二初四初六,女兒女婿拿禮物到父母家聚餐,走親串戶非常非熱鬧。正月十五吃元宵,看踩高蹺。扭秧歌。
-
3 # 浮雲樂騅
我家在北方農村,過去進臘月就開始過年了,鞭炮聲常能聽到了,臘八粥,從廿三祭灶就年味更重了,一般都在這幾天過“酥子菜”(山東濟寧音,不知道對不對,就是油炸面裡面裹著肉類或蔬菜),買年貨,寫春聯,包餃子,放鞭炮。除夕上墳,說是請老的回家過年,請回老的才貼春聯,掛紅燈籠啊,給家裝扮一下。晚上年夜飯一般不晚,就看晚會的時候,還要給小孩子備壓歲錢,我家人丁多,給壓歲錢的時候也好玩些,我經常會用壓歲紅包逗我外甥、侄子侄女他們。
農村人是質樸的,現在日子好了,攀比還是有的,不至於家家。我家還好,沒有攀比的心,也比不了人家。
對老家的風俗很習慣啊,在外面適應著外面的習俗,回家對家裡的風俗還是很親切,只是覺得現在冷清多了,小孩子不如以前多,小孩子也被看得緊,想放鞭炮呲花的,家人說危險不被允許。想家就是想小時候一樣的事啊,要是習俗變了就可能覺得不是想的家的樣子了。
-
4 # 昱彤2020
不攀比,走走親戚竄竄門,互相也不用提東西!你來我家吃吃,我去你家吃!不過現在過年不讓放煙花,放鞭炮,因為汙染環境!很多也會選擇過年跟家人出去旅遊!
-
5 # 寧宇與麥豆
題主這個問題問的好。雖然各地都會在過年的時候熱鬧一番,但是也會有些差異,有當地的習俗和特色。
下面,我就說說老家那邊的過年習俗。
我的老家在魯西南一個普通的村莊。從臘八節開始,忙著打掃家裡衛生,裡裡外外打掃一遍。床單被褥,牆角蜘蛛網都不會落下,從這天開始,也就算進入過年的節奏了。
以前的時候,購物不方便,不像現在超市不遠處就有個超市。那時候備年貨需要提前準備,比如蒸饅頭,做豆腐,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忙活。小時候每次家裡做豆腐都要喝一碗熱乎的豆腐腦。不過,現在很少有自己做豆腐了。都是去豆腐坊預訂現成的。
到了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傳統的“小年”,這一天都要多加幾個菜,作為一個節日來慶祝。開始去農村集市準備過年的年貨,因為臘月二十六以後集市就少了。
備年貨的重頭戲是做“豬下貨”,也就是買來生豬頭、豬蹄、豬尾巴、豬肚等自家加工。那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是飄著濃郁的肉香。煮好以後放在大盆裡,封好,留著過年招待客人吃。
到了臘月二十八,就可以在院門和堂屋貼春聯了,取出白麵加水煮熟做成“漿糊”,刷到門框上開始貼春聯。一般都在豬圈上貼“六畜興旺”圖個吉利。
到了大年三十,家家戶戶開始準備祭祖和準備年夜飯了。祭祖要在中午陽氣最盛的時候,上墳燒紙。年夜飯一般在下午4點左右開始,正式開飯前開始要放鞭炮。誰家傳出鞭炮聲,就知道要吃年夜飯了。
到了除夕夜,一般看完春晚以後,就開始忙著“發碼子”。儀式一般都是家裡老人主持,敬天敬地,祈求神靈保佑家庭順達發大財。儀式結束後,開始放鞭炮。這時候的鞭炮又響又亮,誰家鞭炮響,誰家鞭炮放的時間長,代表著這家日子過的紅火。
所有儀式都結束後,把家裡燈都開啟,開啟院門,收拾一下準備拜年。放完的鞭炮紙是不能清理的,留著給初一拜年的人看,鞭炮紙越多,代表著這年收入越好。
現在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農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有些習俗已經在悄然改變,逐步適應新風俗、新時尚。但是,過年的期待和思念不變,即使遠離家鄉,但是過年,味道依然懷念。
-
6 # 青埂峰下有情郎zjy
你這個問題很好,現把我2018年的一篇文章分享出來,供大家批評指正。
泰安的過年
文|趙建元
少時對余光中“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沒什麼體會和感覺。大學畢業後留在武漢工作生活,自此,武漢和泰安就成了我世界的兩極,經年的漂泊,濃濃的鄉愁日漸渾厚。故鄉就成了一根線,一頭拴在我的身上,一頭連在父母的心上,武漢和泰安的風吹草動都會絆動兩邊深深牽掛的心。每年過年就是這根線收得最緊的時候,打理行囊準備回家過年成了年底最重要的事情。
魯迅先生《祝福》裡說:“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這句話真是好,星月鬥轉,滄桑鉅變,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每逢年底,全國各地在商家的鼓譟下,滿目都是聖誕的華彩,絢麗的霓虹燈濃郁了西方節日的味道,卻沖淡了中國舊曆的年味,冷卻了傳統的中式溫暖。然而,泰安卻是一個例外,泰城大街小巷,民間深處,在大自然玄妙無聲的節氣轉換裡,卻是一點都沒變,泰安的過年,是最具中國味的年。
泰安過年最有中國味,絕非浪得虛名,若無千年的文化積澱,絕不足以撐得起這響亮的名字。岱嶽眉下泰安城,一座城池在山中。泰山安則四海皆安,13代帝王親自封禪祭祀、24代帝王72次遣官祭祀,1565處石刻,訴說著中華民族2000年的滄海桑田。它就像一記神聖鮮明的歷史符號,深深鐫刻在中華民族的血脈記憶裡,歷千百朝代綿延不絕,吸引著全球華人華僑甘願用最虔誠的腳步去丈量山的雄偉,用最赤城的俯首去參悟道的高深。
南方人過年時,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吃一頓年飯,大人打麻將、小孩子玩遊戲,宴席結束,一場轟轟烈烈的年也就隨之結束了。泰安與南方截然不同,因為年處在年度週期與四季迴圈的新舊交替時間關口,所以勞動人民數千年來不斷豐富、生動其節俗,並賦予倦鳥歸巢、子孫繞膝、舉杯同慶平安團圓的內涵,這些節俗充滿了人性倫理之美、情感之美、藝術與智慧之美,年由此成為了泰安人慶祝辭舊迎新的一種儀式,即使風雪交加也從不畏懼。
進入臘月,一年之中最盛大的慶典,便會徐徐拉開帷幕。漫天飛舞的雪花,帶著春的期盼,肆無忌憚地飄進人們的心田。漫天遍野,白茫茫一片,平時鮮有人問津的池塘土坎成了孩子們歡樂的源泉,溜冰滑雪不亦樂乎,即使弄髒了期盼已久的新衣新帽也在所不惜。堅果炒貨、牛羊豬肉、雞鴨魚肉、還有一籠屜接一籠屜的各色麵點,是家家戶戶過年必備的年貨。暢飲敘舊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家或多或少都會備幾箱酒水,以備親戚朋友或小酌或豪飲之需。因為對新年充滿期盼,所以北方的孩子幾乎人人都會唱童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我最喜歡的童謠只有一句,“臘月二十三,到年還七天”,因為這句話簡單直接地道出了我們對過年的期盼。
過了二十三,籌備過年的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就像上緊了發條一樣為過年做著最後的衝刺。除夕是泰安過年大戲的高潮,這一天的活動異常豐富。天剛矇矇亮的時候,鞭炮聲就會排山倒海般把人們從被窩裡拉起來,大人和孩子們穿上各式新衣,孩子們的衣服一般都是紅色的,一方面喜慶另一方面辟邪。匆匆吃過早飯,家家戶戶都會貼上嶄新的對聯,希望換掉過去365天的黴運,然後就是準備各種美食點心。五六點的時候天就黑了,鞭炮合奏曲再次想起,大人們放震天雷、二踢腳和大禮花,孩子們放一些零零碎碎的小花炮,人們深信“爆竹聲中一歲除”,除掉舊年的所有晦氣,對北方過年深有體會的老舍先生說“鞭炮聲不許間斷,日夜不絕”。除了例行的一日三餐外,泰安除夕夜二十四時還有一餐叫年夜飯,這一餐意義非比尋常,所以除夕吃罷晚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看著春晚,一邊準備著年夜飯,家家戶戶不論菜多菜少,雞和魚是必須要有的,主要是期盼來年大吉大利和年年有餘,主食無一例外肯定是餃子。很多人家習慣在包餃子的時候偷偷放一些東西,放糖代表吃到的人在新的一年甜甜蜜蜜,放錢代表吃到的人在新的一年財源廣進,放堅果代表吃到的人在新的一年踏踏實實。飯菜做好了,在新年的鐘聲敲響之前,還要再次燃放爆竹敬天敬地敬祖宗,緬懷先祖,叩謝先輩的庇佑和養育之恩,教導晚輩謹記家風家訓,爺爺奶奶接受子孫跪拜磕頭髮放壓歲錢。之後,一家人圍坐一起,享受這新舊交替承上啟下的第一餐,希冀隨後而至的春風,將新年的好運帶入家家戶戶。吃完餃子大家繼續看春晚,精神好的還要守歲到大年初一早上。
大年初一,天剛矇矇亮街上就有人在外面舞龍舞獅子,鑼鼓聲也跟著響起來,人們開始到處走走,互相拜年。抑或拾步泰城的大街小巷,在萬仙樓上與眾仙開啟一場穿越千年的約會,在天街上閒遊俯瞰層巒疊嶂和山下萬家燈火,在通天街的青石板路上聯通古今脈絡,在雙龍池中萬枚古幣前許下千年夙願,在岱廟斑駁厚實的城牆前下神遊婆娑的歲月。魂兮夢兮,天上人間不見不休;古兮今兮,一不留神就醉了魂。
-
7 # 米鰭鱗小虎
小年瓜果鮮肉鞭炮往屋擺
除夕雞鴨魚肉滿桌已滿座
初一老小天倫之樂笑呵呵
初二一到串門送禮望長輩
初三到初五喜酒喜事不減
一年收入隨禮歲到手發軟
總結:一家歡喜 一家憂
-
8 # 綠野文藝
農曆新年快來了,2020年1月25日就是春節了。
感覺好快呀,又是一年新年到,似曾相識,卻又些許不同!
在新年來臨之際,我們地處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內蒙古包頭市,可能因為民族文化不同,風俗習慣也不盡相同。
一、蒙古族新年是一年最大的節日。
蒙古族新年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內蒙古蒙古族的節日時間與漢族春節時間大致相符。位元翁(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拜祭,敬奶茶,敬酒。
二、蒙古族春節的來歷。
關於蒙古族春節的來歷說法不一,一是據五世達賴《黑白算答問》一書所說:“成吉思汗於公元1227年,取西夏國都,盛筵慶功,並以此為蒙歷歲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見稱”。星宿月是農曆12月16日到1月15日,這與農曆前後相差一個月。而鄂爾多斯地區延續下來的蒙古歷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數記月。以此看,蒙古歷歲首當是農曆四月。據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歷演算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由來。 接近年底,無論農區還是牧區,家家戶戶都要立起燈籠竿。 到年三十,要清掃庭院,搞好室內衛生。佛前要設一小小祭壇,把煮好的大塊羊肉擺在祭壇上,供上乳製品和麵制果品。
三、與漢族聚居的蒙古族如何慶節?
近些年來,蒙古族春節雖與漢族大體一致,並吸收一些漢族習俗,如吃餃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許多蒙古族的傳統習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閤家團圓。
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節日服裝,聚於一堂,叩賀新年。 首先由輩數最小的,向長輩拜年,依次進行;晚輩叩頭,平輩請安;並裝煙、敬酒、獻哈達。長者受禮之後,要向弟、侄、兒、孫們 表示祝福。祝福完畢,要給孩子們一些禮物和“壓歲錢”。 天一亮,家族親友間就開始互相拜年。遠途的都要騎馬或趕車來。叩節、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結束。
-
9 # 靜心品茗
【我感覺過年也是回味童年的時光】這個問題問的好,估計是這段時間好友相聚問的最多的一個問題,忙忙碌碌到年底了,我感覺或許是隨著我年齡的增長,對過年的感覺越來越淡了,但是心底中還有一些朦朧憧憬過年的一些味道,不知道您們怎麼想的?主要是一過年想起來小時候,就想起了無憂無慮的快樂童年時光,現在生活在天津也只有春節回去看看,記憶最深的是春節回到老家農村,回到了生我養我的地方,童年的點點滴滴記憶湧向心頭,總感覺自己還沒長大,但是算算已經人到中年了。好好珍惜以後的時光吧!
【農村攀比現象還是有的】每年回去老家的變化也非常大,也是高高的樓層,只是比大都市人容易喜歡串門兒家長理短,你說不攀比吧,肯定還是有的,說誰家買的什麼車啊?掙了多少錢啊?兒子怎樣掙錢等一系列家長裡短的事兒,無形之中有了攀比心。
【農村結婚攀比彩禮】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們現在的老家特別是兒子多的,家庭條件一般的找物件是一個大問題,彩禮錢都挺多了,農村一般家庭男孩訂婚彩禮十幾萬的都正常,有的更多,家家還攀比,誰家拿的多誰家拿的少等等雖然網路上總是說彩禮錢不能過多可以管控,但是每個地方習俗不一樣,所以說導致有這個陋習,越是兒子多家庭窮了反而要的彩禮錢還更多。有的一般普通的家庭,一年到頭掙的錢,借錢都要也要給兒子娶媳婦,苦了累了操勞的父母們,男孩爭氣好好掙錢還好,還有的類似於啃老族的也不少,更可恨的是有的結婚借的錢還要老人還款。
總之希望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素質的提高農村風氣會越來越好,這些陋習慢慢的會改變。
-
10 # 冀南彩雲
大家好,很榮幸來回答這個問題。
馬上過年了,這邊風俗怎樣,攀比嗎?關於這個問題,分兩點來說一下。
一,首先說下我老家,一進臘月,老家過年的氛圍就濃了,每個集都開始熱鬧起來。各種商品豐富了不少,趕集的人也多起來。
老家過年風俗很多,主要是給神家上供比較正式,老早就請香,燭,神像。因為在農村,到了冬季人們不太忙,也有時間準備。
在村裡攀比一直還是有的,最有特色是比孩子。誰家姑娘給她媽媽買金鐲子了,誰家的兒子在外做生意掙大錢了,要不就是女兒女婿都工作不錯買房買車了等等,尤其上了年紀的老人平時有點時間就聚在一起說這些。
其實農村人很樸實,也沒什麼惡意,沒事了就當拉拉家常,也不礙事說去吧。
在老家平時串門人多,聊聊天什麼的挺親切。
二,我家這邊過年比較簡單,該上班還是上班,感覺不到過節。一到過年,忙得陀螺似的,搞衛生,採辦年貨,待親戚,也不讓放鞭炮,比不上老家過年有意思。
小時候在老家過春節,又熱鬧又喜慶,記憶很深刻,具體不知道多少年了,再也沒回過老家過年。到不了的是遠方,回不去的是故鄉啊。
希望朋友們有錢沒錢都回家過個年,家裡的爸媽都盼著呢,大家說是不是?
回覆列表
快過年了,我們這裡過年不攀比的,畢竟一餐豐盛的與普通的飯菜,也只是填飽肚子。一家團圓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開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