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迷谷歷史

    應該這麼說,明代的火器發展軌道和歐洲是不一樣的。歐洲發展的火器都是單一化的,不斷改進單發槍的射程,不斷加重大炮的噸位。

    明朝的火器發展是多樣化的,現在有不少熱兵器的祖先都是明朝的火器。艦對艦導彈(火龍出水)、火箭炮(佛郎機 歐洲大炮改進)、半自動步槍(十眼銃)、連發手槍(柺子銃),以及古代地雷和水雷,還有燃燒瓶(萬人敵)。厲害一點的還結合了冷兵器的近身格鬥和熱兵器的遠端發射與一體的三眼銃成為了明朝特種騎兵關寧鐵騎的標準裝備。應該說就總體火器水平而言明朝一直還是佔據著優勢的,不過就大型的火炮而言(紅夷大炮)就不行了。

    因為華人到了那個時候還沒解決炸膛的問題,明軍大型火炮作戰時發生炸膛是常有的事情,直到後來從葡萄牙人那裡購買了紅夷大炮再加上自行研製後在基本上得到了解決。須知我們是比較善於研究的,佛郎機就是最好的鐵證,這個原本是嘉靖年間與葡萄牙作戰時候繳獲的大火炮經過幾十年改造種類越來越多體積越來越小(最小的全長70cm大的至少全長2米)。

    順便提一句,就戰術水平而言如果明軍和歐洲等國展開陸戰的話,歐洲也是打不過的,他們有了火槍以後打法很怪,兩軍相遇以後面對面相隔幾十米距離就這麼對射(....),而明朝的戰法抗倭元朝的時候和後來在關寧與後金對戰都是有記載的,有興趣的話樓主去研究研究吧。

  • 2 # 風雲天下之談古論今

    火龍出水是中國古代水陸兩用的火箭,與飛空砂筒一樣是一種火箭,也是二級火箭的始祖。發明於16世紀中葉,明朝中期華人發明了一種新式火箭,叫“火龍出水”,它是中國古代水陸兩用的火箭,也是二級火箭的始祖。

    龍頭下面,龍尾兩側,各裝一個半斤重的火藥桶,將四個火箭引信匯總一起,並與火龍腹內火箭引信相連,水戰時,面對敵艦,離水面三、四尺處,點燃安裝在龍身上的四支火藥筒,這是第一級火箭,它能推動火龍飛行二、三里遠,待第一級火箭燃燒完畢,就自動引燃龍腹內的火箭,這是第二級火箭,這時,從龍口裡射出數只火箭,直達目標,致使敵船燒燬。據說曾經明朝軍隊還用這玩意兒打過日本倭寇,效果十分明顯,將倭寇打的幾乎全軍覆沒。現在有不少熱兵器的祖先都是明朝的火器。 艦對艦導彈(火龍出水)、火箭炮(佛郎機 歐洲大炮改進)、半自動步槍(十眼銃)、連發手槍,你說是不是當時領先世界的火器?

  • 3 # 火器工坊

    只能說,明朝的諸多火器,像“出水火龍”、“自犯鋼火輪”、“神火飛鴉”、“混江龍”這種,屬於設計理念非常超前的武器。但是由於時代技術水平的侷限性,這些火器並沒有發揮出巨大的威力。

    之所以說這些“奇葩火器”屬於理念超前的“神兵利器”,是因為他們確實是很多近現代火器的雛形。比如“出水火龍”,說白了就是一種簡陋的二級火箭,且不說它威力有多大,就這種一個火藥筒燃盡第二個火藥筒急需噴射的持續動力設計,確實要比世界其他地方先進的多。當然,據現在的考證,“出水火龍”真正的殺傷手段是龍口中的火箭,而並非當年明月所說的那樣是什麼艦對艦導彈。當第二級火箭燃燒時,龍口中的火箭會射中艦船,然後燃燒艦船。

    自犯鋼火輪是戚繼光將軍對先前明軍累死地雷的武器進行改進後的產品,當敵軍踩在地雷上,導火索便會被摩擦引燃,然後引爆火藥罐,而火藥罐的罐殼上都是一個一個尖銳的尖刺,可以扎入敵軍身體造成傷害。可以說這東西確實是一種不錯的殺器,但是由於當時的工業水平,不能保證每一個地雷都能成功引燃,而且這個啞火率還挺高,只適用於缺少雨水的薊北和宣府北等九邊諸鎮。

    神火飛鴉更多而言是一種實驗性武器,因為目前沒有神火飛鴉的實戰記錄。不過這東西的設計理念不錯,在艦對艦作戰時,可以燃燒敵艦。不過也是因為工業水平不夠,火藥質量不佳,所以神火飛鴉的不可控行太高,隨時有可能飛歪瞭然後打到己方戰艦,可能也是明軍發現他的這個bug,因此並沒有把神火飛鴉投入實戰。

    最後就是水雷“混江龍”,具體原理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但是知道“混江龍”的漂浮裝置是由牛、羊、豬膀胱做成,屬於一觸即炸的武器。應該說“混江龍”是明軍的超前意識武器中最實用的,一直到清代,這種水雷還在被投入到東南的海防中,並且在鴉片戰爭中還起到了一定的防禦作用。

    可以說這些武器反映了華人民超強的智慧和創造能力,但是因為時代的侷限性,比如工業條件和黑火藥自身的缺陷,使得他們並不能發揮出極大的威力,這也是很可惜的一點。

  • 4 # 深度工場

    明朝有很多奇思妙想的火器,但是基本都不具備實戰能力。

    無論是火龍出水,一窩蜂,還是神火飛鴉等等,在戰場表現都不是很好。主要是精度太低,射程太近,威力也比較小。簡單說就是,這些火器,別說甲冑了,就是一堆盾牌就能擋住了,這些火器效能不穩定,有效射程極短,填裝困難消耗大,殺人殺不到,浪費後勤的反而能力一流,效率極低的典範。

    戚繼光《練兵實紀》,卷五-軍器制解:有火磚,一窩鋒,地雷,千里炮,神槍等,百十名色,皆不切於守戰,故不備,今皆一切禁之。以節靡費,惟有子母炮,尚屬可用,未當終棄,亦一奇品也。

    趙士楨《神器譜》則說:調集人馬十有餘萬,附以北韓土著,何止三十餘萬。倭奴止以飛巒島鳥銃手三千憑為前驅,懸軍深入,不勞餘力,抗我兩國。我以兩國全力,不能制倭死命。焱馳電擊而前,從容振旅而退,不但諸酋盡全首領,至於倭眾亦覺無多損失。

    其實就是說明了,明朝那些五光十色,稀奇古怪的火器,在戰場上,遠遠不如鳥槍好用。基本都是聽起來,效能先進,奇思妙想,用起來則讓人頭痛。

    在17世紀,幾乎全世界都是吊打遊牧漁獵騎兵,只有明朝被女真一個建州部落滅亡。可想而知火龍出水這種武器的實力了。

  • 5 # 陳悅漫步海邊

    “火龍出水”這種兵器,詳情記載於明代茅元儀所著《武備志》。這種武器的原理類似於二級火箭,可以說理念非常超前。但是侷限於當時火器的發展水平,其威力不僅在世界範圍內不處於領先位置,在明王朝時代的火器庫中也只屬於是一種“怪力亂神”的理念大於實效的小種類火器。

    下面我們就一起看看“火龍出水”的結構和威力。

    根據《武備志》的記述,“火龍出水”是由5尺長的毛竹筒製做,毛竹筒的頭部雕刻成龍頭狀,尾部雕刻成龍尾狀,竹筒內裡安裝幾枝“神機火箭”。

    (神機火箭圖)

    在毛竹筒的頭尾下方,各安裝2枝結構和“神機火箭”相似的“火藥筒”。

    所謂的神機火箭,即在正常的箭桿上綁縛一個裝著火藥的藥筒,透過藥捻子引燃,可以射中或者引燃敵方目標。

    (火龍出水圖)

    助飛火箭

    “火龍出水”上,安裝在龍頭、龍尾下方的4枝神機火箭,其藥捻子連線到一起,發射時一併點燃。這4枝火箭屬於超大版的神機火箭,每枝上面的藥筒裝火藥一斤半,因而飛行距離大大超過了普通的神機火箭,可以達到數里遠,是用於推動“火龍出水”飛行的火箭。

    戰鬥火箭

    當“火龍出水”下面的4根助推火箭的火藥筒燒得差不多時,“火龍出水”裡面安裝的幾根小神機火箭的藥捻子就被引燃,小火箭由此從“龍嘴”裡飛出,發揮最終的破壞效果。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到,“火龍出水”本質上其實就是一種“增程”的“神機火箭”。雖然理念先進,但是核心比較low,不僅準頭不好控制、飛行的距離千差萬別,而且最終的破壞效果只相當於幾枝火箭,其威力和同時期西方的火炮無法相比。

    也由此,“火龍出水”在當時只是一種曇花一現的武器。

  • 6 # 派大早

    火龍出水的外形及構造簡述

    “火龍出水”一物的記載見於明代焦玉《火龍經》及茅元儀《武備志》兩部軍事著作,經學者研究表明,火龍出水並不見於原始版本的《火龍經》中,應為後人增補之物。據《火》與《武》兩書所載,火龍出水的主體為5尺長的毛竹一節,前後用木頭分別雕成龍頭和龍尾,龍腹內裝神機箭數枝,龍頭及龍尾下每側安裝半斤重火藥筒一個,總計4個,為火龍的飛行提供動力。戰時離水三、四尺點燃火藥筒,可在水面上飛出二三里遠,當筒內火藥燃放完畢之時,龍腹內火箭即可飛出,焚燒敵船。

    以分類來說,火龍出水屬火箭類武器無疑。明代火箭即有單發火箭又有群發火箭,其中單發火箭以弓或弩射出,群發火箭則以火車或架為載體,再以火箭桶或箱發出(如百虎齊奔等)。此類火箭的使用在史料中有明確的記載,如靖難之役時,李景隆部曾以一窩蜂箭射擊朱棣所率燕軍。而至於火龍出水的發射方式,兩部文獻中都不曾記載,筆者推斷其燃放載具無非車與架兩種,具體的搭載方式和釋放時的仰角則不得而知。

    組成龍身的毛竹筒長約160釐米,壁厚不超過1釐米(筆者對這麼大的竹筒重量沒什麼概念,希望瞭解的朋友指正)。而龍頭、龍尾的大小形狀和所用木料及工藝亦無從得知,重量也無法推算。龍頭的形態和體積可能因工匠的製作方式不同而不同,龍尾則可能為單片垂尾。至於龍腹內神機箭的尺寸和數量則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據學者們推斷,其總長約在兩米左右,箭桿直徑約1.76釐米,數量及排列方式不詳。助推火龍前進的4枝火箭筒位於龍身下,並以一定的傾斜角度與龍身相連。

    現代研究

    中國科技大學的研究者們曾就火龍出水的執行做了相關的推算,由於缺乏可以參考的實物,且文獻記載語焉不詳,學者們唯有根據自己的理解儘可能的對其進行復原。但無論怎樣簡化修改,計算機軟體的分析都表明火龍出水飛行的穩定性存在極大的問題。其執行過程中呈現出無規則的抬頭低頭傾向,且在這一傾向無法得到遏制的情況下,火龍出水極有可能失速或墜落。研究者們在嘗試了幾種可能的組裝模式後,提出了一些提高火龍飛行穩定性的改進方法,但所有這些改進皆與文獻記載不符,甚至於相悖,屬於現代人對火龍出水的再設計。透過科學分析,研究者們認為火龍出水並不具備穩定飛行的能力。在實際應用中,受制作工藝水平的限制及手工綁縛火箭筒所造成的角度的誤差,只會加劇這一不穩定的飛航模式,因此火龍出水很可能僅是一種紙面上的設計,這與其缺乏使用生產和裝備的記錄是相吻合的。

    對火龍出水射程的質疑

    就射程而言,《火》、《武》兩書皆雲火龍出水可在水面飛行二三里遠並擊發腹內火箭,焚燒舟船。據此來看,火龍出水具有極為驚人的有效殺傷射程,然而其射程真的如文獻中所記載的這般誇張嗎?

    眾所周知,不同於堅實的陸地,火器的殺傷距離在顛簸的水面上要大打折扣。一般而言,16至17世紀的海戰中所使用的火炮在超過500碼的距離上往往只能對目標造成較輕微的傷害,而要在200碼的距離上以精準的火力持續的命中一艘行駛的船隻對於任何一名炮手來說都絕非易事(C.馬丁)。且由前裝火炮所擊發的彈丸所處環境相對密閉,因此氣密性較好。而炮彈的重量相對於擊發裝置(即火炮)而言所佔比例又極小,所以在發射時可以使用較多的火藥,彈藥重量之比可以達到1:1/2 甚至於1:1的程度。即便如此,一門16世紀末的皇家加農炮在裝填30磅火藥,擊發66磅彈丸的情況下所能達到的極限射程也不過在1470米左右,其有效射程更是僅有240餘米。(J. 謝里夫)。若將這門大炮搬運到行駛在風浪中的戰船上,其射程無疑會進一步縮短。

    數十年之後,當體積和威力遠小於66磅皇家加農炮的西式艦炮傳入中國之後,明朝士人無不折服於這種新式武器所具備的超強破壞力:“銃大十數圍,皆銅鑄;中具鐵彈丸,重數十斤,船遇之立粉”,不同於明末大多數的腐儒,力主引進西式銃炮的徐光啟在上奏天啟皇帝的奏疏中更是將此種銃炮形容為“一發而殺百千人”的極烈之兵器。然而與古籍中所記載的火龍出水相比較,我們卻“驚喜”的發現威力和塊頭遠超普通艦炮的重型攻城炮在射程方面似乎並沒比明軍的自產“二級火箭”高到哪裡去,其有效射程更是僅有區區半里之遠。而且考慮到製造一門數千斤重的火炮所消耗的材料費,人工費以及工時無疑遠遠超過竹木拼接的火箭,且製造風險極大(火炮炸膛)。如此看來,與物美價廉的“二級火箭”相比,西洋炮的價效比很低,斷無理由取代火龍出水成為明朝士人心目中的“無敵於天下之神物”。

    明水師的裝備

    倘若火龍出水果真具備古籍中所記載的射程和威力,那麼飽受倭寇襲擾之苦的沿海地區駐防水師官兵不會不對此高效武器青眼相加,火龍出水是否在大明水師的武器庫中佔有一席之地呢?

    明軍水師戰船裝備火器較多,百戰名將戚繼光將軍在其所著《紀效新書》中有較詳細的介紹,現只摘錄其中各類戰船的火器裝備:

    福船應備器械數目:

    大發貢一門,大佛狼機六座,碗口銃三個,噴筒六十個,鳥嘴銃十把,煙罐一百個,弩箭五百枝,藥弩十張,粗火藥四百斤,鳥銃火藥一百斤,弩藥一瓶,大小鉛彈三百斤,火箭三百枝,火磚一百塊,火炮二十個

    海滄船應備器械數目:

    大佛狼機四座,碗口銃三個,鳥嘴銃六把,噴筒五十個,煙罐八十個,火炮十個,火磚五十塊,火箭二百枝,粗火藥二百斤,鳥銃火藥六十斤,藥弩六張,弩箭一百枝,弩藥一瓶,大小鉛彈二百斤

    蒼山船應備器械數目:

    大佛狼機二座,碗口銃三個,鳥嘴銃四把,噴筒四十個,煙罐六十個,火磚二十塊,火箭一百枝,粗火藥一百五十斤,鳥銃火藥四十斤,藥弩四張,弩箭一百枝,弩藥一瓶,大小鉛彈一百六十斤

    據此可知,戚繼光將軍麾下水師戰船上並沒有裝備火龍出水一物,其所倚重者無非發熕、佛郎機以及鳥銃等自西方流入的火器。而這些於16世紀傳入中國的火器在破壞力與射程方面遠不能與後來之紅夷炮相提並論。

    比福船更高大堅固,配置更多火器的廣船上也不見火龍出水的蹤影。據《武備志》所載,廣船“所恃者有二:發熕,佛郎機”。除此威力最大的哼哈二將外,其餘的輕型火器則包括鳥銃、噴筒及火球之類。

    擊發方式 及飛行軌跡

    雖然古文獻中並沒有記載火龍出水的發射方式,但火箭類武器發射裝置不外乎銃(如北韓銃箭),架(康格里夫火箭)或車(如神機箭等)。考慮到火龍出水巨大的體積和結構複雜的外形,我們可以將銃筒排除在外。火龍出水很可能只是裸放於車或架上,因此在其發射之初即會受到風浪的影響而擾亂其射擊精度和射程。且重量或體積較大的火箭類武器在釋放時為了能夠達到較遠的射程通常不得不採取大仰角的發射方式,這就導致了射擊精度的降低,即所謂“箭發不直”,“不中用”。況且火龍出水採用兩段式的點火方式擊發龍腹內的火箭,在主體火箭飛行軌跡斜曲不直的情況下,以當時的技術水平又怎能保證後續擊發的小箭能夠準確的命中目標?

    不僅華人對火龍出水有很深的興趣,喜歡湊熱鬧的洋人也不在少數。國外科普類節目參照古法復原的微型火龍出水在發射之後即呈現不規則的運動軌跡,一路翻著跟頭升騰而去(上圖右側火箭)。而改造之後設計更為合理的新式火箭則可在發射架的輔助下,以較大的仰角擊發並維持較為穩定的飛航模式(上圖左側火箭)。但這些改進也僅是修正了主體火箭的飛航模式,至於龍腹內小火箭的擊發則沒有在實驗中表現出來。

    結論

    中外雙方的實驗皆表明以古籍記載所復原的火龍出水不具備穩定飛行的能力,至於投入到實戰中,則更是天方夜譚。同時代的明軍水師艦船上亦不曾搭載此種火器,更無實戰案例的記載。綜上所述,火龍出水一物很可能只是臆造的產物,極有可能連實物都不存在,更遑論“領先世界”一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燒鯰魚家常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