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蜀山精靈

    崔浩(?-450年),字伯淵,小名桃簡,清河郡東武城(今山東武城縣)。南北朝時期北魏著名的政治家、軍事謀略家。崔浩出身北方高門士族,祖父崔潛,為後燕黃門侍郎。其父崔宏,號稱冀州神童,而崔浩比他父親更有才華,少好文學,博覽經史,玄象陰陽,百家之言,無不涉及,精研經義,時人沒有趕得上他的。未成年就為直郎。

    拓跋燾

    公元423十一月,拓跋燾即位,是為北魏太武帝。明元帝在立拓跋燾為皇太子時,就指定長孫篙、奚斤、安同為左輔,崔浩、穆觀、丘堆為右弼。這六個人,除崔浩外,都是鮮卑貴族。明元帝既死,有些人就設法排擠崔浩,拓跋燾剛剛繼位,拗不過這些顧命大臣,只得免去崔浩職務,但有事仍舊向他請教。

    形勢圖

    公元(426年),經過兩年的勵志備戰,北魏的勢力大增。現在不是抵抗外敵的時候了,魏太武帝開始考慮統一北方的行動了。他向群臣徵求意見:“赫連、柔然,先打哪一個的好?”長孫篙、長孫翰、奚斤等主張先打柔然。這是鮮卑族武將的意見,他們貪的是可以擄獲大量人畜,即使深入漠北後找不到敵軍蹤跡,至少可以舉行一次大規模的圍獵,用抓到的鳥獸來補充軍需。崔浩其時官居太常卿(掌宗廟禮儀的官),他力主先打夏朝的赫連氏,說:“赫連氏政利殘虐,人神共棄,應該先打。”太武帝採納了崔浩的建議,親領一軍,渡黃河襲擊統萬。這一次雖沒有打破城池,但殺俘幾萬人,擄獲牛馬十多萬,給赫連昌以極大的震動。大將奚斤軍又連克蒲阪、長安,收穫很大。

    征戰

    公元427年,魏太武帝再攻統萬,把主力埋伏在山谷中,只帶一支小部隊到城下,想引夏軍出戰,赫連昌引兵出城追擊。兩軍打得非常激烈,太武帝馬失前蹄,險些被俘,後來又身中流矢,然而終於徹底擊潰夏軍。赫連昌因追兵追得太緊,進不得統萬城,即逃往上邽(今甘肅天水)而去。魏太武帝追得太急,倒和逃的人一同衝進城裡。儘管他是下級人員打扮,夏人仍有所覺察,把城門全都關上。他和隨從闖到官裡,拿到女人的裙子,化了裝,翻城出去,才得脫險。統萬城還在夏人手裡,然而這時候沒有人再防守它了。第二天,魏兵進了統萬城,夏的王、公、大臣、將校、后妃、宮人都落到了魏軍手裡。公元428年,進攻上邽,赫連昌退守平涼,魏軍繼續進攻,俘獲赫連昌。夏至此滅亡,共三主、二十六年。

    崔浩論辯

    對夏的戰爭結束後,這時太武帝便騰出手來,要大舉出擊柔然。但這次行動,除了崔浩贊成,群臣一致反對,太后也出頭勸阻。劉絜等還用天象之說,進諫用兵不利。他們提出一個“證據”,說張淵等年輕時曾勸阻符堅南征,符堅不聽,因而失敗,想以此證明他們的預測會十分靈驗。太武帝聽了,心裡很不痛快,便叫崔浩同張淵等當面辯論。古人相信天象對人事有影響,崔浩也不否定這一套。他先對張淵等提到的天象作了不同的解釋,張淵等講天象,說不過崔浩,只得避開,就講起人事來。他們說:“柔然是荒外無用之物,得了它的土地,不好用來種糧食;得了它的百姓,不好當臣民來役使,何必出動人馬去打呢?”

    赫連昌

    這兩個人對崔浩講這些話,簡直是班門弄斧。也許他們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知道崔浩是何等樣的人物,因為他們不僅早年在前秦任職,一年多前還是夏國的官員,夏國滅亡後才到平城來的。崔浩聽了他們的話,駁道:“兩位講天道,還與本職有關,至於人事形勢,完全是無知妄談。柔然本來是本國臣子,中間叛變逃走,現在殺其首惡,收其良民,使照常服役,絕非無用。世人都說兩位深明術數,能夠預測成敗。臣倒要請教:前年統萬沒有滅亡之時,有沒有失敗的預兆?如果兩位不知道,就是沒有學問;如果看到了不講,就是不忠。”崔浩侃侃而談時,那位亡國之君赫連昌正在旁邊,張、徐二人當時沒有發現什麼,此刻也無從強辯,只得一聲不響地退下去。

    張淵

    崔浩的確料事如神。太武帝於四月底出兵,五月中旬到漠南,他們丟掉輜重,每個騎兵都帶上副馬輕裝前進,襲擊柔然。紇升蓋可汗事前沒有覺察,人口牲畜都分散在原野之上,突受攻擊,都驚慌亂竄,根本無法組織抵抗。紇升蓋也不知道逃到了哪裡。魏軍獲得降人三十多萬落,馬一百多萬匹,其餘牲畜、車輛等不計其數。魏軍進到琢邪山(今蒙古阿爾泰東南額德倫金山),諸將怕有伏兵,勸太武帝停止進軍。七月,魏軍班師。後來得到情報,說再前進兩天,就可以把殘部全部消滅,果然證實了崔浩的預測。

    馮弘

    魏的聲威既盛,西域的龜茲、疏勒、烏孫、鄯善、焉耆、車師以至破落那(大宛)、者舌(康居)等國都派使者與魏往來。吐谷渾滅夏後也遣使附魏。在這樣的情況下,十六國中殘存的北燕、北涼二國自然難以存在。魏太武帝延和元年(432年),魏攻北燕,圍和龍(今遼寧朝陽),攻陷郡縣多處。太延二年(436年),燕君馮弘燒和龍宮殿,逃往高麗。北燕亡,共二主、二十八年。馮弘後為高麗人所殺。

    高麗軍隊

    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率軍攻北涼,圍姑臧(今甘肅武威)。涼主沮渠牧犍與柔然敕連可汗(紇升蓋子,名吳提)相結,他希望柔然內侵迫使魏軍撤退,守城不降。然而敕連內侵,一時雖能震動平城,終於無功而退。牧犍困守了一個半月,堅持不住,只得投降。北涼亡,共三主、四十三年。十六國時期到此結束。

    十六國

    擁有這麼一個不世之材,太武帝自然非常稱心,也有了炫耀的資本。有一次,太武帝接見新投降過來的地方酋長,指著崔浩對他們說:“你們看這個人,身材瘦小,挽不來弓,使不得矛,肚皮裡卻有滿腹甲兵。朕打的許多勝仗,都是此人指點的功勞。”他還下令關照各尚書:“凡軍國大計,卿等不能定奪的,都先問過崔浩,然後施行。”信任到這種程度,在歷代君臣關係史上,也難尋一例。太武帝對崔浩,不僅是信任,而且很親近。他有時到崔浩家中,向他請教。崔浩接待皇帝,倉促之間,來不及製作精美的食品,就搬出點家常萊餚,太武帝也不在意,拿起來就吃。崔浩進宮見駕,地點也不限於朝堂,可以出入臥室,這種待遇,極為罕見。

    崔浩面君

    公元439年十二月時,拓跋燾命崔浩以司徒監秘書事,中書侍郎高允、散騎侍郎張偉參著作事,續修國史。拓跋燾叮囑他們,寫國史一定要根據實錄。崔浩他們按照這個要求,採集了魏國上代的資料,編寫了一本魏國的國史。當時,拓跋燾要編國史的目的,本來只是留給皇室後代看的。但是《國記》修畢後,參與其事的著作令史閔湛、郗標建議把《國記》刊刻在石上,以彰直筆,同時刊刻崔浩所注的《五經》。他們的建議被崔浩採納,太子拓跋晃也表示讚賞。於是,在天壇東三里處,營造了一個《國書》和《五經注》的碑林,方圓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萬才告完成。

    崔浩著史

    由於《國記》秉筆直書,盡述拓跋氏的歷史,詳備而無所避諱,其中直書了拓跋氏一些不願人知的早期歷史。而石碑樹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來行人議論。鮮卑貴族看到後,無不憤怒,先後到拓跋燾前告狀,指控崔浩有意暴揚國惡。拓跋燾命令收捕崔浩及秘書郎吏,審查罪狀。拓跋燾親自審訊他時,他惶惑不能應對。公元450年7月5日,太武帝以“暴揚國惡”的罪名誅殺崔浩。同時,秘書郎吏以下也都被殺,而清河崔氏同族無論遠近,姻親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被連坐滅族,史稱“國史之獄”。

    崔浩銅像

    結語:古來大才都有恃才傲物的毛病,他們老覺得自己有本事,“恨天無梯,恨地無縫。”其實,在皇帝面前,就是一個隨時聽用的奴才而已。當你的才能得到發揮時,你是人物,否則,真的什麼都不是。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伺候帝王,有些紅線是不能碰的。比如立儲問題,比如軍隊調動,比如家醜等等。崔浩自不量力,秉筆直書,書畢還“張榜公佈”,豈不知正是在此處犯了忌諱,觸犯了逆鱗,最後落得滿門抄斬,讓人惋惜的同時,也給世人敲了一個警鐘,“因言獲罪”這個古語,說得真是太貼切了!

  • 2 # 江陽二道

    隋朝開創科舉制以來,科舉取士的制度逐漸取代了“九品中正制”,世族大家逐漸失去了政治特權的庇護,但以崔盧為代表的山東高門仍具其他士庶難以企及的崇高社會地位,同時在適應科舉制之後,族人入仕數量大幅度上升,毫無疑問,范陽盧氏就是唐代科舉家族的典型代表,在公元784~公元875年的92年中,除了有兩年暫停科舉外,其餘90年中,范陽盧登進士科者高達116人,進士科以外的還沒算入在內,可見其深厚的家學底蘊,一直到唐朝後期國家的分裂和戰亂,特別是黃巢大起義的打擊下,整個魏晉以來形成的社會制度支離破碎,清河崔氏才與其他士族的勢力逐漸衰落,到北宋靖康之亂後徹底消失,南宋人王明清在《揮麈錄·前錄》寫道:“ 唐朝崔、盧、李、鄭及城南韋、杜二家,蟬聯珪組,世為顯著,至本朝絕無聞人。”,令人唏噓。

  • 3 # 野草iom

    北魏的崔浩是著名宰相。他為拓跋氏立功無數,為中原人爭取到了很大生存空間,但死時被遊街示眾、數十個北魏士兵光天化日之下撒尿在他頭上。《魏書》說“自古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

    因為他的死得太殘酷、太恐怖,不僅他們清河崔氏被滅族,其親戚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也全部滅族。人們驚怖之下無法接受事實,也無法理解這事,就說這是崔浩平生喜愛毀謗佛法的報應,“世皆以為報應之驗也”。

  • 4 # 沒有跨不過溝

    清河崔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名門望族,源於姜姓,相傳是炎帝后代。西周初年,炎帝裔孫姜尚因輔佐文王、武王建周有功,被分封於齊,建齊國,為公爵。

    清河崔氏由來

    傳至齊丁公時,有長子姜季子應襲公爵,但是不想繼承,讓位於胞弟叔乙。於是,叔乙把崔邑一帶的地方賞賜給哥哥姜季子作為食邑。從此,季子的子孫便在崔邑居住下來,後來又把食邑名稱崔當作姓氏,從而成為崔姓人。

    崔姓得姓後,世代在齊國擔任重要職位,是當時的公卿世家之一。齊景公時,因政治鬥爭失敗逃到魯國避難,繼任魯國卿大夫,仕宦罔替,至秦一統。

    秦朝時,崔意如擔任秦大夫,被封為東萊侯,後漢以後,其長子崔業繼承爵位,並在清河東武城定居下來。東漢以後成為山東望族,明賢輩出,曹魏時因崔琰、崔林二人功勳,清河崔氏躋身魏晉頂級門閥之列。

    西晉永嘉之亂,中原氏族大規模南渡,清河崔氏仍根植於河北,以漢魏禮法傳統,儒家經學為本,對入住中原的少數民族進行漢化,至南北朝時期,崔氏進入鼎盛,並積極推動鮮卑漢化改革。成效顯著,鮮卑從高而下,徹底被漢化,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對中華民族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大功。

    至隋唐時期,有五姓七望之說,當時天下有“言貴姓者莫如崔盧李鄭王”的俗諺,崔氏位列其中,可以說是當時最著名的姓氏之一。

    由盛到衰

    中國歷史上計程車族政治,萌芽於東漢中期,從東漢,經魏晉南北朝,至隋唐。

    在魏晉時期,士人講門第出身。曹魏魏文帝陳群創立的“九品中正制”,由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但是魏晉時代,士族勢力強大,常常能影響到中正官考核人才選取,後來甚至所憑準則僅限於門第出身。

    於是有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賭塞了從民間選才,還讓士族得以把持朝政。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子弟中選取,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

    於是形成了高門大姓把持朝政,而為了保住利益,五姓七望選擇了世代聯姻,有“恃其望族,恥與諸姓為婚”之說,傲慢的得進行內部通婚。

    隋文帝為了打破這一現象,打壓世家大族,廢除了九品中正制,下旨“詔賢良”。唐高宗,並以法律的形式頒佈禁婚詔,禁止五姓通婚。

    對世家大族打擊最大的是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創立了完善科舉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都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吸收了大量寒門庶族地主參政。一舉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壟斷,也就失去了特權,失去了社會地位,只能和天下學子競爭上崗。

    唐時期的科舉制度對世家大族打擊太大,逐漸失去了對中央朝廷的把控,以及封死了大部分世家子弟的進入朝堂的機會,甚至地方執政,世家大族集團失去最為重要的一項“選官”制度。

    清河崔氏的衰敗也是這種特權的喪失,逐步失去了朝廷上的話語權。

    戰亂消失

    唐朝後期藩鎮割據,在安史之亂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藩鎮政權,使庶族入仕之途變得更加通暢與迅捷,世家大族受到很大沖劑,特別是藩鎮使府避署的興起,更是造成了世家大族在地方權利的喪失。

    特別是黃巢大起義,對地方與中央的破壞,整個社會支離破碎,中央政府失去了對地方政權的統治,也就造成了世家大族賴以生存的根本失去,清河崔氏與其他士族的勢力受到大量破壞。

    清河崔氏,至隋唐以後,廢除九品中正制,唐代推行進士科舉制度,影響了世家大族的高階官員的壟斷,唐後期的藩鎮勢力衝擊了世家大族低階官員,造成了清河崔氏的衰落的主要原因。又因戰亂,不斷受到地方勢力打擊與壓榨,到五代十國後,一振不起,到北宋靖康之亂後徹底消失。

  • 5 # 望風瑟瑟

    導讀:崔氏從漢朝起便是豪門望族,到了南北朝,清河一系崔氏子崔浩多謀善斷,英武挺拔,歷道武、明元、太武三代帝王,滅柔然,平北涼,為北魏統一北方做出巨大貢獻。然天有不測風雲,崔浩因捲入“國史”案,終被太武帝誅殺,清河崔氏被夷九族,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一併滅族,這就是著名的“國史之獄”。

    “國史之獄”的牽連甚廣,在北魏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清河崔氏是因為受了崔浩牽連而被滅族,那麼崔浩到底因為什麼被殺的呢?

    首先,崔浩之死,是民族矛盾的犧牲品。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來看看當時的歷史背景。北魏政權是由少數民族鮮卑建立的,作為遊牧民族,他們信奉佛教,更喜歡無拘無束的草原,馬背,也喜歡從戰爭中換取屬於自己的榮譽,官職,金錢等。而崔浩等中原豪門大族,大多信仰道教,曾多次在魏帝面前提出滅佛理論。崔浩還提倡實行漢人的九品中正制來提拔官員,這就把北魏傳統的立功授官的傳統給打破,堵死了一部分鮮卑人的上進之路。因而鮮卑人大罵“崔浩應該下十八層地獄”。

    這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漢文化與少數民族遊牧文化的碰撞,激烈碰撞的結果就是崔浩之死,就這點來說,他的死就是民族矛盾的一個犧牲品。

    其次,崔浩之死,是政敵所致。

    崔浩提出政見得罪了幾乎全部的鮮卑貴族,他主張全盤漢化,廢除鮮卑貴族現有特權用意是好的,但對於鮮卑族而言,廢除特權就是從他們手中奪取權利,因而鮮卑貴族無不對他存有恨意。

    這其中,他又得罪太子最深,經常以皇帝之名壓太子,使得太子對其憤憤,所以在“國史”一案出現後,無一人為他講情,以太子為首的鮮卑貴族則是落井下石,把他推向死亡。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認為:殺浩者,鮮卑部落酋長,可以無疑。

    最後,崔浩之死,是由於拓跋燾授意。

    崔浩在對北方少數民族作戰,奇謀迭出,而在南下攻宋之際,崔浩卻興致缺缺,拓跋燾認為其有貳心。還有崔浩平時在太子晃等鮮卑官員面前飛揚跋扈,清高傲慢,又手握大權,功高蓋主,拓跋燾甚為疑忌。

    拓跋燾後來命崔浩修《國史》,想彰顯其祖先之榮光。崔浩也是老實,把鮮卑族一些舊風俗全寫了進去,例如“哥哥娶寡嫂,兒子娶後媽”等等,還說拓跋珪晚年有精神病,拓跋燾的殘忍濫殺等,你寫就寫吧,還把國史刻在了碑林上讓百姓觀看。於是拓跋燾認為他暴露皇家家醜,詆譭皇家,把他誅殺,連同株連的有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等四大家豪門,沉重打擊了北魏統治下的漢人世家。

    可見,不論從那個角度看,崔浩之死已然是定數。民族融合的碰撞必然是生硬的,佈滿鮮血的,這條路上,崔浩是犧牲品,清河崔家也是,四大豪門皆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棲攻擊艦能完成艦載機起降,能取代航母成作戰核心力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