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動於九天之上
-
2 # 槓精大叔
不是空談。而是將孔儒的本於自心發揮到極致。孟子說,仁義禮智本於自心。王陽明說,心外無物。中庸篇,誠於己即可誠於天下人,能與天地相參。也就是說,我的看法就是真理。過得去我的內心這一關,做什麼都是對的。所以他們總是自以為浩然正氣。屠殺百姓之後,別人怎麼罵,我心安即可。王陽明就是一個屠夫。屠殺完百姓,被天下唾罵。他在龍場睡一覺,心安了,悟道了。。人性本惡,或者人性本私。人性又總是自我安慰,自我辯解。本於自心,很容易心安。。孔儒孟子系統本於自心,與孔子的非禮勿動,非天子不議禮——本於君是相悖的。
-
3 # 花開奇蹟
王陽明不配稱“聖人”,它只是一個封建統治階級的走狗而已,是一頭滿手沾滿人民獻血的劊子手,還是一個卑鄙無恥,虛偽兇殘,無德不要臉的封建衛道者。不過可悲可笑的是,就這樣一條封建走狗還被其不惜大規模屠殺人民來維護的主子還不認同它。
嘉靖皇帝對其定罪冒濫軍功、縱兵殺掠、私藏府庫金銀等指責。當兩廣報捷疏送到北京後,嘉靖帝就在給楊一清的手詔裡,提到當年江西功次(平定寧王叛亂實為伍文定功勞第一,伍文定才是平定寧王叛亂的真正功臣,但王陽明把功勞全部攬到自己身上,包括其徒子徒孫都極力包裝美化其所謂的軍功),說陽明素來喜歡誇詐,並由此及於他的人品,又由人品說到他的學問,幾乎給出了全面的否定性評價。早在嘉靖元年,嘉靖帝就在聖旨中下令,“自今教人取士,一依程朱之言,不許妄為叛道不經之書,私自傳刻,以誤正學”,稱陽明之學“叛道不經”。陽明去世後,未議其功,先論其罪,廷議的結論是,陽明“學術不端、聚眾惑亂”。
所謂心學只是理學加上佛學雜糅而成的東西。心學明著反對理學,但深入看之後,你會發現它也是搞的“存天理滅人慾”那一套,什麼是“天理”?封建禮教的所謂“天理”就是“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然後又加上佛家的思想,根本目的仍然是奴化人民,用封建禮教那一套虛偽的仁義道德約束老百姓。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和“中庸之道”的最終目的仍然是為了維護和固化“天理”,愚民奴化老百姓。
大肆鼓吹王陽明的人,無非就是拿“致良知,知行合一”說事。但王陽明的致良知和我們現代人理解的完全不同,有些心學組織故意曲解致良知的原意,以達到用篡改的含義給人洗腦的目的。王陽明原本的“良”就是所謂原本的內心擁有的“理”,原本內心的“理”是什麼?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王陽明認為“天理”是天然存在的,是人一出生就已經註定的,所以“知”就是認識“天理”,而所謂“知行合一”就是要按照“天理”行事,不能違背“天理”,所謂的消除人的“八顆心”就是“滅人慾”,讓人不能有任何慾望,有慾望和爭取合法權益就是有“惡念”,要求人“無慾無求”,安於現狀。“心學”的一切目的最終都是為了麻木人民,讓人變成封建禮教的奴隸,“心學”本身就是當時朝廷腐敗,全國爆發農民起義,王陽明殘酷鎮壓屠殺人民起義軍,發現單純依靠自己大規模屠殺難以完全消除人民的抗爭,還需要從思想上奴役控制人民,王陽明進而結合佛教和儒教思想提出所謂“心學”思想,妄想用思想控制瓦解人民對美好生活和個人生存權的合理訴求,讓人民變成統治階級的工具。這種思想嚴重違背當前自由民主法治的主流價值觀,違背了最基本的人性,是泯滅人性的思想行為。也是反社會進步,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異端邪說。
王陽明所謂的軍事才能更是胡說八道。寧王叛亂王陽明是有參與,但實際上是伍文定平定的叛亂,在最後論功封賞之時,伍文定因忠義和勇猛論功第一,提拔為江西按察使,不久遷廣東右布政使。而王陽明在廣西等地的所謂軍功更是無稽之談,當時朝廷腐敗,百姓奮起反抗,全國範圍掀起農民起義,廣西各地也掀起了轟轟烈烈農民起義,王陽明作為封建勢力的忠實走狗,鎮壓屠殺農民起義軍。還使用殘酷的連坐制,推行殘暴不仁的十家牌法,使用嚴刑酷法殘酷鎮壓迫害貧苦農民。而後又推行洗腦學說,企圖用邪惡的心學奴化老百姓,達到皇權永固,維護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其軍事上那點事全是窩裡鬥,基本都是鎮壓屠殺自己的國民,這如果也算偉大,那這種人的價值觀扭曲的也太可怕了,已經喪失了起碼的是非分辨能力,已經沒有了最根本的人性。
最近幾年為什麼王陽明心學被一些所謂的企業精英大力推崇呢?這其實是一種既得利益集團的需要,它們是為了固化自己的利益,用奴化來給員工灌輸奴性思想,以達到用最少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剩餘價值,它們不願意用現代企業的激勵機制來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而且企圖用思想控制來達到讓員工像機器人一樣無慾無求,拼命工作,他們把員工正常的合法訴求和合理願望汙衊為“惡念”,員工只要思考提高福利待遇就是“壞的念頭”。這個社會民主和法治的進步本身就是在它們所謂的“惡念”中不斷進步發展的,沒有它們的汙衊的那些“惡念”就不可能有新中國,就不可能推翻壓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毛主席那代人正是有了它們所謂的“惡念”,才會帶領人民走上革命之路,最終實現了中華民族的解放。打著弘揚“國學聖賢”的旗號進行思想控制,思想奴役,企圖復辟中山先生、毛主席那代人奮鬥一生批判打倒的“吃人”的封建“仁義道德”。更是外部勢力對中國文化思想控制,用思想瓦解控制中國的一種策略。心學流行了,佛學也就不會再受打擊和排斥。。。。於是乎,會重現大明王朝的過程,強盛到利益階層固化,不思進取,內部紛爭,直到衰落。
說透了很簡單,就是人家希望你多喝慢性毒藥,最好成為大家追捧趨之若鶩的潮流時尚飲品!最後,你開心的接受,但慢慢的死了,還覺得確實是自己有病,病入膏肓,正常的病亡!
文化控制,思想戰爭,潛謀於無形,滅國於不爭不費,真正做到了大道無痕,豈是一般附庸風雅,賣弄風騷,肉眼凡胎者能看透的。
王陽明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偽君子,殘暴不仁,嗜殺成性,用異端邪說奴化人民。
所謂的心學只是封建禮教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罷了,說到底都是“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離不開吃人的本質。
《傳習錄》裡還有王陽明一封信,說當時他在朝廷為官時,有很多老百姓背後罵他,但王陽明說他根本就不在乎,心裡想的依然是天下百姓疾苦,天天為百姓操勞,表面上看這人修養真的很高,定力不錯呀;但我們如果用逆向思維思考這問題,他的話經不住推敲,他在信裡並沒有說為什麼很多老百姓會罵他,這問題他沒有說清,並且即然你天天為人民服務了,為何老百姓依舊罵你?一個政府官員天天被老百姓罵,這裡就有問題呀,這裡有矛盾呀。那我們只能翻開歷史看他當時在幹什麼,史書上記載的是他當時忙的是正在鎮壓農民起義,所以他當時說的忙著為百姓操勞,其實忙的是殺人,這也無怪當時很多老百姓罵他了。他信中說他對很多老百姓罵他的事,他一點也不在乎,如果一個人不在乎別人罵他,就代表這個人成聖人了,就代表這人修煉得道了,那如果一個人做到極其不要臉,也一樣可以達到這種境界。
有時候,一個人做到極其不要臉,與一個人修心得道的境界,兩者幾乎都沒什麼區別 ,都是油鹽不進。但如何區別兩者差距了?那就看他的言是否跟上他的行,王陽明的心學講的也是“言行合一”,但王陽明做到“言行合一”沒?他沒有,他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當時明朝政府與百姓的對立的社會矛盾,他只是站在官方的立場,揮馬揚鞭,對百姓實施血腥鎮壓,僅一年之內他就殺了一萬一千多人起義軍,這反而更加劇了明朝後來的滅亡。其實王陽明的一生,他只是做到了“大偽若真”,一個人偽到極處與真君子沒有什麼區別,區別就是他的目的一個為公,一個為私。
當今社會,我們應該發展和提倡的應該是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現代社會主義價值觀。封建禮教的大部分思想都是愚民奴化老百姓的,應該旗幟鮮明的進行反對。封建禮教壓制思想自由人格獨立的理念,導致人民愚昧、麻木,失去做人的尊嚴,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事情的是非對錯失去判斷力,任由統治者剝削壓迫。在這樣的傳統文化氛圍當中,作為個體人的天賦權利得不到應有的保障,這樣的思想文化政策導致的必然結果是作為人的尊嚴,甚至是基本生存權利遭受任意的剝奪。
中國現在需要的決不是封建禮教和王陽明心學這種異端邪說,也不需要那種沒有原則、調和折中、四面奉承、八面玲瓏的“中庸之道”,一個國家或一個企業裡到處都是中庸之人,誰也不願意多說話,誰也不願意得罪人,誰也不願意堅持原則,那這個國家或企業必然是一潭死水,不可能有活力和創造力
-
4 # NiYiJie
“王學末流背離孔門為學宗旨,不習六藝?不考百王之典,不綜當代之務,而專心於內,實乃內釋外儒之學,已非儒學之正宗。”這是顧炎武當時對陽明心學的評價。顧炎武認為,陽明心學的大肆傳播,造成了人們思想秩序混亂,是明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不過,題主這個問題其實是有一點爭議的。分析顧炎武這句話,你會發現他並不是反對陽明心學,而是批評“陽明末流”,也就是陽明後學。認為陽明後學過度強調心靈的自覺,而不是去探討“良知”之境界。雖然顧炎武不是直接說陽明心學,但從這個評價來看,他的確是不看好陽明心學的。
事實上,真正批判王陽明,將明王朝覆滅的原因完全歸咎於陽明心學的人,是清初理學家陸隴其。他認為王陽明和他的門人以聖人自居,使人們背離程朱理學,敗壞了公德,晚明社會動盪就是因為王陽明學說。
那麼,明王朝覆滅真的是因為王陽明的學說嗎?我個人是不支援這種看法的。王陽明的心學雖一時盛行,但是卻因為不符合封建王朝的統治,並沒有得到當時朝廷的大力推崇。當時的朝廷其實比較推崇的是理學,科舉考試中的內容也是理學。由於心學與理學對立,自然會受到理學勢力的打壓,書院被封,門人被迫害,試問這種情況下的心學能大會多大的作用。真要將一個王朝的覆滅歸咎到一個學說上面的話,首先背鍋的豈不應該是官學?難道不是王朝大力推崇的官學對朝廷的意識形態影響更大一些嗎?
且不拿這一點來說事,作為心學的創立人,王陽明用心學,能掃蕩賊寇,平定寧王,可以說是戰無不勝;而日本用心學作為明治維新的思想鋪墊,實現了社會形態的更替,擺脫民族危機。所以你敢說心學就是一無是處的嗎?所謂的“明王朝覆滅論”在我看來,太過絕對,你可以不認同陽明心學,但絕不能讓它為一個王朝的覆滅背鍋,甚至將全部責任歸咎於王陽明身上。
所以,真心建議大家多看一些關於王陽明的書籍,這樣就不會對陽明心學有誤解了。如果沒有太多時間,可以去xi ma la ya FM搜音訊來聽,我之前在上面聽過“王陽明心學、儒學、國學三重奏”,個人覺得解讀角度新穎,也通俗易懂,感興趣的可以去搜來聽。
-
5 # 國學思維
為什麼王陽明及其心學受到之後歷代哲人,文人乃至西方學者的深度關注,至今在文化界也是熱度不減,甚至明王朝的滅亡也是王陽明的心學這個罪魁禍首造成的。中國的傳統文化儒學有著中國文化靈魂和根基地位的重要性質。所以儒家經典的《四書五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就有至高無尚的地位,而《四書五經》中的《大學》就成了中華民族性格的基石。而《大學》這樣寫道: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家也知道這段經典之語對儒家文化以及中國文化有著何等重要的位置。宋代理學鴻儒朱熹更是推崇倍至,鼎力尊崇。而朱熹理學的對立者陸象山(陸九淵)的心學對《大學》的思考就不一樣,朱熹用理的精神來看《大學》,而陸象山用心學的思想來看《大學》。二位儒學宗師顯然在此產生了矛盾。而朱熹的理學又佔了上峰,被當政王朝所採用和尊崇。陸象山心學的追隨者明代儒生王陽明更是公然將朱熹版的《大學》的精神改動了。朱熹的《大學》邏輯是:
正心(最後一步),
誠意(第三步),
致知(第二步),
格物(出發點)。
而王陽明的心學版《大學》卻是這樣的:
正心(第一步),
誠意(第二步),
致知(第三步),
格物(最後一步)。
王陽明後來為了進一步確定他的心學思想,他在向他的學生王畿和錢德洪提了四句偈: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挌物。
這樣王陽明的心學就與正統的封建王朝的正統儒學的精神格格不入,二者分道揚鏢。從此也引來了幾百年來儒學界,文化界,廟堂與民間,國內與國外的辨論,鬥爭,好奇,探究。
隨著時代的進步,文明的昌盛,文化的繁榮,我們可以從科學,心理學,哲學等等思想層面對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作更全面的瞭解。
-
6 # 歷史認知客
明末知識分子因為良知學說只知空談,導致了明朝的滅亡?孔子的儒家和董仲舒之後的儒家能一樣嗎!一樣的命題,因為明末的良知學說和王陽明的良知已經不一樣了。
王陽明在世的時候認為,天道和理都藏在人的內心,想要去了解世界,就必須去思索內心,尋找一個人的“良知”,並且在內心尋找到了良知以後,最後必須迴歸到現實世界當中,用這種良知來造福社會。在他的時代,由於皇權推行的理學使得知識分子過於僵化,沒有自我,所以他提倡心學必須將人從這種僵化的社會中解放出來。並且尋找到良知以後,就可以讓人回到自我,讓人們不違背自己的內心去生活。但是他死後,人們只是利用他的理論覺得,人是不需要去觀察世界的,只需要自己冥想,就就可以發現內心的良知,而且人們還忘記了他的理論還有後半段,體會到了良知以後還要去改造社會,並不是對整個世界無視了。和世界過分脫節,這樣的人當然沒用了。
明末,黨派血戰,皇帝焦頭爛額的想辦法解決財政問題,滿洲人在不斷叩關,而這些自以為心學計程車大夫卻還在思考“心”“自我”這樣的問題,對世俗的事情不管不問,實際上大部分人讀書人到了後來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毛病,他們只思考自我和內心,和政權脫節,更不在關心世俗事物,與其說是王學的影響導致,還不如說是政治的黑暗,當時的朝廷已經混亂不堪,幾大黨派打成一團,即便有忠貞之士,也會被懷疑是黨派之士,政治訴求被視為黨派互相攻伐的武器,搞不好還有血光之災。所以說黨爭才是明朝滅亡的一大根源,和王陽明又有什麼關係。
-
7 # 高高不可沉默
其實中華文明的沒落跟中國世家大族的沒落是有直接的關係的,從唐朝以後中華文明基本就一代不如一代了,而專制確越來越強化,這絕不會是巧合。中國歷史上的那些世家大族通常對他們沒有什麼好的詞彙,他們的存在客觀上也不利於中央集權和皇權的穩定。把一個文明比做房子,世家大族好比柱子,平民階層好比牆體,高樓大廈必然要求其柱樑質量要非常的高,反之則不需要。世家大族的沒落使得華人在王朝末期天下大亂的時候,民間沒有足夠的力量再次建立起有效的上層建築來應對外敵的入侵,比如宋朝,比如明朝,而在漢唐以前遊牧民族要想征服漢人是不可能的,這都是血淋淋的教訓,中國近代的落後很大程度上是沒有解決好皇權和相權的衝突,統治權和治權的衝突,導致的內耗,黨爭不斷,專制獨裁加強,社會被五花大綁,愚民政策充斥。而西方用民主憲政,用共和制把獨裁統治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裡,這使得他們的發展突破了制度的束縛,而近代中國王朝則在一亂一治的迴圈中不斷沉淪。一個神權或者王權至上的國家是不可能發展出些現代文明的,因為任何思想或者物質上面的創新很容易被認為是離經叛道不務正業而鎮壓之。
清初陸隴其就認為晚明社會的混亂完全歸咎於王陽明的邪說,王陽明及他的門徒都以新興的聖人自居,反對古訓,敗壞了公德。張履祥直接把明朝滅亡的原因歸結為三點:黨爭、流賊和王陽明的《傳習錄》。
回覆列表
王陽明本身就不是一個空談家,教出了空談的學生還能是他的問題?孔子孔武有力,倡導駕車,射箭各種體育活動,門下弟子大有手無縛雞之力之徒,難道也是孔子問題?好好的經,和尚念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