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曲意安然
-
2 # 東東歷史
在這裡只說一點我個人的粗淺的認識。
首先《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作者是有聯絡的,有可能都是同一個人:羅貫中。不要噴我,水滸傳的作者雖然課本上寫的是施耐庵,但這個是存疑的。也有人說是羅貫中。即使不是同一個人,這兩人也是師徒關係。不過到底誰是師傅也有不同說法。有人說羅貫中是施耐庵的師傅,也有人說施耐庵是羅貫中的師傅。不管怎樣,這兩部書的作者是有關係的,那這兩部書之間就有一定的傳承,也就是相同點。
至於,都是明朝小說這種相同點,大家都知道,咱就不說了。水滸傳中的英雄,在三國演義中幾乎都能找到原型。林沖對應的是張飛,關勝對應的是關二爺。。。。
這兩部小說都講究義氣千秋,重情重義。桃園三結義,終生不離不棄。一百單八將之間,更是多少英雄故事。
這兩部小說除了義以外,還都強調忠。宋江雖然造反,但一心詔安。劉備雖然縱橫天下,但始終不忘皇叔身份,忠於漢室。
再說說不同點吧。三國演義的格局比水滸傳大。三國中的每一位英雄都強調天下。而水滸傳更強調兄弟之間的感情。這麼說吧,水滸傳是縮小版的三國。
-
3 # 安
《水滸傳》和《三國演義》這兩部書都是經典,它們都是根據真實的歷史背景和人物進行的創作,寫的都是英雄,話的都是忠義。《水滸傳》寫的是平民英雄,是老百姓與官府之間的鬥爭。《三國演義》寫的是貴族英雄,是三個國家之間的戰爭。兩部小說透過深入人心的人物,虛虛實實的情節,給我們奉獻了兩部精彩的演義。
-
4 # 毅而三思吳六奇
《水滸》是北宋末年,《三國》是東漢末年。但前者未涉及朝代變遷,也即魏晉。都涉及抗暴、起義,可黃巾是引子,梁山是主體;皆可見對戰爭的敘述,但對於戰役、戰鬥的筆墨運用顯著不同;對個人英雄主義都有烘托,但深度、高度各異;均可見綱常禮教的說辭,和婦女的不尊重,可反差卻很顯著,比如孫二孃殺武松與劉安殺妻,可見婦女地位的不同。但對比貂蟬的大義當前明辨是非,又可見扈三孃的愚昧、真實與不合理之處。同以歷史事件為背景,《水滸》更似如架空敘事,《三國》卻是虛實有度的述史。都在寫人物,但《水滸》只有一代人的喜怒哀樂,而《三國》則可見數代人的興衰更迭。《水滸》的忠義有人性之劣,所以不僅死朝廷社稷,也會死在自己人手裡。但《三國》的結拜卻可見一致性,不僅有桃園三結義,更有孫策周瑜、顏良文丑等人。如“顏良與我如兄弟,今被曹賊所殺,我安得不洩此恨?”文武之事在兩本書裡都有體現,可最終《水滸》不過砍砍殺殺,對於謀略計策所述甚少。俱寫人物,但作者心中階級思想的差異不同。《水滸》中泰半筆墨在寫人物落魄。但《三國》反其道而行之,典韋獵虎一帶而過,關羽亡命語焉不詳,寒門呂布、良家董卓等等在內,描述過往的很少。
姑且先說這麼多。《水滸》與《三國》的同、異之處真的很多。同樣都是名著,但兩者差異簡直天壤地別。《水滸》的人文、鄉土、市井描畫了一系列以個體的日常生活為基礎,繼而產生性格特色的人物。它的人物,能讓讀者可以從活到死地真切感受到;《三國》的人物則以歷史、時代、戰爭為烘托,其人物性格未能離開一個“戰”字。無論戰爭、戰術還是戰略。脫離了“戰”,便可見人物在他處的不真實。
這是個好問題,也是個大問題,但一時間是很難說清的。
-
5 # 蔣津
1.《水滸傳》是寫盜的出路野史,《三國演義》是寫官的智慧正史。
2.《水滸傳》寫三個女漢子加一百零五壯漢的衝動之下的打架,過“利”關,寫氣,有勇氣、霸氣、豪氣,實則坑人。同樣是出身不好,前者與官鬥,後者軍閥打架,實則殺人。
3.《水滸傳》先合後分,《三國演義》先分後合。
4.《水滸傳》寫男人圍繞“利”打著“義”的旗子拉幫結派,最終“義”去哪裡了呢?《三國演義》寫了大時代鬥智鬥勇的變革,打不打,五虎關張趙黃馬,重在治國、安國、興國韜略及發掘人和文化的價值,過“爭”關。
5.過人關:《水滸傳》中,宋江為什麼會聚集那麼多弟兄?答案就是他會在每場戰後及時分配利益,財散人聚。《三國演義》是曹操、孫權、劉備爭奪江山,是人才的競爭,更是領導人綜合素質的競爭。
6.結局:《水滸傳》被招安算計,《三國演義》是大一統,真正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真正的大哥,不會只給你眼前的利益刺激,要會為你計深遠。
7.真正的戰場由團隊自身的格局決定結局。例如:關羽死後,劉備義氣用兵,不聽諸葛亮的話,最終白帝城託孤。宋江上任後搞改革,改“義”為“忠”,勾結官府,妄圖做的就是和高俅的投機皇家生意,最終賠得底超天,還斷送了一群人命。
8.《水滸傳》在怎麼招聘人上算是心計,《三國演義》需要人們自己領悟正確的人生觀、歷史觀、政治觀及為人處事的智慧。
-
6 # 水滸傳說
《水滸傳》和《三國演義》都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長篇章回體小說,也是古代歷史演義小說的代表作品。
兩部小說都以真實的歷史為背景,成功塑造了一系列超凡脫俗而又形象各異的英雄形象。它們都是講的農民起義部隊,三國是斬黃巾起義,水滸是聚梁山起義。
《三國演義》講的是帝王將相,相對而言更接近真實歷史;《水滸傳》講的是綠林江湖,相對來說更接近民間傳說。
他們都強調英雄的忠義,英雄形象上也有雷同之處,比如關羽和關勝,張飛和林沖等。相傳羅貫中是施耐庵的學生,大概與此不無關係吧。
三國通篇講的是“智”,就是智謀。做什麼事用什麼計,比如草船借箭,諸葛亮三把火等。而在人物刻畫上是相對單一的。
比如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關羽是忠義的化身。三華人物的名字都有字,比如張飛字藝德,關羽字雲長等,也凸顯出帝王將相的身份之重。
水滸通篇講的是“勇”,就是敢作敢為。今天救這個,明天救那個,又劫牢又劫法場,義字背後什麼都敢做。水滸在人物描寫上是非常見功力的,揭示出真實的人性。
我們知道,世界上最複雜的就是人性,它很難用一兩句話去形容,比如一個好廚師不一定是一個好司機,一個好司機不一定是一個好父親,好父親不一定是好兒子,
好兒子不一定是好領導……社會角色重重疊疊。而社會事情又密密麻麻,拾金不昧但隨地吐痰了,辱罵下屬但扶老太太過馬路了……定性一個人,只能說他某一個點或某一件事做的正確與否。
而《水滸傳》的人物形象就要複雜得多,最突出的是寫英雄人物而不避諱寫他們的缺點和弱點,而寫缺點和弱點也並不影響將他們塑造成高大的英雄形象,卻顯得更加真實,更加血肉豐滿。
水滸的人物思想性格不僅有理想化、傳奇化的一面,更有貼近生活、具有普通平凡人品格的一面。因此,水滸傳的人物是人不是神,讓人倍感親切。
水滸人物的名字大多都是有綽號的,比如“豹子頭”林沖,“行者”武松,“花和尚”魯智深,“黑旋風”李逵等,明顯更符合江湖氣息。
-
7 # 波浪壯闊任我秀
《水許傳》和《三國演義》都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們既有很多共同點,也有很多不同點,下面筆者為您一一理清。
相同點:
一、背景大致相同,兩本書都是描寫農民起義,以戰爭為題材的著作。《水滸傳》描寫的是北宋時期朝庭腐敗,奸臣當道,官逼民反,一百零八好漢聚義梁山的故事。《三國演義》是以東漢未年朝庭黑暗,民不聊生,引發黃巾起義為背景,群雄逐鹿中原,形成三國鼎立的故事。
二、宏揚的主題基本相同。《水滸傳》以義揚名,以勇立身,以忠收場。刻畫了一百零捌個英雄好漢聚義梁山,對抗官軍,最後又被朝庭招安,征討方臘。通篇都有義之形氣,勇之剛烈,忠之悲摧,讀完能給人熱血沸騰,又暗暗失神之感。《三國演義》是以忠開篇,以義傳世,以勇爭霸。講述各路英雄為了勤王,各舉義兵,馳騁疆場。通篇都有謀之智慧,義之正氣。看完能讓人捂卷深思,暗暗嘆氣。
三、人物佈局手法相類同。兩本書都刻畫許多不同性格的人物,讓作品顯的更加豐滿。如魯莽暴燥型的人物:《水滸傳》中的李逵,《三國演義》中的張飛,足智多謀型的人物:《水滸傳》中的吳用,《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等,奸狡耍滑型人物:《水滸傳》中童貫、高球,《三國演義》中曹操、司馬懿,勇猛剛烈型人物:《水滸傳》中魯智深、武松等,《三國演義》中典韋、黃忠等,義氣相投型人物:《水滸傳》中晁蓋、宋江等,《三國演義》中關羽、趙雲等。這些在古代小說中刻畫人物都是比較常用佈局,目的是讓讀者讀起來感覺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有的人物身兼多重刻畫,如《水滸傳》中李逵,既魯莽暴燥,又義氣當先,勇猛剛烈,《三國演義》中張飛也是如此。兩本書中多重刻畫的人物還有很多,包括以上列舉的,這裡就不一一表述了。
不同點:
《水滸傳》和《三國演義》中不同點有很多,因為畢竟是兩本書講述兩個不同的故事,雞毛祘皮的事情就不贅述了,重點說一下兩本書中相同主題中的不同之處。
兩本書中的主題都是表述忠、義、勇,但細細品來,差異較大。
忠《水滸傳》中的忠是愚忠,是以宋江為代表的反貪官而不反朝庭思想,臣有盡奴之意,君無盡主之心,是八字還差一撇的君臣之忠。是讓現代人嗤之以鼻的忠。而《三國演義》中的忠是封建社令典型的人臣之忠,如劉備嘆氣東漢衰弱,無力扶助、諸葛亮鞠功盡卒,死而後已、關羽的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等都是封建社會所認可的、正統的君臣之忠。這種忠在現代社會仍不失為一種美德。
義兩本書都把義當重點刻畫。《水滸傳》所講述的是江湖之義,是大碗喝酒論稱分金銀之義、是為朋友兩肋插刀之義,這種義對現代社會影響較大,不時仍有人效仿。而《三國演義》所刻畫的義乃天地之正氣,是一腔熱血為蒼生之義,也是千載傳頌的人間正義。如桃園結義,是有共同的理想、報負,上報國家,下為黎民蒼生。降漢不降曹、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等都是信仰之義。張飛罵關羽、劉備伐吳是兄弟情、手足義。正是這種正義才造就了關羽封神,亨受人間世代香火。
勇在兩本書中差異不大,但表現手法還是有區別的。《水滸傳》中對人物之勇以鋪墊為主,對人物對陣廝殺無懸念,讀者一眼能知道誰強誰弱,場面描寫較多。《三國演義》中的勇都是人物在戰爭中真刀實槍地幹,讓人物自己在戰場上拼功夫,誰輸誰贏讀完才知道,精彩處都配有詩為證。這也是章回體小說的典型表現手法。
-
8 # 中孚鑑
水滸傳和三國演義,我覺得他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就是公和私,一個是先公後私,一個是先私後公。
三國演義裡。這一會還是朋友,還是盟友的關係,還在一起喝酒吃肉,還有一個共同的敵人。
但是沒多久,他們就變成了不共戴天的敵人,而他們手下的人呢,也是開始在一起對抗同一個敵人,後來因為各為其主,就變成仇人。
比如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後來卻相互討伐,曹操和劉備在開始的時候,關係還差不多,還一起煮酒,後來變成仇人。徐晃和關羽不錯,最後卻說,豈能因七忘公。
處處勾心鬥角,處處先公後私。先忠後義。
而水滸傳者恰恰相反。他們可以沒有在一起吃過飯,可以沒有見過面。只是聽過,但卻為了對方對抗朝廷。
有的為了朋友義氣,反了朝廷,為了義氣,殺人放火。在水滸傳中,這樣的事很多很多。
比如宋江為了晁蓋。放走了他晁蓋,華榮為了宋江,上了江山,李逵李俊穆春等為了宋江大鬧江洲,關羽後人關勝,名將呼延贊之後呼延灼,等一些軍官,感宋江義氣,投身梁山!
處處打家劫舍,處處先義後忠。
所以說他們的共同和不同之處就是先公後私和先私後公!
-
9 # 秦野雁
這兩部都是我非常喜愛的小說。都是涉及範圍廣,影響力很大,是兩部值得用很長時間研究和學習的兩部小說。
相同點也就是不同點,都是宣揚“忠義”思想的,三國演義主要突出“忠”。水滸則主要強調“義”。三國裡的英雄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家,水滸裡的兄弟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哥哥。三國裡對上國下華人物的出身地位是十分講究的,是真正的人以群分。《水滸傳》則是酸甜苦辣辛煮一鍋。
-
10 # 狐狸晨曦
《水滸傳》與《三國演義》同屬於中國四大古典名著,兩部小說的最大區別,便在於《三國演義》更多的帶有文人創作小說特質,而《水滸傳》則更貼近民間文學故事(評書、戲劇等)的傳統。
這兩部著作成書時間都在元末明初,一般認為是施耐庵、羅貫中師徒分別著述。(也有相當部分研究者認為,《水滸傳》實為施耐庵、羅貫中師徒合著。)
因此,很明顯能看出這兩部作品的文風一脈相承,皆屬於古典淺近白話文。《三國》更偏“文”
而《水滸》更偏“白”。兩部書的主題思想,都是弘揚封建君臣忠義,鼓吹封建道德,同時在軍事戰爭的細節描寫也大體相近,如戰前刺探情報,確定戰略戰術,定下火攻計、伏兵計、詐降計等各種計策,大將臨陣單挑若干回合,以決勝負等等。
兩部書的人物群像刻畫同樣有血有肉,無論水滸虛擬人物如林沖武松魯智深,還是三國真實人物如關羽張飛趙雲,無不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數百年來深入人心,廣為流傳。
花和尚魯智深然而,兩本書的軍事戰爭描寫雖然近似,但還是能看出一些明顯差別:
《水滸傳》中鉤鐮槍破連環馬這一情節,歷史事件原型應該是宋金戰爭中的郾城之戰,岳飛大破金國大將完顏宗弼(兀朮)的精銳騎兵“柺子馬”,實為古典名著小說的“道具流”濫觴的雛形。道具流在古典小說是一個重要的標誌情節,是一種戲劇橋段的成型和發展過程,其核心是“一物降一物”的民間文學邏輯。
後續無數小說跟風沿用這一設定,派生了《楊家將》故事中的“降龍木”,《薛剛反唐》中的“乾元鏡”,逐漸變成一種固定的戲劇模式,到極致便是《西遊記》《封神演義》等純仙俠小說中的各色法寶。
而是否承認這種“一物降一物”機械邏輯,也成為區別“三國流”小說(《東周列國志》、《說岳全傳》、《大明英烈傳》,《殘唐五代演義》等)和“水滸流”小說(《隋唐演義》、《楊家將》、《薛剛反唐》)的基本特徵之一。
像《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以木獸破象陣,以地雷破藤甲兵,內裡並不是這種機械邏輯,而是一種因地制宜的隨機應變。比如六出祁山時司馬懿並沒有藤甲兵,諸葛亮照樣用地雷。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鄧艾和司馬望破不了姜維學自諸葛亮的八卦陣,故事情節並未在此糾結,直接就是鄧艾以巧妙的戰術手段,就規避了八卦陣的存在。
《三國演義》中的神通廣大人物,如南華老仙、左慈等,只是浮光掠影般出現,絕不影響故事主線劇情。參與了主線劇情的,張角會兵敗病死,于吉會被孫策斬殺肉身,諸葛孔明固然可以借得東風、但七星攘命術被魏延輕易破去,亦絕不可能因自身的種種法術、仙術,逆轉歷史車輪程序。
而《水滸傳》的重要人物“入雲龍”公孫勝,呼風喚雨、撒豆成兵,後期更習得“五雷天罡正法”,一人便可敵萬軍,穩坐梁山泊第四把交椅。
敵方陣營中同樣有高廉、賀重寶、包道乙、喬道清、馬靈等多名法師,其戰鬥力可以輕易擊敗一名甚至數名“天罡三十六將”級別的梁山頭領,梁山能節節勝利,便是靠著公孫勝這張底牌。
因此,《水滸傳》的這些法師設定,便使得該書不再是和《三國演義》一樣純粹的“軍事戰爭小說”了,而帶有了濃厚的“玄幻仙俠小說”色彩,恰恰處於從“軍事小說”向“仙俠小說”過渡的臨界點上。此後另一部不朽古典名著《西遊記》,便是在《水滸傳》開拓的這條新路上,發展到了新的巔峰。
回覆列表
從最淺顯的來對比一下
不同點:①《水滸傳》寫的是官逼民反,主要是講叛亂;《三國演義》以軍事鬥爭為主,寫三國爭天下 ②三國主要講“計”,而水滸主要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