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平軍史
-
2 # DS影片
謝邀回答!重機槍一般指重量超過25公斤的機槍,是現代戰爭中常用的一種重型武器!射程遠,威力大!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已經活躍在戰爭的前線!而我們現在所見到的輕機槍,通用機槍和高射機槍等都是由重機槍演變出來的產物!可以說是單兵武器中當之無愧的王者!
早期的重機槍有著緊密的支架結構和水冷裝置,不過由於過於繁瑣而被淘汰!現代意義上的重機槍是由機槍界的龍頭勃朗寧公司定義的!其始祖為M2型勃朗寧機槍,比起那種帶有水冷裝置的老式機槍,新一代的機槍在火力和移動力上有了很大提高!因此這裡重機槍的重字並不是說這款機槍有多重,這個“重”其實是強調的是這款武器的火力!
在陣地戰中,重機槍扮演的角色是至關重要的,俗話說得好“新兵怕火炮,老兵怕機槍”,說的就是重機槍這種武器的破壞力!在戰場上,重機槍一般都承擔了火力壓制的任務!雖然後坐力比較大,精準性上相對於突擊步槍和狙擊槍來說差了十萬八千里,但它的破壞力卻是其他槍械無法比及的,往往可以打穿磚石結構的掩體,給敵人造成心理和身體上的雙重破壞!當然,還有些重機槍還承擔著低空防禦的任務現代戰爭中很多國家都擁有自己的武裝直升機和攻擊機,像美國的A-10啊,俄羅斯的蘇-25啊什麼的,這類飛機飛的比較低,專門用於打擊地面的車輛和部隊,對陣地中的步兵絕對是死神般的存在,但有了重機槍的話就能對其形成一定威懾,雖然效果沒有自行防空炮那麼出色,但勝在隱蔽性和易於攜帶!不像自行防空炮那種大傢伙,一出來就會成為敵軍反坦克步兵嚴重的獵物!
隨著時代的發展,未來的重機槍尺寸必然會越來越小型化,到時它的隱蔽性和移動性會更上一層樓,這樣一來不僅能更好的為己方士兵提供更好的掩護,對敵方的人和載具也必將有著更大的威脅!
-
3 # 麥田軍事觀察
現在戰爭中重機槍依然是一種常見的直射武器,以射程遠,威力大出名!缺點為重量大,機動性差,伴隨著技術的進步,重機槍的意義也就發生很大的變化,如今通常所說的重機槍,實際上就是大口徑機槍,一般為12.7毫米或者14.5毫米,實際上論威力已經接近於小口徑的機關炮。
在陣地戰中,重機槍扮演的角非常重要的,主要承擔了火力壓制任務!也許精度談不上理想,但是射速高,威力大,往往可以在關鍵時鍵將敵人壓住,讓敵人失去進攻勢頭。其威力不僅僅是靠高射速帶來的威懾性,給人一種壓迫感,更在於它的彈藥威力,往往可以打穿磚石結構的掩體,對人員可以一發致命,對於各類車輛也有擁有不小的殺傷力。
如果使用輕機槍或者步槍與重機槍對射的話,絕對不會佔到便宜,由於更大的射程,往往在一千米以上,幾乎處於對手有效射程以內,而且彈藥基數也多,使用彈鏈供應,往往對手的彈藥已經打光了,需要更換彈夾時,它還在繼續射擊。
總之,重機槍以連續射擊,在中遠距離是,對各類目標實施壓制的特性是其它裝備難以達到的,擁有不可替代性!
-
4 # HE觀察
這裡說的陣地戰,應該指的是一戰那種戰線長期穩定的塹壕戰,到了二戰,除非擁有火力優勢,否則重機槍幾乎等不到打光一條彈鏈,就會被對方炮火消滅,像抗戰中的中國軍隊裝備的馬克辛重機槍,如果沒有足夠掩護,這裡指的是碉堡等工事,很快就會招來日軍擲彈筒或者迫擊炮的打擊。
而到了現在,雖然通用機槍也可以使用三腳架提高射擊精度,但大多數時候,其都是採用兩腳架作為輕機槍使用的,不管是西方軍隊的FN MAG還是俄軍的PK,現代步兵裝備有太多的榴彈發射器和單兵火箭筒等武器,更別說狙擊手的威脅了。
當然,現在也有不少國家將大口徑重機槍加強到步兵分隊,除了車載外,一般的步兵攜帶的12.7毫米口徑重機槍,一般情況下其攜彈量最多為200發,當然,如果有車輛或者直升機補充會更多,這些大口徑重機槍一般是為步兵分隊提供更遠距離上的火力壓制,缺少防空武器的話,也會客串防空。現在還指望重機槍像一戰和此前那樣充當死神收割者的角色,幾乎已經不可能了。
-
5 # 深度工場
實事求是說,在清末馬克沁機槍引入中國以後,在很長時間內,都是軍隊的核心戰鬥力構成。
花機關,駁殼槍,刺刀,大刀,毛瑟槍看起來,非常帥氣,但是真正的核心戰鬥力是看起來,樸實無華的重機槍。從抗戰歷次戰役來看,雖然重機槍數量最少,但是彈藥消耗量,卻第一居高不下,甚至在很多戰役都超過了數量多得多的步槍和輕機槍。
重機槍手在軍隊當中,都有一定的特權,比如不用親自修工事,不用鋪床搭帳篷,甚至還有人給打洗腳水。比較1個重機槍班12個人,就那麼1個金貴的重機槍手。重機槍手都是多少發寶貴的子彈喂出來,有著戰鬥經驗,難以替換的金疙瘩。
重機槍主要有間接設計區和縱深散佈射擊區兩個射擊區域。可以打擊1000米距離內的目標。透過仰角,方位角射擊,進行扇形射擊。是步兵的骨幹火力單位。數挺重機槍可以透過打擊區,形成一共火力交集區域,減小火力死角。
重機槍不僅是火力骨幹,還有心理激勵作用。猛烈的槍聲,持續的殺傷力。可以帶動起來本方步兵的戰鬥情緒,加快射擊速度,增加戰場火力密度。
如果一個步兵營的6挺重機槍全部損失,這個步兵營也就基本喪失了戰鬥力。孟良崮戰役,整編第74師,就是因為沒有水源,重機槍無法開火。極大削弱了其戰鬥力。
-
6 # 王司徒軍武百科
早期部隊有個無奈的地方——步兵火力非常孱弱,他們都是些單發步槍,每次射擊的間隔相對較長,士兵們為了保持火力密度,需要扎堆射擊。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士兵們都保留著“打排槍”的戰術。而衝鋒時,更是需要“步兵叢集戰術”進行突擊。
這是沒辦法的事情,火力密度不夠,為了壓制對方,便只能提升開槍的人員密集度。
實際上,火銃這個東西出現沒多久,人們就意識到火力的密度問題,開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連發槍,中國清朝的戴梓也發明過28發連珠銃。後來還出現了、“蒙蒂尼機槍”、“萊普理機槍”等先驅者。
但早期的人們根本不明白如何去應用機關槍,1961年加特林機槍被髮明,人們很奇異的沒有被這挺武器過度震驚,很多軍政人士和貴族大員看完加特林的表演後多半是咂咂舌:“喔!這得浪費多少彈藥?”
此後加特林機槍經過了多次的改造,包括4管改6管和修改供彈機構等。軍隊也開始慢慢接受機關槍,卻仍然不清楚該怎樣應用這東西。作為炮它射程太短了,作為槍它太重了,還不如拖門炮。所以軍隊將加特林機關槍定義為一種“省力工具”,認為它可以放在一些人手不夠的地方,用來空出更多的作戰人員。
但士兵們總會發掘出一款武器真正的作用,到1879年的祖魯戰爭,南非英軍依靠加特林機槍組成的防線,居然奇蹟般的打退了祖魯人的千人進攻。美洲也是一樣,西進運動中,加特林機關槍被美軍用馬匹拖著前進,它們可以有效的將印第安人瘋狂的衝擊給按回山林裡,指揮官們發現在緊急關頭指揮一挺加特林射擊比指揮亂糟糟的軍隊要迅速的多,也有威力的多。
1898年,美軍成系統的對機關槍的運用做出了理論研究,確立了機關槍可以作為火力陣地,在步兵的攻擊陣線中充當火力支援武器的結論。當時的軍隊還沒有後世那樣嚴密的工事陣地體系,往往人們擺出的步兵陣型就是陣地,機槍像炮一樣被推到前方,跟隨陣線移動。
南北戰爭時期的熟練士兵,使用前裝槍一分鐘可以最多發射7次,加特林機關槍的每分鐘射速為250發,一挺機關槍頂上35個人了,夠一個排的兵力,只需要1個搖彈的1個供彈的。
但千萬不要高看了人類的悟性,儘管加特林機槍表現的很出色,人們仍然沒有將之視為主宰戰爭的東西。這只是一個戰爭的早產兒罷了。直到全自動的馬克沁機槍來了幾場驚世駭俗的大屠殺,人們才真正明白何謂“彈雨”。也就是這個時候,“機槍陣地”才進入人們的視角。
馬克沁的第一次大屠殺是在1893年的非洲的尚加尼河戰役。英國南非公司派出60人的步兵部隊和224人的警察部隊、250個布林人,以及1000波扎那土著人,攜帶了4挺馬克沁和2門6磅炮,準備去消滅非洲人的馬塔貝萊蘭王國(羅德西亞,今辛巴維(威))。
馬塔貝萊蘭王國的黑人勇士在英軍的前進路途上發動了幾次阻擊戰和反衝擊,但先後悲壯的在尚加尼河與本貝奇河化為槍下亡魂。4挺馬克沁在英華人的苦戰中發揮了相當強的作用,5000土著戰士數次衝過孱弱的炮火以及波扎那人陣地,卻一次又一次的讓排槍與馬克沁的射擊收割倒地。馬塔貝萊蘭的戰士越勇敢,機槍就越能奪走更多的生命。
馬塔貝萊蘭人21次進攻皆被打退,現場倒斃了2600多具屍體。最後他們不得已燒燬了首都,遠遁他鄉。
第二次有名的屠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會戰,英法聯軍對著德軍陣地三道縱深防線打了整整7天的炮,完全毀滅了第一陣地,第二陣地半毀。志得意滿的英軍發動了密集的步兵叢集衝鋒,企圖一口氣奪下德軍陣地。
結果德軍的MG08水冷式機槍大發神威,配合著火炮的兇猛轟擊,將英軍的攻勢化為屁滾尿流的作鳥獸散。英法聯軍的突破行動宣告失敗,雙方只得老老實實的挖坑打起了泥漿中的塹壕戰,結果在機槍和大炮的輪番威脅下死了幾百萬人。
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都是水冷式機槍逞兇的時段,“步兵陣地”的概念在此時得到了瘋狂的進化與發展,之前的要塞理論、土木作業理論乃至礦坑爆破理論都被應用了出來,人們只有最簡單的目的——躲炮、躲機槍。
當時的馬克沁機槍(英國維克斯、德國MG08、俄國M1905/1910等都是)由於子彈散射比較大,且發射時會產生暴露目標的白氣,散兵線也很難讓馬克沁有效率的攻擊,因此當時的機槍陣地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大搞陣前掃射,陣前的機槍多作為壓制火力使用。
作為水冷式重機槍,馬克沁擁有水乾之前近乎無窮的射擊能力,因此陣地上只要彈藥充足,馬克沁就會成為最強硬的火力中堅。面對重機槍的這種射擊,除非有對等或者超過的火力進行反壓制,否則士兵們很難開的出槍,要發動衝擊更是難上加難。
佈置在兩側的馬克沁交叉火力才是收割的專業戶,這樣能形成對敵方兵線最有效率的射擊密度和角度。衝鋒計程車兵為了應付陣地前的阻擊不得不排成散兵線,但散兵線無法對付側翼的機槍火力,除非加大前後間距,可這樣對陣地的衝擊又會變小,根本無解。
所以為了壓制敵方的火力,一些重機槍也被安上了輪子和加強防盾,隨進攻部隊發動突擊,例如俄國的索科洛夫槍架就是如此。這些機槍可以抵禦一定距離的敵方射擊,一點點的被推著前進,然後用火力將對方火力壓制下去。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重機槍還是很重要的對空武器,是地面用來對付那些戰機、飛艇最主要的反制力量。很多陣地都會設定隱蔽又密集的對空陣地,以便將對方的偵察機、戰鬥機、轟炸機和飛艇留下。
二戰中,馬克沁重機槍已經有點落後,但幾個主要的國家仍然在使用它,例如英國、中國、德國、蘇聯。大體的陣地運用與一戰沒什麼區別,畢竟就運用來講一戰已經是陣地戰的最大試驗場。
除了MG08重機槍外,德軍主要使用新型的MG34和MG42通用機槍,透過重型槍架將之變為重機槍使用,但MG42因為射速太快,所以喪失了馬克沁那樣長時間的射擊能力,射擊方式也從掃射變成了扇面長點射,但由於MG42的火力異常密集,所以反倒形成了一道血腥的風景線。
德軍往往將通用機槍作為戰術核心,但多半隻在一些永備/半永備工事和車輛載具上才將它們作為重機槍使用。如大西洋壁壘,許多通用機槍作為重機槍充當著灘頭的壓制和殺傷火力。
美軍則裝備了更輕量化的M1919A4,他們在勃朗寧M1917A1重機槍上就已經貫徹過攜行的理念,讓1個士兵就能搬起整槍轉移。
比如太平洋戰爭中海軍陸戰隊第一師7團1營C連的約翰巴斯隆,這位榮譽勳章的獲得者在瓜島戰役中,與3個隊友一起依靠兩挺破爛的M1917A1水冷重機槍力敵了3000偷襲的日軍。巴斯隆透過槍帶揹著機槍不斷轉移陣地,手被燙成重傷。
輕量化後的M1917A1變成了氣冷式的M1919A4,這種機槍兩個士兵就能提走打仗,就像《拯救大兵瑞恩》裡那樣,一個扛槍一個背彈,頂多再臨時扯個彈藥補給員。
這實際上代表了一種時代的變化,二次大戰的機動作戰讓一戰式的陣地戰成為過去,士兵們不再是戰壕中打槍的機器,每個人都需要擁有類似一戰時“風暴突擊隊”那樣的意識。戰爭在開放環境中變得更詭譎莫測,更需要人們的智慧和陣前指揮,重機槍也需要更拼命的移動與部署。沒人敢忽略重機槍的壓制能力,但前提是你得有效讓它發揮。
當時的重機槍可以分為“中口徑機槍”與“大口徑機槍”,像馬克沁、哈奇開斯、MG42這類都屬於中口徑,它們與步兵的子彈是一樣的,偶爾有輕重彈之分,又往往在後勤供應上一塌糊塗。
而超過12.7mm的這類則屬於大口徑機槍的範疇。比如美軍的老貨M2HB,蘇軍DShK等等。德軍因為被條約制裁,直接用了20mm炮替代。
這些武器在二戰中充當著更高一級的火力支援作用,它們能有效的穿透牆壁和掩體殺傷後面的敵人,尋常工事根本無法抵擋。甚至坦克裝甲車輛在面對大口徑機槍時也得當心一些,當時許多坦克的側面甚至正面,在有效距離內都可以被大口徑機槍打穿,就連今天的一些裝甲車輛也不保這個險。
往往大口徑機槍是戰場上最能鎮邪的東西,這些藥瓶媲美六神花露水的東西打到人身上就是四分五裂的場面,它們的能力在“壓制”之外還被賦予了“打斷”、“阻止”的作用。這已經不是射速的問題,就連6管M134加特林式機槍在大口徑機槍面前也硬不起來。
不過今天的戰爭讓輕武器的作用日漸萎縮,故而只能在某些混亂的低技術戰場上看到大口徑機槍發威。今天的高射機槍其實也是大口徑機槍的一種,除了低空目標外,它還用於陣地封鎖和對付載具、打擊空降傘兵,壓制對方火力也是其工作。
回覆列表
現在,使用最多的是通用機槍,即裝上兩隻腳,就是輕機槍,有效射程800米;裝上三隻腳,就是重機槍,有效射程1000米。
即使在現代化戰爭中,坦克、火炮、空中打擊非常普遍的情況下,陣地戰中,也不能沒有輕重兩用機槍。
在基層部隊中,通用機槍是班排連最主要的火力輸出單元,不管是組織進攻,還是防禦作戰,都缺不了通用機槍。
像班排連這樣的戰鬥單位,可以沒有火炮,但卻無法忍受沒有通用機槍的宭狀,這是非常致命的,沒有輕重機槍的火力輸出,極易被敵方突破陣地,守住陣地就變得極為艱難。
防禦戰中,倘若沒有重機槍,守軍就會被進攻方優勢兵力所壓跨;步兵陷陣的衝鋒中,倘若沒有重機槍的掩護,也是不可想象的,缺幾門小炮可以,但就是不能缺幾挺重機槍。
高科技條件下,導彈、火炮、空襲並不一定能全殲敵人,巷戰、陣地戰,必須依靠步兵,所以槍械中的重機槍很重要,一挺重機槍就能封鎖一條街道,一挺重機槍就能壓制住進攻的敵人。
重機槍配備的穿甲彈,即使對輕型裝甲目標,都具備強大的殺傷力,所以在戰時,對敵方步兵心理震懾作用是很大,噠噠噠連續發射的聲音響起,既是對已方士兵的鼓勵,同時又是對敵方步兵的催命聲。
總之,作為固定在槍架上,能連續射擊的重機槍,有較好的遠距離射擊精度和火力持續效能,主要用於射擊叢集的有生力量、火力點、輕型裝甲目標等。
作為步兵班排連最主要的火力裝置,在陣地戰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進攻和防禦作戰能力,特別適合對付衝鋒的敵人,一掃一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