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yjiang826
-
2 # 學習諮詢志方老師
如果孩子自己本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學習有問題,家長再操心都沒用。輔導班也是對想學習的孩子有用。作為家長現在要做的是與孩子好好討論一下這個話題,不要有指責,多鼓勵孩子與自己溝通。聽聽孩子的心裡話,看看孩子需要什麼幫助,我們一定要理解和支援。如果需要我的協助可以留言。
-
3 # 我不要吃香菜
感謝邀請!我現在準大一,個人認為六年級的成績並不用太過擔心。現在家長有些急功近利了,之前在書店,有不少家長給自己一二年級的孩子買大摞的題。有必要嗎?抹殺孩子的天性?買這些題,不如購買一些書籍,或者陪孩子出門旅遊。同樣的時間,金錢,換來的可能是一個性格,為人截然不同的,真正健康的孩子。
六年級,即將進入初中,好的學習習慣,好的性格完全重於成績。成績固然重要,但學習方面對初高中更重要的是習慣,學習的自覺性,以及發展的全面性。
加油!在學習上,六年級的習慣重於成績,可以說決定以後的成績。
-
4 # 愛看劇的語文
作為一個小學老師。我認為小學生一定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你要知道你的孩子的成績為什麼提高不了,是學習習慣不好,還是其他原因。然後慢慢的改正他的學習習慣,教他一些好的學習方法。
小孩子的學習,家長一定不要用強迫的方式,我們要儘量根據他的興趣愛好來安排學習。
有了一個好的學習習慣,自己能獨立安排學習,那麼久不愁他的成績不能提高了。
現在的小學考試也不像以前了。現在的知識靈活性很大,家長也要帶孩子多多出門,提高見識,開闊眼界。
平日注意和孩子平等溝通,培養學習興趣和好的學習習慣。六年級是一個過渡期,要為初中的學習打下基礎。
學習習慣和獨立學習能力很重要,家長一定要重視。
-
5 # 平涼家長之家
“中等生”的家庭教育,家長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孩子明明有餘力,為什麼卻會表現平平?
家長邀答:我家孩子沒有責任心,學習非常被動,不盯著他連作業都不做,從幼兒園的做手工開始,到小學的家庭作業,到如今初中的各門功課作業和練習,都得要家長在旁邊陪著盯著催著才能勉強完成,眼瞅著馬上初三了,成績依舊是個中等水平,離重點高中的門檻差的不是一星半點,我們都快急死了,他自己卻一點兒不急。我們到底應當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擺脫這種被動狀態?
答:中等生的家庭教育普遍來說,都面臨著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是孩子各方面表現平平,可家長卻能夠明顯感覺到這種表現平平不是能力不足,而是不願盡力;二是表現欲不強,明明是活蹦亂跳的年齡卻偏一股子看破紅塵的老僧模樣,啥事兒都不上心;三是自信心不足,明明一抬腳就可以跨過去的小溝渠,可孩子卻躊躇徘徊、顧慮重重,那一隻腳無論如何抬不起來。為什麼會這樣呢?如何做才能夠改變?
1、孩子明明有餘力,為什麼卻會表現平平?
表現欲是人之天性,尤其是小孩子或小少年,本性就該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的。單就生理發育規律而言,小孩子身體正處於能量全面噴發的成長狀態,與此相應的,心理狀態必然會隨之趨向於好奇、好勝和創造。可事實卻是,當今不少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初中,整體狀態像是一潭死水無波無瀾。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屬於小孩子或少年人的熱血澎湃、好奇冒險、激情浩蕩哪裡去了?
第一,喪失了內在前進動機:孩子的內在生命能量也合乎“用進廢退”原則
“表現平平”看起來是一種結果,但實質上是一種生命狀態,是生命能量長期持續處於低谷的、近乎習慣化了的不作為、無波瀾狀態。這種狀態的惡果是什麼呢?前天有個來訪者,她所述的家庭教育結果該當是讓更多家長們痛徹心扉的反例!
該來訪者提起她的兒子,先是潸然淚下,再是崩潰乃至於嚎啕大哭。她的兒子如今27歲了,卻天天在家睡到日上三竿,然後就是上網打遊戲,打累了繼續睡,睡醒了要吃飯。該來訪者與丈夫兩個人身體狀況都不太好,丈夫上個月檢查出來喉癌晚期,她自己也有了子宮癌的先兆。可是她27歲的兒子還宅在家裡等著他倆掙錢養活呢——你說這她家兒子不懂事吧?從小到大都是乖巧聽話的,父母說讓他幹什麼就幹什麼,比如掃地做飯,只要安頓到,他就會做到;但如果你不催不逼不安頓,就絕不動彈,不溫不火不急不躁,任何事都不上心不主動,從小到大不論啥事情啥時候都這狀態。大學畢業後曾經也應聘過三家單位,第一家上了三個月班,第二家上了七天,第三家只上了一天,三家單位都是因為他這毫無熱情和激情的溫吞水狀態而委婉辭退。之後長達四年時間他就這樣在家宅著,任父母天天苦口婆心或勸或怒,總是波瀾不驚態度很好地聽著,但卻不動如山、從不執行。
是啊,這樣狀態的27歲“孩子”,想想都可怖!可問題是,我所見的不少家長,都是在把小孩子往這個路上培養。假如說,這個27歲卻依舊活成一截木頭樁子不推不動的年輕人是一面鏡子的話,家長們有沒有清晰照見正把自家小孩子往此路上推的那個自己?把孩子往“表現平平、不溫不火”這條路上推的常見表現有三種:
比如幼兒園做手工,原本是佈置給孩子的作業,可絕大部分家長全權給包辦了。之所以全權包辦,一是不相信孩子行,覺得孩子不會做,或者做出來的太醜;二是怕麻煩,覺得孩子自己動手弄得到處一團糟,而且要浪費更多的時間,自己動手三下五除二搞定,簡單省事;三是虛榮,覺得自己做出來的漂亮美觀,可以在老師和同學跟前給自家孩子爭臉面。但實際上呢?卻是剝奪了一顆小小種子在春天來臨時候內裡蘊含的勃勃生機,抑制了孩子透過做手工等實踐活動與生活發生聯絡從而使手眼心協調能力得到鍛鍊的機會。
諸如此類,種種細事瑣事上被剝奪被壓制,孩子身體那團熊熊燃燒的生命火焰和生命能量就會慢慢進入半關閉、半冬眠狀態……為什麼會這樣呢?所謂用進廢退嘛,孩子們喪失了自己的生命自主權、探索權和創造權,生命本身當然就只剩下了屬於低等生物的存活屬性,就像冬眠的極地松鼠一樣,生理層面的體溫、代謝及心理層面的感受、體驗都會下降到最低。最可怖的是,孩子這種低能量狀態時日過於持久的話,便會從一個季節彌散到整個四季、從一年彌散到許多年甚至一生。
第二,沒有明確的外在目標:“目標法則”讓孩子成為3%的塔尖人物
哈佛大學相關課題研究組花費25年時間,對一組智力學歷、家庭教育環境和學校教育環境等各方面都差不多的人群,進行了“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之後,得出了一個結論——只有3%有清晰且長期目標的人才能夠成功!
被調查人群中,只有3%的人25年來從不曾更改過自己的目標,他們一步一步穩紮穩打向既定目標靠近,25年後他們幾乎都成為了自己所在行業金字塔尖的人物;其中10%有清晰短期目標的人,他們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其平均收入、社會地位和生活狀態都趨向於穩定上升;其中60%有較模糊目標的人,他們大部分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雖然能夠安穩的生活和工作,但似乎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成就或業績,經濟收入處於吃不飽餓不死的最低平均水平線,社會聲譽和個人能力等方面也都表現平平。另外那27%完全沒有目標的人,他們幾乎都活在社會的最底層,頻繁的失業、進出監獄,生活各種不如意,情緒狀態極度負面。
由此可見,中等生的家庭教育中,為孩子樹立一個明確的、長遠的目標是重中之重的大事!
有目標的孩子,就像跑馬拉松時候提前探過路的人,每跑到某一棵樹、某一道山樑、某一片湖泊、某一座燈塔、某一道橋樑處,他就會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又實現了哪一個目標,就會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正位於到達終點之前的座標位置。所以說,對於表現平平、不溫不火的孩子來說,學習成績的提升及個人表現內在動力的喚醒,具有絕對導向性作用和加速器作用的方法,便是確定一個清晰的目標!
什麼樣的目標才算是清晰的目標呢?
比如對初中生來說,要“上一個好高中”算不算清晰的目標呢?當然不算!“一個好高中”,這個目標太模糊了,太模糊的目標絕對不是有效的、明確的目標。要具體到上哪一所高中?這一所高中歷年的平均錄取分數線是多少?作為一個初中生要位於年級多少名的區間之內才能萬無一失?要達到這個名次每一門課需要達到多少分值……諸如此類,一層一層進行拆解細分之後,這個極具導向性的目標便會成為一種生活狀態——一個人選擇了哪一種生活狀態,他最終便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因為選擇本身幾乎就意味著實現。一個又一個小目標的實現,最終必然會指向一個大目標,與此大目標的實現相對應的,便是成為什麼樣的人、成就什麼樣的人生。
2、家長要怎麼做才能夠啟用並喚醒孩子的表現欲和上進心?
表現欲是生而為人的基本慾望,尤其對於活潑好動的孩子、激情蓬髮的少年來說,沒有表現欲幾乎是違逆人性的。
如果一個孩子的個性不突出、生命力寡淡、表現欲不強如果只是短期的、暫時的,還可以說是心情的原因或出於對某件事情掩飾等,但如果這種平均水平線以下的低能量生命狀態長期持續的話,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個人全面發展幾乎是災難性的。
具體表現很多很多,比如上課的時候,別的孩子爭先恐後舉手搶答,他從不舉手,即便被老師點名了,也是像一截木頭樁子一樣往那兒一戳半天沒話;有各種各樣課外活動時候,大家嘻嘻哈哈打打鬧鬧各種活蹦亂跳,而他呢?總是疲塌塌的,從不積極參與,就像一個漠然的看客;遇著事情了,也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要麼被羊群效應引動人家怎麼辦怎麼想,他就怎麼辦怎麼想,要麼就是往後縮能躲就躲。
家長要怎麼做才能夠啟用並喚醒孩子的表現欲和上進心呢?
第一,家長要學會“鬆綁”:從“保育員”得體退為“飼養員”
家長要學會“鬆綁”是啟用並喚醒孩子表現欲和上進心的第一個有效技巧。
有些家長一邊希望孩子展翅翱翔,一邊又要捆綁翅膀!
比如,除了事關孩子自己和他人安全等相關事件之外,家長要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孩子和同學一起出去玩,有些家長几分鐘一個電話持續跟蹤或轟炸,此種情形電話就成了一根無形繩索對孩子實施了強行捆綁和控制,縛了翅膀的小鳥能飛高嗎?
比如做家庭作業,從小學一年級開始陪起,一直陪到初中陪到高中——到底是誰在上學啊?到底是給誰在學啊?課堂上的教師和學生,學生必須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只能是引導者、促進者;家庭作業就更不必說了,尤其是小學三年級以上學段,孩子必須是做作業的完全主體責任人,家長最好從孩子低齡時候事事時時親力親為的“保育員”角色得體退出成為合格“飼養員”即可,照顧好孩子的飲食起居和心理健康才是家長的主體責任。如果已經陪到了初中、陪成了習慣,也一定要學會“鬆綁”——假如跟孩子來個真心話大冒險活動,孩子最真心的話能是“喜歡家長陪寫作業”麼?將心比心,擱咱咱也煩是不是?所以,屬於孩子的事,放手讓孩子自己完成。當然,這個交還主體責任的過程需要時間和耐心,家長可提前與老師做好溝通工作請予諒解和理解,並隨時高度關注孩子,對微細進步給予準確及時的鼓勵和正向反饋。
第二,與孩子一起感受快樂:最好的方式是“玩給他看”,而不是“說給他聽”
不論是低學齡段孩子、高學齡段孩子,家長們的高質量陪伴肯定不是陪著孩子寫作業。陪寫作業只不是一種“表面形式”的陪。真正高質量的親子陪伴,是和孩子一起感受快樂,是讓孩子能夠像午後Sunny中眯縫了眼睛打瞌睡的貓兒一樣,全身心浸泡在來自於父母的全心全意的愛意和接納中。
有本書叫《遊戲力》,是我多年前遇見之後從此不離不棄、珍而重之的床頭書,建議家長們多看看、多模仿、多實踐。該書有個最了不起的觀點是——最好的方式是“玩給他看”,而不是“說給他聽”!
與孩子一起感受快樂,才是家長的教育理念能夠在孩子那裡產生奇效的根本保障。遊戲、遊戲還是遊戲,與孩子一起遊戲的過程,是將家長的關懷、愛心、讚賞、鼓勵、期望和界限等等,“翻譯”成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語言的過程。遊戲,是孩子的第一語言,更是人類的通用語言。如果我們想告訴孩子什麼道理、想讓孩子長成我們所期望的樣子,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玩給他看”,而不是“說給他聽”!比如和孩子一起做遊戲、一起比賽講笑話和幽默故事、彼此打趣調侃、踢球看電影等等,都是很好的親子快樂時光創設方法。
第三,幫孩子選一個好搭檔:榜樣的力量感召孩子“春筍節節高”
“學所以益才也。礪所以致刃也。”小夥伴們彼此之間的引帶和模範作用,所產生的能量遠超乎於大人的想象。表現欲不強、自信心不足的孩子,若能有一個性格特別開朗、善於運動並且年齡比他小一點、年級比他低一點的小夥伴兒的話,對激發他的表現欲、保護欲和好勝心簡直有奇效。
什麼是自信心呢?簡單說,就是相信自己的願望或者預料一定能夠實現的堅定信念——即“對所聞之法生起信仰的心”。學習困難的後進生、表現平平的中等生,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相信自己!
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就像一堆溼氣過重的柴火,要想讓它熊熊燃燒,必須先驅除溼氣。驅除的溼氣的方式常規來說有兩種,一是在大太陽下曝曬,二是架起一堆大火將其慢慢烤乾。這兩種方式本質的共通處就是藉助外力熱源——一個好搭檔,就是孩子能夠藉助到的最好的外力熱源。尤其是這個搭檔的年齡比孩子還小一點、年級還低一點,就能夠有效避免“外力源過熱”反襯下導致孩子更加自卑的不良效應,就能夠恰到好處地發揮榜樣的感召與帶動作用,孩子就會是那株上花蕾躍躍綻放,就會那破土春筍節節向高。
小結:慢在起點,贏在終點
所謂信仰之“信”,是以最卑下和謙恭的心面對世間萬物,是低下身段;所謂信仰之“仰”,是抬起頭仰望闊遠向長天,是哪怕傷心到了極點只要抬頭望白雲藍天眼淚就會流進心裡面整個人依舊會是向日葵一樣的明媚燦爛!有足夠的自於父母“愛”為能源,孩子們才有足夠底氣“信仰”自己,內在能動性才會源源不斷,外在目標性才會長期向遠。內在有能源,外在有目標,慢在人生馬拉松起點上的中等生才能夠在的抵達終點站的過程中,清晰的評估和把握自己目前位於哪一個座標點上,從這個座標點出發抵達另一個座標點所需要的信心、熱情和行動力才會生生不息綿綿不絕衰,才能夠笑到最後、贏在終點。
回覆列表
找原因,想對策。
原因無非就是
要麼知識掌握不到位(注意,是不到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種),這樣的就要找人補習咯;
要麼就是知識掌握了,就是拓展性不行,題目一變形就懵了。這種的,就要多做題了;
還有一種就是貪玩了,一教就會,一說就懂,就是不願學,這種的就該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