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鹿遊荒原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清.黃景仁 《雜感》。

  • 2 # 小鹿影視剪輯

    出自清代詩人—黃景仁,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

    黃景仁四歲而孤,家境清貧,少年時即負詩名,為謀生計,曾四方奔波。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後授縣丞,未及補官即在貧病交加中客死他鄉,年僅35歲。

    黃景仁無非是覺得自己一輩子,既沒有科舉考上,而且即不會做生意,也不會種莊稼,所以才會說百無一用是書生。應當說這是非常的無奈,試想一個有著遠大抱負的人,而且又有才,可是卻偏偏無法出頭,不能進入到仕途,不能夠造福一方的百姓,這對於我們的詩人來說,那是非常的苦悶。

     《雜感》。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 3 # 初曉兒

    問題: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出自哪?回答: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出自清朝詩人黃景仁所著的七言律詩《雜感》。詩人黃景仁簡介:

    黃景仁,乾隆十四年生,幼年喪父,家境清貧,十六歲參加童子試,三千人中名列第一,以後鄉試累試不第。為謀生計,曾四方奔波。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後授縣丞,未及補官即在貧病交加中客死他鄉,年僅35歲。

    《清史稿·文苑·趙翼傳》中說:“黃景仁為‘毗陵七子’ 之一,而‘毗陵七子’ 以黃景仁詩名最大。”

    (黃景仁前往安慶圖片)

    《雜感》作品原文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雜感》詩解釋翻譯與簡析:

    成仙做佛的希望蕩然無存了,只好獨自在深夜裡作詩來抒發心中的不平。——說的是一事無成,只好借詩洩憤。

    蓬草隨風飄轉一樣的落魄生活,把慷慨悲歌之氣消磨殆盡,被泥水沾溼的柳絮一樣,早就沒有輕狂之態,卻落得對女子負心薄倖的名聲。——說的是自己的豪氣隨著落魄的境遇隨風而去了,卻還是被人誤解。這裡概括了自己飄零悽苦的生世和遭遇。負有盛名的詩人,只不過像落在泥淖中的柳絮,飄舉無望,而由於自己的不甘同流合汙,卻被權貴們認作是不識抬舉的“寡情” “薄倖”。

    十之八九的人都對我白眼相向,最是無用的就是和我這樣的書生。——說的是是非不分、皂白不辨、世態險惡的情勢下,百無一用是書生!這是牢騷,是反語,是控訴,是憤世嫉俗的不平之鳴!

    不要因為憂愁的試卷成了預示吉凶的讖語,無非像春鳥和秋蟲一樣自然地發出自己的聲音。——說的是詩中的愁思不要成了不吉利的先兆,如同春天的鳥鳴、秋天的蟲吟,自己發出的是Teana之音。這是作者不願作盛世的鶯歌燕舞,而只願“獨夜鳴不平”。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在現實生活中的用法:

    這句話的一般解釋是,世界上許許多多的職業,最沒有用處的便是讀書人。讀書人雖有滿腹學問,空有一番豪情,卻完全沒處發揮。

    不同場合下,用法不一樣。

    常見用法示例:

    “你是讀書人?讀書人又有什麼用?百無一用是書生!”——看不起讀書人。

    “不錯,我是博士生,但我連工作都找不到!”——發牢騷。

    “是的,我是讀了點書。但百無一用是書生囉!”——謙虛。

  • 4 # 禁街虎1

    這個問題的答案在百度都能搜到,何必有此一問?

    如果從深層次來說,這話應該追溯到唐朝。

    黃巢也曾參加科考,但是屢試不第,什麼作為都沒有。如果黃巢安於現狀,碌碌而終,絕不會為後世所知。但是黃巢沒有這麼消停,而是舉兵起義,也就是後人熟知的黃巢起義。

    唐僖宗政權本就到了風雨飄搖的時刻,被黃巢這麼一鼓搗,更是千瘡百孔。及至黃巢死,朱溫上位,唐朝亡。

    從書生轉變成匪首,黃巢完成了人生中達到巔峰的華麗轉身。若是真的一輩子都安分守己的當書生,黃巢還能有半點成就嗎?

    由此可見,百無一用是書生,雖然是清代人所言,但在唐朝,早就由黃巢完美的詮釋了。

    個人淺見,不喜勿噴。

  • 5 # 煙花三月是隻貓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有名的話是一個名氣不大的清朝的詩人黃景仁說的。

    黃景仁因為仕途不順,活著的時候窮困潦倒,貧病交加,在憤懣之中寫下這首《雜感》詩: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這句話一經問世,就迅速流傳開來,因為它戳中了無數讀書人的痛點。

    百無一用是書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悲劇

    科舉制度下,本來怡情養性,增長知識和才幹的讀書,卻逐漸被扭曲變形為步入仕途的唯一手段。讀書的目的就是步入仕途,仕途的路很窄,想擠上這條路上的人很多,沒有上路的,難免長嘆一聲,“百無一用是書生”。

    寫出這句話的清朝詩人黃景仁就是一個例子,從小有才的黃景仁,因為仕途不順,人生就沒有了出口,35歲就抑鬱而死。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就是一個典型的形象。讀書就是為了科舉,一旦科舉失利,就找不到自己在這個社會的位置,受到所有人的嘲笑。

    而且為科舉而讀書的讀書人,只會讀死書,知識面很窄,一旦科考失利,所學知識不能轉化為能力,范進,孔乙己都是典型的例子。社會的觀感也是“百無一用是書生”。

    百無一用是書生,讀書無用論的遺毒。

    這句話演化到後來成了“讀書無用論”的佐證。在一個蔑視知識的年代,對知識分子的打擊最有力的就是“百無一用是書生”。因此就有了對知識分子的改造。

    不尊重知識的社會代價是慘重的。如果這種論調在一個社會廣為流傳是危險的。好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對知識越來越重視,書生的地位也越來越高,知識就是金錢的觀念深入人心。

    “百無一用是書生”,希望它最終被掃進歷史的故紙堆,不要再聽到它。

  • 6 # 唯二歷史筆記

    在中國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總有些被人斷章取義的名言。“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是其中一例。這句縈繞在華人案頭的“醒世格言”,時常被拿來傷害讀書人的閱讀興趣,傳遞灰色情緒。

    事實上,華人歷史上一直將耕讀傳家奉為至上家風,這種“讀書無用論”卻是如何演變出來的?最早出自誰之口?為什麼要這麼說呢?我們應當回到當時的語境及背景下去看,正本清源。這句詩的作者黃仲則是清代乾隆年間詩人,翻開《清史稿》,才知他幼時喪父,少年喪兄,詩負盛名卻屢試不第,為謀生計,一生顛沛流離,懷才不遇,35歲就客死他鄉。錢鍾書寫《圍城》還不忘提一提他所代表的乾嘉習氣。

    也許是因為自幼坎坷,黃仲則比同齡人要早熟。這句“百無一用是書生”出自他17歲時候的一篇習作《雜感》: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用是書生。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首聯和頷聯都表達了一個意思,滿腹才華卻考不上功名,情緒低落,獨自飄零。

    17歲的Sunny少年對未來充滿夢想,但現實中內心充滿悲苦,於是寫詩抒發胸中不平之氣。發完一通牢騷之後開始說“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說穿了,這是一個恃才傲物的少年郎自嘲自諷的話,也就是一時氣話。陸游也曾說自己“此身合是詩人未”,蘇東坡更是痛感“人生識字憂患始”。你敢說蘇軾和陸游百無一用嗎?

    像某年輕作家一樣年少輕狂對讀書發發牢騷不算什麼本事,高考沒考好就說讀書有啥用多半是酸葡萄心理,黃仲則能為歷史銘記,功力全在尾聯——“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鳥可以鳴春,蟲可以鳴秋。沒人聽我唱歌,我做我自己的觀眾。貌似頹唐其實灑脫。

    乾嘉時期考據學盛行,以學問、典故、古辭為能的“學人之詩”成為詩壇主流。黃仲則的詩是當時翹楚。這樣一位詩壇大家不得志的時候感嘆一句“讀書無用”被後人拿來當作對讀書的鄙薄,實在烏龍。

    其實,中國傳統主流文化對讀書一直是帶有崇高敬意的。古人認為文字是有靈魂的,不能隨便焚燒,因此建了敬字亭。據《淮南子》記載,當年倉頡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中國歷史上勸人讀書的文章典故浩如煙海。《顏氏家訓》勉學篇說,自古賢王聖帝還需勤奮學習,更何況是普通百姓呢?

    三國時孫權勸大將呂蒙平常多看看書,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忙為由推脫,孫權說你忙得過我嗎,我都抽出時間來看看書。錢鍾書80歲高齡依然手不釋卷,出中入西,博通古今!

    所以無論什麼時候,無論什麼處境,都要給自己一點時間學習,知識可能不會讓你發家致富,但它一定會給你帶來自身的進步和提升!

    人類發展至今已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但真正稱得上現代科技的只有短短二百餘年。

    可就是這短短二百餘年所爆發的科技含量要遠遠超過以前數千年的發展,原因無他,只是人類對於知識的追求。有句廣告詞說的好,“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

  • 7 # 梧桐樹邊羽

    “百無一用是書生”出自清代詩人黃景仁的《雜感》: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黃景仁很小就成了孤兒,家境貧寒,但是很聰明,少年時就已經詩名在外。十七歲為求生計開始四方奔波,但是時運不濟,一生窮困潦倒。三十二歲被任命為縣丞,結果兩年後就病逝了。

    他的一生都在愁苦無奈中度過,詩作主要也是抒發心中鬱結。

    《雜感》大概在二十歲左右寫成,當時他的師友都勸他不要寫詩過於悲傷,以免一語成讖,所以才有詩中尾聯的“莫因詩卷愁成讖”句。整首詩用字平直淺白,卻寫出了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的苦悶心情。

    首句“仙佛茫茫兩未成”,平仄是“平仄平平仄仄平”,“佛”字為入聲字,實際上就是仄起平收押韻格式。這是一首符合平仄格律的七言律詩。

    首聯“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從感慨自身起筆:求仙修佛都是那樣渺茫,難以成功,我只能在深夜獨自作詩,抒發心中的不平。

    頜聯“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承接首聯,為什麼“不平鳴”?四處漂泊的落魄人生早已消磨了慷慨激昂之氣,對女子失去了興趣卻被說是薄倖之徒。因為“楊柳絮”是輕狂的代名詞,柳絮落地成泥,指不再輕狂,卻背上了負心漢的名聲。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說法,詩人也算是奇人。

    頸聯轉而感慨天下讀書人,“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最沒有用的就是讀書人了,十個人看見九個翻白眼。

    當然,這只是指沒有功名的讀書人。社會是無比現實的,范進中舉前後老丈人對他的態度就判若兩人,讀書無用論也不是咱們今天才有。但是一旦透過讀書獲得仕途,進入了上層,情況就完全不同了。而這裡,作者就是自嘲自己沒有功名,也無法出人頭地。

    尾聯“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合回首聯獨自作詩不平鳴。這裡感謝了師友的關心,並且承接了頸聯激憤的心態。你們不用怕我寫詩成讖,春天鳥兒歡快就能歌唱,秋蟲將死,也得允許我大放悲聲。

    黃景仁寫這首詩的時候,際遇不達,四處奔波為了生計,愁苦之情發於心而露於表,直抒己見,並沒有什麼忌諱和隱藏。

    作者果然命不長,當縣丞不到兩年就去世了。這跟詩讖是沒什麼關係的,但和這種長期清苦的生活和愁苦的心態以及外露的性格也許有一點關係。

  • 8 # 謝小樓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詩,出自清代著名詩人黃景仁的《雜感》一詩,全詩如下:

    雜感

    清·黃景仁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黃景仁其人

    黃景仁(1749年—1783年),字仲則,是清代的著名詩人,他還是北宋詩人黃庭堅的後人。

    黃景仁四歲而孤,家境清貧,少年時即有詩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為求生計開始四方奔波,一生窮困潦倒。

    黃景仁詩負盛名,詩學李白,所作多抒發窮愁不遇、寂寞悽愴之情懷,也有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詩極有特色。著有《兩當軒集》。

    近代文學家郁達夫曾說:“要想在乾嘉兩代的詩人之中,求一些語語沉痛,字字辛酸的真正具有詩人氣質的詩,自然非黃仲則莫屬了。”

    《雜感》賞析

    黃景仁的這首《雜感》,是抒發其窮愁憤懣之情。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人生處於窮困潦倒之時,往往就會追行宗教寄託,佛教與道教是中國古代文人對搞世俗不如意的精神家園,而黃景仁卻說“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他修仙唸佛都不成功,無法尋找到超脫的精神家園,只能在深夜裡一個人發出不平之聲。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人生如風中的飄蓬,漂泊不定,消磨了內心的慷慨悲歌之氣,萬念俱寂、像沾了泥的飛絮,早已不再輕狂,卻得到負心漢的名聲。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人世間,十有九人白眼相向,空有詩書,卻身無長物,世間最沒有的就是書生了。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有人說,悽苦的詩寫多了,會變成讖語,但我不擔心自己寫的愁苦之詩會成為吉凶的預言,春天的鳥秋天的蟲,都會發出自己的聲音。

    當代文學史家褚斌傑評:寫書生之清寒身世,真實感人。兩聯對句尤妙,頷聯寫在蓬飛絮飄中銷盡豪氣、蕩盡春心;頸聯寫困境中的孤傲與無奈。擇字頗見用心,以“十有九人”對“百無一用”。平常口語,天然湊泊,選擇即是錘鍊,妙處令人稱絕 。

  • 9 # 德雨50926495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出自清代詩人黃仲則,在他17歲時候一篇《雜感》,大名黃景仁,字仲則,幼時喪父,少年喪兄,詩負盛名卻屢試不第,為謀生計,一生顛沛流離,懷才不遇,35歲就客死他鄉。

    結合原文,方可準確理解。原文是“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用是書生。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第一、二聯,都表達了一個意思,Sunny少年對未來充滿夢想,滿腹才華卻考不上功名,情緒低落,獨自飄零,內心充滿悲苦,於是,寫詩抒發胸中不平。

    第三聯“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用是書生”, 他先自嘲,承認百無一用是書生,當然這句話帶情緒,不是對天下讀書人憎恨。第四聯,不要因為詩卷就愁,我還是找願意聽我的人,給他鳥鳴春,為蟲鳴秋吧,純粹的自我寬懷。

    黃仲則在自己短暫的生涯中,自己不得志,但就這麼春鳥秋蟲,也成為有清一代大詩人了,可見天份也是重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應該讓四歲寶寶相信聖誕老人的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