諡號(posthumoustitle)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古代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
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用以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一些鄰近國家亦有使用,但不是每個東亞古代國家都使用諡號。
諡法初起時,只有“美諡”、“平諡”,沒有“惡諡”。善、惡“諡號”則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後,即周厲王因為暴政“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等被諡為“厲”,另外還有“ 私諡”。諡號的選定根據諡法,諡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諡號時選擇。這些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
上諡,即表揚類的諡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
下諡,即批評類的諡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幽”表示“壅遏不通”、“靈”表示“亂而不損”等。
“下諡”之“惡諡”: 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華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 霍州市東北)並死在那裡,“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諡”。
諡號(posthumoustitle)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古代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
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用以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一些鄰近國家亦有使用,但不是每個東亞古代國家都使用諡號。
諡法初起時,只有“美諡”、“平諡”,沒有“惡諡”。善、惡“諡號”則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後,即周厲王因為暴政“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等被諡為“厲”,另外還有“ 私諡”。諡號的選定根據諡法,諡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諡號時選擇。這些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
上諡,即表揚類的諡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
下諡,即批評類的諡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幽”表示“壅遏不通”、“靈”表示“亂而不損”等。
“下諡”之“惡諡”: 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華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 霍州市東北)並死在那裡,“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