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片雲z

    諾門坎戰役證明日本陸軍的機械化水平和蘇軍比起來還是處於比較低的階段,根本不是蘇聯陸軍的對手,繼續北上無異於自殺,而且北上政策也沒有多少實際的利益可圖。進而促使日軍不得不放棄“北上政策”而選擇“南下政策”。

  • 2 # 戰略論

    日本陸軍一直以來都是以蘇聯軍隊為自己的假想敵,加之日本陸軍在此前的日俄戰爭中曾大敗過俄軍,日本陸軍是不懼怕蘇聯軍隊的,日本陸軍反而一直都認為他們佔據著質量上的優勢,諾門坎戰役中日軍第23師團確實遭受了重創,不過這並不能說明日軍戰鬥力弱於蘇軍。首先蘇軍並沒有輕而易舉的取得勝利,同樣付出了相當的代價,這還是蘇軍在兵力、坦克、火炮等佔據著絕對的優勢的情況下,而且參與這場戰役的日軍第23師團也並非是日軍精銳的主力師團,只是一個三流的邊境守備師團,能打成這樣可以說是相當不錯了,所以日本陸軍並沒有因為諾門坎戰役的失利而懼怕蘇軍。

    日本最終在諾門坎衝突上選擇退讓,根本性的原因是由於國際形勢的突變,由於德國和英國、法國在歐洲的矛盾日益加深,戰爭的陰雲開始籠罩在歐洲上空,雙方都開始尋求新的盟友以增加自己的實力以及儘可能的孤立對方,緊鄰歐洲的龐大蘇聯無疑是最重要的爭取物件。1939年4月英法就和蘇聯開始了結盟的相關談判,此舉直接針對德國。德國元首希特勒對於三國的逃跑擔心不已,這將使德國再度重蹈一戰兩線作戰的覆轍,希特勒最終決定主動和蘇聯締結互不侵犯條約,這是透過德國在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上讓出重大利益為代價而獲得的。現在蘇聯的國際形勢已經大大好轉,原來持反蘇立場的德國、英國、法國都開始向蘇聯示好,日本一直期望的全世界資本主義強國一起武力進攻蘇聯的設想已經不可能實現,至少在1939年來看毫無希望。

    國際形勢的變化對於日本的國家戰略帶來了根本性的改變,日本重要的反蘇盟友德國突然轉變了對蘇立場,日本和蘇聯在諾門坎的軍事衝突並沒有得到西方國家的關注,連德國也選擇了無視。此時日本如果執意要和蘇聯擴大戰爭,那麼很顯然不會有任何一個西方強國支援日本,更不用說提供武力支援了。日本陸軍將不得不獨力對抗整個蘇聯陸軍,顯然日本不會傻到這個地步。

    另外從軍事角度來看,日本陸軍也沒有做好和蘇聯開戰的準備,當時日本陸軍剛剛結束在中國戰場上的大規模進攻作戰,開始在中國戰場轉入戰略對峙階段,主力野戰師團開始向中國東北轉調以對付蘇聯,但是這一過程才剛剛開始,日本陸軍並沒有完成在遠東的集結,陸軍的大部分仍舊部署在中國戰場,諾門坎的衝突顯然來的太快了,日本陸軍並沒有做好和蘇聯進行大規模作戰的準備。所以日本無論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沒有準備充分,自然也不會選擇擴大和蘇聯的衝突,息事寧人是最好的選擇。

  • 3 # 南雷霆峰

    一,蘇軍當時使用的多為T-26,和bt輕型坦克和裝甲車,裝甲厚度只能與日軍的95輕坦,89中型戰車差不多。

    諾門罕中蒙邊境戰役發生在1939年,T-34要到年底才開始裝備,遠東軍區的蘇軍更是不可能擁有。

    而且日軍坦克和戰車剛組建成軍,才100多輛啊,發射完彈藥就撤了,損失不大。

    蘇軍的坦克和裝甲車損失多為日軍炮火以及步兵用炸藥炸燬。

    坦克戰沒有成建制地出現。

    要知道雙方坦克裝甲車數量之比為1-7,兵力之比為1-3,炮火之比為1-8,難以想象。

    唯一的結論,日軍的單兵素質遠超蘇軍,而且日軍主要參戰的第23師團在被蘇軍重兵和火力的包圍之下,用手榴彈近戰,突圍了,其他部隊也跟著突圍了。

    當然,日軍第四師團行進緩慢,直到日蘇二軍停火談判以後,才趕到目的地。

    三,其實,蘇軍的損失,並不能怪到當時的蘇蒙軍臨時指揮官朱可夫將軍頭上。他的裝甲兵突擊,火力至上思想沒有錯誤,而且日軍確實被蘇軍重兵包圍了,是突圍出去的。朱可夫將軍的指揮在戰略上是準確的。

    要怪,只能是蘇軍在大清洗以後,訓練馬馬虎虎,單兵作戰素質太差了,沒有執行能力。

    三,當然,戰爭過後,蘇軍還是有二個收穫。

    l,日軍根本沒有摸到蘇軍外強中乾的底,反而被蘇軍強大的裝甲力量和火力嚇破了膽,憑日軍的資源和工業力量,根本打不起“敗家”的現代戰爭。蘇軍的火力輸出,瘋狂到幾乎不要花錢似的。日軍的戰略從此由“北上”改“南下”了,蘇德戰爭避免了二線作戰。

    2,蘇軍收穫了二戰最傑出的戰神--朱可夫,蘇軍就是把當時戰場上的兵力打光了也是值的。

    四,題主認為,日軍為何不繼續北上,進攻蘇軍的遠東軍區。

    1,日軍將陷入二線作戰的絕境。

    到時候,中國軍隊從南,蘇軍從北,向盤踞在中國的日軍展開進攻。而且,日軍在中國前線的部隊將被迫轉入防禦,從中抽出軍隊來中蘇蒙邊境對付蘇軍的進攻,兵力將捉襟見肘。

    2,蘇聯有龐大的工業機器,國防工業將開足馬力,援助中國軍隊。

    我們知道,蘇軍39年底開始坦克換裝,用T-34和KⅤ坦克更換T-26和BT戰車,如果換下來的上千輛坦克,戰車沒有放回軍火庫,而是用火車全部運到中國的西北,透過馬步芳的防區,開到中國抗日戰爭前線,再用成本價貸款給中國軍隊裝備20個重炮師。

    大家猜猜看,抗日戰爭還要八年嗎?

  • 4 # 榮華之武器堂

    日軍不肯北上的原因是一直沒有做好準備和找到它認為最好的時機。

    諾門坎戰役失敗後,日軍加強了關東軍的實力。1941年初,關東軍達到了14個師團(含在北韓的2個師團)。雖說彼此在1941年4月13日簽署了蘇日中立條約,不過都對對方不放心。

    日軍為了準備對蘇聯進攻進行了“關東軍特別演習”,準備從日本本土抽調了6個師團,從中國大陸調來了14個師團,這樣關東軍一下增長到34個師團。日軍的如意算盤是如果發動對蘇戰爭,將佔領薩哈林島北部和勘察加半島。不過由於我抗日軍民的頑強抵抗,日軍無法從大陸抽調如此多的兵力,只好修改了計劃,即對蘇警戒兵力16個師團,攻擊兵力25個師團。

    在蘇德戰爭爆發後,日軍欣喜若狂,日本參謀本部判斷8月份的話,蘇軍遠東部隊陸軍將會減少一半,其他軍種部隊將會減少1/3,這樣9月份是最佳進攻時機。

    按照日軍的情報,此時蘇軍在遠東有30個步兵師,如果減少到15個步兵師就是最佳攻擊機會。日軍最如意的算盤是7月初開始動員,8月初決心開戰,8月末正式開戰,10月中旬結束戰爭。

    然而出乎日軍意料的是,從戰爭爆發到6月末,蘇軍只調往西線3個步兵師、2個坦克旅、2個機械化旅等。儘管德國在6月份兩次催促日軍開戰,但日本7月2日御前會議決定不介入。

    按照蘇聯資料,蘇軍遠東部隊在蘇德戰爭爆發時有23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8個坦克師、13個築壘地域、3個步兵旅和1個坦克旅等;1941年12月1日為24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4個坦克師、15個築壘地域、11個步兵旅和7個坦克旅等

    之後,日軍還是秘密進行了動員,7月底陸軍大臣東條英機最終同意的對蘇作戰規模是24個師團,計劃9月上旬開戰。不過由於蘇德戰場形勢變化以及蘇軍遠東實力加上日本自身長期利益的考慮,最終日本在8月9日透過陸軍要綱,在東北和北韓的16個師團對蘇聯採取嚴重警戒;11月末完成對英美戰爭準備。至此嗎,日本完全放棄了對蘇聯在作戰。

  • 5 # 紅色手電筒

    怕倒不至於,但是對於蘇軍的戰鬥力日軍是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在諾門罕戰役之前,日軍認為一個日軍師團可以對付3個蘇軍步兵師,而經過諾門罕一戰,日軍把這個比例降到了1個日軍師團可以和一個蘇軍步兵師相抗衡。諾門罕戰役初期,蘇軍並不順利,被日軍打得十分狼狽,象巴音查崗一仗,蘇軍和蒙古軍就被打得很狼狽。這個都是最後朱可夫發動所謂的8月風暴攻勢的時候了。朱可夫在諾門罕或者叫做哈拉哈河戰役中,確定了自己在斯大林心中的地位。

    日軍認為蘇軍在經過大清洗以後,由於大量高階將領被殺掉,新上來的軍官普遍缺乏經驗和能力,所以蘇軍的戰鬥力是下降很多。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就是在諾門罕,蘇軍這些剛剛提拔起來的軍官就是會出現很多低階錯誤,比如戰前的偵察不利,而且經常在沒有任何偵察的情況下,就發動進攻,進攻前的炮火準備都是對著他們認為可能有日軍的地方開火。一旦遇到日軍的頑強抵抗,蘇軍就是會一次又一次的發動幾乎一成不變的進攻,這樣就是傷亡大而戰果小。蘇軍的BT坦克在遠東一直用到1945年對日發動進攻都還在用,而且和日本的坦克相比,只好不差,當然和T-34比起來是要差點了。

    但是,蘇軍的技術裝備的優勢太大了,尤其是地面的火炮和坦克,蘇軍的坦克比日軍好一些,但是數量是絕對優勢,況且在遠離自己火車卸貨點的情況下,蘇軍依舊能夠組織起強大的火力,而且蘇軍並沒有感到過油料和彈藥的匱乏,相反是日軍,距離自己的鐵路終點只有200公里左右,但是日軍始終缺乏炮彈,無法對於蘇軍的優勢炮火進行反擊,蘇軍的火車卸貨點遠在700公里以外。日軍的後勤補給還是靠馬車,運輸能力很差。

    用優勢的火力壓倒對手是一種非常好的辦法,那不是不會打仗,而且非常會打仗的表現,在沙漠地區首先就是比誰的後勤保障更有力。而在諾門罕蘇軍做到了保障有力,這一點讓日軍明白自身在實力上和蘇軍是有差距的,如果想要進攻蘇軍,就要利用蘇軍和德軍血拼的機會,當蘇軍大量部隊西調的時候,才是日軍對蘇聯遠東地區動手的時機,否則日軍的進攻就是給蘇軍送人頭。諾門罕一仗,日軍一個師團幾乎全沒,第23師團傷亡高達90%,除了在海島作戰中,由於守軍無路可退,其他的陸戰還真沒有被打得這麼慘的。遠東的蘇軍裝備和和德華人打的蘇軍差不多,坦克飛機的效能要差一點,但是不比日本的差

    而蘇德戰爭爆發以後,蘇聯雖然從遠東地區調動了一些兵力和物資支援西部,但是透過組建新的部隊,蘇軍在遠東地區的數量並沒有下降,反而是達到了130萬人比原來還多,雖說新組建的部隊由於訓練短的原因肯定戰鬥力要差,但是憑藉著堅固的防禦工事,頂住日軍的進攻毫無問題,這種情況下,日軍進攻毫無意義,等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大量關東軍和儲存在東北的作戰物資南下,日軍在數量上的劣勢更大了,進攻蘇聯就更不用想了。

  • 6 # 沈一俠1

    諾門罕戰役其實就是日本在戰略選擇上的一種軍事試探,結果就是蘇聯慘勝,日本惜敗。按理來說,日本是有再戰之力的,可是日本也清醒的認識到要戰勝蘇聯必須付出日本不可承受的代價,那就是長期的消耗,而時間和資源恰恰是日本的短肋,日本耗不起,硬耗下去,可能導致日本在中日戰場的全面崩潰。所以日本只能放棄北上戰略,全力支援侵華以及南下太平洋的戰略。

  • 7 # 王司徒軍武百科

    還真是給蘇軍打怕了,再加上一些投機心態和戰略掣肘,日軍便放棄了北上,轉而向南尋找生存空間。

    日軍內部歷來有“南、北”兩個方向的戰略矛盾。

    而且這種矛盾在海軍、陸軍中也都有很大的內部爭議。

    比如日本海軍的米內光政、山本五十六、井上成美等人就非常推崇北上。

    他們並非沒看上南邊的油水,但卻對打贏英美相當沒信心。

    海軍當年的輝煌是靠打敗北洋水師、沙俄海軍建立的,他們甚至一度將艦隊開進海參崴,佔據了半個庫頁島和千島群島。

    日本陸軍中的北進派則有更大的考慮,有些人期望能給日本打下一塊“大陸皇國”,讓日本掙脫島國的歷史。

    相比與中國遙遙無期的對啃,廣闊的遠東和西伯利亞實在是塊大肥肉。

    更何況陸軍一直在試圖促成“德意日三國同盟”,對蘇聯開刀符合這方面的國際政治考量。

    初期的“南向政策”遠沒有“北向”這麼吸引人。

    儘管日本常年都在對東南亞進行滲透,扶植了大量親日勢力,甚至還拉攏了泰國這個鐵桿盟友,在越南掀起反法浪潮,但老牌列強盤根錯節的東南亞實在太複雜了。

    荷屬東印度群島的荷蘭人也就罷了,關鍵是美國和英國這兩大頂級強國,他們一個佔據菲律賓,一個擁有廣闊的印度、海峽兩大殖民地。

    要在南方動手,勢必與美英兩國正面碰撞,甚至在還會因為法屬印度支那的問題而惹到法國。

    放在今天,這等於是挑戰聯合國五常中的3個,與老壽星上吊差不多。

    日本人吵來吵去,最終還是決定先往北方打一打,畢竟那邊看起來機會更多,暫時也不牴觸各方面的意見。

    如此,日本也就開始在滿蒙邊境,張鼓峰、諾門罕一帶點火惹事,想尋求“試驗性”的一仗。

    其實對蘇作戰的阻力也相當大。

    海軍中的頑固派認為日本應該符合帝國主義的規則,與人老老實實的爭奪殖民地,而非去攻打人家的國土。

    陸軍反對派則認為,不應該刺激蘇聯,造成蘇聯全面倒向中國甚至加入中國的戰爭,那麼日本的對華攻略恐怕會壓力倍增。

    所以,日本與蘇聯的戰爭註定是一場有限的邊境衝突,是一次滿足各個大佬面子的試水。

    日軍想看看蘇軍的深淺,如果蘇軍不行,那麼日軍就佔據部分領地,再繼續試探。

    他們認為這樣一來可以嚇阻蘇聯對華援助,二來可以最大限度的探知蘇軍戰力,三來可以促成同盟,四來大佬們暫時都不用吵了。

    結果諾門罕一戰打得相當扯淡,那些能在中國戰場耀武揚威的強軍,連經歷過大清洗的蘇軍都不如,儘管日蘇戰損比差不多,但日本還是給打怕了。

    斯大林已經預料到日本人試探的可能性很濃,所以給了剛從牢籠放出的朱可夫以極大的支援,就是要一戰嚇到日軍,打痛日軍,絕了他們的侵略慾望。

    仗打到最後,增兵到10萬的蘇軍以雷霆萬鈞之勢追虐日軍23師團,其餘日軍精銳基本都在觀望。然後這場戰爭被雙方高層輕描淡寫的終止了。

    此後日本關東軍成了慫貨一個,他們整個戰爭期間基本只幹了兩件事:1.狂修關東軍要塞 2.抽調精銳骨幹到太平洋送死。

    不過,日蘇之戰對日本來說也不是一點收穫也沒有,蘇聯同樣被嚇到了,他們變得相當重視這些作戰能力極強的東方士兵,以至於斯大林稍微退了一步,與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承諾戰爭中互相保持中立。

    因此,蘇聯斷掉了對中國的援助,甚至斷掉了其它外援從蘇聯的過境,讓抗戰陷入了最黑暗的年月。

    日本也投桃報李,哪怕德三在斯大林格勒打得頭破血流,也硬是沒幫元首來個前後夾擊。

    隨後日本、蘇聯兩家合作開發了庫頁島的石油,多年後還有日本人出書回憶這“美好的歲月”。

    40年以後世界局勢發生了更大的轉變,波蘭亡國、法國投降,比利時、荷蘭等一大票歐洲國家全部被德軍拿下,英國讓德國潛艇、轟炸機圍在島上炸,美國也陷入了極端保守的孤立主義。

    日本也不得不面對一些嚴重的問題,他們在中國已經拼得幾近油盡燈枯,美國還斷掉了貿易,再不找出路,那真的會被玩死。

    如此,日本又冒出了“新南向政策”,在“大東亞共榮圈”戰略的規劃下,對整個亞太動了手。

    他們要搶佔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油田,因為荷蘭已經完蛋了。

    他們要搶佔海峽殖民地,因為英華人的威脅已經被德華人分一半走了。

    他們要搶奪菲律賓群島,因為美華人說不定就是些一打就投降的懦夫。

    有些更宏偉的願景簡直心大到出奇,有人說要佔領斯里蘭卡,再從緬甸打到印度,最後一路往西,在非洲馬拉加西建造基地,把英國的地盤統統佔領。

    總體來說,日本二戰時的戰略是極為混亂和矛盾的,其中不乏聰明才智和對時局的把控,但一旦攤子大了,鬼子就不知道該幹嘛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複式樓好還是單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