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略論

    除非德軍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的佔領斯大林格勒,否則將大量德軍主力長期投入斯大林格勒附近顯然是一個明顯又致命的戰略錯誤,因為集中如此數量的德軍於斯大林格勒是以削弱其兩側漫長的掩護兵力為代價的,這意味著德軍面臨著遭遇合圍的危險,而且更加危險的德軍的後方已經沒有任何預備隊了,一旦防線被突破德軍沒有封閉缺口的預備隊,蘇軍可以直衝德軍大後方,將戰役勝利發展為戰略上的勝利。

    從斯大林格勒方向上德軍B集團軍群的部署就可以看出其面臨的巨大危機,戰鬥力最強的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都投入了斯大林格勒地區的戰鬥,北翼漫長的頓河縱深側翼保障任務則是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再往西是義大利集團軍,再往西是匈牙利集團軍,幾百公里長的側翼全部由聯軍部隊來防守;在南翼則是由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負責掩護。而B集團軍群和A集團軍群之間的高加索的大草原上長達300公里的距離上只有一個摩托化師負責警戒。

    聯軍的戰鬥力在德軍眼裡是公認的差勁,僅從他們那些落後破舊的武器裝備就可以看出他們的戰鬥力,可以說他們的掩護簡直形同虛設,這是一個巨大的冒險。尤其在收到前線部隊不斷關於蘇軍在這些聯軍部隊的正面大量集結部隊的報告時,這個冒險就致命了,很明顯蘇軍將發起一場大規模的鉗形攻勢以合圍斯大林格勒的德軍。

    德軍唯一的選擇就是在斯大林格勒轉入防禦,抽調部隊加強兩翼的防禦。尤其是將斯大林格勒的裝甲師等機動部隊抽出來擔任B集團軍群的預備隊,在聯軍部隊的後方執行機動作戰,隨時封閉並圍殲突入防線的蘇軍,阻止蘇軍贏得主動權。

  • 2 # 不正經鳩摩智

    德國在斯大林格勒和蘇聯決戰到底是不是個錯,從今天事後諸葛亮的立場來看,因為它失敗了,所以說是一個失敗的決策,也不無道理,但是,我覺得,進攻斯大林格勒,也是希特勒不得不為之舉,請看下圖

    我們可以看到,德軍基本進攻蘇聯路線是北(北方集團軍群)、中(中央集團軍群、南(南方集團軍群)),這樣的三路進攻模式。北方集團軍群,在列寧格勒始終無法突破,只能選擇圍城,毫無進展。中央集團軍群,因為“八月分兵”基輔後來導致莫斯科戰役敗下陣來,實力大損。北中兩路進取無望,而時間又恰恰是德國最大的敵人,一旦讓蘇聯人緩過勁來,兵力捉襟見肘的德國必然全線被動(德國已經沒有後備兵力了),南路尋求突破,就成了不二之選,這可以說是一場高風險的賭博。

    而且斯大林格勒具有戰略意義和精神意義,還是蘇聯重要的軍事、交通、工業中心,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廣闊富饒的頓河下游流域、庫班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區,是蘇聯糧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產區,這活脫脫的就是蘇聯的命脈。一旦斯大林格勒丟失,蘇聯的戰略補給線就會被切斷。

    面對斯大林格勒這麼大的誘惑,北中無力突破的希特勒想到攻斯大林格勒就不足為奇了。我覺得,他的想法沒有錯,是基於當前形勢的正確做法,而且,斯大林格勒是繞不過去的擋路石。只不過,他高估了德軍的實力……

    希特勒的斯大林格勒決戰,是實力跟不上規劃的一場戰略失誤。如果非要說錯的話,大概從莫斯科戰役就開始錯了…

  • 3 # 探測衛星A

    必須投入能投入的所有力量,參加42年下半年開始的東線決戰,因為時間對德軍來說最最重要(美英的反攻逐漸要體現出威力了),勝最起碼能繼續保持在東線優勢的態勢,甚至給蘇軍致命的一擊(由破壞石油生產、提煉、運輸產業鏈造成,繼續重創蘇軍的有生力量,使之更加青黃不接)。敗則,東線必將失去勝利的機會,必將迎來顧此失彼的失敗前夜。

    由於希特勒對當年8月英加在法國的一次失敗的登陸戰,而產生對美英戰略的嚴重誤判,導致在法國滯留了大量的部隊,而此時正是東線斯大林格勒地區和高加索地區戰役的關鍵時刻,急需在各個地方給予一定的增援,而這些增援從理論上講是能夠做到的。

    如果有增援斯大林格勒地區的部隊,不應該用於對斯大林格勒城區的攻擊,德軍在9月對斯大林格勒城區的大規模攻勢失敗後,就應該停止再次發動攻勢,而採取守勢。增援部隊的攻勢應該在頓河、伏爾加河之間的陸橋地帶展開(即第六集團軍第14裝甲軍防守的科特魯班區域)。

    與第14裝甲軍對峙的蘇軍三個虛弱的集團軍,至9月為支援、策應斯大林格勒的蘇軍,已三次發動了大規模的攻勢,被第14裝甲軍較輕鬆化解並給予重創。德軍如這裡發起攻擊,時間可選在9月底~10月中旬,必定能勢如破竹,在重創蘇軍的同時,可極大改善德軍沿頓河的防線,並破壞後來11月蘇軍攻勢集結區域。這裡的攻勢勝算相當大,所需增援在2個裝甲師+2個步兵師左右,另得到14裝甲軍配合,2個裝甲師由斯大林格勒城區的第48裝甲軍抽調14、24裝甲師(甚至是29摩步師),步兵師可由第8軍調出79和305步兵師。如有來自歐洲的生力軍,則獲勝可能更大。

    瞎砍了二句,望探討。

  • 4 # 戰情解碼

    德軍擅長的是“閃電戰”,而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打的卻是攻堅戰,這並不是說德軍不善於攻堅,而是說德軍不適合打攻堅戰。攻堅戰往往會演變成消耗戰,由於後勤補給的限制,消耗戰就成了德軍最經受不起的戰鬥。事實上,德軍兵敗斯大林格勒的一個主要原因也就是後勤供應困難,因此德軍就不應該將進攻的重點放在斯大林格勒,更不應該將大量兵力投入到斯大林格勒。

    ▲德軍作戰意圖

    莫斯科戰役失敗後,德軍的攻勢開始變得遲緩,因此希特勒才將全面進攻轉為重點進攻。希特勒將進攻的重點選在南路,其目的就是要奪取高加索油田,切斷蘇聯的石油供應,進而達到削弱蘇軍原油補給的目的。希特勒的這個想法還算可以,也算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戰略,但他制定的戰術卻有些離譜。

    ▲蘇軍士兵

    希特勒的計劃是兵分兩路,一路進攻高加索地區,另一路則全力進攻斯大林格勒。這種分兵的策略明顯犯了兵家大忌,按照當時的態勢,德軍根本不具備同時對兩個目標發起進攻的力量。德軍的攻勢看似聲勢浩大,但在這數百萬大軍中,只有5個德國集團軍才是真正的主力,至於其他僕從國的軍隊也只是充充人數而已,然而就是這僅有的主力還被分為了兩路,最終直接削弱了德軍的實力!

    ▲德軍士兵

    除了分兵策略失誤外,德軍的進攻重點也不應該選在斯大林格勒。德軍的最終目標是高加索的石油,那麼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的作戰也應該是以牽制為主,掩護進攻高加索德軍的側翼。但是希特勒卻過於高估了德軍的實力,妄圖同時拿下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最終導致德軍在斯大林格勒陷入了苦戰。

    ▲蘇軍反攻局勢圖

    德軍先是自斷手臂分兵兩路,接著又選錯了進攻的重點,最終將德軍精銳活活拖死在了斯大林格勒。其實,德軍完全可以在斯大林格勒採取守勢,用少量兵力牽制蘇軍,然後以重兵進攻高加索地區,切斷蘇軍的石油供給,進而掌握戰場的主動權。

    關注歷史文齋,看更多精彩歷史故事!

  • 5 # 閒歌北望

    感覺不管後人怎麼說都有種馬後炮的嫌疑。

    首先蘇聯是個神奇的地方,牛了一輩子的拿破崙,折在那個地方。不可一世的德國毀在蘇聯。

    無論什麼時候的戰爭,疆域和人口都很重要。蘇聯疆域遼闊用空間換時間,只要堅持到冬天,德國計程車兵和武器就受不了嚴寒。

    第二德國的戰友選擇能力太次,一個戰鬥力渣5,一個自大狂根本幫不上一點忙。

  • 6 # 前沿陣地

    德軍在當時的情況不允許其在斯大林格勒地區和蘇軍決戰。1942年中旬,希特勒在南線的作戰計劃就是兵分兩路,一路進攻高加索地區奪取油田,另一路則全力進攻斯大林格勒,再次犯了分兵大忌,結果導致南線力量不足,進攻斯大林格勒和攻下高加索連個目標都沒有實現。

    在當時的情況下,德軍經過了漫長的作戰,很多部隊還沒有恢復元氣,甚至連編制都有較大的空缺,但是希特勒還是像1941年一樣制定了多個作戰目標同時進行。當時塞瓦斯托波爾已經攻克,結果希特勒卻把第11集團軍調往次要的北方戰線,而不是作為1942年下半年重點作戰區域的南線。

    此時德軍更應該做的是穩紮穩打,將第11集團軍這樣的已經沒有主要作戰任務的部隊調往這個主攻方向,加強兵力,在其他區域採取守勢,攻克斯大林格勒之後再向高加索穩步推進,結果德軍選擇兩個方向同時進攻,最終都遭遇了失敗。

    至於進行決戰也是不現實的,進攻斯大林格勒時德軍的側翼幾乎全部扔給了羅馬尼亞等僕從國部隊,根本就沒有足夠的兵力去完成和蘇軍決戰的任務。在第六集團軍被包圍時,由於蘇軍的兇猛攻勢,A集團軍群都岌岌可危,最後還是靠著支援過來的曼施坦因頓河集團軍撐下來了。

  • 7 # 小小小百科全書

    除此之外,二戰時期的蘇聯工業主要分佈在中西部地區。而斯大林格勒就是整個工業區的中心匯聚點。也可以說是蘇聯在西部的心臟。如果斯大林格勒丟失,那麼整個蘇聯的信仰和工業都有可能崩潰。戰爭剛開始打的可能上一個國家的血勇。但是隨著戰爭的推進,血勇會逐漸消失。打仗靠的更多是意志和信仰在堅持。日本在二戰後期為什麼明知道日本必敗無疑了。還是堅持抵抗要保住日本天皇。就是因為日本天皇是日本這個民族的信仰。天皇如果垮了,日本這個民族的信仰意志也就完了。所以日本拼著種族滅絕也要抵抗下去。就是為了保住天皇這個日本的信仰。而蘇聯也同樣如此,斯大林格勒就是底線。斯大林格勒只要一崩潰蘇聯必將面臨瓦解的危機。所以德國必須要攻破斯大林格勒,而蘇聯必須要保住斯大林格勒。

    德國之所以會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失敗原因有很多。首先當時德國精銳第六集團軍深入蘇聯腹地被蘇聯形成了包圍之勢。當時德國軍中高階將領都力主撤回第六集團軍再做打算,畢竟德國已經損失不起了。而希特勒卻不允許第六集團軍撤離。他認為雖然第六集團軍處於被圍困狀態。但是如果德國發起大規模針對斯大林格勒的戰役。第六集團軍就會變得無比的重要。他可以充當一股機動有生力量。對斯大林格勒發起進攻。

    但希特勒當時還不清楚第六集團軍面臨著何等困境。武器彈藥不足就不說了,在寒冷的蘇聯冬季。士兵們甚至連冬衣都保證不了,食物也極度匱乏。就這樣缺衣少食士兵飢寒交迫的情況下,第六集團軍還依舊堅持。這也就是德國軍隊了,換了美國或者英國軍隊。早就投降了。但即使如此第六集團軍指揮官保盧斯就一直要求突圍,先後給希特勒發去三封電報要求突圍,因為他知道部隊已經快到了崩潰的節點。但是希特勒一直命令保盧斯固守在斯大林格勒,不允許保盧斯撤退,因為希特勒當時還想當然的策劃著進攻斯大林格勒。

    之後由於保盧斯的要求和其他軍方高官的遊說希特勒已經動搖了會戰的決心。但這個時候“坑爹”隊友戈林上線了。他信誓旦旦的和希特勒保證可以供應給第六集團軍充足的物資以供戰爭需求。所以希特勒就堅定了會戰的信念。事實上因為戈林承諾的空運足夠後勤物資,根本無法實現。在德軍被包圍的幾周以後,德軍的運輸機越來越少,最後完全中斷了補給。德軍士兵被飢餓和嚴寒考驗著,到了12月下月,部隊每人每天只能提供50克的麵包。別說保證戰鬥了,在這種高強壓的條件和惡劣的環境下50g的麵包連基本的生命體徵都保證不了。及時沒有蘇聯的進攻這些德國軍隊也存活不了。

    而德國之所以會面臨物資供應危機的原因。一方面就是本身德國的工業能力已經跟不上軍隊的消耗能力了。其次,德國前期的閃擊蘇聯導致德軍深入蘇聯腹地。戰線拉的太長了。本身運輸補給就很困難。再加上有蘇聯小股軍隊的破壞和嚴寒氣候的影響。德軍面臨補給困難的危機其實一點都不奇怪。而斯大林格勒會戰失敗的原因也就是希特勒的戰術失誤和後勤補給這兩個主要問題。本身會戰是沒有任何問題的。畢竟當時已經算是箭在弦上 不得不發了。

  • 8 # 兵器世界

    德軍將領曾說:斯大林格勒的慘敗,是因為我們把一場突襲戰打成了拉鋸戰!很顯然,在整個藍色行動中,斯大林格勒只是德軍北部防線的一個支撐點,實在不應該在這裡投入重兵苦戰。

    藍色行動的原定計劃是速戰速決,建立起頓河--伏爾加河防線,切斷高加索方向與莫斯科的聯絡,斯大林格勒只是這條防線的中間點,應該快速跳過。

    頓河--伏爾加河防線從沃羅涅日一直延伸到頓河上的渡口卡拉奇,跳到斯大林格勒再沿著伏爾加河到裡海岸邊的阿斯特拉罕。而建立防線的目的是掩護李斯特將軍的A集團軍在高加索作戰,好讓他順利奪取巴庫油田,而德軍統帥部包括希特勒本人,一開始也沒有在斯大林格勒死磕的念頭,只需要攻佔它的一部,能使用重火力覆蓋全城即可,B集團軍要快速轉入對伏爾加河下游的進攻,最終佔領阿拉特拉罕。這一點從A、B兩個集團軍的兵力配屬上就能看出端倪。

    當南方集團軍發起1942年夏季攻勢前,其兵力擴充到100個師,而且還包括52個分別來自羅馬尼亞、匈牙利、斯洛伐克和義大利僕從國的師,他們都是助攻角色打頭陣的還是德軍,當進入7月份之後,南方集團軍分成了A、B兩個集團軍,負責主攻高加索方向的A集團軍實力強大,包括3個德國集團軍和1個羅馬尼亞集團軍,負責建立沿頓河和伏爾加河防線的B集團軍也有3個德國集團軍,身後後有一群來自4個僕從國的軍隊,它們負責沿途建立防禦!

    第4裝甲集團軍被抽離B集團軍,說明德軍並沒打算在斯大林格勒投入重兵苦戰。按照原計劃,第6集團軍應該迅速轉入伏爾加河下游作戰,建立完整的頓河--伏爾加河防線。

    但是,當第6集團軍開始發動攻勢之時,B集團軍所屬的第4坦克集團軍被希特勒調撥給了A集團軍,第2集團軍在薩姆斯將軍帶領下留守在沃羅涅日,它本就是中央集團軍的預備隊戰鬥力不強!這樣一來,負責進攻斯大林格勒的德軍就剩下了第6集團軍一個。

    因為希特勒認為整個蘇聯50%以上的兵力,都被莫德爾固守的勒熱夫突出部吸引在莫斯科方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守軍只佔蘇軍總兵力的10%,一個第6集團軍足夠拿下斯大林格勒了!而且,根據作戰計劃,德軍不必完全攻佔斯大林格勒這座城市,只要把伏爾加河上的渡口納入德軍重炮的火力打擊範圍即可。

    可以說,這是相當正確的決定,閃電戰本就不應該拘泥於一城一地的得失,第6集團軍的當務之急是儘快切段莫斯科與高加索的聯絡,完善掩護A集團軍的頓河--伏爾加河防線。

    但希特勒突然改變主意,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迴歸B集團軍,由於在斯大林格勒陷入僵局,快速建立頓河--伏爾加河防線的計劃破產,德軍陷入持久拉鋸戰。

    但希特勒突然改變主意,可能是它注意到斯大林格勒特殊的象徵意義,就當霍特將軍的第4裝甲集團軍攻佔奇姆良斯克,順利度過頓河準備攻略馬尼奇湖東部地區之時,希特勒命令第4裝甲集團軍迴歸B集團軍,加入到進攻斯大林格勒的行動。

    失去了第4裝甲集團軍的掩護之後,李斯特的A集團軍孤軍奮戰,他不得不分兵加強左翼馬尼奇湖周圍的防禦,這導致進攻高加索的兵力減弱,最終A集團軍停止進攻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李斯特也被解職;同時再次北上的第4裝甲集團軍右翼是無遮無攔的卡爾梅克草原,這也是幾個月後蘇軍發動反攻的方向之一,另一個方向是隻有僕從國防守的頓河防線。

    由於德軍沒能快速建立完整的頓河--伏爾加河防線,完成藍色行動的最後一步攻佔高加索油田,反而留下卡爾梅克草原到裡海的巨大兵力真空區,A、B兩個集團軍之間只有幾個摩托化部隊建立的脆弱防線連結,注意上圖的重鎮埃利斯塔,當曼施坦因艱苦的解救斯大林格勒的保盧斯時,這裡僅有一個摩托化師駐守,隨時有可能淹沒在蘇聯的坦克海洋裡。所以,與其集中重兵在斯大林格勒血戰,倒不如抽出那30萬精銳加強德軍的兩翼,或者說兵力嚴重不足的德軍,在南俄打持久戰本身就是找死,

  • 9 # 島主說事

    二戰時期,你覺得德軍該不該投入大量兵力在斯大林格勒與蘇軍決戰呢?這個問題並不是德軍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蘇軍和斯大林識破德軍的藍色方案企圖後,將主戰場設在斯大林格勒,迫使德軍不得不調整作戰計劃,可以說,斯大林格勒戰役最終演變成了蘇軍牽著德軍鼻子打的戰役。

    首先,藍色方案計劃周密,但脫離了戰場實際,德軍胃口太大了。

    斯大林格勒戰役名義上是殲滅了保盧斯一個第6集團軍,實際上德軍卻損失了150萬精銳,佔到東線作戰兵力的三分之一。說這場戰役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原因也在於此。那麼,德軍為什麼非要進攻斯大林格勒呢?這是德軍胃口逐漸擴大造成的。

    1942年初,莫斯科戰役結束後,蘇德雙方都在考慮如何適應戰場環境,在夏季作戰中打一場殲滅戰,以緩解中線緊張的對峙形勢。對德軍來說,為避免冬季作戰,是時候將主戰場向南拓展,一方面是中線蘇軍集結了大量重兵防禦,另一方面也是閃擊戰需要補充資源和就地取材;而對蘇軍來說,斯大林仍然把重點放在德軍可能再次進攻莫斯科上面,因為莫斯科戰役以後,中央集團軍群並沒解除對莫斯科的威脅,70個師的重兵和莫德爾仍然堅守在勒熱夫和瑟喬夫卡一線,隨時都有進攻莫斯科的可能。

    實際上,1942年上半年的戰場形勢對德軍還是比較有利的。在北線,對列寧格勒的封鎖使蘇軍困難加大,由於重點放在莫斯科,拿不住更多兵力解除圍困。在中線,德軍雖然在莫斯科戰役失利,但損失並不大,僅僅是嚴寒和補給問題給德軍帶來一定的困難;在南線,基輔戰役以後,蘇軍南線兵力損失重大,曼施坦因又在克里米亞接連獲勝,可以說,整個戰場的主動權都掌握在德軍手中。

    而促使德軍發動藍色方案行動的是5月12日發生的哈爾科夫反擊戰,這場戰役使蘇軍損失重大,也將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推向了前臺。正是這場戰役的勝利,使德軍發現了南線蘇軍的薄弱環節和戰機,於是在6月28日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展開了進攻。

    但這次進攻德軍的胃口有點大,一方面,從戰略層面考慮,德軍想用勒熱夫的中央集團軍群牽制蘇軍主力不能南下增援,讓莫德爾在那打防禦作戰,以吸引蘇軍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將南方集團軍群一分為二,A集團軍群打主攻去進攻高加索,在佔領資源和油田的基礎上,打通與中東和近東的通道,企圖與北非戰場連成一片,並將土耳其拉入戰場;由B集團軍群打助攻,佔領沃羅涅日後再擇機佔領斯大林格勒,從而切斷蘇軍對南線的控制。

    從這個層面不難看出,德軍的藍色方案是個很大的作戰規劃,既想佔領高加索還要佔領斯大林格勒,核心要素就是佔領頓河和伏爾加河兩條流域,無論是軍事和經濟上都對蘇軍形成高壓態勢。而莫德爾第9集團軍在勒熱夫與蘇軍纏鬥,不溫也不火,使蘇軍既不敢分兵又不能完全殲滅,表明了南線是主戰場,勒熱夫是牽制作戰。

    其次,在斯大林格勒展開決戰,是蘇軍下的一手好棋,既拿到了戰場主動權,還牽著德軍鼻子走。

    從一定程度講,藍色方案並沒將斯大林格勒作為主戰場,是德軍發動進攻後,蘇軍和斯大林及時發現了德軍的企圖,決定在斯大林格勒擺開架勢打一場決戰,說蘇軍有先見之明也不見得,是德軍給了蘇軍調整部署的機會。

    一方面,德軍B集團軍群率先發動進攻時,蘇軍並沒意識到斯大林格勒的重要性,但德軍在即將佔領沃羅涅日以後,突然改道進攻斯大林格勒和羅斯托夫,這就讓蘇軍比較警惕。同時,A集團軍群又向高加索展開進攻,德軍在保盧斯第6集團軍即將佔領斯大林格勒之際,又將第4裝甲集團軍調往高加索,這就讓蘇軍有了圍點打援的想法,到7月上旬才決定組建斯大林格勒方面軍,並決定在斯大林格勒打一場殲滅戰。

    另一方面,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擺開戰場,也是根據戰場形勢逐漸展開的。本身,從6月28日德軍開始進攻到7月17日蘇軍展開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在這20天時間裡,是蘇軍判斷形勢和決定在哪展開防禦的時期。對德軍來說,這一時期他們一直佔有優勢,所以,從蘇軍逐漸遞增的防禦兵力能發現,斯大林也是邊打邊看,在不斷調整兵力部署的過程中最終發動“天王星行動”的。

    從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投入兵力看,先是沃羅涅日方面軍,後是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再組建頓河方面軍、東南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以及南方方面軍,從這些不斷增加的方面軍看出,德軍在哪個方向進攻,蘇軍就在哪裡組建方面軍,既是分清責任也是便於指揮。

    而對德軍來說,當第4裝甲集團軍分兵南下時,再發現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擺開了戰場,他們就已經輸了。重新派第4裝甲集團軍北上,並在“天王星行動”時派曼施坦因戰場救火,但已經來不及了,也就是說從蘇軍決定在斯大林格勒展開決戰那天起,德軍的藍色方案就成了一張廢紙,蘇軍完全在牽著德軍鼻子打。

    有些人認為,斯大林格勒戰役打響後,德軍不該採取添油戰術,任由保盧斯在斯大林格勒與蘇軍拼命就行了。實際上,當蘇軍決定在斯大林格勒擺開戰場時,斯大林也作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就是同時在中線和南線發動兩個大的殲滅戰,也就是11月展開的“天王星行動”和“火星行動”,所以,前期蘇軍付出重大傷亡也是為後續反攻作必要的鋪墊,說蘇軍牽著德軍鼻子打,意義也在於此。

    從上面分析看出,並不是德軍想在斯大林格勒戰場投入大量兵力,而是不投不行。這是由戰場形勢和不斷變化的作戰條件決定的。到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建立穩固防線後,並不是德軍主動進攻,而是蘇軍主動求戰。期間,曼施坦因的頓河集團軍群要不是跑得快,也可能被蘇軍包了餃子,而德軍在這場戰役失敗的最根本原因,仍然是老問題沒有解決,補給困難和兵力不足,並不是德軍打得不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不接受規則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