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小知
-
2 # 青言論史
我特別想請問一句題主,誰告訴你南朝沒北伐過得?你當劉義隆和陳慶之這兩個人都是擺設?
學過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都知道其中有一句名句: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這裡說的“元嘉”,指的就是宋文帝的年號。而這個宋文帝並不是趙宋王朝的,而是距離辛棄疾時代七百年的劉宋,也就是劉裕所開創的那個王朝,宋文帝就是劉裕的兒子。
劉裕的北伐,題主已經提過了,在這裡就不用多說,只提一點——他是從吳國到陳朝這近四百年來,南方政權北伐最成功的一次。但是他兒子,就不行了。元嘉年間的兩次北伐,用辛棄疾的概括就行了——元嘉草草!
而後的七十多年,南方對北方基本沒發動什麼過大規模的攻擊。但是在蕭衍,也就是梁武帝的時代,隨著南方再次的復甦,以及北魏的局勢動盪,使得南朝有了想法。而這也就締造了南北朝乃至中國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蹟——白袍軍。
有關陳慶之的北伐,在無數網文中已經被說的很詳細了,我也不多做展開。簡單地說,就是在陳慶之的率領下,七千白袍軍橫掃北方,並且最後一次代表南朝攻陷了洛陽。但是在北魏軍事強人爾朱榮的大軍合圍之下,陳慶之最終戰敗,戰果全部丟失。
南朝的這兩次最大規模的北伐,正好反映了南朝兩個問題——一缺兵,二缺將。
說缺兵,是指兩方面——一方面是人口不多。當時的南方不比現在,人口較少,因而能被抽調參軍的人自然也少;另一方面,由於南方經濟欠發達,導致南方在戰爭的動員方面也遠不如北方。
而缺將就比較簡單了,由於南方的水土問題,導致南方相對一直較少有彪悍而善戰的男子。而南朝的人才選拔模式,也一直故步自封在九品中正制之中,選官一味只看門第不看能力。這就導致即使有個別有水平的官員脫穎而出,也迅速將自己變成那些只會空談的玄學家而已。
-
3 # 文體知道分子
我以為宋齊梁陳再再無北伐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非要從提問的兩個裡面選我選後者。實話說在南北朝那個紛亂的年代,你要說人心思定,那可能是老百姓的願望,但社會和國家是由政治家和當權者決定的,他們的心理怕都有皇帝夢,將軍夢,正所謂不想當元帥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亦或者一將功成萬骨枯。貴族豪門都想做統治者,這從後來宋齊梁陳四國的交替以及內亂也得到了歷史的印證。至於宋齊梁陳沒有北伐,我以為有以下原因。
第一,政局不穩,基礎不牢,後院起火。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在南方,本身就是武將權臣奪權篡位不斷交替的,再加上內部爭鬥,所以本來自己的事情就沒搞清楚,搞利索,還拿什麼去北伐。我們來感受一下四個朝代的存在時間及更替過程。
大家看看,長一點的也就五十來年,最長的劉宋政權也不過59年。對於北伐這種大工程,不得需要多年準備那,所以內部情況就不允許。
第二,實話實說,實力不行,國力不夠。
本來南朝就偏安與江南,加上當時兩晉時期有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等歷史大事件的影響,社會生產被嚴重破壞,生產力尚未恢復,國家財政並不充裕,要知道打仗不僅拼的是人。更消耗的是錢,是國家實力的比拼。大家看看南朝四國地圖也能略知一二。
所以南朝四國國力尚未對北朝國家達到絕對優勢。
第三,前車之鑑,自毀長城,國無良將。
首先就是劉宋第二代皇帝劉義隆做過元嘉北伐,也就是著名詞人辛棄疾寫到的“元嘉草草,贏得倉皇北顧”。劉宋的元嘉北伐一方面由於準備不足,另一方面因為其他原因大敗而歸。要知道劉宋在南朝四國裡面算是最厲害,而且最能打,實力最強,家底最厚的了,尚且被打敗,其他幾個就可想而知了。就像是打架一樣,大哥出去都被人打的鼻青臉腫的,小弟們還敢去嗎。其次,南人自毀長城,殺自家大將,比如劉宋殺檀道濟等大獎,真可謂自毀長城。不過這也可以理解,因為南朝四國基本就是當權武將奪權篡位的。如此,則真是國無良將。南朝四國,自劉裕劉寄奴之後還真沒什麼能打的武將,在對戰北魏等北朝國家時還真沒有什麼優勢。
第四,就是南北軍種,作戰經驗,作戰方式,地理環境,氣候,等多方面的影響,南朝四國以步兵為主的軍隊在對戰北朝遊牧民族騎兵軍團時,確實沒什麼優勢。
綜合以上,南朝四國,宋齊梁陳自元嘉北伐之後再無北伐,也確實是無奈之舉。
-
4 # 南朝居士
中國歷史上北伐成功的,只有朱元璋,其他的北伐,基本都是鬧劇,後人分析為什麼南朝北伐都失敗了?於是找出原因,那就是沒有武將,這不是扯嗎?
如果這樣看問題,劉邦久經沙場的開國皇帝,打仗不如衛青霍去病這倆外戚?霍去病未必十八歲就是戰神了?
南宋死了一個岳飛,武將也就再也沒有拿的出手的了。
那上天真是對南宋太不公平了,漢朝武將那麼多,隨便殺,總有武將出來,死了韓信有周勃,死了周勃有周亞夫,死了周亞夫有李廣、衛青、霍去病,他們都死了還有陳湯,南宋死了個岳飛,就再也沒有拿的出手的武將了?
現在的經濟基本上是南方東南沿海強於北伐,而在以前,東南沿海是漁村,窮鄉僻壤,內地才是經濟重心。
可以看出,經濟重心是隨著生產力發展而轉移的,先秦兩漢是長江以北的中原及關中地區是經濟重心,魏晉南北朝時期,衣冠南渡之後,經濟開始南移,這段時期一直到南宋末年,基本才跟北方相持,明清時期江南地區才開始崛起,江南賦稅佔全國1/4,高於北方,清朝晚期廣東才發展起來。
在劉裕及後來的南朝,南方才剛剛發展起來,經濟、人口、賦稅、兵力都遠不如北方,用什麼北伐呢?
北方是遊牧民族的騎兵,胡人為主,即使現在,你看北方人和南方人,在體格上的差距,你覺得那個時代有沒有呢?北方長期戰亂,男丁都驍勇善戰,而南方呢?基本久不識兵戈,兵員素質本身就不如北方人。
經濟、兵源素質、賦稅、人口總量都不如北方,怎麼打呢?這不是幾個武將就可以改變的,
如果士兵都是年輕力壯的小夥子,軍餉充足,器械先進,隨便找個外戚就可以領兵了,看看兩漢魏晉南北朝的那些武將,幾個不是外戚、二代?李元吉十五歲就是元帥了,他真的是出生就是戰神?顯然不是吧?
武將對軍隊整體的素質的改變,實際上是微乎其微的,好的武將不可缺少,但是兵源的整體素質才是重要的。
-
5 # 楚客垃圾君
先答是不是,再說有沒有
首先糾正一下問題,東晉東晉自桓溫劉裕北伐後,南朝,也就是宋齊梁陳除了南朝齊之外,基本上都組織過北伐,其中以南朝劉宋的北伐規模最大,而且次數最多。
所以後面沒有北伐是人心思定還是國無良將,這個就不用解釋了,南朝良將雖然數量不如北朝,但是還是有一些比較閃光的名將存在的。人心思定,這個無法客觀的去解釋,主觀上來說,不論南朝還是北朝,百姓和朝廷都是希望有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的,不過以中國這個大環境來說,只要中國一天沒有南北統一,那麼人心就不可能安定,南朝想著北伐,北朝想著南征,一樣的道理。下面就以事實說話,列舉南朝的幾次大規模的北伐,供大家參考。
一、南朝宋南朝劉宋北伐主要發生在宋文帝劉義隆期間,規模較大的分別為三次。分別如下
1、第一次北伐(430年至431年),主帥到彥之,統兵五萬,北伐物件是當時盤踞北方的北魏。
北伐初期,劉宋軍進展順利,其首先收復了被北魏佔據了碻磝、滑臺、虎牢、金墉四鎮,兵鋒直指屯靈昌津和潼關。這個時期由於北魏主動因為要應付北方柔然,選擇先避讓宋軍主力,到了下半年,劉宋軍基本佔領黃河以南的大片地區,並沿黃河佈防。隨後主帥到彥之以及大將王仲德回到了東平須昌。十月,北魏軍開始渡過黃河,先後攻下了洛陽和虎牢,隨後宋文帝派遣檀道濟東路率兵支援,不過北伐軍主帥到彥之西方面軍由於洛陽虎牢的失陷,從水路撤退,到了歷城(今濟南),隨後步行退回彭城。
431年,北伐軍救援滑臺,結果魏軍襲擊了北伐軍的糧道,檀道濟部隊因為糧草不濟,救援不及,滑臺失守,雖然最後檀道濟全軍退回,不過此次北伐以失敗告終。436年,檀道濟因為被宋文帝猜忌,全家被殺。
2、第二次北伐(450年至451年),雖然王玄謨不是主帥,但是他再這次北伐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是負面作用)。這次規模較大,劉宋基本上是傾國北征,分三路大軍推進。
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親率大軍10萬南侵,劉宋汝陽、潁川各郡紛紛失陷,拓跋燾在圍攻懸瓤四十餘日不能破城,於是北返,北魏軍撤退之後,宋文帝決定北伐。北伐分三路進軍。
東路軍六萬,蕭斌為統帥,王玄謨,沈慶之等為先鋒一萬,經淮、泗入河,進攻鎬礅、滑臺等地。東路軍先是攻佔鎬礅,北魏守軍棄城而逃。隨後王玄謨部進攻滑臺,圍攻數十日卻沒有攻克。北魏魏太武帝率領大軍救援滑臺,其渡過黃河之後,先切斷宋軍退路,接著親率大軍到達前線,劉宋主將王玄謨見勢不妙,棄軍而逃,宋軍大亂,被殺萬人,軍資器械遺棄無數,將士損失無數。隨後東路軍還駐歷城,東路軍北伐失敗。
中路軍十萬,臧質統帥,大軍直趨許昌,洛陽等地,豫州剌史劉鑠所率中路軍先攻佔長社,大索,進而圍攻虎牢。西路軍,劉誕為統帥,率所部進攻弘農,直向長安。其先是派遣大軍從襄陽分軍北上,先是攻佔弘農。隨後在陝城之戰中,北魏派遣兩萬大軍救援,結果被劉宋薛安都等大敗,斬首三千,龐法起軍與此同時佔據潼關,北魏關中震動。
雖然中路和西路軍進展順利,並且收復了不少河南之地,當時由於東路軍北伐失敗,得以讓北魏大軍從東路長驅直入,弘農、陝城、潼關又為魏佔有,山東各地接連失陷,隨後北魏軍進軍彭城,宋軍據城固守,魏軍不能克。隨後北魏從洛陽出兵,先後攻佔瓠、項城,劉宋大將劉康祖在掩護撤退中戰死,北魏進軍到壽陽,由於劉宋豫州剌史劉鑠堅守,北魏不能下。
接著北魏軍大軍渡過淮河,大軍直抵長江沿岸的瓜步,在進攻囤有大量糧草的 盱眙城時,由於盱眙太守沈璞與輔國 將軍臧質奮力抵抗,魏軍攻城不下,死傷慘重。於是北魏軍一路在淮水流域一路燒殺搶劫,結果遭到了更加激烈的抵抗,不過由於北魏軍沒有強大的水軍渡江,北魏不得不北返。這次劉宋北伐是宋文帝時期規模最大的北伐行動,劉宋沒能達到收復河南失地的軍事目標,反而讓北魏軍長驅直入,大肆破壞江淮地區的原有秩序,同時元嘉之治恢復的國力又再一次被嚴重削弱,可以說是得不償失了。
3、第三次北伐(452年)
452年,北魏太武帝被殺,宋文帝下詔北伐,命蕭思話督冀州刺史張永攻碻磝,魯爽、魯秀兄弟與程天祚率四萬荊州兵攻許洛,雍州刺史臧質攻潼關。北伐東路大軍先是圍攻碻磝,久攻不下,隨後魏軍反擊,宋軍協調不便,死傷慘重,雖然劉宋後來派兵支援,但是攻城失敗,隨後東路軍撤兵。其他幾路大軍基本上都是出兵不出力,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於是此次北伐再次無功而返。
二、南朝梁南朝梁時期的北伐主要發生在梁武帝時期。時間發生在528年,當時北魏因為六鎮起義以及河北關中等地叛亂,權臣爾朱榮崛起之後屠殺北魏皇室和大臣,北魏大亂,掌控軍政大權的爾朱榮和元天穆率兵前往正壓邢杲叛亂。梁武帝派遣白袍將軍陳慶之北伐,名義上是護送元顥北歸,繼承北魏的帝位。
陳慶之率領的梁軍從銍縣出發,一路攻克滎城,睢陽,其中以少勝多在滎陽大敗前來增援的元天穆的大軍,隨後攻克虎牢。導致孝莊帝元子攸為避陳慶之鋒芒,被迫撤至山西長子,元顥遂入洛陽稱帝。隨後北伐大軍繼續進軍山西河北,與當時回援的北魏主力大軍在黃河以北的中郎城大戰,由於元顥十萬大軍敗退,洛陽失陷,陳慶之的部隊孤立無援,最終戰敗,陳慶之僅以身免,退回南方。
三、南朝陳南朝陳的北伐史稱太建北伐,其發生在陳宣帝時期,時間為573年。主帥吳明徹,作戰目標主要是北齊,以及後來的北周。南朝梁武帝末期由於侯景之亂,南朝內部一片混亂,北齊趁機佔據了南朝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陳霸先代梁建立陳朝之後,沒過兩年就去世了,知道568年,陳頊即位之後,才開始計劃北伐收復北齊佔據了淮水流域的失地。
573年,陳宣帝以吳明徹為主帥,率軍十萬北伐。北伐分兩路進軍,吳明徹攻秦郡,都督黃法氍攻歷陽。吳明徹進展順利先後大敗前來增援的北齊軍,隨後攻克秦郡。黃法氍先攻克歷陽,隨後收復合肥,合州。北齊派遣南朝降將王琳防守壽陽,結果王琳兵敗被殺,壽陽收復。隨後大軍繼續北上,這個時候北周已經滅掉北齊,吳明徹率領的陳朝軍隊要和北周爭奪淮北地區。結果在呂梁地區,吳明徹獻打敗徐州總管梁士彥之後,北周大將軍王軌前來支援,北伐軍後路被截,軍心渙散,最終北伐的部隊戰敗,主帥吳明徹被擒。
-
6 # 月明如昔
鑑往知今,千年依舊!
西晉末年,永嘉南渡,北土淪陷,眾多有識之士苦思北伐, 其中最出名的有三位,祖狄、桓溫和劉裕,但因為士族門閥的制約,只有劉裕卓有成效,最終劉裕也憑藉空前威望,屠盡東晉皇室,打壓士族,重用寒門,篡晉建宋,成為南方四朝中國力最強盛的一朝。
自劉裕之後,南方四朝並不是再無北伐,相反 一共十二次北伐, 因為皇權門閥士族還是有相當的話語權,有實權的帝王苦思北伐獲取威望打壓士族,但這十二次均遭失敗,我們可以從其中最經典兩次來看一下為什麼會失敗。
元嘉北伐劉裕死後,劉宋陷入了短暫內亂,最終劉義隆崛起登基是為宋文帝,勵精圖治數年,開創了南朝第一治世:元嘉之治。
文治鼎盛的同時,劉義隆便考慮著開疆擴土,同時消除北方的威脅,於是無可避免的發生了南朝第一次北伐,是為元嘉北伐。
共計三次,分別於元嘉七年(430年)、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及元嘉二十九年(452年)。三次戰爭中宋文帝雖留守建康,各次派不同將領出徵,但都會傳詔傳授戰略。三次北伐主要目標及戰場均為宋的河南失土,戰事耗費了不少兵力及物資,但結果全遭失敗。尤其第二次北伐對江北各地造成極大破壞,江南人民也在恐懼震盪中,久久不能平復。
宋文帝去世後宋更陷入內鬥混亂中,北魏漸取得軍事上的優勢,逐步奪取宋的北方領土。
太建北伐太建北伐是南北朝時期南朝陳對長江以北兩淮地區的一次軍事行動。由南朝陳將領吳明徹指揮,作戰物件是北齊和北周。此次作戰使得南朝陳一度恢復了對江北淮南地區的統治。後因對北周作戰失利,吳明徹被俘,淮南地區得而復失
這麼多次北伐失敗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和東晉一樣,門閥士族過多制約。
其二:準備不夠充分,太過倉促。
其三:南北易勢,難度一直在增加。
其四:朝廷上下人心未能統一。
這是這些北伐失敗的主要原因,也有前面提到的人心思定,國無良將的因素,但不是不北伐的原因,是北伐失敗的原因。
回覆列表
從史書來看主要有兩個原因:
沒有必勝的實力雖然南朝沒有進行大規模北伐,但與北方的小規模的衝突卻一直不斷,其結果是南北互有勝負。沒有取勝的能力,南朝也就不可能輕易的北伐了。
南朝一直政局不穩南朝一共存在了大約170年,就更換了四個朝代平均每個朝代40多年。同時各個朝代內部皇室的爭權奪利,權臣亂政也十分嚴重,根本無心無力來進行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