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梓蕤

    希特勒進攻斯大林格勒,還是因為其戰略價值非常大。

    儘管莫斯科保衛戰德軍失敗了,但是並不意味著希特勒就要打道回府,還是得繼續進攻。德軍在進攻高加索地區受挫後,轉向了斯大林格勒,企圖切斷伏爾加河並控制高加索地區,獲取高加索油田後再謀求北上莫斯科。

    希特勒有足夠的理由垂涎這座位於伏爾加河關鍵位置的城市。首先它的工廠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但是其地理位置對德軍更為重要。佔領這座城市,將使德軍能夠控制頓河和伏爾加河後防線上有絕對意義的有利地形,B集團軍能夠保護A集團軍的側翼和後方,使其能夠在高加索地區的行動能夠高枕無憂。

    也許德軍佔領這座以斯大林名字命名的城市後,所產生的巨大心理作用是無法估量的。然而諷刺的是,斯大林在戰前並沒有過於重視這座城市,蘇軍統帥部錯誤地預測,德軍將主攻莫斯科防線的中心地帶。因此蘇軍把大部分儲備軍隊部署在莫斯科附近,而造成斯大林格勒守備空虛。這也給了德軍見縫插針的機會。

    隨著高加索目標變得越來越難以實現,正所謂失之桑榆,收之東隅,斯大林格勒成為了德軍在1942年的戰役可能取得成功的另外一個戰場。希特勒最終下定決心以保盧斯率領的第六集團軍進攻斯大林格勒。保盧斯面對的是由崔可夫率領的新成立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

    在德軍兵臨城下時,德軍的進攻部隊共有27萬人,500輛坦克。而蘇軍則是由未經戰爭考驗的增援部隊和幾支較老的部隊組成,這些部隊曾經在較早的戰鬥中被大量消滅,只有19萬名士兵和大約400輛坦克。蘇軍坦克的輕中型質量與德軍的重型坦克相比還是有差距,通過後來的作戰,德軍才發現,由於蘇軍兵力短缺,他們已經與蘇聯女兵在交戰。

    而且斯大林格勒位於伏爾加河岸邊,蘇軍在兵力不佔優勢下已經退無可退,只能背水一戰。此時斯大林才恍然大悟德軍的主攻方向在南方,倉皇派出援軍趕往伏爾加河,然而援兵的渡輪很快就被德國空軍炸燬。這些部隊需要乘坐駁船緩慢地用拖船拉過河岸,很容易就成為攻擊目標。此時的斯大林格勒實際已經被孤立了起來。

    德軍還擁有空中優勢,蘇軍在斯大林格勒部署的空軍被德空軍擊落,從8月23日到8月31日艦就損失了201架戰機,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初期只有192架飛機可以使用,其中只有57架是戰鬥機。即使蘇軍在此後持續投入空軍支援,但是損失還是繼續。1942年9月13日,德軍透過大規模空中轟炸和陸軍炮擊,拉開了攻城的序幕。由斯圖卡俯衝轟炸機組成的中隊和重型火炮,迫擊炮密集打擊斯大林格勒的軍事目標。這些轟炸是為了摧毀守軍計程車氣,以便迅速奪取該城。

    斯大林格勒在德軍的狂轟濫炸中,很快就變成了廢墟,雙方很快就進入了激烈的巷戰。令德軍沒想到的是,廢墟為蘇軍的巷戰提供了極好的掩護,德軍的裝甲部隊在廢墟堆中很難繼續推進,坦克的火力並沒有充分發揮。

    蘇軍明白在斯大林格勒,最好的防禦就是把他們的防線放在具有戰略意義的街道和建築物,他們把樓房,工廠,倉庫,街角住宅及辦公樓佈置了機槍,反坦克步槍,迫擊炮,地雷,鐵絲網,狙擊手,以及擁有5-10名衝鋒槍槍手和擲彈兵為單位進行戰鬥。德軍把這種伏擊戰稱為老鼠戰爭,對此相當的頭疼。甚至一個排的蘇軍在雅科·巴甫洛夫的指揮下,成功抵擋住了德軍的進攻。蘇聯狙擊手也成功利用廢墟的掩護對德軍造成巨大的傷亡,最出名的瓦西里·柴契夫在戰役中曾擊斃了242名敵軍。

    儘管德軍在不同階段成功佔領了斯大林格勒城內9成的地區,但還是無法拿下蘇軍的防禦地區。在德軍的進攻緩慢推進時,蘇軍集結了約114.35萬的兵力在伏爾加河東岸和斯大林格勒西北郊,並在11月19日發動的天王星行動中迅速突破軸心國建立起來的防禦線,包圍了德軍第六集團軍及其他軸心國軍隊。

    雖然德軍想以空投補給和冬季風暴行動解除被圍殲的危機,但因為被蘇軍粉碎其企圖而失敗。最終德軍因為冬季的嚴寒,傳染病蔓延和彈盡糧絕而最終投降。這是納粹在二戰中首次大規模潰敗,也使得德軍在東線戰場勝利的可能性完全喪失,戰略主導權轉到了蘇軍手中。德軍在此後也不得不把進攻高加索的A集團軍群撤退至畔羅斯托夫,也永遠喪失了佔領蘇聯油田來彌補德國油料不足的機會,成為二戰的轉折點。

    斯大林格勒成為了希特勒看得見摸不著的餡餅,眼看著就要收入囊中,最終還是功虧一簣。蘇軍在巷戰中所表現出來的頑強意志,超出了希特勒的預估。正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所說,殺死一個俄國士兵,需要開兩槍,再推一下。

  • 2 # 王然391

    列寧格勒是蘇聯的經濟,軍事重鎮,還是蘇聯的交通樞紐!一方面可以重創蘇聯的抵抗信心!同時可以藉助列寧格勒的交通線快速進行軍事調動!

  • 3 # 戰略論

    關於1942年德軍東線的進攻與防禦問題確實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由於德軍在冬季作戰中損失很大,而且並沒能得到足夠的補充,1942年的德軍戰鬥力已經遠不如1941年,關鍵的裝甲部隊戰鬥力只恢復了一半,這意味著德軍的進攻能力嚴重不足,加上後勤補給上的困難(補給線太長了),德軍在1942年不可能再度發起上一年那樣的全面戰略進攻,1942年的東線德軍只能發起有限規模的進攻或者全部轉入戰略防禦,最終希特勒選擇了繼續進攻,絕大部分德軍將領也支援繼續發起進攻,只有龍德施泰特元帥等少數人支援防禦,支援進攻的這些人理由非常簡單,那就是隻有進攻才有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德軍必須在盟軍登陸之前結束東線戰爭。

    再確定1942年繼續在東線發起攻勢這一基本戰略方向後,德軍最高統帥部便開始選擇具體的戰略目標了,列寧格勒的北方集團軍群規模很小,而且已經對列寧格勒完成了包圍,這裡顯然不需要龐大的裝甲部隊,德軍最高統帥部的進攻選擇只有兩個,要麼就是中央方向上再度進攻莫斯科,要麼就是轉向南方,佔領高加索的油田。希特勒在戰爭的一開始就堅持戰爭經濟的戰略路線,在其親自出任陸軍總司令後,自然會繼續堅持這一路線,他認為只有切斷蘇聯的煤炭、石油資源補給才能真正的迫使蘇聯退出戰爭。制定作戰計劃時德軍最高統帥部對於斯大林格勒並沒有過多的考慮,最重要的目標仍是高加索的油田,雖然斯大林格勒是一個重工業城市,但是並沒有要求必須佔領,只是要求儘可能的破壞其工業生產。

    為了支援德軍的“藍色行動”,所有的兵員和物資都優先補充南方集團軍群,兩個裝甲集團軍再度恢復了強大的實力,準備向蘇聯的縱深挺進,南方集團軍群的編制恢復到了85%以上,當然這樣的代價就是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將只能得到最基本的補充,不得不轉入防禦。南方集團軍群的夏季攻勢發起後最初還比較順利,隨著希特勒提早的拆分了這個集團軍群,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兩個方向同時發起進攻,德軍的戰略形勢開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兩個方向上的德軍都先後出現了兵力不足的問題,而陸軍總司令部已經投入了所有的戰略預備隊,其結果就是兩個方向上都陷入了停頓,夏秋季結束後,德軍既未能佔領斯大林格勒也沒能佔領高加索油田。

    擺在德軍最高統帥部面前的形勢非常嚴峻,高加索方向的A集團軍群在11月嘗試了最後一次進攻後以失敗告終,最終全面轉入了防禦,對高加索巴庫最後的挺進將不得不等到1942年的冬季渡過之後再進行。斯大林格勒方向的戰事也非常激烈,B集團軍群將手中最強大的兩個野戰集團軍(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都投入到了斯大林格勒附近的作戰,但是由於這兩個集團軍缺員嚴重,加上城市攻防戰的嚴重損耗,戰鬥力下降的非常快。另外沿頓河一線佈防的聯軍集團軍戰鬥力太弱,而後方的德軍預備隊也太少,必須迅速加強這些聯軍集團軍的防禦強度,而這些增援只能是等結束斯大林格勒戰役後解放出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來提供。在各種錯綜複雜的因素影響下,1942年的德軍最終將矛頭指向了斯大林格勒,並在這裡展開了和蘇軍的戰略決戰,這絕不是德軍理想的決戰地點,而這些嚴重的錯誤只能是歸咎於德軍最高統帥部的錯誤指揮,確切的說是希特勒的錯誤指揮!

  • 4 # 紅色手電筒

    對於德國來說,1941年冬天從莫斯科城下敗退意味著幾個月內結束蘇德戰爭的幻想徹底破滅,對蘇戰爭不可避免的進入長期化,而對於德軍來說,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蘇軍表現出一定的戰鬥力,雖說蘇軍的平均素質還是和德軍無法相提並論,但是蘇軍的數量優勢是德軍十分忌憚的,而且隨著戰爭的進行蘇軍的素質肯定會有提升,那麼如何在蘇軍能夠在戰鬥力可以和德軍相提並論之前打垮蘇聯,就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了。蘇聯的動員深度廣度是德國無法匹敵的。蘇軍勝利的幕後英雄,生產線上的女人和小孩,還應該有田裡的3860部隊。蘇聯的幾個巨大的工業區,紫色的。其中中間的幾個得要拜衛國戰爭所賜,這裡是蘇聯的腹地,外敵入侵一時半會打不過來。還有礦產資源,光是工廠不行,發展重工業還必須有礦。

    軍隊要持續作戰,就要有人有槍,到了二戰時期還要加上一個有油。如果要和蘇聯長期打下去,對於德軍來說,蘇聯的這些東西就是德軍必須要奪取,如果自己能夠利用最好,如果不能只要蘇聯也不能利用就好。但是蘇聯最大的工業區就是頓巴斯,這一個工業區是規模巨大,德軍只是部分佔領,雖然蘇聯人搬走了工廠和工人,但是礦是搬不走,鍊鋼需要的鐵礦石好辦,但是合金鋼裡邊的象鎳錳這些金屬可就不是隨便能找到的,蘇聯人的裝甲鋼質量,在1942年前後有一個小的質量下降,就是由於這些金屬的礦山被德華人佔領,裝甲鋼裡邊新增的金屬比例下降所致。巴庫油田在沙皇時期就已經開始開採了,我覺得搞不好德華人都不知道還有一個秋明油田的存在,所以德華人一門心思的直奔高加索去搶石油。

    巴庫油田的油有一部分走水路運輸。

    同時還有油,當時蘇聯已經在西伯利亞的秋明又開出來一個油田,但是高加索的石油還是很重要的,而德華人就是缺油,雖說羅馬尼亞有點,但是油這個東西,沒人嫌多,而且還是那句話,不能為德國所用,最低限度也不能為蘇聯所用,破壞蘇聯的石油供應也是打垮蘇聯的重要步驟。

    而經過這樣一道思考,同時德軍在1941年的冬季受到了巨大的損失,雖然經過從法國抽調精兵強將補充東線的損失,但是德軍已經無力象1941年年那樣發動全面進攻了,所以蘇德戰場的南線就成了德軍重點進攻的方向。蘇聯是依託半個蘇聯熬過了1941和1942年最艱鉅的日子。

    至於斯大林格勒,不只是由於這個名字的特殊意義,更重要的是斯大林格勒是伏爾加河上重要的港口,如果切斷了伏爾加河的水路運輸,那麼蘇聯南北交通運輸就會遇到極大的困難,南方高加索還有部分哈薩克的運輸都會被切斷,烏克蘭已經丟了,哈薩克作為重要的糧食基地可不容有失了。同時如果控制了伏爾加河,德軍可以嘗試沿著伏爾加河進軍,利用伏爾加河解決部分後勤的運輸問題,這樣蘇聯所謂的烏拉爾工業區也不安全了,沿著伏爾加河北上,喀山,古比雪夫,下諾夫哥羅德等一系列當時蘇聯重要的軍工生產基地都暴露在德軍的攻擊之下,而且象下塔吉爾,車裡亞賓斯克,也在德軍的轟炸半徑之內了,蘇聯難道再來一次工廠千里大搬家嗎?而且搬到哪去?搬到這些地方就是和這些地方原來的工廠會和在一起,新的地方如果沒有一點基礎,是無法馬上恢復生產的。甚至有可能要幾年都無法重新開工,這可是蘇聯等不起的。

    對於這個戰略方向,德軍應該說選的不錯,但是德軍的實力沒有能力完成這個宏大的計劃,這裡當時都是蘇聯的落後地區,開發程度更低,對於德軍後勤保障的要求更高,德國沒有足夠的實力完成這一計劃。

  • 5 # 鍋蓋頭司令

    德軍之所以在進攻莫斯科失敗後還進攻斯大林格勒,首先德軍在莫斯科城下戰敗並未徹底垮掉,而是仍然具有較強實力,對大城市發動大規模戰役是沒什麼問題的,再有就是攻陷大城市對一場戰爭來說意義非常大,因為大城市對一個國家來說一定在政治、經濟、文化、道路交通等方面都很多重大影響,沒了大城市實力就會削弱很多。

    斯大林格勒是蘇聯的大城市之一,是蘇聯重要的工業經濟城市,位於伏爾加河畔,水路交通極為便利,德國若控制了它,對增強自己削弱對手意義重大。在戰爭期間,作為一座工業城市,能為戰爭提供的東西太多了,尤其是在蘇德戰爭這種高強度的戰爭中,工業城市的重武器生產至關重要,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期間,城市內的拖拉機工廠不斷地向前線輸送坦克,前線的武器裝備得到持續的保障,而德軍遠道而來,沒有這麼便利的支援,確實也算是一個劣勢。

    德軍攻擊斯大林格勒的第二個原因就在於它水路交通發達,這是一座位於伏爾加河畔的城市,伏爾加河是蘇聯人的母親河,這條河足以行船,如果將它拿下,那麼伏爾加沿岸的諸多城市便盡在掌中了。

    第三就是大城市若被佔領,大戰失敗,對蘇聯軍民的抵抗信心和士氣是個打擊,尤其是這個以最高統帥斯大林名字命名的城市,具有特殊意義,反之對於歷經莫斯科慘敗的德軍來說,這無疑是一劑強心劑。

    綜合以上所說,德軍在實力尚且允許的情況下,在莫斯科戰役失敗的情況下攻擊斯大林格勒就很好理解了。

  • 6 # 軍武所說

    影視片中經常這樣描述,德軍前線將領要撤退,希特勒就是不讓撤,最終造成德軍大敗

    ’縱觀二戰德國,根本沒有一個明確的防守戰指導思想,甚至可以說,德軍根本就沒有考慮過自己需要防守。而事實證明,被希特勒和最高統帥部寄予厚望的城市要塞戰略,也沒能拯救德軍,其根源就在於,這種戰術對後勤補給的要求極高,但是德軍唯一的補給手段——空投補給最終也難以為繼。德軍真正賴以為生的手段,就是機動能力,依賴強大的機動能力不斷地進攻進攻在進攻。一旦轉攻為守,就等於放棄了自己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優勢。

    隨著消耗戰的進行,德軍終於喪失了戰場主動權,轉攻為守。然而此時希特勒又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嚴禁德軍撤退,要和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死磕。蘇軍在防守時擁有的優勢,是德軍根本不具備的,這條命令最終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蘇聯藉助伏爾加河的運輸,以六個集團軍的兵力成功地組建了針對德軍的大包圍圈。

    至此,斯大林格勒戰役再無懸念。恐怕唯一讓德軍慶幸的就是,斯大林格勒戰役末期對上百萬蘇軍的牽制,客觀上給A集團軍撤退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是當曼斯坦因的第四裝甲集團軍奇襲近乎成功打通斯大林格勒南部逃生通道時,早已被希特勒搞得心灰意冷的保盧斯竟然以未接到命令為由,拒絕突圍撤退。最終,保盧斯率領第六集團軍殘存的十萬人向蘇軍投降,斯大林格勒戰役徹底落下帷幕。

    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歸根結底就是希特勒和德軍最高統帥部在戰略上的失敗。但是如此沉痛的代價,只能歸過於希特勒和最高統帥部在戰術安排上的連番錯誤。可以說,戰略和戰術的雙重錯誤,註定了這場戰役的結局。

  • 7 # 麥田軍事觀察

    莫斯科戰役雖然以德國的失利為結果,但是德軍沒有真正的潰敗,只是受挫而已,兵力裝備等等所所受的損失還是相當有限的,德軍依然有條件繼續發動進攻,也因此在1942年,德軍依然保持著進攻的能力,這是由於德軍的實力所決定的。

    德軍在考慮1942年的進攻方向時,最終選擇了在南線作戰,而不是繼續進攻莫斯科,所謂在進攻斯大林格勒是後世的一種解釋,其實德軍的主要目的是進攻高加索地區,以獲取石油供應的。

    當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只是德軍高加索作戰的一個部分,實德軍是分兵兩隻,一支向南下進攻北高加索地區,另一支向東進攻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也談不上德軍的最終目標,只能說這是德軍小的一個重要目標,不是以此為目的。德軍希望穩定北高加索方向戰役的側翼,才把斯大林格勒作為一個穩定點來加以控制,可是後來在運作中,把它變成重點,這屬於一個意外性的變化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伏羲氏後代姓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