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檸檬愛運動

      一、認識世界:21世紀,從資訊時代邁進“創感時代”。  21世紀,創新將引領世界。美國前副總統戈爾的顧問丹尼爾·平克寫了一本書叫《全新思維》,他認為:左腦統治的邏輯、線性、基於推理思維方式的“資訊時代”即將過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全新的注重右腦:綜合的,創造性的,基於境脈思維方式的“創感時代”。21世紀人類為什麼進入“創感時代”?  1、物質豐富。經過近三百年的工業和資訊化發展,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物質相對豐富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世界會變得更加人性化、藝術化。比如僅僅生產一個價廉的、有實用價值的商品已經遠遠不夠了,這個商品還必須美觀、獨特、有意思,能滿足審美需要,追求與眾不同;透過創感設計提升商品的高額附加值,這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必然。  2、世界分工。歐美髮達國家掌握核心技術和先進設計理念,引領著世界科技經濟發展方向,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術、缺乏自主智慧財產權,更多依靠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依靠資源能源的大量投入來賺取國際產業鏈低端的微薄利潤。《世界是平的》這本書,描述了全球化的“腦分工”,美華人在做什麼,他們在用右腦,讓亞洲人做左腦的事情,一種新型的殖民革命在悄然發生。  3、自動化盛行。 20世紀機器被證明可以替代人的體力,21世紀自動化機器被證明可以替代人的左腦。而要贏得未來的市場,需要開發21世紀新能力做電腦無法做的事情。  4、中國的命運。  中國製造必須轉變為中國創造,中央多次發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的警示。孩子是祖國的未來,要使我們國家要贏得未來的市場,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就必須從童年時代開始培養中華民族下一代的全新思維,開發學生21世紀新能力,做電腦無法做的事情,用創感參與競爭,這是我們教育者新的歷史責任。  二、時代呼喚教育新思維。  培養出新時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孩子,並不在於配備多好的教學裝置,而是要求教學工作者徹底拋棄陳舊的教育觀念,與時俱進,用全新的理念和教學方法開發孩子的潛力,培養孩子的新思維。  (一)、21世紀創感素養的培養,從教學方式的改變開始。  創感時代,實指具有創造力,感性的時代,“創” 指創造力,創新能力,“感”是指感性,通俗的理解要更加註重情商。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就要幫助學生破除思維定勢,培養學生對事物的解構和重構能力,首先要體現在課堂思維教學改革上,要求教師打造智慧的課堂、創造的課堂、拓展的課堂,激發學生天性,使他們充滿創造的慾望和靈感。  (二)、21世紀創感素養的培養,需要培養學生具有故事感。  所謂的“故事感”,即是培養學生情節構建能力和創新敘事能力。創感時代,不只關注的是創造出新事物,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新創造事物更感性地表達出來,讓人更容易接受,這需要培養學生具有更強烈的表述能力—故事感。例如:一個簡單的手影,可以創作出豐富多彩的圖形和情節故事。每個人都能說出自己的故事,用故事去敘述,往往比生硬的陳述更加說服力和感染力。為此,學校特別注重學生故事感的培養,並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  (三)、21世紀創感素養的培養,需要培養學生的綜合感  什麼樣的人能走在時代前列?什麼樣的能力是最受歡迎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就是具有較高綜合素質。錢學森在離世之前曾多次發出感嘆:為什麼中國培育不出傑出人才?這個問號在錢老死後就成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我想中國沒有培養出傑出的人才的原因之一是我們對學生缺乏綜合感的教育。培養綜合感,關鍵在於引導學生髮現事物之間的聯絡,培養學生整合資源的能力。  (四)、21世紀創感素養的培養,需要培養學生的娛樂感。  生命不僅是嚴肅工作,娛樂是生命的基本需求,人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力、創造力是無窮的,印度一位心理學家叫買丹·卡塔瑞爾(Madan Kataria)他研究得出:“當人感到快樂的時候,右腦就會受到刺激,主導邏輯的左腦會受到限制。右腦的力量是無窮的,能幫助人們做好任何事情。”笑聲能夠帶來左腦所不能給予我們的東西,愛笑的人更具有創造性。俞敏洪:中國教育整體來說肯定是非改不可,一個國家的未來就是孩子,教育水平高低決定這個國家的力量,我們接觸很多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兩個問題他們生活的不快樂,第二他們生活的沒有創造力。這句話或多或少說明我們教育嚴重缺乏快樂和創造力的現狀。在這個物資充足的年代,人已經不再為基本的生理生存的需要而迫於開拓創新時,如何讓學生在快樂中創造,在創造中享受快樂已成為迫切的課題。  (五)、21世紀創感素養的培養,需要培養學生的共情感。  什麼是共情感或共情能力?在丹尼爾·平克的《全新思維》一書中說,共情能力是指設身處地、認同和理解別人的處境、感情的能力。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用他們的角度來看待事務,理解他們的感受。共情能力就是換位思考。具有共情能力的人會時常反思:如果是我的話會怎麼樣,深入到對方的思想裡,體驗別人眼中的世界。  (六)、21世紀創感能力的培養,需要培養學生的意義感。  世界跨入21世紀,儘管貧窮和疾病問題仍然存在,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人都已經擺脫了生存的危機。我們生活在物資充足的時代,人們不必為生存苦苦掙扎,世界歷史上的任何時代都無法與之相比。但在豐富的物質生活下,人們開始對生存的意義產生了迷茫,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後出生的新一代,信仰缺失,道德標準模糊,生活缺乏動力等,如何教會學生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對生命意義的探尋之中,這又是一個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迫切問題。  三、教育改革我們行動  21世紀,在物質條件極大豐富的大背景下,必將引起社會的重大變化,特別是中國從社會物質匱乏邁向中等發達國家的過程,教育改革如何跟上社會的變化成為了我們必須要研究的問題。《全新思維》這本書告訴我們,美華人現在思考的問題是:1、這份工作外包給海外的工人做成本會不會更低?(言外之意是指他們製作外國能不能做的事情。)2、使用電腦,你的工作效率會更高麼?(言外之意,他們只做電腦做不了的事情。)3、在這個物質豐富的時代,我們所做的能否滿足非物質的精神需要?(言外之意是指,他們不只在乎物質的需要,更重視的精神的滿足。)21世紀是創感的時代,我們的教育思維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推進我們的教育改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尿怎樣做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