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和大家聊聊,在彝陵之戰中,為什麼劉備會遭到慘重的失敗。

    瞭解三國這段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三國時代有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這三場戰役,有兩場都是東吳打的,分別針對不同的對手,都是防禦戰,都是以少勝多,都運用了火攻戰術,還有一點:都是大規模的殲滅戰。

    東吳不簡單啊,通常大家都小瞧他們了,總認為他們是一幫“鼠輩”,但要拿出戰績來,我們不能不承認,東吳所取得的戰績是非常優秀的。

    我們發現,在鼎立的三方勢力中,曹魏和蜀漢都希望天下一統,兩者之間的分歧只不過是你統一我還是我統一你的問題。但只有孫吳是堅決反對統一的,誰想統一他們就打誰,所以就有了赤壁之戰、奇襲荊州,火燒彝陵。為什麼孫吳反對統一呢?歸根結底是利益問題。好比咱們都想統一掉馬雲和王健林,大家平均一下,但馬雲和王健林肯定不願意和你統一。

    你盯上了東吳的魚和米,但並不代表東吳能瞧得上你的玉米棒子和窩頭,這樣就產生了分歧。

    即然東吳不願意統一,那就決定了他們的國策是防禦戰略。雖然東吳人才輩出,也提出過宏偉的擴張計劃,但基本上都沒有認真地貫徹施行過。

    即然是防禦戰略,根據自己的特點,東吳的防禦重點就是江防。東吳必須在水軍建設方面保持對其它兩國的絕對優勢。

    但隨著曹操和劉備兩大集團的發展和擴張,東吳的這個防禦策略受到了嚴重挑戰。曹魏佔據了襄樊,有了實力不容小覷的水軍。而劉備佔據了荊州,也建設了頗具規模的水軍。

    所以你若是站在東吳的角度來考慮問題,這是很令人難受和惱火的。

    更可怕的是,關羽北征襄樊,一下就把東吳逼到了絕境。曹魏和蜀漢在襄樊地區發生爭鬥,最著急的就是孫吳。如果關羽勝利,取下襄樊,就會擁有兩支水軍,分別從長江上游和漢水兩條水路對東吳構成巨大威脅。

    同理,如果曹魏方面贏了,東吳也要面對同樣巨大的威脅。

    東吳是絕不能容許曹魏和蜀漢任何一方取勝的,東吳必須要加入戰團,成為唯一的勝利者,才能維持住這個均勢。

    所以說,關羽北征開始的那一天,就註定了他的失敗。東吳是絕不可能袖手旁觀的,肯定會想方設法地搞死他,俘虜了關羽也不肯讓他活下去。

    關羽北征襄樊的失敗,就意味著劉備統一天下美夢的破滅。劉備徵吳,就是想傾盡全力,重塑夢想。

    但荊州之失,給劉備徵吳造成巨大損失,實際也決定了劉備徵吳必然失敗的結局。劉備久經沙場,他難道不知道這次出征的勝利十分渺茫嗎?他當然也很清楚。

    劉備大軍遇到的困難是超乎想象的。攻擊東吳,大軍就要翻越連綿起伏的巫山山脈,透過三峽前進,這就給蜀軍的後勤補給造成了巨大的障礙。

    以東吳的實力,也可以在三峽拒守,與蜀軍展開對峙,但這樣一來,雙方就形成了長期的僵持戰,你來我往,國力大耗,曹魏方面將坐山觀虎鬥,收漁翁之利。所以這樣的戰略對東吳來說是不合算的。

    陸遜大軍繼續後退,一方面是繼續拖長劉備方面的補給線,增加蜀軍的消耗和壓力。另一個方面,大家要注意,水路延長了。

    水路延長,東吳方面是有利的。東吳最強悍的就是水軍,他們的水軍部隊對前線的增援更加方便和有利。而對於蜀漢方面,困難就更大了。不但補給線延長,更需要防止東吳水軍突襲,劉備就不得不針對這種情況,沿路設定對江面敵人的監視和防禦點。

    所以說,實際上劉備並沒有什麼“七百里連營”,而是針對東吳從水路上的威脅,劉備為了保護自己的後防側翼,無奈之下設定的連續不斷的各個防禦點。沒有辦法啊,荊州丟失以後,劉備集團喪失了可以與東吳相抗的水軍部隊,只能採取這種方式。

    但這樣的話,不但劉備的兵力被大大分散,防禦強度也被攤薄了。這就給了陸遜突襲一點,打破全域性的機會。

    防禦點越來越多,後勤壓力也越來越大,面臨的戰況越來越複雜,一處疏漏,處處都是破綻,弦越繃越緊,總有崩盤的時候。這就讓陸遜抓住了機會。陸遜突然發起進攻,分路突襲,劉備大軍就面臨著很多問題:

    1.夷道孫桓的反擊

    2.數百里山路上的蜀軍兵力完全展不開

    3.後路面臨被切斷

    4.各部兵力的聯絡被分割開來

    到了這個地步,劉備也就只有失敗一條路了。

  • 2 # 一曉東一

    名稱

    夷陵之戰

    地點

    夷陵(今湖北宜都北)

    時間

    221年七月—222年八月

    參戰方

    蜀漢、五溪蠻夷;東吳

    結果

    吳軍得勝,蜀漢元氣大傷

    熱點關注

    分析 伊拉克是如何從中東土豪變成如今失敗國家的?

    作為東漢末年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夷陵之戰在三國史上留下了濃厚的一筆,成為前後三國的一個重要分界點。這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非常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案例,那麼是什麼引發了夷陵之戰呢?...

    TA說2019-06-02

    解讀 夷陵之戰劉備因何失敗?三條妙策或可反敗為勝!

    歷史上夷陵之戰雖然損失慘重,但劉備本身指揮並無什麼疏漏。令吳班誘敵之策,甚至讓陸遜之外的東吳諸將都上了當,取得戰役勝利只在毫釐之間。 因此戰後覆盤的話,劉備如果一定要東征,要想反敗為勝,完成至少收復荊州,最終能...

    2017-11-06

    歷史背景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聞劉備將來伐,遣使求和,備不許。吳南郡太守諸葛瑾給備來箋[jiān]說:“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熟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來自吳人的議論,只能引起劉備的更大反感,而不會有何效果[2] 。蜀漢猛將張飛率兵萬人,從閬中至於江州,與劉備會師,但在出發前,被部下張達、範強所殺[3] 。

    戰爭經過

    前期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當時,兩國的國界

  • 3 # 童話de天空

    夷陵之戰劉備兵敗,三國鼎立正式拉開帷幕

    個人感覺此戰堪比官渡赤壁從演,奠定了三國的後續發展!

    1.一意孤行

    劉備當時依然報仇掠城心切,不聽諸葛亮勸阻執意強行用兵

    把久經戰場的趙雲安排至後方押運糧草

    不聽馬良苦勸,把營地安置在山林密處

    不顧後果,一意孤行,酷暑進軍

    2.未做好充分準備

    大家都知道此戰是劉備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進行的,仗著兵數倍與吳的優勢傲嬌應戰,主攻城掠地,吳軍以逸待勞,防守放關,待佔了天時地利人和後,一舉殲滅蜀軍!火燒連營

  • 4 # 平凡di世界

    我有點自己的看法,首先這位劉皇叔犯了戰略性的錯誤。應該聯吳抗曹。

    還有就是實力的問題,列位大神你想人家東吳經營多少年了。劉備入川才幾年綜合實力我看是比不了江東的。

    再著那劉玄德屬勞師逸遠,陸遜是以逸待勞。且蜀軍不熟悉地形,也佔不了什麼便宜。

  • 5 # 人者仁義也

    第一,大量的重臣反對劉備征討孫權的行為。而孫權方面上下一心,積極準備。

    劉備所部的宿將趙雲十分反對劉備征討吳國的方案,他對劉備說:

    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

    趙雲強烈反對劉備的一意孤行,他認為蜀漢目前最大的敵人是曹操,只要滅掉了曹魏,東吳就會自動投降,應該此時進攻曹操的關中地區,佔據隴西,涼州,不應該攻打孫權,蜀漢和東吳的戰爭一旦開始,那麼戰爭就不會立刻結束。但是劉備不聽,趙雲如此態度,也只能夠讓趙雲留守江州。

    此外秦宓也是十分反對劉備的行為,於是試圖用天時不利來說服劉備,結果被劉備抓進監獄。

    諸葛亮雖然此時沒有表現出態度,但是劉備征討孫權時,讓諸葛亮輔佐太子留守成都,以及事後諸葛亮感慨若是法正還在,絕不會讓劉備到了今天的地步,也說明諸葛亮對於劉備征討東吳的前景並不樂觀。

    這些人的反對並沒有阻止劉備的態度,他反而更加想要征討東吳。劉備一心想要雪洗關羽被殺,荊州被奪的仇恨,導致當時左右臣子的勸諫,他都聽不下去。

    先主既即尊號,將東征孫權以復關羽之恥,群臣多諫,一不從

    這些人的強烈反對應該能夠讓劉備意識到戰爭的不易,而且反對的人也使得戰爭的開始劉備集團的人心很不齊,這樣如何能夠打贏這場戰爭。

    而孫權方面早就對此進行了積極的準備,首先孫權向曹魏稱臣,並且接受曹魏的吳王稱號,同時這使得曹魏對於孫權沒有大規模加兵的想法。

    在曹魏穩住的基礎上,孫權把都城遷徙到武昌,給予東吳抗擊蜀軍極大的鼓舞,而且有利於戰事的指揮和戰事的決議,同時在蜀漢進攻之前,東吳孫權命令陸遜為大都督,指揮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迎戰,大都督陸遜鎮守夷陵,以為大本營。首先是潘璋守秭歸,李異,劉阿守巫山,巴山,興山;然後是孫桓守夷道,宋謙守枝江,徐盛守當陽;最後是朱然和韓當守江陵,諸葛瑾守公安等等。其他人都是在武昌,準備待命。

    第二,蜀漢面臨威眼中的曹魏和孫權的軍事威脅,導致征討吳國時的人才缺失。

    由於蜀漢的立國的政治態勢,就註定蜀漢和曹魏勢不兩立,所以在夷陵之戰之中劉備必須留下大量的兵力前去防禦曹魏可能的突然襲擊。所以大量的名將只能夠在各地防守。這導致劉備出征東吳時基本上都有沒有成名人物。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關羽敗亡,張飛被暗殺,黃忠已經病逝。馬超鎮守西羌,魏延在漢中守衛,趙雲苦勸被迫留守江州。追隨劉備東征孫權是吳班,馮習,張南等人,這些人在《三國志》裡面連傳記都沒有,唯一以智謀只有黃權,黃權在夷陵之戰前就勸劉備,他說吳人擅長水戰,而且蜀漢進兵,沿著水路進兵容易但是退兵很難,黃權表示願意先去和吳軍嘗試戰鬥,劉備在後方鎮守就行,但是劉備不聽。他下令讓黃權在江北駐軍防禦曹魏進攻,而自己在江南進攻。黃權本人是一個文士,並不是衝鋒陷陣的猛將,後來孫權的水軍截斷大江南北之後,黃權被迫投降曹魏。

    而孫權方面的朱然韓當都是當時聞名的戰將。連劉備瞧不上的陸遜在關羽的擊敗中有大作用。

    第三,劉備水軍戰鬥力不強,被迫使用步軍戰鬥,戰術失策,但是隨後的戰爭曠日持久,師老兵疲。

    三國之中東吳地處東南,是水網最為密集的地方,江南,淮河,長江等等,東吳的水軍實力強大,早就在赤壁之戰中就有體現。孫權曾經派衛溫等人率領水軍萬人渡海來到臺灣,可想而知東吳的水軍的戰鬥力,蜀漢唯一一隻戰鬥力比較強的水師是荊州的水師,但是在關羽敗亡後,已經被消滅,劉備征討吳國時的水師是臨時組建的,戰鬥力並不是很強。

    東吳水師的強悍迫使劉備不得不選擇從長江南面率領主力和東吳進行陸地戰爭,但是長江南岸的江南夷道又是一處河流縱橫的地方,這使得劉備不得不應付東吳的水軍。第二長江南岸地區多山嶺,而且道路狹窄,使得劉備的大軍團無法發揮作用,蜀軍的力量就在這群山之間變得逐漸薄弱。這也是陸遜開戰的時候所說的話:

    若此間是平原曠野,當恐有顛沛交馳之憂,今緣山行軍,勢不得展,自當罷於木石之間,徐制其弊耳。

    如果劉備進攻的區域是平原曠野地區,估計蜀漢軍隊很快就會打敗吳軍,但是現在劉備的軍隊沿著群山行軍,軍隊的力量不能夠得到伸展,就會在群山之間逐漸變成小部隊,到時候就可以攻打劉備。

    劉備為什麼沒有選擇江北作為進攻點呢?主要在於劉備江北的襄陽等地區有曹魏的重兵鎮守,一旦劉備將主力置於江北,很有可能受到曹魏和東吳的夾攻,這也是劉備十分擔心的。於是劉備就選擇江南作為主攻點。

    蜀漢軍隊東出,利在速戰速決,一旦拖延日久,蜀漢的軍隊就會變成疲軍,陸遜正是利用這個特點,任憑劉備的軍隊長驅直入,而且在劉備包圍孫桓時,陸遜也不解救,任憑蜀軍攻打孫桓,結果從正月開戰一直到七月份,劉備尋求和陸遜率領的東吳主力作戰而不得,最後雙方對峙,劉備進不得,退不得,於是蜀漢軍隊就在這六個月的時間裡失去了鬥志。敗亡已經註定了。

  • 6 # 太簇序柒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時期三大著名戰役的最後一場。公元221年七月,因東吳背信棄義從後偷襲荊州導致關羽戰死,張飛間接死亡,悲憤之下的漢昭烈帝劉備決定出兵攻打東吳,但在陸遜指揮應戰下,吳軍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後,最終於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那劉備到底是怎麼輸的呢,到底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就讓我們來看看。

    我覺得劉備失敗的原因主要可以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首先來說內部原因即劉備軍自身的原因。第一,劉備軍伐吳時兵力並不佔優勢。在《三國演義》中寫到劉備率領七十萬大軍伐吳,而東吳只有區區五萬軍隊,但在陸遜火燒連營下七十萬大軍灰飛煙滅,蜀國隨即衰敗下去。但根據史實來看的話,劉備當時並沒有七十萬軍隊那麼多,一切都是《三國演義》中過於誇大了劉備軍的實力,總之根據史書記載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損失大約8萬人,戰後蜀國國力衰退。

    第二,當時手下缺乏猛將良謀,我們在《三國演義》中就能看到,劉備夷陵之戰時時並沒有什麼出名的武將謀士。當時蜀國的五虎上將中,張飛關羽已死,黃忠在之前的戰鬥中戰死,因為在伐吳之前趙雲曾向劉備建議不要征伐吳國,結果被劉備用來監押糧草,說白了就是留在後方不用;馬超在鎮守西羌那邊,威信較高,不能擅離,魏延此時是漢中太守,責任也重大,不能隨便隨軍出征,所以在武將方面只有張苞關興等年輕小將。而謀士方面,龐統在入蜀時戰死落鳳坡,法正病死,而黃權也被劉備派去防守魏軍,最著名的諸葛亮也要處理內政無法隨同出站,故良謀也沒有。在這樣沒有猛將良謀的情況,失敗也是可以預見到的。

    第三,劉備伐吳並不得人心,劉備伐吳時並不是所有人都同意發動這場戰爭的,比如趙雲和諸葛亮就是持反對態度的,但諸葛亮死勸,不管用,趙雲勸諫,也不管用,劉備的一意孤行最終導致了蜀國逐漸走向衰敗,同時自己也死在了白帝城。

    第四,劉備軍輕視對手,劉備攻入吳國邊境時很順利佔領了幾處要塞,但是呈現出驕兵的態勢,越發不可收拾。陸遜初戰不利後連續退卻,劉備、馮習等人滋生了輕敵心理,最終付出血的代價,劉備連營七百里,隱於樹林之中, 手下黃權對劉備說:“敵人一旦用火攻 便會一敗塗地。”劉備不聽,導致了 陸遜火燒七百里聯營,劉備竟毫無防備。

    再來說說外部原因,首先就是吳軍統帥陸遜的指揮得當了。在夷陵之戰中正是有這陸遜不斷示弱,使得劉備軍漸生傲心,所以導致後面劉備軍不斷犯錯,同時陸遜也能很好的抓住劉備軍犯錯的時機,一舉擊敗劉備軍。

    其次,魏國給予劉備軍的壓力也是存在的,我們都知道當時是魏蜀吳三足鼎立,那劉備伐吳時,魏國是否就真的是按兵不動呢?還是在準備這讓蜀吳鷸蚌相爭,然後魏國漁翁得利。反正正是因為有魏國的存在,所以劉備才不敢舉全國之力去攻打吳國,總要留下防備魏國的力量。本就是旗鼓相當的對手,但一個出不了全力進攻的蜀國和一個出全力防守的吳國,其結果可想而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967話情報說羅傑找到歷史真相,在拉夫德魯笑的肚子疼,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