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朔方書生朱金樁
-
2 # 在下翩竹
大流士三世和亞歷山大大帝都是西方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軍事家和帝國統帥,尤其是亞歷山大,被譽為西方四大軍事指揮天才之首(其餘三人是凱撒、漢尼拔和拿破崙)。雖然亞歷山大擁有舉世罕見的臨場指揮才能,但對於兩次交鋒中數倍乃至十數倍於自己的波斯帝國大軍,亞歷山大又是如何最終獲勝的呢?
接下來我們就從幾個歷史事件對比,來了解一下大流士三世和亞歷山大大帝之間的區別:
1、性格差異:
大流士三世與亞歷山大的正面交鋒只有伊蘇斯戰役和高加米拉戰役兩次會戰,很多歷史學家和愛好者傾向於把大流士三世描述成一個懦弱膽小的末代君王,甚至有“逃跑國王”之稱,但事實上,大流士三世並非庸弱之君,他統治下的波斯第一帝國曾經一度重振過當年大流士一世時的雄風,但相比更堅定勇猛的亞歷山大,大流士三世的確有著性格上的種種缺陷。
大流士三世年輕時也是以勇武著稱的戰士,他曾經主動自薦,替波斯王阿塔薛西斯三世進行陣前決鬥,並獲得勝利。阿塔薛西斯死後,大流士三世一手平定波斯國內的勳貴內亂,最終自立為帝,並用了6個月時間便蕩平埃及,解決了帝國的糧食之憂……這些功績都說明大流士三世無論在權謀還是統御力上都是時代的佼佼者,只可惜他的對手是亞歷山大。
羅馬史學家科丘斯認為大流士三世是個公正而慈悲的君主,但在關鍵時刻容易優柔寡斷,這在他與亞歷山大的交鋒中的確也得到了驗證:第一次伊蘇斯戰役中,當馬其頓騎兵撕破波斯帝國的左翼軍時,大流士驚慌失措中下意識選擇了逃跑撤離,不曾想這一舉動卻加速了陣型的崩潰,並且順勢讓亞歷山大大帝俘虜了包括大流士三世生母在內的皇室貴戚與女眷,這一重創為之後高加米拉戰役的失利埋下了隱患。
高加米拉戰役中,雙方互有攻防,戰局在較長時間內陷入膠著,大流士三世一度攻破過亞歷山大的大營,但他卻下令讓將領搜尋他被俘虜的妻兒與母親,從而放慢了攻破敵軍的節奏,這一空隙很快被亞歷山大所利用,從而反敗為勝。
2、戰前準備:
對於第一次伊蘇斯戰役,由於波斯帝國聯軍陣容數字要遠大於馬其頓方面的希臘聯軍(波斯聯軍20萬對馬其頓聯軍5萬),因此大流士三世雖為輕敵,但精神上其實是有所懈怠的。為了防禦馬其頓騎兵的偷襲,他將五萬軍隊提前投放到皮納若斯河對岸用以對峙馬其頓騎兵,從而保證自己的大隊人馬擁有更充足的佈陣時間,但這一指揮卻令率先渡河的軍隊提前進入戰場,精神和肉體上都陷入緊張疲憊狀態。而亞歷山大大帝則按兵不動,在發表了一次戰前鼓舞演說後就和士兵們一起吃飽喝足,以逸待勞。
另外在伊蘇斯戰役前,大流士三世還進行了一次錯誤的心理戰:他下令砍掉了所有希臘俘虜的雙手,並把他們放回去,希望依次來恫嚇馬其頓-希臘聯軍的戰意,令他們畏懼而退兵,不曾想造成了反效果:馬其頓方面的希臘聯軍看到同伴遭受的酷刑之後義憤填膺,徹底打消了戰敗投降的可能念頭,而波斯方面的希臘僱傭軍看到這一情形卻士氣低落,不願再為迫害他們同胞的大流士三世效命,這也為之後戰役打響時波斯軍隊右翼的僱傭軍陣型提前潰散埋下了伏筆。
3、臨戰指揮:
伊蘇斯戰役中,大流士三世的佈陣意圖過於保守,他一方面派遣支隊截斷馬其頓的補給退路,令亞歷山大不得不放手一搏,另一方面又將整個波斯聯軍緊密排列,使得大軍縱深優勢無法發揮,左右翼的騎兵步兵分配比例也不均衡;另外一方面,伊蘇斯平原臨水的狹窄地形也限制了波斯大軍的佈陣範圍,這些問題都給馬其頓騎兵的快速擊破提供了條件。
而回觀亞歷山大方面,在得知補給被切斷後,亞歷山大大帝便果斷遣散了負責補給的海軍,以背水一戰的心態率領將士進入戰場;在發現波斯聯軍左右翼騎歩軍分配的不平衡後,他果斷集中精銳力量,親率騎兵猛打波斯軍稍弱的左翼,最終將波斯聯軍的陣型撕裂,直搗黃龍。在大營被攻破後,大流士三世不做抵抗便逃跑的行為更是加劇了整個大軍的急速崩潰,伊蘇斯戰役便以馬其頓方面的閃電大勝告終。
在高加米拉戰役中,依舊是馬其頓方面5萬餘人對陣波斯數十萬大軍,雙方首先互有攻防,大流士三世選擇了兩翼包夾戰術,而亞歷山大依舊選擇了中央突破。戰機首先出現在波斯軍一方,波斯戰車率先攻破的馬其頓方面的大營,亞歷山大果斷放棄大營而大流士三世卻命令士兵率先找到他的妻兒母親,這導致整個波斯戰車隊的速度放慢下來,不少士兵甚至開始對馬其頓大營展開劫掠,從而使有利形勢瞬間流失殆盡。
而亞歷山大方面則看準了波斯戰車方陣與騎兵之間配合發生失誤的準確空隙,再一次親率精銳騎兵撕開了波斯軍左翼,直撲大流士陣前。史書記載兩人最近時距離不過三四十米,亞歷山大投出的標槍殺死了大流士的車伕,面對突然出現的馬其頓騎兵大流士再次選擇了率先逃離,於是伊蘇斯戰役中的急速潰退再一次於高加米拉平原上演。這一戰失利後,波斯第一帝國耗盡元氣,大流士三世被迫流亡,再也沒有與亞歷山大一較高下的機會與資本了。
-
3 # 米南德王問道
大流士三世的波斯帝國軍隊,在戰爭中敗給了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東征軍,其實就是一種落後的軍事制度,輸給了更先進的對手。毫不誇張的說,雙方的軍事制度理念與戰術執行力,相差整整兩代。
在波斯帝國建立之初,波斯軍隊的戰術理念與執行力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他們的步兵雖然出生自擅長射箭的輕步兵,卻也是長期訓練近距離陣戰的好手。他們也是最早用橫隊取代舊式縱隊的步兵。這讓他們經常可以用有限的兵力從側翼包抄對手的步兵主力,完成意想不到的側擊效果。
除了自己的步兵優勢,波斯人還從米底人手裡學到了當時世界上比較先進的騎兵戰術。加上各被征服或投誠民族軍隊的加入,讓波斯人擁有了當時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軍事系統。重步兵、輕步兵、騎兵、戰車,應有盡有。他們甚至還在騎兵淘汰戰車方面,做的更進一步。傳統的射擊戰車被淘汰,只保留了用於衝擊步兵陣線的捲簾戰車。
但在之後的歲月裡,希臘軍隊的強勢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超越了波斯人的舊思維。希臘人在早期也非常倚重重灌步兵作戰,並且在本土的抱團取暖中,擊退了波斯人的進攻。到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後,希臘軍隊已經將他們的步兵錘鍊成當時世界上最好的步兵。可以在很多地形上發起波斯人所沒有的強勢衝鋒,並有更多隊形選擇,適應不同情況。他們的騎兵、輕步兵水平也伴隨著長期戰爭和軍隊職業化歷程,迅速趕了上來。
因此在波斯帝國後期,他們實際上也經常需要僱傭希臘步兵為自己作戰。但騎兵優勢和軍隊規模優勢,確保他們在這個階段還不必擔心希臘人的大規模進攻。透過與希臘人的密切接觸,他們也將很多本族步兵訓練成希臘步兵模式,並透過加強重騎兵防護來提升騎兵的戰鬥力。雖然希臘軍隊在戰線的完整性保持和結構上已領先一代,但還不夠徹底。
一直到亞歷山大的父親菲利普二世,編練他革命性的馬其頓新軍,領先波斯人兩個世代的強手才真正出現。馬其頓步兵不僅擁有希臘步兵所具備的靈活與紀律,更有超過希臘步兵的正面衝擊力。馬其頓的皇家步兵、騎兵和各類輕步兵,也協同重步兵方陣一起,構成了一個反應快速,戰鬥力強悍的整體。這就讓他們與波斯軍隊之間的戰鬥力差距,一下子拉大了。
在馬其頓與波斯的戰爭中,雙方經常在正面戰場上使用思維類似的戰術。例如亞歷山大和大流士,都希望透過自己右翼的猛擊來重創對手,左翼的頑抗來拖延對手的主攻方向。但馬其頓軍隊的戰術、訓練和協調性,都遠遠超過了波斯人。後者可以透過改組軍隊、招募僱傭軍的方式,在某些區域性提升自己的戰鬥力。但作為一個整體,他們還是沒法獲得提高。
在大流士親自指揮的伊蘇斯與高加米拉戰役中,部分波斯的主力部隊都打的非常出色、頑強。但他們軍隊中的薄弱環節,卻總是被馬其頓人抓準後,大肆利用一番。馬其頓軍隊中也有自己的弱項和弱側,但他們靈活的排程與準備,都能在關鍵時刻化險為夷。雙方的差距甚至可以從一個方面來體察:波斯人非常倚重的希臘重步兵,在馬其頓一邊則只是二線支援力量。
所以,馬其頓軍隊對波斯人的以少勝多,可以說是一點懸念都沒有。大流士的佈陣、指揮和軍中精銳的發揮,都對得起自己的水準。或者說,沒有馬其頓人的出現,他們依然會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可惜,歷史的程序並不站在他們一邊。
-
4 # 劉中元字立虎
身為維齊爾的宦官巴戈阿斯為了獨掌大權,殺死了阿爾塞斯之後,擁立他為君,是為大流士三世。大流士三世起初受制於巴戈阿斯,而後他先發制人,賜死了巴戈阿斯。大流士三世掌控大權後,很快就發現他面對的是一個即將分崩離析的帝國,心懷不滿和忠誠有問題的總督們控制帝國廣大的區域,帝國治下的許多異族也心存異心,尋找機會叛變。然而大流士三世無力處理。 前334年,西方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率領大軍入侵波斯帝國,並在多場戰役中擊敗人數眾多的波斯軍,並於前331年攻下帝國首都波斯波利斯,整個波斯帝國大部分割槽域被亞歷山大控制。波斯即將淪亡時,總督貝蘇斯兵變,挾持並軟禁了大流士三世,貝蘇斯為了不讓亞歷山大擄獲大流士三世,將大流士三世殺死,自立為王。帝國崩塌皆因內變招來外患!
-
5 # 飄蕩在太平洋上的心
大流士三世-古典時代的宋襄公。
第三次希波戰爭中大流士三世的表面上看,波斯軍隊三戰三敗,特別是高加米拉戰役,40萬波斯大軍被4萬馬其頓軍隊一舉擊潰,直接導致了波斯帝國的滅亡。實質上亞歷山大大帝獲勝充滿了僥倖,根本原因在於大流士三世的貴族情節。
大流士三世本人是有能力的,即位後清除了王室的內亂,鎮壓了埃及的起義,重新恢復了波斯帝國的疆域,如果不是碰到亞歷山大大帝,可以算得上中興之主。
同亞歷山大大帝不一樣,大流士三世心中充滿了波斯的貴族情節,正是這樣的貴族情節導致了波斯帝國的悲劇結局。
情節二,不可趁人之危,要給對手一個公平的機會。佔領小亞細亞後,亞歷山大準備進軍到敘利亞和腓尼基,摧毀波斯海軍基地。於公元前333年8進入伊蘇斯地區,同年9月波斯王大流士親率數十萬大軍從巴比倫出發,到達阿曼山脈東側的索克依(Sochoi)嚴陣以待,打算利用這裡的平原地形同亞力山大決戰。波斯行省西里西亞位於安納托利亞半島東南角,是小亞細亞進入兩河平原的門戶,這裡有金牛山脈(Taurus Mountains)環繞西、北兩面,東面是南北走向的阿曼山脈(Amanus Ranges),山脈以東就是廣袤的兩河平原。阿曼山脈阻斷了東西方向的交通,只有兩個山口能夠通行,一個是阿曼山口(Amanic Gate),位於山脈北部的伊蘇斯河谷(Issus Valley)附近,另一個是敘利亞山口(Syrian Gate),在阿曼山口南面約100公里處。索可依在敘利亞山口外,亞歷山大大帝發現大流士的主力在索可依後,全軍開進敘利亞山口,準備同大流士三世決戰,但是大流士三世做了一個漂亮的戰略機動,全軍北上迅速透過安曼山口,並佔領了亞歷山大位於伊蘇斯的大本營,馬其頓軍隊的後勤儲備,糧草被波斯軍隊一舉截獲,數千名傷兵被大流士斬斷手後給亞歷山大報信。此時亞歷山大的4萬大軍內無糧草,外無援軍,全軍輜重近失,只能同波斯軍隊速戰速決,否則必死無疑,這是的大流士三世補給充足,佔據著安曼山口河敘利亞山口的入口,進退自如。上策可以派人封鎖敘利亞山口困死亞歷山大,下策可以依託伊蘇斯耗死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軍隊,反正拖死亞歷山大就對了,可是大流士三世突然間放棄了自己的戰略優勢,主動撤離敘利亞山口,放馬其頓軍隊進入皮納羅河谷,希望以堂堂之陣擊敗亞歷山大!比宋襄公在泓水之戰的表現更加迂腐,結果孤注一擲的亞歷山大大帝擊敗了優勢的波斯大軍,還還反過來俘獲了波斯大營中所有的糧草,輜重,財富和大流士的家人!真是愚不可及也!
情節三,家人安危重於一切。高加米拉戰役是大流士三世最後的機會,波斯軍隊士氣地下,精銳的希臘僱傭兵也損失殆盡,只能依靠人數優勢,高加米拉戰役是中央突破戰術的經典之戰,歷史上只記載了亞歷山大大帝率領夥伴騎兵一舉突破波斯中央陣地奠定了勝局。實情是波斯的騎兵率先突破了馬其頓的中央陣地,帕馬尼奧率領的馬其頓步兵方陣危在旦夕!可惜波斯騎兵突破中央陣地後不是去迂迴包圍並屠殺馬其頓步兵方陣,而是奉命一溜煙跑到馬其頓大營去找大流士三世的母親、妻子和孩子,白白浪費了大好開局。
亞歷山大大帝是古典時代的傳奇,成就他的傳奇靠的是波斯的宋襄公-大流士三世,放在任何其他時代,亞歷山大早就不知死了幾回了!在戰場上對對手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給對手公平就是給自己不公平!碰上大流士三世這樣的國王,波斯帝國焉能不亡!
-
6 # 浩漢防務論壇
首先,雖然大流士三世所率領的軍隊數量是亞歷山大的六倍左右。但是實際上,大流士三世臨時組建起來的烏合之眾和亞歷山大百戰百勝的虎賁之師是難以相比的,一支士氣高昂的軍隊再配上一個敢於衝鋒陷陣的統帥在當時幾乎是絕對無敵的存在。相比大流士三世龜縮在大軍中間,亞歷山大率領騎兵第一個衝入波斯軍隊軍陣的人肯定能給整個隊伍帶來士氣上的提升。 其實,無論是伊蘇斯戰役還是高加米拉戰役,波斯軍隊在戰役進行的過程中損傷都並不是很嚴重,波斯軍隊各傷亡和潰敗往往發生在大流士三世逃跑之後,本來就是被強行徵召過來的奴隸,再碰上一個愛逃跑的統帥,無論有多麼巨大的優勢也很難獲得真正的勝利。雖然大流士三世所統治下的波斯第一帝國也有過巔峰時期,但是在關鍵時刻的優柔寡斷和對戰局的不理解使得大流士三世很難獲得真正的勝利,大流士三世在年輕時也是以勇猛著稱的波斯勇士。 在高加米拉戰役中,大流士三世更是憑藉著勇猛衝入了亞歷山大軍中大營,但是由於分不清主次關係,獲得戰果的大流士三世並沒有選擇進一步的蠶食亞歷山大的軍隊,而是選擇了尋找在之前被亞歷山大俘虜的母親以及妻子和兒女,這一致命弱點成為了亞歷山大重整軍隊反擊為性的關鍵要素,並最終在平原上憑藉著一杆標槍完成了對大流士三世的絕對勝利。總的來說,大流士三世的弱點在他人看來可能並不致命。但是當遇到亞歷山大時這一弱點就會被無限的被放大並最終導致兩場優勢戰役的失利。
-
7 # 優己
這與德國席捲歐洲的閃電戰有異曲同工之妙。由於新戰法的應用使得亞歷山大的軍隊在當時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當時的馬其頓方陣是一支極其精銳的部隊,配以正確的指揮戰術更是無敵的存在。
在當時,亞歷山大的父親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創造了一種新的戰法。這是他從希臘僱傭軍中學習並改進的戰法。當時他是馬其頓敗給希臘後抵押的人質,這使得他的生活對希臘充滿了仇恨,他一直想要去消滅希臘軍隊,這便是馬其頓方陣誕生的起因,這是一支專為復仇希臘而生的軍隊。這支部隊強調一個陣法,利用盾牌長槍相結合組成一個大刺蝟,可以儘量的減少肉搏,使得軍隊的戰損傷亡率下降。這是其作戰的特點。波斯軍隊第一次遭遇這種軍隊,措手不及。
其次,在冷兵器時代,兵員的戰鬥素質相當關鍵。在亞歷山大征討波斯以前,已經掃平了整個希臘,這使得他的軍隊戰鬥素質提升了很多。而波斯軍隊久疏戰陣,兵員倉促成軍。這一比較起來便可分出高下。
第三,東征一直是亞歷山大的目標,他提前了好多年就在準備了,對波斯軍隊百般研究,準備更充分。波斯人則在傲慢中如瞎子般打仗,雖有人數優勢卻無可用之力,戰敗是可以預見的。
-
8 # 趙凡丁201
1丶所謂亞歷山大遠征只是史詩中的故事。並非信史。
2丶所謂亞歷山大以4萬軍士戰勝波斯40萬大軍更是不可信的傳說。
回覆列表
有三個原因:
1.亞歷山大的政治體質比大流士先進,先進的民主制度對線奴隸制度;
2.亞歷山大的軍隊聯盟比大流士團結。大流士軍隊是強行徵召的烏合之眾;
3.民心所向。大流士的軍隊和本人不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