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秦右史

    曾國藩這句所謂的有德於我,與自己當時身處的境遇、社會環境和自己的知識結構有關係。歷史事實本來就是複雜的,曾國藩有寫日記的習慣,也留下了他的認識。

    1860年,正當太平軍如火如荼之際,英法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藉口,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聯軍10月侵入了北京。

    他們殺人越貨,焚燒圓明園,掠奪珠寶無數,秩序岌岌可危,大片領土被割讓,可以說是犯下了滔天大罪。然而,1862年5月7日,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

    第一,餘以為欲制夷人,不宜在關稅之多寡,禮節之恭鋸上著眼,即內地民人處處媚夷,豔夷而鄙華,借夷而壓華,雖極可恨可惡,而遠識者尚不宜在此等處著眼。吾輩著眼之地,前乎此者。第二,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傷毀我宗廟社稷。目下在上海、寧波等處助我攻剿髮匪,二者皆有德於我。我中國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

    我們知道,英法聯軍發動罪惡戰爭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擴大中國的市場,攫取利益,迫使當時內憂外患的清政府服從,而且也有看到了中國的虛弱,炫耀武力的層次。

    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清廷應接不暇,處處掣肘。英法等國為了保住自己在長江流域的利益,幫助湘軍剿滅太平軍,這絕對不是什麼仗義相助,而是利益導向,保障自己的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往來,促進鴉片貿易合法化,降低關稅。但是,前線打仗不易,曾國藩身處軍旅,自然就有自己的考慮。太平軍兵鋒兇險,湘軍與朝廷的江南江北大營兩次被破。

    湘軍部下一些軍火也是從洋人那裡購得,在各種利益共享下,因此曾國藩在南方和英法等國是有部分合作的。這其實也是無奈之事。作為湘軍統帥的曾國藩,面對千年未有之大局,也因為傳統的價值觀,自古宗廟為大,英法未毀滅祖宗門庭,他就認為洋人也有可圈可點之處。況且,湘軍平定太平天國,洋人也輔助了,曾國藩就自然春秋筆法了。

    清政府忙於鎮壓天平天國,沒有太多的精力處理英法戰役。畢竟,無論是對於清廷還是曾國藩來說,清朝的存亡大於一切,至於受點屈辱,老百姓吃點苦,都可以接受。而透過簽訂各類不平等條約,勉強維持了著自己的統治。

  • 2 # 淮西一哥

    謝謝大師兄邀請,這個就是曾剃頭的高明之處,小編從當時背景,人物的心裡來理解一下自己看法,火燒圓明園的時候這傢伙正在和太平天國拼刺刀最關鍵時候,他只能顧及一邊,一般人肯定會選擇太平軍,何況這個久經沙場的老油條。太平軍相對於弱了很多,八國聯軍使用的都是先進武器而且勝算不大,反觀太平軍這邊已經是強弩之末。如果在太平軍打了敗仗在去洋人那邊在敗估計他的政治前途就到頭了,他能拿下太平軍也是對朝廷的一個交代,那個時候已經他已經左右不了清政府對外的敗局了。內憂外患之下他選擇了對內,所以說後網上對他的爭議很大。很多人認為他應該選擇對外,但是如果他都失敗了,那麼他連翻本的機會都沒有了,國家有國家的決策者,一個部隊的最高行政長官如果腦袋一衝動可能受傷的不是他一個人。所以小編理解應該是這個意思,

  • 3 # 秉燭讀春秋

    曾國藩(1811~1872)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其他三個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之首,是湘軍的創始人。最後官拜兩江總督、直隸總督等職。

    有道是“亂世出英雄”,假如沒有太平天國的起義,沒有洪秀全的存在,曾最多是個教書匠,換言之,曾內心是感激洪秀全造反的。

    ▲曾國藩

    慈禧專權時,在僧格林沁被捻軍殺死後,清廷幾乎就沒有一個能人可用,要消滅太平天國,慈禧只好依靠地方武裝的漢人領袖曾國藩。由此可見:“洪秀全應該有德於他”。

    曾國藩當然不敢這樣說,但是他曾在日記中寫道:“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有德於我”,這到底為什麼呢?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傷毀我宗廟社稷。目下在上海、寧波等處助我攻剿髮匪,二者皆有德於我。——引自《曾國藩日記》

    以上就是曾國藩日記說到的“有德於我”的出處。

    “洋人十年八月入京”指的是咸豐十年八月洋人入京(1860年,10月)。這個時間點正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由於一件意外事件,一手造成了火燒圓明園的發生。這件事是這樣的。

    ▲上僧格林沁、下巴夏禮

    1856年,英國和法國以“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為藉口,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洋人憑藉堅船利炮,僅用兩年時間就佔領了南方諸多城市。

    1858年,英法聯軍打到天津城下,揚言進攻北京,清政府連忙派恭親王奕訢議和。清廷沒有能力和洋人講條件,於是簽定了喪權辱國的條約。

    1859年,英法公使各率領一支艦隊進京換約,也就是必須由咸豐帝蓋章才能有效。咸豐為了自己天朝上國的尊嚴,堅決要求以巴夏為首的公使團人員在覲見的時候行跪拜禮。但是巴夏禮卻說:“我們英華人沒有這個習慣。”最後雙方為禮節問題鬧崩了。巴夏禮於是帶著公使團打道回府。

    巴夏禮的舉動,激怒了僅存最後一點尊嚴的咸豐皇帝,他密令僧格林沁在英國使團回去的路上設伏,把他們一行人全部拿下投入了大牢。

    ▲咸豐

    這次可讓這些所謂的“文明人”嚐到了滿清的“十大酷刑”滋味。洋人“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語。”39個人的公使團,只有18個人僥倖活了下來。包括7名泰晤士報記者。 在洋人攻擊下,清廷迫不得已奉還了這些使團的俘虜,當英華人看到使節團多人慘遭虐待至死,決定報復清廷。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佔領圓明園。咸豐帝以“木蘭秋獵”為名,自圓明園倉皇逃亡熱河。留下六弟奕訢收拾殘局。

    從第二天開始,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英軍名義統帥格蘭特以清政府曾將英法被俘人員囚禁在圓明園為藉口,在圓明園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最後火燒圓明園。

    有日記中看到,曾國藩對火燒圓明園好像有點幸災樂禍,認為洋人此舉有“德於他”。

    ▲簽訂不平等條約

    仔細想來。首先曾國蕃認為“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是歷史規律,兩國交兵也要講究策略,不能胡來。再就是曾國蕃崇拜儒家思想,崇尚仁、義、禮、智、信。咸豐帝的做法不符合他的儒家思想。拋去前因後果不說,咸豐讓僧格林沁扣押公使團這個做法不妥。曾國藩慶幸的是,損失一點國寶沒問題,關鍵是老祖宗的宗廟沒有被破壞。

    其實洋人火燒圓明園時,清廷的高官龔自珍的兒子親自為洋人做翻譯,領著洋人搶國寶,甚至有的老百姓為洋人扶梯子,背洋人過河,這一切都說明“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的道理。那時候老百姓,包括曾國藩在內,頭腦中沒有國家這個概念,認為洋人搶的是大清的國寶,咸豐帝家的國寶,洋人搶這些,關我什麼事?

    曾國藩認為大清祖宗的牌位和宗廟倒比圓明園的寶物值錢。再有就是洋人曾在南方資助他火炮攻擊太平天國。他對洋人感恩戴德,這也是他眼光短淺的地方,洋人為什麼幫他消滅洪秀全呢?還不是為了洋人在南方的利益不受損失?

  • 4 # 孤獨的人209381559

    曾剃頭的所謂“洋妖火燒圓明園而不曾毀及清妖宗社,助功髮匪而有德於我”的論調,暴露了以他為首的封建統治階級,對世界大勢的無知和對人民起義的痛恨的心情。在曾剃頭看來,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卻“不曾毀我宗社”,是“有德於我”,顯示了它對基本的國與國之家的契約關係的無知。它的腦貸中的國家之間的關係,還停留在春秋戰國時動zhe斬殺對方來使,扣留對方國君的層次準則上!留在北京城中與英法談判的奕訢,也是如同曾剃頭的一樣無知愚蠢:它曾幾次準備當場處斬英法的對華交涉使節。整個清妖精英階層的無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無窮的禍害,曾剃頭也不例外。在曾剃頭的心目中,英法夷妖雖然破壞了圓明園這個人類的共同財富,但她的價值竟然比不過清妖皇室的身家性命,以及埋葬清妖帝后的陵寢,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消極、腐朽、反科學的一面對曾剃頭的深刻影響。至於曾剃頭所謂的洋妖在“上海、寧波助攻髮匪,實有德於我”的論調,它鮮明的表現了清妖“寧贈友邦,不與家奴”的賣國作風,絕非統治階級中的個別人才具有的行為。相反,它是絕大多數清妖的精英人士的普遍行為。憂國憂民,抗禦外侮如左公者,在清妖的精英階層中,是屬於鳳毛麟角般稀有的。

  • 5 # 仁勇校尉

    這個問題很不錯,明白曾國藩為何說“洋人有德於我”,可以初步瞭解晚清的很多問題。

    曾國藩在1862年的一篇日記中曾經說過:"洋人十年(咸豐十年即1860年)入京,不傷我宗廟社稷,目下在上海、寧波等處助我攻剿髮匪。二者皆有德於我,我中國不宜忘其二者,而怨其小者。"

    在曾國藩看來,英法聯軍等洋人對滿清政權有兩大恩德,第一是1860年英法聯軍進入北京時,沒有堅持摧毀愛新覺羅皇室,沒有損傷太廟等建築;第二是洋人在太平天國和滿清政權之間選擇支援滿清,為滿清剿滅太平天國出了大力。曾國藩認為,中國不應該忘記洋人的這兩樁大恩,而去計較洋人火燒圓明園讓中國割地賠款強制鴉片貿易合法化外國教會勢力深入中國列強特權從沿海擴大到長江流域等等小事。

    (曾國藩)

    第二次鴉片戰爭給中國造成了深重的災難,英法聯軍在佔領北京的過程中,將圓明園這所富麗堂皇的皇家園林搶掠一空然後一把火燒掉。即使當時英法的有良知人士,也對英法聯軍的暴行進行了強烈譴責。

    但要是站在曾國藩的立場上,覺得火燒圓明園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以理解。英法聯軍雖然火燒圓明園,但沒有火燒太廟和紫禁城,也沒有在北京進行屠城。相比當時的清軍如曾國藩的湘軍,英法聯軍已經算軍紀不錯了。易地而處,曾國藩的湘軍肯定把整個北京城搶掠一空,在北京進行一場無差別的大屠殺,曾國藩的湘軍攻陷天平天國的首都天京,就是如此做的。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先後簽訂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中國對俄國割讓了東北、西北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對英國割讓了九龍;對英法共賠款1600萬兩白銀;實現了鴉片貿易的合法化,讓鴉片橫行無忌的毒害華人;有特權的西方傳教士可以深入整個中國傳教,為後來的義和團等西方傳教特權造成的衝突埋下伏筆;增加了更多的通商口岸,英國勢力深入長江流域;確定了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中國單獨對列強關稅低稅率,列強則對中國高稅率)等特權。不過,這一切,在曾國藩看來,都不過是小事,列強畢竟沒有去消滅滿清愛新覺羅皇室,讓滿清政權繼續存在,這是洋人的巨大恩德。

    曾國藩的想法,代表了很多晚清時代官員的想法。西方列強展示了強大的武力而沒有去消滅滿清政權後,滿清政權轉而全力配合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實質上已經淪為了西方列強在中國的代理人。

    而對西方列強來說,中國相距太過於遙遠,在19世紀的交通條件下,西方列強最多也就能動員兩三萬軍隊侵略中國。這點軍隊打敗甚至消滅滿清政權問題不大,但將中國變為殖民地是沒有可能的。保留一個實質上成為列強傀儡的滿清政權,符合西方列強的利益。

    一直到甲午戰爭後日本崛起和20世紀初俄國西伯利亞大鐵路通車,日本和俄國才有將中國大部變為殖民地的野心。

    晚清時代的滿清政權,已經完全站在了華人民的對立面,成為列強侵略中國的工具。曾國藩的言論,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現在很多人極度反感太平天國,吹捧曾國藩等人乃至當時的滿清政權。太平天國和滿清政權都稱得上野蠻落後,但說實話太平天國其實相比滿清政權有一定進步性。如英法等洋人支援滿清而不支援太平天國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太平天國嚴厲禁止鴉片而滿清實行了鴉片的合法化,一個禁止毒品的政權總比讓毒品合法的政權有進步性一點。

  • 6 # 希望星晨58298869

    曾國藩何許人也?待人謹小慎微,處事謀定而後動!既能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又能忍辱負重、韜光養晦;既能消解失敗之痛苦,又能享受勝利之殊榮;修練得目光深邃,八面玲瓏,老奸巨猾!每一句話都是深謀遠慮的結果,都有內涵!

    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曾國藩感慨萬千,發出“有德於我”的論調;似乎荒誕不經,是痴人說夢;其實設身處地,你會明白這是作為清醒的政治家,從實際出發,發出的由衷感嘆!

    曾國藩在1862年的一篇日記中曾經說過:"洋人十年(咸豐十年即1860年)入京,不傷我宗廟社稷,目下在上海、寧波等處助我攻剿髮匪。二者皆有德於我,我中國不宜忘其二者,而怨其小者。" 曾國藩的意思是,聯軍1860年進入北京時,一沒有毀滅清朝皇室,保留了太廟宗室;二滿清政權在鎮壓太平天國時,洋人有清剿太平天國的舉動!因而這是洋人的兩大恩德!

    曾國藩認為,中國不應該忘記洋人的這兩樁大恩;作為封建地方階級的代表,大清的不貳忠臣,他最輝煌的業績是就是率領湖湘子弟與太平軍在廣闊的沙場上縱橫捭闔,鬥志鬥勇、浴血奮戰!

    太平軍風起雲湧,壯大較快,席捲了半個中國,巔峰期幾乎動搖滿清統治者的信念!而聯軍入侵後並沒趁人之危,強迫愛新覺羅氏退回關內;還極大了剿滅了太平天裡的有生力量;無疑,在他的眼中,外國勢力的入侵有助於滿清中央集權統治,維護了滿清最高統治者的利益!

    儘管,回到當時的場景,他的認為不無道理;但顯示了他個人階級立場的反動性和歷史的侷限性!

  • 7 # 歷史雲頂

    現如今我們去國外的博物館,常常看到原本屬於我們國家的文物被展覽,有時看看拍賣會,也會看到我們國家的精美古董在國外進行拍賣,持有者也是外華人。每到這裡,相信作為華人的我們都會很憤慨:這些強盜,搶走了我們的珍寶,還據為己有!其實這些事情追根溯源的話就要提到清朝末期,英國和法國以清朝殘殺了英國談判人質為理由,向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進入圓明園打的打砸的砸,放火焚燒了很多珍貴史籍材料,還搶奪了大量寶物。

    我們都知道,清朝也是有幾個大人物大將領的,比如曾國藩和左宗棠。然而,他們都不是以抗擊外敵而聞名,而是以內戰而出名。那麼,在英華人和法華人火燒圓明園後,左宗棠和曾國藩反應差別太大,愛國程度一目瞭然,他們又各自持有怎麼樣的態度呢?

    首先來說說左宗棠。根據史書記載,左宗棠聽聞英法聯軍的醜行後,非常的憂心和悲傷。而在此後,他的行動也證明了這一點。首先他開始變得不願意在工作中接觸和幫助英華人法華人,其次他自己擔任領導時,也不再招聘英華人來輔助翻譯等工作。並且,當時浙江還有一隊軍隊,是法華人從華人裡面挑出來的,左宗棠就很反感這支軍隊,專門對他們放出厲害的話,要是敢騷擾老百姓,要讓他們吃不了兜著走。另外,洋人們也很懂左宗棠的脾氣,左宗棠經過英國租界時,英國官員就警告下面的人,左宗棠是中國有名的將軍,千萬不要招惹他,可見英華人自己也知道左宗棠看不慣他們的罪行。

    反觀曾國藩,英法聯軍燒燬圓明園時,正值他的清軍大敗太平軍,曾國藩的官職一升再升,春風得意,對於圓明園一事也是持不大重視的態度。而在之後,他才在檔案中提到了圓明園,大致意思說的是洋人雖然燒燬了圓明園,但是好歹沒有毀了我們的宗廟。這些話,也從一定程度上地反映出了曾國藩的態度,不過這個不能完全將責任歸咎到他身上,當時的清朝內憂外患,統治者無所作為,始終抱著先解決內憂的問題,再來整治外患的思想,因此將主要精力全部放在了鎮壓國內的事情上。

    把左宗棠和曾國藩對比一下,不難發現,左宗棠才是真正愛國之將,有家國情懷。而曾國藩相比較左宗棠來說,要差一點,雖說他是一個愛國之人但是卻也無能為力,他知道太平天國動搖了大清的政權,卻不知道洋人打上門來,整個中國都將命不久矣。他們兩個人的愛國程度也是一目瞭然的,左宗棠付出實際性的行動,而曾國藩卻未做出實際性的行動。在戰火連天的朝代,只有全華人民上下一心才能夠打敗困難,解決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趙明誠去世後,李清照到底有多悲痛,她自己是如何形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