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018084145572

    公元前453年,晉陽之戰發生,魏桓子、韓康子本為智伯一方,卻又倒戈,與趙氏共滅智伯,並瓜分其所有領地,從此晉國趙、魏、韓三卿獨霸。魏、韓、趙戰勝智氏,並三分其地,至此晉國實際上已被三家瓜分,名存實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魏斯、趙籍、韓虔三大夫為諸侯,脫離晉國,此時晉只剩絳城與曲沃兩處,史稱“三家分晉”。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晉國最後滅亡。魏國疆域甚散漫,在今陝西省境內者,沿黃河有今韓城縣的南部。在渭河以南有華陰縣左右地。在今山西省境內者,有西南部,並伸入東南部。在今河南省境內者,有北部,併兼有黃河以南一部分沿河地。在今河北省境內者,有今大名、廣平間地。並有今山東省冠縣地。公元前430年,為了變法圖強,稱雄圖霸,魏文侯把都城從安邑遷都洹水(今河北魏縣)。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從魏縣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 。 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北滅中山國(今河北西部平山、靈壽一帶)。西取秦西河(今黃河與洛水間)之地,遂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特別是文侯時期啟用吳起,採取武卒制,精選士兵進行訓練,建立了一支高度職業化的軍事力量,對魏國初期的強盛發揮了重要作用。魏文侯任用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國強兵,抑制趙國,滅掉中山,連敗秦、齊、楚諸國,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魏文侯任用李悝主持魏國的變法工作和法制建設,影響了中國政治兩千年。秦國獻公、孝公和商鞅變法都是以魏國為藍本的。魏文侯拜子夏為師,把儒的地位提到了從來未有的高度,達到了收取士人心的政治目的,是後世帝王尊儒籠絡知識階級的開始。魏文侯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的策略,為後世的帝王所推崇,魏文侯的施政經驗是中華帝國的一個經典樣本。 魏文侯死後,其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在位25年期間,任用軍事家吳起進行改革,國力繼續上升,不斷東征西討,奪取楚國在中原的大部分土地,為後來政治中心的東移打下基礎。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時候,魏國已經稱霸中原長達百年。公元前343年,魏惠王率領諸侯朝見周天子,史稱逢澤之會。正式標誌著魏國成為新一代的霸主。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衛國,奪取漆及富丘兩地。因為衛國是魏國保護國,魏國無法坐視不理,於是立即聯合宋國出兵助衛反攻,魏衛宋三國聯軍直逼趙國首都邯鄲,趙國被逼閉門防守,並派人向齊國楚國求救。魏衛宋聯軍於是包圍邯鄲,希望一舉殲滅趙國,以解除被諸國包圍之局。但是在同一時間,秦國乘魏軍主力不在,偷襲魏國少梁,並奪得少梁,魏國在這場戰爭裡被圍攻的危險反而變得更大。齊威王得知趙國被圍,本欲立即出兵,但將軍段幹朋主張延遲出兵,以“承魏之弊”為戰略方針。即是先以少量的兵力向南攻擊襄陵,以製造假像,可以表示助趙,又可以牽制和疲憊魏國。再待魏軍攻陷邯鄲,魏、趙雙方均已無力再戰之時,再給予正面的攻擊。齊威王接受了這個提議,在趙魏兩軍相持一年多,邯鄲城快要失陷之時,方才委任田忌為主帥,孫臏為軍師,率領齊軍主力馳援趙國。田忌計劃奔赴邯鄲,與魏軍主力決戰,解決邯鄲之圍。但孫臏認為這不利於齊國,於是提出了更為創新和可行的方法,即“批亢搗虛”與“疾走大梁”。“批亢搗虛”即是避實擊虛,攻其必救,使敵人出現後顧之憂,前線之圍便會自動解開。“疾走大梁”即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魏國重城大梁進逼,以切斷魏國的運輸要道,並攻其所不備。這樣一來,魏軍定必回師自救,齊軍則可乘其疲憊於路,一舉擊敗魏軍,而趙國之圍則自動解除。孫臏這一招“批亢搗虛”使得田忌甚為拜服,立即採用。於是齊軍主力立即向大梁挺進。在此危急存亡之際,雖然邯鄲城已攻破,魏軍還是不得只以少數兵力留守邯鄲,並由主帥龐涓親率主力回馳大梁。但同時間,齊軍已於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一帶)設伏,準備截擊魏軍。魏軍由於長期在外作戰,已疲態畢露,再加以長途跋涉之急速行軍,士兵皆戰意大降。於是齊魏一交戰,魏軍戰敗。但此役魏國並未受到嚴重損失,且仍然實現了攻克趙國首都邯鄲的戰略目標。公元前352年,魏國聯合南韓將齊國打敗,齊楚求和。公元前350年,魏反攻秦國,包圍秦孝公於定陽,秦國戰敗乞和。至此大戰以魏國勝利告終,魏國的霸業得到繼續發展。 公元前343年,魏國稱王,盟友南韓不從。次年,魏國出兵攻打鄰近的南韓。南韓遣使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在徵求孫臏的意見後,決定再次坐山觀虎鬥,待魏韓火拼一番後才出兵救援,這樣則“尊名”與“重利”皆得。 南韓在拼命抵抗仍五戰皆敗後,只得再次向齊國求援。齊威王看到魏、韓兩國皆元氣大傷,認為時機成熟,委任田忌為主帥,田嬰為副帥,孫臏任軍師,率領齊軍直逼魏國首都大梁。再度施展一次圍魏救趙,不過這次所要解救的是南韓。魏國位避免重蹈覆徹,於是停止進攻南韓,轉而與齊國決戰。魏惠王將攻韓的魏軍撤回,並任命太子申為上將軍,以龐涓為將,統率十萬魏軍攻向齊軍,要與齊軍一決雌雄。這時齊軍已深入魏境,欲退不能,只得與魏軍決戰。孫臏針對魏軍強悍善戰,因而輕視齊軍的弱點,大打心理戰,先向魏軍示弱,引誘魏軍深入,再施以出其不意的攻擊,一舉殲滅魏軍,並獲得主帥田忌採納。於是孫臏定下了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的謀略。齊軍依計行事,與魏軍接觸後,立即佯裝戰敗後撤。並以“減灶”之策誘敵,即在第一天挖十萬人煮食用的灶,第二天減少至只足五萬人用,第三天又減少至僅足三萬人用,造成齊軍士卒四散逃走,兵力不足的假象。龐涓一如孫臏所料,果然中計,接連追擊齊軍三天,並因看到齊軍天天減灶的情況,認定齊軍敗績已呈。於是隻身帶著部分精銳騎兵,日夜兼程追擊齊軍。孫臏則於魏軍必經之處馬陵設伏。馬陵 通道狹窄,被林木所包圍,而且地勢險阻,龐涓一旦中計,即無退路。孫臏料到龐涓會於該天晚上趕至,於是以一萬名弓兵埋伏於馬陵的道路兩側,約定在夜裡以火光為號,萬箭齊發,並預先把路旁其中一棵大樹的樹皮剝掉,於其上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的字樣。龐涓的騎兵如孫臏所料般於晚上趕至馬陵,龐涓看見有一顆樹的樹皮被剝掉,上面還刻著字,因此停下來,並命人點火照明,以閱讀樹上所刻的文字。但他還未讀完,齊軍已萬箭齊發,魏軍因沒有準備,即時潰亂,龐涓中箭,結果被齊軍大敗。龐涓眼見無法改變局勢,只得大嘆“遂叫豎子成名”後自殺。齊軍再乘勝追擊,殲滅魏軍10餘萬人,並俘虜了魏軍的主帥太子申,馬陵之戰以魏軍大敗而告結束。馬陵之戰後,魏國實力受到嚴重削弱,從頭號強國頓時淪為二流強國。魏國稱霸中原的局面一去不復返,此後戰國開始了齊國和秦國爭霸的局面。 馬陵之戰後魏國一蹶不振,齊國則加強了對魏國的進攻。魏惠王用惠施計尊齊威王為王于徐州,齊威王也承認魏惠王的王號。魏國與齊國的關係由徐州相王而得到緩和,但秦國在西邊卻連續向魏國發起進攻,西邊的西河、上郡相繼落入秦國之手。魏國感到只靠本國的力量是不能抗拒秦國進攻的,於是有公孫衍發動的五國相王之舉,企圖聯合三晉與燕、中山國,來抵禦大國的進攻。公元前323年,楚國向魏國發起進攻,楚將昭陽在襄陵打敗魏軍,奪8邑。五國相王可稱為公孫衍的一次合縱運動,但仍敵不過楚國,因此魏惠王對合縱政策動搖,接受了張儀以魏合於秦、韓而攻齊、楚的政策,任命張儀為相。主張聯合齊、楚以抗秦的惠施被摘相印,到了楚國,後又到宋國。惠施的去魏相,是張儀連橫政策的勝利。 魏惠王相張儀,是想利用秦國的力量對抗齊、楚的壓力。張儀卻是相魏以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是要魏國投靠秦國。魏惠王當然不能就範,秦惠王於是生氣,出兵攻打魏國的曲沃(今山西聞喜)、平周(今山西介休西,或說今山西靈石境)。這樣,張儀的連橫政策又受到挫折。公孫衍是張儀的政敵,張儀在魏國推銷連橫政策,公孫衍就出來加以阻攔,要趕走張儀。於是派人到南韓去把張儀合秦、魏是魏攻南陽,秦攻三川,魏王重用張儀,是欲得韓地的目的告訴了南韓大臣公叔。公孫衍稱,如果韓重用他公孫衍,秦、魏的交易就可以被阻止,並且可以達到魏必圖秦而棄儀,收韓而相衍的目的。公叔認為此計很好,因委之犀首以為功,把國事委於公孫衍。秦國咄咄逼人的東進政策,令東方各國生畏,紛紛支援公孫衍的合縱。齊國於是以事屬犀首,犀首受齊事,燕、趙兩國亦以事屬犀首,接著楚國也以事因犀首。魏惠王見國屬公孫衍以事,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事,復相魏。此即所謂犀首佩五國相印,合縱連橫的一次合縱運動。公元前318年,公孫衍在魏惠王后元十六年,代替張儀為魏相國;公孫衍發起合縱,聯合東方各國以抗秦,有五國伐秦之舉,有三晉及燕、楚五國,這一次合縱攻秦,參加的有魏、趙、韓、燕、楚五國,當時曾推楚懷王為縱長。但實際出兵和秦交戰的,只魏、趙、韓三國,攻到函谷關,秦出兵反擊,魏受到損失較大,魏使惠施到楚,要和秦講和。聯軍至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齊獨後。這次參加的國家有魏、趙、韓、燕、齊、楚。由於聯軍組織不嚴密,故被秦軍擊敗。次年,秦派庶長樗裡疾在修魚(今河南原陽縣西),大敗韓、趙、魏三國聯軍,斬殺8萬餘人,“合縱”隨即失敗。 公元前260年,趙孝成王在和秦國的長平之戰中,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老將廉頗,結果趙國大敗,40多萬兵士被秦國坑殺。 公元前257年,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的形勢非常危急。趙國丞相平原君的妻子是信陵君魏無忌姐姐,平原君趙勝多次向魏安釐(僖)王和魏無忌送信,請求魏國救援,魏安釐(僖)王派將軍晉鄙領兵十萬前去救趙。秦昭王得到訊息後,派使者威脅魏安釐(僖)王,魏安釐(僖)王懼怕,就派人通知晉鄙停止進軍,留在鄴紮營駐防,名義上為救趙,實際在觀望形勢的發展。 平原君不斷派使者前去魏國催促,並責備信陵君不顧趙國和信陵君姐姐的危亡。信陵君為此憂慮萬分,屢次請求魏安釐(僖)王出兵,門客也用盡各種辦法勸說,但魏安釐(僖)王懼怕強大的秦國,始終不肯聽魏無忌的意見。信陵君估計魏王已不肯出兵救趙,又不想看著趙國滅亡,於是湊齊戰車一百多輛,打算帶著門客前去趙國和秦軍死拼。信陵君到了鄴,拿出兵符假傳魏安釐(僖)王的命令要代替晉鄙擔任將領。晉鄙合了兵符,驗證無誤,但還是表示懷疑,不想交出兵權。此時的信陵君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讓朱亥動手,用鐵椎殺死晉鄙,強行奪權。信陵君統領晉鄙的軍隊後,精選士兵八萬開拔前線。與此同時,楚國也派出春申君黃歇救援趙國,在楚、魏、趙三國的聯合下,一舉擊潰秦國,解除邯鄲之圍,並於公元前247年與其他五國聯軍,對秦國的侵攻軍迎頭痛擊,攻秦至函谷關,秦國大敗。信陵君透過竊符救趙,合縱攻秦獲得了巨大的威望,魏王擔心他會危及自己的地位,所以將其罷免。信陵君知道自己不能再獲得魏王的信任,變交出兵權,回到自己的府邸,整日喝酒於夫人為樂。不久,在沉悶苦惱之中,信陵君因酒色過度死去。秦國知道信陵君死後,便加大對魏國的攻伐力度,魏國毫無還手之力,只能在苟延殘喘中度日滅亡。據司馬遷的《史記》中《信陵君竊符救趙》記載,信陵君竊符救趙後,讓魏將領帶著兵符回魏國,因怕魏王降罪於他,所以帶著門客留在趙國。 公元前209年陳勝起兵反秦,魏咎加入了陳勝陣營。陳勝派遣周市攻取魏地,當攻下魏地後,陳勝打算立周市為魏王,周市不願接受,認為應該立舊魏國王族後人為魏王,於是魏咎被立為魏王,魏國復國。 公元前208年,魏王咎兵敗自殺,魏豹逃到楚,得到楚懷王撥了數千人給他,再向魏地進攻。魏豹攻下了魏地二十餘城,楚懷王立豹為魏王。魏豹帶領精兵跟從項羽進入關中。 公元前206年項羽分封諸侯時,項羽想把大梁地據為己有,於是徙魏王豹於河東(大約是今山西省中南部),以平陽為都,封為西魏王。公元前205年漢王劉邦率兵從臨晉渡過黃河,魏王豹向漢歸降,帶兵跟隨劉邦攻楚。劉邦在彭城之戰慘敗後,魏豹以探望患病親人為由離開劉邦回國,可是到達國內便叛離漢。劉邦遣酈生遊說魏豹,被拒絕,於是劉邦遣韓信攻魏,俘虜了魏豹,把河東併為漢的郡,魏亡。

  • 2 # 小楊品史

    魏國興盛了兩代半,起於魏文侯,終於魏惠王。魏文侯禮賢下士、廣招賢才、任用李悝率先開啟變法,魏國快速崛起;魏武侯、魏惠王父子,戰略決策失誤、不重視人才,導致魏國慢慢跌下了霸主之位,淪落到左右逢源、卑躬屈膝的地步。

    一、魏國的崛起

    魏國的崛起,主要歸功於一個人——魏文侯,這個人不但能幹,而且還很長壽,在國君的位置上幹了51年。要是把中國的歷代君主排個名,絕對能排帶前10名。

    1、先說文治方面。

    魏文侯拜孔子的弟子子夏為師,要知道子夏當時已經80多歲了,是當時的泰斗級人物,具有極大的號召力;其他國家計程車子,聽說魏文侯非常尊重人才,就紛紛到魏國來了。

    三家分晉初期,魏國還是個不起眼的小國,有才計程車子還不屑於去,短短几十年,魏國就成了名副其實的文化中心。概括起來就是,魏文侯在增強國家軟實力方面,做的非常好。

    2、再說武治方面。

    三家分晉時,趙國最勇敢、出力最多,得到的實惠也最大,魏國和南韓差不多;嚴格的說,還不如南韓,因為魏國的國土是零零碎碎的好幾塊構成,沒有連在一塊,萬一發生戰爭,很容易被切割、侵佔。

    魏文侯先是透過置地交換的方式,將國土連到一起;然後大膽啟用名將吳起,侵佔了秦國的河西之地,魏國的生存空間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再接著向東拓展,後來的國都大梁就是從楚國手裡奪過來的;派樂羊攻打中山,在韓趙兩國中間插了顆釘子。

    3、次說國家戰略方針。

    魏文侯的最高戰略方針就是聯合南韓、趙國一起對外擴張,三晉聯合,誰也不是對手,天下無人敢惹,但這個方針的實施破經歷了一番磨難。

    趙國自恃強大,看南韓很不順眼,就找上門來,準備聯合魏國一起滅韓,魏文侯不同意,因為魏國處在中間,找過不敢貿然出手。

    之後南韓聽說了這件事,也派人到魏國遊說,同樣的,魏文侯也拒絕了。

    為了這件事,魏文侯落下了不少埋怨,後來聽說了真相,對魏文侯佩服不已,都決定聯手發展。

    4、最後說變法圖強。

    魏文侯廣招人才,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人集合在一起辦事,時間長了就發現現有的制度阻礙了國家進步,互相交流經驗,就開始了改革。

    最後李悝綜合了自春秋以來,各個國家的變法情況,彙編到一起,就是後來非常著名的《法經》。李悝不僅是理論家,還是一位實踐家,在魏文侯的支援下,魏國開啟了戰國史上最早的一次變法,在改革紅利下,魏國快速強大。

    二、魏國的衰落

    1、魏武侯繼位後,從表面上看,魏國還在發展壯大,實際上已經危機四伏了。

    首先,魏武侯趕走了吳起,任用公叔痤為相,之後魏國就沒有什麼出色的人才了。

    其次,魏武侯公然支援趙國公子朝作亂,三晉聯盟被打破,趙魏明爭暗鬥了很多年。

    再次,魏武侯沒有明確的戰略意圖,儀仗國力強大,四處樹敵,埋下了隱患。

    最後,中山國復國,魏國制止不了,軍事行動失效,前面的攻打白忙活了。

    魏武侯還幹了一件蠢事:沒有指定繼承人。在他去世後,兩位公子大打出手,韓趙聯軍差點廢了魏國。

    2、魏惠王繼位後,三晉全面開撕,秦齊楚崛起

    魏惠王上位後,為了報復之前韓趙兩國的圍攻(趙國建議殺了他),對韓趙兩國的軍事打擊不斷升級,這是一個大昏招,原因在於:

    首先,魏國實力受損,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落敗,魏國精銳損失慘重;

    其次,齊國、楚國、秦國趁機崛起,甚至連舊都安邑都失手了;

    最後,魏國少了兩個可靠的盟友,之後和南韓一起,備受諸侯欺凌蹂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玩了5年以上的英雄聯盟之後,你的心態會有什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