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梅里一了

    謝邀,儒墨兩家都主張愛,都反對戰爭。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卻是絕然對立的兩派。原因是他們的立場不同,儒家是站在宗法制的角度,以族群為基點,主張一種推己及人的愛,孔子講仁者愛人,孟子推廣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都是從家庭族群親情的情感基礎上由近及遠的一種關愛。墨家是站在手藝人和自由民的立場上,強調一種平等的廣泛的不分彼此的互愛(兼愛)。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儒家有著更廣泛的社會基礎,因為當時農耕社會以家庭族群為基本的生產單位,佔據社會的主流,而其所提倡的仁愛,更符合人性的特點。墨家所代表的手藝人和自由民在春秋時期的造城運動中得到了很大發展,但還不是社會的主流。他所提倡的兼愛,在一個財產私有,天下為家的社會里,富有理想主義的色彩,並不為社會各階層所接受。因此,墨家一開始就有地下幫會的性質。對於戰爭,儒墨雖然都反對,但儒家推崇重建社會秩序的所謂仁義之師,而墨家支援鋤強扶弱的正義之戰。但是春秋無義戰,既沒有仁義之戰,也沒有正義之戰,而只有霸主之戰。因此,儒墨兩家在春秋戰國時期,爭論得很激烈,卻都沒有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想。歷史按照自身的規律演進,兼併統一整合社會資源成為歷史的大勢,所以佔居主流位置的是承認社會發展規律的道家和由道家分化出來的法家。

  • 2 # 小南讀

    墨家和儒家雖然都主張減少戰事,但是若是深入去研究二者之間的理念和主張,你會發現它們完全不一樣,甚至有很大的衝突。

    而兩個教派競爭最激烈的時候是在戰國中期,那時候有“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之說,那個時候儒家還是處於比較弱勢的地位,天下基本都是屬於楊朱和墨翟的學說,這樣弄得孟子很慌,直接說:我本來很不喜歡跟別人爭辯,我們的學說也不是為了跟別人爭辯的,但如果此刻我不爭辯的話,恐怕儒家要從此消亡。所以孟子出來到處講學,爭論,最後才保住了儒家的傳承。

    在這裡就不去說楊朱的學說,就簡單地拿儒家和墨家的學術主張進行對比。

    首先關於“愛”方面,就是自身如何對待周邊人,儒家做了比較多的細化,比如臣侍君叫忠,子愛父叫孝,兄弟之愛叫悌,朋友之間叫義,君臨天下則是仁。各自之間的關係叫綱常。而墨家就比較簡單粗暴,大家都一樣,大家都是相親相愛的,叫“兼愛”,就是希望世人對待別人像對待自己的父親、子女一樣,這樣世間會變的很美好。

    孟子一看墨子這樣不就是想讓他兒子也管別人叫爹嗎?那還了得,就罵道: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不對,這是誇。但是在孟子眼中這就是跟管別人叫爹沒什麼區別,這就是不孝;整天不在家好好侍奉父母卻跑外面去為別人做事,這就是不孝。

    另外一方面,墨家在價值觀方面跟儒家的衝突更大,墨子主張的是什麼,就是群體利益為最終目標。就是說如果你做這件事是為了群體的,你就去做,即便損失的是自己。而且要摒棄一切不切合群體利益的浪費,比如儒家裡面有人去世,子孫要披麻戴孝要守孝三年,這在墨家眼裡就是十惡不赦的浪費,人死了拿席子一包,往土裡一種就好了,幹嘛浪費那麼多人力物力。儒家的人一聽就炸毛了,你還想把先人拿草蓆子一包就了事?

    然後墨家也是要求人們摒棄享受和浪費,只做對團體有利益的事。聽音樂讓不讓?墨子就會問你聽音樂能當飯吃嗎?養花?能當飯吃嗎?反正不能當飯吃的就不要幹,做一件事就是先考慮能不能當飯吃,這個就變得有些“群體功利主義”的味道。

    如果有人拿做事要“當飯吃”這話去跟儒家說,他當場會吐你一臉口水:滾,俺做的是為了得到思想上的昇華。

    總體說來,墨子的學說是利他主義,楊朱的學說是利己主義,而儒家介於中間。所以最後儒家能勝出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看了下面一些答案,很多人都在罵儒家的仁愛是有階級性的,強調的就是國君對子民的“仁愛”。也有人將中國的封建階級性歸咎於儒家,從而大罵儒家。可我也看到了儒家積極向上的方面比階級性和負面問題要大。

  • 3 # 影動九州

    儒家主張以“仁”治天下,墨家提出的是“非攻”。從這個角度上看,反對戰爭的立場是一致的。

    在封建社會的環境中,儒家的觀點是以“天地君親師”為基本的等級倫理觀念,而墨家則是“人人平等,天下大同”的主張。因而儒家文化佔據社會主流。當然中國古典三大哲學流派是墨家儒家和道家,道家講究的是無為而治,是出世的哲學,所以只剩下俗世的儒,墨兩家一決高下,儒家的學說極大的吻合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利益,所以最終以儒家全面取勝結束,墨家滅絕,最終社會大同的光輝思想流傳至今。

  • 4 # 陳大舍

    說白了,同行是冤家。因為儒家墨家都是戰國時代的產物,他們的目的也都是為了平息亂世,救民於塗炭。

    據《漢書•藝文志》總結: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

    並且指出,包括儒、墨兩家在內的諸子百家:

    “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

    百家之學皆來自於周禮。

    也就是說無論儒家還是墨家,本質上都是以“六經”為理論依據的周文明衍生學派。從時間上看墨子出生於孔子卒後十一年,曾“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注意,雖然後來墨家獨樹一幟,尊崇“夏政”。但由於夏週一脈相承(周人自稱夏人)可知墨子之說大概就是孔門之中的“託古改制”。也就是說儒墨兩家應該是最相似的兩個學派。

    到了戰國,儒墨兩家皆為當時人主所重 。比如中山國就儒墨並用,而到了戰國後期,在《呂氏春秋·當染》甚至說:

    “舉天下之顯榮者,必為此二士(孔子、墨子)也。”

    韓非子也認為:

    “世之顯學,儒墨也。”

    儒家與墨家能夠有在大爭之世取得如此顯赫的影響主要是因為這兩派比之於道家、名家、農家,甚至是縱橫家、法家對“爭霸圖王”更能有幫助,因為,這兩家都有武裝力量。

    簡明的說,儒家的武裝是以中世紀騎士的方式;墨家的武裝是以僱傭兵的方式。

    馬耳他騎士團和至聖府以及世襲五經博士家族的法律地位很像,都屬於沒有領土的半主權國家。

    戰國後期的墨家可以說就是以僱傭兵的方式依附著暴秦。並最後逐漸消失於無形。

    先說儒家,早期儒家就是類似十字軍騎士的自由軍事貴族,比如叔梁訖、孔子父子二人皆是著名的勇士,父親“有力如虎”、兒子“力招城門”。孔門弟子的必修課六藝中“御”和“射”都是純軍事技能。孔門弟子都是“異能之士”,掌握著當時需要的軍事、政治技能。子路為衛國大夫;子貢曾斡旋齊、吳、越外交;兵家吳起出於曾子門下。到了孟子時期,也就是戰國時代,儒家依舊向各國提供勇士擔任將領,比如“類乎子夏”、“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的北宮黝就為孟子所推崇。可見當時的儒門教育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軍事教育內容,至秦漢之交依然有大量儒生參加反秦的起義,出將入相,也是當時的餘脈。所以即使是郭沫若也不得不“俠義”之道不始於墨家而始於儒家。

    再說墨家,因為主張兼愛非攻,所以對防禦守城特別重視,不僅總結出了守城之法,製造器械,還有著嚴密的組織和森嚴的等級。《墨子·備梯》記載:

    “禽滑釐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

    《淮南子·泰族訓》更記載墨家令人毛骨悚然的一面:

    “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為之所死也。”

    這已經和山中老人霍山領導的阿薩辛派沒什麼區別了。而且《墨子·公輸》中墨子為止楚攻宋,聲稱自己已經派禽滑釐等三百人,持守城之器,在宋城防守。完全是中世紀後期加泰羅尼亞僱傭兵團“做義工”在古典時代的翻版。

    隨著戰國時代的接近尾聲由於墨家入秦,助暴秦肆虐天下,以關東六國為本陣的儒家自然就與墨家競爭的更加激烈,但此時兩派之間的競爭已經不是不是兩個“幫派”之間搶地盤的恩怨,而是“民本”與“天志”、“人心”與“兼愛”、“明倫”與“明鬼”——“未來向何處去”的路線鬥爭。

    雖然三代之治最終成為往事。但信奉迴圈歷史觀的華人始終在等待著有朝一日,我們又能夠重建那個美好時代。

  • 5 # 楊朱學派

    儒家與墨家都反對諸侯間的攻伐。墨家與儒家也互相批判。

    但與儒家針鋒相對、水火不容的是法家。與墨家針鋒相對、水火不容的是楊家。

    一、儒法之爭——儒家代表人民利益。法家代表君主利益。

    1、儒家提倡富民、智民、尊民、強民。法家主張愚民、弱民、辱民、貧民。

    2、儒家主張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法家主張立法為君,君攝刑獄,寧枉勿縱,夷族連坐。

    3、儒家是約束和限制君權。法家是使君主獲得無限的權力。

    楊朱認為,犧牲一個人的利益,就可以犧牲兩個人、三個人的利益。最終犧牲了每一個人的利益。舍小家、顧大家。個人服從集體。其實是剝削人民的工具。

  • 6 # 好玩的國學

    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在中國的幾乎各家學派中,都是主張和平的。儒家的孔子反對戰爭,在衛國的時候,國君問他戰爭的事情,孔子說自己不懂這個。其實這就是無言的反對。孟子是旗幟鮮明地反對戰爭,他說春秋無義戰,他恨不得把那些發起戰爭的人都抓起來。他主張“王道”而不是透過戰爭實現的“霸道”。道家的老子說戰爭是不祥的。而墨家則更為激進,他們主張非攻,要是哪個地方發生戰爭,那就先去勸和,實在不行就帶著一幫死士——他的弟子們趕過去戰鬥,直到消除了戰爭為止。

    在這一點,按理說儒家和墨家應該是一夥的,那麼為什麼他們在後來,爭得你死我活呢?

    墨子從儒家中叛逃出來,自立門戶成立了墨家學派,然後就猛烈攻擊儒家,還很毒舌地攻擊那些儒家弟子,是靠發死人財的賤儒,是足以破壞天下的人。墨子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來論述儒家在理論上的缺陷,並說儒家的這四點缺陷,足以讓天下混亂不堪最終會丟掉天下。墨子說:

    “儒之道足以喪天下者四政焉。儒以天為不明,以鬼為不神,天、鬼不說,此足以喪天下。又厚葬久喪,重為棺槨,多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後起,杖後行,耳無聞,目無見,此足以喪天下。又絃歌鼓舞,習為聲樂,此足以喪天下。又以命為有,貧富壽夭、治亂安危有極矣,不可損益也。為上者行之,必不聽治矣;為下者行之,必不從事矣。此足以喪天下。”

    墨子說,“儒家有四種足以喪亡天下的學說。儒家認為天不明察,鬼神不神明。天、鬼神不高興,這足以喪亡天下了。他們提倡厚葬久喪,做幾層的套棺,制很多的衣服、被子,送葬就象搬家一樣,哭泣三年,人扶才能起來,拄了柺杖才能行走,耳朵不聽外事,眼睛不見外物,這足以喪亡天下了。又加以絃歌、擊鼓、舞蹈,天天唱歌跳舞不做正事,這足以喪亡天下了。同時又認為有命,說貧困、富貴、長壽、夭折、治亂安危有一個定數,不可改變。統治天下的人實行他們的學說,一定就不從事政治了;被統治的人實行他們的學說,一定就不幹正事,這足以喪亡天下。”

    而儒家對墨家也很不高興,墨家本來是儒家弟子,離開儒家做了叛徒,還好意思來指責儒家有四宗罪,這叫欺師滅祖。孟子是儒家弟子中最為雄辯的一個,也是最具有鬥爭精神的一個哲學家,面對墨家的挑釁,孟子當然不會坐視不管,他對墨家展開了猛烈的攻擊,說一定要墨家關進籠子,不僅要關進籠子,還要把墨家像豬一樣捆住四隻腳,徹底打倒墨家。

    為什麼儒家和墨家這麼水火不容呢?其實,這源於兩方的思想不同。

    第一,儒家說仁者愛人。但是愛有差等。你不能也絕無可能愛世界上的每一個人。愛人就要先從自己的父母開始,然後到兄弟姐妹到朋友,再到國君。這是一種現實主義的思想。但是墨家說,你儒家的愛太小氣,愛人就是要愛天下人,要一視同仁的愛,這才是這正的仁者。這是關於愛誰和怎麼愛的區別。實際上,墨家在這一點上顯然沒有儒家那樣實際,因為一個人永遠無法愛所有的人,那只是溫情脈脈的空想而已。所以孟子認為,墨家愛自己的父母與愛天下人是一樣的,這種理想的空洞的愛,其實就是不愛,不愛父母就是禽獸。

    第二,儒家強調孝。在孝中,儒家認為最重要的是養生送死,特別是親人死了要厚葬,要遵從嚴格的禮制,比如要守孝三年,這三年你還什麼也不能幹,你不能出去工作,不能去考試,不能大吃大喝不能笑,更別說生孩子了。但是墨家在這一點上,又變成了現實主義者,墨家認為一切都不能浪費,特別是時間,厚葬的事情很顯然是浪費。所以,厚葬的行為不能容忍。

    第三,儒家認為音樂有政治文化的教化功能,儒家特別強調儀式感,很多場合都要用到音樂,而墨家又認為,音樂這個事情又是浪費,因為音樂不產生任何的有效作用。

    第四,儒家是相信天命的。儒家認為一個人要努力,但是你又不能完全控制命,有些事情命中註定,比如君臣父子的關係等。儒家認為真正的人生態度是,盡人事聽天命。而墨家又來抬槓了。墨家信鬼神,但是就是不相信命。墨家相信人的力量,認為人可以戰勝天。人不能相信命運,人活著一天就是要鬥爭一天,直到戰爭命運。

    墨家還認為,儒家編造出來的命運的價值觀,就是在欺騙百姓,因為他教老百姓安於現狀安於現在的位置。使貴族與平民各安其位,泯滅了民眾奮發有為、積極向上的鬥志。而代表了下層農民和手工業者利益訴求的墨家,當然希望衝破階層的天花板,走向上層的通道,儒家非說一切命定,這就是赤裸裸的欺騙。

    總之,儒家與墨家在很多價值觀念上嚴重對立,這是引起爭鬥的根源。另外,從儒家出逃的墨家,在戰國的後期一躍成為當時的顯學,影響力巨大。而在孔子去世之後,儒家一分為八,影響力逐漸下降。以孔子繼承人自居的孟子,當然要憤然而起,與墨家開展辯論了。

    這就是他們激烈爭鬥的真正原因,可悲的是,墨家在墨子去世之後,缺乏優秀人才,d弟子們都不是孟子的對手。再加上墨家自行矛盾的和理想主義的價值觀,讓墨家逐漸沒落下去,直到江湖上銷聲匿跡。

  • 7 # 富春葉語

    墨家和儒家都主張減少戰事,卻又相互競爭激烈,主要是兩者的核心思想不同所致。

    儒家由孔子建立,誕生於春秋時期,繼承西周禮樂傳統,仁、恕、誠、孝是其核心價值。墨家創始於戰國時期,創始人為墨子,主要思想包括兼愛、非攻、非樂等。墨子曾經師從儒家,後來因為思想不同而另立門派,建立墨家。

    應該說,儒家思想的“仁”,就是愛仁,強調人與人的和諧共處,期望恢復周朝的禮儀,改變春秋戰國諸侯爭霸,禮崩樂壞的局面。墨家主張非攻,就是不要戰爭,希望和平相處。從這個層面上看,儒家和墨家都主張和平,反對戰事,這是它們之間的共同點。曾一度,儒家和墨家成為令人羨慕的玄學。

    分歧在於,儒家的“仁”強調作用於家族及小共同體內部,重視上下尊卑。墨家的“兼愛”崇尚全體人民間的大愛,實行所有人員間的無差別的愛。另外,儒家想要恢復周禮,包括周朝的禮樂系統。而墨家強調“非樂”,反對歌舞昇平的音樂體系。就是因為這些思想的反差,導致墨子離開儒家,創立墨家,儒家與墨家的思想競爭形成。

    當然,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在當時並沒有分得像現今那麼明晰,對百家思想的總結歸類,是之後才形成的。儒家思想擅於與時俱進,西漢大儒董仲舒集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的優秀部分,創立新儒家,被漢武大帝採納,成為之後兩千年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而墨家相對保守,墨守成規,最終被社會淘汰,從而在漢代起逐步淡出人們的視野,儒墨之爭從此結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次進行論文查重會影響最終檢測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