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Gurunding
-
2 # 歷史課課代表
紂王初登基時本是一位明君,推行了很多利國利民的措施,在紂王執政初期,天下還“萬民樂業,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賓服,。到了紂王執政的第七年,紂王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他開始不務朝政,每天都沉迷於美色中不能自拔,百姓也開始遭殃,在紂王的統治下,整個商朝開始走下坡路,走向了終結。
所以人們會好奇,究竟在紂王七年,當時發生了什麼讓紂王開始有了巨大的轉變?
商朝的繼承製度與其他朝代不同,商朝傳承製度是兄死傳弟,無弟傳子。意思是皇帝死後,皇位傳給弟弟,若無弟弟,傳位與嫡長子。
紂王為帝乙的三子,帝乙死後,應傳位與弟弟箕子,如果箕子不願意繼承,應傳位給嫡長子微子啟,二人也是賢能之人,有能力繼承大統,無論如何也輪不到紂王繼承,但偏偏是紂王繼承皇位,這是為何?
一日帝乙帶領文武大臣觀賞園林,忽然園林中的飛雲閣柱子坍塌,紂王拖住樑柱,勇氣可嘉,因為此事,首相商容、上大夫梅伯、趙啟等一干大臣上奏皇帝,求立紂王為太子。
後來紂王被立為太子,表面上是因為帝乙認為紂王力氣大,武功好,其實是商容、梅伯、趙啟一批德高望重的大臣力薦。
紂王登記後,叔叔箕子、嫡長子微子啟等人肯定心中不悅,憑啥他當皇帝,另外,輔佐紂王稱帝的一批老臣也對紂王指指點點,你當皇帝就是因為我當初向先帝保舉的,你要感謝我,聽我的話,這讓紂王心中很是不爽,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紂王也想培養自己的心腹大臣,比如費仲、尤渾等,但談何容易。
但這批老臣橫加阻攔,臣子干政,讓紂王心中更加的不爽,更加的痛恨這幫老臣,處處受到他們的鉗制。更有叔叔箕子、嫡長子微子啟等反對勢力處處打擊他,這些外在的壓力讓紂王一時間無處發洩,只能透過沉迷於酒色的方式來逃避和紓解,脾氣也變的十分暴躁,開始貪戀美色,不理朝政,貪圖享樂,施行暴政,直接導致了商朝的滅亡。
紂王七年,宮裡來了個妲己,商紂王徹底變壞了,從此沉迷享樂,屠戮忠良,滅絕人倫,禍害百姓,而且壞的不可收拾,最終葬送了殷商天下。很多人將紂王變壞和導致商王朝滅亡的原因歸結到妲己身上,可是妲己只不過是一個背鍋俠而已。
-
3 # 紅塵參與者
這就得說說一個關鍵人物“妲己”,讀過封神演義的朋友都知道,殷商的敗落和她是有直接關係的。
根據演義記載紂王因褻瀆了女媧娘娘的神像,遭到女媧的懲罰,為了降罪於他。派遣了九尾妖狐附身在一個美豔無比的女子妲己身上,迷惑慫恿紂王殘害忠良,濫殺無辜,將周文王之子伯邑考剁成肉醬,做成包子讓周文王吃下。創作出炮烙、錘擊、蛇咬等可怖酷刑。使得紂王人心盡失,好酒淫樂。加上地方上造反叛亂,都是他不能容忍的,心裡就會產生扭曲。以至於江山盡毀!
這是演義寫的紂王,而正史記載說法又不一樣!單就從演義娛樂角度簡單說一下!
-
4 # 小太陽D
紂王在在位的第七個年頭突然變壞,怎麼會這麼突然,之前好好的一個人就變成了一個暴君?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周王朝的崛起導致商紂變壞了,當然《封神演義》中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所以我們今天分成兩部分來進行解說。
一、周王朝的崛起,成王敗寇的故事早在周武王姬發的爺爺的時期,周和商朝之間就有往來,姬發的爺爺名叫姬歷,他迎娶了商朝皇室的姑娘,還被商王封為西方最重要的一位方伯,這個時期的周已經成為商朝下屬最大的一個勢力了。
雖然關係很近,但是商朝也總是提防著周,雙方後來不斷摩擦,姬歷也被商王殺掉,這樣一來,商周成了暗地裡的敵人,明面上周因為國力不足沒有辦法反抗,因此周文王姬昌也就是《封神演義》裡面的西伯侯姬昌,繼續臣服於商朝。
到了商紂時期,商紂還囚禁了姬昌七年,並且將他的兒子姬伯邑考做成肉湯,讓周文王姬昌喝下,後來周人以寶馬美女,才將姬昌換回。回來之後,姬昌謀劃著造反的事情,一方面繼續假意臣服,另一方面攻取周邊效果,一直到周朝將自己的版圖佔據了當時天下的三分之二。
後來文王去世,武王繼位,也就是姬發,率領戎車三百,虎賁三千,甲士四萬五千和商朝七十萬大軍大戰,最終獲勝,商紂自焚於鹿臺,周朝稱王。
回顧一下商紂變壞的記載,是出現在《尚書》中的《牧誓》中,這裡面說的話,其實是武王伐紂的時候對商紂的評價,翻譯成白話文大致意思就是紂王罪就罪在聽信妖婦妲己的話,對祭祀不嚴謹(就是紂王七年給女媧娘娘進香,掀開了女媧娘娘的簾子,也就是對神靈不敬)以及胡亂任用一些不三不四的人。
要知道,正史裡面,紂王得到妲己是已經在位三十年了,進攻有蘇國的時候,得到的戰利品。但是為什麼說紂王是在在位七年的時候就變壞了呢?因為當時天下已經是周朝的了,武王說紂王壞,那紂王就是壞,不過後期的商紂確實很殘暴。
而周王朝為了確立自己的正統地位,自然需要說一些前朝的不好,周朝於商紂七年起兵,所以商紂從在位七年的時候就變壞了。
《封神演義》中的版本在封神演義中,商紂七年的時候確實發生了一個事情,就是袁福通造反,這個時候,作為朝廷的太師聞仲聞太師自然不能坐視不理,聞太師可是會法術的啊,於是他就帶兵前去鎮壓了。
要知道,紂王作為老三能夠在兩個哥哥都在世的時候當上皇帝,是因為之前朝中的老臣商容、梅伯等人的建議,自己的父親這才立自己為太子的,所以商紂當上皇帝之後,也處處受這些老臣的管制,其中最嚴重的就是太師聞仲了。
而商紂雖然排行老三,但是謀略什麼的都有,自然也想自己當家做主了,之前太師一直在朝中,沒有自己發揮的空間,現在太師率兵出征,無疑是給自己一個絕好的機會,不利用好了豈不是可惜。
雖然妲己也起了一些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還是商紂自己內心的想法是最主要的,逼走了商容,還炮烙梅伯、趙啟等人,這樣才能更好的鞏固自己的權利,將商朝掌控到自己手中。
哪怕後來聞仲冒著上不了封神臺的危險,也要回來勸導商紂,但是他仍然是我行我素,不聽勸告,最終走向了滅亡。
結語其實不論是正史,還是什麼,導致商朝滅亡的,一定不止於一個妲己,商紂自己如果潔身自好,不近女色一心為國的話,區區一個妲己又怎麼能鑽的了空子呢,一世為人,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心罷了。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
5 # 雲中之筆
雲中答題,相互學習。
紂王,成湯家族的傳人,帝乙的三公子。曾以一招託梁換柱贏的了家族董事們的高度認可,經商容、梅伯等元老們的舉手表決,一致建議將紂王列為下一任成湯家族集團的掌門人。后帝乙坐鎮三十年而崩,臨終時將重任託付給元老聞太師,讓其協助兒子管理成湯集團,於是,紂王名正言順的成了管理家族企業新的掌門人。左有聞太師、右有黃飛虎,中宮有原配夫人姜氏,集團旗下設有東南西北四大分公司,每一家公司管理著二百家連鎖店。紂王坐享朝歌,企業風風火火,業績日趨增長。一時間訂單無數,四面八方皆來尋求投資合作。
常說婚姻有七年之癢,但紂王的企業竟然遭遇了這個魔咒。正當企業如芝麻開花節節高的時候,隨著紂王七年的到來,在春暖花開的季節一切似乎戛然而止。紂王不再是董事們眼裡那個乖巧聽話的好孩子了,變的剛愎自用獨斷專行,性情急躁喜歡暴力突然像變了一個人。
那麼,紂王七年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何紂王會突然“變壞”?
紂王七年,春二月,忽報到朝歌,反了北海七十二路諸侯袁福通等。太師聞仲奉敕徵北。
——《封神演義》·第一回
這是紂王七年發生的第一件是,北海的袁福通要脫離成湯集團,聞太師離開朝歌前去處理。
只見右班中一人出班,俯伏金階,高擎牙笏,山呼稱臣:“臣商容待罪宰相,執掌朝綱,有事不敢不奏。明日乃三月十五日,女媧娘娘聖誕之辰,請陛下駕臨女媧宮降香。”
——《封神演義》·第一回
這是發生在紂王七年的第二件事,元老商容在例行的董事會上提議,讓紂王在三月十五日去參加女媧廟會。
紂王便問當駕官:“即傳朕旨意,頒行四鎮諸侯,與朕每一鎮地方揀選良家美女百名,不論富貴貧賤,只以容貌端莊,情性和婉,禮度賢淑,舉止大方,以充後宮役使。
——《封神演義》·第二回
這也是發生紂王七年的一件大事,紂王參加女媧廟會回來後,因迷戀上了女媧的容貌,在費仲與尤渾兩位心腹的建議下,讓四大分公司的負責人為總部公開招聘美女助理。後來,此事元老商容投了反對票,例行的董事會不歡而散。
以上是紂王七年發生的三件大事,之後便是紂王八年,四大公司總經理率領所有連鎖店負責人齊聚朝歌,舉行一年一度的集團年會。那麼上述三件大事對紂王“變壞”,究竟產生了什麼影響呢?
紂王接任成湯集團的掌門人,符合公司的繼任程式。上面已經說了是名正言順的,但坐上了集團最高職位,並不代表擁有集團最高的話語權。因為還有受帝乙相托的聞太師,下面有以聞太師為中心的董事會。紂王雖然位高卻沒有權重,也就是接任成湯集團後,並沒有掌握實質性的大權。如果說紂王在第七年“變壞”,那就意味著紂王在過去的六年裡只是個“傀儡”或者“花瓶”。這也不能動那也不能碰,堂堂掌門人事事都得彙報請示,究竟誰才是最高統帥?過去的六年雖然是前呼後擁,可充其量不過是一個擺設,是以聞太師為首的董事會發號施令的工具。六年了,隱忍的六年,憋屈的六年,紂王長大了也受夠了。一路上的好景色沒仔細琢磨,回到家裡還照樣推碾子拉磨,閉上眼睛就睡呀,張開嘴巴就喝,迷迷登登上山,稀裡糊塗過河,再也不能這樣活,再也不能那樣過……
要想真正的掌握集團大權,必須重新改組董事局。要培養自己的人,讓費仲與尤渾進入到決策層。然聞太師在集團根深蒂固頗有威望,一堆條條框框的制度壓著,平日裡紂王都畏懼三分,真是狗吃刺蝟沒有下手的機會。
恰巧這個時候,以袁福通為首的七十二路諸侯單方面撕毀合同要求自立門戶,這對紂王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藉此將聞太師派出去,沒有聞太師的董事局是群龍無首,紂王就可以打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將那些以聞太師唯命是從的元老一個個清除掉。待聞太師從北海回來後,集團董事局的元老已十去其八,費仲與尤渾基本上已接管了董事局。紂王女媧廟會主要是得罪了“衙門”,企業做的再大再強都不要不知天高地厚與“衙門”作對。不過陰差陽錯的是官方派去的妲己,目地是瓦解成湯集團,但這個目地與紂王為了集中權力,清除老頑固派正好不謀而合。果真是沒有永遠的朋友與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妲己與紂王貌合神離,卻站到了統一戰線。聞太師等元老對成湯是忠心耿耿,但是讓他們存在,紂王就別想聽見自己的聲音,妲己的任務是將成湯置於死地,卻無意中配合了紂王的主張。
第三件事紂王的真正意圖,是對四大分公司經理的試探,結果只有北伯候崇侯虎支援紂王的改革。那麼不贊成紂王的只有除掉了,只是一時疏忽放跑了西伯侯,最終釀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西伯侯在官方的鼎力支援下,將偌大的成湯集團收入了囊中。這就是紂王七年發生的事,成湯集團內部紂王為了獨掌大權,清除以聞太師為首的元老舊勢力。說紂王“變壞”主要是在欲的望驅使下,為了達到達到目地手段太過殘忍,對員工進行大肆的虐待和剝削,而一個不顧員工死活的企業是註定是沒有未來的。紂王最後獲得了一個人說了算的權力,卻成了落寞的孤家寡人,真正留在身邊只有一個傳達室的朱升。
所以說,為了不再是“傀儡”與“花瓶”,為了擴大影響加強權力,為了做一個真正的紂王,不再受以聞太師為首的元老們的束縛,紂王在紂王七年,對集團內部針對元老進行了血腥的清洗。因此,一個當了六年乖孩子的紂王,突然性情大變轉身成了一個劊子手。其實,紂王並沒有變壞,而是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主張和想法,但這些主張在元老們的羈絆下卻得不到伸展的空間。俗話說:槍桿子裡面出政權,那就只有用淋漓的鮮血對話了。也是因為集團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不然真刀真槍的決鬥武王不見得是對手。
回覆列表
大家最熟悉也是最火熱的故事《封神演義》就是講述關於紂王變壞、周文武二王代天伐紂封神的故事。但是這個《封神演義》是什麼時候出來的呢?是明朝時期根據民間傳說編撰出來的。
那麼距離歷史上描述紂王最近的書出自於哪呢?
是春秋時期成書的《尚書》中的《牧誓》篇: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於百姓,以奸宄於商邑。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摘自《牧誓》一段這裡面是周武王伐紂時對商紂王的評價,大概意思是指:紂王的罪在於聽信婦人(蘇妲己)、對祭祀不嚴謹。不重用自己的親族,只重用外面來的不三不四的人,使他們對待百姓殘暴,使商邑(商的國都)奸佞橫行。
你們來看,這段對紂王的描述其實相對而言更接近於歷史上的紂王,但是你們看出來紂王有多壞了嗎?周武王對於紂王無道的指責和後面歷史上的“清君側”如出一轍,也可以說是打著大義的大旗,撿一些含糊不清的錯處進行功伐罷了。
那麼,回過頭來我們再來看為什麼紂王七年忽然變壞?這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紂王的壞是從武王伐紂開始傳播開來,歷經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及史官的不斷加工,使得紂王的壞愈演愈烈,越來越豐滿,越來越詳細。正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想怎麼說紂王都可以,反正紂王是個失敗者,是給歷代君主視為反面案例的存在,既然明君周武王都說紂王壞了,那再壞些又何妨?
周朝建立後,為了確立自己的受天地之命,宣揚自己的正義之道,無可厚非會去說紂王的壞,至於為什麼紂王七年前和七年後變化那麼大,則是因為七年前的在紂王的統領下商朝仍舊是雄霸天下,國內政局穩定,對外開疆拓土,有目共睹,無法造假;
至於七年後,則是因為商朝歷代以來都是一個征戰的國家,東夷不服打東夷、南蠻不服打南蠻、北戎不服打北戎,正因為如此,這個時候東夷部落不服(又起來反對商朝的統治),於是聞太師帶領商朝大部分士兵前去鎮壓。
此時的周國曆經三代人的努力已經崛起於商朝西部,佔據了廣大的地盤實際以對商朝的統治構成了威脅,但是為了麻痺紂王,周國一直都是對商朝忍氣吞聲,忍辱負重(什麼好詞用什麼)。紂王上當,怎麼上當不知道,反正上當了(有說妲己嫁給紂王還是周國一力促成的不是,你懂得,此乃美人計,哈哈哈,算不算戰國時期越滅吳的前一個版本?!哈哈哈哈),最後搞得東夷難平,空耗國力,聞太師大軍被東夷拖住,此時周武王乘虛而入,一舉擒王。
(牧野之戰紂王竟然只能組織奴隸們來抵抗周武王的大軍,可想而知那時候的商都朝歌的軍事震懾力是多麼的空虛了。至於為什麼聞太師不回師,我估計是被東夷大軍拖住難以回返,再加上週武王行動迅速,也來不及反應,最後這支軍隊肯定是要麼投降要麼被滅,也許移步北韓的一部商人也有他們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