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福686
-
2 # 我皈依佛法僧
文殊菩薩是大智慧菩薩啊!佛陀說法每次只要有文殊尊者在,必說大法,!文殊尊者與佛陀對辯,句句深入諸佛知見!句句引入深法!在說了文殊菩薩是每尊佛的師父,佛的智慧與文殊的智慧平等無差,且都是文殊菩薩教化出來的佛陀,過去未來現在每尊佛都曾受過文殊菩薩的教誨,其智慧難量,是永劫也說不盡的啊!都說文殊文殊,體性無殊啊!文殊尊者單從名號上就體現了不一般啊!南無文殊菩薩大尊者!普願諸眾皆共文殊智慧!
-
3 # 道果果
五臺山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可以網上看看資料,五臺山祈福非常的靈。也有很多文殊菩薩示顯的例子,特別是虛雲老和尚為母祈福朝禮五臺山感動文殊菩薩搭救的事蹟。
-
4 # TiandirenisAmituofo
文殊菩薩,又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又稱為法王子,亦稱為妙吉祥菩薩,為無上智慧之象徵,與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號稱四大佛教菩薩。山西省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華嚴經·菩薩住處品》說:“東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五臺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組成,據說代表著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以及五方佛: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
文殊菩薩早已成佛,在2600年前,佛陀出世傳法的時候,示現為菩薩身份,與普賢菩薩作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幫助佛陀弘揚佛法。在《放缽經》中釋尊曾言:“我今得佛,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即在《放缽經》中,佛陀曾說: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薩的恩德!過去無數諸佛,也都是文殊師利弟子,未來當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薩威神力所致。就好像人世間小孩子都需要有父母一樣,文殊菩薩是佛道眾生的父母。在《首楞嚴三昧經》中說:文殊菩薩,過去成佛,名龍種上尊王佛。在《央崛摩羅經》中說:文殊菩薩,現在北方作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
文殊菩薩和其他佛菩薩一樣,也時常化現於世間,瞭解和救助眾生疾苦,隨機教導眾生向佛從善。例如,傳說,虛雲老和尚為報母恩從普陀山三步一拜朝禮五臺山的過程中,兩次生死攸關之際,曾得到文殊菩薩化身文吉來救。還有唐代的天台山國清寺隱僧寒山與拾得兩位大師,傳說是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的化身。
寒山和拾得在佛學、文學上的造詣都很深,他倆常一起吟詩作對,後人曾將他們的詩彙編成《寒山子集》三卷。他們於唐代貞觀年間由天台山至蘇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蘇州寒山寺就是唐代的蘇州妙利普明塔院。
從前寒山和拾得之間有一個流傳至今的著名對話:
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雲:“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雲:“還有甚訣可以躲得?”
拾得雲:“我曾看過彌勒菩薩偈,你且聽我念偈曰: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隨它自幹了,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密,便是妙中寶。若知這訊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貧道不貧,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辦。
世人愛榮華,我不爭場面;名利總成空,貪心無足厭。
金銀積如山,難買無常限;古今多少人,那個活幾千。
這個逞英雄,那個做好漢,看看兩發白,年年容顏變,
日月像拋梭,光陰如射箭,不久病來侵,低頭暗嗟嘆,
自想年少時,不把修行辦,得病想回頭,閻王無轉限。
馬上放下手,回頭未為晚;也不論是非,也不把家辦,
也不爭人我,也不做好漢,罵著也不覺,問著如啞漢,
打著也不理,推著混身轉,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臉面,
幾年兒女債,拋開不再見。好個爭名利,轉眼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勸君即回頭,單把修行幹。
做個大丈夫,一刀截兩段;跳出紅火坑,做個清涼漢。
悟得真常理,日月為鄰伴。”
從寒山與拾得的對話中,我們看到了,世間萬事轉成空,世人痴迷誤終身。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但念阿彌陀,定生極樂國。
-
5 # 劉忙觀點
在普通大眾眼中,文殊菩薩大概有一些固定的標籤:
1、智慧第一,因此求學的人一定要去參拜;
2、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者;
3、山西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4、康熙皇帝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5、手執利劍,坐騎是青毛獅。
再往後,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很多佛經裡都出現過文殊菩薩的名號,但對於這個名號的真正含義是什麼,為什麼以智慧來代表,為什麼要手持利劍等等問題卻沒有更深一步的瞭解,更談不上依法修行了。
你這個問題提問的就不合理,而且充滿戲劇性,菩薩怎麼會以戲劇角色的身份出現呢。《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諸佛菩薩是沒有一個定相的,他們為了方便渡人,經常有各種化身,最常見的是化身帝王,從比如松贊干布是文殊菩薩化身,康雍乾三位帝王也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史料記載,文殊菩薩曾經兩次化身一個叫文吉的出家人去救護虛雲老和尚。
在大乘佛教裡,文殊菩薩常與普賢菩薩侍佛左右。文殊在左,普賢在右。文殊代表智、慧、證,普賢代表理、定、行,二者共同詮釋、佐證和完成了佛的圓滿境界。
《維摩詰經》說,有一次維摩詰居士生病,佛陀座下的諸大弟子及菩薩都不敢去探病,因為都被維摩詰居士呵斥過,後來是文殊菩薩帶著眾人去的,並和維摩詰居士談論不二法門之理,為什麼他敢去呢?這就是智慧,你仔細參參看。
-
6 # 收藏家雜誌
文殊菩薩表智德、證德、慧德、能信,是智慧的象徵。印度的帕拉王朝,是佛教美術蓬勃發展的時代,也是佛教造像在印度最後的輝煌。佛教中的許多尊神,在此時大量出現於美術作品中,文殊菩薩即為其中之一。由於國內對帕拉時期文殊像的關注和研究相對欠缺,導致帕拉時期的文殊菩薩常被誤認為觀音,或者被冠以蓮花手菩薩之名。
圖1 約9世紀 文殊菩薩 埃羅拉石窟第12窟
在佛教美術史中,印度能夠確認為文殊的造像,最早見於埃羅拉石窟。埃羅拉石窟位於印度西部馬哈拉斯特拉州,共有34個石窟,第1至第12號窟為佛教石窟,在開鑿較晚的第11、12等窟中,發現了文殊菩薩的造像。其中的文殊菩薩,或單獨出現,或作為八大菩薩之一。文殊像為坐姿,最明顯的特徵是左手持優缽羅花,花上有經書(圖1)。這幾個石窟的具體開鑿時間並不清晰,根據其中的造像風格,推測開鑿於9世紀前後。
文殊菩薩像的大量出現,始於帕拉王朝。帕拉王朝在長達400餘年的統治中,政治局面安定,社會經濟繁榮,歷代國王對佛教採取扶持政策,使得這一時期成為佛教在印度最後的輝煌。帕拉時期的文殊造像姿態眾多,其中雖不乏後世西藏流行的文殊樣式,但也有一些文殊像在帕拉之後並不常見,因此在辨認這些文殊像之時,需要熟悉和掌握其影象特徵和大致的風格演變規律。
帕拉時期文殊菩薩的影象特徵1.持物中的花朵
圖2 8世紀 文殊菩薩 新德里國立博物館藏
帕拉時期的文殊樣貌多種多樣,有坐姿也有立姿,有兩臂像,也有多臂像。其最主要的特徵,首先在於持物。文殊菩薩手持的花朵,梵文稱Utpala,漢文譯作優缽羅或鄔缽羅、優婆羅,也稱青蓮,優缽羅花上有時載有經書,但並非必然,也有許多文殊像僅持優缽羅花。優缽羅花即睡蓮,其花與葉浮在水面上,花瓣較為尖細,表現在影象中,花苞形似玉蘭(圖2),與觀音手中所持圓形花頭的蓮花有別。
圖3 11世紀 觀音菩薩 印度博物館藏
觀音所持花朵在梵文中叫做padma,藏文稱白瑪(pad ma),中文譯作缽頭摩,也稱紅蓮,這種蓮即荷花,花與葉挺出水面,綻放的花頭呈圓形(圖3)。文殊與觀音手持的花朵,在梵文中使用了不同的詞彙,從雕塑作品來看,印度人很清楚不同花朵之間外觀上的差異。印度的水生植物種類豐富,但到了漢地和西藏,人們對這些亞熱帶的植物並不熟悉,工匠只能憑藉書面記載或自己的理解來刻畫和描繪,因此在漢傳和藏傳佛教影象中,文殊和觀音手持的花朵區別並不明顯,有時甚至出現混淆。
2.文殊的髮式
圖4 10世紀 立姿文殊菩薩 那爛陀博物館藏
漢傳佛教中有一髻文殊、五髻文殊等名稱,但在印度帕拉時期,文殊的髮式似乎並沒有特別注意髮髻的個數,有些造像中束一個高發髻,與觀音髮式類似。也有的文殊像髮型較為特別,髮髻分為三個,頭頂中央一個高起的髮髻,左右各有一個髮辮,垂下的部分搭於肩背。這種髮式在菩薩像中只見於文殊(圖4),也是文殊的影象特徵之一,有學者將此髮型稱為“三髻垂髮”。
圖5 10世紀 輪王遊戲文殊像正、背面 私人藏
圖5的文殊像曾出現於國內拍賣市場,由於是金銅鑄造的圓雕,從背後可明顯看到三個髮髻的特殊髮式。帕拉時期的文殊菩薩,有時髮髻中央出現坐姿化佛,佛像多為觸地印,應是阿閦佛。
3.文殊的飾物
帕拉時期的文殊為菩薩裝,上半身袒露,著臂釧、腕釧、瓔珞等飾物,下身著多提。在早期的文殊像中,文殊的頸飾正中多為長方形寶物,其下又有大的圓形裝飾,寶物兩側有牙狀飾物。據說此牙狀飾物為虎爪,在印度是守護兒童的護身符。與觀音、彌勒等其他菩薩相比,文殊菩薩的頸飾通常顯得稍短(圖2、圖4)。這種特殊的項圈在菩薩造像中僅見於文殊菩薩,也是辨認文殊菩薩身份的標識之一。
圖6 5世紀 迦希吉夜 瓦拉納西印度美術館藏
帕拉時期文殊菩薩特殊的髮式和頸飾,被認為是受到印度教尊神迦希吉夜(Kārtikeya)的影響。迦希吉夜是溼婆神的兒子,英勇善戰,在少年時期就曾大敗魔軍。在美術作品中,迦希吉夜出現的年代要遠遠早於文殊菩薩,他常被刻畫成一位少年,與其坐騎孔雀一起出現在影象中。在6世紀前後的造像中,迦希吉夜梳著三個髮髻,胸前配飾中可見圓形和牙狀裝飾物(圖6)。文殊菩薩的忿怒相——大威德明王,也被認為是受到迦希吉夜六面六臂形象的影響。
文殊菩薩的三髻垂髮以及牙狀和方形、圓形寶物組合的頸飾,在帕拉早期作品中較為常見,但是到了帕拉晚期,菩薩的裝飾通常更加華麗,不同菩薩之間的裝飾趨同,文殊的髮式和項圈等個性化特徵逐漸淡化,身份不同的菩薩,幾乎只能靠手中的持物辨別其身份。
回覆列表
文殊菩薩是智慧的化身,是諸佛之母,代表聰明智慧,文殊菩薩又稱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法王子。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左右脅侍,世稱“華嚴三聖”。應化道場為山西五臺山。
據《文殊師利般涅槃經》所記載:文殊菩薩是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之子。後來詣仙人處,求出家法,卻無酬對者,乃皈依佛,出家學道,住首楞嚴三昧,行稀有難事,佛涅槃後四百五千歲時至雪山,為五百仙宣暢演說十二部經,後還本生地,在尼拘樓陀樹下入涅槃。依照佛教典籍所載,文殊菩薩是過去世無量諸佛的老師,曾經引導無數的修行者證得佛果。在《放缽經》中,佛陀也說: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薩的恩德!過去無數諸佛,也都是文殊師利弟子,未來當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薩威神力所致。就好像世間的小孩有父母一樣,文殊菩薩是一切眾生在佛道中的父母。
文殊菩薩常與普賢菩薩同侍釋迦牟尼佛,是釋迦牟尼佛所有菩薩弟子中的上首,所以又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文殊菩薩形象則為仗劍騎獅之像,代表著其法門的銳利,以右手執金剛寶劍,斷一切眾生的煩惱,以無畏的獅子吼震醒沉迷的眾生,這是文殊菩薩的基本形象。
除此之外,文殊菩薩相應於娑婆世界有情眾生的因緣,亦有種種不同形象的示現。一般文殊菩薩的尊形有僧形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六字文殊等。
文殊菩薩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劍,騎乘獅子比喻以智慧利劍斬斷煩惱,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
文殊菩薩形象多變,依照其形象,可分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見的是五髻文殊。五髻文殊是因頭頂綁了五個髻而得名,這五髻代表的是五種智慧。一般右手握「智慧劍」,象徵以智慧劍斬煩惱結。(或手持如意,象徵智慧成就)。左手持的蓮花上放置「般若經」,代表智慧的思維。智慧之利劍表示能斬斷種種蠢痴,智慧犀利如劍;青蓮花則代表純潔無染,花上放有般若經,作為智慧與慈悲的象徵。菩薩亦常乘坐獅子座騎,表示智慧威猛無比、所向披靡、無堅不摧、戰無不勝;或以蓮花為臺座,代表清淨無染;或駕乘金色孔雀,比喻飛揚自在。 白文殊,藏密所奉文殊之一。
.....一面二臂,頭戴天冠,披髮,一手持劍,一手持蓮花,上有經函。身面白色;
黃文殊,密教所奉文殊之一。
.....身黃色,一面二臂,左手持經函,右手持劍上舉;
密具文殊,藏傳密教諸文殊之一。
.....其相紅花色,七首二臂,持蓮花,經函。屬瑜伽部本尊之一。 五臺山
傳為文殊菩薩顯靈說法道場的五臺山,居中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人稱“金五臺,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可見其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傳說五臺山最早是道家的地盤。《道經》裡稱五臺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清涼山志》稱文殊菩薩初來震旦(古代印度人稱中國為震旦)時,居於石盤洞中。而石盤洞是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五臺山為道家所踞。
五臺山取佛教替代道教,最終成為中國的佛教名山,來源於佛祖的明示及佛道兩家的爭鬥。據《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記載,佛祖釋迦牟尼對金剛密跡主菩薩說:“我滅度後,於此瞻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此,為諸眾生,於中說法。”這裡所說的“五頂山”,就是指現今的五臺山。佛教傳入五臺山,史載始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被漢明帝請來的兩位印度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從洛陽來到五臺山(當時叫清涼山)。由於山裡很早就有了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傳說中五臺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遂產生了在此建寺的想法。但因當時五臺山是道家的地盤,道家不會輕易地允許外來教派在此建寺。一個要建,一個不讓建,這就需要藉助於第三者來裁決。據《國史舊聞》記載:“永平十四年正月十五日,明帝集諸道士於白馬寺,使於摩騰、竺法蘭二人賽法。”在明帝的主持下,雙方達成了“賽法”協議,即約期焚經,以別真偽(相傳焚經地點在今洛陽焚經臺)。其結果,道教經文(除道德經外)全部焚燬,佛教經文卻“烈火不燒”。可見,外來的和尚不但會念經,而且其經文也能經得起“千錘百煉”。印度二高僧因此也就獲得了在五臺山建寺的權利。接下來就是建寺地點的選擇了。據《清涼山志》記載:“在大塔左側,有釋迦佛所遺足跡,其長一尺六寸,廣六寸,千輔輪相,十指皆現。”相傳他二人不僅發現了此足跡,而且還發現有“舍利”,再加上此處山勢奇偉,氣象不凡,與印度的靈鷲山(釋迦牟尼修行處)相似,故決定在此建寺,並取名靈鷲寺。明帝為表示信佛,追命“大孚靈鷲寺”。“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大孚靈鷲寺”就是今顯通寺的前身。從那時起,佛教就在五臺山深深紮下了根,並開始成為中國的佛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