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門三炮
-
2 # 我的熊貓寶寶
榆黃蘑生長力強、出菇快、生長期短、產量高,既可段木栽培,也可袋料栽培,菌絲生活力強,可在榆樹、楊樹、樺樹、椴樹、水曲柳、槐樹等闊葉樹鋸屑培養基上生長髮育,也可在紅松、沙松、魚鱗松、杉、柏等鋸屑培養基上生長髮育,不過產量很低。還可在棉籽殼、廢棉、玉米芯、花生殼、豆殼、麥秸、稻草、茶渣以及栽過草菇和蘑菇的廢培養料上生長髮育。其中,以棉籽殼、廢棉和玉米芯栽培榆黃蘑的產量較高。菌絲生長髮育溫度範圍為7~32℃,最適生長溫度為23~27℃,45℃以上經2小時菌絲即死亡,但能忍耐零下38℃低溫。子實體形成溫度為10~28℃,最適生長溫度為 15~25℃。pH5~7都能生長,以pH5~6.5最適宜。
-
3 # 東北工業第一股清流
榆黃蘑在食用菌種植裡是和平菇一樣最容易上手的了,栽培料以玉米芯粉為主料,少量麥麩和玉米麵輔料,生石灰調控PH值,可發酵料栽培也可高溫滅菌,。若想學習有關栽培管理方法,可上百度搜索,那裡有很多專業人士教學。沒啥太深奧的,只要想幹,誰都能學會
-
4 # 百味馨
玉皇蘑即榆黃菇又名金頂側耳、金頂蘑等,是中國東北林區著名野生食用菌。
【培養料配方】
①玉米芯71%,麥麩20%,玉米麵粉5%,石灰2%,石膏1%,蔗糖1%。
②玉米芯70%,米糠27%,石灰3%。
④玉米芯50%,豆秸粉35%,麩皮10%,三元複合肥1%,石膏1%,生石灰3%。
【培養料建堆發酵】
將主料玉米芯,或者粉碎的玉米秸,與各配方中的輔料混合均勻建梯形堆,堆高1米,上下寬1.5~2.0米,長度不限。建堆後表面輕壓實,然後用5釐米粗的木棍在梯形堆的兩側自上而下,斜向均勻地打通氣孔,氣孔間距20釐米,直通堆底,堆表面上下也打孔,保證通氣良好,堆上應覆蓋塑膠薄膜或草簾,但不要過於緊密,並定期掀動,通風換氣。待料溫升65℃時,保持24小時,翻堆。開堆時可見白色放線菌絲,表示堆料含水適中,發酵正常。翻堆要細緻均勻,裡外上下將料互換位置,使發酵均勻。重新建堆打孔,待料溫再升至65℃時,維持24小時,再行翻堆,共翻堆3~4次,一般發酵時間北方地區為6~8天,最長不超過10天,否則養分損失過多。當發酵好時,優質培養料應具有棕褐色,無酸臭汁液,有發酵香味,鬆緊適中,透氣好等理化性狀。培養料含水量為68%左右,pH為7.2,無氨味,堆料發酵階段即可結束。然後及時揭去覆蓋物,培養料降溫後,準備接種發菌。
【接種及微孔發菌】
塑膠袋常用長40~45釐米、寬20~22釐米的聚乙烯薄膜,以兩頭開口為好。採用四層菌種三層料的接種方式,即兩端各一層,中間在袋長1/3和2/3處各一層,採用三層菌種也可。袋口用編織袋線紮緊,然後在菌種層用針扎眼(約2釐米扎1個眼),也可用寸長鋼釘在菌袋側面均勻打4~6排通氣孔,進行微孔發菌,孔間距3~5釐米。菌袋接種後,遇氣溫偏高時,菌袋單個置於地面,通氣降溫,切忌大堆密集,以免因發熱造成不可逆轉的燒菌。待菌絲髮滿袋,袋溫穩定後,再疊放成牆式,高可達4~7層。
【出菇管理】
(1)袋出菇:播種後需經常檢查菌袋,注意料溫變化。料溫要求在30℃以下。若料溫持續上升,接近30℃時,應加強通風降溫。經常翻堆檢查,觀察是否有雜菌、病蟲害發生,如有輕微汙染時可在汙染處撒少量石灰抑制雜菌,嚴重時移出溫室。噴灑藥劑,隔離培養,發菌後期,如果溫度過低,還需保溫、升溫,保證菌絲正常生長,經25~30天菌絲長滿後,即可解去菌袋兩端的扎口繩,兩端出菇。並給予散射光照射,先噴1次水,刺激菌絲扭結出菇。約3天后菇蕾大量發生,每天噴水2~3次,使相對溼度保持在90%左右,同時加強通風換氣,在無風情況下,夜間、早晚不蓋膜,隨著菇體不斷增大可晝夜不蓋膜,保持新鮮空氣,但要用草簾遮陽,以利子實體正常,生長髮育7~8天后,當菌蓋邊緣開始向上反捲即可採收。
(2)覆土出菇:菌絲髮好後,也可脫去塑膠袋,和營養土砌成菌牆,進行出菇管理,優點是保溼保水。土壤要求:選擇菜園中地表10cm以下土質疏鬆、不易板結的土壤,拌入1%的石灰、0.1%的多菌靈和高效低毒殺蟲劑(如敵百蟲)及複合肥等,堆悶幾天進行消毒處理。菌牆覆土厚1釐米,勤噴水保持溼度。也可在菌牆從上至下間隔30釐米用3釐米粗的木棍扎眼以利補水,7~10天后,即現蕾進入出菇管理期。這時要堅持向空間、地面噴霧,提高菇棚內空氣相對溼度至90%,每天至少通風1次,溫度保持在18~25℃。榆黃菇在初現蕾時,不能向菇蕾噴水。待菇蕾大部分變成黃色時,可勤、細、輕噴水。出菇期間,菇棚內要加強通風換氣,有足夠的散射光。
【採菇及後處理】
榆黃菇現蕾後,一般7~10天成熟。子實體菌蓋邊緣呈波浪狀,並有少量孢子彈射時即可採收,採收前1天停止噴水。
採收時,一手摁住料面,另一手將子實體旋轉擰下,或用刀將子實體於菌柄基部切下即可。頭潮菇採收後,停止噴水2~3天以利菌袋養菌,除去袋口、料面菇根和畸形菇,然後鬆動老化菌絲,輕輕壓平後,再補重水催蕾,結合補水施營養液可提高產量,用白糖1千克,複合肥2千克,加水100千克,全溶後表面噴施或用注水針注入菌袋。待原基再次出現時,進行下一潮菇的出菇管理。栽培管理得當,可收4~6次潮菇。
-
5 # 阿財高畫質影視
榆黃蘑又名金頂蘑、玉皇蘑和金平菇。屬於擔子菌綱,傘菌目,側耳科,側耳屬。是中國東北林區著名的野生食用菌。其色澤金黃,香味濃,味鮮美,營養豐富,作為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其發展規模正在逐步擴大。榆黃蘑適應性強,適應溫度範圍廣,抗高低溫能力強,栽培原料來源廣泛,凡含有纖維素、半纖維素的工農業廢料均可栽培榆黃蘑。
榆黃蘑是久負盛名的東北地方土特產,其色澤豔麗,體態優美,氣味醇香,質地脆嫩,口感細膩,是一種難得的食用菌和藥用菌。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多種營養成分,其中氨基酸含量特別豐富,且必需氨基酸含量高。屬高營養,低熱量的食品,長期食用,具有降血壓,降低膽固醇含量的功能,具有滋補強壯的功能,用於治療腎虛和痢疾,是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和肥胖症患者的理想保健食品。
1、栽培要求
榆黃蘑生長能力強,出菇快,生長期短,產量高,可以用段木和袋料栽培,菌絲生活力強,可以在榆樹,楊樹,樺樹,椴樹,水曲柳,槐樹等闊葉樹鋸屑培養基上生長髮育,還可以在紅松,沙松,魚鱗松,杉,柏等鋸屑培養基上生長髮育,不過產量很低。還可在棉籽殼、廢棉、玉米芯、花生殼、豆殼、麥秸、稻草、茶渣以及栽過草菇和蘑菇的廢培養料上生長髮育。其中,以棉籽殼,廢棉和玉米芯栽培榆黃蘑的產量較高。菌絲生長髮育溫度範圍為7~32℃,最適生長溫度為23-27℃,45℃以上經2小時菌絲即死亡,但可以承受38℃的低溫。子實體形成溫度為10~28℃,最適生長溫度為15-25℃。PH值為5-7可以生長,PH值為5-6.5是最合適的。
2、發菌管理
發菌場所溫度不應超過25℃,空氣的相對溼度應為60%至70%。同時,注意遮光和透過換氣。棚的溫度應控制在28℃以下,如果溫度超過28℃,要注意散堆降溫或通風降溫。發菌一週後,檢查菌絲萌發情況。如果發現菌絲不萌發應補種;若發現少量雜菌感染,應加強發菌室通風降溫,以控制或抑制雜菌的發展。如果溫度過低,需要保溫和升溫,以保證菌絲的正常生長髮育。一般25至30天的菌絲可以長滿全袋。
3、出菇管理
菌絲長滿袋後,再維持3至7天,即可進行出菇管理。生產中多采用菌牆出菇管理,菌牆的碼垛方法與平菇相同。菌牆築好後牆頂灌水,菇房(棚)的溫度保持在15-20℃,空氣溼度為85%-95%,拉大溫差,注意通風換氣,並給予一定的散射光刺激,大約一週後,菌蕾就會大量出現。在
-
6 # 慶雙三農
玉皇蘑即榆黃蘑,屬於側耳屬的一個品種,子實體呈金黃色,出菇溫度較高,是側耳屬中的中高溫型品種,栽培方法類似平菇。筆者曾經從事過13年的食用菌種植,在1991年的春末夏初就種植過兩批次的榆黃蘑,因當時市民對此品種不認識,銷售困難,價格也低於平菇,以後就沒有再栽培這個品種了。下面,我把榆黃蘑的栽培管理技術作以介紹。
一、榆黃蘑的形態:菌蓋呈貝殼狀或扇狀,直徑2一一8釐米,色澤金黃,菇朵密集,菌蓋較薄。
二、榆黃蘑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營養:榆黃蘑系木材腐朽菌,以分解腐朽的有機物纖維素為營養,人工栽培時,主要以代料栽培為主。可以用作培養榆黃蘑的原料較多,除了各種農作物秸杆外,還可以利用闊葉樹的木屑,但不能分解含芬香物質的樹種木屑,如松、杉、柏樹等。在人工栽培時,為了提高產量,通常都要在培養料中新增適量的玉米粉、米糖、麩皮、以及尿素和磷肥等。
2.溫度:榆黃蘑是側耳屬中的中高型品種,出菇溫度在15一一30度,最適生長溫度18一一26度。溫度低時,子實體分化發育不良;溫度過高時,子實體生長過快,菌蓋變薄。菌絲生長的溫度為20一一28度,溫度低則菌絲生長緩慢;溫度過高時,菌絲生長太快,但是菌絲纖細,出茹產量低。
3.溼度:培養基的含水量以60一一70%為宜,以手用力握拌好的培養料手指縫間有水珠滲出即可。出菇時,出菇房內的空氣溼度保持在85一一90%之間,以避免溼度過高引起榆黃蘑出現生理性病害。
4.空氣:在菌絲培養階段,培養室要定期開窗通風換氣,避免溼度過大引起培養基質感染雜菌。而在出菇期,更要有新鮮的空氣才有利於子實體的生長髮育。在通風不良、缺氧的狀態下,子實體形成困難,即使形成子實體,也多是菌柄細長,菌蓋薄小的畸形菇。
5.光照:榆黃蘑在菌絲培養階段需要黑暗的環境,但是在出菇期卻需要有一定的散射光,以在出菇房內能看清楚報紙為度。如果光線不足,子實體形成困難,多畸形;光線過強,也會妨礙子實體的正常生長,還會使菇色加深。
6.酸鹼度:榆黃蘑的菌絲在pH3一一7.2之間均能生長,但以pH5.5一一6最為適宜。在配製培養基時,調整pH值7一一7.5左右,因為培養基經過高溫滅菌後,酸鹼度要下降1一一2。
三、榆黃蘑的代料栽培:一般都是採用專用的聚乙烯塑膠袋,將配製好的培養料裝在塑膠袋中,經高溫滅菌,冷卻接種後,放進培養室培養菌絲。待菌絲長滿全袋,移入出菇房內出菇。
1.培養料的配製:培養料的配方有多種,現介紹以下幾種配方。配方(1)闊葉樹鋸木屑78%、麩皮或米糠20%、蔗糖1%、石膏粉1%、水適量、pH值7一一7.5(用廣泛pH值試紙測量)。配方(2)闊葉樹鋸木屑93%、麩皮或米糠5%、蔗糖1%、尿素0.4%、碳酸鈣0.4%、磷酸二氫鉀0.2%、水適量、pH7一一7.5。配方(3)棉籽殼83%、麩皮或米糠15%、過磷酸鈣1%、石膏粉1%、水適量、pH7一一7.5。配方(4)粉碎後的農作物秸杆77%、玉米粉20%、蔗糖1%、石膏粉1%、尿素0.5%、過磷酸鈣0.5%、水適量、pH7一一7.5。
2.裝袋:用手工裝袋或用裝袋機裝袋均可。
3.滅菌:(1)高壓鍋滅菌:將裝好的袋子放進高壓鍋內,在1.5公斤/平方釐米壓力下滅菌45一一60分鐘。(2)土蒸灶滅菌:土蒸灶內的溫度可達110度,在灶內溫度上升到100度,灶內排氣孔將冷空氣排完時計算時間,保持溫度在95一一105度之間,連續蒸8一一10小時。
4.接種:滅菌結束後,將袋料取出放進接種室內接種。接種要在無菌環境中進行,接種前,將滅菌後的袋料連同菌種以及用具都要消毒。可用1一一3%來蘇爾(兒)溶液噴霧全室,也可以用甲醛加高錳酸鉀氣霧燻蒸法對全室密閉消毒。接種時,將滅菌後的培養基袋口的接種穴處基料掏出約半邊核桃大,取栽培種(三級種)同樣大一塊放進接種穴內,稍壓實後用消毒過的舊報紙封口,再用橡皮筋或塑膠繩紮緊袋口。
5.菌絲培養:將接種後的袋料移入培養室發菌,保持室內溫度25一一28度左右,經過25天左右的培養,菌絲即可長滿全袋。在發菌期間,要將菌袋翻動1一一2次,以促使菌絲生長整齊。室內要保持黑暗,但也要定期通風換氣,以抑制雜菌汙染栽培袋。
6.出菇:菌絲長滿全袋時,就進入了子實體的形成階段,要將菌袋移入出菇房內出菇。當菌絲紐結成顆粒狀時,取下袋口的封口材料,向室內空間噴霧,以刺激菇體的形成,空氣相對溼度保持在85一一90%左右。菇體生長很快,從子實體形成到採收只要5一一7天。
7.採收:當榆黃蘑的子實體充分長大,菌蓋伸展,邊緣稍為內卷時採收。採收時,將菌袋口握住,旋軟取出。採收後,將袋口殘留的枯萎小菇去除,待第一批菇採收完後,停止噴水2天,進行乾溼刺激,以利於第二批菇的形成。
回覆列表
榆黃蘑又名金頂蘑、玉皇蘑和金平菇。屬於擔子菌綱,傘菌目,側耳科,側耳屬。是中國東北林區著名的野生食用菌。其色澤金黃,香味濃,味鮮美,營養豐富,作為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其發展規模正在逐步擴大。榆黃蘑適應性強,適應溫度範圍廣,抗高低溫能力強,栽培原料來源廣泛,凡含有纖維素、半纖維素的工農業廢料均可栽培榆黃蘑。
榆黃蘑是久負盛名的東北地方土特產,其色澤豔麗,體態優美,氣味醇香,質地脆嫩,口感細膩,是一種難得的食用菌和藥用菌。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多種營養成分,其中氨基酸含量特別豐富,且必需氨基酸含量高。屬高營養,低熱量的食品,長期食用,具有降血壓,降低膽固醇含量的功能,具有滋補強壯的功能,用於治療腎虛和痢疾,是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和肥胖症患者的理想保健食品。
1、栽培要求
榆黃蘑生長能力強,出菇快,生長期短,產量高,可以用段木和袋料栽培,菌絲生活力強,可以在榆樹,楊樹,樺樹,椴樹,水曲柳,槐樹等闊葉樹鋸屑培養基上生長髮育,還可以在紅松,沙松,魚鱗松,杉,柏等鋸屑培養基上生長髮育,不過產量很低。還可在棉籽殼、廢棉、玉米芯、花生殼、豆殼、麥秸、稻草、茶渣以及栽過草菇和蘑菇的廢培養料上生長髮育。其中,以棉籽殼,廢棉和玉米芯栽培榆黃蘑的產量較高。菌絲生長髮育溫度範圍為7~32℃,最適生長溫度為23-27℃,45℃以上經2小時菌絲即死亡,但可以承受38℃的低溫。子實體形成溫度為10~28℃,最適生長溫度為15-25℃。PH值為5-7可以生長,PH值為5-6.5是最合適的。
2、發菌管理
發菌場所溫度不應超過25℃,空氣的相對溼度應為60%至70%。同時,注意遮光和透過換氣。棚的溫度應控制在28℃以下,如果溫度超過28℃,要注意散堆降溫或通風降溫。發菌一週後,檢查菌絲萌發情況。如果發現菌絲不萌發應補種;若發現少量雜菌感染,應加強發菌室通風降溫,以控制或抑制雜菌的發展。如果溫度過低,需要保溫和升溫,以保證菌絲的正常生長髮育。一般25至30天的菌絲可以長滿全袋。
3、出菇管理
菌絲長滿袋後,再維持3至7天,即可進行出菇管理。生產中多采用菌牆出菇管理,菌牆的碼垛方法與平菇相同。菌牆築好後牆頂灌水,菇房(棚)的溫度保持在15-20℃,空氣溼度為85%-95%,拉大溫差,注意通風換氣,並給予一定的散射光刺激,大約一週後,菌蕾就會大量出現。在出菇期間,往栽培場所地面、空間增加噴霧2~3次,注意通風,保持空氣清新,榆黃蘑從現蕾到採收一般需8~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