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乘風破浪V5

    三家分晉後,趙國都城在晉陽,魏國都城在安邑,南韓的都城在平陽。

    南韓都城平陽在南韓邊遠地區,四周全是魏國的領土,而魏國在戰國初年大殺四方,令南韓兄弟坐立不安。

    公元前416年,韓武子遷都宜陽。這次遷都既要躲避魏國的鋒芒,也想將戰略中心轉移到洛陽盆地來。

    南韓領土除了被魏趙包裹,南部還與楚國接壤,但南韓單獨去挑戰楚國是不可能的。南韓東側是鄭國,這才是南韓最主要的目標。

    鄭國在春秋初年非常強大,繻葛之戰鄭國大勝東周王師,鄭軍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差點生擒周天子。

    鄭莊公去世後,諸公子爭位幾十年,鄭國內部大亂。鄭國與晉、楚、宋、衛開戰,勝少負多。鄭國全盛時期的領土,有八成被楚晉兩國瓜分,到戰國時期鄭國已經是個小國。

    韓景侯為了兼併鄭國,將都城由宜陽遷往韓鄭邊境的陽翟,以便進行閃電戰,速戰速決。

    公元前376年,十五萬裝備精良的南韓強弩材士,突入鄭國境內,直撲都城新鄭。

    南韓盛產青銅,兵器冶煉技術非常先進,南韓出口強弓勁弩到其他諸侯,蘇秦曾經說過:“天下強弓勁弩,皆出於韓。”

    裝備這些精良兵器的南韓軍隊,稱為強弩材士,南韓的強弩材士經常聯合魏趙一起出兵,作戰經驗豐富。

    韓鄭邊境距離新鄭不遠,韓人一個日夜便抵達新鄭,鄭國斥候只比韓軍早到達新鄭一個時辰而已。

    經過一番浴血奮戰,韓軍開啟新鄭南門,十幾萬韓軍蜂擁而入,新鄭城破。

    這一年,南韓將都城遷到新鄭,自此韓鄭一家,南韓實力大漲。縱橫春秋和戰國初年幾百年的小霸鄭國,就這樣逐漸融入南韓。

  • 2 # 一3214

    鄭國是春秋初年小霸的那個鄭國,南韓是三家分晉的這個南韓(不是今天的南韓),在戰國時期,南韓是如何兼併鄭國的呢?

    圖-三家分晉的形勢

    三家分晉後,趙國都城在晉陽,魏國都城在安邑,南韓的都城在平陽。

    南韓都城平陽在南韓邊遠地區,四周全是魏國的領土,而魏國在戰國初年大殺四方,令南韓兄弟坐立不安。

    公元前416年,韓武子遷都宜陽。這次遷都既要躲避魏國的鋒芒,也想將戰略中心轉移到洛陽盆地來。

    南韓領土除了被魏趙包裹,南部還與楚國接壤,但南韓單獨去挑戰楚國是不可能的。南韓東側是鄭國,這才是南韓最主要的目標。

    鄭國在春秋初年非常強大,繻葛之戰鄭國大勝東周王師,鄭軍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差點生擒周天子。

    鄭莊公去世後,諸公子爭位幾十年,鄭國內部大亂。鄭國與晉、楚、宋、衛開戰,勝少負多。鄭國全盛時期的領土,有八成被楚晉兩國瓜分,到戰國時期鄭國已經是個小國。

    韓景侯為了兼併鄭國,將都城由宜陽遷往韓鄭邊境的陽翟,以便進行閃電戰,速戰速決。

    圖-三晉的遷都過程

    不只是南韓遷都,趙國也將都城從晉陽遷到中牟,後來又遷到邯鄲。魏國也將都城從安邑遷到大梁。三晉都遷到東部來,逐鹿中原。

    公元前376年,十五萬裝備精良的南韓強弩材士,突入鄭國境內,直撲都城新鄭。

    南韓盛產青銅,兵器冶煉技術非常先進,南韓出口強弓勁弩到其他諸侯,蘇秦曾經說過:“天下強弓勁弩,皆出於韓。”

    裝備這些精良兵器的南韓軍隊,稱為強弩材士,南韓的強弩材士經常聯合魏趙一起出兵,作戰經驗豐富。

    韓鄭邊境距離新鄭不遠,韓人一個日夜便抵達新鄭,鄭國斥候只比韓軍早到達新鄭一個時辰而已。

    經過一番浴血奮戰,韓軍開啟新鄭南門,十幾萬韓軍蜂擁而入,新鄭城破。

    這一年,南韓將都城遷到新鄭,自此韓鄭一家,南韓實力大漲。縱橫春秋和戰國初年幾百年的小霸鄭國,就這樣逐漸融入南韓。

    圖-南韓滅鄭國後三晉的疆域

    南韓成了戰國七雄,而宋國、越國、中山國等國沒有,真要感謝這些韓人先輩打下的殷實基礎。

  • 3 # Jack准將

    在戰國時期,夾縫中求生存的南韓滅掉了鄭國,南韓在建立之前是三晉實力中最弱小的,並且身邊都是大國一般的存在,有魏國、秦國、楚國、燕國、趙國,簡直是心態爆炸了,但是南韓也想對外擴張也要成為一等一的大國,所以就把目光放在了鄭國的頭上,根據當時的形式,由於地理位置等的原因,百分之70的兵力都集結在首都新鄭,按照當時的情況只要攻下新鄭就等於攻下了鄭國。於是便發起了突襲,但是呢,與此同時為了麻痺鄭國 讓鄭國沒有其防備,於是大肆宴請鄭國使者使臣,以此麻痺鄭國國君,不要讓南韓的計劃泡湯。由於當時的資訊傳達不變,並且各關要道都被南韓軍隊堵截,無法向其他國家發出救援,並且南韓爆發的是閃電戰,趁鄭國沒有任何防備,偷襲新鄭。使其損失慘重,等一切塵埃落定之時,南韓已經滅亡了鄭國,對於其他國家的態度也是為自己的國家考慮,趙國默許了南韓的這種行為,畢竟原來都是三晉之國,還是很有必要的維持關係 不能因為鄭國損失了自己的利益,而魏國當時的領土是被南韓一分為二的,一邊要提防秦國和楚國還要提防燕國,所以當時怕和南韓翻臉,自己得不償失,於是也默許了這次行動 而其他大國怕對南韓出手的話,其他的三晉之國,趙國和魏國聯合一起對抗自己。所以各國都表現的態度都是綏靖政策,使其自生自滅。南韓打了一場漂亮的閃擊戰,讓其各國都啞口無言。

  • 4 # 不語觀歷史

    先簡單的介紹下這兩個國家

    鄭國彷彿在印象中一直以來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但春秋時期鄭國也是有過輝煌,它是春秋時期第一個強勢起來並稱霸諸侯,是中國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這樣看來鄭國也是很生猛的。而到了春秋後期,鄭國內亂加上同時與多國開戰,實力慘遭消減,燭之武退秦師應該都不陌生,多虧有燭之武的三寸不爛之舌勸退秦軍,避免了鄭國提前被pass的掉的慘劇。

    而南韓本是晉國的一家尋常貴族,卻在之後屠岸殲滅趙氏的事變中,收養了趙氏孤兒,給韓氏奠定了地位,從而與趙,魏瓜分了晉國,公元前403年,南韓被確定身份,韓景侯正式成為諸侯,定都平陽(今山西臨汾),毗鄰魏國領土。

    魏國我們都知道,戰國初期的中原霸主,有了這麼一個鄰居,南韓整日是惴惴不安,隨後則有了韓武子遷都宜陽(今韓城鎮東側)。除了魏國這麻煩鄰居之外,北邊的趙國,南邊的楚國個個都是不好惹的主。此時南韓注意到了東邊的鄰居—鄭國。正所謂預先作其事必先利其器,南韓索性又將都城從宜陽遷到了陽翟(今河南禹州),有了後備保障,更有利於速戰速決。

    公元前376年,南韓裝備精良的十五萬大軍,衝入鄭國境內,直撲鄭國都城新鄭。韓人速度之快,在鄭國斥候通報訊息兩小時後,韓軍便已抵達,在十幾萬大軍的攻擊下,新鄭終被拿下,自此南韓將都城又遷至新鄭,縱橫春秋戰國幾百年的鄭國,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 5 # 小楊品史

    三家分晉後,南韓和老牌諸侯鄭國都屬於中等諸侯,實力差不多。南韓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滅掉鄭國後,躋身戰國七雄之列。南韓滅鄭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長遠謀劃

    趙韓魏三家聯手滅掉智家後,韓相段規就對韓康子說,韓家一定要爭取成皋。韓康子一臉懵逼,成皋那個鳥不生蛋的地方,產不了多少糧食,要他幹嘛。段規耳語幾句,韓康子詭異的一笑,原來如此。經過一番口水仗,南韓取得了成皋。

    段規向韓康子說了什麼?要點只有一個:成皋是攻打鄭國的絕佳地方。南韓出身實在是不好,東邊、北邊是魏國,西邊是秦國,南邊是楚國,以南韓的身板,自然是不敢招惹這些諸侯的。大國惹不起,就只能去欺負欺負小國了,鄭國就是最好的目標。

    南韓滅鄭,做對了兩件事:一是目標選的好,二是很早就開始謀劃了。

    第二階段:拉鋸戰

    鄭國畢竟是個中等諸侯國,和南韓的體量也相差不大,滅鄭經過了漫長的拉鋸戰:

    1、公元前423年,南韓還沒立國,韓武子就幹掉了剛剛繼位的鄭幽公,拉開了滅鄭的帷幕;

    2、公元前409年,韓景侯攻佔雍丘,鄭國修長城防禦;

    3、公元前407年,鄭國反擊,打敗南韓;

    4、公元前400年,鄭國趁南韓國內不穩之機,包圍南韓都城陽翟;

    5、公元前385年,南韓攻佔鄭國陽城,大勢幾成定局。

    第三階段:障眼法

    公元前375年,滅鄭時機已經成熟。南韓接連用了兩個障眼法:

    二是,南韓事先派了大量間諜進入新鄭,趁著鄭國君主不在,大軍入境,內外夾攻,鄭國都城淪陷,鄭國滅亡。

    新鄭淪陷後,韓哀侯把鄭國君主扣押,之後不了了之,估計是趁月黑風高之夜,咔嚓了。

    魏國當時已經是中原霸主了,為什麼不干涉?首先,當時三晉關係還算不錯;其次,南韓滅鄭已成既定事實;最後,魏國得到了南韓的土地補償。

    南韓滅了鄭國後,將都城遷到新鄭,厚待貴族,幾年過去,就沒人反抗了。

    總結:南韓對鄭國圖謀已久,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最後連用花招,終於取得了鄭國,可見滅國並不是件容易事。南韓滅鄭國,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1、欲想成事,目光要長遠;

    2、成功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做好持久努力的準備;

    3、做大事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 6 # 尋根拜祖

    鄭國被滅有其地緣上的必然性,也有鄭國國力衰弱的原因,以及最後關頭,自己的內亂和政策失誤等多方面的原因,當然,這也是他逃不掉的歷史宿命。

    鄭國是西周最後分封的一個諸侯國,最初受封在今天的陝西榆林地區。當時周王室迫於形勢壓力,向東遷徙。鄭國第二任君主鄭武公,為了盡到拱衛周王室的責任,決定隨周王室東遷。由虢國和鄶國獻出十座城池,供鄭國作為新的封地,這就是後來的鄭國。

    鄭國的地緣劣勢,存在滅國的必然性

    鄭國西鄰周王室,西北是強大的晉國,南面是楚國,西有強秦,東北是齊、衛,東面是魯、宋。從地緣上來講,這是一個四戰之地,處於戰略要衝,未來無論哪個國家之間發生爭端,鄭國都很難逃脫被牽連。

    事實上鄭國的悲劇也就是源自於此,春秋晉楚爭霸,鄭國因為夾在兩個大國之間,成了受氣包。先做晉國的擁躉,被楚國死勁蹂躪,被逼無奈投降楚國,又引來晉華人的武裝報復。晉楚兩國都想拿鄭國,當做自己對抗另一方的橋頭堡。

    歷史上通常譏諷鄭華人朝三暮四,可是誰有能體味鄭華人生存的艱難。晉楚之間著名的邲之戰、鄢陵之戰、潁北之戰都繞不開鄭國。常年的戰火,嚴重打擊了鄭國的發展。

    從根子上來說,鄭國將國家從西部東遷,就已經註定了,鄭國必然經歷不同尋常的遭遇。這個客觀因素,不是鄭國自身能夠左右的。

    鄭國自鄭莊公後日漸沒落,是其滅亡的內因

    鄭莊公被稱為春秋小霸,正是由他揭開了春秋的歷史。作為資歷最淺的諸侯國,又是周王室的近支,鄭莊公為何屢屢冒犯周天子,冒天下之大不韙?

    原因就在於,鄭莊公看出了鄭國所面臨的生存環境,將來必然會造成四面受敵的局面。所以,他的策略是圖強,壯大自己向東發展。這必然會引起天下共主周天子的不滿,而鄭莊公為了鄭國的利益,也必然寧可得罪周天子,也要東擴。

    鄭國西面是周王室,南面楚國和西北面的晉國他都得罪不起,能圖謀只有東面的許、曹、陳、宋。可惜的是,鄭莊公雖然胸懷大志,無奈鄭國國力有限,並未真正做到疆土擴張。

    對鄭國最要命的是,鄭莊公一生縱橫天下,在接班人的問題上處理不好,導致兩子相爭,多年內殘,鄭國國力迅速滑坡。自鄭襄公七穆執政,鄭國的衰敗已經無可挽回。

    鄭國末期的內亂和政策失誤,是其滅亡的導火索

    韓趙魏三家分晉後,南韓與鄭國接壤。鄭國在外交上選擇了與魏國交好,與南韓結仇。南韓在立國前,就一直致力於滅鄭,鄭繻公在位的二十幾年,一直處於鄭韓兩國的戰爭期。

    由於南韓分兵齊國,導致很長一段時間不能集中精力對付鄭國,導致鄭韓戰爭進入拉鋸戰。鄭國還曾經兵圍南韓都城陽翟,從勢頭上來說,似乎有有復甦的跡象。

    可惜不久,鄭國出現內亂,帶領鄭國艱難復甦的鄭繻公,卻突然被前相國子陽的門客殺害。子陽的門客殺鄭繻公,源於鄭繻公殺了子陽。不過這是一筆糊塗賬,說不大清楚,記載存在多種版本。有的說,鄭繻公和子陽發生矛盾,也有說鄭繻公迫於楚國壓力,所以殺了子陽。還有資料記載,子陽是被他的舍人殺害,跟鄭繻公無關。

    鄭繻公死後,他的侄子鄭康公即位。鄭康公就是鄭國末代君主,他顯然不具備鄭繻公的能力,鄭繻公從南韓奪回來的土地逐漸被蠶食。公元前375年,鄭國都城新鄭,被南韓攻破,鄭國正式滅亡,自鄭韓第一次戰爭整整四十八年,自南韓立國整整二十八年。

    鄭國滅亡,也是逃不脫的歷史大趨勢

    自公元前504年,鄭國滅許開始,包括鄭國周邊的許、陳、蔡、曹,這些中原腹地諸侯國,成為第一批被滅亡的國家,此後就是鄭、宋、衛、魯。這些國家被滅後,中國進入戰國七雄爭霸。

    春秋時期,諸侯林立,沒有哪一個國家有實力,也不敢謀圖兼併天下的野心。所以春秋爭霸的形式,往往是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行天下公義。

    隨著春秋末年,各諸侯國國力分化越來越懸殊,歷史逐步跨入兼併時代,一些頻臨大國的小國家,首先成為犧牲品,比如虢國、虞國、鄶國、徐國、黃國、江國等等。

    戰國時代的到來,就預示著天下的主題,演變成赤裸裸的兼併潮!這就是天下大勢,許國逃不掉,吞併他的鄭國也逃不掉,同樣吞併鄭國的南韓,也逃不掉!時也命也!

  • 7 # 先秦史

    取鄭是南韓的國家戰略。三家分晉時,韓康子的謀士段規就已經為他制定爭取成皋的滅鄭計劃。成皋地勢險要,是洛陽的東邊門戶,虎牢關(也叫汜水關、成皋關)的所在地。後來南韓果然分得了成皋,並據此滅亡鄭國。

    當然鄭國也不是誰想滅就滅的。春秋初期,鄭國曾一度是中原最強大的諸侯。晉文公曾聯合秦國一起侵打鄭國,秦兵退去了,晉國也不得不班師。邲之戰之前,鄭國歸附晉國,楚莊王伐鄭,連續攻打三個月才拿下鄭都。

    戰國時期,長期作為戰場的鄭國衰落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南韓雖然是七雄之一,但是國力卻最弱,更何況國際形勢風雲萬變,這就註定滅鄭是一段艱難而曲折的過程。

    從公元前423年,南韓滅鄭的計劃正式實施。那年,韓武子伐鄭,殺死了鄭幽公。公元前408年,韓景侯伐韓,獲得重鎮雍丘,並遷都陽翟,兵鋒直指鄭國。於是鄭國不得不修建長城加強防禦。第二年,鄭國又在負黎把南韓打敗。

    公元前403年,南韓正式成為諸侯國,但是卻發生了內部衝突。於是在公元前400年,鄭國就把南韓都城陽翟給包圍了。

    韓、鄭兩國前期的較量,南韓並沒有撈到多少便宜,反而是鄭國稍占上風。

    公元前396年,鄭康公即位。駟子陽黨徒掌握國家政權,他殺死鄭繻公,立鄭幽公弟乙為君。後來鄭國分為三大區域,分別為負黎、陽城和新鄭地區,負黎地區不久又歸降南韓。那時候,諸侯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北方的趙國正在伐衛,魏、楚之間也戰爭衝突不斷。公元前385年,韓文侯討伐鄭國,又取得陽城地區。鄭國就只剩下新鄭一塊土地。公元前375年,韓哀侯就滅亡鄭國。

    鄭國地處天下之中,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雖然也曾有過屬於自己的光輝歲月,但是地緣劣勢註定了它終將被滅亡。南韓滅亡鄭國之後遷都新鄭,也僅僅一百多年,便被秦國所滅。

  • 8 # 愚人之娛

    萬事萬物都是一個由盛及衰,再由弱到強的一個過程,一個國家的興亡自然也不例外。鄭國被滅大概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生存空間有限。在春秋時期,鄭國擠在晉楚周宋等等之間,特別是春秋的晉楚爭霸,與兩個強鄰為敵,只能一點點被餐食。加上內部茅盾,滅亡是必然。

    二、自身衰弱。在經歷過春秋時期的鼎盛之後,鄭國內部的茅盾掣肘了自身的發展。鄭國內部為了爭奪皇權以及各種統治權,爭的死去活來,政權更迭過於頻繁。試問一個公司裡面,派系林立,鬥爭激烈,公司如何能發展的起來。

    三、韓兵漸進。春秋末期,已經形成了七雄的基本格局。南韓在七雄中雖然是最弱的一個,但是畢竟比鄭國強上不少。南韓為了吞併鄭國,同時為了減少魏國對都城的威脅,將都城遷到陽翟(今河南禹州),這下大大拉近了與鄭國的距離,一日一夜便至,便於快速偷襲。

    四、實力懸殊。南韓在經過韓景侯的治理後,國力也是大漲。國內糧食戰馬充足,商貿業也是空前繁榮,兵器在當時更是天下聞名,因為南韓盛產青銅器。

    從來利慾薰心,為了爭權奪位,不惜骨肉相殘,你說兄弟鬩於牆也就罷了,偏偏世人皆知,不來打你打誰。一個自作孽不可活,一個奮發圖強。本來是勢均力敵的兩個對手,鄭國終於被自己給活活整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義烏市周邊有什麼可以遊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