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信青史盡成灰

    李紱與田文鏡矛盾的焦點是雍正帝極力推行的新政: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雍正帝讓河南巡撫田文鏡,在河南試行新政,觸動了當地讀書人的利益,引起了巨大的反對和抗議。而李紱作為天下讀書的首班,必須要為讀書人爭取利益。

    ▲田文鏡和李紱(劇照)

    恰巧從廣西巡撫的升任直隸總督的李紱,在赴任的路上取道河南,想勸說田文鏡。但是這兩位剛直不阿,一根筋的人,針尖對麥芒,誰也不讓。作為李紱,他代表的是天下讀書人,反對一體當差、一體納糧,要為讀書人爭取這個利益。而田文鏡背後,則是雍正皇帝這個靠山。雍正皇帝,之所以用田文鏡,之所以讓他在治下試行新政,看重的正是田文鏡的堅剛不可奪其志的性格。

    兩相權衡,一方是天下讀書人,一方是當今最高統治者。作為歷經康雍兩朝的老臣,張廷玉自然知道,得罪哪一方都不會有好結果。因此,在李紱與田文鏡的爭鬥當中,選擇明哲保身、不站隊,保持沉默。

  • 2 # 姑且說

    老狐狸張廷玉,才不會犯這種低階錯誤!李紱與田文鏡之爭,表面是兩人的爭鬥,背後卻代表了兩股不同的政治力量,牽涉頗多,稍有不慎,死無葬身之地!一、避免漢臣結黨的嫌疑

    張廷玉作為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身居高位,歷經康雍乾三朝不倒,靠的是他最懂帝王之心,知道皇帝最忌諱重臣結黨,尤其是漢臣結黨,這是張廷玉從政多年的政治智慧。李紱作為他的學生,與田文靜相互爭鬥,其爭鬥的名頭是田文靜橫行鄉里,踐踏讀書人;而田文靜則投訴李紱結黨營私。

    田文靜與李紱的爭鬥,是兩個大臣之間的相互爭鬥,這在皇帝眼中就是平常事。但如果這個時候,張廷玉貿然下場,替他的學生說話,豈不是正好應了田文靜對李紱結黨營私的誣告,還給自己扣上了結黨的帽子。漢臣結黨,對於多疑的雍正來說,根本不能容忍;相反,張廷玉沉默以對,一方面顯示自己以及李紱不存在結黨現象,反而保護了雙方;另一方面,兩者爭鬥,真真假假,一時難以說清,只有等事態清楚了,才是進場的最好時刻。

    兩邊都得罪不起,只能沉默

    田文靜與李紱的爭鬥的背後,其實圍繞的核心點是田文靜施行的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納糧政策。而這個政策是雍正皇帝精心推出的政治改革手段。

    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納糧的核心是官員地主也必須繳納賦稅,嚴重損害了地主階級的利益。李紱向田文靜發難,其代表的政治力量是反對雍正此項政治改革的地主階級、士紳分子;而站在田文靜背後的,是滿清的皇帝,鐵血雍正。

    政治達人張廷玉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正因為如此,他才什麼都不能做。如果下場幫李紱,就是與雍正作對。作為雍正的重臣,此項改革方針張廷玉肯定參與,此時與雍正作對,豈不是自尋死路。如果下場幫田文靜,則就是與天下士紳作為。張廷玉本身就是士紳中的傑出人物,這樣做的後果就是自毀根基。

    綜上,李紱與田文鏡之爭,即牽涉結黨嫌疑,又事關雍正與士紳的較量,情況複雜!所以,張廷玉只能沉默!不做就是最好的“做”!

  • 3 # 龍角大將軍

    互相鉗制何不是他們的一種自保之道,因為從言行舉止和施政理念來看,田文鏡和李紱都屬於清流一列。清流一派在雍正一朝中,在雍正為了對抗八爺黨的縱容下已有黨爭的實力了,而雍正又是最討厭別人分自己權力的“無情帝王”。李紱和田文鏡兩個都是封疆大吏,還都是對於清王朝很關鍵的地方,如果這兩個人親密無間的話,再聯合清流們,這個力量是很強大的。明朝帝王被清流們鉗制的教訓恍如昨日,雍正不會不知道清流的可怕,作為皇帝既需要清流,也要遠離。李紱和田文鏡聯合下的力量是可怕的,暗地裡還要一眾八旗貴族和漢族大地主們對於雍正的改革恨之入骨,如果雍正和他依仗的清流們內訌,可不會只是看看熱鬧,還會推波助瀾顛覆雍正的施政舉措。李紱和田文鏡的對立就是為了做給雍正看,我們是對立的,不會在一起,不會對你有威脅,不需要來對付我們任何一個人,也只有這樣才能保兩人平安。

  • 4 # 紅雨說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張廷玉和李紱的師生關係,其實這層關係有待商榷。

    一,張廷玉和李紱不同地張廷玉在清朝文化之鄉安徽桐城,李紱在江西。

    二,科舉考試不相遇張廷玉為康熙三十九年進士,李紱康熙四十四年鄉試第一,四十八年進士。康熙四十八年時候,張廷玉在父母相繼過世之後服喪在家,康熙五十一年才服闋,所以張廷玉也並非李紱的主考官。

    三,最後張廷玉從中進士到入職南書房進入朝廷中樞一直在京為官,李紱在京幾年就出去任職而且李紱和三阿哥胤祉關係甚密。

    從以上幾點我們可以看得出張廷玉和李紱的師生關係或許只存在於漢臣與漢臣之間。畢竟張廷玉和李紱都可以稱得上在學問上有一定成就,尤其是李紱被梁啟超稱之為“陸王心學最後一人”。田文鏡監生出生,從康熙二十二年就出來當官,一直在地方擔任小官,當了三十多年以後被調到京師,雍正登基才被重用 ,並且是漢軍旗正藍旗後來被抬到了正黃旗。所以從這幾個方面來看,或許張廷玉和李紱的關係確實要比和田文鏡的關係近一些,但是也並不是我們所想象的親密的師生關係。

    在電視劇中,田文鏡是張廷玉的晚輩,但是其實田文鏡要比張廷玉還要大上10歲。接下來我們來說一說,田文鏡和李紱互參的事件。

    雍正剛剛登基山西出現災害,年羹堯上書請求雍正賑災,雍正在詢問山西巡撫的時候,卻得到了山西並無災害的奏摺回覆。當時從山西回來的田文鏡不懼封疆大吏的奏摺,正義直言,沒有絲毫的隱瞞,得到了雍正的賞識。花甲之年的田文鏡人生來到巔峰得到了山西布政使的職務,幾十年的地方任職經驗幫助田文鏡在山西很快解決的問題。田文鏡也因此從布政使升到了巡撫並調任河南總理河南政務幫助雍正推行新政。

    田文鏡到了河南以後嚴格推行火耗歸公,嚴格限制士紳特權,嚴格制定上繳的錢稅(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並且嚴懲了當地的一些在推行新政中有阻礙的知州知縣,其中知州黃振國是李紱同屆的考生,有同門之誼。所以李紱在廣西擔任巡撫,取得了一定的政績,被調任直隸總督回京師的時候,路過河南受到了田文鏡的接待。李紱卻在和田文鏡的談話中,說田文鏡對讀書人太嚴厲,甚至呵斥的田文鏡,兩人不歡而散。

    事後李紱和田文鏡爆發了雍正朝震驚一時的總督巡撫互參事件。

    李紱向雍正上書說田文鏡放著河南境內貪官汙吏張球不管而去專門彈劾和自己意見相左的人。雍正專門派人去調查認為田文鏡彈劾的人確實有其過錯,張球也以罪論處,田文鏡則上書李紱和黃振國結黨隱私。雍正開始並沒有向誰偏袒,但是過了幾天謝濟世,蔡珽又向雍正上書彈劾田文鏡,奏摺中的言語和李紱如出一轍,雍正開始懷疑他們結黨,後來更是查出知州黃振國和他這幾位關係密切。於是雍正五年的時候,蔡珽被罷官,謝濟世被髮配,李紱被問斬。李紱被問斬的時候,雍正要行刑官問李紱

    是否識得田文鏡的好處?

    李紱誓死不從:

    堅決說我不識得田文鏡任何好處。

    當時查抄李紱住處的官員向雍正彙報,李紱為官多年,家裡清貧,連個像樣的擺設都沒有,即使是夫人佩戴的首飾都僅僅都是銅製的。看到像李紱這樣的清官難得,雍正於是才收回了問斬李紱的命令,只是將他罷官。發配後的謝濟世和被罷官的李紱都開始潛心著書成為清朝歷史上有名的學問家。田文鏡則繼續深得雍正信任,為雍正新政推行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從上面的事情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完全和張廷玉沒有任何的關係,如果張廷玉貿然參與只會被打上結黨的名頭。況且張廷玉的突然參與只會讓事情顯得更加莫名其妙,讓結黨的事情擴大化。張廷玉為官多年,自然清楚參與進去的嚴重性。張廷玉和李紱關係似乎也沒有如大家所想的那樣親近。

  • 5 # 雍親王府

    《雍正王朝》中,關於田文鏡與李紱之間所爆發的那場激烈衝突與爭鬥,歷史上是確有其事的。

    雍正三年(1725年),廣西巡撫李紱升任直隸總督,在其途徑河南的時候發現,監生出身的田文鏡以極為苛刻的方式對待河南的讀書人。一方面田文鏡用重典強制推行“士紳一體當差”的政策,並且經常苛責、彈劾科舉出身的官員;另一方面,田文鏡重用與他一樣非科舉出身的官員,對於其下屬虐待、羞辱讀書人的行為不僅置之不理,反而還加以縱容。

    於是,整個河南省的讀書人以及士大夫階層對於田文鏡是極為不滿,怨聲再道。而見到此情此景,進士出身的李紱對於田文鏡的做法也是非常的反感。

    “身任封疆,有意蹂踐讀書人。”

    之後,李紱便以此向雍正上疏彈劾田文鏡,兩人的關係就此將至冰點。

    對於自己兩位寵臣之間的爭鬥,雍正當然希望雙方能夠各退一步、息事寧人,然而李紱和田文鏡已然擺出了一副“死磕到底”的架勢,不互相讓。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李紱與田文鏡交惡的原因也是在於田文鏡的“有辱斯文”,這也是作為清流代表、讀書人領袖的李紱所不能接受的,於是《雍正王朝》版的“田李爭鬥”上演。二最終的結局也依舊是田文鏡取得了勝利。

    可頗為耐人尋味的是,在田文鏡與李紱爭鬥的整個過程中,作為內閣首輔、軍機大臣的張廷玉,卻始終沒有發表看法。

    或許有人會說,這是張廷玉的明哲保身之計,害怕將自己置身於一個不利的輿論環境。可如果真的這樣想,那就太小看《雍正王朝》中的張廷玉了。

    劇中的張廷玉之所以能夠一直以來為人所欽佩,除了他的能力、膽識與擔當,還有他高超的辦事風格以及處事哲學,這一點透過其在“田李爭鬥”中的沉默,就完全表現了出來。

    張廷玉的沉默,不是兩不相幫,恰恰是對兩人的最好的保護。

    此時的田文鏡與李紱,兩個人可以說是譭譽參半,既有功,但是同樣也有著過失。

    對於田文鏡來說,他認真遵照雍正的指示安排,堅定不移的在河南省推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制度試點,緩解朝廷的財政壓力,增加朝廷的錢糧收入,可謂是功不可沒。特別是他對於雍正的這份忠誠以及他辦事盡心盡力的拼搏態度,更加是隻得稱讚的。

    然而,田文鏡在實施政策的過程中,太過於急功近利,並且不注意方式方法,特別是在對待讀書人的的態度上,他的尖酸刻薄可以說是引得了眾怒,這才導致了河南省考生的罷考事件,對於因此產生的嚴重後果,田文鏡可以說是難辭其咎。

    而更加令人不滿的是,田文鏡的行為頗有一種侍寵驕縱的感覺,完全是仗著雍正皇帝對其的寵愛而更加的肆無忌憚,這樣一來,不僅讓其自身遭受到了巨大的反對聲音,就連雍正都因為他陷入到了非常不利的輿論局面,而這也是田文鏡的最大過錯。

    對於李紱來說,他的出發點和本意是好的,畢竟讀書人精英階層是整個國家執行和治理的根本,關係到整個國家統治的基礎,因此,他選擇替讀書人說話,保證讀書人的權益,維護士大夫精英階層的榮耀和顏面本無可厚非。更重要的是,尊重讀書人階層,是歷來的文化傳統,這也關係到的是朝廷的體面與國本的尊嚴。

    然而,李紱的做法也是同樣太過於激進,並且在表達對於田文鏡不滿的同時,也是在直接抨擊雍正推行的新政,這必然是不能為雍正所容忍的。況且更為重要的是,李紱他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包括陸生楠、謝濟世等一大批清流士大夫,也選擇了跟隨李紱一同彈劾田文鏡,而這也必然被雍正扣上了“緣結朋黨”的帽子。

    此時的張廷玉身為宰輔,在朝中頗有權勢和地位,他的表態本就有著極強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甚至毫不誇張的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朝堂上的輿論動向。

    如果張廷玉貿然支援田文鏡和李紱二人中的一方,另一方必然會跌入深淵之中,可即便是二人得到了張廷玉的支援,也同樣要面臨非常嚴重的後果。

    如果張廷玉支援田文鏡,依照田文鏡的性格,有著皇帝的支援,有著內閣首輔的支援,朝中的反對聲音必然會遭到壓制,在這樣的情況下,田文鏡將會更加失去外界的約束,其行為也必然是愈發的跋扈與激進。如此以來,不僅河南的地方矛盾會愈演愈烈,甚至還會對其他地方的新政執行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雍正也將揹負更加巨大的壓力。而這不僅是坑苦了河南地方的百姓與讀書人,最終田文鏡也必然是難得善終。

    而如果張廷玉支援李紱,那麼朝堂上對於田文鏡的反對聲音將更加呈現一邊倒的趨勢。可這並不是對於李紱的支援,因為此時的李紱等人已經為雍正打上了朋黨的標籤,如此一來,不僅會將自己陷入其中,難以自圓其說,更重要的是,將會有許多官員因為一念之差,在跟風中遭到打壓,而李紱也會因此更加為雍正皇帝所記恨,其最終的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處於對田文鏡和李紱負責,更是對朝局負責的角度來說,張廷玉只能保持沉默,而張廷玉的兩不相幫,卻又是對於田李二人最大的幫助與保護。

    張廷玉的沉默,恰恰是雍正非常希望看到的。

    雍正已經明確表現出了對於田文鏡的支援態度,如果張廷玉支援雍正,那麼就是將自己置身於眾多清流士大夫的對立面,而他自己也將揹負上的是諸如“沽名釣譽”、“利慾薰心”這樣的字眼,對其名望無疑是一種極大的打擊。

    而如果張廷玉支援李紱,雖然從情理上來說是有情可原,但是這樣的舉動會愈發的讓雍正陷入不利的境地,這是張廷玉斷然不會如此的。況且,即便是雍正不處罰張廷玉,兩人之間也沒有產生隔閡,可畢竟是與君主意見相左,這對於張廷玉未來的朝堂上的地位,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在這樣的情況下,張廷玉確實面臨著的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選項,雍正對此必然也是心知肚明的。

    實際上,不僅僅對於張廷玉,包括同為上書房大臣的馬齊,以及自己的兒子弘曆和他最為信賴的十三阿哥胤祥,雍正都不想讓他們過早的牽扯其中。

    雍正需要的是這些人繼續保持在朝堂上的正面形象,即獲得所謂的“人心”。

    正如雍正對弘曆所說的:“得罪誰也不能得罪天下的讀書人。”可他實行的諸多新政,包括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當差等,都是直接觸動到了讀書人士大夫階層的利益,但這在當時國庫空虛、民生凋敝的現狀下,雍正也是頗有一點不得已而為之的感覺。於是他選擇將所有的罵名扛了下來,不讓此牽連到其他人。

    弘曆是雍正心中的接班人,雍正需要保全弘曆的名聲,而張廷玉作為雍正的肱股之臣,並且在此之後仍將承擔重要作用的心腹大臣,雍正在這個時候也是斷然不會因小失大,而為了眼前的一點利益而讓張廷玉名望有所折損,進而影響到未來張廷玉作用的發揮。

    所以,雍正並不希望張廷玉支援自己,也不希望他支援田文鏡和李紱中的任何一方,對於此張廷玉也與雍正保持了高度的默契。

    從這裡也不難看出雍正的用心良苦與張廷玉的大局觀。

    當然,事情的最後,雍正還是用一個非常高明而又體面的方式,給了張廷玉等人一個重要的臺階。

    雍正向幾位權臣宣佈要處死李紱、陸生楠、謝濟世,並且以免職作為威脅,逼迫張廷玉等人支援。這樣一來,雍正用非常嚴厲的口吻表明了自己的態度,算是明確表明了處死上述幾人是他自己的決定,幾位軍機大臣只是奉命行事,甚至可以說是被迫行事。朝臣們即便是有怨言也會單純的是針對雍正的,對於張廷玉等人,則沒有了任何不滿,相反,可能還會多一些的崇敬與尊重。

    於是,雍正透過這樣的方式,繼續保全了張廷玉等人的名望,也算是達成了其預期的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周武王伐紂真的是一天就滅了商朝嗎?有何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