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貳一橙

    孟達本來是跟隨劉焉入蜀的將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蜀漢東州派系,據統計:在《三國演義》中孟達一共背叛了三次。

    當然正史中他的背叛次數也是一樣的,下面我們來看看他那三次背叛是為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

    孟達的三次背叛

    第一次叛劉璋降劉備:劉備入蜀時,劉璋讓孟達帶了五千兵去迎接劉備,這是孟達第一次出場。能在雙方中間充當接待者,可見孟達在益州的地位不低(正史上是由法正帶四千兵迎接劉備的)。

    之後劉備和劉璋翻臉,孟達又是第一批投靠劉備的人,有鑑於此,所以孟達一投靠劉備立馬得到重用,作為第二梯隊老大劉封的副將,兩人經常在一起行動了。

    第二次叛劉備降曹丕:這一次十分著名,就是孟達和劉封佔據上庸之後,不出兵救援關羽導致了關羽被殺、荊州丟失。劉封也因為這樣和孟達鬧翻了,為了保命,孟達寫信投靠了曹操,並從劉封手中奪下了上庸,威脅著漢中東境。

    這次因為孟達是在劉備稱王、曹丕即將稱帝這個敏感的時間段投誠的,加上他策反了上庸豪族申家兄弟,又拿下了上庸,於公於私,曹丕都得要重用他,加官晉爵不說,還命孟達為新城太守,駐守襄陽、樊城和上庸。在司馬懿所安排的五路大軍伐蜀中,孟達就有一路,可見當時的孟達已經算是割據勢力了。第三次叛曹叡降諸葛亮:曹丕死後曹叡繼位,朝廷很多人都妒忌孟達有著獨立的勢力,所以上讒言誣告他,孟達也就是在這時候下決心再投靠蜀漢了。(之前五路大軍伐蜀時,孟達僅僅因為蜀漢李嚴的一封信就按兵不動,所以孟達在曹叡一朝始終是搖擺不定的)。

    這次是因為孟達所鎮守的地方對諸葛亮北伐來說是很重要的,如果孟達投靠蜀漢的話,則諸葛亮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北伐,但孟達要是站在曹魏一邊,那諸葛亮不但要顧前方北伐事宜,還有擔心漢中東線的上庸。所以諸葛亮必盡全力招攬孟達,甚至許他“中興漢室第一功”的殊榮。

    所以孟達雖然最後死於司馬懿之手,而且本事不高(屬於是一招就被秒的角色),但他十分懂得投降的藝術。呂布是投一次被踩一次,孟達是投一次升級一次,這點來看,呂布卻完全不能和孟達相比的了。

  • 2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孟達這廝,我一向瞧不起他,不過這傢伙確實是有點真本事的,無論正史還是演義,孟達的腦袋瓜子實在是靈光得很。

    在三國時代,能領兵打仗、獨當一面的將才不少,但同時具備敏銳的政治頭腦的人就很罕見了。

    比如說魏國的張郃、蜀漢的魏延,這兩位即能衝鋒陷陣,又擅長領兵作戰,軍事才能都槓槓滴,但就是缺少政治頭腦,後來就吃了大虧。

    孟達可不同,這廝很懂軍事,還精通政治,善於趨利避害,不是個簡單人物。

    孟達最初是劉璋的部下,和法正是同鄉,張松和他們交好。張松與劉備議取西川,放出風去,說張魯要攻打川蜀,建議劉璋請劉備來幫著防守。孟達懂軍事,劉璋就派他去配合劉備。給了孟達五千兵馬,孟達就掌握了軍權。

    利用手中的兵力和權力,孟達配合劉備取下西川。大家注意,別的部隊打得熱火朝天,而孟達掌握這支部隊卻沒有參與攻戰,只是虛張聲勢,所以儲存得很完整。劉備平定益州,孟達立下了功勞,卻沒有什麼損失。蜀平後,孟達被任命為宜都太守,成為一方大員。

    劉備收服益州後,繼續擴張,戰略目標指向漢中,大軍北進,派孟達率偏師北進,從秭歸進攻房陵,做為呼應和牽制。

    別的戰區是死拼硬打,孟達卻很狡猾,他沒有舉兵硬攻,而是設下毒計,派人潛入房陵,把太守蒯祺給害死了,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房陵。然後又率兵繼續進攻上庸。

    劉備找了個藉口,說擔心孟達獨自攻打上庸恐難以勝任,就把劉封派去幫助他。劉封去了以後,就奪取了孟達的統兵權。

    孟達仍然堅持能不打就不打的原則,一邊大軍壓境進行威懾,一邊努力勸降,終於說服了守將申耽、申儀,不動刀兵又取下了上庸。入城後,又把申家的家人老小都控制起來,送到成都去扣為人質。

    劉備進位漢中王,劉禪被立為太子,劉封的地位就尷尬起來。

    為了配合劉備的漢中計劃,同年,關羽假節鉞,率兵北征襄樊。數次向劉封發來調令,要求他出兵配合作戰。

    假如劉封和孟達率兵前往與關羽匯合,那麼統兵權就會落到關羽手中,立下戰功也主要是關羽一系的。劉封和孟達就找理由拒絕了關羽的調動。

    關羽北伐失敗後,劉封和孟達也沒有去及時救援,關羽兵敗身死。

    這樣一來,就把劉備陷入到不尷不尬的境地中。因為劉封在名義上還是劉備的兒子,所作所為在某種程度上就代表了劉備的意志。坐視關羽敗亡而見死不救,劉備無法承擔這樣的責任。

    必須要有人為荊州之失而負責,劉備要想保劉封,就必須拿孟達開刀。

    發現形勢不妙的孟達立即勾結申儀,背叛了劉備,轉投向曹丕。劉備下令劉封自證清白,去攻打孟達,但被孟達聯絡曹軍擊敗。

    戰場上,孟達想說服劉封投降,被劉封拒絕,孟達罵他是個蠢貨:“汝死已臨頭上,還自執迷不省?”

    劉封敗回成都,就只剩下死路一條了。而孟達有地盤,有兵,有功勞,被曹丕重用,任命為新城太守,仍然獨鎮一方。

    曹丕死後,曹魏國內政治勢力重新洗牌,孟達的地位岌岌可危,但他利用自己身居要地、獨霸一方的資本,在魏蜀兩方玩起了蹺蹺板遊戲,還想自抬身位,待價而沽。

    但這一次不同,他面對的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個大政治家,大陰謀家和大軍事家。他這點水水就明顯不夠看了。

    對於諸葛亮來說,孟達不過是他北伐戰略棋盤中吸引敵方兵力的一枚棄子;對於司馬懿來說,孟達不過是其通往成功路上的一塊跳板。一棄一取之間,諸葛亮暗棄,司馬懿急取,兩位大師的角逐下,夾在輪盤中的孟達如同螻蟻一般被碾得粉碎。

    所以說,孟達確實是個人才,頭腦非常精明,善於審時度勢,趨利避害。但他終歸只是一枚棋子,最終逃脫不了被擺佈、利用和拋棄的命運。

  • 3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誠邀,如題。為什麼孟達作為降將卻無論在蜀漢還是曹魏都能獨當一面,割據稱重?其實原因很簡單。其一,擁兵自重。

    孟達本是劉備將領,劉備入川后命令孟達和義子劉封攻佔漢中上庸三郡,然而在襄樊之亂中,劉封沒有救援關羽,被劉備賜死,孟達怕禍及自身,於是投降曹魏。

    但是要注意,孟達投降只是名義上的,和曹魏其它將領不同,孟達仍然實際上控制上庸三郡,擁兵數萬,有兵有糧,宛如一個獨立的小朝廷,兵馬才是孟達的底氣。

    其二,魏蜀的矛盾

    雖然孟達擁兵自重,但是他的兵力無論是相對於魏國還是蜀國來說都不值一提,曹丕之所以能容忍其放肆,是因為蜀國在,曹丕不希望孟達投降蜀漢,反過來蜀漢也是一樣,而孟達也就是利用這種關係才能安然無恙。

  • 4 # 大鍋故國神遊

    孟達能夠在兩方勢力中,盤桓長達數十年之久,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孟達所在的東三郡本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地區,一直以來外部勢力都很難進入。

    二是不管蜀漢還是曹魏,在東三郡長期以來都只能羈縻統治,孟達的四千部曲,是東三郡地區的決定性力量。

    東三郡的基本地理情況如下

    這就是孟達可以多次反覆,而又不得不被倚重的原因。

    東三郡這塊地方,北有秦嶺,南有大巴山,內部也是崇山峻嶺,只能以漢水相溝通,是一塊相對封閉的地區。在張魯割據漢中的時候,就沒辦法控制這塊地方,當時的實際控制者是本地豪強申氏兄弟。曹操平定漢中以後,也沒辦法進行實際統治,只能依靠申氏兄弟進行羈縻。這個時候曹操的辦法是,提升行政建制,把原來都是縣的西城、上庸、房陵都升格為郡,給申儀申耽這些宗帥豪強加官進爵,予其以較高的地位,為曹魏守衛南疆。《魏略》:申儀兄名耽,字義舉。初在西平、上庸間聚眾數千家,後與張魯通,又遣使詣曹公,曹公加其號為將軍,因使領上庸都尉。這是曹操高明的地方,後來劉備在漢中戰勝曹操,曹操勢力退出漢中,東三郡的主要軍事力量變成了孟達的四千部曲,但是劉備這個時候派劉封去主政東三郡,劉封一介武人經常欺負孟達,這就是導致了後來孟達叛變給曹魏的原因。曹丕對孟達的辦法,和之前曹操對申氏兄弟的辦法如出一轍,一口氣加封孟達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假節,並且將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郡,讓孟達總督軍政,等於認可了孟達在東三郡的半獨立地位。

    圖片是今孟達墓所在的三國文化園,攝於旬陽。

    所以基本上孟達經歷兩次背主,而又能夠在東三郡不倒,歸根結底還是自己具有半獨立性質決定的。

    最後解決孟達問題的,是司馬懿,孟達被擒殺在今旬陽附近,旬陽現在有孟達墓。

    後來,司馬懿在解決孟達之後,憑藉此時在東三郡壓倒性的軍事力量(“將士四倍於達”),“徙孟達餘眾七千餘家於幽州。”至此,自漢末以來,長期盤踞在東三郡的宗帥勢力被徹底肅清,代之而來的是曹魏在其南疆的直接統治。

  • 5 # 談古論金

    建安十六年(211),劉備入蜀時,劉璋派遣孟達與法正各統領2000士兵到荊州去迎接劉備,劉備遂命孟達與這4000士兵駐守江陵,劉備去益州之後孟達被擢升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孟達因為畏懼因為關公殉難而被治罪,也因與劉封不和,便率部曲四千餘家投降曹魏。

    我們注意到,四千這個數字反覆出現,雖然,也並沒有確鑿的證據顯示這前後兩個4000士兵與部曲是同一撥人,但是,鑑於孟達父親孟他原本擔任涼州刺史的身份,以及法正偏於謀主而孟達本人偏於武將的身份定位,孟達與法正各自率領的2000士兵很可能都是孟達家族的私人武裝——當然,應該是在劉璋集團的編制之中。

    孟達之所以多次反覆,而能始終為一方大員,雖然與孟達本人的氣質風度『進見閒雅,才辨過人,眾莫不矚目』,被見到他的許多人公認為『將帥之才也』、『卿相之器也』有關,但是最為關鍵是與他擁有的這支武裝力量有關。

    這支『孟家軍』是孟達始終能夠成為被各方重視的一股重要勢力的基礎。

  • 6 # 海浮人

    孟達(?-228),字子度(小說《三國演義》中字子慶),本字子敬,因劉備的叔父名叫劉子敬,為避諱而改字。扶風郡郿人。建安初年,與法正一起入蜀依附劉璋,但是劉璋庸碌無為,難容下法正與孟達這等賢才。就是這二位去迎接的劉備,可以說是引狼入室的大功臣,劉備入主益州,孟達功不可沒,蜀國建立後,為宜都太守。孟達本可以在劉備手下建立一番功業,如自己的好友法正一樣,但是荊州之戰,廖化突圍向上庸守將劉封(劉備義子)和孟達求救,但是二人不發兵,間接害死關羽被劉備所痛恨,孟達害怕被治罪,投降曹魏,而後欲南歸蜀漢,被司馬懿奇襲所殺。可謂反覆無常,但是倒戈多次,卻仍然是一方大員,為什麼?來聊聊這三國後期著名的“叛將”。原因如下。

    孟達負有凌雲萬丈才

    是金子不管到那都不會被嫌棄,劉備取益州,孟達功不可沒,劉備曹操中原大戰是,孟達更是攻取房齡,又與劉封合兵攻取上庸,可謂戰功不小,投靠曹魏之後,曹丕將房齡、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封孟達為新城太守,為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委以西南重任。可見一個有才華的人,到哪都能如魚得水。《傅子》:“論者多稱有樂毅之量。”樂毅何許人也,統帥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七十餘座城的著名軍事家。這就是曹丕的大臣在見過孟達之後給予孟達的評價。在《魏略》中就寫到曹丕的大臣評論孟達有將帥之才和卿相之器。就連曹丕與孟達親自見面時,曹丕的評價:進見閒雅,才辨過人,眾莫不矚目。從諸多歷史記載可以看出,孟達此人是頗有些本事的。

    曹丕料定孟達已無退路

    孟達間接害死劉備兄弟關羽,直接害死劉備義子劉封。這前一個就不必多言,這後一個怎麼說,為什麼說孟達直接害死劉封?孟達投降曹魏之後,劉封雖然被劉備怪罪,但是劉備還不想殺他,畢竟父子一場,但是劉封還是駐守在房齡、上庸、西城等三郡。孟達勸降劉封,劉封拒絕,於是曹丕派老將徐晃,夏侯尚協助孟達合力襲取新城三郡,劉封丟了三郡,劉備聽從諸葛亮亮建議賜死劉封,但畢竟父子一場,劉封勇猛過人,劉備因此非常傷心。所以劉備與孟達的仇可以說不共戴天。害死兄弟,害死義子,三郡盡失。劉備在世,孟達不可南歸。

    孟達善於結交重臣

    任你萬丈才華,終究只是一降將。孟達投降後,與曹魏重臣桓階和夏侯尚親善。桓階何許人也。(?-221年),字伯緒(《孫夫人碑》作伯序),長沙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曹丕繼位,桓階任尚書令、侍中,封高鄉亭侯,被曹丕視為寄命之臣。此人在朝中可謂位高權重。夏侯尚何許人也。(?-226年),字伯仁,沛國譙郡(今安徽亳州)人。 三國時期曹魏將領,徵西將軍夏侯淵之侄。與魏文帝曹丕親近友好,封昌陵鄉侯,死後配享曹操廟庭。二人都是朝中股肱之臣,可見孟達權謀之高。而後曹丕去世,桓階夏侯尚已死,一朝天子一朝臣。此時的孟達在朝中無依靠,又思南歸,結果事情敗露,被司馬懿奇襲所殺。

    結語

    孟達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後又背叛先主,反覆之人,何足與書邪!

  • 7 # 鄔斯大人

    字|500字,閱讀用時2分鐘

    其一,能力,恃才而驕,有勇有謀,並非一介莽夫

    亂世之中對於有能力的武將,有點眼光的人都會去爭取拉攏,更何況孟達這樣有勇有謀的將領,劉備看到這一點,曹丕更看到了這一點,智取上庸就是他足智多謀的體現。

    其二,精於投機鑽營,擅弄政治權術,所以可以靈活遊弋於蜀魏之間。

    孟達一生跟過三個主子,劉璋、劉備、曹丕,他本人不但會打仗,更深諳政治,所以他總能在關鍵時候去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主子,以降低個人的風險損失,所以他總能靈活遊弋在兩派之間,成為雙方都不可忽視的地方大員。

    其三,地方派大員,擁兵自重,應該剿撫並用

    對於這樣的地方派武裝,自古以來能用計招服就沒必要動武,正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這個道理,諸葛亮善用此計,用最小的成本實現利益最大化,何樂而不為。

    當然蜀國有能力徹底剷除他,但這對蜀國而言並非上策。

    其四,有一定的軍事家底,所以有了利用價值

    蜀魏看中的不單單是他個人,還有他手中的部隊,畢竟孟達並非蜀國嫡系部隊,所以他手下的部隊並不會完全聽命於蜀漢。當他面臨生死存亡之際,他選擇背叛,此時的曹丕也向他投來了橄欖枝,並許諾不殺他。

    其五,蜀魏之間政治、軍事鬥爭的利益需要。

    他們都希望孟達這樣的地方派軍閥可以牽制對方,所以不會輕易殺他,於是他巧妙的鑽了這種空子,在蜀魏之間走鋼絲,他總希望在蜀魏之間搞平衡,通吃兩家。

    其六,三姓家奴,反覆無常 並無多少忠心可言,比起國家,更看重個人利益,懂得儲存實力。

    襄樊戰役,關羽戰死,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自知難逃一死,所以投靠了曹丕。曹丕死後,孟達失去了政治上的庇護,一向具有危機意識的他又知道自己在蜀國會更安全、更有價值,所以想反叛魏國,倒戈蜀國,結果還沒成功,就被司馬懿殺了。總之,每當危險之際,他就深知利益二字,誰出價更高,那就投靠誰,所以他不單單是個軍人,更有精於算計的商人本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義大利杯決賽,尤文4-0米蘭,兩隊差距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