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碼上行
-
2 # 歷史微點
林丹汗作成吉思汗的後代,草原之王,前期還是很有作為的,建功立業,英雄一時,與大明王朝也是幾度打打合合。
在努爾哈赤時代,林丹汗尚能聯合明朝共同對抗大金,那時局勢相對穩定。
皇太構即位後,開始大舉進改蒙古各部。這時蒙古內部分爭不斷,雖然兵多將廣,但由於軍心渙散,再加上明朝軍隊不顧結盟之約,冷眼旁觀,並沒有結予支援,所以林丹汗很難有所作為。
交戰沒有多久,林丹汗就被皇太極打得潰敗而逃,直至被趕入青海大草灘。
最後的結局是林丹汗壯志難酬,鬱鬱而終。
-
3 # 心向青山
恰恰相反,明朝末年,蒙古最後一任大汗林丹汗是與大明聯手抗金的。
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後裔,也是大蒙古國的第35任大汗,但其即位之初,不僅漠北、漠西蒙古不承認他的汗位,就是漠南蒙古內部也是四分五裂,林丹汗志在一統蒙古各部,恢復祖上榮光。
最初,林丹汗與努爾哈赤一樣都是不斷騷擾大明邊境,比如在1615年林丹汗便率軍3萬入侵明朝,自廣寧至錦州長達數百里的戰線上頻繁出擊,聲勢浩大。
與此同時,努爾哈赤在1616年建立了後金,以“七大恨”起兵造反。
大明、蒙古、後金,這便是當時東北亞的三大勢力。
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大明遼東經略楊鎬提出“制東夷在先款西虜” 的策略,東夷便是後金,西虜就是蒙古人。
1619年秋,大明派監軍王猷帶著四千兩白銀出使蒙古,與林丹汗結盟:林丹汗協助明軍守衛廣寧城,大明則每年賞銀4000兩(後來提高到了40000兩)。
應當說,結盟之後林丹汗是履行了盟約的。
1622年,努爾哈赤大舉進攻廣寧,林丹汗出動1萬蒙古軍馳援廣寧,然而趕到時廣寧守將王化貞已經倉皇棄城逃竄,於是林丹汗的軍隊又轉而守衛山海關。
然而,至崇禎即位後,大明與蒙古的關係開始惡化,原因在於崇禎拒絕繼續賞賜銀兩。
崇禎帝即位之後,對蒙古人“盡革其賞”,同時殺死林丹汗派去索賞的大臣,大明與蒙古的關係破裂,林丹汗遂於1628年大舉入侵大同。
至此,形勢變成了後金、蒙古、李自成三方圍攻大明之局。
崇禎確實勵精圖治想復興大明,但其並無能力改變明末內憂、外患、朝廷黨爭的三大困局,最終以自縊煤山給了大明一個交待。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這是崇禎最後的遺言。
-
4 # 無氣倒被人欺
林丹汗與明朝確切的說應該是聯合了一陣的,明朝前期的方針就是聯合蒙古,北韓,三方絞殺困死後金。這一政策的變化就在於袁崇煥這個牛皮大王主政遼東的時候全部破滅了。袁崇煥這牛皮大王坐視後金掃平林丹汗,降服北韓而坐視不理,而袁崇煥這牛皮大王給出的理由是趁此機會好修城堡。最終牛皮大王也落得個千刀萬剮的下場!
-
5 # 如史如畫
有幾個重要因素,與當時的滿、蒙、明三家關係密切。事實上,滿清王朝在與明朝的鬥爭中取得了飛速的軍事發展。他們不僅獲得了新的武器和裝備,而且在作戰方式上也有了質的改進。他們是一支贏得了許多戰爭並打敗了明朝軍隊的軍隊。即使明軍有火器和大炮,滿清王朝也能很快跟上。武器裝備的迅速進步使滿清王朝擁有了很強的戰鬥力,並在統一東北的基礎上成為一個小帝國。
另外,漠北蒙古已經在草原上被隔離太久了。林丹汗統一漠北很容易,但再次統一漠南和漠西卻很難。漠南蒙古與滿清結成了牢固的聯盟。蒙古本身已經有了很深的裂縫。因此,林丹汗的崛起似乎有很多機會和空間,但他無法抵擋努爾哈赤的攻擊。
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林丹汗一直害怕與滿族人直接作戰。大概就是當時雙方都入侵過明朝的邊境,在與明軍作戰中,可以看出滿軍的實力已經是更勝一籌了。因此,林丹汗的軍隊不僅比滿族的軍隊規模小,而且作戰實力比滿族的軍隊低。因此,林丹汗一直害怕與滿族人直接作戰,並採取了很消極的迴避策略。
綜合以上幾點原因,再加上滿,明,蒙三方是互相戒備的,所以草原之王林丹漢無法與明庭聯手對抗努爾哈赤。
-
6 # 香茗史館
後金的崛起,對於林丹汗和明朝來說都是個巨大的威脅,那麼雙方為何不聯手對付努爾哈赤呢?實際上是條件不允許。林丹汗雖然是蒙古可汗,但其實際控制部落及其有限,在其初步鞏固統治後,也曾與明朝共謀對付後金,然而隨著廣寧之戰的慘敗,再加上蒙古部落內部不穩,一直到蒙古被滅,林丹汗也始終沒有精力去對付後金了。
△林丹汗
草原各部早已分崩離析,林丹汗的統治並不穩固蒙古曾在達延汗統治時期一度實現中興,但由於蒙古一直實行聯邦式的統治,在達延汗去世之後,蒙古各部實際山已經處於半獨立狀態。林丹汗繼位之後,蒙古的汗權不振已經很久了,他雖然是名義上的蒙古可汗,實際上實力卻極為有限。
△林丹汗繼位後的蒙古情形
當時,漠南的科爾沁、內喀爾喀、土默特、鄂爾多斯諸部雖然承認其汗位,但卻均各自為政。漠北的外喀爾喀更是直接不承認蒙古大汗為草原共主。漠西的衛拉特人更是世代與蒙古為敵。林丹汗這個名義上的可汗,實際能夠統轄的只有察哈爾部的八個鄂托克。
△林丹汗首先要做的就是穩固統治
林丹汗繼位之後,一方面將察哈爾本部分為左右兩翼六個土綿,從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自己對察哈爾本部的統治。另一方面則利用《圖們汗法典》約束諸部,任命永謝布部的卻熱斯塔布囊為大汗的代表,管理右翼三萬戶蒙古諸部(即鄂爾多斯部、土默特部和永謝布部),任命內喀爾喀的錫爾呼納克洪臺吉輔助大汗管理左翼蒙古諸部(即察哈爾部、兀良哈部和喀爾喀部)。
△達延汗劃分的左翼蒙古和右翼蒙古
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林丹汗又建察漢浩特作為政治中心,命令各部首領到此朝覲、納貢與議事。透過一系列的手段,林丹汗一定程度實現了對漠南蒙古各部的統轄,但仍不夠穩固。
為對抗後金,明朝首選的聯盟物件卻並非林丹汗後金在遼東崛起之後,於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以“七大恨”為由,對明朝發動進攻,而明朝在次年的薩爾滸之戰戰敗之後,便已經想到了林丹汗。當時戶科給事中應震、山西道御史馮嘉會、兵部尚書黃嘉善等大臣均建議採取“以夷攻夷”的策略。
△薩爾滸之戰後明朝開始與蒙古結盟
那麼明朝為何不選擇與林丹汗結盟呢?原因就在於明朝對林丹汗的處境也很清楚。例如早在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四月,兵科給事中宋一韓便在《邊事大略》奏文中稱“獨凌丹憨新立,眾虜煽惑,都會、歹青等陽順陰逆,安能不相率響應?此遼東之情形也”,並稱林丹汗為“窮餓之虜”。次年七月,兵部尚書蕭大亨又上書稱“幼憨嗣立,懦弱未威”。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遼東巡撫熊廷弼也認為林丹汗“尚不能統眾”。
△於榮光版的努爾哈赤
可見,明朝不僅知道林丹汗只是名義上的蒙古可汗,更認為林丹汗此人野心不小,畢竟林丹汗為了獲得與明朝的貿易權,曾在1612年和1615年多次率兵犯邊,雙方關係並談不上融洽。
於是,為了對付後金,明朝首先選擇了更加靠近後金的內喀爾喀。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薩爾滸之戰後不久,努爾哈赤再度率兵圍攻鐵嶺,內喀爾喀之中最有實力的宰賽(齋賽)率萬人援明,然而在援軍抵達時鐵嶺便已然失守,在與後金的交戰中又遭遇大敗,宰賽及其二子與巴克、色本、桑噶爾等均被俘獲。
△林丹汗為了“賞銀”與明朝結盟
同年八月,明朝的另一個屏障葉赫部被滅,明朝至此才將注意力轉移到林丹汗身上。而林丹汗為了統一蒙古各部,也急需要明朝的“賞銀”來壯大自己,於是在雙方達成每年賞銀4000兩(翌年提高為40000兩)的協議後,由林丹汗協助明軍守衛廣寧城。
林丹汗與明朝的蜜月期極短,廣寧之戰後聯盟名存實亡林丹汗和明朝結盟之後,為了順利獲得“賞銀”,林丹汗自然要有所表示,但同時他又不想直接與後金開展,於是他於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十月派人出使後金,帶去了一份“詞意驕悖”的國書。
△林丹汗的國書把努爾哈赤氣的不輕
在這份國書之中,林丹汗自稱“四十萬蒙古國之主巴圖魯成吉思汗”,反稱努爾哈赤為“水濱三萬女真之主”,並警告努爾哈赤不得進犯廣寧。面對林丹汗的這封國書,後金方面雖然怒不可遏,但由於此時努爾哈赤正在迫使內喀爾喀與自己結盟,因而並未加以理會。
在內喀爾喀與後金結盟之後,努爾哈赤這才將矛頭對準了林丹汗,他先是慫恿林丹汗與自己結盟討伐明朝。正與明朝處於蜜月期的林丹汗不僅拒絕了努爾哈赤的提議,還扣押了後金的使臣碩色烏巴什。半年後,內喀爾喀傳來訊息說使者碩色烏巴什被林丹汗所殺(虛假訊息),努爾哈赤一怒之下便斬殺了林丹汗的使者康喀爾拜虎。不過即使如此,林丹汗也並沒有直接與後金開戰。
△熊廷弼雕像
努爾哈赤佔據遼、沈之後,開始圖謀攻佔廣寧,遼東經略熊廷弼對此有所察覺,他認為林丹汗實際上並不可靠,因此主張應該加強士兵訓練,壯大自己。奈何廣寧巡撫王化貞卻非常信任林丹汗許諾的“四十萬援軍”,甚至對林丹汗許下了1萬兩銀子的嘉獎。
明朝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努爾哈赤大舉進攻廣寧,二十日渡過遷河,包圍西平堡、鎮武堡、間陽騷,王化貞所期盼的“四十萬”援軍並未出現,明軍全線潰敗,只得棄廣寧城退守山海關,二十三日後金軍攻破廣寧城,並佔領江西四十餘城。
△此後林丹汗只能被動應對而無力出擊
廣寧之戰後,對於林丹汗的背約,明廷雖然極為惱怒,但為了防止後金繼續向蒙古滲透,甚至繞過山海關而南下,還是對林丹汗進行了賞賜和安撫,但雙方的聯盟關係卻已經是名存實亡。
林丹汗則因為內喀爾喀轉投後金,而原本已經臣服於他的左翼各部也已經蠢蠢欲動,為了穩定內部局勢,林丹汗也只好將主要精力放在了鞏固內部統治上,一直到被後金逐步蠶食消滅為止。
-
7 # 春秋正義
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後裔,名義上的蒙古大汗,實際上只轄漠南蒙古的察哈爾部,漠北的外喀爾喀、漠西的衛拉特壓根就不鳥他,甚至漠南的科爾沁、土默特等部落也是貌合神離,稱他是蒙古大汗,其實也是抬舉。
1.攘外必先安內,以統一蒙古為己任
林丹汗畢生的偉願是恢復成吉思汗的宏圖大業,統一蒙古,因此他採取的戰略一直都是“攘外必須先安內”,面對後金的攻勢,他始終避開兵鋒,而對於明朝的招撫,他則是照單全收,但做事嘛,就呵呵了。林丹汗是蒙古的大汗,無論攻後金,還是攻大明,都無益於他的大元夢。
例如1615年,林丹汗親率3萬大軍傾巢而出,對廣寧至錦州數百里的明軍補給線進行攻擊,史稱“虎墩兔憨為虜中名王,尤稱桀驁”,值得注意的是,廣寧一直是察哈爾部與明朝茶馬互市的重鎮,明朝由錦州往遼東防線運輸物資,林丹汗此舉無疑是搶點東西,顯示部落首領的威風,並沒想著得罪大明。到12年後林丹汗以送還擄掠的明朝人口,獲得了與明朝開放互市的權利。
而對於更具侵略性的後金,林丹汗顯然意識到了這不是個善茬,除了扣下使者、送份國書挑釁一下,他也沒做什麼能打疼努爾哈赤的事,倒是聽命於他的內喀爾喀部聯明攻金,結果大敗而歸,連首領宰賽都被俘虜了。
2.欺軟怕硬,遠遁漠西躲避後金
在宰賽被俘後,林丹汗倒也曾試圖展示他作為蒙古大汗的威風,命部下率2000騎兵攻打瀋陽劫獄。不知是林丹汗過於輕視後金,還是真不想救宰賽,大明十萬遼東軍隊都沒能擋住八旗鐵騎,區區兩千蒙古兵,塞牙縫都不夠。果不其然,這兩千人城下喊個話就溜了,後來還是內喀爾喀部以上萬頭牲畜才將宰賽贖回來,如果你是內喀爾喀部,你會對自己這位所謂的大汗有什麼想法?
當時林丹汗其實採取了與明朝聯合抗金的策略,但只是表面做做功夫,在廣寧失陷後,察哈爾部與明朝互市的重鎮也沒了,明朝應允的每年賞銀四千兩當然也不能兌現,在物資匱乏下,蒙古諸部的內亂就逐步凸顯了。
這時考驗一個蒙古大汗的能力是否合格的機會就到了。由於內喀爾喀部與後金之前的來往通婚、盟誓(其實迫不得已),但一心要統一草原的林丹汗可受不了這樣的不敬,他準備偷偷剷除這不聽話的小弟。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蒙古部落投奔後金,林丹汗顏面盡失。
其實林丹汗有機會挽回這樣的局面,當時的努爾哈赤其實也對內喀爾喀部出爾反爾不滿,但當這位昔日的小弟向林丹汗求援時,這位平時熱衷於收保護費的大佬居然不予理睬,還出兵包圍主動投奔後金的科爾沁部。原本一場滿蒙之間的惡戰不可避免,可惜林丹汗欺軟怕硬,居然被莽古爾泰的五千騎兵嚇跑,毛都沒碰到就撤退了,科爾沁部就此歸後金。
當然林丹汗這麼做也不是沒有原因的,他利用後金的攻勢,打著“服從者養之,拒敵者被殺”的旗號趁機兼併了原本貌合神離的內喀爾喀殘部,大有蔣某人借日本人之手取消雜牌軍番號的風範。
然而隨著後金實力漸長,這位草原霸主卻不戀故地,堅決拔營西去,堅定地走統一蒙古之路,向漠西蒙古發起攻擊,漠西蒙古不堪一擊,表面上看林丹汗雄才偉略,可代價便是漠南蒙古盡歸後金所有。
3.窮途末路,惡狗爭食地進攻大明
儘管林丹汗得到了漠西蒙古,但不曾想此時正值小冰河時期,“塞外霜早, 顆粒無收兼厲疫盛行”,生態環境原本就比關內農耕文明脆弱的草原,更是使得林丹汗的部眾陷入絕境。“插(察哈爾部)之疲甚、餓甚、窮甚”,其兵員嚴重減耗,“插有馬約備僅收四萬,插眾不滿五萬”。
在這種情況下,崇禎帝即位,這位天真的天子一上來就取消了與蒙古部落的互市封貢,無疑給了絕境中的林丹汗一記悶棍。於是乎蒙古各部重操舊業,幹起了打家劫舍的老本行,自1628年起林丹汗年年犯邊,甚至差點攻陷重鎮太原,到了1633年至1634年,更是連續數月出兵,連名將洪承疇都出馬來解決邊患。然而虜愈急著搶掠,越說明草原的物資匱乏程度。史載“殺人易食”,林丹汗已到窮途末路。
然而後金並沒打算放過他,即位的皇太極連續出兵遠征察哈爾,誓要將林丹汗舊部趕盡殺絕,1632年更是舉滿蒙十萬之眾踏平察哈爾,林丹汗連夜渡過黃河倉皇逃竄到青海,於1634年犯天花死於青海大草灘。
縱觀林丹汗的一生,可以發現這是個名過其實的首領,他沒有一統草原的能力,對明朝也只是為了獲得經濟利益,實際上並沒有實在的聯合,而對於強敵後金,他更加沒有應對的方法,蒙漢不能聯合,這對明朝來說同樣是個遺憾。
回覆列表
因為明朝是一個“政治正確”大過於天的朝代
這個意識形態的來源,來自於明朝的立國方式--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站在道德的巔峰之上,所以本能的拒絕各種“政治不正確”的操作,比如和親咯、歲幣咯、割地賠款咯、遷都咯,發展到最後,甚至連對外和談,都變成賣國的一種方式,因為在明朝人(從皇帝到朝廷命官到民間百姓)看來,和談就是妥協,妥協就是背叛......
這從兩方面說,有利的一面,讓這個國家整體上更加剛強,在應對外敵挑戰時候思想比較統一,不會出現“靖康之變”那種由於一味妥協而導致亡國的失誤操作(兩宋的往事教訓對明朝的意識形態影響極大)。
從負面影響看,讓這個國家在處理大問題上時候,缺乏迴旋的餘地,缺乏以柔克剛的思維,不能接受暫時妥協讓步以求喘息再反撲的思維。一路硬肛到底倒驢不倒架子,可終究還是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