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功賣友青雲直上 簡介 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泉州安溪湖頭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進士,進翰林,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他為官期間,政績顯著,貢獻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表彰其功。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光地出生於有詩書教養的富紳之家。自幼聰穎,五歲便從師授讀,“未嘗一啟齒,發聲試之,輒已成誦,不失一字。善屬對,矢口驚人。塾師弗能教也”。青少年時期是在認真研讀經史百家書中度過的。他尤其致力宋明理學的探求,“以濂洛關閩為門徑,以六經四子為依歸”。康熙三年(1664年)試策論舉於鄉,九年中二甲二名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十二年二月充會試同考官。十月,請求省親歸裡,從此迎來了他一生中的重大轉折。 就在李光地省親歸裡的這年十一月,平西王吳三桂據云南叛清,次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起兵響應,不久,定南王尚之信也在廣東反清,一時間長江以南形勢險惡。踞福建的耿精忠為維繫其統治,多方收羅人才。耿精忠更逼令福建各地知名人物齊集福州,出任偽職。李光地幾乎同時收到了耿精忠和堅持抗清的鄭經逼降、誘降之信。第二年,即康熙十四年年初李光地派其叔李日蠁[xiǎng] 至福州探聽訊息。這時與李光地同榜進士侯官(今福州)人編修陳夢雷,也因回鄉省親之故被逼授偽翰林院編修之職,夢雷不受,耿精忠怒降其為戶部員外。陳夢雷託病不出與之周旋。當他見李光地之叔前來,並得知李光地亦即將來福州之訊息,大為震驚,遂亟催促其“速歸”,並請其勸阻李光地千萬勿自蹈凶地,“勿陷網羅”。他又恐李日蠁[xiǎng] 不能勸阻李光地,於是特派人輔之同行。正當此時,李光地已“自泉州五百里外,方巾大袖”,來到省城福州,投見耿精忠,繼至陳夢雷家。陳夢雷對其輕率投耿精忠甚為忿慨,不願與見。後在陳夢雷之父的解勸下,兩人相見。陳夢雷將“耿逆之狂悖,逆黨之庸闇,兵勢之強弱,間諜之機宜”,向李光地作了詳盡的分析介紹。李光地“見其鑿鑿可聽,始為恍然”。於是兩人商定,陳夢雷繼續留在福州“從中潰其心腹,睽其黨與”,做內應;李光地藉口父病速歸,並遣人從山路將耿軍虛實速報朝廷。陳夢雷表示在耿精忠面前設法關照李光地全家安全,並以“全家八口為保”。李光地說:“果能保全者,本朝恢復日,君之事予任之。”又說:“他日幸我之成功,則能白爾之節;爾之節顯,則能白我之功。”未幾日,李光地以父病離福州歸安溪。 五月,李光地遂具密疏陳破賊機宜。疏中首先表白心跡說:“臣自彼等構亂以來,遁逃山谷中,彼遣人延至再三,臣以死固拒,幸未汙清節,以辱朝廷。”接著詳細分析了耿精忠所盤踞的“疆域偏小,糧稅稀薄”的福建,現已“糧盡兵疲,而彼等勢已窮矣”的形勢。他建議清朝的“南來大兵誠宜以急攻為主,不可假以歲月,恐生他變。”他指出,當時敵人的動向是,“耿逆方悉力於仙霞、杉關,鄭敵亦並命於漳潮之界。惟汀州小路與贛州接壤,彼所置守禦不過千百疲卒”,因此,“宜因彼防之疏,選精兵萬人或五六千人,詐為入廣之兵,道經贛州,遂轉而向汀州,為程七八日耳。彼等聞急趨救,非月餘不至,則大軍入閩久矣。此所謂避實擊虛,迅雷不及掩耳也”。這樣,敵人則“不戰自潰”。此疏對敵我雙方情形之分析及出兵佈陣的建議很有見地,但疏中卻隻字未提與陳夢雷共謀之事,更未聯名,只具他個人名字。後來他向陳夢雷的解釋是:“誠恐事洩俱斃無益。”因道途險阻,此疏置蠟丸中,遣家僮夏澤出杉關奔赴京師。當時京中官員以夏澤“自賊中來,慮有他變,弗敢以聞”。獨李光地之同里人、學士富鴻基毅然冒風險據實代奏。 康熙帝見疏之後讚許備至,特諭大學士說:“編修李光地不肯從逆,避入山中,具疏遣人前來密陳地方機宜,具見矢志忠貞,深為可嘉”,並下兵部錄其疏令領兵大臣知之。當時,由於廣東尚之信叛亂,江西吃緊,清兵加意防守贛州、南安,未能抽出兵力按李光地建議挺進福建。但浙江的清兵卻屢次擊敗耿軍,因此乘勝追擊,遂由衢州深入,十五年九月,攻下險要的仙霞關,長驅直入,一舉收復建寧、延平,插向福州。十月,大勢已去的耿精忠窘迫乞降。康親王傑書駐師福州,令都統拉哈達、齎塔等進剿深入福建的鄭經部隊,並留心訪問李光地。 康熙十六年正月,拉哈達麾軍收復泉州,得知李光地離安溪縣七十里結寨而居,因遣人以所奉上諭宣示。李光地於是往見哈拉達於漳州軍營,他再次傾述了自己忠於朝廷的心跡。不久康親王奏報中列舉許多抗逆人物,但卻沒有陳夢雷的名字。其中對李光地的評價是:“蹇遭賊亂,顛沛不渝,矢志為國,始終不肯從逆,以全名義,應予表揚。”得旨:“李光地不肯從逆,差人密奏地方機宜,忠貞茂著,深為可嘉,著從優議敘。”部議於額外升為侍講學士,康熙帝特為下令“著於額外升為侍讀學士”。不久,李光地北上進京赴任,到了福州,再次與陳夢雷相會。他對陳夢雷說:“爾報國之事非一,吾當一一入告”,並寫長詩相贈,中有“李陵不負漢,梁公亦反周”之句,讚美他身陷敵中,而忠於朝廷。但朝廷並不瞭解陳夢雷的情況,此時最瞭解也最能證明陳夢雷赤子之心者只有李光地。陳夢雷對李光地完全信任,也寄予了巨大的希望。實際上李光地卻將獻蠟丸疏之事完全據為己功,他閉口不談陳夢雷之功,終使陳夢雷落得個“從賊”之名而“負謗難明”。這不僅是陳夢雷的不幸,也是李光地的不幸。當陳夢雷從矇蔽中清醒之後,怒揭李光地的卑劣行為。從此陳李公案一直未息,這是李光地一生中很不光彩的一頁。 李光地到福州不久,未及起程進京,便因丁父憂而回鄉守制。十七年三月,同安人蔡寅詭稱明裔糾眾萬餘,頭纏白布,號白巾軍奮起抗清,進犯安溪。李光地募鄉勇百餘人扼守險要,並要求鄉人“毋資賊糧”,白巾軍因乏糧解圍而去,安溪得保。六月,鄭經抗清軍總統劉國軒率兵攻陷海澄、漳平、同安、惠安等縣,繼而圍困泉州,斷萬安、江東二橋,造成泉州南北援絕,形勢危殆,“泉人洶懼”。李光地一方面派善於泅水者,從水關入城慰勉泉州守軍堅守待援,一方面派遣兄弟、親戚等分路告急以迎接援軍。當時拉哈達駐師漳州,正值江水泛漲,長泰大路被水阻隔,乃導之由漳平、安溪小路挺進。李光地派叔父李日蠁率百餘名鄉勇渡石珠嶺,“以木接護衝圮窄岸,其溜深馬難涉者,築浮橋以待”。李光地親自“出迎十里外,具牛羊雞豚等物饋勞大軍。又倡率里人輸送米糧”。同時派弟光垤、光垠率千餘名鄉勇度白鴿嶺,迎巡撫吳興祚於永春,從而被阻隔的清朝兩路大軍“遄行無阻”,直抵泉州城下,大破鄭軍。鄭軍潰退海中,泉州圍解。十一月,拉哈達具疏稱讚李光地“為國盡勞,請加議敘”。康熙帝發諭旨:“李光地當閩地變亂之初不肯從逆,具疏密陳機宜,殫竭忠貞。今又遣人迎接大兵,指引道路,平險隘,治浮橋,饋食物餉軍,率民兵備辦糧米,供給兵眾口糧,矢志滅賊,實心為國,深為可嘉。”於是從優授為學士,服滿赴京遇缺即補。十二月,李光地上疏推功將帥而辭新命。他說泉州圍解“乃將帥仰奉威靈,拯百萬垂危之命延及臣家,微臣其何功之有哉!”他又以極為謙恭的態度說:“以將軍拉哈達率滿漢萬餘之兵,行朝天、石珠嶺鳥道之險,馬喑僕病,千里赴難,推美於臣,而臣儼然遂蒙優敘,典雖至渥,心則何安?”又說,“念臣資質蠢愚,了無才藻,獨從少為六經性理章句之學,粗有綸緒。自壬子、癸丑(按指康熙十一、十二兩年)間,以翰林編修簪筆侍從,爾時固已仰承聖訓。每自念此,生得以章句末學,執經敷義少佐高深,此臣之願也。至於館閣學士之職,主於贊畫樞機、分載文獻,自非老成知軍國大體及有文章聲望者不能稱也。臣年才三十,筮仕日淺,典故未諳,文采不贍,豈宜冒昧而服大僚”,因而懇請辭去所授學士之官。在懇切謙恭的態度中表達了自己的願望。康熙帝覽奏後諭令說:“已有成命,著即祗遵,不必辭。”但李光地此舉卻給康熙帝留下了極好的印象。他仍然居喪於家,“讀書味道”,探討哲理。 康熙十九年八月,李光地服除,奉母赴京入值。康熙帝下令不必候缺,即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閏八月,康熙帝御乾清門召李光地,命其奏進家居時所作。李光地遂彙集讀書筆錄及論學文章為一卷,另加一序言進上。其序言對康熙帝做了肉麻的吹捧,如說:“學之繫於天下大矣。”“我皇上天挺其姿,神授之識,生知乃復好古,將聖而又多能,其潛思實體,朝講夕誦,非堯舜之道不陳於前,非天人性命之書不遊於意。臣竊謂我皇上非漢唐以後之學,唐虞三代之學也。臣窮海末儒,蔽於聰明,局於聞見,四十無聞,沒身為恥。今太陽之下爝火益微,抱卷趑趄,隕越無地。皇上之學也,近不敢背於程朱,遠不敢違於孔孟。誦師說,守章句,佩服儒者,屏棄異端,則一卷之中或可以見區區之志焉。”又說孟子謂堯舜以來五百年必有王者興,“而統一續,此道與治之出於一者也”。他說:“自朱子以來至我皇上又五百年,應王者之期,躬聖賢之學。天其殆將復起堯舜之運而道與治之統複合乎!”從“理論”上對康熙帝做了無與倫比的讚頌。李光地在這裡完全看準了康熙帝稽古右文尊崇理學的意圖,可謂投其所好。從此,他更以自己的學問獲得康熙帝的寵信。他“謀畫多稱上意”,“深見契納”二十年七月,佔據臺灣的鄭經一死,他便立即上奏說:“鄭錦已死,子克塽幼,部下爭權,宜急取之”,並建議任用素習海上情形的內大臣施琅領兵往取。康熙帝完全採納了他的建議,終於收取臺灣。這是李光地為清朝立下的又一大功。 就在李光地出任內閣學士,倍受康熙帝寵信之時,陳夢雷卻被誣以投降耿精忠出任大學士,處境岌岌可危。事實已使陳夢雷看清了李光地貪功賣友、陰險毒辣的真面目。他悲憤至極,於七月份寫下了《告都城隍文》,開始揭露李光地的背信棄義行為。九月,即李光地出任內閣學士的第二個月,陳夢雷被逮入獄。第二年(康熙二十年)四月,廷鞫以死刑論。但因陳夢雷公開揭露李光地欺君賣友之事,早已在朝廷中引起強烈反響,許多人譴責李光地而同情陳夢雷。李光地也看到了這點,他承認同榜進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張玉書、徐乾學及左贊善王掞等,“都還信他(指陳夢雷)的話”的事實。他們對李光地在這件事的所作所為深感遺憾。徐乾學甚至代李光地起草一份疏稿,反映陳夢雷在耿精忠叛亂時有功國家的表現,逼李光地上奏。在眾目睽睽之下,李光地難以拒絕,遂具名上奏康熙帝,請求寬免陳夢雷。奏疏中說:“臣叔日蠁潛到其家探聽,夢雷涕泣言隱忍偷生,罪當萬死。然一息尚存,當佈散流言,離其將帥,散其人心,庶幾報國家萬一。臣叔回述此語,臣知其心未喪也。”又說陳夢雷曾“言敵勢空虛,屢欲差人抵江浙軍前迎請大兵,奈關口盤詰難往。因詳語各路虛實,令歸報臣。此密約兩次,知其心實有可原者也。”此疏還是起了作用,二十一年正月,陳夢雷被免死流放。但這份奏疏中顯然迴避了一個重要情節,即陳李共謀獻蠟丸疏事,僅說他“其心未喪”,“其心實有可原”。這是說陳夢雷並無可以獎賞的報國之功,有的只是可以諒宥的罪過而已。其本質仍未離貪功賣友。對此,陳夢雷當然憤慨不已。李光地散佈說陳夢雷責怪他不言蠟丸事,與他“鬧不已”。他說:“本即徐健庵(徐乾學)與他自己做的,我何嘗改他一字!他自己說不上的話,卻教我說,可笑。”當然李光地知道刪改與否,是任何人都無法核實的問題。他還散佈說,陳夢雷的話是“徐健庵教他如此說”。四月,陳夢雷被押離京師,踏上了流放的道路。李光地對這位昔日“同年中最相善”的好友,發了點慈悲,“有資斧之贈”,但遭到陳夢雷的拒絕。 五月,李光地請假送母歸裡。四年後,即康熙二十五年七月,李光地由故里回京。這時,儘管徐乾學已將陳夢雷所寫的揭露李光地醜行的《絕交書》,呈進康熙帝,但也絲毫未影響康熙帝對李光地的信任,他下令不必候缺,即任原官。從此李光地步步高昇,十月,充經筵講官,十二月升為翰林院掌院學士,仍兼禮部侍郎,六天後,又充日講起居注官。二十六年正月,教習庶吉士,三月,以母親請假歸省,康熙帝下旨:準其歸省,懸缺以待。這是極大的信任與榮耀。這引起了許多朝臣的注意。李光地陛辭時,面奏侍讀學士德格勒學博文優。不久,德格勒擢任掌院學士,旋被劾私抹起居注而罷官論罪。這年年底,康熙帝最尊敬的祖母孝莊文皇后逝世。二十七年三月,李光地回京,即被禮部劾奏:在途遷延,以三品卿員未及叩謁太皇太后梓宮,遂交吏部議處降五級呼叫。最重孝道的康熙帝卻下令:寬免勿問。四月初一,康熙帝以李光地曾面奏德格勒事,命廷臣詰問。李光地供稱:“此皆我識人不明,交友不慎所致。”“我妄奏是實,此皆系我之罪,更無辯處。”康熙帝因此下諭說:“李光地先奏德格勒所學甚博,文章甚優,亦善佔易卦。德格勒又稱李光地若以總督、提督任用,令同伊母赴任則來,若於別處任用,必不肯來。因伊等互相陳奏,朕欲辨其真偽優劣,特加考試。”結果德格勒所作之文,朝中大小官員一致認為“全無文義,甚屬陋劣,事已昭著”。他說本“應將李光地治罪,但李光地前為學士時,凡議事不委順從人。臺灣之役,眾人皆謂不可取,獨李光地以為必可取,此其所長。除妄奏德格勒外,亦別無如此啟奏之事,姑從寬免其治罪,令為學士。嗣後勿再妄冀外任,並希圖回籍。宜痛加改省,勉力盡職。”由於康熙帝堅定不移地信任,李光地不僅再一次得免獲咎,而且官運愈加亨通,九月,充武會試主考官;二十八年五月,改通政使;十二月,摧任兵部右侍郎;三十年二月,充會試副考官;九月奉命同侍郎博霽、徐廷璽與原任河道總督靳輔,視察黃河應修險工;三十三年,提督順天學政。他的仕途可謂一帆風順,但他的偽詐面孔也越來越為眾人所憎惡。 康熙三十三年四月,李光地聞母親病故,這時康熙帝首先下諭旨說:“提督順天學政關係緊要,李光地特行簡用,著在任守制。”李光地於是上疏奏稱荷蒙聖恩,怎敢不竭誠報效,念蟲蟻微情,亦須盡孝。因請假九個月歸裡治喪,十二月返任,不誤歲科兩科兩試。他這是想盡忠盡孝、於公於私兩相兼顧之計。不料卻有違於盡孝的教條,當即被人抓住把柄,一時間輿論大譁,攻訐之聲四起。御史沈愷曾、楊敬儒首先交章論劾,抨擊其不遵為父母回籍守制三年的古訓,是“靦顏充位”、“潦草塞責”。疏上,康熙帝仍然命李光地遵行在任守制之前旨。接著給事中彭鵬又上疏指責李光地不請終制,“忽以三年之通喪請為九月之給假”,是貪戀祿位,它“於禮則悖、於情則乖、於詞則不順”,並詳細陳述了李光地有十不可留,而要害問題是李光地的不孝。疏中說:“上諭十六章首曰敦孝悌以重人倫。”“不乞守制而請給假,非所以體上諭教敦孝意也。”這是“悖聖訓而失本心”,“未聞不孝而能忠者也”。疏中又指出“數日之內,長安道上無不指光地為貪位而忘親,司文而喪行,大損其生平”。他因此請求皇帝“重其罰”。康熙帝覽奏後很為震動,傳旨詢問彭鵬。彭鵬又上一疏,稱曰:“皇上令光地在任守制或以此試光地耳。光地深文厚貌,道仁道義,言忠言孝,一試諸此,而生平心術品行,若犀燃鏡照而無遁形。”他揭露李光地請九個月假是“外以欺人則為喪心”,“內以欺己則為挾術”。“夫為人子而甘於喪心,為人臣而敢於挾術,兩者均罪,光地必居一焉。以此赴任不可,以此回籍猶不可。”他認為李光地所謂的道學的虛偽面孔已經“敗露”。因此建議皇上:“察光地患得患失之情,破光地若去若就之局。不許赴任,不許回籍,春秋誅心,如臣所請。”分析揭露得有理有據。至此,康熙帝再也無法迴護,於是將彭鵬的前後兩疏一併下九卿議論,終於下令:李光地解任,不許回籍,在京守制。這是李光地的偽道學形象在眾面前的又一次大暴露、大失敗。 但是,這一切並未削弱康熙帝對李光地的信任與倚重。三十五年李光地服闕,仍命任順天學政,三十六年四月,授工部右侍郎,九月,改任左侍郎仍留任學政。三十七年十月,康熙帝東巡,於盛京召見陳夢雷。儘管陳夢雷於召對中揭露了李光地在蠟丸疏一事上的“欺君賣友”行為,陳夢雷受到康熙帝的賞識也從此獲赦回京,在誠親王處行走,但也仍然沒有動搖康熙帝對李光地的信任。十二月,李光地即改任直隸巡撫,這是權勢赫赫的肥缺。
貪功賣友青雲直上 簡介 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泉州安溪湖頭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進士,進翰林,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他為官期間,政績顯著,貢獻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表彰其功。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光地出生於有詩書教養的富紳之家。自幼聰穎,五歲便從師授讀,“未嘗一啟齒,發聲試之,輒已成誦,不失一字。善屬對,矢口驚人。塾師弗能教也”。青少年時期是在認真研讀經史百家書中度過的。他尤其致力宋明理學的探求,“以濂洛關閩為門徑,以六經四子為依歸”。康熙三年(1664年)試策論舉於鄉,九年中二甲二名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十二年二月充會試同考官。十月,請求省親歸裡,從此迎來了他一生中的重大轉折。 就在李光地省親歸裡的這年十一月,平西王吳三桂據云南叛清,次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起兵響應,不久,定南王尚之信也在廣東反清,一時間長江以南形勢險惡。踞福建的耿精忠為維繫其統治,多方收羅人才。耿精忠更逼令福建各地知名人物齊集福州,出任偽職。李光地幾乎同時收到了耿精忠和堅持抗清的鄭經逼降、誘降之信。第二年,即康熙十四年年初李光地派其叔李日蠁[xiǎng] 至福州探聽訊息。這時與李光地同榜進士侯官(今福州)人編修陳夢雷,也因回鄉省親之故被逼授偽翰林院編修之職,夢雷不受,耿精忠怒降其為戶部員外。陳夢雷託病不出與之周旋。當他見李光地之叔前來,並得知李光地亦即將來福州之訊息,大為震驚,遂亟催促其“速歸”,並請其勸阻李光地千萬勿自蹈凶地,“勿陷網羅”。他又恐李日蠁[xiǎng] 不能勸阻李光地,於是特派人輔之同行。正當此時,李光地已“自泉州五百里外,方巾大袖”,來到省城福州,投見耿精忠,繼至陳夢雷家。陳夢雷對其輕率投耿精忠甚為忿慨,不願與見。後在陳夢雷之父的解勸下,兩人相見。陳夢雷將“耿逆之狂悖,逆黨之庸闇,兵勢之強弱,間諜之機宜”,向李光地作了詳盡的分析介紹。李光地“見其鑿鑿可聽,始為恍然”。於是兩人商定,陳夢雷繼續留在福州“從中潰其心腹,睽其黨與”,做內應;李光地藉口父病速歸,並遣人從山路將耿軍虛實速報朝廷。陳夢雷表示在耿精忠面前設法關照李光地全家安全,並以“全家八口為保”。李光地說:“果能保全者,本朝恢復日,君之事予任之。”又說:“他日幸我之成功,則能白爾之節;爾之節顯,則能白我之功。”未幾日,李光地以父病離福州歸安溪。 五月,李光地遂具密疏陳破賊機宜。疏中首先表白心跡說:“臣自彼等構亂以來,遁逃山谷中,彼遣人延至再三,臣以死固拒,幸未汙清節,以辱朝廷。”接著詳細分析了耿精忠所盤踞的“疆域偏小,糧稅稀薄”的福建,現已“糧盡兵疲,而彼等勢已窮矣”的形勢。他建議清朝的“南來大兵誠宜以急攻為主,不可假以歲月,恐生他變。”他指出,當時敵人的動向是,“耿逆方悉力於仙霞、杉關,鄭敵亦並命於漳潮之界。惟汀州小路與贛州接壤,彼所置守禦不過千百疲卒”,因此,“宜因彼防之疏,選精兵萬人或五六千人,詐為入廣之兵,道經贛州,遂轉而向汀州,為程七八日耳。彼等聞急趨救,非月餘不至,則大軍入閩久矣。此所謂避實擊虛,迅雷不及掩耳也”。這樣,敵人則“不戰自潰”。此疏對敵我雙方情形之分析及出兵佈陣的建議很有見地,但疏中卻隻字未提與陳夢雷共謀之事,更未聯名,只具他個人名字。後來他向陳夢雷的解釋是:“誠恐事洩俱斃無益。”因道途險阻,此疏置蠟丸中,遣家僮夏澤出杉關奔赴京師。當時京中官員以夏澤“自賊中來,慮有他變,弗敢以聞”。獨李光地之同里人、學士富鴻基毅然冒風險據實代奏。 康熙帝見疏之後讚許備至,特諭大學士說:“編修李光地不肯從逆,避入山中,具疏遣人前來密陳地方機宜,具見矢志忠貞,深為可嘉”,並下兵部錄其疏令領兵大臣知之。當時,由於廣東尚之信叛亂,江西吃緊,清兵加意防守贛州、南安,未能抽出兵力按李光地建議挺進福建。但浙江的清兵卻屢次擊敗耿軍,因此乘勝追擊,遂由衢州深入,十五年九月,攻下險要的仙霞關,長驅直入,一舉收復建寧、延平,插向福州。十月,大勢已去的耿精忠窘迫乞降。康親王傑書駐師福州,令都統拉哈達、齎塔等進剿深入福建的鄭經部隊,並留心訪問李光地。 康熙十六年正月,拉哈達麾軍收復泉州,得知李光地離安溪縣七十里結寨而居,因遣人以所奉上諭宣示。李光地於是往見哈拉達於漳州軍營,他再次傾述了自己忠於朝廷的心跡。不久康親王奏報中列舉許多抗逆人物,但卻沒有陳夢雷的名字。其中對李光地的評價是:“蹇遭賊亂,顛沛不渝,矢志為國,始終不肯從逆,以全名義,應予表揚。”得旨:“李光地不肯從逆,差人密奏地方機宜,忠貞茂著,深為可嘉,著從優議敘。”部議於額外升為侍講學士,康熙帝特為下令“著於額外升為侍讀學士”。不久,李光地北上進京赴任,到了福州,再次與陳夢雷相會。他對陳夢雷說:“爾報國之事非一,吾當一一入告”,並寫長詩相贈,中有“李陵不負漢,梁公亦反周”之句,讚美他身陷敵中,而忠於朝廷。但朝廷並不瞭解陳夢雷的情況,此時最瞭解也最能證明陳夢雷赤子之心者只有李光地。陳夢雷對李光地完全信任,也寄予了巨大的希望。實際上李光地卻將獻蠟丸疏之事完全據為己功,他閉口不談陳夢雷之功,終使陳夢雷落得個“從賊”之名而“負謗難明”。這不僅是陳夢雷的不幸,也是李光地的不幸。當陳夢雷從矇蔽中清醒之後,怒揭李光地的卑劣行為。從此陳李公案一直未息,這是李光地一生中很不光彩的一頁。 李光地到福州不久,未及起程進京,便因丁父憂而回鄉守制。十七年三月,同安人蔡寅詭稱明裔糾眾萬餘,頭纏白布,號白巾軍奮起抗清,進犯安溪。李光地募鄉勇百餘人扼守險要,並要求鄉人“毋資賊糧”,白巾軍因乏糧解圍而去,安溪得保。六月,鄭經抗清軍總統劉國軒率兵攻陷海澄、漳平、同安、惠安等縣,繼而圍困泉州,斷萬安、江東二橋,造成泉州南北援絕,形勢危殆,“泉人洶懼”。李光地一方面派善於泅水者,從水關入城慰勉泉州守軍堅守待援,一方面派遣兄弟、親戚等分路告急以迎接援軍。當時拉哈達駐師漳州,正值江水泛漲,長泰大路被水阻隔,乃導之由漳平、安溪小路挺進。李光地派叔父李日蠁率百餘名鄉勇渡石珠嶺,“以木接護衝圮窄岸,其溜深馬難涉者,築浮橋以待”。李光地親自“出迎十里外,具牛羊雞豚等物饋勞大軍。又倡率里人輸送米糧”。同時派弟光垤、光垠率千餘名鄉勇度白鴿嶺,迎巡撫吳興祚於永春,從而被阻隔的清朝兩路大軍“遄行無阻”,直抵泉州城下,大破鄭軍。鄭軍潰退海中,泉州圍解。十一月,拉哈達具疏稱讚李光地“為國盡勞,請加議敘”。康熙帝發諭旨:“李光地當閩地變亂之初不肯從逆,具疏密陳機宜,殫竭忠貞。今又遣人迎接大兵,指引道路,平險隘,治浮橋,饋食物餉軍,率民兵備辦糧米,供給兵眾口糧,矢志滅賊,實心為國,深為可嘉。”於是從優授為學士,服滿赴京遇缺即補。十二月,李光地上疏推功將帥而辭新命。他說泉州圍解“乃將帥仰奉威靈,拯百萬垂危之命延及臣家,微臣其何功之有哉!”他又以極為謙恭的態度說:“以將軍拉哈達率滿漢萬餘之兵,行朝天、石珠嶺鳥道之險,馬喑僕病,千里赴難,推美於臣,而臣儼然遂蒙優敘,典雖至渥,心則何安?”又說,“念臣資質蠢愚,了無才藻,獨從少為六經性理章句之學,粗有綸緒。自壬子、癸丑(按指康熙十一、十二兩年)間,以翰林編修簪筆侍從,爾時固已仰承聖訓。每自念此,生得以章句末學,執經敷義少佐高深,此臣之願也。至於館閣學士之職,主於贊畫樞機、分載文獻,自非老成知軍國大體及有文章聲望者不能稱也。臣年才三十,筮仕日淺,典故未諳,文采不贍,豈宜冒昧而服大僚”,因而懇請辭去所授學士之官。在懇切謙恭的態度中表達了自己的願望。康熙帝覽奏後諭令說:“已有成命,著即祗遵,不必辭。”但李光地此舉卻給康熙帝留下了極好的印象。他仍然居喪於家,“讀書味道”,探討哲理。 康熙十九年八月,李光地服除,奉母赴京入值。康熙帝下令不必候缺,即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閏八月,康熙帝御乾清門召李光地,命其奏進家居時所作。李光地遂彙集讀書筆錄及論學文章為一卷,另加一序言進上。其序言對康熙帝做了肉麻的吹捧,如說:“學之繫於天下大矣。”“我皇上天挺其姿,神授之識,生知乃復好古,將聖而又多能,其潛思實體,朝講夕誦,非堯舜之道不陳於前,非天人性命之書不遊於意。臣竊謂我皇上非漢唐以後之學,唐虞三代之學也。臣窮海末儒,蔽於聰明,局於聞見,四十無聞,沒身為恥。今太陽之下爝火益微,抱卷趑趄,隕越無地。皇上之學也,近不敢背於程朱,遠不敢違於孔孟。誦師說,守章句,佩服儒者,屏棄異端,則一卷之中或可以見區區之志焉。”又說孟子謂堯舜以來五百年必有王者興,“而統一續,此道與治之出於一者也”。他說:“自朱子以來至我皇上又五百年,應王者之期,躬聖賢之學。天其殆將復起堯舜之運而道與治之統複合乎!”從“理論”上對康熙帝做了無與倫比的讚頌。李光地在這裡完全看準了康熙帝稽古右文尊崇理學的意圖,可謂投其所好。從此,他更以自己的學問獲得康熙帝的寵信。他“謀畫多稱上意”,“深見契納”二十年七月,佔據臺灣的鄭經一死,他便立即上奏說:“鄭錦已死,子克塽幼,部下爭權,宜急取之”,並建議任用素習海上情形的內大臣施琅領兵往取。康熙帝完全採納了他的建議,終於收取臺灣。這是李光地為清朝立下的又一大功。 就在李光地出任內閣學士,倍受康熙帝寵信之時,陳夢雷卻被誣以投降耿精忠出任大學士,處境岌岌可危。事實已使陳夢雷看清了李光地貪功賣友、陰險毒辣的真面目。他悲憤至極,於七月份寫下了《告都城隍文》,開始揭露李光地的背信棄義行為。九月,即李光地出任內閣學士的第二個月,陳夢雷被逮入獄。第二年(康熙二十年)四月,廷鞫以死刑論。但因陳夢雷公開揭露李光地欺君賣友之事,早已在朝廷中引起強烈反響,許多人譴責李光地而同情陳夢雷。李光地也看到了這點,他承認同榜進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張玉書、徐乾學及左贊善王掞等,“都還信他(指陳夢雷)的話”的事實。他們對李光地在這件事的所作所為深感遺憾。徐乾學甚至代李光地起草一份疏稿,反映陳夢雷在耿精忠叛亂時有功國家的表現,逼李光地上奏。在眾目睽睽之下,李光地難以拒絕,遂具名上奏康熙帝,請求寬免陳夢雷。奏疏中說:“臣叔日蠁潛到其家探聽,夢雷涕泣言隱忍偷生,罪當萬死。然一息尚存,當佈散流言,離其將帥,散其人心,庶幾報國家萬一。臣叔回述此語,臣知其心未喪也。”又說陳夢雷曾“言敵勢空虛,屢欲差人抵江浙軍前迎請大兵,奈關口盤詰難往。因詳語各路虛實,令歸報臣。此密約兩次,知其心實有可原者也。”此疏還是起了作用,二十一年正月,陳夢雷被免死流放。但這份奏疏中顯然迴避了一個重要情節,即陳李共謀獻蠟丸疏事,僅說他“其心未喪”,“其心實有可原”。這是說陳夢雷並無可以獎賞的報國之功,有的只是可以諒宥的罪過而已。其本質仍未離貪功賣友。對此,陳夢雷當然憤慨不已。李光地散佈說陳夢雷責怪他不言蠟丸事,與他“鬧不已”。他說:“本即徐健庵(徐乾學)與他自己做的,我何嘗改他一字!他自己說不上的話,卻教我說,可笑。”當然李光地知道刪改與否,是任何人都無法核實的問題。他還散佈說,陳夢雷的話是“徐健庵教他如此說”。四月,陳夢雷被押離京師,踏上了流放的道路。李光地對這位昔日“同年中最相善”的好友,發了點慈悲,“有資斧之贈”,但遭到陳夢雷的拒絕。 五月,李光地請假送母歸裡。四年後,即康熙二十五年七月,李光地由故里回京。這時,儘管徐乾學已將陳夢雷所寫的揭露李光地醜行的《絕交書》,呈進康熙帝,但也絲毫未影響康熙帝對李光地的信任,他下令不必候缺,即任原官。從此李光地步步高昇,十月,充經筵講官,十二月升為翰林院掌院學士,仍兼禮部侍郎,六天後,又充日講起居注官。二十六年正月,教習庶吉士,三月,以母親請假歸省,康熙帝下旨:準其歸省,懸缺以待。這是極大的信任與榮耀。這引起了許多朝臣的注意。李光地陛辭時,面奏侍讀學士德格勒學博文優。不久,德格勒擢任掌院學士,旋被劾私抹起居注而罷官論罪。這年年底,康熙帝最尊敬的祖母孝莊文皇后逝世。二十七年三月,李光地回京,即被禮部劾奏:在途遷延,以三品卿員未及叩謁太皇太后梓宮,遂交吏部議處降五級呼叫。最重孝道的康熙帝卻下令:寬免勿問。四月初一,康熙帝以李光地曾面奏德格勒事,命廷臣詰問。李光地供稱:“此皆我識人不明,交友不慎所致。”“我妄奏是實,此皆系我之罪,更無辯處。”康熙帝因此下諭說:“李光地先奏德格勒所學甚博,文章甚優,亦善佔易卦。德格勒又稱李光地若以總督、提督任用,令同伊母赴任則來,若於別處任用,必不肯來。因伊等互相陳奏,朕欲辨其真偽優劣,特加考試。”結果德格勒所作之文,朝中大小官員一致認為“全無文義,甚屬陋劣,事已昭著”。他說本“應將李光地治罪,但李光地前為學士時,凡議事不委順從人。臺灣之役,眾人皆謂不可取,獨李光地以為必可取,此其所長。除妄奏德格勒外,亦別無如此啟奏之事,姑從寬免其治罪,令為學士。嗣後勿再妄冀外任,並希圖回籍。宜痛加改省,勉力盡職。”由於康熙帝堅定不移地信任,李光地不僅再一次得免獲咎,而且官運愈加亨通,九月,充武會試主考官;二十八年五月,改通政使;十二月,摧任兵部右侍郎;三十年二月,充會試副考官;九月奉命同侍郎博霽、徐廷璽與原任河道總督靳輔,視察黃河應修險工;三十三年,提督順天學政。他的仕途可謂一帆風順,但他的偽詐面孔也越來越為眾人所憎惡。 康熙三十三年四月,李光地聞母親病故,這時康熙帝首先下諭旨說:“提督順天學政關係緊要,李光地特行簡用,著在任守制。”李光地於是上疏奏稱荷蒙聖恩,怎敢不竭誠報效,念蟲蟻微情,亦須盡孝。因請假九個月歸裡治喪,十二月返任,不誤歲科兩科兩試。他這是想盡忠盡孝、於公於私兩相兼顧之計。不料卻有違於盡孝的教條,當即被人抓住把柄,一時間輿論大譁,攻訐之聲四起。御史沈愷曾、楊敬儒首先交章論劾,抨擊其不遵為父母回籍守制三年的古訓,是“靦顏充位”、“潦草塞責”。疏上,康熙帝仍然命李光地遵行在任守制之前旨。接著給事中彭鵬又上疏指責李光地不請終制,“忽以三年之通喪請為九月之給假”,是貪戀祿位,它“於禮則悖、於情則乖、於詞則不順”,並詳細陳述了李光地有十不可留,而要害問題是李光地的不孝。疏中說:“上諭十六章首曰敦孝悌以重人倫。”“不乞守制而請給假,非所以體上諭教敦孝意也。”這是“悖聖訓而失本心”,“未聞不孝而能忠者也”。疏中又指出“數日之內,長安道上無不指光地為貪位而忘親,司文而喪行,大損其生平”。他因此請求皇帝“重其罰”。康熙帝覽奏後很為震動,傳旨詢問彭鵬。彭鵬又上一疏,稱曰:“皇上令光地在任守制或以此試光地耳。光地深文厚貌,道仁道義,言忠言孝,一試諸此,而生平心術品行,若犀燃鏡照而無遁形。”他揭露李光地請九個月假是“外以欺人則為喪心”,“內以欺己則為挾術”。“夫為人子而甘於喪心,為人臣而敢於挾術,兩者均罪,光地必居一焉。以此赴任不可,以此回籍猶不可。”他認為李光地所謂的道學的虛偽面孔已經“敗露”。因此建議皇上:“察光地患得患失之情,破光地若去若就之局。不許赴任,不許回籍,春秋誅心,如臣所請。”分析揭露得有理有據。至此,康熙帝再也無法迴護,於是將彭鵬的前後兩疏一併下九卿議論,終於下令:李光地解任,不許回籍,在京守制。這是李光地的偽道學形象在眾面前的又一次大暴露、大失敗。 但是,這一切並未削弱康熙帝對李光地的信任與倚重。三十五年李光地服闕,仍命任順天學政,三十六年四月,授工部右侍郎,九月,改任左侍郎仍留任學政。三十七年十月,康熙帝東巡,於盛京召見陳夢雷。儘管陳夢雷於召對中揭露了李光地在蠟丸疏一事上的“欺君賣友”行為,陳夢雷受到康熙帝的賞識也從此獲赦回京,在誠親王處行走,但也仍然沒有動搖康熙帝對李光地的信任。十二月,李光地即改任直隸巡撫,這是權勢赫赫的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