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福之富也
-
2 # 國際名場面
說實話還真是。
楊修出身弘農楊氏,是一個極有能量計程車族大家。楊修的出身往上數四代,他爺爺的爺爺(高祖父)——就是人稱“關西孔子”的楊震,在漢安帝時擔任過太尉,是相當正直且著名的人物。
而後,楊修爺爺的爸爸(曾祖父)——楊秉,是漢桓帝時期的太尉,也是繼承了楊震的風骨,是桓帝時期難得的清流大臣。
再接著,楊修的爺爺——楊賜,是漢靈帝時期的太尉,當然其他高階職位也當過不少,楊賜也與楊震、楊秉一樣,都是通曉經典,剛直不阿的一代名臣。
最後,楊修的父親——楊彪,跟前面三位一樣,學富五車,胸懷正氣,在漢獻帝時期盡力維護漢室,同樣也做到了三公級別的太尉,不過此時漢朝已無從前的威望,不論是太尉還是什麼高官,楊彪都沒有什麼實際的權力。
不過,即便如此,楊修的出身,也可以說是四世三公,含金量也不算低,他祖上四代,幾乎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正直之臣,十分難得,弘農楊氏比起汝南袁氏,也絲毫不虛,但楊修個人沒有袁紹那樣的領袖氣質,也沒有氣吞天下的志向,因此這份出身所帶來的政治資源,就沒怎麼派上用場。
但弘農楊氏依然在發展,西晉時期的三楊皇戚,隋朝的楊堅、楊素等,都是弘農楊氏散播開來的。
——————————————————————————
-
3 # 剛日讀史
四世三公,名門望族,袁紹經常把自己身世掛在嘴邊的四世三公,傲慢的說明他出身高貴無比。而除了袁紹如此顯赫,三國中還有沒有家族跟袁紹家族是同等身世呢?答案是有的,這個家族就是楊家。
咱們先來看看朝廷棟樑支柱的三公如何理解。
《禮記》:“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設四輔及三公,不必備,惟其人。言使能也。”)。
殷商亦三公九卿。及至周朝,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以少師、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為九卿。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以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為三公。
秦時三公圖:
秦末年,劉邦得天下後,在西漢初期,仍然沿襲秦制,以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為三公。
期間經歷皇帝,三公稱呼多有變化。
到了王莽篡西漢亡,劉秀建立的東漢時期,朝廷最高官職太尉、司徒、司空成為“三公”,在這三公之中,依然以掌握兵權的太尉居首位。
楊家首代發家人物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大將軍鄧騭聽人說楊家楊震素有賢才,親自派人去請楊震出仕當官,因楊震做官清廉,治理有方,故多次升遷,屢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
楊震劇照:
永寧元年(公元120年),替代劉愷的官職,升為朝廷司徒,這是首次升級成朝廷三公之一。到了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替代劉愷升為太尉。
楊震有五個兒子,而中間的兒子楊秉最為出色。四十歲開始做官,在朝廷司空的應徵下,出任侍御史一職。到了延熹五年冬(公元162年),替代劉矩成為朝廷太尉,又官居極品,位列三公。
楊秉劇照:
楊秉的兒子楊賜,本來又是學父親祖父隱居教授學生的,後來應大將軍梁冀的請,出任陳倉令,可楊賜看不慣梁冀弄權,自身有又些毛病,故連連推辭做官。後來因為司空考核到他的才能,又出仕做官——侍中、越騎校尉。
楊賜劇照:
熹平二年(公元173年),楊賜替代唐珍升為司空,楊家又出一個朝廷官位極品三公。熹平五年(176年),楊賜代袁隗位置升為司徒。光和元年(公元178年),替代劉郃成為司徒。光和五年冬(公元183年),又換官職成為太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這時候的楊賜又變官位成司徒,二年九月,又代替張溫成為司空。
楊賜在三公的幾個職位上轉來轉去,也算是全東漢第一人了。
時光流逝,輪到楊賜的兒子楊彪登上歷史舞臺。
楊彪,字文先,起初,朝廷舉孝廉,舉茂才,闢公府,這三個方法請他出仕做官,他都不理。後來朝廷公車去請他,他才出山做議郎,遷侍中、京兆尹這些官職。
楊彪劇照: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禍亂京師,自領相國一職,空出來的董卓原職位司空由他楊彪代替,楊家又位列朝廷三公。同年冬天,替代黃琬為司徒。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漢獻帝從長安迴歸京師洛陽,因洛陽被董卓焚為廢墟,時曹操又親自帶大軍前來迎接,並劫持漢獻帝遷都許昌。新遷都,獻帝被脅迫,楊彪對曹操極其憤怒,曹操因為楊彪與敵人袁術有姻親關係,袁術的姐妹之一嫁給楊彪。想隨便找個理由誣陷楊彪並殺了他,孔融聽聞後,對曹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極力死柬。曹操被說服,遂沒有殺楊彪。
楊彪的兒子楊修,字祖德,因為博學多才,被曹操徵為主簿,楊修多有賣弄學問的喜好,在曹操與劉備兩軍對壘漢中之時,見連日陣雨,糧草將盡,又無法取勝,心正煩惱。
楊修劇照:
這時掌管禁軍的護軍將領,前來問晚間巡邏的口令,曹操因為正在出神,隨口答:雞肋而已。當“雞肋”這個口令傳到主簿楊修那裡,這傢伙自作聰明,慫恿兵士們收拾行裝準備撤兵。有人問這是什麼原因啊。楊修說:雞肋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今丞相進不能勝,恐人恥笑,明日必令退兵。於是大家都相信了。這件事被曹操知道了,曹操便以鼓惑軍心之名砍了楊修的頭。其實後漢書裡記載,曹操還因為楊修是敵人袁術的外甥,怕他這麼聰明,留在軍中會成為隱患。自此楊氏家族的榮光止於楊修。
楊修劇照:
《後漢書楊震傳》: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與袁氏俱為東京名族雲。說明楊修亦是四世三公出身,名門望族,世代簪纓,與袁紹袁術的袁氏家族,同等顯貴!
-
4 # 以史為鑑
在三國演義裡著名軍閥、敗家子袁紹張口閉口就是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滿天下。袁紹得以成為反董聯盟的盟主,就算有袁術分流了一部分袁家的力量,袁紹也可以稱之為三國最強諸侯之一,基本上都是靠:四世三公這四個字。
其實整個三國之中,四世三公的除了袁家,還有楊修所在的楊家。
楊修的楊家是著名的弘農楊氏。弘農楊氏第一世祖是西漢時期的丞相楊敞,楊敞之妻為司馬遷的女兒。
從西漢時期一直到東漢,楊家一直在默默發展,終於在第五世的時候,楊家誕生了一個天才:楊震!
楊震通曉經籍、博覽群書,年輕時一心教書育人,知識廣博到被人尊稱為“關西孔子”。到了五十歲時,楊震才開始步入仕途,然後一路就做到了太尉的高官。
楊震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四知:有人半夜向楊震行賄,楊震不收。對方說:現在夜深人靜,沒有人知道這件事你就收了吧。
楊震說:這件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人知道呢?
這就是著名的四知故事。
楊震的兒子楊秉、孫子楊賜、重孫楊彪,皆能繼承楊震遺風,且均官至太尉,是為東漢著名的四世三公世家。《後漢書》說“自震至彪,四世太尉”。
楊彪夫人是袁術的女兒,楊修是太尉楊彪的兒子。所以四世三公的楊家和四世三公的袁家還是親戚關係。
而且加上楊彪的政治觀點不同,曹操差一點就殺了楊彪,嚇得楊彪稱腿疾十年不出門,還把楊修派給曹操當主簿。
但是楊修不知進退,在立儲這樣的大事上瞎摻和,最後惹怒曹操丟了自家性命。
不過弘農楊家一直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者極為重要的角色。
從“西晉三楊”到北魏楊播兄弟,無不名聲和家世顯赫。甚至是隋朝的皇室楊堅、楊廣,越國公楊素及子楊玄感等都是出自弘農楊氏,可見其影響力。
-
5 # 伊耆角木
楊修確確實實是四世三公,而且四世都做到了三公之首的太尉。弘農楊氏真的是東漢時期非常顯赫的一族。
首先明確一下四世三公的定義。我之前在回答一個問題時說到曹操是東漢僅有的公爵。居然有不止一個人問我“袁紹家不是四世三公嗎”。這就說明很多人根本沒弄懂四世三公的意思。四世三公和公爵沒有關係,而是說四代人都擔任了“三公”的官職。所謂“三公”,就是各朝掌握最高權力的三個官職的統稱。周朝是太師、太傅、太保(一說為司馬、司徒、司空),秦朝為丞相(最高行政權)、太尉(最高軍事權)、御史大夫(最高監察權),西漢為初承襲秦制,漢武帝時廢太尉,以大司馬取代,後大司馬又成為對手握大權的大將軍、車騎將軍等外戚的加授,這些人位在三公之上。原本丞相地位下降。西漢末年又在三公之上設太師、太傅、太保,後僅剩太傅保留。東漢開始時的三公為大司徒(取代丞相)、大司馬(取代太尉)、大司空(取代御史大夫)。後恢復太尉取代大司馬,為三公之首。又將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省略。所以,東漢的三公就是司徒、太尉、司空(另有太傅在三公之上,東漢後期恢復丞相、大司馬也都在三公之上)。
那就看看楊修家的顯赫背景了。楊修的五世祖叫楊寶,西漢末年大儒,王莽時期不願接受徵召,隱居不仕。傳說他曾救下一隻受傷的黃雀,後夢見此黃雀自稱西王母使者,銜來白環四隻,稱楊寶子孫四代當如這四隻白環一樣,品行高潔,有位居三公之報。這也就是成語“結草銜環”中“銜環“部分的典故。故事或為後人杜撰,但其後四代人紛紛品行為人稱道,位列三公確是實情。
楊寶之子名楊震,年輕時飽讀詩書,滿腹經綸。漢安帝年間五十歲才大器晚成,經大將軍鄧騭舉薦步入仕途。在各州郡任職,進而入朝,在儒生中頗有威望。永寧元年升任司徒,延光二年晉升太尉。楊震入朝後,秉持忠正,安帝縱容乳母王聖一家肆無忌憚貪贓枉法,楊震屢屢勸諫。另有安帝的舅舅耿寶、皇后的哥哥閻顯希望楊震推薦官員,都被楊震一一拒絕。由此,深為諸多外戚所恨。楊震又勸諫安帝不要殺批評朝政的趙騰,安帝都不納諫。最後因為要告發宦官樊豐乘安帝出巡時假傳聖旨呼叫錢穀木材營造私宅而向安帝惡人先告狀,當時最初舉薦楊震的大將軍鄧騭已獲罪被勒令服毒自殺,楊震被誣為鄧騭一黨,又被新任大將軍也就是曾經被楊震拒絕舉薦官員的耿寶彈劾,最終楊震被貶,送回原籍。途中楊震因痛恨奸佞得勢而服毒自殺。後漢順帝繼位,耿寶、王聖、閻顯、樊豐等人先後獲罪身死,楊震獲得平反。
(楊秉有名言,三不惑:酒色財。意思不貪酒不好色不貪財)
楊震平反後,最大的兩個兒子楊牧、楊秉獲封郎官。楊牧後來官至荊州刺史,封富波侯。關鍵是次子楊秉,也就是楊修的曾祖父。楊秉早年也一直在家中研修學問,父親平反後歷任各州刺史,任城國相,到漢桓帝時入朝講解《尚書》,逐步升官。因為不滿外戚,大將軍梁冀掌權,稱病歸隱。後漢桓帝不忍受梁冀欺壓,聯合宦官誅殺梁冀,楊秉因不依附梁冀而被起復。此後又因為仗義執言,仕途沉浮。在延熹五年,楊秉任太尉。當時眾多宦官因為幫助漢桓帝除掉梁冀而飛揚跋扈,舉薦親信任要職。楊秉毫不畏懼,與司空周景一同對這些官員進行清理,將其中品行不端者一一革除,不少還被處死,朝中稱快。楊秉素以仗義執言著稱,屢屢對漢桓帝的不當用人、隨意更改制度進行規勸,頗有賢名。楊秉
楊秉之子名叫楊賜,也就是楊修的祖父。楊賜和祖、父一樣,早年在家鑽研學問,因父親對外戚大將軍梁冀不滿,即使受其徵召也不願出仕。後又和其父楊秉一樣的軌跡,受舉薦為漢靈帝講解儒學。熹平二年晉升司空,不久因為災異被罷免,此後潛心做學問,與當時名士一同對《六經》中的謬誤進行修訂,刻於石碑之上,立於太學之外。熹平五年晉升司徒,復為三公。對漢靈帝的用人不當、貪圖玩樂進行勸諫,又被罷免。光和五年任太尉,第三次擔任三公。黃巾起義爆發,楊賜因與靈帝發生矛盾,被冠以討賊不力之名罷免。後來靈帝念及功勞,重新起用,直到中平二年,楊賜再任司徒,四任三公。同年去世,極盡哀榮。
最後就是楊賜之子,楊修之父楊彪。楊彪因博學多聞加其父身居高位,自小仕途順利,光和二年在京兆尹任上揭發黃門令王甫貪贓枉法行為,聲望大漲。父親楊賜去世後承襲其臨晉侯爵位。董卓進京後先後擔任司空、司徒。因為反對董卓遷都長安,被罷免。初平三年復任司空,錄尚書事。結果因為地震被罷免了。興平元年任太尉,錄尚書事。漢獻帝被劫持入李傕大營,楊彪跟隨,歷盡艱險。曹操挾天子定都許昌後被罷免官職。後因為袁術稱帝,作為袁術的親戚被牽連入獄。後復出,但因見漢室衰微而稱病不出。曹丕篡漢後意欲封楊彪為太尉,楊彪以自己擔任過漢朝三公堅辭不受,保持氣節。
-
6 # 古河洋橋
楊修家不可能是四世三公,東漢時期,特別講究門第出身,跟隨曹操打天下的,基本上都找不到出路的人,或者沒有品德操守,貪圖榮華富貴的讀書人。楊修雖然聰明讀書好,但是恃才傲物,目無尊長;倫語言:謙謙君子;君子納餘言而敏於行。人應該悶聲發大財!
-
7 # 文青聊史
是,但是三國演義中的楊修,贏在了懂曹操的心,輸在了不會做人
在歷史上有三國時期是赫赫有名的大時代,在這個時代裡出現了無數的能人義士,所以這個時期的每個人幾乎都可以成立一本自傳。
在這群能人義士中最讓我惋惜的就是曹操帳下的一個人才,不是郭嘉,是楊修。
這個人能厲害到什麼程度呢?可以讓曹操直言不諱地說自己不如他,但是就是這麼聰明的一個人最後卻輸在了不會做人。
楊修的出身非常的好,家裡面世代為官,所以從小就聰明好學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在成年後跟著曹操。
楊修在曹操手底下是主傅,早期曹操常年在外征戰,楊修在大本營主內外,並且把事情都打理得井井有條,在《世說新語·捷悟篇》中,記載了曹操常常自愧不如楊修。
但是楊修的聰明卻犯了致命的錯誤,輸在了不會做人;
兩個字謎看出楊修的聰明,一件事看出楊修的不會做人:
第一:闊字謎
有一次工人給曹操修築大門,修好之後讓曹操來看,曹操看完之後在門上寫下一個活字就離開了,其他人非常的害怕,因為曹操是出了名的情緒多變,這時楊修就站出來說把門拆了修小點就行,看到別人不懂又解釋道:門裡面加個活字就是闊,丞相是覺得門太大了。
第二:合字謎
這件事是有人送給了曹操一盒點心,曹操吃了一口就放下然後在飯盒上面寫下了一個合字就分發了下去,其他人都不懂什麼意思也都不敢亂動,到了楊修這裡,他直接吃了起來,眾人大驚,楊修就悠然開口道:合字不就是一人一口,快分著吃吧。
第三: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前兩件事是說明楊修的聰明,那麼這件事就是說明楊修的不會做人,再一次征討劉備途中,曹操陷入了困境,持續進攻的話劉備一直堅守,長攻不下,但是撤退的話就前功盡棄了,就隨口說道:實在是雞肋。
外人都不知道曹操是什麼意思,只有楊修對著眾人說可以撤退了,眾人不解,楊修解釋:雞肋的意思就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意思就是久攻不下可以撤退了,其他人也都將信將疑準備撤退,等曹操睡醒之後就發現大家都收拾得差不多了。
等問過之後才知道楊修已經告訴大家準備撤退了,因為這時候大家都準備差不多了所以曹操也沒有說什麼。
但是曹操是一個生性多疑之人,而楊修的聰明正好犯了他的禁忌,這次楊修如果知道曹操的用意,私下跟曹操商量或許不會有什麼大事,但是楊修太高看自己,也太小看曹操了。
回去之後加上曹操原本就對楊修幫助曹植透過他對曹植的試煉不滿,最後就以這種理由殺之。
可以看出楊修成也聰明,敗也聰明,由此可見,可以不聰明,但是一定要會做人,可以對比楊修跟許褚的遭遇,一個聰明絕世一個憨傻,但是結局卻是讓人意外的相反。
回覆列表
楊修也算的上四世三公,楊修主上是太尉,自小飽讀詩書,但是皆小聰明並無大才。為人驕傲自負,喜歡人前賣弄,不懂得察言觀色,方有被殺之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