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真相很簡單
-
2 # 蕭硯歌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了解印象主義在文學中的應用特徵。
印象主義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代主義的一種重要手法,海德堡大學教授奇熱夫斯基認為文學中的印象主義具有以下特徵:
1、總體畫面的不確定性;
2、對瑣事和細節的關注;
3、拒絕形成思想,首先拒絕有教育意義的藝術成分,這類小說的目的是向讀者傳達作者的意圖及其作品中的傾向;
4、營造總的情緒使讀者在理性上或感情上感受到藝術表現的結果;
5、一些細小的特徵和細節可以影響讀者的感情它們是細微差異的情緒和輕描淡寫的載體。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印象主義文學,拒絕完整總結概括思想,而是透過對生活中變化事物,瞬間感受和細微情緒的記錄,來傳遞情感。
印象主義作家尋找到新的方式去描寫人和景,如“聲、色、影”注重動態和事件的把握。
如問題所說,托爾斯泰曾指出契訶夫有印象主義者的特點,原文是:
“(契訶夫)看起來彷彿在隨便塗抹手中的顏料,看不出這些顏料之間有任何關係,然而離得遠一些,再一看,一個完整的全面的印象就產生了在你面前,就出現了一副豔麗不可分割的畫面。”在契訶夫的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中存在大量印象主義的一種手法。
在情節結構上,契訶夫採用平淡無奇的開頭避免衝突與高潮開放式結尾,來弱化情節,整體敘事結構靈活。
在自然景物描寫方面用聲色光影的羅列,展現如畫的風景。
在人物描寫方面,捕捉瞬間印象,描寫朦朧印象以及透過印象變化來刻畫人物展現深意。
本文將從情節結構、景物描寫、人物描寫三方面來回答印象主義手法在契訶夫作品中的表現。
01 印象式的情節結構傳統小說多用人物性格的直接衝突,或事態情勢變化來推動情節的發展,由於敘表方式的創新,契訶夫小說很少用人物直接衝突來解決矛盾。
敘事方式就是印象主義敘事,就如同印象主義畫家不是根據規則,從畫布的一端畫向另一端,而是在他們認為合適的地方著墨一樣。
契訶夫打破了傳統小說結構的時空敘事、框架敘事結構,靈活分散雜亂無章。他總是選擇一個平淡無奇的開頭,最後以一個意外的結尾或者開放式結尾結束敘述從始至終避免衝突避免高潮。
比如小說《苦惱》的開頭:
“暮色昏暗。大片的溼雪繞著剛點亮的街燈懶洋洋地飄飛,落在房頂、馬背、肩膀、帽子上,積成又軟又薄的一層。車伕約納·波塔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個幽靈。他在趕車座位上坐著,一動也不動,身子往前傴著,傴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傴到得最大限度。即使有一個大雪堆倒在他的身上,彷彿他也會覺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動都不動。它那呆呆不動的姿、它那瘦骨嶙嶙的身架、它那棍子般直挺挺的腿,使它活像那種花一個戈比就能買到的馬形蜜糖餅乾。它多半在想心思。不論是誰,只要被人從犁頭上硬拉開,從熟悉的灰色景緻裡硬拉開,硬給丟到這兒來,丟到這個充滿古怪的亮光、不停的喧囂、熙攘的行人的漩渦當中來,那他就不會不想心事……”在這個開頭裡,我們得知了時間、地點、天氣、人物和他的職業以及現狀,所有生活中最稀鬆平常的場景,但在我們面前已經出現了一副生動的畫像。
傳統作家喜歡刻意創作驚奇且緊張的開頭,用以吸引讀者注意力,而契訶夫剛好相反。他的其他小說如《草原》《新娘》等也是如此寫法。
契訶夫打破了傳統小說的敘事方式,他更注重捕捉人物在特定場景下的情緒情感,而弱化情節和人物性格,避免高潮和情節發展。
如《萬卡》這篇小說,全文都是從一個9歲男孩萬卡·茹科夫的視角去審視這個世界,寫了他的情緒、對爺爺的思念、在地主家的煎熬。小說沒有明顯衝突,只有萬卡的內心戲。
契訶夫採用書信和敘述穿插的方式,平緩的敘述,我們等待著爺爺收到信後的情況,等待著情節的發展,然而故事戛然而止,這是一封無法收到的信。
即使沒有衝突,沒有高潮,我們依然感受到萬卡憂鬱苦悶的情緒,同情他的貧苦命運。
契訶夫已然把握了文章裡的情緒,調動起讀者的感受。
在對結尾的處理上,契訶夫經常採用開放式結尾或者出奇意外式結尾,如同印象主義音樂的留白,此時無聲勝有聲。
例如《帶小狗的女人》講述了一個有婦之夫和有夫之婦的婚外戀故事。故事的結尾寫了兩個人的一次偷情,安娜去莫斯科見古塞夫,對於兩個人偷偷摸摸見不得人的地下情和長久不能見面的現狀,安娜哭了,兩個人一起商量如何解決這不堪忍受的現狀。
兩個人的相愛是隱藏在公開生活之下的秘密,而這段愛情在短時間內並不會結束,該如何從這桎梏中解脫出來呢?婚外戀情該何去何從如何解決呢?
契訶夫沒有給出明確答案,而是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結尾:
新生活就要開始了,最複雜、最艱難的道路才剛剛開始。
02 印象式的景物描寫印象主義作家之所以被稱之為印象主義,最主要的是其從印象主義畫家那繼承來的景物描寫方式,用聲、色、光、影的羅列展現不一樣的世界。
印象主義作家以新的視角看世界,以新的感受體驗世界,重新定義了“人與自然”的關係。
同傳統作家不同,自然景物描寫在契訶夫的小說中已經不僅僅是作為背景或者是烘托氣氛出現,而是生靈活現的,彷彿鋪展開來的一幅畫。
契訶夫是擅用聲、色、光、影的大師。他筆下的大自然有斑斕色彩的重疊,有動靜結合的生動,彷彿潑墨紙上生靈活現。
例如《大學生》裡的開頭:
“起初天氣很好,沒有風,鶇鳥噪鳴,附近沼澤裡有個什麼活東西在發出悲涼的聲音,象是往一個空瓶子裡吹氣。有一隻山鷸飛過,向它打過去的那一槍,在春天的空氣裡,發出轟隆一聲歡暢的音響。然而臨到樹林裡黑下來,卻大煞風景,有一股冷冽刺骨的風從東方刮來,一切聲音就都停息。水窪的浮面上鋪開一層冰針,樹林裡變得不舒服、荒涼、陰森了。這就有了冬天的意味。”這一段描寫了冬日般的早春。聲音描寫從靜到動,飛鳥的動靜,活物悲涼的聲音,槍聲,風聲,靜止。這一連串的聲音描寫活靈活現的再現了早春時節依然寒冷荒涼的俄羅斯郊外風光。
傍晚樹林裡黑下來,又為這幅圖畫新增上濃重的黑色,籠罩上荒涼、陰森、不舒服的感受。
在我們面前似乎出現一幅暗色調的冬日圖畫,樹林、沼澤、鳥、獵人,甚至我們都能“嗅到”冬天的味道。而這寒冷的早春又同結尾處他內心世界裡對幸福的渴望、對生活的期望產生對比。
契訶夫筆下的自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人的主觀印象以及情緒變化發生瞬時的轉變。
他對景物的描寫著重的不是景物本身,而是主人公對景物產生的印象和感覺。這就呈現了超越景物本身的生動、真實、瞬時的印象,使得自然景物也豐富多彩起來。
例如小說《姚內奇》,姚內奇第一年來到省城時,愛慕圖爾金家的科季克小姐。小姐捉弄他,約他晚上11點去墓地約會,還年輕、還沒有發福、還熱烈渴望著愛情、陷入愛情憧憬裡的姚內奇,眼中一切都是溫柔的,即使是深更半夜郊外陰森森的墓地在他眼裡都是另外一幅天地:
“這裡的月色無比美妙柔和彷彿這裡是月光的搖籃"這裡沒有生命絕對沒有可是每一棵黝黑的楊樹每一座墳墓都讓人感到裡面隱藏著能揭開平靜美好永恆的生活的奧秘。”原本陰森可怕的墓地,由於主人公深陷愛情之中而變得美好,我們彷彿也看見一幅畫,一片黑白色調的墓地中,有柔和的月光,和笑意盈盈的等待愛人的姚內奇。
在契訶夫的作品中有一系列以草原為主題的小說如《六月二十九日》《幸福》《哥薩克》以及中篇小說《草原》等這些小說中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草原的景物描寫,或者以草原為背景發生的故事。而這些描寫不僅展現了草原獨特的美,也對理解小說深意提供了幫助。
草原同人一樣,有了思想和感受,彷彿一躍紙上,生動了起來,這也是契訶夫被稱為“草原歌手”的原因。
03 印象式的人物描寫一般來說,傳統的人物描寫是對其外表的描寫,即:
身體的、先天的,也包括年齡上的特徵以及人的外貌上所帶有的一切,由社會環境文化傳統和個人服裝與打扮髮型、化妝所形成的一切。
同傳統小說的人物描寫不同,契訶夫的小說具備另外的特點,他的肖像描寫同傳統作家有顯著區別。
他用變化的瞬間印象和不確切的朦朧美來刻畫人物,人物的形象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反是隨著主人公年齡的增減、情緒的變化、心理心態的變化而變化。並且對人物的描寫存在模糊性和不確定性並不會確定的去定義某個人。
比如在《帶小狗的女人》中對安娜形象的描寫。首先出現了關於她的傳言,為她的出場渲染了神秘和朦朧感:
“據說有一個帶小狗的女人出現在堤岸上之後古羅夫親眼見到了帶著小狗散步的她:年輕、金髮、不高、孤身一人、帶著小狗、一天幾次、不知道是什麼人,這是古羅夫對安娜的第一印象。”對她的描寫是很隨意的,朦朦朧朧,不是那麼真切,只知道是一個帶小狗的女人。契訶夫對安娜的肖像描寫是有層次的:
首先,聽說有這麼一個帶小狗的女人;其次親眼看到她,年輕的金髮女人;再幾次碰見她,對她的印象一層層推進,給讀者留下了這個“帶小狗女人”的印象:
傳統小說中常出現的輕佻貴婦人。
契訶夫沒有寫她有張什麼樣的臉,穿什麼樣的衣服,而是古羅夫對她的印象,一層層的撥開了這個女人的面紗。
劇情繼續推進,古羅夫為安娜來到彼得堡,在劇院裡他一眼望見安娜:
“他這才清楚地意識到如今對他來說,全世界再也沒有一個比她更親近、更寶貴、更重要的人了。她這個嬌小的女人,混雜在內地的人群裡,一點兒出眾的地方也沒有,手裡拿著一隻俗氣的長柄望遠鏡,然而現在她卻佔據了他生命的全部,成為他的悲傷,他的歡樂,他目前所指望的唯一幸福;他聽著那個糟糕樂隊的演奏,聽著那粗俗、低劣的提琴聲,暗自想著:她多麼美啊。他思索著,幻想著。”透過古羅夫的眼睛,我們更進一步瞭解了這個帶小狗的女人,就是一最普通的女人。同第一印象的冷眼旁觀不同,由於古羅夫的愛情使她變得那麼的特別,安娜已經變成他最親近、最寶貴、最重要的人了。
由於古羅夫內心的變化,安娜的形象也跟著變化,她的形象是流動的、動態的。
在我們面前彷彿也出現一幅畫像:
在擁擠的劇院裡,古羅夫正目視著一個拿著望遠鏡的貴婦人的背影。
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俄國文學史上的分水嶺,而契訶夫正是一個處於分水嶺的劃時代作家。
他繼承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的同時,還吸納了許多非現實主義元素其中就包括印象主義。這種藝術表現手段在契訶夫的創作中佔據重要地位。
契訶夫在作品中,總能夠捕捉到細節、瞬間,轉化成鮮活的印象,並且賦予這些印象象徵意義,渲染氛圍,突出情感,達到美學效果。
-
3 # 使用者振華
契訶夫小說結構 的印象主義特色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平淡無奇的開頭;印象式的情節安排;無結果的結尾。 一平淡無奇的開頭 :徐祖武先生把契訶夫作品的開頭歸為兩種常見的形式: 一是開門見山式的; 二是開門不見山即曲徑通幽式的。 但無 論哪一種形式的開頭, 它們都在不知不覺中以異常平淡的語 言及標點符號自然地交待出了故事的背景、人物活動的場 所、周圍的環境、氛圍等等。他用一句一頓式的語言,描繪 出了“聽得到的顏色”和“看得到的聲音” ,為整個作品奠 定了一個基調和氛圍。二印象式的情節安排:印象主義文學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善於捕捉瞬間, 抓住生 活的一個或幾個斷面來寫, 這些瞬間印象有如一組組電影特 寫鏡頭連在一起。 同時, 這些片斷印象又總是鮮明而最富特 徵的, 因而能激發起人的頭腦中每一個相關的印象組, 給人 非常大的想象空間, 使一篇短文在內容上能與幾十萬字的長 篇媲美。契訶夫在其短篇小說中非常突出地運用了這種方 法。三無結果的結尾 :印象主義文學主張客觀真實地進行創作, 往往在作品中 留下許多空白讓讀者自己去填充, 契訶夫也是這樣做的。 他 不帶一絲主觀偏見地去敘述日常瑣碎之事, 往往在不經意間 提出問題, 而當小說結尾時,也沒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
4 # 浙江湖州羅林
托爾斯泰指出契訶夫小說中的這個特徵,是指契訶夫小說的所起的革新作用。高爾基曾說:“我們在讀契訶夫小說的時候會有這樣一個印象:彷彿在一個悒鬱的晚秋的曰子裡,空氣十分明淨,光禿的樹木,窄小的房屋和帶灰色的人都顯得輪廓分明。一切都是奇怪的孤寂的,靜止的,無力的,空漠的青色的遠方……跟蒼白的天空融合在一塊兒…,作者的心靈跟秋天的太陽一樣。
高爾基的話印證了托爾斯泰對契訶夫小說所持的觀點。在契訶夫的小說裡,我們的確看到的是一幅幅似乎靜止的人物與自然畫面。契訶夫的小說很少拖泥帶水,很少有傳統小說中那種一環緊扣一環的連續性。讀契訶夫的小說,就象進入生活中的人物畫廊,使你直接感受生活是什麼樣的,他們在說什麼,想什麼!但又很少帶有衝突性。契訶夫小說最醒目的特色是情節淡化,作家著重於日常生活中普通現象的描繪,從中揭示出人物的思想變化和性格的發展。象《小公務員之死》這短篇,就是透過切爾維亞科夫一生膽小拘謹,畏首畏尾那種膽怯的奴才心理,竟為了打一個噴嚏而送了命。故事就這麼簡單,可揭示的是當時俄國官府裡“大人物"奴役小人物的普遍現象。奴才性格令人發笑,但又令人同情。
《變色龍》也是一組畫面,那位神氣十足的沙俄警官奧楚洛夫處理一件被狗咬傷的事件,他注重關心的是那條狗的主人是誰?而對被狗咬傷的工匠毫不在意,為了確準這條狗的主人的身份地位,他竟在眾人面前,反覆變臉五次,一聽是長官大人的狗,竟奴顏婢膝向狗低頭哈腰起來,露出一付狗相。
《套中人》也畫出了一種人相,不管有無風雨,出門總是帶著一把雨傘,以防萬一,不管冷熱寒暑,總是把自已包裹得嚴嚴實實,一生唯唯諾諾,就怕丟棄什麼,患上什麼病,其實的確患上了恐懼症。
透過對人物的行為舉止的正確描繪,細緻地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使得讀者從人物舉止動作中看出其內心世界和精神狀態。是契訶夫小說藝術的一大特徵。
契訶夫的小說重在抒情,他寫的中短篇小說,情節不多,也不多作鋪墊,而是短小簡潔,內容深厚。“內容比文字多得多“。契訶夫本人也說:“我善於長事短敘"。他認為:越是嚴密,越是緊湊,就越富有表現力,就越鮮明!他的創作踐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不多的人物形象,特定的自然環境,卻往往寫出一篇震動心靈的傑作來。
契訶夫愛情小說《帶閣樓的房子》給人的印象也總是帶著輕輕的憂傷,詩意緩緩流動著青春的腳步。米修西這位苗條而美麗的姑娘與畫家那種濛濛朧朧的愛戀,竟如薄霧輕紗一般,稍微遇到一點外界的阻力,就被衝散了。這個愛情悲劇揭示了詩意的友誼和愛是難於衝破社會中的陳規陋習的。光有愛而沒有勇氣和力量戰勝環境帶來的阻力,愛是不會長久的。而這篇小說還真是高度印象化了的,因為小說始終是沒有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而是流水似的幾組畫面,美而哀傷!
總之,作為一個有創造性的作家,他寫下的一系列作品的社會價值,藝術價值和教育意義是深刻的。
契訶夫是與人民生活緊密相連的作家,因而他的作品是永恆不朽的!
回覆列表
第一回聽這個說法,個人猜測,契訶夫的描寫不似傳統現實主義,不求細節的瑣碎細緻,不還原生活的質感,而漫畫般把重要特徵誇張呈現,也如印象主義色彩斑斕,卻不拘細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