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你這就好像在問,現在醫療這麼發達,人為什麼還會死?

    這十六個字,幾個人能讀懂?誰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可千萬別說你懂啊!如果你懂,那你可以做帝師了,就不會問這種問題了

    道理懂了,就能做好嗎?顯然也是不可能的,道理誰不懂?懂道理有什麼用?

    人的選擇大多是基於利益的博弈,趨利避害黨結果,而不是道理來左右的,

    就像從小就有人告訴你,什麼樣的作息時間是最好的吧?你能找出幾個人,是按照那個執行的?

    為什麼不呢?人很難自覺,很難抵擋住誘惑,很難抉擇。

    就好比你是唐玄宗,安祿山權利太大了,所有人都知道很危險,玄宗自己也知道,但是,他沒有選擇,分割了安祿山黨權力很容易,難的是分割以後了怎麼辦?外族入侵誰來抵禦?

    即使皇帝懂了也沒用,得所有大臣懂,所有老百姓懂,並且按照它來執行,這個可能嗎?

    退一萬步,都這樣做了,就像你按照正常作息時間來了,你就能不死嗎?

    王朝跟人一樣,都有壽命的,都遵循自然規律的。

    道理這東西,是最蒼白無力的東西,聖人的書籍那麼多,有個什麼用呢?

  • 2 # 悠然布衣

    我記得我高中的時候從書上看到這句話,拿去問老師,老師也說不清,我也就理解的含含糊糊的,後來會用搜索引擎之後,才對這句話有了些許的瞭解。當然了,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諸位大可不必按照我的理解去看待這句話,各有各的觀點嘛。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句話出自《尚書·虞書·大禹謨》,是儒學的“十六字心傳”,相傳是起源於堯舜相傳之心學,也被稱之為是“虞庭十六字”。這句話如果簡單的翻譯的話,應當是說:人心變化難測,道心精微難明,應當要用工專注精深,不偏不倚,真誠的堅持中庸之道。這個也就是儒家的最高思想境界“至誠無息,至誠無妄”,出自《禮記·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所以,這句話是修身之道,也是治國之道。當然了,都說了是最高思想境界了,能做到的人肯定不多,別說至誠了,即便是簡單專注,都很多人做不到。

    《中庸》原文: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所以,正如上面所說的,這句話也是治國之道,我們需要從統治階級的立場去看待、去理解這句話。因為人心是變化難測的,對人心必須有所防備,所以治國方針要注意“無德必亡,唯德必危”。不能一味的對百姓施恩,同時也應當施之以威,才能夠把握人心。而道心精微難明,這提醒了我們,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做事治國需要防微杜漸,將禍患掐死在萌芽之時,即便不能夠提前消滅隱患,也可以從容的做好準備工作。同時治國應當要一心一意,不偏不倚,秉承中庸之道。太過偏激,步子邁的太大或者過於保守都是取死之道。

    但是呢,有句話說得好,我們聽過許多道理,卻依然好不過這一生。大道理我們都聽得很多,教科書也看得很多了,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呢?特別是我們現在所處的網際網路時代,隨時可以喝到一堆的雞湯和毒雞湯,這些雞湯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做不到那就是空中樓閣了。所以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個字是否是至誠之道我不知道,畢竟我沒有那麼高的思想境界。但是我可以猜測得到的是:中國上下五千年,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也不會很多。而能夠遵循這一點去做事的帝王,想必是更少了,所以這一點跟封建王朝的消亡沒有太大的關係。

    同時呢,封建社會的存亡,這不是一句話或者一個人能夠改變的,畢竟歷史的程序浩浩蕩蕩,即便真的有一些天縱之才或者勢力能夠暫時阻擋一段時間,甚至於讓歷史的車輪倒退一段路程,但是最終還是難以改變他的,歷史依舊會按照他的程序前進。

  • 3 # 折緣

    您的這個問題,邏輯核心跟“當今世界科技這麼發達,人類為什麼還會死”差不多。

    筆者不太明白,題主這個問題是想強調這“十六字心法”的厲害之處呢,還是想表述哲學思想的高深對政治走向的影響力?

    強如西方普世價值的“民主”思想都不能保證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政權長盛不衰,永久存在,高如馬列主義亦不能阻擋曾經不可一世的紅色帝國轟然崩塌。是故,所有的思想再高明,再能啟迪指導人類,也不能改變一個很基礎,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社會財富流動上的相對公平問題。

    因為看一個政權是否能夠維持,一種制度是否能夠延續,關鍵在於是否能夠解決兩個問題,一則是民生,二則是社會公平。而由這兩個問題延伸開來,就是國家經濟是否在增長,社會財富分配的方式是否做到讓大多數人能夠忍受(滿意這個詞想了想還是不用了,畢竟估計誰也不會滿意的),社會階層是否已經完全固化,諸如此類種種。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這樣闡述人與道之間相互協調的道理,雖然能夠成為一種普世價值,但它卻不能解決人與利益之間的問題。人、道德、利益,三者之間的關係複雜而又常常出現矛盾,我所思的,或許並不是我想做的,我想做的,或許是違背道的。

    利益,讓人類永遠都不可能做到有一顆道心,能夠不偏不倚地執中而存。當然,筆者不否定有這樣的人存在,但畢竟這樣的標杆屬於鳳毛麟角,並不是人類中的絕大多數。

    絕大多數人關注的還是什麼時候漲工資,房價為什麼還不降,我能不能夠擁有更多的錢。我們都是靠慾望和利益活著的,正所謂“倉廩足而知禮儀”,但往往“倉廩足”,卻無法滿足更大的慾望,推動著人們為了利益不斷卻越過心目中道的那條界限。

    放之於封建社會也是一樣的。殘酷的社會法則告訴我們,講文明,講道德人類社會,本質上就是一部赤裸裸地利益爭奪史。從最初的爭奪領地,食物,到後來的爭奪土地、資源。我們所需要的一切,包括物質和精神的,其實就是文明發展的原動力。文明所推崇的制度、法律、道德,其實都是為了在創造財富和利益分配的過程中,減少衝突,使得大家都能滿意。

    但很遺憾,至今沒有一個政權,沒有一種制度做到了讓所有人滿意,自然也就沒有任何一種高明的思想是接近所謂的“道”的。人畢竟是一個個的個體動物,擁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取向,自然不可能像設定好的程式,完全按照規則操作執行。

    我們不是機器人,所以是不可能都做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衝突、紛爭、利益爭奪、乃至於戰爭,只會持續到人類滅亡的那一天,鬥來鬥去,不就是人活著的樂趣麼。既然要鬥,那麼自然沒有任何制度能夠使得大家都滿意,當制度僵化,無法再協調財富分配,保證起碼的公平,自然是其毀滅的時候咯。

  • 4 # 閒看秋風999

    不過,究竟歷史上是否真的有《尚書》又是一個長久以來頗具爭議的問題;有的說真正的《尚書》已經失傳,有的說現在的《尚書》是真假參半;有的乾脆說就是一本“偽書”。

    不管怎麼說,這本書還是傳下來了,並且被看做是儒家學說的經典;而這16字“心法”相傳就是上古時代堯舜禹禪位時說的一番話中的“經典”。

    這段話很長,下面擷取一部分:

    帝曰:「來!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賢。克勤於邦,克儉於家,不自滿假,惟汝賢。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績,天之歷數在汝躬,汝終陟元后。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可愛非君,可畏非民,眾非元后何戴,後非眾罔與守邦。欽哉!

    慎乃有位,敬修其可願,四海困窮,天祿永終。惟口出好興戎,朕言不再。

    這番話的大意是舜對禹傳位的理由以及舜告訴禹接著應該這麼幹;前面一部分是對禹工作成績的一番總結;後面就是傳授執政的心得體會了。

    這16個字應該通讀,核心是最後四個字“允執厥中”:

    允:誠信。執:遵守。厥:其。中:中正。這裡是舜告誡禹:人心危險難安,道心幽微難明,只有精心一意,誠懇地秉執其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國家。

    說白了,允執厥中可以替換成“中庸之道”四個字;這就是被儒家奉為經典的所謂“帝王之道”,也是舜傳位給禹的良苦用心。

  • 5 # 長風浩蕩

    封建社會滅亡,這個事實還真是責任重大,要承擔起否定所有相關事物的重任?

    古希臘不僅亡國了,還滅種了,又如何?蘇格拉底那種槓精還是被無限吹捧啊;古羅馬不僅滅亡了,還滅種了,又如何?其國教基督教還在自居科學之前提。

    那麼,所以呢?

    蘇格拉底也死了呢,那麼因為他死了所以他才是槓精麼?

    你覺得哪個觀點有錯誤,那就把那觀點的錯誤之處指示清楚。滅亡不滅亡,跟對錯有關係?

  • 6 # 花開時節思春秋

    答案其實很簡單,儒家“十六字心傳”乃至整個儒家思想,與封建社會之間並不構成因果關係。

    一、從萬曆皇帝御筆“十六字心傳”說起

    上圖是萬曆皇帝書寫於萬曆三十年的書法作品,即儒家著名的“十六字心傳”,錄自《尚書》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從這幅書法中,我們彷彿能夠窺見皇帝內心對“人心之危,道心之微”的無盡感慨。

    事實上,萬曆皇帝在明朝諸帝中對儒家經典研究是比較深的。這得益於他的儲君教育和經筵講讀。張居正非常重視萬曆皇帝的學習,制訂了嚴格的視朝與講讀日程表,規定一旬中三天視朝、七天講讀。在《日講儀注》中,明確要求皇上在講讀日學習《大學》《尚書》,先讀《大學》十遍,後讀《尚書》十遍,講官隨即進講,此外還要進講《通鑑》節要。擔任講官的,多是精於儒學、學識淵博的內閣大學士和翰林講官等。

    萬曆皇帝一直推崇上古舜的“無為而治”,權衡國家治理中“有為”與“無為”的關係問題。這從萬曆五年丁丑科、萬曆十四年丙戌科兩次殿試中,萬曆皇帝出的題都是“無為而治”,即可見一斑。萬曆五年丁丑科殿試,核心問題就是“舜無為而治”,問道於貢士:“蓋盛帝顯王,人稱之必曰大有為,乃復有謂王者中心無為以守至正,此其說安是?將各有主,謂不相蒙歟?抑或其道相須也?”中狀元的沈懋學答道,“孔子稱其無為而治者,謂其所任得人耳”。這一科,張居正之子張嗣修中了榜眼。

    萬曆皇帝除了研習儒家經典,還兼修道學、佛學。《明神宗實錄》中記載了一場皇帝與大臣的思想和政策交鋒。

    萬曆二十七年,萬曆皇帝示諭閣臣:

    因簡閱道佛二藏而悟:“祖宗朝皆務以仁慈清靜為理,慨然嘉與海宇臣民,同歸善道無為而治,此一念也,擴而充之,堯舜之治可臻矣。”

    禮科左給事中羅棟針對此事上疏:

    臣等猶不能無言者。蓋以皇上意念初動可引而至於無為,猶慮皇上意念不純又馳而入於有為。夫天下生一事不如省一事。······皇上每事法祖,頃以大工浩費內帑匱乏,群小乘機爭言利事,風聞獻礦者且遠及於炎洲,獻稅者且近及於九門矣。······皇上於萬幾之暇,簡閱二藏,悟道家要指不過以清虛無慾為戒,佛家要指不過以苦空去欲為教,則津津言利者不足以熒惑聖聽,紛紛病民者率至於同歸善道,無為之化可致,而太平之烈益先矣。

    萬曆皇帝的讀書感悟換來大臣“意念不純”“勿使擾民”的指責,只好無奈批示:“朕以國家浩費不忍加派小民,故為接濟之計。所奏已悉。”

    從萬曆皇帝的治理實踐來看,萬曆皇帝對“十六字心傳”的理解和“無為而治”的想法是出現了偏差的。

    二、儒家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工具,但不是國家治理的無敵法寶

    儒家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居於正統地位,但儒家思想本身是發展的,不同朝代會有不同特點;儒家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工具,即使再厲害玄妙,也避免不了朝代的興亡更替,更不是國家治理的無敵法寶。

    儒家思想發展變化是常態,其思想並非一成不變,而是一個不斷髮展豐富的過程。

    儒家思想流傳千古而不朽,但其間經歷了創立、發展、低谷、頂峰、融合、新興、衰落、復興的曲折過程。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

    經過孟子、荀子的豐富和發展,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在百家爭鳴中,儒學成為顯學。

    秦始皇統一和統治中國靠的是法家,而道家“無為而治”思想在漢初一度盛行,儒家思想在秦漢間受到壓制,陷入低谷。

    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等部分思想為己用,對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成為正統思想。

    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發展,出現“三教合一”或“三教合歸儒”融合之勢。

    到了宋明時期,儒學向深度或者說向支流發展,出現了以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為代表的新儒學。

    明末清初,受到資本主義萌芽和明清鼎革、外來思想的影響,從李贄的離經叛道到黃宗羲對君主專制的抨擊,從顧炎武提倡經世致用到王夫之的唯物思想,掀起了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風潮。其後,儒家思想在自身不斷揚棄和各種思潮衝擊中走向衰落。

    改革開放後,儒學開始了新一輪的革故鼎新,有復興氣象。

    封建社會改朝換代是常態,其制度和治理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變。

    儒家“十六字心傳”,實際上也是儒家中庸之道、至誠之道的一種表達,其核心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夠統治中國長達2000多年,主要是由於儒家思想適應了君主專制統治的需要。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改朝換代是常態,一家一姓不過三百年。而所謂“分久必合”,國家在分裂狀態中總是重歸一統,正是得益於“大一統”思想和儒家思想的作用。

    在不斷的改朝換代中,中國封建社會的制度和治理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統治的需要而演變。

    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是重大而深遠的。其“三綱五常”的禮制道德標準,形成了封建皇權的政治制度、“禮法合一”的法律體系和封閉規範的社會生活。

    三、人類社會的演進有其自身規律

    人類社會從愚昧走向文明是一個進化過程,從君主時代發展到民主時代則是一個進步過程。

    這一趨勢性、必然性過程的實現,取決於人類思想的進步、科學的發展和知識的傳播。

    回到本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心法那麼厲害,為什麼封建社會還滅亡?

    答案其實很簡單,儒家“十六字心傳”乃至整個儒家思想,與封建社會之間並不構成因果關係。

    首先,封建社會的出現,並非基於儒家思想的創立和發展,而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制度演進的結果。

    其次,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的原因,是基於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儒家思想在其中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三,某一種思想、理論、學說是否具有生命力,在於其是否適應當時的社會需求和時代的發展需要。

    儒家思想因其長久存在和影響,故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幹。因此,即使在各種思想興盛的當代,儒家思想離我們也並不遙遠,其核心要義仍然流淌在我們的文化中,體現在我們的思想中。

    參考書目:

    《明神宗實錄》

    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

  • 7 # 明心真人

    人心惟危,道心為微。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成由勤儉,敗由奢侈。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先有良心,後能成功。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人想開個水果店,需要注意哪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