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佈雷桑秀策醬

    滿清王朝和漢人王朝一樣自詡所謂“天朝上國”,在自己沿海以逸待勞,百萬白旗綠營大軍面對四千英國遠征軍,一敗塗地,最終在南京下關含恨簽字,開啟悲催的近代史

    從武器角度上講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裝備的前裝燧發滑膛槍,並非不是什麼先進武器,這種槍的最大射程不超過300碼(1碼約合0.9米),對人體進行有效射擊距離甚至不足一百米。如同在1814年英國陸軍漢格上校所說的:“想用一支平常的槍,射擊200碼外的人,你不如改為射擊月亮,命中的機率都是一樣的。”

    近代步槍武器技術的幾個重要發明,比如起爆藥、火帽、圓錐彈丸、擊發槍機剛剛發明出來,來不及用在這種槍上。帶有膛線、射程遠、準確率高的線膛槍,就是俗稱的來復槍。但是,來復槍的造價較高加之發射速度又比較慢,因此,直到 19世紀過了很長時間後,在歐洲正規連級部隊中還只是有選擇地配備到少數部隊。滿清此時已大多換裝熱兵器主要是鳥槍和抬槍,這種武器屬於滑膛槍,是用火繩發射,潮溼的時候,不大方便。但雍正以後推崇復古滿洲騎射為先,清軍雖然沒有完全放棄冷兵器,清軍的弩弓在作戰效能上,可能不比當時的火槍差。弩弓最大射程約300米,宋代神臂弓最大射程達到五百餘米。雍正自詡清軍弓箭為歷代最強,可以精確瞄準。一個訓練有素的弩手,可以準確命中200碼外一個人型大小的靶子。

    弩弓的射速大約是每分鐘三四發,鳥槍的射擊速度大約為每分鐘2發,英軍燧發槍每分鐘發射3發。射速差距不大,在當時弓箭的穿透力比火槍子彈更強,強弓射出的箭甚至可以穿透兩層鐵甲,火槍子彈做不到。但英國佬準備了另一件滿清沒有的武器——刺刀。滑膛槍由於射程近、射速低的原因,故而在戰鬥中,白刃戰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刺刀出現後,使用冷兵器計程車兵不再是必需,導致戰法和戰術的進步。在英軍作戰時排成兩列橫隊,士兵不做單兵機動,站立裝彈,立姿或跪姿齊射。橫隊周圍有由散兵組成強有力的屏障,與敵保持接觸,騷擾、殺傷敵軍,並分散敵方火力,使己方不致過分暴露在敵人火力下。

    清軍作戰通常是重火器在前,其次輕火器,再次冷兵器。臨敵時先以火炮轟擊,稍近後開放抬槍,再近就用鳥槍擊打。三擊不中最後開始冷兵器肉搏拼殺。這種戰術下清軍打仗恨不得排出十幾列隊伍。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協調冷兵器和火器部隊,清軍移動速度慢如烏龜,戰術機動性相當差。

    反觀靈活的英軍隊形,往往能夠成功地透過迂迴等機動動作,對清軍最薄弱處實施攻擊。而滿清道路不便導致調兵增援緩慢,加重了困境。1841年10月10日,英軍攻佔寧波,道光帝急調四川建昌、松潘兩鎮精兵2000名,火速增援前往浙江,這兩千精銳歷經兩千公里風塵僕僕趕至前線,英軍已經在寧波休整近半年,以逸待勞,清軍被打的滿地找牙。

  • 2 # 戰情解碼

    這個當然是真的,而且落後的不是一點半點!簡單來說,當時中英雙方武器裝備的水平為: 英軍已處於初步發展的火器時代,而清軍仍處於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冷兵器我就不說了,在這裡我只給大家對比一下當時中英兩國的火器裝備,大家就能知道雙方的差距有多少。

    火槍

    鴉片戰爭時期,清軍最普遍使用的火槍是一種前裝滑膛線火繩槍,其原型可追溯至三百年前葡萄牙的火繩槍 。“兵丁鳥槍用鐵製成,槍長2.01米,鉛彈丸重1錢,裝填火藥3錢。射程約100米,射速為1至2發/分鐘 。”總的來說,清朝的火器與明末清初相比,基本沒什麼變化。

    英軍此時主要裝備的是伯克式前裝滑膛燧發槍以及布倫士威克式前裝滑膛擊發槍,這兩類槍不僅射速快、射程遠,而且還可以裝上槍刺用於近戰。另外,英軍火槍的點火裝置也要領先清軍很多,至於火槍的鑄造質量差的更不是一點半點!

    有人單從射速和射程兩個方面比較兩方火槍後認為,兩支兵丁鳥槍不敵一支伯克式槍;而一支布倫士威克槍,可頂五支兵丁鳥槍 。

    火炮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中英兩軍的主戰火炮基本屬於同一技術時代的產品,都是17世紀以來歐洲普遍採用的前裝滑膛炮 ,且均使用黑火藥。不過由於中國冶鐵技術和鑄炮工藝過於落後,導致火炮在實戰中的效能與英軍差的太多。 另外在炮彈上,中方炮彈的殺傷力也要比英軍小很多。

    火藥

    儘管火藥是由華人發明的,但由於我們的老祖宗只是將其用於製作煙花,這導致中國的火藥技術並有沒有太大的進步。清朝的火藥生產仍以手工業作坊或工場的方式製作 , 這導致火藥的純度和質量過於參差不齊。而英國的化學家經過多次實驗得到了最佳的火藥製作方法,此時英國的火藥技術已經雄踞世界領先地位。

    總的來講,清朝在火器裝備上,無論是槍炮還是火藥都落後於英國,再加上清政府的腐朽,清政府戰敗也就毫無懸念了!

  • 3 # 傅滿洲

    清軍裝備和英軍比較差別不大,失敗的原因在於:一是缺乏實戰經驗。清朝一百年的康乾盛世無戰爭,軍隊久不習戰。英國則一百多年先戰西班牙,後戰法國,而且實行精兵制度,舉全國之力練成2萬常年征戰的精銳。二是反應速度差異。清朝最快的資訊傳遞是六百里加急快馬,從廣州到北京經皇帝決策再部署最快一個月,調兵遣將則要半年。而英軍則海運士兵從廣州到浙江半個月。所以造成浙江戰敗。三是武器。清朝始終沒有掌握鋼錠鑽膛造炮法(就是民國初年也不會),一直使用鑄炮法,而英國在反法同盟時期就會了,造成清軍火炮比英軍落後兩個時代。四是戰法。清軍綠營兵火槍使用率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但採取的是遠射法,射擊結束無論是否打亂敵人陣型,都換騎兵衝擊,綠營後退重新結陣。這個戰法嚴重落後於時代。而英軍採取排隊槍斃陣法不斷前進靠近清軍,三輪射擊結束上刺刀衝擊。這直接導致清軍騎兵被英軍火槍壓制,綠營兵由於火槍沒有刺刀又缺乏長杆冷兵器,被英軍打散陣型。這就是19世紀的兵打17世紀的兵!綜上所述,清軍不敗就奇怪了。

  • 4 # 平凡262490271

    不算落後,但戰鬥意志很差,漢奸也特多。原因是那時的人,沒有國家概念的多,對統治階級很不滿。而統治階級,腐敗透頂,不關心民眾之苦。在國家問題上鼠目寸光,對侵略者的問題上,意志也不堅定。

  • 5 # 中國大地遍地英雄

    腐敗的滿清已不能應付任何一場外部戰爭,不然只是數千人的部隊橫跨半個地球行程兩個多月,竟然打敗東方大中國也就不足為奇了,決定戰爭勝負的不反僅是軍事實力武器裝備,還有政治民心士氣諸多因素,以滿清後期的國內政治民意基礎及其實力,根本無力組織抵抗真可以說是不堪一擊。我們回顧歷史展望未來,一定要引以為戒避免重蹈覆轍!

  • 6 # 火器工坊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中英雙方實力對比,一直以來都是華人探討的熱門話題,按照以往的經驗,我們認為清國的軍武在鴉片戰爭期間遠落後於英國有200年之久。一些清黑更是抓住這一點,大肆渲染清軍的落後來襯托明軍的先進。而另一波極端的人說清軍的武器非常先進,就是戰鬥意志不高,制度腐敗,所以敗給了英軍,並找了一些沒有根據的英軍日記作“支撐”。那麼真實的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

    的確,清軍的武器要落後於英國,但沒有清黑和歷史課本所說的那麼不堪,所謂“火槍火炮還是200年前明朝的老樣式”這是無稽之談。清軍多以大刀長矛弓箭克敵也是對遊牧民族的想當然而已。自皇太極開始,清軍就非常注重火器的運用和發展。多爾袞入關之後,大清在一統戰爭中運用了大量的紅衣大炮。無論是平三藩還是滅準格爾還是收臺灣,清軍都已火器為主要攻堅和遠端武器。雍正年間,清軍敗於準格爾之手,從此吸納了大量來自中亞的先進火繩槍和火炮。雖然發展速度比歐洲慢的多,但是仍然是在不斷進步。清軍的軍武真正進入全面停滯是在乾隆年間,乾隆皇帝改海禁為閉關鎖國,斷絕了西方先進技術來到中國的途徑。此後100年,中國開始全面落後,等到了鴉片戰爭期間,清軍使用的是17世紀初的先進火繩槍和火炮,番腸鳥銃、土耳其火繩槍、隼炮、抬槍,製作方法為手工製造,再加上中國鋼鐵質量不過關,軍政腐敗,所以鴉片戰爭前期清軍的火器裝備率隨高,但質量已經不行。

    而英軍則已經進入到擊發槍時代,大部分殖民地軍人所配備的都是當時最先進的燧發槍,帶有套筒刺刀。步兵火炮是清一色的6磅野戰炮,艦炮用10-12磅的加農炮,鑄炮工藝先進,採用蒸汽工廠生產,質量屬於世界前列,這樣的槍炮無疑會戰勝清軍的武器。

  • 7 # 立志成蟲

    如果只看清軍裝備的賬面報表還不算太落後,可惜腐朽的清國白紙黑字跟實際情況完全是兩碼事兒,從第一次鴉片戰爭看清軍的武器裝備有三大致命的缺陷:一是火器裝備率遠遠低於人手一杆火藥槍的英軍,至少一半的清軍還在使用大刀長矛弓箭這樣的冷兵器。二是清軍的火槍是手工製造的,射程射速精準度根本比不了用機器標準化規模化製造的洋槍,更要命的是清軍武器的製造經費被層層貪腐,質量低劣。三是鴉片戰爭時清軍火槍火炮的老舊化相當厲害,更新率低的很。不考慮軍備廢馳訓練荒疏和貪生怕死逃跑的這些人為因素,老爺槍炮和粗製濫造的槍炮能打贏英軍那才真是見了鬼

  • 8 # 千鈞77041614

    鴉片戰爭清軍和英軍的裝備之差,遠不如抗日戰爭時共軍與日軍裝備之差距。讓現代任一排以上的軍官帶領清軍,都是能打贏此仗的。

    戰勝的條件主要是消滅對方,清軍所採用的則是最能夠發揮敵方武器優勢的戰法,怎能不敗!陣地戰,遠距離衝鋒,總是無接觸即傷亡殆盡。清軍的敗武器差距絕不是主因,戰術思想,戰鬥意志才是根本。

    清朝失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二百年來培養了一國逆來順受的奴才。英軍是船堅炮利,但船上不了岸,再說那時的炮又能打多遠?上的岸來的又有幾人,中華一人一口唾沫也能埋了他們。不過首先是政府無戰鬥的意志,其次人民已經習慣了當奴才,才任由區區些許人一路揚長進京。如今說來都是個笑話,但這就是奴化國民的結果。就象當年四個鬼子能趕著二百村民到處跑一樣,無法想象,也無法理解。

    網上有人盡然題出了“黑清”二字,清還需要黑嗎?不要說康乾盛世,更不要再說四庫全書,都是對中華文明赤裸裸地毀滅,有空再專門說這個事。可以說如果沒有清這一朝,中國也不會有百年的屈辱。

  • 9 # 歷史大學堂

    在道光二十年(即公元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眾所周知,在這場戰爭中,清朝“天朝上國”的迷夢被打破,清軍一敗再敗,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場戰爭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管有多少原因,戰敗最直接的原因莫過於清軍在軍事上的失利,軍事上的失敗直接導致了整場戰爭的失敗。

    一提起鴉片戰爭中清朝的軍事,人們腦海裡想到的總是大刀弓箭對陣火槍火炮,“勇猛”的清軍戰士拿著各種冷兵器向敵人發動衝鋒,卻被敵人用先進的火槍一排排的打倒。於是乎,很多人雖對鴉片戰爭中清軍的戰敗感到惋惜,但卻總是覺著清軍失敗僅是因武器不如人,彷彿清軍的勇猛超過“洋人”,只是吃虧在了武器的極端落後上,好像清軍只要有瞭如“洋人”一樣的先進武器,便可以大獲全勝。

    圖1 第一次鴉片戰爭前清朝及周圍形勢

    然而,事實卻不是這樣的。在對於鴉片戰爭的認識中,人們最容易產生的兩個錯覺。第一,無限放大了清軍與英軍在武器裝備上的差距,即清軍與英軍在武器裝備上確實有差距,但這種差距絕不是“大刀對火槍”絕無還手之力那般大;第二,高估了絕大多數清軍的戰鬥意志。

    那麼,在鴉片戰爭中,清軍與英軍的武器裝備究竟有著怎樣的差距?清軍在戰爭中又表現出了怎樣的戰爭意志呢?要想探究這個問題,便要先從清軍與英軍在武器裝備上的真實差距說起。

    圖2 清軍的紅夷大炮

    在鴉片戰爭中作戰的清軍確實有一部分裝備了刀槍弓箭等傳統的冷兵器,但鮮為人知的是,裝備了鳥槍等火器的清軍卻也佔參戰部隊的一半以上。明朝曾在與倭寇和葡萄牙的作戰中引進了“弗朗機”、“紅夷大炮”等西式武器,清軍入關後對此進行了繼承,所裝備的鳥槍類火器達六十種之多。因此,半數以上的清軍是裝備了本土仿造的“洋槍”的, 後人對清軍完全以刀槍弓箭來對陣英軍的認識是錯誤的。

    但雖同樣是“洋槍”,清軍手中的鳥槍確實不如英軍先進。清軍大量裝備的鳥槍名為兵丁鳥槍,鐵質,長約兩米,射程僅有百米,每分鐘可發射一到兩次。而英軍則分別裝備伯克式前裝滑膛燧發槍和布倫士威克式前發滑膛擊發槍,這兩種槍的射程則可達兩百米和三百米,並且槍身較短,射速分別為每分鐘兩到三發和每分鐘三到四發。這樣一比,清軍手中“洋槍”的戰力與英軍手中的“洋槍”高下立見。

    圖3 1793 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隨團畫家繪製的清軍兵丁與鳥槍

    說完了槍,便要接著說一下清軍的火炮。實際上,與兩軍手中的槍存在較大差距不同,兩方的火炮在製造機制和樣式上差距不大。在關天培壯烈殉國的虎門之戰中,英軍在虎門地區獲清軍大小火炮近七百門,清軍火炮在數量上並不落下風,但在實際作戰中,這七百門火炮對英軍造成的傷害卻微乎其微。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可主要歸根於以下幾點,一是清軍火炮質量差,這是因為清朝冶鐵採用的仍是傳統的冶鐵術,使得造炮用的鐵鐵質很差;二是清軍不能像工業革命後的英國一樣對火炮炮膛進行加工,這使清軍的火炮在彈道穩定和射擊精度上極差;三是清軍的火炮發射幾乎全憑士兵的經驗,幾乎沒有用來調整夾角與調整位置的瞄具與炮架;四是由於承平日久,清軍的火炮多無人管理,長年累月的雨淋日曬使得很多火炮難以使用,鴉片戰爭期間使用的火炮有相當一部分都是清初鑄造,甚至還有一些是所謂的“前明遺物”。

    圖4 清軍的神威無敵大將軍炮

    這些原因使得清軍的火炮與英軍的火炮相比,有著易炸膛、射程近、威力小、射速慢、精度差等致命傷。在戰前,關天培在備戰過程中唯恐炮火不足,便趕忙又在廣東佛山監製了五十九門火炮,運到前線後,關天培又親臨五十九門新炮的試放現場,結果卻令人目瞪口呆。五十九門火炮當場炸膛十門,炸死炮手一名,還有三門無法使用,而剩下的也是質量堪憂,關天培曾說在這些剩下的新炮中,有的火炮炮膛“有一孔洞,能“貯水四碗””。

    由此可見,清軍的火炮與英軍的火炮看似在機制和樣式上差距不大,但清軍的火炮卻因以上幾點缺陷而在戰爭中遠遠落了下風,而在戰場上,不管是這其中的哪一個缺陷都會導致致命的後果。並且以上幾點也同樣適用於清軍手中的鳥槍,使得兵丁鐵槍與伯克二式火槍原本就存在的差距在製造工藝的加碼下被更加的放大。

    因此,透過清軍與英軍武器裝備的真實對比,能比較真實的看到清軍武器與英軍相比差距在哪,同時還可以看出清軍的裝備雖然落後於英軍,但也絕非是大刀弓箭對陣火槍火炮,所以在戰爭中也並不是毫無抵抗之力,讓本還有一搏之力的清軍在戰鬥中徹底落敗的是清軍薄弱的戰鬥意志。

    圖5 關天培(1781年-1841年),字仲因

    談到戰鬥意志,要明確的一點是,在鴉片戰爭中確實湧現出了一批像關天培一樣戰鬥到底,以身殉國的民族英雄,這一點是絕不可被否認的。然而這類抵抗到底的英雄人物在當時參戰的全部清軍中是少之又少,大多數的清軍往往在戰鬥中一觸即潰。

    如在虎門之戰中的上橫島戰鬥中,英軍第一波火炮轟擊後,島上的清軍便開始混亂,一些將領見勢不妙,立馬乘船逃走,在這種情況下,士兵們沒有將炮口對準侵略者,反而對逃跑的將領們開了炮。而在廈門的戰鬥中,清軍在英軍僅佔領城東北高地的情況下便紛紛逃離,使得英軍未受到抵抗便佔領了廈門。清軍在戰爭中戰鬥意志的薄弱,是輸掉這場戰爭的一個重要原因。也使得戰爭中“人”的因素沒有展現出來,空給後人留下了戰敗僅是全因武器不如人的錯覺。

    文:李光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酒米打窩用大米好還是碎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