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750430888591

    在現在的所謂正史或關於張學良的很多傳記裡,都把楊宇霆刻畫成了一個親日派和一個與張學良爭權奪利的陰險小人。殊不知要是沒有楊宇霆東三省加熱河早就變成日本人中的囊中之物了。九一八事件造成的原因根本原因在於張學良的誤國(很多人把原因歸於蔣,說蔣讓張不抵抗才致。其實蔣雖說是委員長,東三省雖說已經易幟,但是明白人都知道東三省還是張學良的。有憤青說是屬於東三省人民的,那真是這樣那張學良沒有經過什麼全民公投之類的所謂形式,就敢公然把軍隊撤走?從這點說,東三省之失在於張學良。)而日本敢於發動九一八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國內產生危機,要轉移注意力。

    2日帝國主義長期的軍國主義。

    3從甲午開始後的逢打中國必贏。

    4東北無豪傑可以領到所謂的3000萬父老。其中最重要的是楊宇霆被張學良害死。

    楊宇霆,字凌閣,後改鄰葛,祖籍河北灤州戴家嶺,清末,其祖父攜全家逃荒至關外法庫門蛇山溝村落戶。他生於清光緒十一年七月二十日(1885.8.29)。十歲入本村毛兆麟先生私塾,天資聰穎,記憶過人,頗受毛先生喜愛。幾年後,經毛先生介紹,到鐵嶺縣張秀才書館讀書,很快就成為張先生的得意門生。張先生經常帶領他到鐵嶺文人薈萃之處龍首山銀岡書院,以文會友。一九0四年初,他從那裡知道,清朝的科舉制度快要廢除了,但東北是清朝的發祥地,朝廷特別恩許再開一科考試,在錦州舉行。他很想參加考試,但是他家已入旗籍,按清制“旗不點元”,他沒有報考資格。他想盡辦法,多方活動,終以金縣一同姓考生的名義報名參考。他考中了,成為滿清王朝最後一科秀才。當年他十九歲。第二年春天,他考入奉天學堂高年級插班生,學校開設的數理化、英語等課程,他過去從來沒有接觸過,但畢業考試時,成績名列前茅,震動全校。畢業後,他考入奉天陸軍學校,一九0六年被校方選送至日本留學,到日本後,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一九一一年,畢業後回國。

    在中國封建時代,所有的讀書人都要飽受寒窗之苦,但能脫穎而出者卻寥若晨星,多數人都是在“縣學”這第一道門檻前被卡住了,無計可施而終生慼慼焉。楊宇霆是幸運的。雖然這時科舉制度已經廢除,但它的無形價值還在,因為人們想到了科舉,就想到了囊螢映雪的清寒和懸樑刺股的寂寞,也會想到靠使銀子,找門路,打通關節一路攀升的醜陋。而物件楊宇霆這樣的青年人,無論是在朝在野和社會各界,都要高看一眼。

    他在日本學的是現代軍事科學,在當時華人的眼裡,是新學中的顯學,因為它能實現我們這積貧積弱的民族百年來船堅炮利的夢想。

    像他這樣有功名打底子,又能西學為用的人才是不多的,是當時所有的政治集團,都急需的熱門人才,所以他一踏上祖國的土地,扶搖直上、步履青雲的階梯,就擺在他面前,等他一步步攀登了。

    一般來說,那些舊學深厚的人往往食古不化,缺乏對現實生活的熱情和對新生事物的敏感,而那些海歸派們常常是不顧國情,生搬硬套外國的故事,成了紙上談兵的現代趙括。而楊宇霆則是汲取了這兩方面人才的優點,創造了自己的新優勢。他在跟隨張作霖後,人們稱他為“智囊”、“小諸葛”,雖然多是恭維和逢迎之詞,但也確實感到他是足智多謀,出類拔萃;而他接受這個名號,是他覺得自己遇到了張作霖,如遇到劉備一樣,如魚得水,才智得到發揮,是讚揚張作霖珍惜人才,愛護人才,但也不乏自矜之意。考諸史實,他對張作霖政權的發展鞏固也確實起到了的作用。

    前夕,他從日本回國後,被派往長春陸軍第三鎮炮隊任隊官,不久就被調往東三省講武堂任教官,民國成立後,1913年被調往北京陸軍部任一等科員,當年即被派回奉天,任東三省軍械廠兵器科長,不久即改為彈藥隊長,第二年就連續升為副廠長、廠長。在這個重要的工作崗位上他一干就是十四年,一直到被張學良處死。

    對楊宇霆的發跡,一般以為這主要是由於張作霖的提拔,實際不是。1913年至1915年,楊宇霆從長春到瀋陽,由瀋陽到北京,再由北京回瀋陽,職務一路飈升,都是徐樹錚所為。徐比楊宇霆大四歲,也是畢業的,比楊早畢業幾年,當時他是袁世凱政府的陸軍總長,深得袁世凱的賞識,又與段琪瑞過從甚密,是民國初年政壇上很活躍的一個政客。時人稱後來曾做的徐世昌為大徐,稱他為小徐。

    楊宇霆到東三省軍械廠做廠長時,奉天總督是段芝貴。袁世凱死後,天下大亂,一九一六年,張作霖乘勢而起,把段芝貴趕走,自任總督。關於張作霖發現楊宇霆,過去有一種說法,說是張作霖有一日上街,偶然看見一哨軍兵列隊前進,風紀嚴肅,軍容整齊,就問部下:“這是誰的部隊?”部下回答說:“這是東三省軍械廠楊宇霆廠長訓練的衛隊。”張作霖甚為讚許,當晚把楊宇霆邀至家中召見,見他謙恭有禮,談吐不凡,很是賞識,後來就予以重用。

    這是中國古典小說裡常見的情節。身處低層的人們,做夢都盼望能交上這樣的好運,一跳龍門;而身居高位的人們也常用這樣的故事欺騙世人,愚弄輿論,以此來表示他的慧眼識珠,禮賢下士。至於被提拔的人們是走的什麼門路,是用什麼法寶,敲開他的心門,這是藏在他心底的秘密,就是對他的枕邊人,也從來不洩露一字。日子久了,說順了嘴,連他自己都認為這故事是真實的了。

    我認為張作霖之所以重用楊宇霆,固然有楊個人才智的因素,但他更看中楊與徐樹錚的這層關係,可以透過他和北京中央政府搭上鉤子,謀求他主政東北的“合法性”,以及從中撈到更多的好處。1916年,楊被張委以督軍署參謀長時,正是徐任時。這一層關係太重要了。楊宇霆入幕督軍署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與這徐樹錚有關。張勳復辟失敗後,黎元洪辭去民國大總統職務,由副總統馮國璋代理總統。段琪瑞與馮不和,被迫辭去總理職務,作為段琪瑞心腹的徐樹錚為他的復出四處活動,多方串聯,集合各方勢力來壓馮國璋。1918年,他到東北遊說張作霖時,楊宇霆從他那裡知道,馮以中央政府的名義從日本貸款四千萬元購買武器槍支。楊給他出主意說,如果能把這批槍械搞到手,做為給張的見面禮,張就能力推段琪瑞。徐運作一番,幾天後一張由日本人開據的領取軍械的提貨單,就到了楊宇霆手裡。這件事是在極端機密的狀態下進行的,連張作霖都沒有察覺,事成後,楊宇霆呈報提貨單時,驚得他目瞪口呆,他深深地被這位年僅三十三歲的年輕軍官的韜略折服了。張作霖馬上派張景惠帶兵去秦皇島,把這批軍火領回,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秦皇島劫械事件。奉軍以此擴編了七個混成旅,由原來的二、三萬人增至二十萬人。按照曾經當過張作霖秘書,後來任代校長的寧承恩先生的說法,“沒有秦皇島劫械的起點,奉軍不可能成為大軍,無力問鼎中原。”

    楊宇霆入幕督軍署的第二件大事是整頓舊軍,建立新軍。張作霖的老班底都是和他一起起事的綠林好漢,識字不多,如湯玉麟、吳俊升、張景惠等人,騎馬放槍,打家劫舍,都是行家裡手,但指揮現代化部隊幾萬人作戰,個個都力不從心。,張景惠率五萬大軍,任平漢線西路總指揮,張作相率五萬人,任津浦線東路總指揮,十萬大軍出關,指揮失靈,亂作一鍋粥,僅七天就大敗而歸。鑑於這次教訓,張作霖授權楊宇霆整頓舊軍,楊宇霆以現代軍事理論為指導對奉軍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改造,整個奉軍面貌煥然一新,特別是各級軍官都是軍校出身。,由楊宇霆任總參謀長,統一協調指揮,奉軍所向披靡,很短時間就佔領了北京、山東、江蘇、安徽、上海、南京,這時候整個長江以北均在張作霖的控制之下。

    在發展東北地區的經濟和各項事業上,楊宇霆所起的作用也是舉足輕重的。據寧先生回憶:老帥識字不多,不愛看公文,處理公務只是口頭說說,政府的工作,又離不開公文,這幾乎都由楊獨擅,有些事不請示張,獨自辦了,張也不怪罪。張的放手,就給楊施展才能提供了機會,當時很多的法律、法規政策,都是由楊牽頭制定的,特別是在用人方面,張受楊的影響頗深,重視從外國回來的學理工科和經濟方面的人才,張作霖的十大秘書寧承恩等幾乎都是這類有學位的知識分子。他很重用學理科的知識分子,就是起用他們搞建設,現在瀋陽的許多大工廠,如瀋陽市大東區現在的黎明、新光、礦山以及瀋河區的五三工廠,那時候就有了規模。東三省其他很多城市,現有的許多大廠子,有許多也是在那個時候,就有雛形的,如翻開一些地方的地方誌和廠志之類,就會發現這種現象。當然這不能完全歸功於楊宇霆,但楊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在談及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想起上個世紀初,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的一段話:“當一種看問題的方式,如此自信的一往無前時,那就有落入幻覺的危險,即過高地估計了自己這種視角的重要性,尤其是把一種相當限定性的視角,當成唯一的視角。”其實,我們過去看待歷史,只是堅持了一種視角,那就是階級鬥爭的視角,像張作霖和楊宇霆這樣的人當然是一無是處,就是那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古代先賢,也無足道哉。如果我們能從東北經濟發展史的角度來研究一下東北為什麼會成為中國的老工業基地,張作霖和楊宇霆這樣人的作為,就不會一概抹殺了

    摺疊編輯本段軍旅生涯

    奉軍核心人物

    楊宇霆,原名玉亭,號凌閣,後改鄰葛,1885年出生,法庫縣紅五月鄉蛇山溝村人[1]。

    在奉期間,張作霖任27師師長時,素聞楊宇霆謀智深遠,遂任命他為師參謀長。楊宇霆上任後,極力整頓軍風軍紀,卓有成效,開始得到張作霖的信任和重用。1916年,張作霖任奉天督軍兼省長,楊宇霆被任命為奉天督軍署參謀長。1918年,直系政府向日本借款4千萬元,購買大量軍火運抵秦皇島,楊宇霆建議張作霖劫持這批軍火。在其同學徐樹錚的配合下,劫械成功。這批軍火為奉軍裝備7個混成旅,楊宇霆一躍成為奉軍的核心人物[2]。

    免後重新啟用

    同年秋,張作霖成立“援湘軍”,自任總司令,原陸軍次長徐樹錚任副司令,楊宇霆為參謀長。楊宇霆任職期間,在同學徐樹錚的鼓吹拉攏下,企圖發展個人勢力,合謀利用奉軍名義,冒領軍部撥款370萬元,招編新兵4個旅。此事被張作霖得知後,免去徐樹錚副司令職,並以“勾結外援、內樹黨羽”之名,將楊宇霆撤職。楊被解職後,任北京總統府侍從武官、西北邊防司令部參謀長等職。終因愛其才智,張作霖於1921年重新啟用楊宇霆,任命他為東三省巡閱使署總參議的要職,兼三省兵工廠督辦。楊宇霆任職期間,東三省兵工廠得以迅速發展,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兵工廠。時人稱奉天文有“王永江”,武有“楊宇霆”,成為張作霖的左膀右臂。奠定了張作霖的統治地位。

    手握有兵權

    勝利後,在張作霖的支援下,楊宇霆出任江蘇省督辦。但因其驕橫自恃,目空一切,還未等站穩,竟被孫傳芳組織的5省聯軍擊潰,落荒而逃,失去江南。楊宇霆回奉後,張作霖仍委任他為總參議兼兵工廠督辦。1925年,以郭松齡為首的陸大派和以楊宇霆為首計程車官派矛盾激化,郭、楊二人勢同水火,終演成郭松齡倒戈反奉。郭松齡反奉失敗後,楊宇霆假張作霖之命,將郭松齡處死。是年底,在楊宇霆幾經周旋密謀下,張作霖和吳佩孚實現聯合。1926年2月,張作霖順利就任安國軍總司令,同時任命楊宇霆為安國軍總參議。1927年末,韓麟春因病去職,張作霖任命楊宇霆接替韓麟春之職,出任第四方面軍軍團長,這是楊宇霆首次握有兵權。

    被殺於老虎廳

    1928年張作霖被炸身亡,張學良主政東北,大飭整頓改革,取消軍師番號,以旅編制。張學良鑑於楊宇霆在其父主政時期一直是東北的重臣,擬任他為東北保安委員會委員,楊宇霆堅辭不就,並和黑龍江省長常蔭愧相互勾結,尤其是在東北重大問題上,企圖以元老身分左右政局,與張學良背道而馳。1929年1月10日晚,楊、常逼迫張學良成立東北鐵路督辦公署,要張學良在任命常蔭愧為督辦的便箋上簽字。這一舉動,促使張學良痛下決心,將楊、常處決於“老虎廳”,楊宇霆時年44歲。

    楊宇霆死後,張學良在得知其家產被親信李景明、王子明私吞的情況後,將二人逮捕扣壓,令於珍、陳興亞、臧士毅等人組成清理委員會,立案清查。最後,將清查的60萬銀元加之房產執照等物一併歸還楊家。

    摺疊編輯本段禍因起源

    楊宇霆生於1885年,比老帥(張作霖)小10歲,比少帥(張學良)大16歲,是奉系高層中絕無僅有的秀才出身,又是日本士官學校的畢業生。張作霖在世時,最受重用,長期任奉軍的總參議。老帥張作霖皇姑屯被炸猝然過世,少帥張學良一時不知如何安排他,故他的實職只是從前兼任的東三省兵工廠督辦。

    楊宇霆雖然算是個聰明人,可是皇姑屯事變後,在東北扮演著一個危險的角色。既然不滿意張學良,又輕視張學良,可是卻又在張學良下邊任事。楊最不該的是常在人前人後呼張學良為阿斗。對張學良來說,他掌握東北軍政大權,內有楊宇霆以悍將長輩自居,外又要應付日本軍閥的各種壓迫,所謂“主少國疑”,如果不“立威”,是無法站得起來的。所以在當時情勢下,楊宇霆有取死之道,張學良也有必殺之心。

    常蔭槐比楊宇霆小3歲,是吉林省的一個官僚家庭裡的公子,這難免使那些灰頭土臉成為將帥的農民弟兄與他格格不入,也是老帥時代的紅人,歷任軍法處處長、京奉鐵路局局長、北京政府交通部次長(總長由總理兼),易幟後,剛被國民政府委為黑龍江省省長。

    楊宇霆、常蔭槐兩人鑑於東北大地上的中東鐵路歸中蘇共管,而日本人又一直糾纏著要在東北新建滿蒙鐵路,向張學良提議:成立一個東北鐵路督辦公署,以便於集中管理東三省的鐵路,由常任署長。楊宇霆、常蔭槐2人都是讓日本人頭疼的人物,按說這是個不壞的主意。但問題是他倆對張學良接任東北一把手的現實一直不滿。那時張學良確也不爭氣,常開著會就犯毒癮了,便丟下一班叔叔大爺們回房扎針。有時早晨還愛賴床不起(那時,嫵媚的趙四小姐已經來奉天當“秘書”),讓廳處長們呆在外頭恭候。惱怒的楊宇霆以天下為己任,多次教訓“學良世侄”。有一次某處長求見張學良不得,找到楊宇霆,楊怒道:“漢卿已承先業,還是這樣懶怠,這怎麼得了,我去告誡告誡他。”說著便帶領那位處長來到張學良住宅問衛兵:“司令起床了嗎?”衛兵答:“未起床。”楊宇霆竟直奔張學良臥室,敲著門喊:“我是楊鄰葛,快起來,有公事需要處理。”張學良聞聲,急忙披衣請楊入座,楊竟以長者的口吻教訓張學良道:“各位廳處長有公事待決,等你數日不見,這怎麼成。老帥在時,可不是這樣。”楊宇霆的這種做法,使張學良實在難以忍受。為此張學良生氣地對楊宇霆說:“我幹不了,還是你來幹吧。”而常蔭槐對“小六子”也頗為不恭,以為他不過是個貪色又吸毒的敗家子,故公開場合亦頗多煩言。所以當他倆聯袂而來且將考慮成熟的方案和盤托出時,年輕氣盛的張學良就被徹底激怒了。他強忍不悅,託辭“從長計議”,讓他們晚上再來商議。但二位晚上按約返回時,張卻命令對楊、常有積怨的奉天警務處處長高紀毅和自己的副官長譚海率6名衛士分兩組,將他倆當場擊斃於廳內的沙發上!此即震驚一時的“楊常事件”。

    慣常的說法是,楊宇霆、常蔭槐兩人朋比為奸,勾結日本人反對東北易幟,故被張學良果斷處決。不過張學良第二天領銜向中央政府發出的通電中,並沒提到他倆有何賣國罪行,只是含混其詞地指責“彼輩奸險性成,日甚一日,近更暗結黨徒,圖危國家”,等等,都是些沒影兒的事。倒是電文前段的“楊常朋比,操縱把持,致使一切政務受其牽制,各事無從進行”,讓人念出端倪——原來少帥就是嫌彼二人妨礙自己執政而已。為避嫌,張學良還召見了記者,陳述了“依法”殺楊、常的經過。而南京政府剛得到東北,也不敢追究地方司令長官擅殺省長級官員的責任(國民政府有嚴禁軍人干預政治的規定)。不過奉天百姓似乎看出門道,民間很快便流行著“大帥身亡,楊常而去”的說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次胎停,在雙方都沒有問題的情況下,有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