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良人一品

    在晉國的歷史上,這絕對是一個不尋常的年份。就在這一年,追隨文公開創晉國霸業的四位重臣趙衰、欒枝、胥臣和先且居幾乎同時辭世。四卿殞歿之後,晉國原有的五軍十卿將星散盡,那段讓人倍感驕傲的光榮歲月也隨著文公君臣的作古緩緩落下了大幕。

    但是,對文公之子、晉國的現任國君晉襄公來說,他卻沒有緬懷與追憶的餘暇。眼下晉襄公必須立即著手遴選新的執政團隊,否則晉國殘缺的政治中樞就將陷入癱瘓的境地了。

    很快,朝廷裡傳出了訊息,晉襄公將在來年春天舉行大蒐禮,縮編五軍十卿,恢復為城濮戰前三軍六卿的舊制。此刻朝野上下最關心的是六卿之中最重要的兩個職位——中軍元帥和中軍副將由誰出任,偏是這個問題遲遲沒有定論。

    也正是這個懸而未決的疑問,引申出了晉國曆史上最為弔詭的一幕宮斗大戲。

    “狐、趙之勳,不可廢也。”

    ——《左傳·文公八年》

    狐、趙指的是先君晉文公的兩位信臣狐偃和趙衰。先克的意思是,如果不讓狐、趙兩家的官二代坐上中軍將、佐的位置,那就等於否定了這兩大政治家族為國家立下的赫赫功勳。這番話的分量太重了。

    要照先克的邏輯推演下去,不讓狐、趙出任中軍將、佐,就是廢棄兩家的功勳,而廢棄這兩家的功勳,就有可能開罪追隨晉文公的整個功臣集團,包括先克背後的先氏家族。

    這麼大一片雷區,晉襄公能安步當車地平趟過去嗎?不能啊!所以,到了第二年春天正式舉行夷之蒐的時候,晉襄公宣佈更定中軍元帥,改由狐偃之子狐射姑接任,而中軍副將則落到了趙衰的兒子趙盾頭上。

    原以為晉國的這一輪權力大洗牌到此該算塵埃落定了,誰想到鬧劇才剛剛開始。夷之蒐過後沒幾天,在晉襄公的老師、太傅陽處父的強力推動下,晉國又在董地重興大蒐禮,而這一次董之蒐的目的居然只有一個,那就是要將狐射姑和趙盾擔任的中軍將、佐職務對調,把趙盾扶上中軍元帥的位置。

    中軍元帥乃是朝廷首輔,任命首輔大臣這麼嚴肅的事兒怎麼能朝令夕改、說變就變呢?

    先前的兩位中軍元帥人選中,士榖時任司空,並在公元前625年代替晉襄公主持過垂隴會盟,頗有資歷;而狐射姑是晉文公的表親,論輩分,晉襄公得叫他一聲兒叔叔。

    這有資歷的不用,有血緣之親的也不用,偏偏把趙盾這個原先沒在朝廷裡露過臉的後生推上首輔的位置,晉國這是作的什麼妖呢?

    疑霧重重的夷之蒐是一個分水嶺,將晉國的歷史攔腰截作兩段。

    在此之前,文公、襄公兩代霸主統治下的晉國君明臣賢、尊卑有序;而在此之後,國家卻突然淪入了趙氏專權的困境,並且這個卿權壓倒君權的痼疾此後還一直困擾著晉國,直至將它拖入三家分晉、萬劫不復的終局。

    究竟這兩段看起來截然不同的歷史是循著怎樣隱秘的政治邏輯、歷史規律而在夷之蒐這個轉折點上進行接續的呢?要剖析夷之蒐的種種謎團,我們還得從趙盾的父親,趙興家之祖趙衰那兒說起。

    在晉國的歷史上,趙衰有“三讓卿命”的美譽,傳說他曾經三次辭讓了晉文公提拔他為執政卿的任命,這個記載至今還儲存在《國語》當中:

    (第一讓)文公問元帥於趙衰,對曰:“郄谷可,行年五十矣,守學彌敦。夫先王之法志,德義之府也。夫德義,生民之本也。能敦篤者,不忘百姓也。請使郄谷。”公從之。公使趙衰為卿,辭曰:“欒枝貞慎,先軫有謀,胥臣多聞,皆可以為輔佐,臣弗若也。”乃使欒枝將下軍,先軫佐之。取五鹿,先軫之謀也。

    (第二讓)郄谷卒,使先軫代之。胥臣佐下軍。公使原季為卿,辭曰:“夫三德者,偃之出也。以德紀民,其章大矣,不可廢也。”使狐偃為卿,辭曰:“毛之智,賢於臣,其齒又長。毛也不在位,不敢聞命。”乃使狐毛將上軍,狐偃佐之。

    (第三讓)狐毛卒,使趙衰代之,辭曰:“城濮之役,先且居之佐軍也善,軍伐有賞,善君有賞,能其官有賞。且居有三賞,不可廢也。且臣之倫,箕鄭、胥嬰、先都在。”乃使先且居將上軍。

    公曰:“趙衰三讓。其所讓,皆社稷之衛也。廢讓,是廢德也。”以趙衰之故,蒐於清原,作五軍。使趙衰將新上軍,箕鄭佐之;胥嬰將新下軍,先都佐之。

    ——《國語·晉語四》

    根據上述記載,趙衰第一次辭讓卿命是在公元前633年的被廬之蒐上。要知道,這次大搜禮遴選出的可是晉國自確立三軍六卿制以來的首屆六卿班底,能夠入選這六人名單該是多麼大的殊榮。

    原本晉文公打算任命趙衰擔任六卿中排名第五的下軍主將,但趙衰拒絕了,他主動將這個位置讓給了欒枝。

    考慮到此時城濮之戰已經迫在眉睫,而趙衰所屬的流亡功臣與欒枝所屬的居守舊族這兩大集團勢力之間又存在著政治利益的爭奪,趙衰的主動避讓顯然有加強內部團結、合力爭奪中原霸權的積極意義。

    至於趙衰第二次辭讓卿命,《國語》的作者說,是在中軍元帥郄榖去世的時候,也就是被廬之搜過後兩三個月的事兒。這一次晉文公擬任趙衰為上軍主將,而他又將上軍的指揮權讓給了狐毛、狐偃兩兄弟。

    關於這第二讓,我堅定地認為《國語》的記載嚴重失實。至於理由,主要是兩點:

    首先,狐偃是晉文公的舅父和首席謀士,是流亡功臣集團中最最擅權心烈的人物。公元前638年,晉文公在秦穆公的武裝護衛下返國執政,腳都還沒跨過黃河,狐偃就急不可耐地要求晉文公務必給他一個保證,返國之後同享富貴。

    關於這件事,《史記》是這樣記載的:

    文公元年春(公元前635年),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從君周旋天下,過亦多矣。臣猶知之,況於君乎?請從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國,所不與子犯共者,河伯視之!”乃投璧河中,以與子犯盟。

    是時介子推從,在船中,乃笑曰:“天實開公子,而子犯以為己功而要市於君,固足羞也。吾不忍與同位。”乃自隱。

    ——《史記·晉世家》

    投璧於河,誓言共榮共辱,這份兒保證晉文公可從來沒給過除了狐偃之外的第二個人。因此文公遴選六卿的時候,趙衰的候選順序不可能排在狐偃前邊兒,當然也就輪不到他來“讓”狐偃。

    其次,根據《左傳》和《史記》的記載,狐毛、狐偃兩兄弟被任命為上軍將、佐就是在被廬之蒐上。晉文公是先向狐毛、狐偃授職,然後才提出讓趙衰擔任下軍主將的。

    也就是說當趙衰第一次將下軍主將讓給欒枝的時候,狐偃已經先行坐到了上軍副將的位置上,趙衰又哪兒有機會再來讓狐偃一回呢?

    因此,趙衰的這所謂的第二讓應屬虛構。

    在《國語》虛構的第二讓之外,另有不少歷史學者提出趙衰在被廬之蒐以後還錯失過另一次登上卿位的機會。《左傳》載:

    (公元前632年)晉侯作三行以御狄。荀林父將中行,屠擊將右行,先蔑將左行。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傳》

    對於上面這段記載,李孟存、李尚師二位先生所撰《晉國史》解釋道:

    城濮之戰勝後歸國,晉文公在原兩行的基礎上另建“三行”,結果荀林父將中行,屠擊將右行,先蔑將左行,仍然沒有安置趙衰。此時趙氏的地位和實力似乎不及中行氏。直至前629年,晉文公決意在他臨死之前報答趙衰十九年的從亡之勞,於是大蒐於清原,把“三行”改為上、下新軍,趙衰為新上軍將,箕鄭佐之;胥嬰將新下軍,先都佐之。晉國由六卿增至十卿,趙衰才有幸登上卿的臺階,位居第七。

    ——《晉國史》

    在晉軍擴編三行的時候,趙衰沒能出任三行長官,被視為他第二次錯失了上位為卿的重要機會,這種觀點在以往的歷史研究中頗有代表性。

    但這個觀點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可疑的,因為它對晉國軍制的結構和變化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誤解。

    所謂“行”究竟是一個什麼性質的軍事單位呢?西周王朝封建的諸侯國,在政治體制和軍事體制上往往仿照周天子的現成模板進行建設。

    根據《周禮·夏官·虎賁士》的記載,周天子直接指揮的軍事力量除西六師和殷八師等野戰部隊之外,另有一支由奴隸主貴族組成的禁衛軍,稱之為“虎賁”。而各諸侯國仿效周制建立的軍隊中也普遍存在類似虎賁的禁衛軍,稱之為“公行”。

    《詩經·魏風·汾沮洳》說“美如英,殊異乎公行”。鄭玄解釋道,所謂公行,就是“從公之行,主君主兵車之行列。”現存史料顯示,晉國的公行早先是由“七輿大夫”負責指揮的。

    《國語》甚至詳細地記載了晉獻公時期的七輿大夫名單,其中包括共華、賈華、叔堅、騅歂、縲虎、特宮、山祁等七人。

    這支晉國的禁衛軍被分為兩部,即左行和右行,故《左傳·僖公十一年傳》說“左行共華,右行賈華”,也就是說七輿大夫的其中兩位共華和賈華分任左、右兩行的長官。

    晉國的左、右兩行應該與楚國的禁衛軍即東、西兩廣一樣,都屬於建制單位。參考楚軍的建制,一廣擁有兵車15乘,那麼晉國的公行該是一支什麼規模的部隊,我們約略可以推想。

    公行長官即七輿大夫的職位並不高,根據《左傳》和《國語》的記載,共華、賈華等七人都要接受中大夫裡克的節制,因此他們可能只是下大夫而已。即便兩行後來擴編為三行,三行長官從行政級別上也無法同指揮三軍的六卿等量齊觀,二者之間差著好幾級官階呢。

    至於公元前629年晉文公擴編三軍為五軍,新上軍和新下軍更不可能是整編三行而來。

    因為春秋時代的所謂“軍”根本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建制單位,沒有額定兵員數量。晉國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中投入了700乘兵車,分為三個軍,到公元前589年的鞌之戰時投入了800乘兵車,照樣分為三個軍。

    既然“軍”連建制單位都不算,又怎麼談得到整編三行為上、下新軍呢?

    三行怎樣編入三軍參與作戰行動,我們可以參考城濮之戰時楚國的案例:當時楚國三軍的組成,右軍是陳、蔡兩盟國的從屬軍隊,左軍是申、息二縣的縣師,至於中軍,它的主力由令尹子玉的族兵即若敖六卒充任,此外還包括了楚成王的禁衛軍西廣以及太子的東宮衛隊。這就是說禁衛軍編入三軍中的哪一支參與作戰行動是臨機處置的,不存在“行”和“軍”相互替換的組織形式。

    晉國究竟實行三軍制還是五軍制,本質上不是一個整編軍事力量的問題,而是一個分配高層領導權力的問題。也就是說保留三軍六卿還是五軍十卿,考慮的主要因素是國君究竟想把多少位大臣放到執政卿的領導崗位上。

    《國語》說“以趙衰之故,蒐於清原,作五軍。”這句“以趙衰之故”證明了公元前629年秋天,晉文公舉行清源之蒐,作五軍的目的不是為了擴編軍隊,而是為了將趙衰為首的四位大臣擴編進執政卿的行列。

    趙衰的“三讓”中真正為兒子趙盾將來成為晉國首輔種下福因的是這第三讓,而這一讓的時間應該就在趙衰擔任新上軍主將之前不久。

    趙衰的這一讓,乍一看非常蹊蹺。根據《國語》的記載,清源之蒐的前不久,上軍主將狐毛去世了,晉文公打算讓趙衰接替狐毛的職位。

    這一回,趙衰仍是辭讓了晉文公的任命,但他舉薦的候任人選居然是此前名不見經傳的先且居。

    先且居是時任中軍元帥先軫的兒子,在接任上軍主將之前,他的名字甚至都沒有在《左傳》、《國語》和《史記》中出現過——發現了嗎?這和後來趙衰之子趙盾橫空出世,突然接任中軍元帥的情景如出一轍,這究竟是歷史的偶然巧合還是人為的暗箱操作呢?

  • 2 # sunjin6278

    春秋以道義,春秋時期雖然發生了不少無義戰,但總體上還是把義德放在前邊的。春秋五霸,之所以能稱霸,主要還是自己在擁有實力的基礎上,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進行的,幫助衰弱的周王室維護天道正義。因此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諸侯國內部君臣貴族庶民之間,還是比較重德義的,感恩戴德還是社會交往的主流。

    話說在公元前622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去世了,伴隨他去世的還有重臣趙衰、欒枝、胥臣和先且居等人。晉國在治國統軍上實行三軍六卿制,所謂三軍,就是指上、中、下三軍,六卿是指每軍有元帥和副將。上軍有上軍元帥和上軍副將,中軍有中軍元帥和中軍副將,下軍有下軍元帥和下軍副將。三軍中以中軍為尊,中軍元帥就是國家首輔。後來晉文公為了讓跟隨自己的功臣勳貴都能得到卿位,就增加了新上軍和新下軍兩軍,形成了五軍十卿制。隨著文公及四卿的謝世,原有的五軍十卿少了不少人,結合晉國當時實際情況,急需規整縮編,依舊變為原來的三軍六卿制。那麼六卿之中的中軍元帥和副將將由誰出任呢?滿朝上下都很關心,繼位的晉襄公卻遲遲沒有做出任命。在晉襄公的最初打算中,他想任命士榖為中軍元帥,任命大夫梁益耳為中軍副將,但當他提出這一任命方案讓群臣討論時,立時傳出不同的聲音。特別是已故中軍元帥先且居的兒子先克,更是反對,他提醒襄公說:“狐、趙之勳,不可廢也。”這裡的狐、趙,就是指以前追隨晉文公逃亡的已故信臣狐偃和趙衰。先克的意思就是這兩家都是有大功勳的,應該讓這兩家的後人做中軍元帥和副將,否則就等於否定了兩家的功勳,不但他兩家家族不願意,我先克家族也不會願意的。晉襄公自然聽出了弦外之音,第二年春天,在夷地正式舉行了大蒐禮,縮編了軍制,改命狐偃之子狐射姑為中軍元帥,趙衰之子趙盾為中軍副將。本以為如此任命已塵埃落定,誰也沒想到,夷之蒐沒過幾天,晉襄公在自己的老師、太傅陽處父的強力推動下,晉國在董地重新舉行大蒐禮,將趙盾改任為中軍元帥,將狐射姑改任中軍副將。

    中軍元帥乃朝廷首輔,怎麼能朝令夕改說變就變呢?而且先前的兩位中軍元帥人選,士榖時任司空,在公元前625年代替晉襄公主持過垂隴會盟,頗有資歷;狐射姑是晉文公的舅表親,是晉襄公的叔輩。那麼為什麼年輕的小白臉趙盾最終能上位為中軍元帥呢?我想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其一,趙盾之父趙衰積仁德名聲好。趙衰早早就跟隨了晉文公,陪同晉文公出逃在外十九年,又幫助晉文公做了不少事,可以說立有大功,但他不居功自傲,在《國語》記載裡他有三讓卿命的美譽。第一讓曾讓下軍元帥給欒枝,並推薦先克之祖先軫為副將;第二讓曾讓上軍元帥給狐毛,狐偃為上軍副將;第三讓曾讓上軍元帥給先克之父先且居。正因為趙衰三讓,晉文公才又增加兩軍,讓趙衰做了新上軍元帥。從趙衰三讓裡我們可以看出,有兩次都是讓給了先克的先人,這就不難理解先克為什麼支援趙盾做中軍元帥了。趙衰所讓的欒家、狐家及他所推薦的人家,都會感恩趙衰的。趙衰三讓的品格和他居功不自傲善待他人的性格,都為他趙家以後當政,積下了仁德,贏得了眾人支援。其二,狐偃狐毛貪功求貴,讓其狐家人品大打折扣。狐偃是晉文公的舅父,也是一直陪同晉文公流亡,為晉文公上位立下了大功,但他貪功心切。公元前638年,晉文公在秦穆公的武裝護衛下返國執政,當其君臣坐船過黃河時,狐偃就急不可耐地要求晉文公務必給他一個保證,返國後要同享富貴。逼得晉文公不得已,投璧於河,發誓說:“若返國,所不與子犯共者,河伯視之!”子犯就是狐偃。從這裡就可以看出狐偃功名利祿心有多重,貪功之人必自私,自然狐氏家族仁德少布,人氣不旺。其三,先克等家族也想做晉國首輔。先克的祖父、父親都有大功於晉國,先軫曾做過下軍元帥,先且居曾做過上軍元帥、中軍元帥。輪到先克,他怎能不想做中軍元帥?當他看到自己無望時,與其讓他人做,還不如推薦恩人去做。當然,趙盾能成為晉國首輔,還當會有其他原因,鑑於自己瞭解史料不多,也只能推測出這麼多。

    晉國國君因為害怕自己的宗親公族奪權,一直殘害驅逐晉國公族人,以致朝中沒了至親家族,都成了外族外姓當權。自從在董地行大蒐禮後,晉國國君權力日弱,逐漸落入趙氏專權的困境,再後來卿權壓倒了君權,外姓大族控制了晉國,國君成了傀儡,最終發展成韓、趙、魏三家分晉,讓本來強盛的晉國,早早退出了東周的政治舞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6歲之前的孩子是給他壓力讓他學更多東西,還是讓他愉快無憂地過童年?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