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筆似塵鉤
-
2 # 夢迴伍千年
實際上來說,朱標朱允炆一脈,算是朱元璋的嫡子嫡孫,大兒子朱標沒有好福氣,朱允炆以孫子輩直接繼朱元璋的大明江山,在中國古代的繼承道義上並沒有錯誤。但錯就錯在朱允炆著急削藩,在叔叔輩沒有明顯犯錯的情況下,或殺死或囚禁各位叔叔,這就導致在孝道上已經德行有虧,其實有時我就在想,當時朱允炆為什麼不採取漢武帝的“推恩令”? 歷史證明推恩令的政策是成功的。
劇照,朱允炆
朱棣在被逼無奈之下,三年反抗,成功上位,直接就抹去了朱允炆三年的“建文”年號,繼續以朱元璋的“洪武”年號為記(1399年—1402年),就是不承認有朱允炆繼承大統的意思,對朱允炆的後代趕盡殺絕,對朱允炆的生死也是一直秘密追查到朱棣身死前的那一刻,就是為了防止死灰復燃,或者有人以朱允炆的名義造反。
那麼在朝廷上,就說是朱允炆為奸臣所誤才犯錯,最後剛烈自焚人亡。
朱棣登位後在給北韓國王的詔書上亦曰“不期建文為權奸逼脅,闔宮自己焚燃“(《明實錄·太宗實錄》)所以,不管朱棣私下裡怎麼秘密尋找朱允炆,在官面上已經宣佈朱允炆死亡,朱棣繼位的合法性。
萬曆十六年(1588年),王祖嫡為補修國史,率先提出了要為建文正名,恢復建文紀年和補寫建文朝歷史等建議,但是沒有下文。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禮科給事中楊天民再次給萬曆請奏,請求改正建文年號,
“詔以建文事蹟附太祖高皇帝之末,而存其年號”,就是說正式恢復建文紀年年號,但是同時要求編寫國史時,將建文朝事蹟附在朱元璋之後,而沒答應給建文帝單獨立個本紀。直到1644年,南明皇帝福王朱由崧為了適應當時的民間傳說,“就是朱允炆自焚而死,而是為了停止內戰自願遜位給朱棣”,才正式承認朱允炆的廟號為”惠宗”,諡號為”讓皇帝”。
最後總結來說,朱棣的後代對朱允炆的態度是不聞不問不提但估計還是會暗中搜尋留意,應該是想以時間來沖刷走建文的一切。事實證明朱棣的策略很成功,建文足足等了242年,才等來了一個“讓皇帝”的名號。
-
3 # 書華36
中國曆來的遊戲規則為“成王敗寇",大明的皇家也如此。朱允炆的皇帝合法但不合理,所謂合法是指其為活著的“長房長孫",是朱元璋親立的皇太孫,皇位來源合法。所謂不合理是指其父朱標因勸朱元璋施仁政,遭朱元璋打駕,落下病根早亡。朱元璋的兒子多得很,朱標死後,按理應該立其它有能力,有德操的兒子為新太子,因為當時大明建國時間並不長,仍需要有魄力,有能力的人當皇帝。但朱元璋不按常理出牌,弄了個不倫不類的皇太孫,中國歷史上極少有的奇葩就這樣出現了。
朱允炆當皇帝還真不錯,施仁政,重視民生。但幾個迂腐的大臣卻急著建議朱允炆削藩,齊泰、方孝孺、黃子澄等一幫儒生為朱允炆出了不少餿主意,亂建議。朱允炆皇位還沒捂熱,便動叔叔們的乳酪,下手狠,動作麻利。這些王叔們其實並無大的過錯,但朱允炆將其削藩,入獄,廢為庶人等等,一時人心惶惶,各位王爺草木皆兵,風聲鶴唳。朱棣當時準備不足,造反的旗號還不明朗,也只好裝瘋賣傻。朱允炆皇位四年多,被朱棣靖難就折騰了近四年,朱允炆當太平天子實際不到一年時間,是個短命皇帝。
朱允炆失蹤後,朱棣繼位。朱棣是鐵腕人物,防朱允炆及兒子們防了一輩子。但朱允炆的皇位來源合法,又是親侄,為顯仁慈,為政治需要,同時也告訴天下人,朱允炆死了,我把他埋了。朱允炆喪事辦完後,朱棣立即將朱標的兒子們看押起來,朱允炆的這些兒子們便開始了在監獄免吃免住模式。
朱棣死後,朱高熾繼位,稱仁宗。他比朱棣仁慈,為政治需要解放了一大批朱允炆的舊臣,被朱棣誅殺的給予平反。方孝孺誅殺了十族,也找了個漏網的來封了爵位。同時改善朱允炆兒子的監獄條件。朱祁鎮繼位後將朱允炆的兒子們徹底放回民間,這時朱允炆的兒子有的死亡,有的痴呆傻,連牛羊等都分不清,沒有最慘,只有更慘。
一恍一百多年,到萬曆年修明史,朱允炆這段怎麼記述的問題又出來了。朱允炆是合法的皇帝,坐了四年多的江山,怎麼辦?這時人們已不再糾結朱允炆是正統,朱棣奪江山非法的事了,便恢復了朱允炆的建文年號,這樣大明初期就有了年號不亂輩份亂的怪事,即爺爺洪武、孫子建文、叔父永樂,其輩分如過山車一般。
到了南明時代,朱由崧在南京與大清對峙,朱由崧為得到老百姓的支援,大力宣揚朱允炆“讓皇帝“。從此朱允炆生死不明的各種猜測,各種離奇的說法很多,朱允炆的生與死的傳聞滿天飛。分析一下這些故事有什麼特點呢?那便是生命不死,貴人相助,異想天開。說白了大明不死,大家來共保大明,最好上天天天掉餡餅,不偏不倚的都砸在大明的腦袋上,純屬自我安慰。其實朱允炆在朱棣臨死的前半年被找到了,朱允炆出家為和尚,被找到時,其生命已進入倒計時。找朱允炆的胡英很辛苦,找了二十多年。
此時朱棣皇位穩固,國力強盛,鄭和下西洋,萬國來朝,小小的朱允炆早已不在話下了,這叫自信。況且朱允炆是和尚,其太祖朱元璋也當過和尚,和尚是萬萬殺不得的。但出於政治需要,朱允炆的一切都要抹乾淨,包括建文年號,朱棣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幹的。
-
4 # 穿越再現彼岸
史書是勝利者寫的史書,失敗者在史書也只能任人宰割了。明成祖朱棣打敗建文帝朱允炆後,朱允炆的去向成了一個謎團,這讓朱棣寢室難安,直到他去世還在找尋。不過明朝政府修的史書上朱允炆可就慘兮兮了。(建文帝劇照)
朱棣在史書中抹黑抹殺建文帝。在史書中對皇帝姓名一般是忌諱的,不能提,不過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手下的史官們也要遵照皇帝的旨意編纂有關建文帝的記載了。在《明實錄》中史官直接稱建文帝為允炆,(主要在朱元璋的實錄裡面)根本沒有什麼避諱,明朝其他皇帝的名字一般都進行避諱的。後來又把建文帝稱呼為“建文君”或者“建文”(主要在明成祖朱棣的實錄)代指建文帝。(朱棣劇照)
建文帝在位四年,按照慣例應該稱“建文幾年”,在朱棣的實錄裡面,開始的時候只用了建文元年,後邊就稱二年、三年、四年代指,後續的明成祖朱棣實錄改的更厲害了,直接用洪武32年至洪武35年代替了建文帝執政的四年,沒有了建文帝的年號,而洪武32年是根本不存在的,那時朱元璋已經死了,朱棣直接抹殺了建文帝的年號。
在《明實錄》中,建文帝個人執政和性格描述上更是予以抹黑。建文帝是個銳意進取,削藩王來控制整個明朝的穩定,算是一個守成的君主。在史書中將建文帝描寫稱驕縱、貪戀美色,上朝時都暈乎乎的,根本沒有君主的樣子。在削藩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時,建文帝任人擺佈,完全是個傀儡,像齊泰、黃子澄等都是奸臣,他們是操縱建文帝的幕後黑手。
在史書中做了這麼多的改變,無非是證明朱棣“靖難之役”是正確的,清君側是為了大明的江山,自己坐上皇帝位置也是順天應命。朱棣的做法給後世的明朝君主做出標杆,誰要是承認建文帝的正統性,就是抹殺自己皇位得來的正統性,直到崇禎皇帝時期都沒有承認建文帝的正統性。
建文帝消失很久後,歷代的明朝皇帝也沒有給建文帝廟號和諡號,宗廟祭祀是沒有了。(明神宗萬曆皇帝劇照)
明朝後期對建文帝認識的變化和認可。萬曆皇帝做皇帝時,只有10歲,明朝的大臣和年幼的君主給建文帝時期追隨建文帝的大臣平反,他們都是忠臣,並命令各地地方政府為這些忠臣建廟祭祀,這也就是萬曆皇帝年幼吧,成年的萬曆皇帝不會這樣做。只不過年幼的萬曆皇帝突然對建文帝對的下落感興趣了,讓張居正把建文帝的詩詞作品都收集上來,他要看。大臣們都想著為建文帝建設宗廟祭祀他,因為建文帝是嫡孫(朱元璋認為是嫡長孫)繼承皇帝位置,奏請萬曆皇帝,萬曆皇帝只有兩個字等著:不準!這時候,大臣們稱呼建文帝為“建文皇帝”,不過記載也非常少。這是大臣和萬曆皇帝鬥智鬥勇吶,因為萬曆皇帝想立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他不是長子。
有大臣在明熹宗時期又上奏為建文帝建立宗廟祭祀,回答同樣是兩個字:不準!
1644年,崇禎皇帝在北京自殺,福王朱常洵的兒子朱由崧被明朝的大臣擁立,建立“弘光政權”,為了拉攏當時江南的民眾,將建文帝重新上了諡號和廟號:
廟號:惠宗:諡號: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這個“讓皇帝”,看出其中的端倪來,不是搶的,而是讓出來的,欲蓋彌彰,弘光政權也沒幾天就被清軍攻滅了。(南明弘光政權圖)
實際上在建文帝死後(一說),駙馬都尉梅殷(1405年去世)在軍中曾經為建文帝發喪,追諡為孝愍皇帝,廟號神宗,後來很快廢除。梅殷在入朝的時候被錦衣衛等擠入水中溺死,這也是朱棣搞得陰謀吧!
-
5 # 歷史課課代表
建文皇帝朱允炆這位明太祖朱元璋欽點的皇帝最終在靖難之役中被燕王朱棣推翻,甚至連其最終的歸宿都成為了不解之謎,這一話題五百多年來幾乎成為了史學家們街頭巷議的熱點,由於之後的明朝皇帝都是朱棣的後代而非朱允炆一脈,所以為了掩蓋其祖先朱棣得位不正的真相,明朝的歷代皇帝和史官們對待朱允炆通常是選擇性失憶。建文一朝四年的事件被盡數抹去。
成祖時期積極抹殺:明成祖朱棣透過靖難之役奪取政權後,對於建文一朝的的史實採取了全部抹殺的做法,甚至將明太祖洪武的年號延長了四年,建文元年至建文四年變成了洪武三十二年至洪武三十五年,並且,朱棣還將建文朝的所有史料、實錄和相關記載全部毀掉,甚至連民間關於建文時代的記載也全部銷燬,朱棣這種做法,是典型的欲蓋彌彰,其目的是為了將自己的謀反行為掩蓋起來,進而讓自己的篡位行為合法化。
仁宣時代有所放鬆:仁宗即位後,一改成組時期對建文帝及的抹殺和對忠於建文帝的舊臣及家屬們的迫害,他甚至提出要為方孝孺平反,甚至要尋找被滅十族的方孝孺的後人。宣宗朱瞻基即位後,對於建文一朝的往事也並不忌諱,甚至當著滿朝文武大臣的面說建文帝是好皇帝。建文帝提倡的儒家關於文官政府的原則,在永樂一朝沒有落實,但是在在洪熙和宣德兩朝取得了具體結果。
英宗復辟善待後人:明英宗“奪門之變”後二度為帝,因為曾經有過被景泰帝軟禁七年的經歷,所以英宗朱祁鎮對於同樣被軟禁的建文帝后人抱有同情之心,他不僅下令將早已經廢為庶人的建文帝之子朱文圭釋放,同時還為他娶了妻子並且賞賜了錢財物品,朱文圭死後,英宗和後來的憲宗對其後代也都非常照顧。
萬曆皇帝恢復帝號:建文帝的年號自從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被廢除後,一直沒有被明朝官方恢復,這樣的選擇性遺忘經歷了一百五十多年,直到1595年才被萬曆皇帝恢復。南明建立後,弘光帝朱由崧為朱允炆上了”惠宗”的廟號,諡號為”讓皇帝”。這後一個尊號之所以被選用是為了適應民間傳說,即朱允炆並未死於宮中大火,而是為了解除內戰的普遍苦難而自願遜位給他的叔父的。
建文帝朱允炆在明朝經歷了一個從承認到不承認再到承認的過程。這裡面既有明朝歷代皇帝態度變化的緣故,同時也有明朝文臣據理力爭的緣故。
-
6 # 溫讀
眾所周知,明成祖朱棣得帝位是從侄子建文帝得手上搶來的,這倒不是因為成祖胸無大志沒有資格繼承皇位,而是他老爹根本就沒想過把皇位傳給他,所以,在面對他那位看似恭順實際上是個小狼狗的侄子建文帝的削藩削權不留活口時,朱棣退無可退起兵造反,奪了帝位。
在搶奪了帝位後,成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遣鄭和下西洋,一來是為了宣揚大明王朝威德的一次外交手段,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為了尋找出走的建文帝,生怕他那天在冒出來和自己爭奪帝位,沒成想下了七次西洋,他都沒有找到建文帝,所以,從那之後明朝對建文帝一直是一種諱莫如深,或者是說貶低的態度。這點絕不是空穴來風,在建文帝走後成祖得所作所為很充分的說明了一點。
首先就是對於建文帝的評價,不孝敬長輩;其實就從這個點中,我們可以想到很多,建文帝的孝與不孝,其實都只在一念之間。我之所以這麼說,那是因為他朱允炆對朱標和朱元璋很是孝順,這是站在宗法的角度和輩分的角度。而朱允炆的不孝,則是將朱棣和幾位叔叔的“存在威脅”擴大化,在一上位的時候便大力削藩,進一步迫害了自己的叔叔。
其次就是成祖對建文帝本身就有很大的意見。
作為皇子,成祖一點都不比建文帝的父親差,甚至可以說成祖一度都是皇位繼承人的優選,因為朱棣從很小的時候就在軍中生活,常年和藍玉等知名將領泡在一起;洪武十三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成為明朝九大攘夷塞王之一,之後曾兩次率師北征,軍功赫赫,在家族尊序上他雖排行第四,但是朱元璋的長子次子和三子皆去世,因此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家族尊序,朱棣都是諸王之首。但是沒有想到的是父親根本沒心思立他為繼承人,因為在父親得眼裡,只有長子才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所以,那怕成祖再優秀,父親都不會給他這個機會。
太子去世後,成祖本以為自己可以登上太子之位,從而繼承大統,但讓他沒想到的是,父親寧願讓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子繼承皇位,也不願意考慮他這個兒子,所以,成祖對於建文帝一開始就有很大的牴觸心裡。
再加上建文帝在繼位後乾的事情,成祖可謂是氣到了極點,因為,建文帝竟然要削藩,削藩削權只要肯留條活路,做個富貴閒散王爺,這樣的話朱棣大概也不會造反,但是他也沒有想到簡文帝竟如此罔顧親情,周王等被流放、湘王朱柏更是被逼得全家自焚先,退無可退的朱棣生生被自己的侄子逼到了造反的境地。
基於以上幾點,成祖對於建文帝的評價一直都不是很好,之所以還把他給他封號,純粹就是為了不讓自己揹負罵名罷了,畢竟,封建統治最看重的就是後世對自己的評價,所以,有了成祖給自己的子孫後代做榜樣,其他的皇帝對於這位建文帝都是抱著那種諱莫如深,或者說貶低的態度,所以,就別指望他們能給建文帝什麼好的待遇,沒把建文帝從明朝的宗廟中移走都是很好的了,更別提給他皇帝該有的待遇了。
作為朱元璋親自任命的皇帝,以後歷代的帝王就算是成祖的後裔,也不可能對其進行貶低,因為推翻了文帝等於就是推翻了他們的朱元璋祖宗,而後世的歷代皇帝為了能夠使得朱棣的帝位合法,也就一直講文帝是“禪讓”給了成祖帝位。
回覆列表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便失蹤了,朱棣為了消除天下人的懷疑,便說建文帝已經自焚而死,其實各種緣由不是我們後世隨便猜測就能明白的,但是朱棣盡力抹除建文帝的存在卻是不爭的事實,首先是廢除了他的皇帝身份,改變了廟號,建文帝四年直接改成了洪武35年,建文帝時期的大量書籍全部焚燬,甚至還動了對朱棣一直很好的哥哥朱標的諡號,可見朱棣其人心狠手辣到何種程度。
朱棣死後,他的後世子孫是怎麼對待建文帝的存在呢,中間的很多皇帝都是遵循著朱棣的行為不管不問,當做不存在。一直到萬曆皇帝的時候才勉強恢復了建文帝皇帝年號,而到大明王朝滅亡後,南明弘光帝才給建文帝“惠宗”的身份,諡號為“讓皇帝”。可見建文帝有多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