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魚愛動漫

    菲娜媽媽身邊的家長們教育孩子的方式分為三種:

    一是讓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過這麼教育孩子的多數是爺爺奶奶一輩;

    二是嚴格苛刻,雖然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多,但總要求孩子要做得更加優秀,讓孩子感到壓力很大;

    三是和諧相處,疼愛孩子用匠心雕刻的方式,教育孩子用輕聲細語的方式進行溝通。

    很明顯最棒的教育方式應該屬於第三種嘛~不過我們今天要談談第一種教育方式,寵溺孩子到底會帶來什麼樣的教育成果?對孩子說“不”真的不應該嗎?用什麼方式對孩子說“不”,才能真正教育孩子不能無理取鬧呢?

    在開始講教育理論之前我想舉個栗子,大家好好“吃”一下:

    不知道這孩子到底是在什麼樣寵溺的教育環境下才敢做出如此無法無天的事兒,孕婦若是流產也許一屍兩命啊!

    家長平時如何對孩子的霸道行為說“不”,這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技能。寵溺孩子的父母總有一個大理由證明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滿足孩子的需求才不會挫傷他們的求知慾、安全感以及幸福感。也有父母會用“這是教育學家們研究出來的理論成果”作為自己寵溺孩子的理由。

    可人家教育學家研究出來的最終結果是:不輕易說“不”,但對不合理的要求堅決地說“不”。

    家長什麼時候可以說“不”?

    菲娜媽媽從寶寶有自己的獨立意識開始時就已經在慢慢地灌輸著“不能做之事、不能食之物、不能說之言”的意識。比如寶寶2歲會走路後,跟同伴在一起玩可能會直接砸東西,這時候我已經開始用輕聲細語的方式對她直接說“不可以”、“不能這樣”了。

    有時候你以為孩子小布丁點的沒關係,愛怎樣都行,但實際上孩子在心裡已經為他本不該做的行為進行“打勾√”處理了。如果家長一直保持著“佛系養娃”的態度直至孩子10歲之後,那麼他可能會形成叛逆不聽話的性格,成為一個會反駁父母、欺負同學的孩子。

    雖然說也有教育他變乖的方式,但相對於提前說“不”,父母將會消耗不止一倍以上的時間在告誡孩子“改邪歸正”上。

    多早開口說“不”最合適?

    對孩子說“不”不一定要特別早,教育方式好的情況下也許你都不需要對孩子說太多“不”。但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碩士生導師李玫瑾曾經說過:這種說“不”的時間要早,一定要在孩子6歲之前。

    普遍孩子是3歲開始受教,進入一年級之前會經歷幼兒園、小班、中班與大班。在初學的這段時間裡,孩子的心態與想法比起嬰幼兒時期已經得到了極大提高,也或多或少產生了“要求別人做事”/“希望別人幫忙做什麼”的個人主義想法。

    這段時間如果家長們沒有好好引導孩子的做事方式和性格培養,那麼孩子可能會動不動就哭或打鬧;大街上哇哇大哭的時候相信大家都見過;亦或者生氣了躲在房間裡不理人等等。再嚴重一點,菲娜媽媽就只能舉例說網路上那些初中生離家出走的事情了哈哈哈。

    但我想說明的是,孩子在被寵溺的情況下學會利用這份愛的時候,就抓住了“威脅”爸媽的武器,也知道如何對付爸媽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家長從此進入“為難”教育不復返了。

    什麼樣的“不”對孩子更好?

    孩子有一定的內心承受力,所以家長不需要總擔心著說了“不”之後會導致孩子怎麼樣。如果孩子哭了,家長選擇【陪伴+安慰】的方式對孩子進行鼓勵與安慰即可,也能成功地挽救哭泣所帶給孩子的傷害。

    朋友A的鄰居,他們家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偏嚴格一點,孩子媽媽看到4歲的弟弟在飯桌上想搶過姐姐正準備要入口的雞肉時,立刻打斷他的此項行為並直接告訴他:“你這麼做要是筷子戳到姐姐眼睛怎麼辦呢?姐姐受傷了難道你就不傷心嗎?沒人跟你玩你覺得開心嗎?”

    一連三問雖一句“不可以”都沒有明說,但也能讓孩子意識到如果他做出這種粗魯的行為就會傷害他姐姐,最終自己可能也要遭受一些懲罰。

    說白了,說“不”除了直接了當地表示“不可以”之外,直接闡述其後果也是一種方式。讓孩子自己意識到自己是做的哪些事情是不應該做的、也意識到如果做了什麼事情,後果的嚴重程度會影響到自己生活的哪些方面,從而更坦然地接受來自家長的“不”要求。

    家長怎麼告訴孩子“不”?

    1說“不”要有神情配合。

    惡狠狠盯著孩子說“不可以”是絕對不可取的,笑嘻嘻表現得無所謂的樣子也是不可行的。最好的表情跟和語言是保持一副女強人上線的表情,比如電視劇《歡樂頌》裡的安迪(劉濤飾演)、《我的前半生》裡的羅子君(馬伊琍飾演)、《虎媽貓爸》裡的畢勝男(趙薇飾演),這些角色在戲裡的嚴肅神情家長們可以模仿一下。

    通常情況下,家長說“不”之後孩子多多少少有點委屈,這時候家長便可以開始當知心姐姐或哥哥的角色跟孩子講講道理,孩子不僅僅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不對,還更覺得爸爸媽媽特別好相處。

    菲娜媽媽溫馨小建議:

    孩子越小,爸爸媽媽在溝透過程中更可以多用一些語氣助詞緩和溝通氣氛,比如“呀、抱一抱、天啊、好不好嘛”等等,爸爸媽媽撒嬌會讓孩子有成就感:“其實我也可以保護爸爸媽媽,在家裡我不是最沒有自主權的人”,也有助於孩子形成獨立秉性。

    2其次,相信孩子

    除了惡意調皮搗蛋之外,孩子有些學習性的胡鬧卻是可以被接受的。比如孩子想自己玩可能會傷害他自己的剪刀、想收拾自己的物品(有些父母不相信孩子收拾乾淨所以不給予機會)、翻翻看抽屜自己找東西、幫忙爸爸媽媽擦皮鞋等等......

    這些時候不必要因為自己懶得花時間收尾而對孩子說“不!”,採取“放生養”的方式讓孩子自行動手反而有助於他們的發展。擔心孩子受傷,那麼家長陪他們一起做即可;如果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做錯了什麼,家長們再進行指導更有助於他們的智商發育。

    3再者,家長要以身作則。

    孩子最會模仿爸爸媽媽的行為,只要爸爸媽媽沒有按照教導孩子的方式做,孩子便能泰山不移一般照學。

    比如菲娜媽媽認識的一個遠房親戚,夫妻兩都比較有文化且家境也不錯,但偏偏做媽媽的有一些行為不雅的地方,比如飯桌吃飯把腳翹起來踩在椅子上,吃著什麼東西塞著牙縫了,毫不忌諱有別人在場直接用手摳牙。老實說菲娜媽媽當餐是真沒什麼胃口繼續吃飯了。

    然後兩個侄女便學著她們媽媽也那麼做,夫妻兩在旁邊叮囑不可以,可她們媽媽卻不願意停止自己的行為,大侄女便開口駁回她爸爸:“媽媽也這樣,為什麼你不講媽媽總是說我跟妹妹?”

    這頓飯就這麼尬聊著過去了。

    想讓孩子不做什麼,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讓孩子意識到爸爸媽媽都沒這樣我也不能這樣。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人說孩子成長的同時也是爸爸媽媽的學習與成長時期,一家人要共同進步才能建立更和諧的家庭環境。

    4最後,雷打不動泰山不移。

    堅持不讓孩子做什麼事需要一定的“冷漠力”,而且家長堅持不同意需要時間和條件,比如不可以吃冰激凌,那麼家長可以給一個晚飯要好好吃飯的條件,好好吃飯一旦完成便會在晚上9點了吃一小塊冰激凌。大多數孩子過了一個小時就忍不住了,何況是幾個小時呢?

    忍住不讓孩子吃的時間之內,不管孩子多委屈多想哭,都不能放鬆戒心讓孩子得到。菲娜媽媽認為,這種雷打不動泰山不移的方式能建立自己在孩子心中的“自律”心態,就像我家寶寶已會自我要求看完繪本之後才能看電視或玩樂高玩具,當我們家長要她做什麼事情時她已經能開口先問我們想做什麼,如果不是很緊急的話就不會打斷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這麼自律我還是蠻佩服的,菲娜媽媽自己有時候都自律不來,比如說好的減肥結果一週一個蛋糕哈哈。

    說“不”要趁早,家長們從現在開始努力成為孩子的風向標吧,就讓孩子努力成為一個有“見機行事”意識的人。

  • 2 # 每文木木

    從題主提這個問題可以看出你的孩子是標準的“乖乖女(乖乖男)” ,不過這種情況女孩的機率比較大。

    這類孩子通常是大人眼裡的“好孩子”,父母讓做什麼,她就做什麼;老師讓做什麼,她就做什麼。不會獨立的思考問題,一味的順承,不願意說出自己的想法,這對孩子獨立思維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培養孩子說“不”的能力呢?

    首先父母要分析孩子變成這樣的原因。孩子為什麼不主動表達自己的意願?為什麼不告訴你他的想法?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肯定是有自己的主觀思想的,只是孩子沒說!

    做為父母,我們首先要反思自己的問題。很多家長喜歡事無巨地“替”孩子考慮問題,當孩子要做某件事時會表現出不信任,孩子不開心,他用強烈的反抗來表達自己的不滿,而父母卻忽略了孩子的這些情緒,反而用強勢來壓制他。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父母不理解他,他說“不”沒用,孩子就不會再對父母敞開心扉。所以要想讓孩子告訴你他心中的想法,首先必須以信任的態度來對待他,與孩子平等相處,和孩子進行一種朋友式的交談,這樣更容易拉進與孩子的距離。

    其次,給孩子足夠的選擇權。當孩子慢慢有了自我意識,說出“不”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他們用“不”來脫離和父母的連線,表達自己的喜好,這時讓孩子學會選擇,可以讓他們感覺到能掌控自己的事情。他們能從選擇中得到被尊重的心理滿足。這對孩子獨立意識的發展和健康成長都是非常有利的。

    最後,鼓勵孩子勇敢的說“不”。當孩子跟你交流時,一定要用信任、親切的眼光注視他,讓他感到你在認真聽。用眼神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後,能接受,我們就照孩子的想法做;不能接受,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注意溝通的方法了,要用委婉的語氣,表達不能接受的原因或者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多表揚孩子,給孩子“說”的信心。

    有時候,大人的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聽話”,“聽話”就是讓孩子聽從我們的安排和意願,這樣就導致孩子一次次失去了選擇和為自己選擇負責的機會。發生的很多類似兒童性侵的案件,在發生後孩子都不敢告訴父母,兒童不會說“不” 和家長不注意和孩子的溝通都是其中的一個影響因素。所以我們要教孩子勇敢的說“不”。

  • 3 # 彤同飛

    說不是一種能力……

    1,傾聽孩子,從他0歲起,傾聽並執行他說的不

    2,和孩子玩不的遊戲:

    …如果你還在公交車上睡覺,媽媽不叫醒你,會怎麼樣?

    刻意練習說不的權利……

    3,實際生活中,尊重孩子說不的選擇。

    不去幼兒園。不寫作業。不想去看望老人。尊重孩子不選擇的權利。

  • 4 # 鈴鈴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都知道要教育孩子分享和幫助別人,因為父母都明白孩子最終都將走向社會,集體生活有多麼重要,與人分享,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支援和尊重,因此,父母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學會與人分享,養成慷慨大方的美德。這一點沒錯。然而,任何事情都要講究一個度,如果遇到了自己無法分享或者無法做到的事情,如果拒絕他人也是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一課。

    拒絕別人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別說是孩子,我們大人有時候拒絕別人的時候都感到為難,但是如果不能很好的拒絕,有時候只會讓事情更復雜,甚至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教會孩子學會拒絕別人,將使孩子受益終生。要想幫助孩子,家長先要搞清自己的孩子屬於哪一種情況。比如:

    ①膽小、不敢說

    孩子可能面對別人的請求,自己會擔心拒絕別人就無法做朋友,所以不敢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所以硬著頭皮答應。

    ②好面子,逞強

    孩子急於證明自己的能力,所以不想拒絕,逞強接受對方的要求。

    孩子面對他人的請求,沒有信心說出自己的想法,也不善於表達,造成被動接受的情況

    我們要根據不同

    因此,根據孩子的問題,父母所要教孩子學會的拒絕,對人、對事作出的理智判斷:

    一、學會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

    告訴孩子,如果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可以直接告訴對方,陳述自己的的客觀理由。比如:其他小朋友要借孩子的唯一一支鉛筆,那麼孩子就應該直接回答:我只有一隻,沒有辦法借給你。通常這些狀況你拒絕對方,對方都會表示理解的,因為客觀事實就是隻有一支筆。

    二、讓孩子自己處理生活中的問題:

    很多人覺得孩子還小各種事情都包辦,其實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好處。孩子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做,這樣有利於積累經驗,增長才幹,才能有能力對父母或他人的行為做出接受與拒絕的判斷。

    三、教孩子做不到的事情,可以商量一個折中的辦法

    很多時候很難直接拒絕別人的請求,那麼我們就要教會孩子學會“打商量”,比如孩子有一個很喜歡的玩具在玩,恰好好朋友也想玩,此時,孩子可以告訴他“我先玩一會再給你玩可以嗎?或者你玩半個小時,我玩半個小時換著玩可以嗎”如此,就巧妙地拒絕了對方,避免了一場衝突,也能夠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以上,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同鮮花的象徵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