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285178607266

    1、梅梁存舊跡,金簡紀神功。——康熙

    2、立定腳跟,戰勝私慾。訓曰:朱子雲:“人作不好的事,心卻不安,此是良心。但被私慾錮蔽,雖有端倪,無力爭得出。須是著力與他戰,不可輸與他。知得此事不好,立定腳跟硬地行,從好路去,待得熟時,私慾自住不得。”此一節語乃人立心之最要處。良心能勝私慾,為聖為賢,皆此路也。欲立身心者,當詳究斯言。——康熙教子名言

    3、忍耐一時,便覺無事。訓曰:天下未有過不去之事,忍耐一時,便覺無事。即如鄉黨鄰里間每以雞犬等類些微之事,致起訟端,經官告理;或因一語戲謔,以致角口爭鬥。此皆由不能因一時之小忿,而成爭訟之大端也。孔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聖人之言,至理存焉。——康熙教子名言

    4、為學之功有三等焉。汲汲然者,上也;悠悠然者,次也:懵懵然者,又其次也。——康熙

    5、《易》雲:“日新之謂盛德。”學者一日必進一步,方不虛度時日。人苟能有決尼不移之志,勇猛精迸而又貞常永固毫不退轉,則凡技藝焉有不成者哉?——康熙

    6、積沙流絕塞,落日度連營。——康熙

    7、森森永珍眼輪中,須識由來是化工。——康熙

    8、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歸。——康熙

    9、凡人與無事之時,常如有事,而防範於未然,則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時卻如無事,以定其慮,則其事亦自然消滅矣。古人云:心欲小而膽欲大。遇事當如此處之。——康熙

    10、朕是皇帝,皇帝是不求人的,但外公求你,不要再復仇了。——康熙

    11、慎重者,敬也。當無事時,敬以自持;而有事時,即敬以應事,務必謹終如始慎,修思榮習而安焉,自無廢事。——康熙

    12、讀古人書,當審其大義之所在,所謂一以貫之也。若其字句之間,即古人亦互有異同,不必指摘辯駁,以自伸一偏之說。——康熙

    13、吞吐百川歸領袖,往來萬國奉梯航。——康熙

    14、夫一言可以得人心,而一言可以失人心也。——康熙

    15、庭訓格言:道理之載於典籍者,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變萬化,其端無窮。——康熙

    16、天下事千變萬化,其端無窮。故世之苦讀書者,往往遇事有執泥處,而經歷事故多者,又每逢是圓融而無定見,此皆一偏之見。朕則謂當讀書時,須要體認世務,而應事時,又當據書理而審其事宜。如此方免二者之弊。——康熙

    17、古廟青山下,登臨曉靄中。——康熙

    18、倭子國,最是反覆無常之國,其人,甚卑賤,不知世上有恩誼,只一味懾於武威……故爾,不得對其有稍許好顏色。——康熙

    19、國家用人,當以德為本,才藝為末。——康熙

    20、喜慶之辰,易心平氣和,語言吉祥。——康熙名言

    21、海底魚龍應變化,天中雲雨每蒸浮。——康熙

    22、凡人於無事之時,常如有事而防範其未然,則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時,卻如無事,以定其慮,則其事亦自然消失矣。——康熙名言

    23、由一理之微,可以包六合之大;由一日之近,可以盡千古之遠。——康熙

    24、盡其人事,以聽天命。訓曰:古人云:“盡人事以聽天命。”至哉,是言乎!蓋人事盡而天理見,猶治農業者耕墾宜常勤,而豐歉所不可必也。不盡人事,是舍其田而弗芸也;不安於靜聽者,是揠苗而助之長者也。孔子進以禮,退以義,所以盡人事也。得之不得曰:“有命。”是聽天命也。——康熙教子名言

    25、人之一生,雖雲命定,然而命由心造,福自己求。——康熙名言

    26、危樓千尺壓洪荒,聘目雲霞入渺茫。——康熙

    27、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難隱谷中香,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芳。——康熙

    28、四月天山路,今朝潮海行。——康熙

    29、不忍舍處,方得書味。訓曰:朱子雲:“讀書須讀到不忍舍處,方是得書真味。若讀之數過,略曉其義即厭之,欲別求書者,則是於此一卷書猶未得趣也。”此言極是。朕自幼亦嘗發憤讀書看書,當其讀某一經之時,固講論而切記之。年來翻閱其中,復有宜詳解者。朱子斯言,凡讀書者皆宜知之。——康熙教子名言

    30、凡天下事不可輕忽,雖至微至易者,皆當以慎重處之。——康熙名言

    31、體一無終而無始,位三非寂亦非空。——康熙

    32、己不知,焉能斷人是非?——康熙名言

    33、凡人處世,惟當常尋歡喜。歡喜處自有一番吉樣景象。蓋喜則動善念,怒則動惡念。是故古語云“人生一善念,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人生一惡念,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此誠至理也夫!——康熙名言

    34、朱欄畫棟最高樓,海色天容永珍收——康熙

    35、窮理求知,行事得之。訓曰:先儒有言:“窮理非一端,所得非一處。或在讀書上得之,或在講論上得之,或在思慮上得之,或在行事上得之。讀書得之雖多,講論得之尤速,思慮得之最深,行事得之最實。”此語最為切當,有志於格物致知之學者,其宜知之。——康熙教子名言

    36、志之所趨,無遠弗屆;志之所向,無堅不入。——康熙名言

    37、仙客釣鰲非我意,憑軒帷是羨安流。——康熙

    38、學者誠即事而求之,則可以通三才,而兼備於萬事萬物之理矣。——康熙

    39、爾等凡居家,在外,惟宜潔淨。人平日潔淨,則清氣著身;若近汙穢,則為濁氣所染,而清明之氣漸為所蒙敝也。——康熙

    40、存諸心,體諸身,求實得於己。訓曰:朱子雲:“讀書之法,當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從容乎句讀文義之間,而體驗乎操存踐履之實,然後心靜理明,漸見意味。不然,則雖廣求博取,日誦五車,亦奚益於學哉!”此言乃讀書之至要也。人之讀書,本欲存諸心,體諸身,而求實得於己也。如不然,將書泛然讀之,何用?凡讀書人皆宜奉此以為訓也。——康熙教子名言

    41、為山九仞,未可偏廢。訓曰:從來有生知、有學知、有困知,及其成功,則一未有。下學既久,而不可以上達者,但功夫不可躐等而進,尤不可半途而廢。《書》雲:“為山九仞,功虧一簣。”正為半途而廢者惜也。——康熙教子名言

    42、即理事務、對諸大臣,總以實心相待,不務虛名。——康熙

    43、梵宇盤空出,香雲繞地多。——康熙

    44、為人甚不可被虛意承順讚美之言所欺,諸凡學問皆以此存心可也。——康熙名言

    45、九載隨刊力,千年統緒崇。——康熙

    46、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婦不蠶或受之寒,是勤可以免飢寒也。——康熙

    47、戰伐因聲罪,馳驅為息兵。——康熙

    48、誠以天下事繁,日有萬機,為君者一身處九重之內,所知豈能盡乎?時常看書,知古人事,庶可以寡過。——康熙

    49、空山傳逸響,終古奏清音。——康熙

    50、訓曰:吾自幼好看書,今雖年高,萬機之暇,猶手不釋卷。——康熙

    51、功成十架血成溪,百丈恩流分自西。——康熙

    52、敢雲黃屋重,辛苦事親征。——康熙

    53、凡人盡孝道,欲得父母之歡心者,不在衣食之奉養也。惟持善心,行臺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歡心,斯可謂真孝者也。——康熙

    54、古人所謂防微杜漸者,以事雖小而不防之則必漸大。——康熙名言

    55、無波不具全潮勢,此日真成廣漢遊。——康熙

    56、茲來薦蘩藻,瞻對率群工。——康熙

    57、訓曰:世之財物,天地所生,以養人者有限,人若節用,自可有餘;奢用則頃刻盡耳,何處得增益耶?——康熙

    58、身列四衙半夜路,徒方三背兩番雞。——康熙

    59、人只有一心,心動興致起,會產生種種思想和考慮。這種種思慮正確與否,只在一剎那間。如果一個念頭不正確,很快就被發現了,並且及時糾正它,自然不至於離正道很遠。——康熙

    60、萬里晴雲任舒捲,憑高但見碧天長。——康熙

    61、除去異端無忌憚,真儒若個不欽崇。——康熙

    62、至於人生衣食財祿皆有定數,若儉約不貪,則可以養福,亦可以致壽。——康熙

    63、凡事暫時易,久則難。——康熙名言

    64、曲度泉歸壑,聲兼峽泛吟。——康熙

    65、戰馬初閒甲士歡,揮戈早已破Murano。——康熙

    66、訓曰:民生本務在勤,勤則不匱。——康熙

    67、靈山含秀色,鷲嶺起嵯峨。——康熙

    68、不御金徽久,泠泠會素心。——康熙

    69、凡聖賢經書,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讀書時便宜留心體會,此可以為我法,此可以為我戒,久久貫通,則事至物來,隨感即應,而不待思索矣。——康熙

    70、琮琤流水意,彷佛似鳴琴。——康熙

    71、子曰: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康熙

    72、我等平日凡事能敬畏於長上,則不得罪於朋儕,則不召過,且於養身亦大有益。——康熙

    73、一事不謹,即貽四海之憂;一念不懂,即貽百年之患。——康熙

    74、為學之功,不在日用之外。訓曰:為學之功不在日用之外,檢身則謹言慎行,居家則事親敬長,窮理則讀書講義。至近至易,即今便可用力;至急至切,即今便當用力。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至有所疑,尋人問難,則長進通達,自不可量。若即今全不用力,蹉過少壯時光,即使他日得聖賢而師之,亦未必能有益也。——康熙教子名言

    75、功成十字血成溪,百丈恩流分自西。——康熙

    76、人果專心於一藝一技,則心不外馳,於身有益。——康熙

    77、古人云:“心欲小而膽欲大。”遇事當如此處之。——康熙

    78、《荀子》雲:“身勞而心安者為之,利少而義多者為之。”此二語簡而要。人之一世能依此二語行之,過差何由而生。——康熙

    79、人於好惡之心,難得其正。我所喜之人,惟見其善,而不見其惡;若所惡之人,惟見其惡,而不見其善。是故《大學》有云:“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誠至言也。——康熙

    80、人以改過為貴,能改過者,無論所犯事大小,皆不當罪也。——康熙名言

    81、訓曰:聖賢之書所載,皆天地、古今、萬事、萬物之理,能因書以知理,則理有實用。——康熙

    82、現在的人們認為只要是不吃肉就是在持齋了,豈不知古人持齋是和守戒連在一起的,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康熙名言

    83、志向的發展,無論多遠,沒有達不到的;志之所向,無論有多大的困難都能克服。一個人如果立志於道,那麼,他將以義理作為根本,使任何物質慾望都改變不了他的志向。從這點來看,一個人的志向以德為依據,以仁為依託,又有良好的學術修養,自然不會失卻其先後、輕重的次序,使主要的和次要的都能照應到,內的、外的都能得到陶冶,還可以從容不迫地深入領會一切。達到這種境界,就已經自覺不自覺地進入了聖人的行列。——康熙

    84、蓋敬以存心,則心體湛然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飭家務,此古所謂“敬以直內”也。——康熙

    85、凡人持身處世,惟當以恕存心。見人有得意事,便可生歡喜心;見人有失意事,便當生憐憫心。——康熙

    86、凡有利於人者則為之,凡不利於人者則去之。事無大小,心自無窮。——康熙名言

    87、進德修業,依於經史。訓曰:凡人進德修業,事事從讀書起。多讀書則嗜慾淡,嗜慾淡則費用省,費用省則營求少,營求少則立品高。讀書之法,以經為主。苟經術深邃,然後觀史。觀史則能知人之賢愚,遇事得失亦易明瞭。故凡事可論貴賤老少,惟讀書不問貴賤老少。讀書一卷,則有一卷之益;讀書一日,則有一日之益。此夫子所以發憤忘食,學如不及也。——康熙教子名言

    88、書之在天下,《五經》而下,若傳若史,諸子百家,上而天,下而地,中而人與物,固無一事之不具,亦無一理之不該。——康熙

    89、挽弓策馬論英雄,漫卷黃沙破帝宮。——康熙

    90、訓曰:讀書以明理為要。理既明則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康熙

    91、凡人孰能無過?但人有過,多不自任為過。朕則不然。於閒言中偶有遺忘而誤怪他人者。必自任其過、而曰“此朕之誤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為所感動而自覺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過者,大人居多也。——康熙名言

    92、故朕理天下事五十餘年,無甚差忒者,亦看書之益也。——康熙

    93、世之讀書者,生乎百世之後,而欲知百世之前;處於一室之間,而欲悉天下之理,非書曷以致之?——康熙

    94、人生凡事故有定數,然而其中以人力奪天工者有之。——康熙

    95、故朕所行事,一出於真誠,無纖毫虛飾。——康熙

    96、人生於世,無論老少,雖一時一刻不可不存敬畏之心。——康熙

    97、人之有生必有死,如朱子之言;天地迴圈之理,如晝如夜。孔子云居易以矣。皆聖潔之大道,何足懼乎?朕之生也,並無靈異;幾其長也,亦無非常。——康熙名言

    98、凡愛人愛物,皆愛也。——康熙名言

    99、開襟對層碧,下馬撫煙蘿。——康熙

    100、遇有疑難事,但據理直行,得失俱可無愧。——康熙

    101、露冷瑤階曾寂寞,煙塞碧樹恨西東。——康熙

    102、吾人凡事惟當以誠,而無務虛名。——康熙名言

    103、朕自幼登極,凡禮壇廟、禮神佛,必以誠敬存心。——康熙

    104、五千鞭撻寸膚裂,六尺懸垂二盜齊。——康熙

    105、波濤滾滾乾坤大,星宿煌煌日月光。——康熙

    106、雖然,書不貴多而貴精,學必由博而守約,過能精而約之,以貫其多,與博合其大,而極於無餘,會其全而備於有用,聖賢之道,豈外是哉?——康熙

    107、學以養心,亦可養身。訓曰:學以養心,亦所以養身。蓋雜念不起,則靈府清明,血氣和平,疾莫之攖,善端油然而生,是內外交相養也。——康熙教子名言

    108、帷宮雨後納新涼,虛穀風來百草香。——康熙

    109、朕為帝王,何等物不可用?然而朕之衣食毫無過費。3.所以然者,特為天地所生有限之才,而惜之也。——康熙

    110、閬苑蓬壺何處是?豈貪漢武覓神方。——康熙

    111、凡看書不為書所愚,始善。——康熙

    112、凡天下事,不可輕忽,雖至微至易者,皆當以慎重處之。——康熙

    113、天門久為初人閉,福路全憑聖子通。——康熙

    114、若夫為官者儉,則可以養廉。居官居鄉,只緣不儉,宅舍欲美,妻妾欲奉,僕隸欲多,交遊欲廣,不貪何從給之與?——康熙

    115、文治武功真大略,佩文新譜墨林崇。——康熙

    116、人君以天下之耳目為耳目,以天下之心思為心思,何患聞天下不廣?——康熙名言

    117、慘慟八垓驚九品,七言一畢萬靈啼。——康熙

    118、為人上者,用人雖宜信,然也不可急信。在下者,常視上意所向,而巧以投之,一有偏好,則下必投其所好以誘之。朕於諸藝無所不能,爾等曾見我偏好一藝乎?是故凡藝皆不能溺我。——康熙

    119、人心虛則所學進,盈則所學退。——康熙名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隊史首位全明星票王、季後賽50+,飛人卡特是否能落葉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