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饞嘴肥貓鏟史官

    主要是土地制度。

    首先,是朱家皇族侵吞財政,霸佔土地。

    朱元璋建國後,給二十六個親族封王,每個人都佔有大片土地。還規定朱家子孫後代都靠國家養活,不許工作。

    朱棣靖難之變以後,繼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這叔侄倆其實一個心思,還鬥),但同時也為了緩和一下矛盾,就把這些朱家皇親的待遇定得很豐厚。從搖籃照顧到棺材。

    其它朝代的王族是一代一代繼承後要逐步降級的,一般三代以後國家就不管了。但朱家這不降。待遇不變。

    開初,這沒啥大問題,因為總共也沒幾十號人口,大家還養得起。

    但大家都知道,這個數字一代代傳下去,就比較嚇人了。按每家生三個崽崽來計算:26×3×3×3×3×3×3×3×…………十幾代下來,幾十萬人了(有些王族成員居然生將近一百個崽崽)。

    到了萬曆、天啟,這個數字就太大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基本上就都供了這些朱崽崽。山西有個晉王,全山西的財政收入都供不起他一家子。

    這些朱崽崽有了福利還不夠,國家還要分給他們土地。有時候一次就封幾十萬畝,幾萬畝。一個省不夠,就從另一個省去補足。

    由於這些王族的土地是不納稅的,自然是越多越好。於是,他們除了佔有國家的封地,還千方百計地去侵佔普通老百姓的田地,弄得老百姓的土地越來越少。

    除了王族,明朝還規定士紳也不交田稅。

    就是當官的和考中進士和舉人的這幫人,家裡土地也不納田稅。當然,和王族的想法一樣,他們也希望土地越多越好。也霸佔,也侵吞。

    富商豪門,發了財,第一件事就是買房置地,他們也要侵佔。

    土地總是有限的。以前一個農民能分到五畝地就可以養活自己,現在被佔了,一個人剩三畝了。遇到好光景,還能勉強半飢半飽,但如果遇到荒年,就只能流離失所去乞討,或者被迫給王族,士紳,富戶當佃戶。失去土地這幫農民就叫流民。

    後來,打仗了,明朝政府要加徵邊餉。不向王族徵,這是朱八八祖先定的,也不向官員和士紳徵,這也是祖宗定的,還不向富商徵,這是朝廷官員爭取的。獠牙血口就又對準了最弱勢的普通農民。

    又趕上了災年,沒有收成。大家活不下去,向王族官府富戶哀求,但他們置之不理。實在沒辦法,只能去搶了。

    中國的農民可老實了,不是被逼到這絕路上,誰也不願走這條路,實在是活不下去啊。

    有些人說高迎祥,李自成他們是反賊,這不公平。反是反,但誰是賊呢?是辛辛苦苦種地都吃不上飯的老百姓,還是那些生下來就吸人血,啃人骨的蛀蟲們。

    說李自成那幫農民起義軍誤了中華三百年,這是什麼話,人家只是想吃頓飯,合著為了你朱家天下,咱們老百姓全餓死光了才是中華正統?天下哪來這個道理?

    這就是被吹噓的“治隆唐宋,遠邁漢唐”的大明王朝,朱元璋你也當過農民,你也要過飯,咋就對鄉親們這麼狠呢?

    這樣的朝代居然被歌頌,還被吹捧,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咋不早點死去呢?

    民不聊生,這四個字的評價不過分吧!

    遍地都是流民啊,這都是李自成天然的兵員。

    孫傳庭說:他李自成可以輸一百次,而我一次也輸不起。就是這個原因。

    你還愛這個大明王朝嗎?

  • 2 # 花近高樓1

    其實這個問題,讀一下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就知道答案了。

    雖然郭老先生人品不咋地,但在這個問題上評價還是很中肯的。

    文章很長,引經據典,說得有理,有利、有節。關於當時是否是民不聊生,有一個大臣在給崇禎皇帝的奏摺中有這樣的句子:…門外之人,炊人骨以為薪,煮人肉以為食,始知前之人皆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數日後面目赤腫,內發燥熱而死矣。

    即使已經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官府催徵的稅賦,還每年成倍往上增加,其實這就是典型的官逼民反。

    而此時大明朝的朱氏子孫,以福王朱常洵為例,在陝西出現大饑荒,已經到了人吃人的時候,朱常洵大婚花費紋銀30萬兩,另外在洛陽加賜良田4萬頃。以女3000人

    但陝西的饑民民到了洛陽城下,這位王爺寧可讓糧食爛在糧倉中,寧可眼睜睜地看著成千上萬的饑民活活餓死,也不肯拿出一粒賑濟貧苦百姓,反而到民間蒐羅美貌少女,有不願入王府為奴的,其父母需交納精米百擔為其贖身。

    李自成把福王朱常洵和王府中的梅花鹿放到一個大鍋裡煮了,做成福壽羹給附近的老百姓食用,老百姓競拍手稱快。當時的社會矛盾可見一斑。

  • 3 # 種花家孤寡老人

    明亡於內,民不聊生這個是肯定的。而民不聊生的這個“民”主要物件是農民和軍戶。

    先說農民,明末人口遠超明初,但是國家的稅收確越來越少。怎麼回事呢?

    首先是官員士紳上下其手,因為要籌集軍費,皇帝下旨加稅,比如說原來要交一塊錢的稅,皇帝說加到一塊二,也就是漲二分,但是到了下層,官員們就欺騙農民說是再加一塊二,也就是總共要交二塊二的稅,這多出來的一塊就被官員們分掉了。再加上由於明末實行“一條鞭法”農民交稅不交糧,而是要折成銀子,那麼到交稅的時候農民首先要把糧食賣出去換成銀子,可糧食的買賣被地主鄉紳壟斷,賣多少錢、重量如何計算全由鄉紳們說了算。這樣農民負擔越來越重,辛辛苦苦一年到頭的收成還不夠交稅,交不起稅就只能賣地,而大地主、大士紳以及皇室分封在各地的親王藉此大量的吞併土地,自耕農越來越少,而國家的稅收主要又是來自這些自耕農,因為官員、士紳、王室的土地都是免稅的,這樣導致一個現象,沒稅收,但是要供應軍餉,怎麼辦?加稅。但是這個稅只能加到越來越少的自耕農身上,納稅人越來越少,稅也就越來越低,而大量失地農民沒了收入,只好做流民,流民沒吃的,只好造反,

    其次是軍戶,軍戶是由國家分給土地的,平時為農,戰時為兵,自給自足。當年朱元璋以此為榮,自詡不費國家分毫而供養百萬兵。但是到了明末這個政策的危害也來了,軍戶們耕種的土地也是大量的被軍官們吞併,大量軍戶們也變成無地流民。

    於是國家的兩大根基農民和軍人變成了流民的主要來源,所以明末農民起義軍從來都是越打越多。後期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專門針對性的釋出“均田免稅”的政治綱領,各地農民軍戶一呼百應,而朝廷沒錢,軍隊越打越少,再加上天災和關外少數民族政權的不斷威脅,明朝無力抗衡,所以明就被農民軍滅亡了。

  • 4 # 真歷史

    當然!

    一個人或集團能成功,一定有他成功的理由,一個人或集團覆亡,也一定有他覆亡的理由,李自成與大明正是如此。

    明朝首要的一項開支就是皇族宗室的祿米。朱元璋為了不讓後代的龍子龍孫再經歷他幼年經歷的辛酸,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皇族供養制度。

    明制規定,宗室祿給標準,親王祿米10000石(一石是100斤),郡王2000石,鎮國將軍1000石,輔國將軍600石,鎮國中尉400石,輔國中尉300石,奉國中尉200石。公主及駙馬2000石,郡主以下逐級遞減。這樣,明王朝的皇族宗室成員,成為一種特權階層和寄生階層。

    而且這些皇族子孫大量的侵奪地方田產,強買強賣霸佔農民田地的事情比比皆是。福王就封洛陽的時候,萬曆一次賜給他土地四萬頃,這得讓多少農民破產。

    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全國稅糧總收入為2285萬石,而各王府的歲祿開支就達853萬石,佔全國稅糧總收入的37%,成為國家經費中的最大開支,而那時的皇族人口應該是十幾萬,到了崇禎,皇族人口已經增加到20萬人左右,耗費的稅糧更多,比例應該更高,再加上晚明的天災人禍,所有的負擔都轉嫁到了農民身上,可以想象農民已經被壓成了什麼樣。

    由於崇禎堅決奉行不與皇太極後金和談的政策,這就導致已經風雨飄搖的明朝不得不同時面對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內亂和後金的外患,可以說是疲於奔命。

    這時,朝廷由於經費緊張,不得不向百姓徵派壓死大明的稻草——三餉。

    三餉分別是指應付遼東戰事的“遼餉”,用來剿滅農民軍的“剿餉”,還有用來練兵的“練餉”。當時趕上了小冰川氣候,北方連年大旱,顆粒無收,吃飯都成問題,哪有餘錢上交。可是不但正常的稅費得交,又增加了這三餉,再加上基層的官吏具體執行的時候變本加厲,趁火打劫,往往是在收稅的基礎上還要中飽私囊,無數家庭被逼到家破人亡。

    這時李自成揭竿而起,“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口號應運而生,跟了闖王走既可以不交稅,還能吃飽肚子,自然讓無數人加入其中。而且李自成確實不向貧苦百姓徵糧,倒不是因為他愛護百姓,是因為百姓確實沒糧。農民軍的糧餉主要來源於拷餉,就是每攻下一地,抓住當地明朝宗室和官員,嚴刑拷打,逼其交出銀子和糧食。

    憑著這個做法,李自成最終打下了明朝的江山。可惜的是他打下了江山還想用這套方法坐江山,結果很快又丟了江山。

  • 5 # 矛盾體160202925

    明末,整個明朝就是大廈將傾,一片頹廢之態。明朝的滅亡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明朝滅亡主要的原因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1.土地兼併嚴重,人口增多,兩者之間存在很大矛盾。

    明末,土地兼併嚴重,大量的土地被地主階級兼併,下層農民擁有少量的土地或者淪為無土地者,只能靠租種地主的土地生活,但地租高,收成少,很多人很難生活下去。

    2.天災人禍

    明朝是個多災多難的朝代,尤其是後期,地震、水災旱災接踵而至,造成崇禎年間大量的饑民餓死,發生慘絕人寰的食人事件,百姓怨聲載道。

    3.地主階級剝削,士大夫階層腐化,不顧百姓死活。

    明末的東林黨其實就是代表地主階級的地形代表,一方面討伐貪官汙吏,另一方面堅決捍衛地主階級的利益,根本不管百姓死活,蔑視生命,可以說明朝後期真正導致明朝迅速滅亡的導火索就是這幫滿口仁義道德的偽君子,真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4.農民起義與後金的叛亂

    農民起義就是李子成等人領導的起義軍;後金就是後來的清朝,這兩支力量可以說沉重打擊了明王朝的統治地位

    其實說起來,明朝的滅亡還是自身的原因,外在因素只是客觀原因,至於李自成的起義軍只不過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

  • 6 # 柳隨風

    《明季北略》中說李巖,天啟年舉人有文武才,後來從他所謀劃的軍事動作和宣傳工作中我們也不難看出李巖的高明之處,緊抓群眾路線,看透了百姓沉重的生活負擔的本質,徭役繁重,土地高度集中,希望有所改變和對朝廷貪官汙吏的切齒痛恨。在這批知識分子沒出現之前,李自成饑民造反起家並沒有統一的戰略規劃和方針政策更沒有喊出什麼振聾發聵的聲音,流寇流竄到哪一處便打土豪搶糧食,他們到來解決了李自成方向問題,他們表現的擁護和支援態度客觀上對農民起義軍的發展壯大,鞏固力量,分化瓦解統治階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起義軍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讓久已蓄滿的河水找到了宣洩之處,百川匯海,構成了起義軍滔天之勢。何為民心?民心即是人民的心聲、意願。凝聚民心,尊重意願,就會得到廣大老百姓的支援。所以當時河南等地到處傳播“不當差、不納糧”,攻佔西安後,又以貴賤均田及五年不徵相號召。這是農民起義軍為老百姓描繪的美好願景,能否實現已經不重要了。在那個苛稅猛如虎、亂兵如匪、流離失所的年代老百姓的想法簡單而純粹,誰給飯吃跟誰走,這就是最大的真理。

  • 7 # 九九177552022

    客觀說是亡於李自成,實際主觀是亡於崇禎自身,崇禎的枉自猜疑和枉殺能臣也削弱了朝廷很大人心和戰力,不能剷除貪腐而又自殘肱骨、國庫空虛,在外敵入侵和人民生活極度困苦,民不聊生、飢食同類的情況,農民起義遍地戰火,內外交困,李自成就成為了最強有力摧毀朱家王朝一支生力軍,直接為改朝換代鋪平了道路,並短暫的成立了大順朝。所以說明朝非亡於人實亡於己,不過是李自成成就了明朝的滅亡。

  • 8 # 清聲艾語

    明朝的後期的天災,戰爭,賦稅加重,土地兼併,流民等問題突出,是民不聊生的體現。

    流民

    明朝的流民的規模和形成速度真可以說是古代空前的,也說明明朝土地兼併之嚴重。明末滿清四次入侵,又趕上多地天災,政府要防禦邊關又要剿滅國內的農民起義,大量的用兵造成了賦稅的加重。有些農民受不了繁重的賦稅,不得不做逃戶成為流民,沒有逃的農戶要承擔逃戶的賦稅即所謂的“陪納”,由此造成更多人逃跑。流民在明末沒有得到很好的安撫,造成了更多的流民加入到了農民起義的大軍裡。

    賦稅

    明朝賦稅的單一化,國家主要稅收必須是農業稅,而擁有大量土地的特權階級又不用納稅。皇室、貴族、官僚等特權階層看到掌握鹽引有大利可圖,紛紛去搶佔鹽引,然後轉賣給鹽商,從中牟利。軍屯制度和商屯制度的破壞,嚴重影響了明廷的財政收入。封建國家只好另撥軍費。這筆開支只有透過加重對勞動人民的剝削才能解決。

    土地兼併

    《明史·食貨志》記載,“佔奪民業”方面,“為民厲者,莫如皇莊及諸王、勳戚,中官莊田為甚。”隨著土地兼併的惡性發展,衛所屯田也逐漸破壞。諸王、公侯、監軍太監、統兵將領、衛所軍官和地主豪強競相侵吞屯田,役使軍丁。軍戶不堪剝削和虐待,被迫逃亡。 自然災害 明朝短短 276年的歷史中,居然發生了1011次災害,佔到了整個封建社會的五分之一, 這些還只是記錄在史料中的。其中明朝中期所處的年代是歷史上被稱為“小冰河期”的時期,氣溫驟然下降,使得糧食產量驟然下降,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區域普遍南移,這導致了明朝全國各地幾乎連年遭災。大量的農田荒蕪,人民避災流移。

  • 9 # 愛暢想歷史

    1644年,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包圍了北京城,明思宗朱由檢上吊自殺。自此,統一中國持續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滅亡。明朝的滅亡有很多很多因素,這些因素致使百姓民不聊生。明朝最終在走投無路的百姓造反下滅亡了。那麼是哪些主要因素,導致明朝晚期民不聊生餒?

    導致晚明民不聊生主要因素之一,是明朝與後金(清朝前身)的鏖戰。由於明朝在薩爾滸之戰中慘敗給後金,導致明朝在遼東的軍事優勢喪失殆盡。本來明朝仗著兵多將廣、武器先進,甚至都能打敗侵略北韓的日本。但是在萬曆皇帝的"抗日援朝"戰爭後不久,明軍在楊鎬的指揮下盲目輕敵,導致慘敗於後金的努爾哈赤。自此,明朝與後金在戰略上優勢的天平,倒向了後金這邊。明朝由原本的進攻方,變為被後金進攻的一方。明朝為了抵禦後金的進攻,耗盡了國家之元氣。所以明朝在薩爾滸慘敗後,不斷地向百姓攤派戰爭之費用,導致百姓生存越來越艱辛。

    導致晚明民不聊生主要因素之二,是天災人禍。由於明朝晚期地球出於小冰河時期,致使糧食減產、各種自然災害頻發。而且那時的明朝官場已經相當腐敗,酷吏們對百姓的迫害肆無忌憚,導致大量百姓被官逼民反。面對天災,崇禎皇帝倒是想盡辦法賑濟災民,但貪官們卻還要貪汙賑災之錢糧。天災加人禍,導致晚明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導致晚明民不聊生主要因素之三,是皇族人口的急劇膨脹。由於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起,就實行給皇族極為優厚的待遇之政策,所以隨著皇族人口越來越多,明朝越來越負擔不起供養這些皇族了。明朝對待皇族之政策與歷代王朝都不同。其它王朝的皇族在經過幾代後,便基本成了皇庶人,其待遇、地位不比普通百姓強多少。然而明朝的皇族卻世世代代享有極高的特權與待遇,隨著幾百年的繁衍,皇族人口竟達百萬之眾!明朝朝廷為了養活這些寄生蟲般存在的皇族,不得不將這些負擔轉嫁於百姓頭上。這使晚明的百姓,越來越看不到能活下去的希望。

    正由於明朝晚期民不聊生,所以"明朝的小船說翻就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安裝高畫質攝像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