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李白,岑參,高駢等都有武功,還有詩篇傳世。
12
回覆列表
  • 1 # 寂寞的紅酒

    唐朝是個比較自由個性打時代,物質和精神達到了一定的高度,配件是大部分文人的習慣,仗劍走天涯是一種風尚,就像現在有錢人都出國旅行一樣

  • 2 # 青樓午夜說

    唐朝仗劍走天涯的人,其實叫漫遊。說仗劍走天涯其實不準確。

    更多的是知識分子為了給自己營造一個飽讀詩書,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形象,好進城為官。

    唐代文人之遊,可分山水遊、宦遊、邊塞遊和隱遊。

    山 水遊。對於文人來說,山山水水、花草樹木,最能觸動他們敏感多思的情懷,引起心靈的共鳴,得到身心的愉悅和精神的慰籍。因此,歷朝歷代不少文人,不辭勞 苦,爬山涉水,將自己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陶醉在美麗的山水之間。唐朝文人熱衷山水遊的不乏其人,著名詩人陳子昂、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維、柳宗元等等, 都有過醉心於自然勝景的經歷,“此行不為鱸魚膾,自愛名山入剡中”(李白《初下荊門》)。唐代文人的山水遊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積極的壯遊;一種是消極 的消遣之遊。

    唐 朝自由的思想,宏大的氣魄,洋溢著奮發向上的青春朝氣,激發著知識分子的生活熱情,使他們對未來充滿了無限憧憬。在這種時代氛圍感召下,唐代許多文人如陳 子昂、李白、杜甫等早在年輕時期,就“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李白《上安州史裴長史書》)。在壯遊山水當中,陶冶情操,結交朋友,增長閱歷,增加才幹。 “行萬里路,破萬卷書”,為今後一展宏圖,實現理想抱負打基礎。杜甫二十歲時,開始了他歷時十年、前後三次的壯遊生活。第一次飽覽了吳越秀麗的山川景色, 憑弔了眾多的古蹟名勝,“到今有遺恨,不得窮扶桑”(杜甫《壯遊》)。第二次漫遊,足跡遍於燕趙,並結識了李白、高適,三人情投意合,過著呼鷹逐獸,裘馬 清狂的浪漫生活。與高適分手後,杜甫與李白又同遊齊趙,彼此“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與李十二同尋範十隱居》)。與情趣相投的朋友“氣酣登吹 臺,懷古視平蕪”(杜甫《遣懷》),登高覽勝,不免書生意氣,豪情油然而生。在漫遊中,杜甫寫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嶽》)、“何當擊凡 鳥,毛血灑平蕪”(《畫鷹》)等詩句,充分顯示了他申志騁才、建功立業的渴望。

    在 山川勝景、田園風光中留連忘返的還有另外一些文人。他們由於仕途受挫或不滿現實,而醉心山水,躬耕田園,在漫遊山水田園、飲酒詠詩中消遣時日,其中以孟浩 然、王維、白居易等為代表。孟浩然先後兩次入京求仕,一次應試不第,一次隨韓朝宗進京後,因友朋宴聚,未能踐約,薦舉未果,以布衣終老。由於仕進無門,孟 浩然無可奈何地選擇了閒居鄉村,漫遊各地。其一生遊歷過洛陽、越中、淮揚、湘桂、豫章、巴中等地,過著蕭淡灑脫的生活,李白曾讚譽他“紅顏棄軒勉,白首臥 松雲”(李白《贈孟浩然》)。他常常於行旅當中,將山光水色、田園風光付諸於詩,開創了盛唐山水田園詩派,在當時和後世都有很大影響。王維、白居易後半 生,不滿現實,消退了仕進之心,轉而過著飲酒彈琴、遊山玩水、棲心釋氏的生活。他們生活優裕,饒有田莊別業,不愁衣食,無須躬耕,把餘情雅緻全放在了琴棋 書畫,參禪悟道,尋幽訪勝上。王維日與文士遊覽賦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王維《終南別業》),常遊止的地方有二十餘處。

    宦 遊。唐代國勢強盛,政治開明,極大的激發了文人的政治熱情。當時文人致仕主要有三條途徑:一是科舉致仕。文人科舉及第取得任官資格後,再經過吏部授官。二 是舉薦致仕。具備一定條件的人可以透過他人舉薦或自我舉薦任官或遷官。三是入幕致仕。文人透過加入藩鎮幕府參與政事,也可由節帥推薦做官。寬鬆清明的用人 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文人的競爭意識和表現意識,不管哪條入仕途徑都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或者科舉之前就已名聞天下,或者結交名人而被舉薦,或者憑 借超凡才華被人徵辟,凡此種種都需要四處活動,宦遊因此應運而生。宦遊也即為宦而遊,在漫遊四方過程中,干謁投贈,結交名人,培養關係,提高聲望,找到一 條入仕的途徑。宦遊的文人當中最著名的是詩人李白和高適。

    李白自恃有曠世之才,不屑科舉,不原走應試入仕之路,希望透過求仙學道、投獻詩文、干謁權要、結交名人而一鳴驚人。二十五歲那年,李白懷著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抱負,離開了故鄉,開始了長達一十七年的宦遊生活。他“不求小官,以當世之務自負”(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 碣記》)。先是浪跡洞庭、江浙一帶。後結交了道士司馬承禎、元丹丘、胡紫陽和著名文人孟浩然、王昌齡等,干謁過安州都督、裴長史、李長史及荊州刺史韓朝 宗。儘管他的文才得到過安州都督的賞識,卻未獲重用。詩人沒有停下他的腳步,三十歲左右,他西入長安,隱於終南山,結交衛尉張卿和玉真公主。這些活動也未 見效,他便浮黃河,經梁宋,歷遊河南、湖北、山西一帶,後移居山東任城,與孔巢父、韓準、裴政等並號“竹溪六逸”。經過十餘年活動,終於名動京師。當他躊 躇滿志地應詔入長安時,詩人也為自己宦遊成功而得意“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在長期的漫遊生活中,李白飽覽了祖國 的秀麗山河,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在他筆下:萬里長江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九華山是“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 蓉”(《望九華山贈青陽韋仲堪》)。

    著 名詩人高適是“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舊唐書》),他出身孤貧,晚年官至左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高適的成功是他不斷宦遊,在功名路上汲汲以求的結 果。他五十歲入仕前長期隱跡漁樵,漫遊各地。數赴長安應舉,遊薊門、盧龍一帶求取功名。曾投獻詩文干謁過張九皋、李林甫等。後出邊塞,投奔河西節度史。安 史之亂爆發,平叛亂有功而平步青雲。從高適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唐代宦遊文人們那忙碌的身影。

    邊 塞遊。從戎入幕,效力邊陲,是唐代中小庶族地主文人除應試赴舉之外,博取功名,實現抱負的重要途徑。加上唐前期的戰爭形勢令人樂觀,一次次重大的勝利,緊 接著就是論功行賞,因此,出關赴塞,入幕為官,成了文人入仕的要津。楊炯《從軍行》:“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反映了當時文人們對棄筆從戎的熱衷。唐 朝前期知名文人一般都有或長或短的邊塞經歷。高適、岑參、李益曾在幕府為官,王昌齡、李白、王之渙曾赴邊漫遊。邊關奇異的風景,吸引文人們在軍政閒暇遊覽 領略吟詠描繪。李白在邊塞遊中寫下了“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關山月》);陳羽寫有“海畔風吹凍泥裂,梧桐葉落枝梢折。橫 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從軍行》);岑參寫有“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在他們筆下,邊塞壯闊的景色,瑰麗的奇觀,躍然紙上,令人神往。

    隱遊。《舊唐書·隱 逸傳序》稱:“高宗天后,訪道山林,飛書巖穴,屢造幽人之宅,堅回隱士之車。”唐統治者出於實際的政治需要,屢下詔書求賢徵隱,以此顯示太平,教化風俗。 這種禮遇隱士的做法強化了社會的尚隱之風。由隱入仕成為士人階層實現理想抱負的“終南捷徑”,他們隱居山林養名待時,激揚名節,以期獲得統治者的賞識與徵 召。唐代尤其盛唐許多文人都有“置身青山,俯飲白水,飽於道義,然後謁王公大人以希大遇”(《全唐文》)的經歷。當時隱逸隊伍特別龐大,把隱逸作為晉身之 階的文人士子不勝列舉。房涫以隱求仕,與呂向一起隱於陸渾山中。開元十二年,因其《封禪書》被宰相張說賞識而受封為秘書省校書郎。常建罷盱眙尉後在鄂州以 隱居待時,《唐才子傳》載“(其)仕頗不如意,遂放浪琴酒,往來太白、紫閣諸峰,有肥遁之志。······後寓鄂渚,招王昌齡、張僨同隱,獲大名當時”。李頎早年隱居嵩山,為了“業就功成見明主,擊鐘鼎食坐華堂”(李頎《緩歌行》)而“十年閉戶潁水陽”(同上)。李白出蜀前曾在匡山隱居養其高士之名,出蜀後又先後隱居在壽山、白兆山桃花巖、嵩山。

    “身 在江湖之上,心遊魏闕之下”(《舊唐書》),成為唐朝一代文人隱逸的心理趨向,他們把隱逸視為與應舉、出塞一樣重要的功名之路。在養名待時的隱逸當中,他 們尋幽訪勝,遊山玩水,足跡遍佈祖國大江南北,名山大川。如常建在隱遊中,將所見所聞付諸於詩,寫下了《題破山寺後禪院》、《宿王昌齡隱居》等一系列風格 獨特的山水詩。李白在蜀中隱遊時寫下了《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峨嵋山月歌》等,將蜀中的景色作了形象地描繪

  • 3 # 橙哥雜說

    佩劍的風氣春秋戰國時就有,本是貴族的專利,後演變成男人尊貴身份的象徵,一直延續到唐朝。

    唐代是一個包容性極強的朝代,胡漢往來、中外交融,盛世之下,文士性情多豪爽闊達,文藝歌舞尤為盛行,劍舞也不例外。

    有人認為是因唐朝尚武所致,其實不然,舞劍在唐朝是一種獨特娛樂。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而悟書法、杜甫詩讚公孫大娘弟子劍舞技高超,舞劍儼然成了觀賞性藝術。

    西方騎士尚武好鬥,有擊劍決鬥的社會風氣。而唐代詩人習劍術,卻不好鬥,沒有一較高下的典故記載。要知“功夫本是殺人技”,搏鬥的技術,是暴力美學的體現。

    至於詩中所寫,屬人之常情,仗劍走江湖,詩人心中也有俠客夢。

  • 4 # 籬落三千

    這個說法其實是我第一次聽說!發表一下自己的見解!

    先有貞觀之治後有開皇盛世!各國經貿來往開闢海上絲綢之路,唐朝成為中國歷史上封建社會達到一個頂峰!

    唐朝崇文,甚至當時科舉都以詩詞歌賦做試題!使得文人騷客輩出,名人佳句呈現一個井噴的狀態!當時文人當道,我們可以發現當時詩人多在朝廷做過官,並且很多官僚大都結交才子墨客以彰顯博學雅氣!同樣比較出名的詩人文人也多與達官貴族來往彰顯身份名望!

    所以如果按照提問者說“詩人仗劍走天涯”,可能身邊不乏武將作陪,或能人異士相交身邊多陪護,這或許說得過去!若單單指詩人能文能武,寫的一手好詩又練的武功蓋世,然後仗劍天涯不能說沒有到不會是主流,所以提問者的觀點不敢認同!硬生生地讓我感受到了武俠小說的江湖氣息!呵呵!

  • 5 # 天高雲淡231331199

    歷史上,唐朝曾一度是我中華鼎盛時期。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當時之人才,上至君主下至賢臣,大多文武兼備,伏案可揮毫,上馬可殺敵。加之,盛唐時期,我中華弘揚尚武精神,所以文不習武者很少!正因如此,對酒當歌、拔劍起舞,是為常態。

  • 6 # 國風講壇

    唐朝的詩詞文化及其興盛,在這種社會風氣影響下,文人志士自然免不了一身浪漫豪氣,吟詩作對,仗劍天涯,似乎成為那年代瀟灑不羈的標誌,就像今日當紅明星穿過的時裝、用過的珠寶首飾即成為爆款,被人爭相跟風是一個道理。

  • 7 # 崑崙之柏

    文化發展到唐朝,就產生了非常繁榮的一個時期,這個時期從朝庭到地方、從讀書人到村野人家、從凡夫俗子、到出家的僧人、從文墨之士、到砍樵之人,都特別傾情於詩書之中。士、農、工、商、三教九流,士擺在最前面的。什麼是士呢?“學而優則仕”,即讀書優秀者就可以考取功名,就可以做官了。那麼就是要做到“學而優則仕”,就必須用心讀詩書,由於朝廷的提倡和身體力行,因此,就行成了社會盛行的風氣了。可是雖然“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有很多非常優秀的人員並沒有考上士途,他們的才能並不為社會和朝廷接受。像李白,杜甫這麼“才高八斗”飽學之士都被排斥在外可見士途險惡!

    李白年輕時候受到古代的“俠客”的英雄行為的影響,也喜歡行俠仗義,好打抱不平之事,在巜俠客行》中寫道:“十㱑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扶衣去,深藏身與名”寫出了自己敬佩古時的俠客的行俠仗義的行為,青少年時期更是以俠客自居,以好劍任俠自許。他的學生魏顥在為他的詩文集所作《李翰林集序》對他作如下刻畫:“眸子炯然,哆如餓虎......少任俠,手刃數人。”李白的劍術也煉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李白殺沒殺過人,這裡存疑,但是李白的俠客風度,魏顥心中一定印象深刻。李白計程車途不順,沉迷於劍朮和尋仙採 藥之中,並經常以酒度日,經常沉醉。為什麼唐朝的詩人仗劍走天下?他們的行為也是受了古時候的俠客“行俠仗義”的影響,都想如果碰到不平之事,就拔刀相向的,多少也受到了李白的影響。李白士途不順之後便開始仗劍走天下了,開始尋找仙人,釆藥煉丹了。連杜甫,高適也培同他尋仙釆藥幾年。李白的詩友眾多,影響巨大,他的喜好影響著一大批的詩人。他不順時仗劍行天下是一種美德,那麼那些詩人如果士途不順也就效法李白的行為了……。

  • 8 # 孫國起

    謝邀!大唐盛世,中國疆域廣闊,對外交往頻繁!詩人都屬於社會最活躍的人,代表文化的主流。唐朝雖說是盛世,但其中經歷八年的安史之亂,一百多藩鎮割據之亂,還有聲勢浩大的黃巢大起義。許多詩人仗劍走天下也是為保命,也是無奈!千古名句亂世出,千百詩人變英雄。

  • 9 # 洮野渡

    野渡回答:唐代部分詩人之所以仗劍走天涯,其目的一是為了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二是為了廣交人脈、提高知名度;三是為了得到引薦、以便致仕。下面逐一說明。

    其一是壯遊,目的是開闊眼界,增長見識

    何謂壯遊?其實就是旅遊的一種形式。壯遊一詞,即典出於杜甫的《壯遊》一詩。當然,這裡所說的壯遊,並不是壯年的旅遊,也不是壯士的旅遊,而是心懷壯志的旅遊。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跟唐朝的科舉制度有關。因為當時的科舉考試,主要是考詩賦和策論。要考好這二科,就必須要蒐集大量的現實素材。因此,破萬卷書,行萬里路,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就成了當時家境稍好的知識分子的一種追求。杜甫一生先後三次壯遊。李白、王昌齡,高適等都有壯遊經歷。透過壯遊,他們豐富了人生履歷,積累了人生經驗,並寫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此其一。

    其二是隱遊,目的是廣交朋友、提高知名度

    唐朝時,由於統治階級熱衷於從隱居山林的名人中招引人才,一時隱遊之風大起。大隱隱於市。由隱而名,由隱而仕成為終南山捷徑。據《全唐文》記載,當時的許多文人都熱衷於“置身青山,俯飲白水,飽於道義,然後謁王公大人以希大遇”,把隱遊作為一項重要的功名之路。如王昌齡、李白、李頎、房涫等一干人,均有隱遊經歷。因此,他們表面是隱,實際上求名求仕是真。此其二。

    其三是宦遊,目的是結交官宦之人,以求引薦出仕

    在唐朝時,知識分子從政主要有三個途徑:科考,舉薦和入幕。而唐朝的科考並不是全封閉式的,它需要地方官員推薦。因此,知識分子入仕,無論從哪條途徑,都必須有官員保薦才行。所以杜甫三次壯遊,結識了一大幫貴族。如唐玄宗的哥哥、唐玄宗的女婿,以及宰相李林甫的女婿、宰相楊國忠的朋友、宰相張說的兒子等。以至於杜甫後來雖然科舉落榜,但最後還是當了官。又如李白,宦遊四海,結交了許多大官貴人,終於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此其三。

  • 10 # 草廬居士和散仙陸鴉

    尚武精神歷代有之,至宋後文人才變得文弱!尚武是好事,可惜,不便於統治階級統治!一切不便於統治的習俗都會被放棄、改變,天道如此!規則都是統治階級定製的,定下後又尋找無數理論根據使其深入骨髓。同時,也為後世埋下禍端!宋的武力值遠低於唐以前的朝代,正是因此!到明清後更弱,現當代更加厲害了!幾個人可以砍殺幾十人而無人敢反抗,日本人侵華,幾個日本兵可以殺幾百華人,何故?我想現在要是再有外敵入侵,更可怕!

    尚武精神代表的就是正義、勇氣、血性,現在更缺乏了,雖利於管理、統制,但遇敵、或亂世就危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三十多歲的男人都喜歡找二婚帶女兒的女人做老婆?是自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