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奇麥麥童書
-
2 # 親子故事蓮子說
孩子如何保護好自己的同時去幫助別人?
中國的教育裡有非常大愛的部分,講究:真正的偉人是利他的。
但實際上,利我利他,是一體的。先對自己好,有餘力,讓別人也更好一些。這是做一個幸福的人應有的次序。中國的傳統文化裡邊講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說的就是愛的次序,先愛好自己,再愛好身邊人,有餘力再愛更大範圍的人。
作為爸媽,先讓孩子成為一個幸福的平凡人,比嚴格要求孩子成為聖人偉人,更為重要。否則給孩子立的標準太高,他又做不到,就會有深深的愧疚。比如我們要求孩子去幫助別人,如果不是孩子自願的,他內心就會有很多委屈。做到了還好,做不到,他就會有特別大的失落,覺得讓父母丟臉了。
實際上,先保護好自己,這不是一種自私,這是一種不給別人添麻煩的利他。想一想,如果每個人都做到保護好自己,這個世界不就和諧了嗎?所以想讓孩子保護好自己的同時,也能幫助到別人第一要做到的就是讓他意識到,保護好自己,是他的本分。古代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不珍惜。現代也一樣,孩子的背後站著許多愛他的人,讓他知道保護好自己,就是對愛他的人最好的回饋。
第二,給孩子樹立榜樣。有榜樣的孩子,不用教,他會跟著榜樣去學。比如一位老師,他的媽媽是個啞巴, 沒辦法透過說話來教育他,就把他帶到毛主席像面前,豎大拇指,讓孩子知道這是好樣的。兒子非常有熱心腸,愛打抱不平,因為在他的內心裡就想成為毛主席這樣好樣的人。
第三,提升孩子的能力,讓危機時刻,孩子有能力保護自己,也有能力去幫助別人。一個人能做多大的事跟能力是有關的。孩子要做到保護好自己,又能幫助別人,一定是非常有能力的。比如打架這樣的事,如果孩子練過跆拳道,練過武術,是不是就更容易保護自己?
第四,家長以身作則,做一個愛自己,也願意幫別人的家長。孩子天生就會模仿家長。如果家長是愛自己,也能幫助別人的,孩子不要教。孩子不會聽我們怎麼說,只會看我們怎麼做。
總結下,讓孩子先保護自己,再幫助別人,這是愛正常的次序。透過樹立榜樣,提升能力,以身作則等方式,讓孩子有意願去保護自己,同時幫助別人,你說呢?
-
3 # 家教知與行
助人為樂是美德,經常幫助別人,自己的幸福指數會高,小孩子幫助別人,自己會感覺很自信,也會交到很多好朋友。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是古訓。世上還是好人多,但是也不乏有一些惡毒之人。所以也要有一顆防人的心,保護好自己。
教育小孩幫助別人,應該多鼓勵他主動、積極、熱情的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但也要量力而行,自己幫不了的,應該請求大人的幫助,家長或者老師,讓他們來幫助小朋友解決眼下的困難。
告訴小孩,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就比如說有的小孩摔倒了,他家長是想鍛鍊孩子,讓他自己爬起來,所以不需要別人來攙扶。還有一些社會騙子,他會故意製造一些困難來請求這些小朋友的幫助,騙取小孩子同情,最後得到小孩子的信任,達到他們行騙的目的。
告訴小孩子,幫助別人是應該的,但是要有防備的心理。幫助別人是美德,保護自己是能力,教孩子學會辨別是非對錯。
-
4 # 玩加育兒
導語:對於孩子我們要告訴他們的是先學會保護自己,再幫助他人。心懷善良沒錯,但我們不要把孩子的安全交給別人的善良。
一、要明白幫助的本質:幫助的實質是強者幫助弱者,如果你本就是弱勢,而強勢的一方反而需要你的幫助,那麼他一定有所圖謀,這時候一個要收起你的善良。
比如成年男子一般不會找孕婦幫忙,健壯成年人一般也不會讓老人幫忙,大人一般不會找孩子幫忙,因為如果大人遇到解決不了的困難,一定會尋求成人幫忙,而不是比他還弱小的孩子幫忙。
二、保護好自己就是最大的善良:當好人是一種本能,行善是一種良知。但幫助別人要量力而行,為朋友兩肋插刀固然是好的,但不要真的去做。因為真正的朋友不會忍心讓你為他插刀的。幫助別人,要力所能及。你要明白你的幫助是不是超過你的能力範圍,要注意你的幫助是不是讓你陷入危險,要明白你不是你自己,你有家,你有家人的希望,你的家人更值得你去幫助。
三、父母做好榜樣。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我們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教授孩子如何行使自己善良。當好人是一種本能,行善是一種良知。儘管這個世界還不夠美好,我們也要堅持自己的初心。如果遭遇背叛和不公平的指責,這隻能說我們心中的善良還不夠有力量,這與善行的本心無關。
結語:我們不要刻意追求孩子幫助他人,我們只要在孩子心理種下一顆善良的種子就好,然後在今後的生活中,陪孩子一起呵護善良成長。比如尊重別人、愛護環境、不浪費、對待他們有禮貌這些都是善良。
-
5 # 哈迪寶貝官方賬號
幫助有困難的人,是美德。但有能力幫助別人的同時保護好自己,這是孩子和成人都要建構起來的觀念。生命都是珍貴的,尤其是在智力、身體都發育尚未全面的孩子,保護好自己是第一重要的,在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才能採用恰當的方式幫助別人。家長應該適當讓孩子瞭解這個世界並不完美,讓孩子辯證地看世界,適當地告訴孩子社會的“黑暗面”,給孩子客觀描述他們生活的環境,可能遇到的危險。教給孩子保護自己的方法。即使是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也可能發生意外,不要過分庇佑孩子。
學前兒童主要還處於自我管理的初級階段,能做好自己的日常生活自理是首要任務。幫助別人首先是對自我能力的再次提高;其次是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有利於建議同伴友誼,這是幼兒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再次,要讓孩子從小有意識的懂得,力所能及的幫助別人是高尚行為。
家長切不可盲目的勸孩子“捨己為人”,孩子幼小,理解和判斷能力較弱,遇到危險的時候難以綜合評判進退得失,所以首先要教育孩子保護好自己,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再想辦法去找大人幫忙。
反之,有些家長愛子心切,告誡孩子“少管閒事”,但有時候“閒事”也可能是自己的事,因為危險有可能找上別人的孩子,也可能找上自家孩子。所以,還是那句話,可以幫助小朋友,前提是先確保自己是安全的。
-
6 # 初心琉璃育兒
這個問題我覺得是當代社會的過去在兒童年齡段宣揚的“樂於助人”“見義勇為”等精神,在當代社會環境下亟待引入批判意識——在缺乏善惡鑑別和自我安全保護條件等前提下,我們是否要弘揚這種精神?或者教育孩子如何在特定環境和場景中發揚這種精神,而不是一味的灌輸?
捫心自問,作為成年人,倘若我們遇到了困難或者需要幫助時,小朋友會是我們的求助物件嗎?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只有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才會選擇尋求比自己弱小的人的幫助。
因為沒有哪個正常的成人會不需要另外一個有能力成人幫助,而真的偏偏需要丁點大的孩子來幫助,這種事就不符合邏輯。
我會教自己的小孩善良,畢竟,樂於助人、樂善好施,是良好且難得的品德。但我同時也會讓他明白:善良是有底線的,任何時候都必須首先保護好自己的安全,再去幫助別人。如果不能,那就放棄幫助別人。我同樣以你為傲。
這不是自私,這是對父母和家庭的責任。
比起教育孩子如何幫助別人,我更願意教會他,如何保護自己,什麼樣的事情可以做,什麼樣的事情是不能做的。
每每聽到新聞,某某孩子幫助某個車主修車,結果被強姦之後殺害。某某孩子幫助孕婦提東西回家,竟是孕婦為了滿足老公的私慾出門拐騙少女回家,將其強姦後,殺害。某某孩子看大叔淋雨,而答應共同撐傘,後果竟是一輩子不得不用人工肛門。
諸如此類新聞觸目驚心,請各位家長一定要教會孩子在幫助別人時一定要先保護好自己。比如 比我們強的成年人一定不會找我們幫忙 ,特別是還要到對方指定的地點或者封閉的空間。比如遇到溺水呼救的 我們可以大聲喊叫更多的人一起幫忙 ,而不是自己馬上跳下水,多些大人一起搶救,是不是生存的機會就更多了。
孩子內心純良,看待這個社會都是美好的事物。我們需要誠實地告訴他,這個世界上有壞人,但絕大多數都不是壞人。
仍然需要鼓勵孩子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去扶身體不適的孕婦過馬路,去保護更小的孩子不受欺負,對環衛阿姨和和氣氣等等。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善良從來都是可以被真心對待的。父母們,請不要忘記告訴孩子:我希望你不要忘記善良,但是行善的同時,請務必保護好自己!
-
7 # 嘰裡咕嚕楊媽咪
有個詞叫做助人為樂,就是說幫助別人的同時我們也在收穫快樂,至少精神上是滿足的;還有個次叫做捨己為人,就是說要捨棄一些自身的東西來幫助別人;但是還有個詞叫做利人利己,說的是做某件事的時候,要達到雙贏的局面。不可否認幫助他人是好事,但是如果連自身都保證不了的話又有什麼能力去幫助別人的,所以我是這樣對我的孩子說的,對與不對全看個人價值觀。
1.寶寶,把你多餘的文具分給沒有的小朋友,大家都可以學習好不好
2.寶寶,如果看到小朋友大家要告訴老師哦,你不可以自己衝上去哦
3.寶寶,你是沒法幫老奶奶把東西送回家的,要讓認識的叔叔阿姨幫忙哦
其實生活中到處都是時機,全看家長的觀念引導!
回覆列表
教育孩子提防陌生人,保護自己呢?
美國專家認為應該分為三步。
第一步:定義陌生人
首先,家長要告訴孩子:什麼樣的人是真正的有危險的陌生人不是所有孩子不認識的人都叫陌生人,也不是所有陌生人都是可怕的,家長必須幫助孩子去識別和鑑定什麼樣的陌生人是可能帶來危險的。同時,不要讓孩子學會“以貌取人”。不是所有壞的陌生人都一定長了一張凶神惡煞或者醜陋的臉,相反有一些看上去很善良的人反而背後包藏著禍心。這就是近些年在美國流行的一個新概念“tricky stranger”,“帶有迷惑性的陌生人”。
前一段時間英國有個新聞,說是一個媽媽因為身體不舒服要去急診室,就診之前她給鄰居打電話拜託對方把她的兩個兒子送去上學。這個媽媽以為鄰居5分鐘之內就能趕到,所以只是簡單囑咐了幾句就離開了。誰知道鄰居遲遲不到,兄弟兩隻好坐在醫院門口的長椅上等。這個時候走過來三個大人,其中一個女的向兩兄弟求助:“小朋友,姐姐的男朋友因為害怕看病,現在躲在男廁所裡,你能不能進去幫我勸勸他,告訴他醫生會治好他的病,不要擔心。”據兩個小男孩事後回憶,這三個大人看起來很和藹,那個女人長得也很漂亮,看上去完全不像是壞人,會對他們做什麼不好的事情。可是這小哥倆記得媽媽教過的安全法則裡有一條:“如果一個正常的成年人需要幫助,她會找另一個成年人,而不是向孩子尋求幫助。”於是他們拒絕了,結果這個女的不死心,一再的求助於他們“如果你們幫了姐姐,你們就救了他的命哦,幫我去叫他一下吧。”但是兩個小朋友又一次拒絕了。就這樣磨磨蹭蹭等到了鄰居大叔,後來母親報警,調取監控錄影才發現那三個人就是之前兒童綁架案的犯罪嫌疑人,是一個拐賣團伙。這個故事裡的那個女人就是孩子們應該警惕的“帶有迷惑性的陌生人”。面目和善,富有魅力,言談舉止具有親和力,讓人沒有防備,正是這樣的人更加容易讓孩子信任從而上當。
此外,和孩子談論這些事的時候要用平和正面的語氣而不是嚇唬他們或者講恐怖故事來誇大和過分渲染。比如不要跟孩子說“你如果調皮,被壞人抓走了,就再也見不到爸爸媽媽了。”之類的話。教育孩子的初衷是保護,而不是讓他們生活在真空裡,摧毀他們的社交能力。父母還是應該鼓勵孩子多與外界和他人交流,樹立他們正常人際交往的信心。最後還要跟孩子探討:好的陌生人和壞的陌生人之間的區別讓他們明確不是所有陌生人都是壞的,危險的,會傷害他們的。讓孩子清楚什麼樣的陌生人是可以信賴和尋求幫助的,比如警察,消防隊員,急救人員,商場裡穿著制服的營業員,保安人員或者其他小朋友的父母等等。尤其是警察,我們小時候可能很多父母都嚇唬過孩子:“你再調皮,就讓警察叔叔把你抓走。”久而久之,警察在孩子的心目中就和“可怕的壞人”聯絡在一起了,這樣當孩子們真的遇到了危險自然也不會向警察求助,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保證自己的安全孩子們總是好奇心旺盛,隨時都想要探索這個世界,嘗試很多新鮮的事情。家長要跟孩子明確一些邊界,哪裡不能去,什麼事情不能做,讓他們清楚被值得信賴的大人監督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證他們的安全。無論是在家裡、學校還是公共場合,告訴孩子什麼地方是安全的,如果不小心落單或者迷路了也可以到那裡去等待或尋求幫助。家長最好能拿著地圖,或者實地讓孩子明白安全區域的位置和到達的路線。家長還要教育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如何向可信賴的成人求助。要讓孩子牢記自己的名字、父母的名字、家庭地址,父母的手機號碼,學會在最緊急的時候撥打報警電話。類似的求助要事先在家裡進行演練,模擬一些可能發生的危險場景,讓孩子試著自己處理,家長再進行補充和指導。
第三步:讓孩子信任自己的直覺小孩子雖然思想還不成熟,但有的時候第六感反而會比大人敏銳。要鼓勵孩子相信自己的直覺,如果遇到不舒服的事情和人,不用先搞清楚為什麼,直接離開是最好的解決辦法。教會孩子“不、跑、喊、說”這四步法則如果感到對方有危險,馬上拒絕,說不趕緊跑開,離的越遠越好一邊跑一邊高聲喊叫,這樣能夠引起周圍人的注意找到可以信賴的成人後,馬上把剛才的事情說給他們聽,尋求幫助。小技巧最後是幾個跟孩子談論陌生人時候的小技巧,可以幫助家長事半功倍。
01不要說“不許跟陌生人說話”,而要說“先經過父母或者其他看護人的同意再跟陌生人說話。”正如之前所說,陌生人的概念對於小孩子來說是比較模糊的。與其一概禁止與陌生人交流,不如讓孩子先徵得父母的同意。
02不要說“如果你在商場裡面走丟了,去找一個信得過的大人求助”,而要說:“如果你在商場裡面走丟了,不要走到商場外面去,就留在商場裡,然後找身上別有名牌的人來幫助你。”對於驚恐中的孩子來說可能沒有辦法判斷什麼樣的大人是值得信賴的。所以經常是一邊哭一邊想跑到外面去找爸爸媽媽。要跟他們十分明確首先不要離開商場,然後要找穿制服或者身上有工作牌的工作人員求助。等下次跟孩子去商場的時候,不妨讓他們試著分辨商場的工作人員吧。
03不要說:“不要拿陌生人的糖果”,而是說:“不要拿除了爸媽、老師、保姆或者朋友以外的任何人給的任何東西。”小孩子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如果大人只是說不能拿糖果,那他們可能就會覺得只有糖果是危險的,其他東西都沒關係。
04不要說“不許離開我的視線”,而是說“不要到你看不見爸爸媽媽的地方。”當你問一個孩子為什麼跑那麼遠,不擔心父母找不到他嗎,他多半會回答“我覺得他們是能看到我的。”因此孩子需要更加明確的限定,讓他們不要去任何看不見父母的地方。
05不要說“小孩子不能有秘密”,而是說“驚喜是唯一可以守護的秘密。”小孩子的理解是線性的,直來直去,不會像大人一樣彎彎繞。因此,如果媽媽在給爸爸準備一個驚喜生日派對或者禮物,就要孩子守住秘密不告訴對方。那下一次再跟孩子說:“你不可以跟爸爸媽媽有秘密”的時候,他們就會糊塗了。所以,儘量把話說得直白和簡潔一點,讓孩子能夠更好的理解。
06家長教給孩子安全知識的同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行為。例如儘量不要直接跟其他陌生的小朋友說話,而是跟他們的父母交談。否則,你的孩子就會認為陌生人跟他們說話也是正常的。不要強迫孩子去擁抱別人,即使是親戚或父母的朋友。孩子應該意識到在自己感覺不舒服的時候,他有權利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