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1]),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2],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3]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曹操軍事上精通兵法,重賢愛才,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將看中的潛能分子收於麾下;生活上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
14
回覆列表
  • 1 # 觀史以明智

    曹操不僅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更是一個老辣的政治家,他不做皇帝是有一番深思熟慮的。

    第一,為兒子接班做好鋪墊,對曹操來說,他的統治根基已經牢固,威望日重,有自己的親信和班底。而曹丕呢,這些全部是他所欠缺的,所以他留著讓曹丕代漢自立以後,就可以大封功臣,拉攏人心,穩固自己的位置。自己一想就會發現,曹操已經把稱帝的障礙基本掃除了,曹丕就是個摘桃子的,這皇位是曹操留給他的。

    第二,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說的很清楚,他平生的志向是做個周文王,就很滿足了,絕對不會登基做皇帝。如果他稱帝了,不是自己打自己臉麼。

    第三,根本沒有必要,曹操自己除了沒有皇帝的名號以外,其他的地位,禮儀,權勢,已經跟皇帝一樣了。

    第四,留著漢獻帝還有用處,劉備和孫權都還是自稱漢朝的臣子,現在皇帝在我手裡,他們儘管不情願,還是要俯首稱臣的。另外,皇帝在我這,我這就是朝廷,就是中央,能夠吸引人才,畢竟就跟現在一樣,人才都希望留在首都做事嘛,所以後期曹魏人才多於吳蜀,不是沒有道理。

    第五,既然劉備孫權自稱漢朝的臣子,皇帝的命令你聽不聽呢,曹操還可以以皇帝的名義挑撥離間,事實上曹操還真這麼幹過,他把孫權屬下任命到劉備那去當官,孫權也不客氣,直接派人去上任,結果被趕了回來。孫權不幹了,雙方劍拔弩張,最後談判,劉備割給了孫權三個郡。

    第六,虧本的買賣不能做,曹操心想,要是廢了漢獻帝自己當皇帝,那謀逆的罪名不就是我曹操的了,然後你劉備孫權也跟著稱帝,還不用擔惡名,真是美滋滋,想的美,我曹操不做皇帝,你們也做不成,氣死你倆。所以孫權多次寫信忽悠曹操說,您趕緊稱帝吧,我肯定支援您。曹操笑罵了一句,這小子是想把我架到火爐上烤啊。

    第七,皇帝在手,就立於政治上的制高點,劉備孫權要封什麼重要官職,有個什麼重要儀式,要辦什麼大事,都要寫奏表到朝廷。

  • 2 # 歷史總探長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意思,我還是回答一下吧!

    先說一下,曹丕是怎麼廢掉了漢獻帝

    魏文帝曹丕是以一種極其慘痛的代價才廢掉了漢獻帝,登上了帝位。也許很多人會覺得曹丕那時候大權在手,想要廢掉漢獻帝還是不是一句話的事情嗎?

    其實,古代的登上帝位遠遠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在曹丕登上帝位之前,曹丕在做的一件事情是什麼?就是採納了陳群所首創的“九品中正制”,當時在漢朝盛行的“察舉制”被取代,有更多的寒門子弟有了當官的機會,可是他們卻不知道,這是曹丕和朝中的大臣進行的一場政治陰謀。

    什麼樣的政治陰謀?

    曹丕畢竟是漢朝的屬官,想要登上帝位,名不正言不順,但是有一點只要贏得天下士族的心,那麼他登上帝位就會名正言順很多,因為有天下計程車族去支援他,“九品中正制”能夠讓寒門子弟進入官場,這樣一來,為曹丕的登上帝位創造了良好的人心和條件。

    終於,曹丕在做作了幾次後,欣然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

    可是,天下計程車族卻沒有想到,這場政治陰謀,幾乎毀了他們士族的一生。陳群當初做九品中正制是有著自己的私心在裡面的,同時也有著曹丕的私心。

    陳群,想要維護自己世家大族的利益。

    曹丕,想要用新政贏得天下士族的人心。

    可是天下計程車族不會想到,這項制度最基本的弊端。選官的許可權在這些世家大族的手中,寒門子弟是可以做官了,但是他們永遠進入不了朝廷的核心中央圈,而僅僅能夠做基層的小官,由此產生了影響300多年的門閥制度,這種貴族官僚制度直到唐朝貞觀年間才徹底根除。

    所以,名不正言不順的登上帝位是要付出慘痛的代價的。

    曹丕如此,曹操也一樣,他同樣也要為自己的登上帝位付出慘痛的代價的。看《三國志》之後,你其實能夠感受出來,曹操是個具有複雜感情的權臣,他曾經的夢想是“漢徵西將軍”,他一生匡扶天下,統一北方,為這名存實亡的大漢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只能說稱帝的野心是有的。

    至於,何時稱帝,卻是一件讓他絞盡腦汁的大事。

    因為,畢竟東漢王朝的君主姓劉不姓曹,與其讓自己背上千古罵名,還不如將這一問題交給後人,他曹孟德的功過自有後人評說。

  • 3 # 方圓論壇

    第一點,時機沒到。稱帝的最好時機就是當天下人都不知道還有漢室的時候就是漢室滅亡的時候,也是曹操稱帝的時候。但這個前提是忠於漢室的臣子必須全部死光。而曹操陣營忠於漢室的力量也還不小。光表面上暴露出來的荀彧就夠讓曹操害怕了。所以曹操在沒有解決掉所有漢室血脈和所有忠於漢室的人之前,曹操是不會稱帝的。

    第二點,不願稱帝。漢室畢竟存在了好幾百年,百姓對於漢室始終存有遵從之心。而且結局一直不明朗,貿然稱帝只會成為眾矢之的。袁術的前車之鑑不遠。而且內部就有相當大一部分忠於漢室的臣子。只有這些人死光或者認為漢室沒救了轉投曹操,才可以消除內部隱患。而對外曹操也不願被眾人針對防止出現意外。再說了曹操的實際權利和皇帝沒什麼兩樣。皇帝只是虛名而已。

    第三點,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曹操對於漢室一直都是有感情。不願自己親手毀掉漢朝。在漢室還沒有天下大亂之前,曹操的願望就是死後,他的墓碑上可以刻著大漢徵西將軍之墓。因為曹操想替朝廷出力像衛青霍去病一樣封狼居胥,這是他的夢想。後來不知道為何曹操也成為了逐鹿中原的諸侯之一。或許是對漢室失望了吧。而且曹操一直以來只想控制漢獻帝,沒想過殺他,甚至連自己女兒都嫁給了漢獻帝。曹丕之所以會稱帝,是因為曹操已經把所用的準備工作都做完了。但始終沒稱帝,就是他自己不願親手終結漢室,所以他在做好準備在他死後讓兒子曹丕稱帝。

  • 4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非不敢,不想而是不能也!皇帝這個名號誰都想擁有,曹操也不例外,不過他早年做了一件事註定了他不能取漢獻帝而代之,那就是他的成名發家絕技,挾天子以令諸侯。

    想當初董卓之亂後,漢室名存實亡,曹操當時的實力還不如四世三公的袁紹等勳貴,為了擴大實力,曹操迎漢獻帝入許,從此開始了自己以漢室名義為自己謀福利的時代。

    漢室雖然名存實亡,但影響力尤在,民心也在。曹操是個聰明人物,若是他直接取漢獻帝而代之,後果就是與天下為帝,與心向漢室的百姓為帝,民心盡失,這是其一。

    其二當時曹操並沒有一統天下,若是稱帝必然會給劉備,孫權討伐他的藉口,稱帝帶來的後果曹操承受不起,時機不成熟。

    其三稱帝壞處一堆,不稱帝的話,既可以掌握實權,又可以以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無冕之王帶來的好處比名義上的皇帝好的多,曹操是個實用主義者,自然會選擇不稱帝。

  • 5 # 風夢洲

    曹操為何不稱帝,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第一,時機未到,那個時候,雖然經過黃巾起義,大漢衰弱不已。但是四百年大漢深入人心,百姓還是人心思漢的。更重要的是,周圍還有劉備和孫權這兩個大敵未能除去,稱帝顯然不是上策。

    第二,恐怕和曹操自己也是有一定的關係,曹操恐怕不是不能稱帝,而是不願稱帝。因為曹操一開始是抱著匡扶漢室的信念起兵的,曹操自己也說過,惟願死後,立一碑,上書:漢徵西將軍操,即可。

  • 6 # 是哦吼呀

    其實用後來孔明的一句話就可以回答了:“曹操雖不敢篡漢自立,但是漢朝天子在他手裡卻運用自如,不做皇帝勝似皇帝。”

    我分為以下兩點給大家分析:

    一.

    當時漢朝雖然搖搖欲墜,名存實亡,可是大漢立朝400年,有如“百足大蟲死而不僵”,天下人心仍然向漢,在天下士大夫眼裡,漢朝任然是正統,這也是後來劉備能夠屢敗屢戰最後仍能稱霸一方的重要原因,因為他姓劉,就是再落魄,天下人也知道他是大漢皇叔。

    君不見,劉備落腳於新野,曹操使用陰謀詭計騙得徐庶來到曹營,徐母教訓他的話嗎:“辱子飄蕩江湖數年,吾以為汝學業有進,何其反不如初也!汝既讀書,須知忠孝不能兩全。豈不識曹操欺君罔上之賊?劉玄德仁義佈於四海,況又漢室之胄,汝既事之,得其主矣,今憑一紙偽書,更不詳察,遂棄明投暗,自取惡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與汝相見!汝玷辱祖宗,空生於天地間耳!“

    意思就是你的書都讀到狗肚子裡去了,為劉皇叔效命就是為大漢盡忠,這點道理你都不明白?徐庶的母親就是當時老百姓的一個縮影。所以曹操既然能掌握實權,何苦篡漢自立失天下人心呢?

    二.

    漢獻帝在位時,天下尚未一統,如果曹操篡漢自立,那這個國賊的罵名就坐實了,有道是槍打出頭鳥,自古以來,打仗都是需要師出有名,就算到了近代,希特勒入侵波蘭,都要玩個用死囚犯假裝被波蘭殺害的把戲大舉入侵,曹操一旦篡逆,劉備孫權等人就可以漢朝地方諸侯的名義號召天下共討曹賊,就像當年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一樣,有道是名不正則言不順,名正則言順,就是這個道理。

    反之,曹操不廢除漢獻帝,雖然內裡是漢賊,可是對外顯示的是漢朝的棟樑啊,有漢獻帝在手裡,劉備就算具有了和曹操一樣的實力,前來討伐時候也會投鼠忌器,你不是要討伐漢賊嗎?可是我曹操對漢獻帝禮遇有嘉,嚴格遵守君臣之禮,你要領兵前來,那你丫就是叛逆!我就可以奉天子詔剿滅你。

  • 7 # 蕭武

    在曹操稱魏王之前,孫權和曹操就已經開始勾搭了,暗送秋波,眉來眼去。之所以這樣,根本的原因當然是曹操連續六次主動進攻孫權,只要有空就去打孫權,孫權確實是消耗不起了,需要喘息一下。所以,孫權派去的使節名義上是向漢獻帝進貢去的,因為這對孫權來說沒什麼障礙,反正他是向漢獻帝稱臣納貢,不是向曹操稱臣納貢。

    之前,劉備在徐州被呂布偷襲,走投無路的時候去投奔曹操,其實也是這樣,雖然他是向曹操求援,但表面上他只是入朝漢獻帝,同樣在大義名分上沒什麼障礙。他入朝之後,雖然也是曹操舉薦,被加官進爵,封宜城亭侯,拜左將軍,領豫州牧,但這都是以漢獻帝的名義給他的,只要不在曹操的丞相府兼職,他就並不是吃曹操的飯,當曹操的官,和曹操不存在主僕關係。

    還有曹操在孫策還在的時候,也就是官渡之戰前不久,孫策遣使向漢獻帝進貢,想求個更高的官職和名義。孫策當然很清楚,他這樣做就等於承認曹操的地位,但他要的也是這個目的,就是要和曹操結盟,因為他在江東站住腳之後,下一步的目標就是向荊州劉表的轄區進攻,而曹操和劉表是死敵,曹操這時候要對付袁紹,最擔心的就是被劉表偷襲後方。所以,孫策一說,曹操就同意了。

    這就是漢獻帝對曹操的意義所在。因為漢獻帝在他手裡,所以雖然他表面上是所有人的敵人,但同時他也可以和所有人都毫無障礙的結盟,反正你是向漢獻帝稱臣,這是應該的,只要不像袁術那樣二到直接自己稱帝,就沒問題。所以說,漢獻帝的存在,對曹操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政治資源,是可以隨時加以利用的,政治上彈性空間比較大。進攻別人的時候,曹操可以以漢獻帝的名義討伐,要停戰的時候只要你向漢獻帝稱臣就可以。

    曹丕迫使漢獻帝禪位給他之後,這個彈性空間就沒有了。曹操死後,劉備曾經派人去曹魏致祭。致祭只是一方面,實際上的意圖顯然不是弔喪,而是因為這時候劉備正在為伐吳做準備,所以需要穩住曹魏,以免遭到曹魏和孫吳雙方的夾擊,那樣劉備就比較危險了。這顯然是發生在曹操已死、曹丕尚未篡位的時候,才有這個空間。但曹丕當時已經下定決心受禪稱帝,所以沒有接受劉備的好意。

    劉備遣使應當還有一個意圖,就是想勸曹丕不要篡位。因為在曹操進位為魏王之後,篡位就已經是早晚的事了,劉備也馬上在漢中進位為漢中王,顯然是把自己放在漢獻帝備胎的位置上。只要曹丕不稱帝,劉備就還有機會和曹魏結盟,共同對付孫權,但如果曹丕稱帝,那再結盟就只有劉備向曹丕稱臣了,劉備顯然不可能接受這個要求。而曹丕當時已經下決心受禪,就是已經決心放棄這個可以進退有餘的政治空間了,顯然是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

    劉備在夷陵之戰後死去,蜀漢的形勢比較險惡,大敗之後元氣大傷,又同時與孫吳和曹魏雙方結仇,如果曹魏和孫吳兩面夾擊,蜀漢一時之間是難以抵禦的。也是因為看準了這個機會,所以曹丕一度讓王朗、華歆等元老以各種名義向蜀漢朝廷的故舊如許靖、諸葛亮等人寫信,勸他們向曹魏稱臣。但諸葛亮都沒有理會,先忙於安定國內,國內形勢穩定下來之後才公開答覆,斷然拒絕了曹丕的這個要求,在輿論上為北伐做準備。

    不過,要說曹操不想稱帝,這也不是事實。如果不想稱帝,他進位為魏王幹什麼?漢朝從劉邦就有明確規定,非劉氏不得王,如果有,就要天下共擊之。進封魏王之後,就等於實際上已經建國了,王朗、華歆、鍾繇等漢末名士也紛紛在魏國的朝廷兼任職務,就已經是在代漢做準備了。只不過,曹操原本想的是先統一全國,再代漢,卻沒想到赤壁之戰後又在漢中之戰中失敗,滅吳滅蜀都在短期內不太可能了,所以轉而稱王,為代漢做準備。

    劉備進位漢中王是群臣共舉,法理上程式其實是違規的,因為沒有天子之命,但又有故事可循,就是因為劉邦稱帝也是這樣做的,是諸侯和群臣共同推舉的。但孫權的情況不太一樣。孫權在曹操稱王之後,和曹操結盟,曹操就把孫權的爵位進封為吳侯。曹丕稱帝之後,又進而進封孫權為吳王,並且賜九錫。所以,曹丕在的時候,如果孫權稱帝,在法理上也只能算是曹魏的附屬國,還是存在向曹魏稱臣的可能。一直到曹丕死後,孫權才稱帝,就是因為要避開這個尷尬。

  • 8 # 內部品鑑

    我從另一個角度回答一下,那就是官渡之戰之後,曹操但凡大規模用兵回朝之後都能收到豐厚的獎賞,不論成敗!先是受魏公,進魏王,加九錫最後的進出乘鑾蓋(也就是天子儀仗)你認為他還會在乎那個皇帝名稱嗎?他其實就是皇帝了!缺個名而已!他死後也被追封為了太祖武皇帝!

  • 9 # 風塵講歷史

    曹操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書法家,雖然一生都沒有稱帝,但是他是三國時期魏國的奠基人。歷年來對於曹操的評價都有兩個不同的聲音,有人說他是亂臣賊子,有人說她是亂世梟雄,其實這兩種說法都對。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點上來看他確實是亂臣賊子,可他身處亂世,軍閥混戰,能人武將頗多,能在這樣的情況下打下一片江山,開創曹魏基業,算得上是一代梟雄。

    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已經是位極人臣了,可區區一個丞相之位怎麼可能滿足的了曹操的野心。在曹操基本統一北方時又推行了一系列政策以恢復社會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使得中原地帶穩定了下來,漢獻帝念在曹操有功,封他為“魏公”,加九錫。建安二十一年又封曹操為“魏王”,位列所有諸侯王之上。但是在曹操封王之時一直到他在建安二十五年去世的這四年時間裡,他始終沒有再向前邁出一步,就是廢除漢獻帝自己稱帝,這是為何呢?

    首先就是曹操稱帝的時機還沒到。曹操稱帝的時機就是天下大多數人都民心向魏,或者是心向漢室的大臣勢力小到不足為懼之時。很明顯曹操在世時還沒有這樣的時機,當時荀彧就是心向漢室的代表人物,他支援曹操也只是因為只有曹操能在這樣的亂世之下保護漢室,而不是心甘情願支援曹操,就連曹操稱“公”稱“王”時荀彧都站起來反對,更何況是曹操要稱帝呢。

    其次就是曹操自己不是很願意稱帝。當時的漢室已經存在四百年了,早就在百姓的心中紮下根,如果能夠匡扶漢室,老百姓肯定是更願意支援漢室的。而且曹操早年也是一心要匡扶漢室,只有這樣他才能得到荀彧這樣忠於漢室的大臣的支援和百姓的民心。在這樣的情況下曹操貿然稱帝一定會被天下人所不齒,甚至成為眾矢之的,被天下軍閥趁機聯合討伐。這樣的話自己苦心經營的基業將毀於一旦。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曹操身為漢臣對於漢室也是有感情的,雖然漢朝滅亡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但是他不想自己親手終結漢朝,留給後世一個篡位的形象。所以他只是架空漢獻帝,對於漢獻帝還是很尊重的,還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漢獻帝,沒有害漢獻帝之心。他要做的只是給自己的兒子鋪路,讓自己的兒子來代替自己終結漢朝,這樣一來自己打下的天下既沒有落入他手,又能讓自己不揹負篡位謀反的罪名,何樂而不為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年級語文下冊課文24課的生字是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