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我是鄉村小杰

    元宵一過,年就算正式過完了,小時候正月年一過,我們最大的期待就是趕廟會。

    廟會,從字裡就能透出熱鬧,透出親切,透出美味。小時候的廟會更是如此!鄉村廟會,承載著我們對小時候鄉村最美好的記憶,是每一個生活在農村的孩子最大的期盼。村頭的田野裡那露天大戲,就是一場溫暖的狂歡。

    正月一過,每年的二月二龍臺頭,村裡固定的趕會日子,說起廟會,其實和廟的關係不是很大,上世紀六十年代瘋狂的破四舊,老家的廟被毀壞殆盡,說是去鄰村趕廟會,廟早就沒了,只剩趕會了!但這都不是我們考慮的,做為小孩的我們只關注屬於我們的節日!喧囂的廟會沒有過年那麼隆重,卻有比過年還有的開心和熱鬧。

    時光倒流回二十年前的二月初二,一幅小兒跟爺爺趕廟會的畫卷徐徐展開:

    草長鶯飛二月天。

    春回大地,萬物甦醒,輕煙籠罩的村莊裡,開始有了些生氣。

    來到老家的廟會,如果套用本山大叔的小品詞: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一點也不為過,十里八村的相親們從四面八方,如潮水般湧來,那時趕廟會全靠走路過去,不像現在有這麼多交通工具,平日裡安靜的小村,也開始人聲鼎沸,本就不寬敞的村道,黃塵瀰漫,大人小孩扶老攜幼,拖家帶口,人手一個小馬紮或小板凳,不時碰在人身上,沉浸在興奮與激動中的人群裡,鬧哄哄的發出幾聲咒罵和小孩的哭喊,整個村子如燒沸的大鍋。

    繼續往前湧去,離戲臺還很遠,就開始擁擠不堪,大戲還沒開場,鐃鈸和小鑼一直在敲,把廟會的熱鬧氣氛吵至最高點。通往戲臺的路兩邊,密密麻麻的擠滿了各種攤位,賣衣服的,賣農具的,賣種子的,各種小玩具的,捏唐人的,賣各種五香粉調料的,賣祖傳耗子藥的,。。。。五花八門應有盡有,生意最好的還是各種小吃攤前,各種小吃誘人香味混在一起,冒乎狼煙,撲面而來,即使剛剛在家吃完飯,這時分明又感覺餓了。各種小吃攤擺出兩裡地遠,各種鄉村裡不常見的娛樂活動,套圈的,槍打氣球的,玩猴的,收門票的馬戲團的,散佈在戲臺的周圍,以戲臺為中心,佔滿了周圍的空地。不留一絲空間。

    這一天高興的除了我們這些小孩子,還要數各村的小夥子大姑娘,她們早早梳洗打扮完畢,穿上那時只有過年才有的新衣服,裝扮一新的出現在會上。沒準在會上瞧上心儀的物件,這輩子的終身大事就有了著落,更有農村的大嘴媒婆也早早的帶上女方和家長,趁著有會,讓男女雙方遠遠的相上幾眼,那年月農村的婚姻還是比較傳統,在會上大姑娘往往比較靦腆,偷偷的瞄上幾眼遠處的小夥子,臉一紅,羞澀的頭一低,不說話,這親事算是成了!剩下的事情就交給那個巧舌如簧的大臉媒婆吧,村子裡,不知有多少這樣的小夥子大姑娘終身大事;就在這種原始的相親會上決定了!

    對於小孩子而言,廟會上吸引力最大的,還是那些露天的最原始和粗狂的小吃了:水煎包,胡辣湯,心肺湯,丸子湯,油炸大麻葉和菜丸子,廣東甘蔗,冰糖葫蘆,包穀筒(河南地方小吃,就是用特定的機器,把玉米做成膨脹的圓筒狀,可以掐成節或盤成卷,又香又脆,裡面加入糖比現在的爆米花好吃百倍).

    花喜糖(也是我們老家特產,把米膨脹成大顆粒粘上糖稀,做成白色如圓球狀,用細線穿成串,又檽又脆,小孩子可以掛在脖子上如沙和尚的念珠一樣).

    油旋火燒,滷肉,涼粉,特別是那時候的水煎包,一塊錢能買六個到八個,有韭菜雞蛋的,豬肉大蔥的,牛肉的,露天在一大平底鍋上澆上油,現包的包子,鋪滿一層,蓋上蓋子,在呲呲啦啦的響聲中,澆上一遍水幾分鐘後,再翻一面,再過一會油汪汪兩面焦黃的水煎包便出鍋了,離老遠打鼻的香,那時候都是真材實料,用的韭菜白菜等都是自己種的,趁熱再來碗胡辣湯,那滋味,美不可言。後來再也沒吃到這麼好吃的水煎包和胡辣湯。

    如果中午大人會奢侈一回,留在會上不走,還可以吃只有本地才有的心肺湯,簡易的棚子搭在人流最多的十字路旁邊,一口大鐵鍋裡,咕嘟嘟冒著香氣,裡面是用大料煮的豬頭,豬心,豬肺,豬肝,大腸等,僅有的幾張板凳上坐滿了前來趕會的相親,師傅用鉤子鉤出煮的爛糊的心肺等,麻利的放在案板上切成小段,放進瓷碗裡,澆上原湯,在上面再撒上蒜苗和香菜,濃郁的肉香和蒜苗芫荽的清香碰撞在一起,口水就不由自主的流了下來,那時覺得人間美味,都匯聚在了這碗湯裡。在簡易的長桌上,再就上油膜或鍋盔,一碗根本就不夠!人多坐不夠咋辦?那就乾脆圪蹴下來捧著碗吃。農村人趕集,買不買必需品都是次要,最主要的就是感受這裡熱鬧的氣氛,擠一擠,放鬆一下心情,便又要開始一年的勞作。這些看起來簡陋又隨意的廟會美食,滿足了少時那些貧窮的歲月,彌散在整個童年,久久不忘!

  • 2 # 皖年同學

      “火鼎公火鼎婆”源於福建泉州。該表演形式後來逐漸從民間信仰迎神賽會中的“火鼎踩路”等民俗獨立出來,成為“火鼎公火鼎婆”。

      扮演老公公者身穿羊羔黑裘,下穿寬筒褲,褲腳束緊,腳穿圓口軟底布鞋,腰束長綢巾,一手拿著桔木長煙管,一手執著芭蕉扇,屬“破衫醜”打扮;老婆子身穿鑲邊大襟紅衫,下著鑲邊寬筒大紅褲,頭頂盤起高高的髮髻,腳穿厚底繡花大紅布鞋,一手拿紅手帕,一手執著大圓蒲扇,屬“家婆醜”打扮;村姑身穿青綠色的鑲邊大 襟衣和寬筒褲,腳穿繡花軟底布鞋,肩挑一擔用繩子扎系的木柴,屬“丫環”打扮。

      另二人(或由扮公婆者替代)抬著一口架在木框上的大鐵鼎,鼎中柴火燒得通紅。伴隨著民間小調《十花串》(又稱《流水板》)等樂曲的節奏,在“人巷”中或快步飛穿或緩緩躑 ,舞姿神態隨意變化,顛而不狂,醉而不痴,不時用蒲扇煽火鼎,一路上,做出種種滑稽逗人的動作或用幽默語言惹得觀眾捧腹大笑。挑木柴的跟隨其後,亦步亦趨。這個舞蹈寓意是盼望日子過得興旺火紅。

  • 3 # Aad希望

    關於小時候趕廟會記憶深刻的事,回想童年那時的無憂無慮、肆無忌憚,單純可愛的面孔,現如今已經長大成人了。但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卻無法抹去的印記。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吧。

    小時候家裡並不寬裕,能吃上一顆糖都是很奢侈。因此最難忘的是莫過於是趕廟會,大街小巷的都是好吃的,好玩的。也只有那一天我才有不用花錢買的好多零食。(因為我的爺爺)

    我的爺爺是舞聖獅人員之一,每年廟會都有參加,廟會當天廟主會門口掛上一個大大的紅包和一大袋零食,讓我爺爺他們以舞獅的各種步伐迎難而上,最終在大家的歡呼中一躍而起拿下。當然最開心的肯定是他們的努力成果啦。

    不知道大家小時候趕地方廟會有沒有我一樣的貪吃呢?

  • 4 # 石頭媽的叮噹鋪

    小時候好像父母沒帶我去過廟會,因為離家太遠,也沒空,後來搬了家,離我們這裡的北市場廟會很近才去過。印象深刻的就是吃,糖葫蘆,烤地瓜,唐人。還有好玩的耍猴的。

    這是帶兒咋逛廟會,第一次吃糖人,還有北京老八件,不知道長大能不能記住。

  • 5 # 十方土

    每年農曆四月八 在甘谷西北邊有坐九龍山廟 人山人海 戲聽不懂 人群裡亂竄 買個塑膠小嗩吶 動輒衝著人群胡亂吹一氣

  • 6 # 月落雨歇

    我現在小時候大概是0幾年的廟會吧,那時候的廟會年後的氣息特別濃,基本上附近的每個村每年都有一個固定的日子趕廟會,我們村是“二月二,龍抬頭”這天。每到這一天,我們村小學都會給我們放半天假,讓我們去玩。

    廟會上有許多平常很少見到的東西,有各種小吃冰糖葫蘆,甘蔗,炸串,姜米棍(用大米或小米崩的),棉花糖等等,別看現在這些東西很常見,但在小時候真的讓小孩非常稀罕。還有各種各樣的小遊戲,最常見的是套圈,射氣球,糖花,糖人等。趕廟會顧名思義肯定有燒香拜佛,我記得小時候我們村還有山神廟呢,到廟會這天會有許多人去拜,然後去找大師測一下“家宅,子孫,財運”。隨著一年一年人們越來越不重視這些了,我們村山神廟慢慢也拆了,現在已經完全沒有它的痕跡了。

    小時還經常在街上看見表演戲曲,晚上還有鄉親們在一起扭秧歌的。一起坐在樹蔭底下聊天。真是令人懷念。現在人們工作越來越忙,新年氣息越來越淡。

  • 7 # 沒文化愛賣弄

    廟會是在農曆的三月初一到初五舉行,正日是初三,有各種各樣的民間文藝活動,有抬菩薩、舞龍燈、採船燈、打腰鼓、吹鼓手、戲班子、做法事,還有各種農付產品,十里八村的人都會來趕廟會,真的是人山人海,好不熱鬧!

    廟會高潮時,還會把廟裡的菩薩抬出來遊街,前面鳴鑼開道,舉著牌燈,各種彩旗飄飄,菩薩過街時,家家戶戶都會擺出各種貢品,燃放著煙花爆竹,大街小巷的人都爭搶著前來圍觀,成群結對的小孩你追我趕,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

    廟會快到時,住在鎮上的人家,都會邀請自己的親朋好友來做客,家家戶戶殺雞宰鴨,大魚大肉,屋裡高朋滿座,好酒好菜熱情款待,比過年還熱鬧!十里八村的人都會在這幾天裡來廟裡燒香拜佛,許願還願,都說在這幾天裡許的願特別靈,有求財免災保平安的,有求婚煙求子的,都說有求必應。

    也有很多百姓們,帶著各種農副產品來趕場,各類的蔬菜水果、雞鴨鵝兔、手工藝品,也有附近的小商小販、小吃美食,把整個街上,擠得滿滿當當,人滿為患。

    到了晚上,還請了戲班子來唱大戲,賓客們吃飽喝足後都來到禮堂裡看戲,老百姓們過著這太平盛世帶來的好日子,滿滿的都是幸福的感覺!

    過完年後,我們這最大的節日,就是“三月三的廟會了,真期待!

  • 8 # 墨渡汆青花

    小時候經常聽老人們說道趕廟會的事情,自己至今一直沒有機會去經歷那種盛會。老人們口中的廟會源於村子中曾經存在過的一座大廟。那是個神奇的所在,有很多令人神往的傳說。很久以前,村裡就有一座大廟,供著元始天尊和五方神聖,也有道士常年駐守維護著,人們習慣於按照大廟的晨鐘暮鼓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廟算是方圓幾十裡香火最旺盛的一座廟。

    這大廟的興旺來自於廟裡巨大銀杏樹旁的的一眼水井,水井的井臺有大人八九步寬的樣子,自上而下的井壁上修了寬大的臺階可以下到有水的地方取水用,井水透著幽幽的深藍色。

    銀杏樹上栓一條大鐵鏈垂在井水裡不知道做什麼用。鐵鏈的一部分甚至已經長進了銀杏樹裡。這麼寬大的井確實少見,井水的水質清冽甘甜,春夏冰涼刺骨,秋冬熱氣騰騰,傳說如果有過門的新娘子用這井裡的水洗浴了,那以後一定會懷上男娃娃,因而,有不少的人專門來此打水飲用沐浴,這井自然也成了廟裡最金貴最神聖的寶貝。大廟因為有這眼神奇的井,每年從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都要舉辦為期半個多月的惜福廟會,在這半個月裡,廟裡的道士可以收費賣水換來一年的吃穿費用。每年也只有這半個月會收費賣水,其他時間都是免費隨意由人們取用。這種規矩也跟這眼水井另外的一個傳說有關係。

    傳說元始天尊路經此地的時候,看到四面群山延伸的地脈集結到正中窪地的一個小土丘上,土丘上有個黑成一團的小娃娃正端坐哪裡吞食著太陽的光華,那情形應該像一個黑洞在吞噬著萬物。元始天尊用天眼通看清那是一個修煉了萬年以上的何首烏,已經修成了七竅五官人形,如果讓它繼續修煉下去修成正果難免會將周圍千里之地弄得異常貧瘠甚至寸草不生,因此就用一道靈符鎮住了它,並差遣一個弟子常駐鎮守著這個地方。

    那個弟子就在土丘上建了一座廟,用神通將何首烏打進九幽的地下形成了一眼水井,他將天尊的靈符化成一顆銀杏樹種植在井旁,靈符符咒化成鐵鏈一端固定在銀杏樹上,一端深達九幽鎖住何首烏。而他自己也在這裡娶妻生子建立了村落。並且在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這半個月裡會揭開封印把何首烏放出來透透氣。

    因為何首烏要自九幽被提升上來,這井水也會在這半個月裡變得特別混濁,井裡噴湧的霧氣會將整座大廟籠罩住,遇上寒冷天氣,大廟周圍也被水汽結成的冰霜覆蓋住,在Sunny照耀之下熠熠生輝,顯得大廟更加莊嚴神聖。據說這幾天的井水強身健體的效果也最好。看來這萬年何首烏的潛泳洗澡水確實神奇,由於這個傳說,正月初一到十六這幾天裡前來取水祈福的人就特別多,進而自發的形成了鬧市、集市、廟會。

    本家老爺爺說起廟會盛況的時候,一般會重複著:人那個多啊,水洩不通!人那個多啊,車水馬龍!人那個多啊,連旮旯裡都是人!問他為什麼連旮旯裡都有人?他會嘿嘿笑:找避靜地方拉屎撒尿啊。這廟會盛況直到四十年代才被徹底終結。四十年代鬼子佔了縣城,因為這井水的神奇傳說,鬼子竟然把指揮所設在這座廟裡,把井當了游泳池,把銀杏樹當了涼亭。游擊隊得到情報後,就組織力量對鬼子漢奸進行圍殲,戰鬥打了一個晝夜才結束。戰鬥進行中有幾個鬼子漢奸逃命躲到井裡被手榴彈炸死在裡面,爆炸威力巨大炸壞了井壁上的臺階也炸斷了自銀杏樹上垂下的大鐵鏈,從此,這井水也就再也沒有人敢下去取用了。

    井廢了,這廟會也徹底成了歷史印記,隨著歲月變遷,倒了木雕泥塑,掉了房簷丟了風鈴生出萋萋蒿草,只有那棵銀杏樹還依然婆娑如蓋,守護著破敗的大廟和老井。五十年代末大鍊鋼鐵,有人看上了那棵巨大的銀杏樹,就組織人用了兩三天時間把大樹連根挖出來拉去“鍊鋼鐵”燒掉了。六十年代破四舊時,破敗大廟成為四舊最典型物品,人們就把本來已經破敗荒廢的廟推倒了,拆廟的磚石瓦當全部被丟進井裡也沒填滿那眼井,大隊組織力量拉土填了兩天才把那眼井填平了。

    歲月無痕,人非物非,只有何首烏曾經吞吐過的Sunny還在。每當路經大廟舊址,就想象起老爺爺說的廟會盛況,也時常向往那眼神奇的井以及那棵冠華如蓋的銀杏樹。

  • 9 # 爐炊碗茗的退休生活

    小時候在合肥,記憶深刻的就是合肥城隍廟的廟會,又名廬州城隍廟,始建於北宋皇佑三年(1051),清同治十年(1871)重修。城隍廟是古典園林,徽州古建築風格。

    城隍廟裡商家雲集,每天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小時候經常去逛,各種小吃數不勝數,但讓我記憶最深刻的當數城隍廟的蠶豆大王,記得那是一位推車賣蠶豆的中年大叔,只賣蠶豆一個品種,是用五香等多種佐料煮制的蠶豆,買時現用紙給你包好,一毛錢一包,香香的、熱熱的非常好吃。現在想起來,還能記得當時的情景,還能記得那種難忘的味道,記得大叔操著地方口音,非常有特色的吆喝 “一毛來吃熱的。”相信同時代的很多人都會記得城隍廟的“蠶豆大王”。

  • 10 # 且寄白鹿青崖間

    #小時候趕廟會哪些事情是你記憶深刻的# 60年代出生的人,趕廟會就是趕大集了。只記得人多,供銷社好大,東西好多,花紅柳綠的讓人看了眼饞。當時最大的心願就是長大了當個售貨員。

    那時侯破四舊,好多傳統年俗物品都不能賣,偷偷的賣也買不起。我五六歲的時侯有一次趕大集的完整記憶。一大早,姥爺就整理好挑子,一個扁擔挑著兩個大大的蘿筐,籮筐是姥爺自己編的,一頭挑著趕集要賣的能換錢的農產品,一頭讓我坐進去,姥爺要帶著我去鄉里趕集,我真是興奮異常,完全忘了另一頭挑的什麼。

    路上下來走了好幾段,睡了好幾回,終於到了鄉上,一條曲折的大路兩邊擠滿了從四野八鄉趕來的人,大聲喊著討價還價,不一會兒我們的東西就換了錢。

    姥爺帶著我來到供銷社,一進門,我就被糖豆、紅頭繩、各色花布吸引住了,姥爺自顧買些針頭線腦、油鹽醬醋、燈油火柴這些不能自產自給的物品,還有過年走親戚的四色果子,用紙包好蓋一張紅紙用繩子紮好,就是標配的過年禮品了。

    一切停當,姥爺要了二兩散白乾,有沒有花生豆也記不清了,恍惚好像是沒有,那年頭對吃的東西記憶特深,要有準忘不了,就那麼站在櫃檯前慢悠悠的品完了,就招呼我回家。我那個失望啊,這麼多年仍記憶尤新。

    不過我從不記恨姥爺,不記得他都做了什麼,但記憶中他對我是真的疼愛有加。姥爺去世多年了,想起他還會鼻子發酸!那個身材高大、笑聲爽朗的男子漢,靠雞屁股銀行和替土產公司打草墊、編草簾兒支撐一家,供出兩個大學生、一箇中學生,還幫女兒帶大了外孫女,給了年幼時的我有如父親的愛。

    是呀,不管物資多麼匱乏,心裡不空,生活就是甜的!

  • 11 # D東哥

    說起小時候趕廟會一些記憶深刻的事,別說還真是有一次印象深刻的記憶。

    我的老家是沁陽,古稱懷慶府,小時候,我就一直生活在那裡,那裡承載著我太多的回憶,每每想起來,腦子裡就會浮現出一幅幅發黃的畫面。

    雖然住在縣城裡,但縣城並不大,從最西邊的小火車站到最東的沁河大堤,距離也就是好幾百米。

    城內還是很破舊,到處是舊房子,街道也很窄,兩邊的商店也不多,大都是國有小商店,如百貨商店、新華書店、理髮店、土產門市部、電影院。私人賣東西的很少,街頭小吃,賣個菜什麼的也有。

    在過去,也沒有太多的娛樂活動,最熱鬧的就是過年過節的廟會,在我的印象中每年都會有幾場廟會。

    廟會的地點主要在城裡的北邊的廣場上,這個廣場面積還不小,有一個足球場那麼大,廣場北部有一個破的舞臺,像農村的戲臺子,雖破舊,但是廣場上唯一建築,過年過節,這裡一般都有演出,演出者主要是周邊鄉村的農民,放下鋤頭,穿上戲服,就可以登臺唱上幾嗓子。

    言歸正傳,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廟會是有一年春節期間,那年我好像是上小學二年級。放寒假了,就回老家過年。

    記得這一年冬天特別冷,年前大雪下了好幾天,地上凍得硬硬的,房屋簷上的冰溜長長的。平時在家裡很少出門,就坐在“”煤火臺”上烤火取暖。

    過年了,人們忙碌了一年,這時也該放下手裡的活,好好休息休息了。大年三十,吃了年夜飯,那時家裡也沒電視,在昏暗的燈光玩了會,就早早睡了,明天還要去趕廟會玩。

    初一早上,天不亮就起來了,穿上新衣服,吃了餃子,拜完年,已是又早了。推開門,一股寒風吹進來,外面仍然很冷,地上還有積雪。

    在門口等了會,昨天約好的幾個小夥,老胖、前進、和平都來了。我們每人都帶上一些鞭炮和香,一起結伴去廣場上放炮和看熱鬧去。

    廣場從大年初一開始,一直到十五、十六,就一直是熱鬧非凡,每天都有演出。也是孩子們玩樂的場所,放鞭炮,推鐵環,捉迷藏,當然,最有趣的是鬥炮,大家比比看誰放得響,放的二踢腳飛得高,常常會贏得觀看人群的掌聲。

    來到廣場,來自四面八方的商戶早就佔據了廣場各個角落,東西也是五花八門,讓人目不暇接。什麼刷鍋用的,蒸饃用的,打地用的,各種農具,各種雜糧,布匹,旱菸;吃的東西更多了,一應俱全,什麼牛肉丸子,芝麻燒餅,湯圓,芝麻糖,雜拌,荷葉肉,多了去。還有賣風箏的,賣冰糖葫蘆的,耍猴的,說書的。北邊舞臺上也是有演出的,一般是從下午開始演到夜裡,演的多是古裝戲。

    到了廣場上,今天人太多,沒地兒放炮,人挨人,人擠人,我們只好爬上戲臺上去放炮,這時有個年齡大的老人人出來對我們說,今天不能放了,人多,不安全,要放,明天早點來。不放也行,反正廣場上可看可玩的地方還很多。

    我們在人群中到處轉悠,對什麼都好奇。快到晌午的時候,來到廣場東側一個用布搭的棚下,裡面坐了不少人,大多是老頭,他們嘴裡含著菸袋,吐著煙,在興高采烈地說著什麼。

    我們好奇,這是幹嘛呢?就也找個位坐下等,不一會上來一個五十多歲的男人,穿著粗布衫,頭上戴個皮帽,手裡拿個小木頭塊,後來知道那叫醒木,只見他站在一張桌子後。這時,我們才明白,這是說書的,反正也沒事,就在那兒聽了起來。

    我記得很清楚,那人開口說,下面我給大家說個故事,包你開心。這個故事叫《珍珠翡翠白玉湯》。

    說書人開始口若懸河,抑揚頓挫,很快就吸引了我,我也被故事收引了,也不知過了多久,故事講完,當我找身邊小夥伴時,才發現他們不知什麼時候都走了。只留我一個人堅持到聽完,這時已過了晌午。

    這次說書給我的印象太深了,說書人講得好,故事也好。故事講的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兵敗安徽時,逃到一處地方,飢餓難熬,就讓士兵命四處尋找食物。什麼也沒找到,一個士兵找到一些逃難百姓藏在草堆裡的剩飯、白菜和豆腐。

    於是,他們只能將剩飯、白菜和豆腐加水煮了,端給朱元璋吃。不料,朱元璋吃了非常高興,問到“這是什麼美食,味道這麼鮮美?”士兵順口答道“珍珠(剩飯)翡翠(白菜)白玉(豆腐)湯”。

    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山珍海味吃膩了,突然間想起這種湯的美味,就讓御廚做了“珍珠翡翠白玉湯”,還大宴群臣。說這是美味佳餚,大臣們一看,爛白菜葉加豆腐,還有一股餿味,但也不敢說,只能硬著頭皮吃下去,嘴裡還一個勁地說,好湯,好湯。

    當然,說書的添油加醋,故事講得很長,為什麼說這次廟會上聽說書講的故事在我腦海中的記憶特別深,以至於後來,到我參加工作後,這個小故事也一直作為我的拿手故事節目,我也講得是繪聲繪色。就是小時候聽了那一次,我就能把那個故事完整記下來,可見聽得是多麼聚精會神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動員學生期末總複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