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超超9918
-
2 # 風夢洲
要客觀的看待問題。就算是唐朝,在一開始遠征高麗也是失敗的。
這兩個朝代遠征高麗的情況是不一樣的。隋朝遠征高麗的時候,國內正在開挖運河,而且高麗那時正是較為強盛的時候,更何況勞師遠征,後勤不足,所以導致了隋朝遠征的失敗,在最後一次遠征的時候,國內甚至發生了動盪。
而唐朝不同,唐朝遠征高麗真正勝利的是在高宗時期。經過太宗的休養生息,唐朝國力恢復的很快,而且大運河也修好,可以說在後勤上,唐朝比隋朝要好得多,而且那時的高麗更是經歷了淵蓋蘇文的動亂,國力有所下降,所以唐朝才能遠征成功。
-
3 # 庚申己
說白了就是兩人軍事水平有差距,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傾全國之力,但圖的只是個大國名聲,沒有滅亡高句麗計劃,每次打到高句麗撐不住的時候,高句麗認個錯隋煬帝就撤軍,結果折騰到最後把自己給折騰死了。如三徵高句麗時,高句麗已經被打的困弊,來護兒本來想進軍平壤,一舉滅掉高句麗,高句麗王高元遣使請降,隋煬帝一高興就下令撤軍,結果高元只是詐降,不僅不奉召入朝,還俘獲大批隋人不放,結結實實擺了隋煬帝一道。
唐太宗則不同,對於高句麗的狡詐有著清醒的認識,親征高句麗,收復遼東等數十城,大量消滅高句麗軍隊,掠奪人口,打到安市城天氣轉冷糧草將盡,便從容撤軍,揚威於安市城下。回朝之後就派遣偏師不斷蠶食侵擾高句麗,直到唐高宗時期將高句麗滅亡。
-
4 # 魏洪君健康科普
高句麗從公元前37年建國開始,就不斷地與周圍鄰邦處於刀兵相見的戰爭狀態。從西漢到曹魏,中原政權也數次對其打壓征伐。然而,高句麗不但沒有滅亡,還不斷的擴張版圖,形成了北據遼西,南壓百濟、新羅的態勢。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隋、唐兩大強勢王朝耗時70年,歷經四代帝王,幾乎傾盡國力,務欲征服高句麗。
隋文帝楊堅派兵征伐未果。
隋煬帝三次東征失敗,兵將損失殆盡,百姓怨聲載道,軍閥群起逼宮。
正所謂“國雖大,好戰必亡”。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然而,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含章可貞,無成有終。
縱觀唐朝多次征伐高句麗之戰,其路線大同小異,其戰將功力相當。不同的是:
1.唐太宗近抵前線指揮作戰,安撫將士;
2.不驚擾擄掠百姓,深得民心,便於招募兵士,獲得給養;
3.聯合盟軍,滅百濟聯合新羅,釜底抽薪;
4.用人所長,從李勣,長孫無忌、蘇定方到薛仁貴,輪番登場個個發揮優勢,給敵人致命打擊;
5.安頓後方,唐朝攻滅東突厥汗國、吐谷渾汗國、西域諸國,打敗薛延陀汗國,四夷威服。
唐平定高句麗,解決了後顧之憂,正所謂“天下雖平,忘戰必危”。
-
5 # 彭聰3022632468
隋朝因為東征高句麗,間接的導致國家滅亡;唐朝最終趁其內亂,一舉將其消滅了。以下是我的分析:
高句麗處在中國東北的遼河以東和北韓北部,是公元七世紀之前的一個強大的國家。在隋唐兩朝,高句麗一直是中原的最大威脅,所以他們一直把消滅高句麗為己任。
最早,從隋文帝派30萬大軍進攻高句麗開始,到唐高宗為止,終於將其消滅。
公元612年,隋煬帝楊廣為了消滅高句麗,從全國徵調一百一十多萬人,號稱200萬。國內又徵了幾十萬人修大運河,修陵墓等,人民徭役過重,各種叛亂時常發生。因為許多青年都被徵過去打仗了,農時錯過了,沒有收成,百姓忍飢挨餓,對隋朝越來越不滿。公元613年,隋煬帝二徵高句麗,卻又失敗了。614年,煬帝第三次,也是他最後一次親征了,這次同樣以失敗告終。國內各種起義風起雲湧,李淵打敗了所有的對手,最終從隋朝手中奪取了最高權利,成為了帝國的實際領導者。
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率領六軍親征高句麗,小勝利有,但是因為守軍的頑強抵抗,又近深秋,水凍草枯,且數萬將士命隕沙場,唐軍最後不得不班師回朝,這一次無功而返。
到唐高宗李志時期,恰逢高句麗內亂,唐朝藉此時機,立刻發兵高句麗。李績是遼東行軍大總管,統帥諸軍,分路合擊高句麗。2年後,各路唐軍匯合,一起攻進鴨綠柵,高句麗各個城池守軍大都失守,唐軍進攻神速,同年九月十二日,唐軍開進平壤城下,高句麗的僧信誠作為內應打開了城門,唐軍衝入城中,高句麗滅亡了。
至於為何隋唐一直要消滅高句麗,唐太宗解釋到:“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原來,隋唐都是為了使高句麗不成為中國未來的威脅,所謂防範於未然也。
-
6 # 莽夫的世界
高句麗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中國東北地區和北韓半島存在的一個政權。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余人,後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北韓遺民及三韓人。由於高句麗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國土橫跨今日的中國及南韓、北韓,中國及南韓、北韓都聲稱高句麗是自己本國的原始民族。
在隋朝的時候高祖文皇帝楊堅就把高麗打服了,為啥呢?那時候的高麗不要說發展,就是最基本的農業生產和武器和隋朝比都是蒼蠅和大象的規格,開始由於高麗人的不服,不開隋朝進貢就把文皇帝給惹毛了,那時候正好是顯示隋朝武器和軍隊強大的時候,平定完其他小國,像高句麗這樣的小國家肯定會來進貢,直到隋煬帝楊廣的時候,楊廣本身就是治國之能臣,在使者來拜見時,楊廣直接對高麗使者說,讓你的國王早點來拜見,不要忘了自己的身份,這是何等的霸氣。
高麗並不是省油的燈,總是以為自已可以和大國較量,他們的心思也是很好猜的,有和他們一起造反的他們就幹,打的過自己國家可以擴張地盤,打不過大不了繼續俯首稱臣,成為附屬國,這就是賤人的思想,所以,在隋朝的時候總是想蹦噠,但是,始終不能得償所願,到了唐朝李世民時期,高麗再次的不老實,在歷史上看高麗被打都是因為自己不能恪守本分,總想翻身做主,李世民在位的時候就是因為欺負自己的附屬國,派使臣出訪警告高麗,但是,高麗很不給面子,李世民只好派兵征討,不知道李世民是不是故意不平定高麗,依靠唐朝的盛世打掉高麗是很簡單的,可能是想把高麗當做孩子成長的禮物才留著高麗。
不管是隋朝還是唐朝,高麗的結局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必須順從大國,不要不服,不服就要捱揍,而且是沒有任何理由,如果安分的做附屬國還是能保證自己平安的,也是高麗倒黴,碰見的幾任皇帝都是明君,所以,高麗除了捱打就是捱打,稍有風吹草動就會被滅掉,只好乖乖的當你的附屬國。
-
7 # 清水空流
隋唐兩代歷時三代帝王之力,華夏終於將高麗之地徹底平定。必須指出的隋唐這個軍事行動是完全是有必要用的,應該的。但楊廣與唐朝討伐高麗的目的不同,所以楊廣三次討伐高麗都失敗了。從而導致亡國,而李世民討伐高麗不順,直到高宗才最終成功。
高麗從漢武帝開始就是華夏領土,但數次分裂和獨立,多次攻擊和佔據遼西,隋文帝在位的時候,高麗國主數次攻擊遼西。引發楊堅不滿。高麗的公然攻擊宗主國,是高麗受到征伐的起因和緣由。而對楊廣個人而言,就是楊廣好大喜功。楊廣的夢想是四方來夷八方朝拜。而征討高麗就是為了震懾邊境,尤其是為了警告突厥。以攻擊和佔領來達到威懾目的。楊廣這個戰略是正確的,如其不然。唐朝也不會耗盡兩朝帝王的力量去征討高麗。
楊廣徵伐高麗的第二個目的,是為了徹底掌控兵權和擺脫門閥尤其是關隴軍事集團的掣肘,可以說關隴集團完全控制朝局。而楊堅之所以能夠廢周建隋就在於此,也正因為如此,楊氏父子也怕其他關隴集團有樣學樣,再來一次廢隋建國。擺脫和徹底控制關隴集團是楊氏父子的共同思想和意識如何擺脫關隴集團的控制。但是楊廣採取了比較激烈的手段,就是透過戰爭掌控軍隊,也同時消耗關隴集團力量。關隴集團也不傻,採取消極行為,最後激起楊玄感關隴集團造反,雖然被楊廣迅速平定。但楊廣的根基已經動搖,這次楊玄感的試探,也使得關隴集團也看清了楊廣的底牌。也促使關隴集團的李淵在晉陽起兵。滅隋建唐。關隴集團又一次改朝換代。而楊廣徵伐高麗失敗在於太著急,希望速戰速決。但遠征高麗這樣的國家速戰顯然是不現實的,打持久戰逐步消耗高麗國力才是最準確的做法,一句話就是楊廣用力過猛。既修運河,又建糧倉。又巡遊四方,再強大的國家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和撻伐。楊廣徵伐高麗不僅是大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而且是隋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李唐王朝之所以成功。關鍵在於時機採取的很好,也就是高麗內亂。李淵建唐以後,李世民原本沒有徵伐高麗的意圖。(李世民當時最大的敵人是突厥)。當時高麗分為三個國家,也就是百濟,新羅,高麗,彼此征伐不斷。但在公元642年,高麗內部發生政變,高麗權臣蓋蘇文掌控朝局。控制傀儡皇帝,如此也就罷了,蓋蘇文改變高麗對外政策。不僅不給大唐上貢,而且屢屢騷擾邊境。於是在公元644年7月,李世民開始御駕高麗,由張亮領兵四萬三千人由水路進攻,有由李勣領兵六萬由陸路進攻高麗。但由於指揮失誤,第一次征伐高麗失敗。經過幾年的準備,在公元647年,李世民二次征伐高麗,長孫無忌為帥起兵三十萬二次征伐高麗。但李世民突然病重。經過仔細考慮和大臣的勸阻李世民只有罷兵。而高麗的蓋蘇文也在名義上上表稱臣,也算給了李世民一個面子,高麗逃過一劫。平定高麗就傳給了高宗李治。
在公元655年,北韓新羅再次上書,言高麗,百濟聯軍攻打。亡國在際。希望大唐救援,作為宗主國李治不能不管,李治於公元660年讓蘇定方為左衛將軍發兵討伐。此時大唐剛剛平定突厥,國事正式最強大的時候,蘇定方採取圍魏救趙之策。直接攻打百濟。百濟的國王叫扶余義慈。蘇定方讓大軍走水路。在熊津口發兵。主力部隊直逼都城。百濟王攜太子逃離,而次子扶余泰心真大,這個時候自立為王抵禦蘇定方。且此撈取資本。但扶余義慈的孫子扶余文思卻不幹了,知道再這樣的下去,不是死在唐軍手裡,就得死在叔叔手裡,如果這樣還不如投降唐軍,於是扶余文思帶著死黨開啟城門。迎接蘇定方進城,百濟陷落,王室貴族全部押送長安處死,收縣郡三十七城,戶籍七十六萬。在百濟設五個郡,由此百濟入大唐領土。讓劉仁願領兵數千屯兵駐守。
可以說,歷經隋唐兩代三個強勢皇帝的討伐,高麗再強大也堅持不住,耗不起。楊廣敗於太自信,而且當時是高麗最強大的時候,而唐朝建立以後,國力沒有衰弱,而且是大唐最強大的時候,而高麗則分裂。內部分歧巨大。內外夾擊之下,高麗覆滅就是必然的。
-
8 # 歷史戰爭
隋唐時期,兩個朝代都做了一件類似的事情,那就是遠征高句麗,然而結果卻大不相同。隋煬帝楊廣三徵高句麗,卻都以失敗告終,最終引發國內矛盾,導致隋朝滅亡;然而唐朝五次東征,卻成功將遼東收復,盡佔高句麗,且唐朝愈發強盛。那麼,同樣是遠征高句麗,為何隋煬帝與唐太宗的結果卻截然不同呢?
最直接的原因恐怕就是隋煬帝與唐太宗兩人懸殊的軍事指揮能力。隋煬帝楊廣雖說不是庸才,也曾上過戰場,建立功勳,但他剛愎自用,好大喜功,聽不進去群臣的建議。在第一次東征時,隋煬帝將龐大的軍隊分為三道,但凡有攻擊軍事行動,必須要三道之間相互通報,且要先向隋煬帝彙報。這種做法雖然讓軍隊更加具有紀律性,但應變能力太差,一旦戰事遇挫,情報部門出現混亂,整個軍隊將如同無頭蒼蠅,不知如何是好,這也是隋煬帝第一次東征高句麗損失慘重的原因。
除此以外,隋煬帝還下令只要高句麗投降,隋軍就必須先進行安撫與收編,不能繼續進攻。隋煬帝的這個命令導致隋軍畏手畏腳,高句麗多座城池多次詐降,但隋軍卻受限於命令,不敢進攻,使得高句麗有了喘息的機會。然而當高句麗找到機會以後,卻對隋軍沒有絲毫仁慈,他們將隋軍的屍體築成京觀,以震懾隋軍。與隋煬帝相比,唐太宗李世民卻是一位百戰將軍,而且他能夠虛懷納諫,用人不疑,給予前線將領較大自主權,從而發揮出將領自身的能力。兩相對比之下,唐軍的戰果自然要比隋軍好太多。
戰爭的基礎是國力,而這也是楊廣與李世民東征高句麗結果不同的根本原因。隋煬帝不是昏君,他的許多舉措雖然利在千秋但太急於求成了。修運河、建宮殿、東征高句麗,隋煬帝一刻沒有停歇,不管是百姓還是士兵,都對隋煬帝十分不滿。然而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以後卻進行休養生息,面對諸多外敵,李世民忍辱負重,與他們簽訂和約。李世民繼位以後運用道家思想,頗有漢朝“無為而治”的風範,同時他勵精圖治,選賢任能,虛懷納諫,發展經濟,最終締造出“貞觀之治”。北宋歐陽修在《新唐書》中盛讚李世民與他的貞觀之治道:“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歐陽修將李世民比做湯、武,足以可見李世民深得民心。
隋煬帝東征高句麗前國力經過大運河的開挖已經損耗嚴重,他奢侈無度的宮中生活也使得國家財政入不敷出,因此在東征時隋煬帝只能依靠橫徵暴斂,強行徵兵以及徭役,來支撐他的龐大戰爭。而唐太宗卻先發展經濟,實行均田制,減輕賦稅,促進農業的發展。與此同時唐太宗帶頭厲行節約,杜絕奢侈,國家財政迅速好轉。在貞觀之治的基礎上,唐太宗與唐高宗開始了他們的東征,有了強大的國力支撐,即使唐太宗與唐高宗共進行五次東征,比隋煬帝的次數還要多,但唐朝卻沒有因此垮掉。
而且,在兩朝國力懸殊的情況下,隋煬帝發動的戰爭規模卻比唐朝龐大的多。隋煬帝東征高句麗並非迫在眉睫,然而他卻下詔官吏督促勞役儘快建造戰船。在隋煬帝詔令的督促下,造船工匠在水中不分晝夜的工作,“官吏督役,晝夜立水中,略不敢息,自腰以下皆生蛆,死者什三四”(《資治通鑑》)。除此以外隋煬帝為揚國威,不惜傾全國之力,他將全國大部分的軍隊全部聚集起來,同時徵發數百萬民夫,人數多到造成踩踏,《資治通鑑》中記載:“往還在道常數十萬人,填咽於道,晝夜不絕,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戰爭還未開始,活活累死的百姓與士兵就已經不計其數,民怨如何能不沸騰?再加上隋煬帝戰場上的愚蠢指揮,戰爭安能不失敗?
然而與隋煬帝相比,唐太宗東征高句麗卻只發兵十萬左右,連隋煬帝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唐太宗甚至拒絕了主動要求參加東征的百姓,只率領精銳的陸軍和水軍。軍隊人數少,後勤補給就簡單的多,軍隊的靈活性也高。因此高句麗可以讓隋軍所謂的數百萬大軍潰不成軍,卻無法擊敗只有十萬的唐軍。之後唐高宗學習父親的經驗,控制軍隊的規模,減少了戰爭損耗。唐朝經過貞觀之治國力本就比隋朝強大的多,再加上唐朝戰爭損耗小,最終結果自然天差地別。
除此以外,唐太宗與隋煬帝不同的性格也導致結果的不同。高句麗善於守城,不管是隋煬帝還是唐太宗,在進攻高句麗時都因為攻堅能力不足而沒有達到戰略目的,然而兩人的反應卻完全不同。隋煬帝第一次東征失敗以後惱羞成怒,隨即準備第二次東征,而唐太宗卻明白討伐高句麗無法畢其功於一役,於是他改變策略,實行以偏師襲擾的戰術。在唐軍不斷襲擾下,高句麗不得不全民皆兵,國力損耗嚴重。最終在唐高宗時期,他徹底佔領整個遼東和北韓半島。
實際上隋煬帝在戰術、戰略上都犯下巨大的錯誤,他不結合國力,不對戰爭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剛愎自用、一意孤行,最終導致國內矛盾尖銳,隋朝最終滅亡。而唐太宗目睹著隋朝滅亡,天下民不聊生,因此他吸取隋煬帝失敗的教訓,先發展國力,創造出貞觀之治,再根據戰爭調整戰術與戰略,最終取得成功。
參考資料:
《新唐書》
《資治通鑑》 司馬光
回覆列表
隋和唐徵高句麗完全不同
隋早期就感覺到高句麗的威脅 一直處於防守中當時是高句麗最強盛的時期 不但佔有東北還有大部分北韓半島 因為氣候的主要原因 失敗了 但是消滅了高句麗的主力
唐徵高句麗的時候 高句麗以經大不如以前了
這樣子還費了不小力氣
所以可以認為唐贏了 但不如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