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全能超市歡迎你

    我們父母呢,覺得自己為孩子付出了很多,但是孩子並不領情,好像也不懂得心疼我們。所以說啊,今天就這個問題呢,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其實我們父母遇到這樣的問題,或者說發出這樣的疑問,那我們首先應該反思的是,我們自己!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把孩子培養成今天這樣一個現狀,不懂得感恩,不心疼自己,這都是我們一手造成的。大家都是愛孩子的,對吧,我經常說一句話,你那個不叫愛,那是自私的愛。所以我們就會有一種觀念,就是一切為了孩子,會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比如說啊,很多父母呢,就是自己工作特別辛苦,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而且給孩子買好買吃的呢,孩子要吃什麼就是什麼,給孩子買衣服穿呢,都要買名牌兒給孩子買學習用品呢,也都會買最好的。我們設想一下我們的這一切良苦用心,我們付出的這一切,孩子能否體會到?孩子會不會領情?會不會知道父母對他們的心疼?知不知道我們對他們的付出的這一切艱辛?很多事實表明,孩子是不知道的,孩子也不懂得,他也感覺不到我們父母為他付出了這麼多。因為我們平時的種種。,導致了孩子覺得你對我好,你給我買好吃的,好穿的,這是理所應當。

    我相信所有的父母,所有的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都經歷過這樣的場景。我們今天家裡面買了一堆好吃的,比如說水果呀或者零食呀,有時候就會去跟孩子講,喂媽媽一口行不行,當孩子拿起這個零食,舉起小手,把這個好吃的味道你嘴邊的時候,那我們反過來又跟孩子說什麼,媽媽不吃,你吃吧,留給寶貝吃。小的孩子呢,他會覺得他要什麼,父母就應該滿足他,甚至有一部分人已經成年了,包括已經有了自己的家庭了,他們還會去啃老!啃老一族最常見的遇到問題啊,或者遇到一些經濟狀況,自己都不去想辦法,自己不去解決,而是不斷的向父母伸手,如果說我們用了我們一生的經歷,花費了我們一生的積蓄,把我們自己的孩子培養成這個樣子的話,那我們的教育是不是太失敗了。

    沒有責任心,父母代替孩子成長!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就是說這個媽媽呢,每天就是在家負責這個孩子的飲食啊,學習啊,洗衣做飯啊,他非常的愛她的孩子,愛到什麼地步呢,就是一回家,這個飯就得做好,端到桌前。一吃完飯媽媽就去洗碗,而且呢,每天變著花樣去做各種孩子愛吃的東西,一個禮拜之內呢,肯定做的飯不會重樣,明天穿什麼衣服都會給孩子準備好,放在床頭換下來的衣服都會在當天洗的乾乾淨淨的,那我們說這樣的媽媽是不是特別愛自己的孩子,那久而久之呢,孩子就會覺得你為我做這一切都是應該的,到有一天他出門的時候。自己呢落掉了上學要用的一本書,那回來孩子是什麼態度呢,都怪你,你為什麼沒有幫我整理好呢,然後媽媽馬上就會說,哎呀,對不起寶貝,都是媽媽錯了,那我們來想想這樣一個場景,那上學到底是誰的事情啊,整理書包是誰的責任,是誰要去幹這件事情,我們可以去幫助孩子成長,但是你不能替代孩子成長。

    然後就是因為我們的父母,尤其是媽媽,沒有責任,沒有耐心,為什麼說沒有耐心的,可能孩子剛開始也會去幫我們做一些事情啊,比如說孩子開始學習,掃地呀,學習洗碗啊,學習摘菜啊,學習倒垃圾呀,那是不小心就會把垃圾倒在地上,或者地掃不乾淨,或者晚洗,或者說。孩子會把碗打了,那我們的父母會怎麼做,你這回鼓勵孩子呢,還是批評孩子呢,還是會說還沒看這麼小的一件事情,你費了這麼長時間,快快一邊去,還是我自己來罷。

    一個會教育自己孩子的家長,他一定會透過一些方式,透過正確的方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父母的不容易,那這樣的話,即便孩子有時候時間顧不上或者學習忙的時候。他自己心裡也會有一個想法,覺得你看我爸爸媽媽上班這麼辛苦。那我現在雖然說幫不了家裡幹其他活,那我是不是也應該好好學習,因為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那我就用我的好成績來報答我的父母,孩子也會自己有這樣的想法,所以說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呢,他的學習成績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最後我們要講的就是。對孩子提出的條件呢,我們適當的時候可以延遲滿足,什麼叫延遲滿足呢,不是說是我的孩子今天跟我提出什麼要求,我就立馬就要滿足他,那這樣的孩子呢,很容易,沒有耐心,就是將來,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他都沒有耐心啊,一道題不會做,我都不願意花時間去思考。或者說遇到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難,他不會去多嘗試幾次,直接就會放棄。尤其是我們現在很多父母呢,由於工作很忙,那孩子可能就是姥姥,姥爺或者爺爺奶奶去帶著。那我們做家長的在心裡呢,就覺得虧欠孩子的,平時沒時間陪孩子嗎,那我們就用金錢用物質來。補償孩子。其實。這樣的做法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合理的。

    我們設想一下,如果說孩子他需要的東西。你在第一時間立馬就買給他了,他會不會有對這個東西珍惜,因為他沒有透過自己的努力,毫不費勁就得到了。和她需要買一個玩具,那你給他訂一個要求,你需要自己給家裡面。幫媽媽幹家務,來掙得積分,或者說獲得紅花,累積夠多少紅花,你可以支配多少多少錢,比如說你積分夠了1000積分,那你可以支配100塊錢,當孩子透過自己的努力,辛辛苦苦,每天幫媽媽洗碗呀,倒垃圾,比如說倒垃圾,可以賺20幾分,掃地可以賺30幾分,洗碗可以轉40,積分。每天按時完成作業,可以賺50積分。孩子透過自己為這個家庭的付出,給孩子建立一種責任感,因為家是我們所有人的家,爸爸媽媽有責任,你也有責任,我們家裡的每一個成員都有責任。所以這個過程中也在培養孩子的一種責任感,當他透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了1000積分,終於拿到了100塊錢去買它,這個心愛的玩具的時候,這個時候他的存在感,和他自己的價值,和他要的時候我們立馬給他,大家可以感受一下這兩種感覺一樣嗎。

    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他是有責任心的,一個有責任,一個有責任心的孩子,他怎麼會不懂得感恩父母呢,他怎麼會不懂得心疼自己的父母呢。

  • 2 # 天津輔爾特教育肖宇

    測一測您的孩子30年後的樣子,就知道孩子為什麼不懂感恩了。

    我們養育一個孩子,就如同在精心雕琢一件作品。我們這般用心雕琢、修飾,最終的作品是什麼樣的呢?我們一起來測一測,看一看吧。(適用於4歲-小學六年級哦) https://web.tianqionggongcheng.com/#/?pushId=16526&agencyId=1343

  • 3 # 豌豆媽媽育兒

    的確如此,現在不懂感恩的孩子也是越來越多,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實和父母的養育方式有關係。

    有一位媽媽說自己女兒7歲,這7年來,從來沒有幫忙端過飯碗,有一天,叫孩子來幫忙,叫了好幾聲,孩子都沒動,她突然想起來,自己從來都沒叫孩子幫忙,在孩子意識裡,這些事是和她沒關係的。

    現在的父母幫助孩子做的太多,經常能看見上學路上,父母幫助背書包孩子,在家裡,父母端好飯讓孩子吃,正是因為父母做的越來越多,才養成了很多孩子不知感恩。

    為什麼孩子不知感恩,多是父母用錯了養育方式:

    第一,太過於溺愛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樣養出來的孩子都是白眼狼。

    之前的新聞,兒子澳洲碩士留學歸來,卻待在家7年不出去工作,他的媽媽有尿毒症,每週要透析,除了還要養30幾歲的兒子,兒子還有理的不行,說他有今天這樣,都怪他媽媽。

    第二,非打即罵的教育方式,孩子多半不會感恩。

    中國有句老話叫:打是親罵是愛,很多父母不尊重孩子,不順心就打罵。還記得之前17歲的跳橋男孩嗎?母子在車裡,媽媽罵了一路,最終孩子選擇了跳橋。

    第三,孩子沒有選擇權,一切都是父母說了算。

    很多父母習慣於大包大攬,喜歡給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披荊斬棘,死不知道,不給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孩子自會退化回沒有生活能力的人,認為父母所給的都是應該的,反倒哪天父母不給了,倒成了父母的錯。

    有句話說的是,父母替孩子走過的那些坑,有一天孩子終究要爬一遍。

    所以說,孩子不知道感恩,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實在父母的身上。

    怎樣才能養出感恩的孩子?

    第一,讓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掌握獨立的生活能力,拒絕讓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第二,讓孩子力所能及的參與家務勞動。做家務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同樣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孩子只有參與其中,才能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

    第三,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為孩子制定規則。無規則不成方圓,為孩子制定規則,可以幫助孩子不斷進步。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規則的管理替代父母的嘮叨,有利良好的親子關係的建立。

    第四,讓孩子學會同理心,也就是換位思考。換位思考可以讓孩子更明白別人的想法,才能更設身處地為別人來著想。

    老鷹在訓練小鷹飛的時候,是從小訓練的,而不是到了成年突然從懸崖上把孩子推下去。所以對於孩子該放手的年紀一定要放手,如果父母沒有學會放手,孩子是永遠學不會“飛的”。

  • 4 # 神奇麻麻木小暖

    確有人說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懂不懂得感恩,認為父母付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甚至在父母沒有滿足自己要求的時候會發脾氣埋怨抱怨

    孩子不懂感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家庭教育的錯誤

    1、就是父母的以身作則

    父母本身就不是懂得感恩的人,認為別人對自己的付出都是理所當然的,可能經常抱怨,抱怨這個對她不好,那個對自己不好,孩子習慣了也會養成這樣的性格。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孩子問爸爸“你揹著筐幹什麼去?”爸爸說“我要把你奶奶扔到後山去”孩子又說“那你記得把筐拿回來,等你老了,我也把你扔到後山去”所以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你的一舉一動都印在他的腦海裡面。所以如果你並不是感恩的人,你也不要指望孩子會感恩。

    2、父母對孩子過於過於嬌縱和溺愛

    孩子已經習慣了所有人以自己為中心,滿足自己的一切慾望,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所以他認為父母或者其他人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一旦你滿足不了孩子的要求,孩子不但不懂得感恩,反而會認為是你的問題,你為什麼做不到。

    所以與其抱怨孩子不懂得感恩,不如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是否做好了

  • 5 # 高原百合花2019

    農村有句土話:“只有手指抓住腳趾頭,沒有腳趾頭抓住手指頭。”意思就是長輩對晚輩付出很容易,晚輩對長輩付出比較難。這句話也用於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孝順時,安慰自己的話。

    孩子為什麼不心疼自己的父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成員之間的位置錯誤。孩子在家庭裡的位置至高無上,有的家庭把孩子排在第一位,這是極為錯誤的。《三字經》裡提到,長幼序,友與朋,說的是長輩與幼輩應該有個先來後到的次序。排在第一位的應該是家庭裡最年長的,爺爺奶奶的位置應該高於孫子的位置。現在年輕人本末倒置只會給自己增添煩惱。

    (二)對孩子的愛沒有度。父母一味的給予孩子,溺愛自己的孩子,把最好的給自己的孩子,孩子要什麼給什麼,再窮不能窮孩子。網路上盛傳一個故事,一個女大學生為了滿足虛榮心,逼迫當農民工的父親給她買蘋果手機,當父親的為了滿足女兒,不惜加班加點幹苦力活,直到身體透支。孩子這個角色,父母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給了孩子,孩子會全盤照收,絕不嫌多!適可而止的愛,對孩子何嘗不是一種保護。

    (三)父母自身沒有做好榜樣。你怎麼對待父母,你的孩子便怎麼對待你,當父母的捫心自問一下,你對自己的父母,公公婆婆,岳父孝順嗎?心疼父母嗎?如果自己都不能解除與父母的隔閡,發自內心的愛自己的父母,怎麼能要求孩子愛我們呢?孩子是父母的複寫紙,想要孩子孝順我們,我們必定應該孝順自己的父母。

    不管孩子孝順父母否?父母否應一如既往的愛自己的孩子。孩子因父母而來,父母是孩子的源頭,只有源頭有愛,愛才能源遠流長。

  • 6 # 陽光小房子

    孩子不懂感恩,不懂心疼父母,是很多父母遇到的問題,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不捨得讓孩子吃獨立的苦。

    我見過一個一年級的孩子,踢足球時候,鞋帶開了,直接吼一聲,奶奶,鞋帶。

    之後奶奶便蹲下來給孩子繫好。

    按照這個年齡,其實應該教會孩子自己綁鞋帶了,但是有些養育者不捨得孩子受挫折,於是一直替孩子做他本可以做的事情。

    久而久之,孩子以為家人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的。

    讓孩子獨立,孩子才能意識到長大成人是不容易的,父母養育他,非常辛苦。

    其次,不懂的言傳身教。

    如果父母對自己的父母跟感恩,那麼孩子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先做到。

    有句名言說,孩子不會聽你說了什麼,只會看你做了什麼。

    和孩子一起照顧爺爺奶奶,幫爺爺奶奶做飯洗碗之類的,漸漸的孩子就學會了你感恩父母的樣子。

    最後,不讓孩子為家庭中的家務。

    做家務是每個家庭成員都必須承擔的義務,而很多養育者認為,學習最重要,放學之後,還有很多課外班。

    其實做家務應該納入孩子每天的清單裡,孩子會感受到自己對家庭的一份責任。

    也只有孩子自己體驗過,孩子才會明白爸媽做家務的辛苦,自然也就懂得感恩父母了。

  • 7 # 蕾蕾283831526

    這是因為從小太寵了,自私才會這樣。如果你從小讓孩子乾點家務活。告訴她媽媽身體不好需要她的幫助。她就會為你考慮。

  • 8 # 泛心康

    孩子不懂感恩,其實和中國家庭以孩子為中心的生活模式有很大的關係。

    很多中國父母以兒女為中心活著,為孩子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心血:

    孩子小時候,包攬孩子的衣食住行,怕他凍著餓著;孩子上學了,告訴孩子只管好好學習,其他什麼都不用管;孩子畢業了,又要為孩子安排工作,攢錢給他買房買車.....

    為了孩子,我們願意傾盡所有,以為這就是最好的“愛”。

    卻沒有想過,無底線地對孩子付出一切,只會催生出孩子人性中“惡”的一面,導致孩子變得越來越自私,只懂索取,而不知回報。

    記得之前看過這樣一則新聞:

    上海有一位48歲的碩士研究生,留學歸來後,長達7年沒有出去工作,一直在家啃老。

    他白天睡覺,晚上打遊戲,靠著母親給的一點生活費苟活著。

    如果是個富二代,那也就罷了。

    但他82歲的老母親丁阿婆,身患尿毒症,僅憑自己微薄的退休金,已經無法維持兩個人的生計。

    丁阿婆多次勸說,兒子非但不醒悟,還責怪母親說:

    “都怪你之前大包大攬,什麼都幫我做,才導致我變成了現在的樣子,是你毀了我的前途……”

    萬般無奈之下,丁阿婆只好將兒子告上了法庭,要求他贍養自己,想以此逼兒子出來工作。

    但就算丁阿婆贏了訴訟,兒子也沒有可供執行的財產,他無力養活自己,更不要說贍養母親了。

    這個訴訟只能是一紙空文,最後,丁阿婆只能撤訴。

    面對這樣的局面,鏡頭前的丁阿婆懊悔不已:

    “我教育不對,樣樣自己包辦,他從小樣樣都是現成的,依賴慣了。是我毀了他的前途,我有罪。”

    丁阿婆為孩子傾盡一生,沒想到頭來卻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

    “我們給孩子提供什麼樣的愛,孩子就以適應這種愛的方式成長。”

    愛和溺愛,僅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

    丁阿婆的故事,讓人心酸,也值得我們警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透過哪幾點可以知道臉上的蟎蟲越來越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