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來的時候
-
2 # 是小二不是掌櫃
項羽的失敗與范增的離開有關係可是關係不大,項羽在楚漢爭霸的初期有很大優勢,可是到了後期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如果你說因為到了楚漢爭霸的後期是因為范增的離開才導致項羽敗走麥城的,這樣理解只能說對一小半,另一大半我覺得是必然的趨勢。人常說性格決定命運,我覺得項羽是一個有性格缺陷的人,就註定他成不了王霸之業,古語有之"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項羽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武功,可是卻又是個常懷婦人之仁的人,這是一個內心極度矛盾的一個人。這種人往往容易走極端,做出一些部按套路出牌不過腦子的事,比如鉅鹿之戰一夜之間坑殺二十萬秦軍以至於惡名傳遍天下六國,讓以後再與項羽作戰的將士只能死戰不敢言降。你說他狠吧,可是鴻門宴上本就是個一勞永逸解決劉邦問題的機會,項羽因為劉邦幾句掏心窩子話又掉幾滴淚心就軟了,放虎歸山永留後患了。
-
3 # 浪漫星空81808118
有,項羽主要是敗在婦人之仁上面,范增相當於項羽的眼睛,才能不亞於張良和陳平,如果項羽肯聽范增的話項羽早贏了劉邦。
-
4 # 羅塘灣
項羽的失敗不能歸咎於范增,他的失敗與范增的離開沒有任何關係。理由如下:項羽是一個悲劇性的英雄,他的性格適合做帶兵的大將軍,卻不適合做統帥。項羽出身楚國貴族的,講究身份地位,愛好面子,瞧不起低層出身的人,這就是他的性格,也是他失敗的宿命。因為這樣的貴族出身,處處講面子,所以他的行為不利於他的長遠發展,反而一步一步給自己挖坑,並最終走向失敗。他的貴族出身的性格使他作出以下錯誤的行為:
第一,貴族的出身,從小在叔父項梁的精心栽培下成長,使項羽本身成為非常優秀的人才。力拔山兮氣蓋世,力大無比,當世無敵,可以用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武藝超群來形容;英布是亡命的驪山犯人出身,天不怕地不怕,唯怕項羽,因為單挑的話,不是項羽的對手。項羽當然不僅力大無比,更是一位天才的軍事家,可以說秦朝能這麼快的瓦解滅亡,沒有項羽指揮的以少勝多的鉅鹿之戰的大獲全勝是不可能的。此戰不但滅掉了秦軍主力,更是擊垮了秦軍的鬥志、鼓舞了義軍計程車氣,在此之前的秦軍掃滅諸侯無敵手,秦軍的戰鬥力就是一個神話。但正因為項羽自身優秀的品格,也使他剛愎自用,聽不進他人的意見,當范增在鴻門宴建議殺掉劉邦的時候,他猶豫不決,竟然接受劉邦的禮物,放虎歸山留下後患。當有人建議他留在關中時候,他以衣錦還鄉為由拒絕採納,並且把提建議的人給殺了,如此做法,以後還有誰敢給他出謀劃策呢?按韓信的說法,項羽自己太優秀了,自認為不需要別人的幫助。韓信的話雖過頭,但項羽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是有目共睹的。
第二,貴族出身,使項羽非常愛好面子,鴻門宴上,劉邦的低三下四給足了項羽臉面,阿諛諂媚的溢美之詞使項羽很是受用,最終使劉邦這條大魚溜了,與劉邦達成和解。和解之後,項羽愛好面子,愚蠢地信守諾言,不再攻打劉邦,致使縱虎歸山。而且因為愛好面子,在分封諸侯的時候,大肆分封巴結自己的而沒有多少功勞的人,例如司馬欣等,造成分封不均,引起陳餘、彭越等地方實力派的不滿,給自己樹立敵人。因為愛好面子,要衣錦還鄉,放棄了王興之地的關中,等於把關中拱手送給了劉邦。因為愛好面子,垓下之戰雖敗,但不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拍沒柴燒的道理,而是自刎烏江,沒能吸取教訓以圖東山再起。
第三,貴族出身,項羽自我潔好,自視甚高,使他瞧不起低層出身的人,對有才能的人沒能重用。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項羽眼裡容不得沙子,當有人誣告陳平年輕的時候在老家行為不檢點的時候,項羽立馬就不再信任陳平,把一位後來的丞相大才陳平白送給了敵人劉邦;韓信,出身低微,儘管韓信一再向項羽提供好的建議,但僅僅因為出身卑微,被項羽一再否決,直到韓信離開也未獲項羽重用。
總之,項羽的功敗垂成與范增的離開沒有關係,即便范增有好的提議,也只有與項羽心中的想法一致,符合他的貴族出身的性格,順著他的心意的時候,才會被項羽採納;否則,再好的意見提供給項羽也是白搭。項羽的失敗就是他的宿命,從一開始就註定瞭如此,即便沒有劉邦,也還會有張邦、陳邦、彭邦等人。
-
5 # 心放鬆0
楚漢爭霸,項羽之失天下,並不在於鴻門宴沒殺掉劉邦,和范增的離開沒有任何關係,我個人認為主要原因在於項羽缺乏起碼的政治見解,胡亂封王,正是封王體系的崩解,使項羽喪失了爭霸天下的優勢。
項羽進入秦國都城咸陽,殺了秦的降王子嬰,因當初楚王羋心曾與諸將有約,先入“關中者為王”,項羽不願劉邦為關中王,向楚王羋心請示,希望排除劉邦,想不到羋心回答說“我遵守諾言”。項羽惱羞成怒,尊稱羋心為名義上的義帝,把羋心遷到江南郴縣。
處置完羋心後,項羽開始封王。首先封自己為西楚霸王,領土包括原魏國和原楚國的九個郡。因為不好公然違約,就把劉邦封在秦人遷徙囚徒的巴蜀之地,又因為劉邦透過張良賄賂項伯,又加上漢中,說漢中也是關中之地,為漢王。因懷疑劉邦志在奪取天下,這樣既不違約,也讓劉邦遠離中原,就是想奪取天下也不可能。但還不放心,為了徹底打掉劉邦圖謀天下的念頭,又三分關中,封了秦國的三個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為雍王、塞王和翟王,以堵住劉邦的東歸之路。然後因把魏國納入自己的版圖,封魏豹為西魏王;封原來張耳的部下申陽為河南王;韓成照舊為韓王;原趙王歇的部下司馬卬為殷王;原趙王歇改為代王;趙國宰相張耳為常山王;英布為九江王;吳芮為衡山王;羋心的上將共敖為臨江王;原燕王韓廣改為遼東王;封燕王將領臧荼燕王;原齊王田市改為膠東王;封齊王部下田都為齊王;田慶為濟北王。而同樣具有封王資格的田榮和陳餘,因一個沒服從調遣一個未跟隨入關中而沒有封王。
正是這個封王名單進一步反映了項羽的政治頭腦何等貧乏,完全憑藉自己的喜怒,為自己製造了原本不該發生嚴重危機,為天下諸王的反叛和自己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一、制度上四不像,這次封王項羽徹底推翻了前朝的郡縣制,但周朝封王后有天下共主,更類似於地位互相平等的聯盟,封自己為西楚霸王,在地位上並不高於其他諸王,對其他諸王沒有絲毫約束力。
二、薄待羋心,羋心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只是一隻被圈養的肥羊,沒有任何威脅,給他一塊相對富饒的地方有何不可,這樣急不可待的把他丟到一處貧瘠之地,第二年就派人把他刺死了,過於簡單粗暴,使自己失去了人心。
三、對劉邦心胸狹小,劉邦也許有野心、雄心,但劉邦的很多部下是想回到家鄉過一種安逸的生活的,即使不想封劉邦為關中王,封在其家鄉附近,滿足劉邦及其部下的思鄉心切,對項羽並沒有損失。而不是像現在,劉邦聽到被封漢中的訊息,氣得發瘋,立刻就下令備戰。
四、隨心所欲,只憑自己的喜好,像燕王韓廣,派遣他的大將臧荼率領軍隊參加了項羽的聯軍西征,臧荼即便有功,正常程式是項羽對臧荼加以賞賜,遣送回國後由韓廣加以擢升。可項羽卻把臧荼封為燕王,而把韓廣貶到偏僻的無終當遼東王。同樣命運的還有趙王和齊王,韓王雖然維持了原封地,可是隨後就被誅殺了。齊國的宰相田榮聽到原來自己的部下田都封成了自己的主人,怒不可遏,立刻起兵攻擊田都,然後聯絡彭越攻擊濟北王田安,囊括了原齊國全部土地,自立為齊王。陳餘也是一樣,陳餘與張耳併名,兩人同功一體。但張耳因跟隨項羽入關,而被封為常山王(實際上的趙王)。憤怒之下打著為趙王復國的旗號起兵攻擊張耳,除此之外,田榮授予同樣未獲封賞的彭越將軍印,令其反梁地。自此,齊、趙、梁結成“反項羽同盟”,並直接威脅到項羽的西楚國之安危。
劉邦初定三秦之地時,根基未穩,雍王章邯一直固守廢丘長達十月之久。此時,項羽若引兵攻擊劉邦,定能消滅劉邦於萌芽狀態。但是,齊、趙、梁三地反項羽聯盟也成腹心之疾。項羽只好北上攻齊,結果卻深陷齊地的反抗泥沼。而劉邦卻從容平定了三秦之地,並出關略地。
五、封秦國的三個降將到關中以堵住劉邦的東歸。三秦王原是秦朝將領,率領關中子弟對抗項羽,傷亡無數,最後被三人裹挾投降項羽,反而被項羽坑殺二十萬人,三人卻活了下來,更被封了王,所以關中百姓對三人恨之入骨,項羽封三人到關中根本得不到支援。如果項羽另外封三人到關中,也許歷史就會改寫。
綜上所述,項羽之失天下,正是封王體系的崩解,使項羽喪失了爭霸天下的優勢。即使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也會出現王邦、李邦。
以上只是個人所見,您認為呢?
-
6 # 知未是也
謝悟空!范增是楚軍最主要的謀士,當年七十多歲投奔項梁時,正是義軍處於最低潮之時,陳勝被殺,人心渙散,士氣大減,幸虧范增及時到來,他認真給項梁分析了陳勝吳廣起義失敗的原因,在於自立張楚政權,沒有得到老百姓響應,他認為人心向楚,只有立楚懷王后裔為王,義軍才能得到天下人的支援,反秦鬥爭也才有希望。
項梁聽後認為范增講得有道理,遂立楚懷王熊愧之孫熊心為楚王,此舉迅速得到天下各路義軍的響應,一時間反秦義軍發展壯大,成為後來滅掉秦朝的主力軍。
可見范增作為謀士,雖然已年逾古稀,但他看問題老道毒辣,很有戰略目光,後來項梁被秦將章邯殺死,范增繼續輔佐項羽,併為項羽打敗秦軍主力,成為西楚霸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也因此被項羽尊為亞父。
鴻門宴大家都比較熟悉,表面上看項羽和劉邦是主角,其實真正的導演和主角是范增。范增認為,劉邦以前是一個好色愛財之人,但劉邦此次進入咸陽城,秋毫無犯,軍紀嚴明,充分暴露了劉邦這個人很有野心,將來一定會成為項王最有力的競爭對手,他希望借劉邦鴻門赴宴的機會除掉劉邦,可惜項羽做事猶豫不決,不能殺伐決斷,最後讓劉邦得一生還。
從鴻門宴這處戲看,范增不愧是項羽的第一謀士,他對未來局勢的分析和判斷準確無誤,絲毫不差,歷史最後也用事實證明了范增的確高瞻遠矚和遠見卓識,在某種程度上講,項羽功敗垂成,完全是當初沒有聽取范增的意見和建議,在對待是否殺死劉邦這個問題上,心慈手軟和優柔寡斷,最終錯失良機。
劉邦後來處處被動挨打,皆因范增出謀劃策,為了除掉范增,漢王採用陳平的反間計,藉著項羽使臣到訪之際,先擺上豐盛宴席招待來使,並故意說對方是亞父派來的人,願意和亞父共謀大業,當來使說自己是項王派來的人時,劉邦又有意和陳平等人眉來眼去,之後撤下好酒好菜,用粗茶淡飯來招待項王的使臣,此事被來使告知項羽,項羽生性本來多疑,便不分青紅皂白,責問范增和劉邦來往之事,范增見項羽懷疑自己,心中的火氣不斷上湧,索性要求告老還鄉,項羽也不客氣,毫不考慮地予以準允,范增在返歸彭城的路上因病而亡。
沒有了范增的項羽,從此在楚漢爭霸失敗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劉邦在韓信、張良、陳平等人的協助下,逐漸反敗為勝,最後打敗了項羽,奪取了天下。
項羽的失敗,主要是他有勇無謀,剛愎自用和過份相信拳頭的力量,項羽根本不懂得用政治手段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在個人駕馭天下能力非常欠缺的情況下,凡事還愛獨斷專行,動不動就用武力思考和解決問題,不知道順應民心和發揮群眾的智慧與作用,范增的離開更讓他和楚軍失去了靈魂和方向,在人才濟濟的漢軍面前不得不一敗塗地。
正如劉邦所言,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子房,治國理財供給保障我不如蕭何,統兵打仗排兵佈陣我不如韓信,但我能發揮他們的作用,而項羽連一個范增都不能相信和重用,所以他被我打敗了。
可以說,范增的離開雖然不是項羽失敗的主要原因,但卻一定是項羽最後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歷史沒有假如和彩排,但如果有的話,相信項羽絕不會再上劉邦的離間之計,也不會在楚漢爭霸中再次輸給劉邦。
-
7 # 小聰話歷史
“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導致古往今來無數人感慨西楚霸王項羽惜敗於劉邦。假使項羽擊敗了劉邦該多好啊……殘酷的現實是“項羽已經失去了天下,失去了人心”。項羽擠走了劉邦,入主咸陽,殺了楚懷王后,基本上是“奪得了”天下,當時整個天下幾乎就是項羽的了。那時候,他要是能夠好好的處理好各方諸侯的關係,好好的施展一下自己治國安邦的才華,天下何人敢不從?可惜的是,項羽活活的把一手好牌給打爛了。那麼,項羽是如何失掉天下的呢?
霸王項羽
第一,創業團體不行
劉邦雖然當時實力不如項羽,但是他的團體都很厲害,除了“漢初三傑”外,陳平,酈食其等人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人物,而且他們都很會出一些“陰招”,這些“陰招”雖然頗為項羽集團所不恥,但是不得不說,在打天下的時候,很多“陰招”等抵得上千軍萬馬。而項羽身邊雖然猛將如雲,但是謀士太少。除了范增之外,幾乎在無可用的謀士,參軍謀士范增走後,項羽便一直處於被動。假使項羽奪得天下後,范增身故後,項羽只怕連個可以治國的丞相都沒有。而劉邦雖然猛將不如項羽,但是“不偏科,不掛科”各方面實力均衡,戰將,謀士,統帥,治理後勤方面的人才等等應有盡有。這就導致了後期劉邦各方面開始“碾壓”項羽。
高祖劉邦
第二,不會處理人際關係
不僅如此,項羽對功臣的分封完全取決於個人的關係。比如張耳和陳餘兩人都在趙地作戰,功勞不分上下,可項羽把跟自己關係好的張耳封為王,關係不好陳餘為侯,從此兩人從兄弟變成了仇人;還有山東的齊國,田榮也出了很大的力,就因為和項羽有矛盾封不了王,田榮立刻起兵造反。很明顯,這絕對不是一名政治家該乾的事情。
霸王項羽
第三,太過殘忍
劉邦也殘忍,但是他的殘忍是藏在心裡的,慢慢地才流露出來。而項羽的殘忍是直接流露出來,項羽“鉅鹿之戰”坑殺降兵,劉邦入主咸陽後搶奪一番後便於老百姓“約法三章”。很明顯,劉邦知道凡事兒都要有個度。而項羽得到咸陽後,殺秦始皇一族,毀阿房宮……這就導致了楚漢戰爭後期,楚軍將軍士兵們紛紛投降漢軍,但是漢軍卻很少有投降楚軍的。很明顯,人們知道投降漢軍能活,投降楚軍會死。而且項羽瞧不起投降的人,而劉邦會善待每一個人,雖然得天下後劉邦變了,但至少當時沒有顯示出來。
霸王項羽
第四 只重用自己的嫡系,不採納別人建議
劉邦知道自己的不足,無論何時何地都懂得虛心接受別人建議並且做出正確的決定。而項羽的英布,范增等人確實獨當一面,但是並沒有得到項羽的信任。項羽更信任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8000名江東子弟組成的吳越集團。這就顯示了項羽的氣度整體不如劉邦。
綜上所述,霸王項羽失天下和范增有一定關係,但主要還是自身因素所造成的。所以說,項羽之所以失去天下,並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這是歷史的選擇。歷史,已經為每個人的所作所為作出了最正確的選擇。
-
8 # 日月惟明
項羽的失敗主要責任在於他自己,不過范增的離開加速了他的滅亡
1、項羽為人高傲,不屑於使用陰謀詭計,作為將軍這是非常好的品質,會得到將士的愛戴,但是作為君王這個缺點就很明顯了,他無法團結其他諸侯勢力,在楚漢相爭的後期,幾乎所有的諸侯都聯合漢王一起攻擊他,失敗是遲早的。
2、不會用人。他喜歡用作戰勇猛的將軍,比如龍且、英布等,像韓信這樣的高才之士根本入不了他的眼,導致手下謀士很少。
3、范增作為他的主要謀士,計謀無法得以實施,憤而離開,導致項羽這邊沒有一個可以做戰略規劃的人,但是即使他不離開,項羽不聽他的計謀,也是沒有用的。
所以說,項羽的性格註定失敗。
-
9 # 漁岸踏歌
鴻門宴是范增策劃的最經典的政治行動。如果項羽能夠按照范增的計劃執行,中國的政治版圖肯定會改寫。可惜的是,項羽的個性決定了他的行動。項羽不僅對自己的個人能力迷之自信,而且剛愎自用到了聽不進任何人的勸告。在劉邦一系列的示好言語與行動的進攻下,項羽完全失去了對劉邦應有的警惕。劉邦逃離鴻門宴後,范增憤恨地摔碎身上的玉佩,決絕地離開了項羽。史書上沒有記載范增離開時,項羽的表現。估計項羽也沒有把范增離開當回事吧!范增在鴻門宴之後,再無任何訊息。他當時的年歲已大,估計死於戰亂中。項羽很快遇到了劉邦的叛變,最後大好的江山被劉邦攬入懷中。有人說,如果范增跟隨在項羽身邊,劉邦就不一定打敗項羽。其實,就算有十個八個范增輔佐項羽,項羽還是會失敗。最多隻能延長一下失敗的時間。因為項羽的性格決定了他的結局。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在項羽身上的體現非常完美。
-
10 # 便利店方丈
首先我希望題主不要小看項羽,任何人想成功光憑依賴別人都是不可能的。自己沒有足夠的實力和能力,光靠身邊有人輔助也是成不了大事的。如果項羽自己沒有足夠的實力,即使范增有妙計,這個計最終也只是一句空談和笑話。
再來看看《史記》的創作環境和背景,楚漢爭霸的勝利者還在皇帝位置上坐著呢,如果項羽沒有點真本事,漢室會讓司馬遷亂寫?不去貶低項羽就已經很不錯了,不可能還會讓作者把項羽寫的如此勇猛,讓後人去讚頌他?所以在後人看來,項羽只有比史料上記載的更厲害,不可能比史記上寫的更弱小。當然這裡說的是他的武力和軍事才能,不可否認在政治上項羽是極其失敗的。
所以對於題主的問題,個人認為,范增的離開與項羽的失敗確實有一定的關係。可也不是非常大的關係。依照後期劉邦團隊的規模,也早已不是范增一個人能夠改變局勢的了,因為最好的機會在鴻門宴時已經錯過,而後范增才離開項羽。
那麼為什麼范增會離開?生氣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代表著范增自認為日後再無機會除掉劉邦,那麼自己再留下來也已經沒有意義。也體現出范增再無決定勝敗的能力,離開更是一種無奈。
所以說范增並不是影響整個勝敗的關鍵,而是項羽本人。項羽自己不改變,留下10個范增也沒用。
回覆列表
有一定關係 范增是項羽首席謀士 但他的失敗是因為雙拳難敵四手 齊國反楚項羽久攻不下 老巢彭城被偷襲 即使反攻擊敗了劉邦諸侯聯軍 卻在數次滎陽之戰與劉邦反覆拉鋸爭奪 雖然數次大破劉邦 但彭越擾楚英布反水使項羽的後方成為戰場 即使項羽派龍且擊敗英布 但在與韓信的漣水之戰中龍且精銳大軍全軍覆沒 項羽在最後一次滎陽之戰中因敖倉失守後失利 常年的多線作戰讓楚軍萬分疲弊 於是項羽提出求和 劉邦答應又出兵追擊被項羽擊敗 劉邦採納張良建議把淮泗之地分給韓信等調動他們出兵 然後韓信十面埋伏之計大破項羽 張良又獻四面楚歌之計使項羽陷入絕境 隨後就在烏江敗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