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秦始皇為了避免外戚專權,確保皇位繼承人才堪治國又無太后干政,因此不立皇后;漢武帝出於同樣的目的,選擇子立母死制度。那麼長遠來看,秦皇漢武的方法哪個更管用呢?
8
回覆列表
  • 1 # 中孚鑑

    秦皇不立後,這種做法,雖然能解決當朝皇帝在位時外戚干政的局面,但是卻不是長久的。如果當朝皇帝駕崩後,他的兒子繼位登基為帝,在之前的皇帝不立後,但並不代表他的兒子沒有母親。

    等他的兒子登基為帝后,他的兒子同樣會尊他的母親,若皇帝出於孝心,而他的母親又想幹政,那她就會左右皇帝的皇權,大力培養她孃家之人。

    同時,若是皇帝不立後,後宮就會不安寧,就給後宮的嬪妃們有了做皇后的希望,那樣就會出現勾心鬥角,有的甚至拉幫結派,結交大臣,皇宮內部不得安寧,同樣危害社稷。

    而漢武帝立子殺母的方法,雖然能防止外戚干政的局面,但這種做法太過殘忍,有違常理。

    同時立子殺母的方法雖然防止了外戚,但是因為繼承人年幼,需要人輔助,立子殺母的方法就是拋開了外戚,不用外戚輔政,那隻能用倚重的大臣了。

    但是這樣的話,年幼的皇帝沒有他母親一族人的幫助,輔政大臣就會慢慢的權利越來越大,達到把持朝政的局面,這個輔政大臣變成權臣之後,多半也會把自己的女兒或者自己的族人嫁給皇帝,那時這個權臣也就變成了外戚。

    並且到時這個權臣外戚,比他母親一族的外戚可能危害還要大。

    所以不管秦始皇不立後的方法,還是漢武帝立子殺母的方法,都是不能長久的。

  • 2 # 南朝居士

    我們看兩漢歷史,漢景帝、武帝、宣帝、元帝、成帝,再到東漢幾乎所有皇帝,都用外戚,難道這些人都是昏君?

    東漢皇帝,一般都是自己小時候受外戚專權的困擾,然後利用宦官奪權,但無一例外的臨死前,依舊選擇外戚輔佐自己的兒子,然後不斷迴圈。

    再看李世民,臨死前依舊讓外戚長孫無忌輔佐李治,

    漢武帝用外戚衛青、霍去病、霍光、李廣利,臨死前讓霍光輔政,問題是,漢武帝也曾受過外戚的困擾。

    這說起來,唐朝以前都是昏君啊。

    有沒有想過,外戚實際上是強勢皇帝構建的權力格局呢?

    漢武帝開始內外朝,剝奪外朝丞相的決策權,使外朝官員成為執行機構,內朝主決策,而內朝不算政府官員,是皇帝的秘書,但有決策權,職位為大將軍,後為尚書檯,多用外戚,最開始的大將軍就是外戚衛青,

    所以,外戚的作用實際上是皇帝用來平衡丞相為首的官僚集團的,只是後來王鳳跟官僚集團苟合了,這樣就架空了皇帝,后王莽篡位,

    由此看來,外戚實際上是強勢皇帝構建的權力格局,用來平衡官僚集團的,跟宦官作用一樣。

    如果這樣看的話,你真覺得秦始皇不立後,漢武帝殺了鉤弋夫人,是為了防止外戚專權?

  • 3 # 楊朱學派

    秦始皇不立皇后,也不立太子。漢武帝先殺太子劉據、衛皇后、長公主。最後又殺新太子劉弗陵之母。為何?

    一種普遍的觀點是,秦皇漢武都時為了預防外戚專權。

    預防外戚專權確實是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秦皇漢武深受法家思想影響,認為皇后、太子皆是國君的頭號死敵。

    《韓非子-備內》有曰:萬乘之主,千乘之君,立嫡子為儲君後,夫人和太子便希望君主早死。夫人、太子欲君之死,非愛非憎,利在君之死。利君死者眾,則人主危。

    《韓非子-八奸》中,又將在父兄、同床、在旁視為國君最大的威脅。

    秦始皇覺得,既然朕立太子後,太子和皇后都希望我早死。那我就不立皇后和太子。看我多英明。

    漢武帝覺得,既然皇后和太子希望我死。我就讓法家酷吏把他們趕盡殺絕。新立太子劉弗陵年幼,應該沒想我死。但是他母親肯定想讓我快死。漢武帝就把太子母親殺了。

    秦皇漢武之行的次要目的,才是為了預防外戚專權。但效果都不佳。預防外戚專權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是,廢除法家皇帝極端集權的制度。

  • 4 # 猴格大人

    不立皇后和立子殺母,這兩種方式其實都不能擺脫外戚專權的局面,從長遠來看,還是立成年人為繼承人是最管用的。

    不立皇后狀態下的外戚專權

    雖然說不立皇后,但是不要忘記了,還有一個母以子貴的狀態,一旦兒子成為新皇帝,生母的身份就會得到質的飛躍。

    西夏李元昊廢了野利皇后,後宮幾乎無人,一旦遇刺身死,唯一的兒子涼祚繼位,他的生母沒藏氏,元昊的情人,就能憑藉新帝生母的身份一躍成為皇太后,兄弟沒藏訛龐身為國相,兄妹倆掌控西夏大權,開啟外戚臨朝模式,對西夏的影響非常深遠。

    【沒藏氏劇照】

    立子殺母狀態下的外戚專權

    這種實際也是不靠譜的,北魏王朝認真貫徹執行了立子殺母的制度,但並沒有擺脫太后臨朝外戚專權的局面。

    獻文帝拓跋弘之母被殺,他繼位後由嫡母文成帝皇后馮氏臨朝,拓跋弘不甘心做傀儡奮起反抗反而被毒死。

    【馮太后劇照】

    宣武帝元恪之母暴死,但是元恪繼位後大肆提拔生母家族,使得他舅舅高肇權傾朝野殘害諸王擾亂朝綱引發大亂。

    小結

    可見,這兩種方式對於預防太后臨朝外戚專權效果不大。如何有效預防外戚,其實很簡單,努力生兒子,努力養生,活的久一點,等死了兒子也成年了,避免了幼主繼位的情況,自然就避免了太后臨朝外戚執政的狀態。

    就是這樣。

  • 5 # 澹奕

    古代,對皇權造成嚴重干涉的主要是外戚、宦官與相權,而與其他兩種不同的是外戚——自家的親戚干涉朝政。為了防治外戚干政,歷朝歷代也是費盡心思,比如最著名的就是立子去母。然而外戚干政仍舊屢禁不止,而有兩個朝代做的非常好,極少聽過外戚干政。一個是明朝,一個是清朝。

    明清兩朝數百年,卻幾乎沒有出現外戚干政,即便有萬貴妃、孝莊太后、慈禧太后等聲噪一時,但是與曾經形成集團勢力的“外戚”相差甚遠。比如晚清的慈禧太后大權在握,卻嚴禁葉赫那拉氏家族成員干涉朝政。

    第一,明朝後妃出身大多不高,除了明成祖的皇后徐儀華之外,明朝皇后大多都出身平民,不早說高官顯貴,就算是如同宦官家庭出身都非常罕見。在明朝,家裡有女兒進入宮廷成為后妃,家族就幾乎與高位大權絕緣了。

    第二,明清兩朝對於后妃的約束非常強。后妃進入宮廷以後,即便與家人相見都非常困難,更何況結交大臣。明清兩朝對於女性的約束深入骨髓。

    第三,尤其是清朝,有一點非常特殊,歷朝歷代“母憑子貴”,清朝也不例外,然而清朝妃嬪生育子女以後能夠晉封,但是卻不能夠親自撫養自己的孩子,即便是皇后、貴妃等高階妃嬪,也不能夠將孩子養在身邊。

  • 6 # 漫卷詩書

    首先,秦始皇有沒有立皇后,還不能完全確認。李開元在其著作《秦崩》裡,有過推測,但並不能完全肯定。至於漢武帝,則是“立子殺母”,並非“殺子母”,估計是筆誤。

    故而,姑且認為秦始皇沒有立過皇后,也不能百分百確定是為了防外戚。而且,在秦始皇統治時期(當然,是指其處理完生母趙姬為代表的趙國外戚,以及弟弟為代表的南韓外戚等勢力以後),仍有外戚參政,而且權力還挺大。最著名者,莫過於楚國滅亡之後,逃回楚國的昌平君。此人逃回楚國後,與項羽的爺爺項燕,暫時舉起了復興楚國的大旗。

    漢武帝這麼做,很大程度上,不是防範外戚干政,而是防“後宮干政”。這主要是其祖母薄太后和其母王太后的影響,留下太多心理陰影。當然,呂后的“臨朝稱制”,也是有影響的。不過,不得不說,後宮干政,多少會有外戚的身影。但在漢武帝以及之前的西漢100多年時間裡,外戚真正的干政,還是比較少的。因此,個人以為,漢武帝所防為後宮,而不是外戚。至少,重點是後宮。

    再說二者之優劣,這個實難分高下。

    畢竟,中國古代社會,講究的是“人知”,而非“法治”,或者說是制度性治理。這就給很多接近權力核心的人,製造了很多“可能性”。很容易出現“人亡政息”的情況。當然,這個“政息”,更多的是指前任者的治國理念,而非政策。

    說實話,中國的權力繼承人方面的做法,或者勉強稱之為制度的,除了周朝確立的“嫡長子繼承製”,其他為實現權力不被分散的做法,基本上是“此一時彼一時”。

  • 7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守仁君認為,秦始皇不立後確實外戚無法專權,可是始皇帝不立皇后同樣也導致了無法確定嫡庶,他的幾個兒子每個人都有當皇帝的權力,趙高和李斯為什麼敢擁立胡亥,最關鍵的還是扶蘇沒有確立太子的地位。

    始皇帝這種不立皇后的做法必然會導致奪嫡的流血事件的發生,小打小鬧還好,要是來個八王奪嫡,國家分崩離析是遲早的事。

    漢武帝殺鉤弋夫人其實也挺完蛋的,昭帝年幼,鉤弋夫人確實可能會干涉昭帝,但是漢武帝這麼一殺,直接把制衡大臣的一股力量給消滅了,也就是霍光雖然貪權但是不越界,如果霍光那時對皇位稍微有點貪念,將沒有人能制約霍光。

    所以無論是秦始皇的不立後,還是漢武帝的方法都不可取。

    守仁君認為,皇后必須立,但是必須要在皇后和大臣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不能讓戚族勢大,也不能讓大臣肆無忌憚,最好是讓兩派實力均衡,皇帝就算再不濟也能在他們兩家的互相爭鬥中保證自己的權力和地位。

  • 8 # 如是史社

    我覺得都不能。倒是明朝一直沒什麼外戚專政的事發生,也是據說遵循了朱元璋定下的規矩。

    首先舉個例子說為什麼不能。秦武王死時有後無子,他的皇后不僅沒有外戚在朝政,自己還被驅逐至魏國。但是當時在趙國為人質的羋八子和公子稷,卻在羋八子同母弟魏冉的幫助下,公子稷回國繼位,稱秦昭襄王,羋八子成為宣太后。

    宣太后助子奪位以後,就把持朝政。宣太后家的兩個弟弟和兩個親兒子,分別封為穰侯、華陽君、高陵君、涇陽君,在秦國權勢煊赫,合稱“四貴”。秦國曾一度只知有“四貴”,而不知有秦王。

    所以,沒有皇后,一樣有人奪位。奪位所依賴母族,一定會尋求利益,外戚干政不可避免。而立子殺母這種事,漢武帝做了,結果是霍光專權。雖不是外戚,但是是外臣,皇帝要實現的權力交接一樣沒實現。還有極端的情況,比如晉靈公殺自己的輔政大臣趙盾,兩次都沒殺成,最後自己為趙盾所殺。所以,這兩種都不能確保外戚干政。

    再講講明朝有意思的皇后制度。明朝你會聽過朋黨之爭,宦官專權之類的,就是沒聽過後宮外戚形成威脅。據說這跟明朝朱元璋關於子孫娶親的規定有關。皇子們只許在民間挑選普通女子,不許與皇親貴胄通婚。民間的家庭哪裡有能力形成一股朝堂勢力呢?

    這倒是避免了外戚干政,但同時你會發現,明朝的皇后太后們,絕大多數也真的特別樸素,甚至國家有需要,還很會節儉度日,非常賢良淑德。但在國事人事上,真給不出皇帝有用的建議和規勸。在培養儲君上,明朝很多皇帝都做一些不該發生在皇帝身上的事。我覺得從基因角度來講,明朝很多皇帝很“手藝”很“市民”,跟後宮母親的出身都很有關係。

    所以,把一個國家的命運,交給某一個舉動,或者某一個人,本身也是不可靠的。而是要用健全的制度,賦予統治者以及所有人權力的同時,約束人們的行為,對應相應的責任和義務。這,才是最靠譜的。

  • 9 # 一點點歷史

    外戚干政,歷朝歷代屢禁不止,有不少成功案例,其中王莽,楊堅更是成功篡奪天下,雖然自唐以後再無外戚奪取天下的事例,但是在很多時候外戚的力量依舊非常強大。

    外戚為什麼能專權

    外戚干政有幾個先決條件

    1、皇帝年幼,外戚依靠控制小皇帝而奪取權力,這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呂后把持朝政,楊堅奪取政權等都是這個原因。

    2、後宮極為受寵,唐玄宗時期由於楊玉環受寵,外戚楊國忠得以把持朝政身兼四十餘職。

    3、皇室微弱,外戚干政的最大障礙就是皇室一族,如果宗室力量足夠強大,外戚干政也會遇到很大困難。

    4、宗室過於強大,這種情況和第三條正好相反,當宗室力量過於強大的時候,威脅到了皇權統治,此時皇帝會主動尋求外戚甚至身邊太監的支援。

    杜絕外戚干政的做法

    從古至今有很多做法試圖限制外戚的權力,比如題目中所提到的“秦皇不立後,漢武殺子母”,到後來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將“子貴母死”發展到巔峰,皇子一旦被立為儲君,其生母就被處死。再到清朝時期強行將母子分開,都有抑制外戚的原因。

    總結

    無論那種做法都無法徹底杜絕外戚干政這種情況。

    目前看來相對最好的辦法就是立賢主,立壯年之主,或者乾脆弱化皇權,使得皇帝的權力得到制約,除此之外也想不到更好的方法。

  • 10 # 求圓4

    秦始皇不立皇后、漢武帝殺子母,這兩種方法只能在短期內奏效,要預防外戚專權。重要的是要建立嚴格的制度,而且這種制度要得到不折不扣的執行,在封建社會這就必須有好的皇位繼承人能夠嚴格遵守制度,不讓外戚干政,如果皇位繼承者不樂意執行預防外戚專權的制度,這種制度就形同虛設,前任的皇帝再怎麼深謀遠慮,採取了再嚴厲的措施也是預防不了外戚專權的現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梁山詔安後,被派去打方臘,這明顯是朝廷借刀殺人,為何還要去打?繼續去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