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Prussia

    最高統帥堅持進行基輔會戰而絕不後退,這是為了找回自己乃至整個蘇維埃聯盟的尊嚴,所以鐵心與希特勒死磕到底……。

    基爾波諾斯將軍

    早在戰爭爆發之前,鎮守烏克蘭的西南方面軍大將軍基爾波諾斯接前沿潛伏哨兵報告:邊界對面德軍活動異常:出現坦克裝甲車等大型軍事裝備,以及大量集結的步兵。基爾波諾斯當即提高了部隊的警戒級別,並下令部隊進入戰鬥準備狀態。當基爾波諾斯將情況向最高統帥部彙報後,竟然遭到嚴厲訓斥,原因是‘’這樣會激怒德國進攻蘇聯‘’,並命令西南方面軍解除戰備狀態而迅速恢復常態。基爾波諾斯將軍迫於無奈,只得遵奉命令執行。之後,蘇聯人民委員會相關部委先後兩次向最高統帥部提交‘’關於做好戰爭準備‘’的建議,但卻被最高統帥置之不理。不久,潛伏在日本東京的佐爾格間諜小組,將從德國駐日本使館武官尤金-奧托中校口中獲悉的德國進攻蘇聯的絕密情報,包括進攻時間和總兵力投入等內容,但還是沒有引起最高統帥的重視。最高統帥認為兩年前才與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德國不可能這麼快就撕毀協議。之後,又有一個德軍反戰士官喬裝打扮成平民後,泅渡越過界河向蘇聯邊防軍投誠,並提供了德軍可能於最近幾天,從蘇聯西部三個方向大舉進攻蘇聯的情報資訊。但卻被最高統帥認為這是英、法在誹謗德國,目的是想製造矛盾衝突挑起蘇、德戰爭。最後幾天戰爭準備時間的最後一次機會,最終還是因最高統帥的偏執和自以為是而與蘇聯失之交臂。

    戰爭終於爆發了,而且時間和規模與佐爾格和德軍士官提供的情況基本相符,最高統帥的自尊這下子受到了沉重打擊。於是,最高統帥將自己關在莫斯科近郊的孔策沃森林別墅中閉門謝客。經過自責、愧疚、悔恨的心理搏擊後,最高統帥返回克里姆寧宮,命令內外部將臨陣怯敵,而且擅自脫離指揮崗位的巴甫洛夫大將,以及相關將領拿下治罪。然後透過德國駐蘇聯大使舒倫堡向希特勒提出終止戰爭雙方媾和,簽訂新佈列斯特和約。但正處於強勢的希特勒不僅拒絕了媾和建議,而且還訓斥舒倫堡不該充當蘇聯的說客。最高統帥後又透過保加利亞國王向希特勒轉達媾和之意,在再次遭到希特勒拒絕後,最高統帥的自尊再次受到打擊。於是,在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擊潰西方方面軍,並佔領明斯克、布良斯克、斯摩稜斯克後,決心憑藉西南方面軍的強大實力,在基輔與德軍決一死戰。最高統帥與希特勒可謂不謀而合:當古德里安第二裝甲叢集正欲一鼓作氣直搗莫斯科時卻被叫停 ,被希特勒臨時調去協助南方集團軍群奪取基輔。除了古德里安的第二裝甲叢集外,協助奪取基輔的還有德軍另外兩個裝甲師並一個集團軍。

    這一來,進攻基輔的德軍實力已經大大超過了保衛基輔的西南方面軍。面對德軍從兩個方向對基輔實施合圍的危險態勢,總參謀長朱可夫向最高統帥建議:放棄基輔會戰,以儲存西南方面軍實力作為保衛莫斯科的後備力量。但由於最高統帥急於找回自尊乃至蘇維埃聯盟的尊嚴,最高統帥已經徹底失去了戰略上的理性。於是,最高統帥堅決地駁回了朱可夫放棄基輔會戰的建議。基輔會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打了:最高統帥的意氣用事,成就了德國元首畢生唯一的一次輝煌:一次合圍蘇軍人數達六十六萬五千人,西南方面軍司令員基爾波諾斯等幾位將領在突圍中不幸陣亡。

  • 2 # 老K世界觀

    1941年的蘇軍已經在做國土縱深梯次防禦展開。整個部署依託新國境線、1939年的舊國境線以及後方核心大城市做梯次防禦部署。北方以列寧格勒為後方核心,里加、塔林為核心前沿進行築壘,任務是保衛從邊境到列寧格勒的波羅的海沿岸國土;中部以莫斯科為後方核心,明斯克、斯摩稜斯克為核心前沿進行築壘,任務是保衛白俄羅斯以及通向莫斯科的奧爾沙路橋;西南以基輔為核心,敖德薩為核心前沿進行築壘,任務是保衛烏克蘭;三個方向只要確保各自的核心不丟,戰略縱深就不會丟失。

    蘇軍最強大的兵力,部署在西南方向的基輔軍區,並向後做了多梯次的縱深部署,很明顯就是一種防禦佈置。

    基輔軍區所處的烏克蘭地處遼闊的歐亞大草原,除了第聶伯河之外根本無險可守;其後方核心城市基輔距離國境線太近,缺乏縱深保護;而且烏克蘭又是蘇聯重要的糧食、煤礦等多種戰爭原料的基地;如果丟掉烏克蘭,蘇聯南方的克里木、高加索、廣闊的頓河流域都將門戶洞開、無險可守。其後戰爭的程序也證明了這一點,1942年德軍在蘇聯南線進行的區域性重點進攻就一直打到了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

    下圖中的列寧格勒、莫斯科和基輔三個五角星組成的核心防禦三角形;圓圈是核心前沿的築壘城市,藍色為梯次配置;可以看到蘇軍的梯次配置並沒有全部完成,且西南方向的基輔、敖德薩缺乏前沿縱深的掩護。

  • 3 # 戰情解碼

    烏克蘭的糧食是斯大林首要考慮也必須考慮的問題,單憑這一點,基輔對整個蘇聯的意義就已經不言而喻,而這也是斯大林拒絕蘇軍從基輔撤退的主要原因。然而除了這一點原因外,我覺得其他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視,就比如政治上的原因。

    朱可夫是一名軍人,他考慮問題通常會從軍事角度出發,這點無可厚非。而斯大林不但是蘇聯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同時還是蘇聯政府的最高領導人,所以他考慮問題就要比朱可夫複雜得多。在蘇軍是否從基輔撤退的問題上,斯大林除了要考慮軍事因素外,他還需要兼顧經濟、政治以及外交等方面的諸多問題,而這些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斯大林的決定。

    毫無疑問,單純從軍事角度出發,主動放棄基輔無疑是最佳的選擇,但是這也有可能引發其他的問題。無論這其中的理由有多麼充分,在普通民眾看來這就是不戰而逃,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朱可夫那樣的軍事頭腦。一旦民眾形成這種認識,斯大林乃至蘇聯政府就會遭到嚴重質疑,進而引發信任危機。同時,不放一槍一彈就撤出基輔的舉動也會傳達出一種錯誤的訊號:蘇軍似乎已經到了望風披靡的地步。在蘇軍屢戰屢敗的情況下,這種錯誤的訊號只會讓人覺得“蘇聯政權已經時日無多了!”蘇聯軍民計程車氣會不會因此崩潰?蘇聯各加盟共和國會不會因此分崩離析?這些問題都是斯大林需要考慮的問題。

    自從德軍入侵蘇聯後,以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便已經開始與蘇聯接觸,商談軍事援助等相關事宜。在談判桌上,蘇聯急需一場勝利來證明蘇軍有能力擋住德華人,以此來增加談判的籌碼。否則,英美又怎麼會願意將大批物資投入到一場毫無勝算的戰爭中呢?斯大林迫切需要一場勝利來證明自己的實力,讓英美政府“看到”蘇聯的價值,但如果蘇軍“不戰而逃”的話,英美的援助會不會因為質疑蘇軍的能力而有所保留?這個問題斯大林也需要考慮。

    儘管事後證明朱可夫所提的建議完全正確,但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基輔被圍只是一種潛在的風險。德軍要想實現圍殲西南方面軍的計劃也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其中古德里安和克萊斯特能否成功達成突破就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當時,葉廖緬科曾拍著胸脯向斯大林保證他一定可以擋住古德里安,既如此那基輔的安危就可以保障,斯大林也就沒有必要下達撤退的命令。

    總之,從軍事角度以及戰役的結果來看,斯大林的命令無疑害了西南方面軍,但從政治角度乃至全域性角度出發,蘇軍的確不能輕易放棄基輔。既然基輔的放棄與否都存在著風險,斯大林當然不會僅憑朱可夫之言就放棄基輔,更何況他的意見也得到了一些將領的支援。

  • 4 # 韓楓3897

    戰略論和戰情解碼等幾位對基輔戰役的精采而細緻的解答,都說到了點子上。

    斯大林為什麼拒絕了朱可夫的建設不從基輔撤回西南方面軍,可能基於以下考慮:

    第一,烏克蘭是蘇聯主要產糧區,頓涅茨的煤炭,高加索的油田支撐著蘇聯經濟的發展,不到萬不得已不能輕易放棄。

    第二,斯大林對西南方面軍並未喪失信心,他還在希望西南方面軍牽制德軍的進攻態勢,讓他有時間調整兵力部署,掌握對德作戰的主動權,況且西南方面軍的一些主要將領也有信心。

    第三,斯大林對德軍的戰力估計不足,認為蘇軍有能力遲滯德軍的進攻,並很快就會形成對德軍的反攻。

    第四,斯大林可能還寄希望於只要西南方面軍遲滯德軍進攻,蘇軍就有時間調集部隊構築莫斯科和聖.比得堡強大的戰防禦陣地,從而利用寒冬季節與德作戰。

    斯大林還可能考慮到別的因素,如西方國家對蘇聯的信心和援助,穩定民心等等。

    但後來看,斯大林的決策弊大於利,西南方面軍的5個集團軍被殲,65萬人被俘是一次重大的慘敗,也極大的影響了蘇聯的聲譽和民心,若不是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成功,蘇聯很可能面臨亡國。

    而德軍,雖然在基輔大獲全勝,但失去了奪取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有利時機,並最終喪權辱國。

    基輔之戰,值得全世界軍事專家反覆研究。

  • 5 # 我若閒庭信步

    但斯大林很快從萎靡狀態清醒過來,進入工作狀態。為了扭轉戰爭初期作戰不利的局面,有人說也是為了找出斯大林個人對德國法西斯發動軍事進攻戰略準備不足的失誤的替罪羊,把西北方面軍司令員巴甫洛夫大將以下包括軍、師、團9人以不盡職、不抵抗等罪名送入軍事法庭,以提振軍心、民心。斯大林當時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決議:“光榮、勇敢的戰士和指揮員們在同法西斯侵略者的戰鬥中給自己增添榮譽, 國防人民委員部給予他們應得的獎賞,同時提出警告,將來會以鐵腕手段根除蘇 軍內部任何膽怯和無組織性行為。記住,蘇軍部隊鐵的紀律是戰勝敵人的最重要 條件。”所以這時的斯大林不願意從基輔撤退,考慮不但是軍事謀略,還有國內外政治影響。偉人的視角也許更廣闊。

    二是斯大林也許透過基輔方向西南方面軍的有效抗擊,吸引德軍有生力量,減緩德軍中路進攻的鋒芒,把戰略重點放在 保衛莫斯科。德軍將領古德里安等向希特勒建議,放棄基輔,重點奪取莫斯科,佔領蘇聯鐵路樞紐,切斷蘇聯運輸聯絡。但希特勒同樣拒絕了這個很可能被後人認為,也許改寫了二戰歷史的建議。希特勒堅持進攻了基輔。而斯大林也拒絕了放棄基輔的建議。隨導致西南方面軍被包圍,大量蘇軍被俘,但也大大消弱了德軍的有生力量,使德軍進攻莫斯科的戰役時間延遲一個多月,把德軍拖入了冬季嚴寒條件下作戰,德軍大量凍死凍傷,蘇軍轉入戰略反攻。三是蘇德戰爭初期,西南方面軍表現優秀,是德軍進攻遲緩的地區,朱可夫受命前往西南方面軍前線,多次組織有效反擊,顯現了蘇軍戰鬥力,正是這種頑強的表現,也許堅定了斯大林對西南方面軍堅守基輔的信心。當蘇軍西南方面軍司令官和西南戰區首長布瓊尼元帥向莫斯科請求撤退,遭到最高統帥部的斥責。斯大林禁止西南方面軍的任何撤退,並將布瓊尼元帥撤職,命鐵木辛格元帥負責基輔防務。基輔被德軍圍殲,固然有斯大林的性格固執和信心等多種複雜因素導致。

  • 6 # 島主說事

    斯大林為什麼拒絕蘇軍從基輔撤退,最後導致大量蘇軍被俘?這個問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實際上,從戰後情況分析,斯大林這麼做並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如果斯大林聽從布瓊尼元帥的建議撤離基輔,這部分兵力並不一定能保住,甚至還為德軍進攻莫斯科幫了大忙。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斯大林並沒意識到南方集團軍群會一口吞下80萬大軍。

    就蘇德戰爭來講,關於蘇軍有沒有做好防備和重點在哪個方向防備的問題,實際上在1940年首長機關戰役演習結束後,斯大林已經有了思路。當時,把德軍作假想敵的基輔軍區司令員朱可夫擔任的就是進攻一方,他把擔任紅方的西部特別軍區司令員巴甫洛夫打敗了,當時戰役設想就是德軍進攻重點是白俄羅斯,朱可夫為此還提了許多建議,其中就包括巴甫洛夫的防守有漏洞。但他的苦口婆心沒有得到重視,不僅斯大林認為烏克蘭方向是德軍進攻重點,巴甫洛夫也認為朱可夫是高看了德軍的實力,對他的建議不置可否。

    斯大林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呢?一方面,他認為德軍要想進攻蘇聯,必須打敗英國佔領英倫三島後才能動手,否則憑德國現有實力是無法與蘇聯抗衡的。這也是戰爭打響前,他一再對各方發來的情報不予理睬的原因;另一方面,從德國發動戰爭的目的看,進攻烏克蘭比進攻白俄羅斯更有吸引力,因為烏克蘭有豐富的資源和糧食,德軍進攻蘇聯是勞師遠襲,佔領烏克蘭對德軍更有利。

    但斯大林完全忽略了希特勒的擴張野心和德軍裝甲快速打擊的能力,他既沒想到希特勒是攻心戰略和軍事進攻並舉,更沒想到德軍會三頭並進,不僅要佔領莫斯科和列寧格勒,還要佔領烏克蘭和高加索的糧倉和戰略資源。在戰術安排上,他也沒有想到南方集團軍群能一口吃下80萬蘇軍,畢竟蘇軍在基輔地區部署了西南方面軍和南方方面軍兩個重兵集團。

    其次,希特勒暫停進攻莫斯科,讓斯大林放鬆了警惕,以為戰場有了緩解的機會。

    關於基輔包圍戰,蘇軍失去的機會有兩次,一次是7月底朱可夫提出撤離基輔,重點拱衛莫斯科的建議遭到斯大林否決,此時,朱可夫已經發現德軍的包圍圈正在形成,只是斯大林沒有從戰略上充分認清這一事實,對南線蘇軍存在僥倖取勝的心理。另外一次是9月11日,南線總指揮布瓊尼發現蘇軍有被圍殲的危險,馬上請求撤退遭到斯大林拒絕。

    根據事後資料分析,當時斯大林並沒有明確要求布瓊尼不能撤退基輔,而是不能把南線整個送給德軍,而是要以第聶伯河一線作堅強防禦並相機對德軍裝甲坦克給予重點打擊。而且從當時莫斯科掌握的情況看,斯大林起碼存在這樣幾個幻想。

    一是8月份希特勒暫停了進攻莫斯科的計劃,使斯大林松了一口氣,蘇軍可以騰出精力放在南線阻擊德軍進攻上面;二是斯大林部署在南線的兩個方面軍是蘇軍最精銳的主力,在前期對德交戰中,並沒有出現整個方面軍被圍殲的先例,說明斯大林對德軍的閃擊戰威力放鬆了警惕。第三個因素就是斯大林認為,撤退了南線蘇軍,就可讓德軍有兵力迅速回調,剛剛緩解的莫斯科形勢就會重歸緊張。

    從這個層面講,斯大林對布瓊尼提出撤退計劃沒有批准,關鍵還是蘇軍統帥部對前線情況掌握不準,根子還是出在德軍戰爭打響前就破壞了蘇軍的空中優勢和通訊指揮系統,斯大林的指揮好多都是紙上談兵和基於先前的兵力部署,並不瞭解蘇軍的戰場反擊根本無法阻擋德軍的裝甲坦克鉗形攻勢。

    第三,基輔包圍戰有蘇軍將領阻擊不力的原因,也有斯大林對戰場形勢判斷不夠堅決的失誤。

    之所以說基輔包圍戰蘇軍將領有阻擊不力的責任,是因為經過西部特別軍區的全線潰退,蘇軍已經嚐到了德軍閃擊戰的厲害,巴甫洛夫等4名大將被處置已經有前車之鑑,只有堅決阻擊才是唯一出路。但在實際指揮過程中,蘇軍6個裝備精良的集團軍居然讓數量不佔優勢的德軍打得一觸即潰,既有葉廖緬科沒有阻擊住古德里安第二裝甲叢集南下的責任,也有布瓊尼元帥消極避戰和指揮不當的原因,如果都像基爾波諾斯上將那樣拼死抵抗,德軍肯定不會那麼容易合上包圍圈,65萬蘇軍也不會輕易當了俘虜。

    另一方面,斯大林對南線戰場的判斷也有失誤。基輔戰役之後,在莫斯科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斯大林都下達了不準撤退的命令,這不僅是給前線指揮員下達了死守的決心,也是給前線將士下達的動員令。恰恰在基輔圍殲戰中,斯大林的態度是模稜兩可的,給了前線指揮員緩一口氣的機會,對於最高統帥部來講,這種失誤是要付出生命代價的。

    應該說,斯大林在處置基輔戰役問題上,主觀上過分相信了南線蘇軍的實力,卻對德軍的裝甲快速進攻缺乏應有的警覺,這種錯誤的判斷帶來的結果完全與戰場的形勢是相反的。但是,基輔戰役失利以後,斯大林似乎對自己的錯誤決策有過自責和反省,他重新信任朱可夫並當面承認朱可夫7月29日提出撤退基輔的建議是正確的,同時也表明他對基輔戰役失利負有責任。

    不過,蘇軍在基輔包圍戰的失敗並不完全都是錯誤的,起碼為莫斯科保衛戰贏得了時間,還為如何在城市攻堅戰中應對閃擊戰作出了借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費用報銷如何做到規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