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半橋明月
-
2 # 江南沐雨
唐玄宗由於寵愛楊貴妃造成外戚禍國,引發“安史之亂”是盛唐由盛轉衰,理應受到鞭撻。
但縱觀歷代帝王后宮佳麗三千,獨寵一人的不多。如此寵愛,傾國傾城的容貌固然是一個原因,更多的可能是兩個人在音樂上的志趣相同玄宗精通音律,貴妃擅舞,兩個人常常沉醉其中,感情愈加深厚,有了七月七日長生殿盟誓的傳說,凸顯的帝王家少有的對愛情的專一。無論多麼情深義重,最終兩個人在政治悲劇之中不得不陰陽兩隔。這兩個因素可能就是歷代詩人同情他們的原因吧!
-
3 # 蘭心詩話
劇白居易的朋友陳鴻說,他與白居易、王質夫三人於元和元年十月(806)到仙遊寺遊玩。偶然間談到了唐明皇與楊貴妃的這段悲劇故事,大家都很感嘆。於是王質夫就請白居易寫一首長詩,請陳鴻寫一篇傳記,二者相輔相承,以傳後世。因為長詩的最後兩句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所以他們就稱這首詩叫《長恨歌》。
一些研究者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思想基礎,一是在中唐時期流傳著談論開元遺事的風氣,其中滲透著人們對玄宗的懷念之情。安史之亂後的中唐,藩鎮割據於內,吐蕃侵擾於外,宦官專權於朝,人民生活每況愈下。人們不滿於現實的分裂和動亂,嚮往著太平盛世,希望一個有能力的皇帝改變這種現實。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免產生對盛唐之世的懷念,必然想到玄宗。玄宗一生前後期的所作所為,又給人們提供了王朝興盛衰亂的歷史教訓,也留下了大量值得懷念的東西。各種原因促使當時社會上形成一股談論開天遺事的風氣:“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而楊貴妃又是和後期的玄宗、和盛唐歷史密切相聯的人物。玄宗對她的無比寵愛,她和玄宗的關係,是構成玄宗形象的一個重要部分。她被當作安史之亂的“禍根”而處死,確實給玄宗帶來了巨大痛苦。晚年的玄宗,被尊為太上皇,受肅宗的猜忌和監督,身居西內,身邊“無一舊人”。在人們對盛世、進而對玄宗懷念的基礎上,不能不對玄宗這種淒涼孤寂的晚景表示同情;對於玄宗對楊貴妃的深情──在封建帝王說來極為罕見的“鍾情”和“專一”,表示讚歎:對他們的悲劇結局表示同情、惋惜和感傷。而在事變過後,痛定思痛,在對歷史的回顧和反思中,“堂上有兵天不用,幄中無策印空多”,“未必蛾眉能破國,千秋休恨馬嵬坡”等為楊貴妃鳴不平,對楊貴妃抱有同情之心的人也漸漸多了起來,於是民間產生了大量關於貴妃、玄宗的愛情傳說。
再說白居易,他36歲才結婚。據一些專家考證,他晚婚的原因是他青年時代在徐州符離有一個情投意合的姑娘,由於姑娘的家庭地位不高,社會上等級門第觀念的阻隔,使他們終究沒有能正式結婚而為社會承認,這給詩人帶來了巨大的痛苦。直到詩人後來離開符離與這位女友永別後,還一直眷戀著她。白居易的《長相思》、《寄湘靈》、《感情》、《花非花》等詩都對此有所流露。詩人曾這樣沉痛地寫道:“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深籠夜鎖獨棲鳥,利劍春斷連理枝。河水雖濁有清日,烏頭雖黑有白時;惟有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後期!”(《潛別離》)白居易寫作《長恨歌》時35歲,即已經離開了這位女友還未與後來的楊氏夫人結婚之時。詩人飽嘗了相思的苦痛,渴望著真摯的、永不分離的愛情。因此,在對李楊愛情的民間傳說為基礎的創作中,他融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出世之才對這些“希代之事”進行了加工潤色,按照自己的愛情理想塑造了李楊形象。在對李楊的無休無止、綿綿不絕的刻骨相思的刻畫中,傾注了自己的願望與苦痛、希冀與追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賦予主人公以堅守信義和生死不渝的品質。在朝朝暮暮的思念、上天入地的尋找中,把李楊愛情昇華到理想的高度,使之符合於自己的觀念。因此,由對李楊荒淫誤國的憎恨,逐漸轉為對他們愛情悲劇表示同情
-
4 # 爭取向上
這個問題我們要一分為二來看,諷刺玄宗和楊貴妃的人,他們並不是諷刺他們愛情,他們站在國家政治立場諷刺唐玄宗作為一國之君,為了愛情不理朝堂,不以國家利益為重,引發了唐朝時期嚴重的節度使軍事叛亂。
是諷刺唐玄宗寵愛楊貴妃過頭了,而荒廢了朝政,導致朝廷國家動亂,發生“安史之亂”。是諷刺唐玄宗寵愛楊貴妃,而任用沒有才能之人(李林甫、安祿山),致使朝廷腐敗,有用之人得不到重用。是諷刺唐玄宗晚年不勵精圖治,沉迷女色,坐享前期“開元盛世”帶來的紅利,給朝廷和百姓帶來沉重災難。
是諷刺楊貴妃沒有做到盡一個妃子的職責,反而利用玄宗對他的好,提拔安祿山等庸才。是諷刺楊貴妃貪圖享樂,不顧百姓死活,所謂“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是諷刺楊貴妃和玄宗他們為天下人樹立了一個不好的道德榜樣,只顧自己,不顧天下百姓的君王和妃子,即使愛情故事再感人,也會因為朝廷衰敗、動亂而收到指責。
對他們生離死別寄予同情和惋惜,是單純站在愛情的角度出發,拋開他們君王與妃子的身份。他們纏綿難捨難棄的愛情感動很多了,君王為愛情差點丟了江山,貴妃為愛情丟了性命運。這種為愛犧牲的舉動是讓人欽佩與感動的。作為一個以悲劇收場的愛情,的確值得讓人同情和惋惜。
自古英雄愛美人,楊貴妃的容貌是出眾的,“君王從此不早朝”看出玄宗是沉迷在她的美貌中。當然楊貴妃肯定有她過人之處,不然後宮佳麗三千的玄宗怎會只寵愛她一人呢!由此看出,他們是真心相愛的。真心相愛的人是值得人們恭喜和祝福的,所以她們悲劇收場難免讓人唏噓惋惜。
當安史之亂爆發,玄宗帶著貴妃一路竄逃,直至馬嵬坡。護駕士兵都把動亂之罪歸於貴妃,集體兵諫要求殺死貴妃,以平民憤。貴妃知道自己難逃一死,沒有拒絕死亡,沒有埋怨玄宗。玄宗被迫無奈,為了大唐朝廷和江山社稷賜死貴妃。實屬無奈,沒有更好的辦法,那就讓愛的名義去死。所以這種悽美的結局,不免激起觀眾的惻隱心理,對他們悲劇的愛情表示同情和惋惜。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千古流傳的愛情名句,遺憾綿綿,相思不斷。他們的愛情被稱為影響歷史的愛情,這既然褒揚又是貶低。所以人們於愛情,於人性而言。玄宗與貴妃的愛情值得人們尊敬與惋惜。但是諷刺僅僅是因為作為君王沒有盡君王職責,忘記了朝廷和百姓!
-
5 # 拾休一念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出自唐代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三首》。說的就是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專寵。直白而又含蓄的詩詞背後,折射出當時對兩人的評價:玄宗荒淫好色,貴妃恃寵而驕。
然而唐玄宗李隆基並不是生來如此,恰恰相反,正是他開創了大唐盛世。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個兒子,出生的時候正是武則天主政要做女皇的時候,從小在錯綜複雜的宮廷變故中長大,李唐皇室後人性格一般較為軟弱,唯獨他個性堅定、果斷,很有主見,深受武則天的喜愛,早早就被封為臨淄郡王。
武則天駕崩後,歸朝唐中宗。可惜中宗懦弱,大權再次旁落後宮,乃至最後被毒殺。一直靜觀其變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果斷出擊發動兵變,親率御林軍攻佔了皇宮,一舉斬草除根。然後,由其父李旦登基即位為唐睿宗,李隆基也因功被立為太子。睿宗儒弱,不堪爭鬥,僅僅兩年就傳位給李隆基,年號先天。之後李隆基又剷除居功自傲的太平公主,改年開元。可見,唐玄宗不僅不是昏君,反而就像大唐八九點鐘的太陽之子,不僅把大唐江山重新攬入懷中,還一舉開闢了和貞觀之治比肩的開元盛世。開元盛世之所以流芳百世,因為唐玄宗唯才是用,善用宰相。 在這方面他頗具伯樂眼光,歷史上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張九齡都是唐玄宗時期的名臣。在他的一番有效的政治經濟文化改革後,唐朝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欣欣向榮。於內國泰民安,於外外邦來朝。恢復了絲綢之路,重新建立在西域的威望。因此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大的時期。
然而月滿則虧,物極必反,盛世明君在半百之年遇到了知己,16歲的楊玉環,自滿自傲無心國事之時,給了奸臣可乘之機,是喜是悲?據記載,楊玉環姿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是唐代宮廷的音樂家、舞蹈家,她的音樂才華在歷代后妃中鮮見,被後世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儘管一見鍾情,但最初的玉環是兒子壽王李瑁的王妃,玄宗可望而不可得。奸臣高力士出了個主意,深得聖心。利用太后忌辰,果斷地將楊玉環從壽王妃變身為“太真道人”,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為了“永存追福,以茲求度”,並且就將道觀設在宮中。至此,唐玄宗才開始與楊玉環雙飛雙宿的日子。兜兜轉轉的愛情跋涉之後,終於抱得美人歸,唐玄宗意氣風發,再次改年號為天寶,要與愛人一起盡情享受他的盛世果實。“溫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當年華清宮盛況引來了多少文人墨客的遐想。
後宮本是尋常事,偏偏唐朝有傳統。楊貴妃的兄弟們因為她的受寵而紛紛仕途看好。一個叫楊國忠的堂兄就是其中佼佼者,他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深刻影響大唐政局,乃至從根本上動搖唐王朝江山社稷的基礎。
另外一位亂政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安祿山。雖然是胡人,卻深喑漢文化,酒桌上的一句表白讓玄宗深信他的忠誠。之後他又厚顏無恥的以45歲高齡認29歲的楊貴妃為養母。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偏偏深信他的玄宗不知。
一粒老鼠屎足矣壞一鍋粥,何況是兩粒。楊國忠和安祿山的明爭暗鬥終於摧毀了大唐的盛世江山。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在逃難途中被迫賜死楊貴妃,親手結束了他的愛情,所謂世事無常。
對於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一向褒貶各異。忘年之戀雖有亂倫之嫌,但終究是家事與旁人無關。人人痛恨的是奸臣的當道和帝王的熟視無睹,把國泰民安推到兵荒馬亂,摧毀了一代盛世,安逸的生活,從而遷怒於這段愛情,但當這段感情最終以悲劇戛然而止的時候,卻又生出同情和無限感慨來。白居易的長恨歌,就把這種愛恨同情表達的淋漓盡致。“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既是對一代帝王的否定,也是對他愛情的肯定。
-
6 # 愛寫文章的大叔
這是歷史方面的學說,自已學識淺薄,對於當中的過程沒有細緻瞭解,只聽民間老人擺的故事講到,唐玄宗是唐朝歷代中的一代皇帝,楊貴姬是妻子,就被唐玄宗在後段貪圖享樂,對朝政的管理鬆懈,致使國家哀落,人民也跟著虧苦,受到民間有著敢恕而及言的好與歹的評論說法。
無論在任何朝代,隨便是官府至民間,在誰來撐握理政,或作某些事為,都不會得到百分之百的人心贊成率,只能是百分之六十以上大多數支援擁護就是合情合禮可通,如有了明顯優差,將會受之好歹的說法,宜已的就說好,對己不宜無利的肯定要說歹了,其中應該有個正確公道說法才對。在沒有完全瞭解的當中就產生了愛憎不明的記載和民傳,時長將形成了文心之記載或故事了。
當一個人已是仙逝後,在世不可能都是做壞事無功盡過,人們都會對予該人一定的評論,衡論有無功過,有功受到同情,行壞的當被討罵,於是人們對死者就消除了憎恨的心態,都是為使後人對此無怨的心理作法。所以古人就有了一種說法:人對人的所忌,該是忌生不忌死。意味著再有十大冤仇,他都死了,何必逗起後人懷怨。人還活著可作計較,死了就嚇必計較啦,隨便做什麼怎樣對待他,他都不知道了,何不如做個順勢之情,莫撓亂他,讓他得到安息,也就作出一些表示惋惜之舉。
-
7 # 創新國
袁枚回了四句話
*詩意棲居* 楊玉環的心思,袁枚是怎麼知道的
明皇與貴妃
【清】袁枚
到底君王負舊盟,
江山情重美人輕。
玉環領略夫妻味,
從此人間不再生。
[摩挲說兩句]
清朝的袁枚在縣團級的位置上就退了,沒有高層生活的經驗,但卻對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宮廷政變品頭論足,好像有內部訊息似的。但還真別說,畢竟是乾嘉三大家之一,確實有學問,有見識。
什麼宮廷政變?就是馬嵬坡政變。怎麼回事呢?當時,節度史安祿山叛亂,唐明皇向四川逃跑,到了馬嵬坡(陝西省興平縣),禁軍政變,殺死宰相楊國忠,逼唐明皇賜死楊貴妃。唐明皇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楊貴妃就是李隆基的寵妃楊玉環,楊玉環是楊國忠的族妹。我看,這場政變的實質,是太子李亨擔心李隆基逃跑將導致政權喪失,因此透過政變奪權,進而收復失地。
老袁是何等風流之人!他選擇這場政變的一個故事性很強的情節,大發議論。
他說,在馬嵬坡政變中,最後還是君王李隆基辜負了對楊貴妃的海誓山盟。什麼海誓山盟?估計都是些什麼海枯石爛不變心、天荒地老不分離之類的話。根據白居易的詩,情況是這樣:“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難道白居易曾經偷聽不成?實際上,李隆基不僅是背信棄義,而且是心狠手辣。政變者要求處死楊玉環,李隆基頂不住,便賜楊玉環三尺白綾自縊。
楊玉環雖然恃寵縱驕,但罪不至死呀?楊玉環必須死,是因為楊國忠是他的族兄,又是她推薦給明皇的。楊國忠主張逃跑,被殺死了;楊玉環如果不死,還獨受恩寵,政變者的安全沒有保障,睡不著覺啊。
李隆基也是沒辦法,必須在江山與美人之間作出選擇。江山與美人孰輕孰重?在江山面前美人輕如鴻毛。老袁這裡說的江山,實質上是皇權。有了這皇權,就不愁沒有美人,沒你楊玉環,還有李玉環,張玉環、劉玉環……,都不用李隆基出手,撲上來的就烏泱烏泱的。但是,沒有了皇權,就完蛋了,你的楊玉環就是人家的楊玉環了。也有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如南唐後主李煜,最後江山丟也,美人也亡了。
死到臨頭了,楊玉環才領略了皇家夫妻的滋味。
皇家的愛情那是絕對任性的。皇帝是老子天下第一,愛起來絕對任性,顛覆人倫,六親不認,遇鬼殺鬼,遇佛宰佛,簡直排山倒海、一住無前。楊玉環原來是李隆基的兒媳婦,李隆基硬是從自己兒子壽王李瑁手中搶過來。嫁給君王的生活也老帶勁了,啥事都前呼後擁、耀武揚威、肉林酒池、珠光寶氣,吃個荔枝都由廣東每天特供專送。孃家人也都跟著沾了大光,升官的升官,發財的發財,揚名的揚名。其實,在資產負債表上,這些都是應付款啊。
既然皇帝是老子天下第一,凡事都是別人求他的情,他從不求別人、也從不領任何人的情,包括夫妻之情。因此,當皇帝拋棄你時,那也是絕對任性,一樣是顛覆人倫,六親不認,讓你死就得死,讓你亡就得亡,簡直泰山壓頂、不可阻擋。這時,與皇帝的夫妻關係,就是絕對的負資產。
其實,皇家夫妻的滋味,不等於民間夫妻的滋味。尋常百姓的愛情雖然也不都是美好,但絕對沒有那麼任性。在尋常百姓之家,很多夫妻都是白頭到老的,即使生離死別或家破人亡,臨了時不少人還是說:下輩子還與你做夫妻。
尋常百姓的非任性夫妻之情,楊玉環沒領略到,她只領略到了君王絕對任性的夫妻之情。李隆基賜她死時,讓她找個好地方託生,但她已經下了最後的決心,堅決不再託生為人。沒意思了,對做人失去信心。
楊玉環長得漂亮不必說,她還非常有才,能歌善舞,詩寫得也好,不輸唐朝那些大詩人;還非常有情有義,李隆基賜他死時,她雖然說了不再託生,也說了死而無憾。徐夤詩說:“張均兄弟皆何在,卻是楊妃死報君。”張均兄弟是李隆基圈子裡的人,安史之亂時成為安祿山政府的高官,只有楊貴妃以死報答君王,太夠意思了。
楊玉環的缺點是懂點政治、但不精通、而又深度捲入政治,因此悲劇了。中國的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都是政治家,只有楊玉環是深度參與政治的藝術家。
還是替古人擔憂的老袁好,四十多歲就退了,回家幹自己喜歡的事的,一直幹到82歲。而楊玉環終年僅有38歲,正是人生好時光啊。
回覆列表
詞人有婉約派與豪放派之分,詩人亦是如此吧。從不理朝政、貪歡女色的角度,無論是詞人或詩人在其作品裡都給予了鞭笞。而從另一個角度,從楊貴妃的美麗及唐玄宗愛情專一方面,又給予了許多頌揚男女情愛的細膩描寫。這是兩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