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活輕心理
-
2 # 海洋70637665
童年是孩子性格和心理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時期。
童年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會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
“討好型人格”的養成,多與童年原生家庭的成長經歷和環境有關。 請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信任!多給孩子鼓勵與欣賞,它是自信的源泉、尊重孩子的意願和選擇!允許自由表達、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首先要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父母本身是“討好型人格”,也極易培養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他們會不停的教育子女做人就是要討好別人獲取生存,還會言傳身教許多討好的方式。這對孩子的成長危害極大,要知道,一旦陷入“討好”他人的模式,孩子可能會逐漸失去自我,失去遵從自己內心的勇氣。
-
3 # 吉祥如意007
告訴孩子討好誰都沒用,甚至會被人看不起然後欺負你。因為朋友都是階段性的,所以不必在意別人怎麼想,只管做好自己就行了。自己強大了,才有朋友,你弱小就不會有人在意你的。(六歲的小孩也許聽不懂,可以換種說法)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麼說可能有些消極,但也是現實。
-
4 # 閆方9t4R
您的孩子之所以有這樣的性格傾向,應該是你或你家人造成的,你們愛聽孩子對你們說好話好聽的話,喜歡聽的話,所以慢慢的孩子就往這方面發展了,首先改掉自己愛聽好話的毛病,然後再跟孩子講,告訴無論什麼時候要表達自己心裡的想法,要改了,孩子自然就就改過來了
-
5 # 成長樹下
降低自己的需求去討好別人,討好型人格在大人的世界裡,或許可以被稱為“能屈能伸”,但是孩子過早地養成這樣的性格,未必是好事!
討好型人格的形成討好型人格,在心理學上也被稱為“迎合性人格障礙”,是一種犧牲自我感受,去迎合別人的社交心理。
我一直認為,6歲之前,孩子身上的任何表現,都可以找到大人的影子。孩子養成了討好型人格,與家長不無關係!
什麼樣的家長,才能讓無憂無慮的孩子變得會討好人呢?
其實也很好理解,你可以想象一下,面對老闆時,是否會有一種討好的心理呢?老闆讓你加班,你不得不加; 老闆讓你給你調崗,你不得不接受!為什麼?老闆強勢,有優勢,老闆可以掌控你!對孩子來說也是一樣,大人強勢,大人喜歡掌控孩子,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孩子會有自己的主見麼?委曲求全、討好大人,不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怎麼引導孩子最重要的一點,我覺得控制好你的脾氣,不要太霸道!
如果孩子已經學會了討好,那麼多鼓勵他吧,少一些指責和苛刻,多肯定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多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切記把孩子放到同等的位置,以朋友相處,不要把孩子當成下屬,或者私有物品隨意處置!
總結: 討好型人格的養成不是天生的,小時候是被家長壓迫形成的,長大了是被社會壓迫形成的,不過也是在小時候埋下了伏筆!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根據孩子的表現和成長規律,隨時作出調整!
-
6 # 浮塵微草
六歲的孩子,自我意識逐漸增強,獨立活動能力顯著提升,正值兒童叛逆期(七歲左右),頑皮搗蛋、頂嘴不服管教,棍棒教育理念者對這一時期孩子的口頭禪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然而題主竟覺得孩子有討好型人格傾向,可見孩子的問題還不一般。
何為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是為得到他人的認可而隱藏自己的意願、儘管不喜歡也要委屈自己取悅對方的自卑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有哪些典型的表現呢? 為了得到認可而壓抑自己的想法,一味地犧牲自我去成就別人。 壓抑自己的情緒,心裡憋屈,但為了別人高興一切違心願地應允他人。 自己沒有主見,做事小心翼翼,脆弱而敏感, 給人的印象是“老好人”,對同事、對朋友都很熱心,表現得善解人意,也喜歡幫助別人 ,顯得特別大公無私、替人著想。 內心會痛苦、憤怒,不過只是自己知道,外在上不會表現出一絲一毫的介意。 形成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原因是什麼?一、家庭環境中有討好型人格的“榜樣”“言傳身教”,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
二、長期處於高壓的環境,性格被扭曲,比如父母的棍棒教育。
三、極度缺乏愛,比如被寄養在親戚家裡的孩子,或新家中父母是繼母或繼父的。 欲求屢屢被拒,想透過迎合討好的方式免遭拒絕。
四、父母施予孩子愛的同時,總要附加條件。比如:媽媽現在給你做好吃的,你將來可要好好伺候媽媽;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離開這個破家了……這樣會使孩子認為想得到就得先取悅於對方。
怎麼引導、教育孩子?首先,父母自己要反思,自身是不是存在這種討好型人格,若存在,則應力求改變自己,將對孩子的影響降到最低。因為我們不能忽略家庭對孩子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孩子童年時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決定著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
其次,父母應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和信任。要讓孩子正確認識和對待人與人之間關係,建立孩子的自信,克服孩子的自卑。讓孩子與人平等相處,不低三下四。
再次,父母要有責任意識,因種種原因不能照顧孩子,一定要先解決好孩子的撫育問題。否則,我們就是這些“問題孩子”的罪人。
其四,父母要杜絕家庭暴力,高壓“統治”,將孩子管理得“服服帖帖”,唯唯諾諾。
其五,鍛鍊孩子的膽量。一方面,陪伴孩子鍛鍊身體,強壯體格,這是壯膽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可以帶孩子嘗試一些冒險活動,逐步消除孩子的恐懼感,培養孩子的冒險精神,從而提高孩子的膽量。
其六、多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在生活實踐中引導孩子做真實的自己,敢於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和需求。特別是當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時,鼓勵孩子去據理力爭,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和獨立能力。比如,給孩子報個“語言表演班”,或陪伴孩子參加一些集體性娛樂活動,和老師溝通,多“照顧”孩子,給孩子創設表現的機會。
總之,要扭轉孩子的討好型人格,必須從父母的層面和孩子的層面雙管齊下。父母除了反思、改變自身外,更主要的是陪伴,在與孩子的朝夕相處中有意識地引導、鼓勵,讓孩子自信樂觀起來,膽大勇敢起來,找回自我,學會拒絕。
-
7 # 無譽無咎
請問,有沒有人參加過英國貴族禮儀培訓班?
歐洲所謂的貴族禮儀到底是什麼呢?
如果可能的話,花高價參加歐洲貴族禮儀培訓班是會有收穫的。
學習貴族禮儀之後,您就會明白毒雞湯有多可怕。
因為,歐洲貴族禮儀看似複雜,其實就是一句話:做任何事情,都要為他人著想。
把麻煩留給自己,把方便留給別人。
毒雞湯真是太多了,騙到的寶媽孩子數不清。
社會上道德日下,毒雞湯功不可沒!
把善理解為錯,把自私自利理解為好。
如果您是華人,那最重要的是加強道德修養。
如遇到嵩洋媚外的人,可以勸他花高價參加英國貴族禮儀培訓班。
把麻煩留給自己,把方便留給別人。
這是道德修養的表現方式。
-
8 # 能量時光
在生活中,大家或多多少會見過這樣一種人:不能吃辣為了照顧別人也一起吃麻辣鍋,別人再過分的要求都會盡量滿足,發生矛盾永遠先檢討自己,無限度地對別人好,容忍別人的不好。這種被稱作“迎合型人格障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討好型人格”。
作家蔣方舟曾在《奇葩說》裡剖析了自己這樣的性格,甚至到現在都不會表達不爽不會罵人。蔣方舟年少成名,自小都在名人圈,成人的圈子裡周旋,作為後輩對所有人禮貌是媽媽最先教會她的事,而蔣媽媽又是一個非常有主見和強勢的人,蔣方舟這種討好型人格與這些不無關係。
分析當家長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緒,必然也會影響到對孩子的教育,波及到孩子的情緒,日常對孩子缺乏耐心,動不動就情緒失控,甚至採用暴力。對孩子而言,面對這樣的父母,首先會十分沒有安全感,不確定自己到底哪一點會惹父母生氣。這種不安全感,會以討好來應對。在高壓環境下,孩子會學會察言觀色,學會小心翼翼,學會隱藏自己。
另外,父母如果一味要求孩子謙讓,謙虛,過分要求孩子懂禮貌,甚至講情商,也會導致孩子對自己存在感要求降低,不知道如何去表達和表現自己,長此以往也會迷失。
最後,家長的道德綁架,如常說:為你做了多少事,犧牲了多少等,也會時常令孩子活在愧疚當中。
解決在一個家庭裡,每個成員都不是獨立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其他人,影響著家庭的和睦,自己的身心。尤其做父母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家長是他們接觸最多最早最親的人,在長大前,家長就是他們的全世界。所以,首先家長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孩子總生活在恐懼裡。
其次,家長要經常鼓勵孩子表達和表現,充分培養他們對自我的認識,和自信能力。講禮貌是必需,但也不要時刻將自己的利益甚至權益拋之腦後。
最後,建立平等自由的親子關係。
-
9 # 陽光部落童裝
媽媽生氣——孩子趕緊道歉:媽媽我錯了,以後再也不惹媽媽生氣了;
媽媽很累——孩子立馬給媽媽揉肩捶背:媽媽辛苦了;
媽媽沉默——孩子戰戰兢兢地不敢玩也不敢動。
你一定很驚訝,世上居然有如此“乖巧懂事”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你想要嗎?
其實這種“乖巧懂事”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討好就是違背自己的意願按別人的意願行事,做別人期望做的事情。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在成人後會成為大家眼中的老好人,喜歡察言觀色,不懂拒絕,總是默默地把委屈藏在肚裡自行消化……
“關於討好有一個很大的誤解,很多人會覺得它是一種良性的心理狀態,畢竟看起來,被當做好人總是不錯的。但實際情況是,很多討好者,已經不是簡單的取悅他人,而是無法控制地討好他人,下意識地犧牲自己,甚至對來自他人的讚賞和認可上癮。”
如白紙一般的孩子也會成為討好型人格嗎?答案為是的。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導致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的罪魁禍首竟然是父母。
兒童心理學認為,6歲以前是人性格和世界觀的成型期,如果父母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愛與正確的引導,那孩子的性格會內向、自卑、悲觀。
童年時期不能得到父母陪伴的孩子,潛意識層面一定是受到傷害的,這種缺失不是父母拼命滿足物質需求就能解決的。
還有那些寄人籬下的孩子,他們會有一種“我只有討好他們才有飯吃”的潛意識,這種就是典型的“我需要讓別人高興,我才能生存”的世界觀。長大後,這種孩子很容易因過度在意別人的眼光,而迷失自我。
有很多父母,相比較讚賞和肯定孩子,給予孩子更多的,是批判和否定。從小處於高壓生活的孩子,會不自覺地形成討好型人格。
鄰居涵涵的媽媽就是這樣一位母親。
當涵涵拿著優+的考卷給媽媽看時,
涵涵媽會說:
“這次考試太簡單了,你看你,取得這麼一點小成績就驕傲。”
當涵涵幫媽媽做家務後向爸爸“邀功”時,
涵涵媽媽會說:
“爸爸媽媽這麼辛苦,你本來就應該幫忙了,都多大的孩子了。”
朋友們都誇涵涵,
當我看到她每做一件事,
第一反應都是去看媽媽臉色時,
我卻在為孩子心疼。
出於人類趨利避害的本能,孩子為了讓父母高興逐漸學會了妥協。高壓教育下,你將會收穫一個表面上“喜歡”學習,“熱愛”練琴的孩子,甚至將來選什麼專業、做什麼工作也會“乖乖”聽從父母的建議。
如果孩子所在的家庭環境是父母常常大吵大鬧,冷言冷語,甚至,時不時來一場“華山論劍”,而事後,關於孩子的安撫工作沒有做好,比如,告訴孩子我們不是在爭吵,只是在討論,可能聲音有點大。而且,和好也要當著孩子的面。沒有做到這些,也會增大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的機率。
不和諧的家庭環境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在他們的認知範圍內可能認為由於自己的“不聽話”或者“不懂事”讓爸媽生氣,所以這個時候,他們就會努力讓自己變得聽話,迎合父母的想法,強化自己察言觀色的能力。但是,如果在父母爭吵後,告訴孩子,和他們無關。
有一段時間,弟弟和弟妹因為一些家裡的瑣事經常爭吵,而之前那個經常嚷著買玩具,要去遊樂場的小侄兒,突然變乖了,會小心翼翼地問弟妹:“媽媽,我自己吃完了飯,你心情好不好?”“我乖乖睡覺,你就開心吧?”
從一個喜歡說“我不喜歡你了”的孩子,搖身一變,非常注重別人的感受,說明他在改變,在他爭吵的環境裡,他努力做好自己,因為希望這樣父母不會爭吵,很顯然,也增加了他變成“討好型”人格的孩子。
“討好型人格”的父母,自我價值感很低,不自覺地就會照顧別人家孩子父母的情緒,也會不自覺引導孩子去在意別人的評價。
他們會用這樣的邏輯來教育孩子:
“別上人家家玩,淨給人添麻煩。”
“別那麼不懂事,讓叔叔阿姨看笑話!”
“咱們家條件差,人家給的東西不能要,不能讓別人看不起。”
這樣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潛意識裡就會覺得低人一等,不自覺地討好別人,從而形成“討好型人格”。
孩子的成長環境足夠多的安全感。
我們想要孩子做自己,那就需要給孩子一個充滿安全感的成長環境。
不要讓孩子覺得,當他和父母意見不一致時,就會失去愛。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聲,勇於表達自己,並給予充分的尊重與信任。
讓孩子經常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我真正想要什麼?
試著讓孩子從小事開始,堅持自己的需求。例如和家人朋友出去吃飯,點幾道自己真正喜歡吃的菜,而不是隻徵求別人的意見。循序漸進,從小需求到大需求,再到拒絕別人的需求。
給孩子最好的愛——陪伴。
對於孩子來說,再好的教育,都比不上父母用心的陪伴。幾乎每一個問題小孩,都有童年時期“父母缺席”的烙印。
所以再忙,也別忘了預留時間給孩子,一旦發現孩子有“失去自我”傾向時,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需求,給予安慰或疏導,幫助孩子做回自己。
童年應該是快樂的,純粹的,像嬰兒一樣,高興就笑,難過就哭,累了就睡,喜歡就要,不想就拒絕……一旦陷入“討好別人”的模式中,就會失去自我,失去遵從自己內心和自覺的勇氣。
討好型人格一旦形成並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為了遠離“討好型人格”的深淵,父母這樣告訴自己,也這樣告訴孩子:高興就笑,難過就哭,喜歡就說出來,不想就拒絕。你不必過早地學會懂事和討好,你值得人世間所有的美好。就像有句歌詞:“你不能去學壞,你可以不太乖。”
回覆列表
6歲通常說來正是活潑好奇的年齡,尤其是男孩子。但是您的提問說他有討好性的人格,同時並沒有給出過一些具體的例項,而只是給出一個結論。假設這個判斷成立的話,很重要一點就是看夫妻關係或者是家庭中重要成員與孩子的互動模式。孩子的行為模式只是一個結果,大人的狀態才是原因,所以關鍵不是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