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經典守望者
-
2 # 汗青行者
首先,我們先來簡單的瞭解一下魏徵:
魏徵魏玄成,現在一般寫作魏徵,河北鉅鹿人,生於北周年間。隋末天下大亂時,在瓦崗李密手下做事,獻計十條不被採納。李密為王世充所敗,隨李密降唐,後自薦安撫山東,勸得李勣(原名徐世勣,也就是徐懋功)投降。跟隨李神通駐守黎陽,被竇建德擊敗俘虜,被任命為起居舍人。 竇建德被李世民打敗後,再次入唐,任太子李建成的太子洗馬。玄武門事變前,曾勸李建成先下手對付李世民,不被採納。李世民登基後,長期擔任李世民的諫官,直至病逝。
玄武門事變後,魏徵未被李世民所殺,反而一直被重用,從上面對魏徵的介紹就可以看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魏徵是非常識時務的。短短几年內,魏徵先後為李密、李神通、竇建德、李建成做事,並被他們重視,這說明魏徵沒有“忠臣不事二主”的道德潔癖。對於李世民來說,一個識時務的人沒有威脅,放過他也無不可。
二、李世民需要魏徵去招降、安撫李建成、李元吉的舊部。玄武門事變後,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舊部害怕被牽連清算,人人自危,李世民需要一個合適的人選去招撫他們,魏徵就是這個人選。作為昔日同僚且身份足夠高,魏徵的話更容易得到這些舊部的認可,而且魏徵自身也是一個榜樣。
三,魏徵出身于山東(太行山以東)士族。一方面,魏徵與秦王府的秦叔寶、程咬金、徐懋功等人都是出身于山東士族,當時同鄉之間牽連極深(從魏徵招降李勣之事可見一斑),殺了魏徵,會讓秦叔寶等人心中埋下隱患;另一方面,隋唐兩朝的建立,得益於門閥勢力的大力支援。因為隋、唐定都於長安,關隴貴族對朝政的影響極其深遠,皇帝需要有其他勢力來制衡關隴貴族,山東士族就是其一。
四,魏徵有才能。瓦崗寨中給李密的獻計,降唐後給李建成的建議,投靠李世民之初兩百多條勸諫全部被接納,編著《群書治要》、《隋書》、《諫太宗十思疏》、《十漸不克終疏》等書…,無不體現了魏徵的才能。
-
3 # 北辰272055996
魏徵,是大唐李世民時期的股肱之臣,一直到今天,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名字,他性格耿直,敢於直諫,看見皇帝有什麼缺點,就提出批評並給予糾正,在歷史上實屬罕見。最重要的是,他以前並不是太宗的人,而是李建成的人,當年屬於李世民的敵對勢力。
對此,我們不得不承認,李世民確實是個好皇帝,他有容人之量,最後還將魏徵選進了凌煙閣。從這點看李世民的明君之名不是浪得虛名的,那是歷史承認的。魏徵早年投靠過李密,隨後由於李密兵敗,他又投靠了竇建得。不管是李密還是竇建德,都沒有發現他的才華,因而都沒有重用他。他也阻擋不了時代的發展,很快,大唐就消滅了竇建德。隨波逐流,是文人亂世求生的生存法則,魏徵也同樣,依然還是誰能收留自己就歸順誰。從此,魏徵開始效力於大唐。然而正是在大唐,魏徵的雄才大略才得以施展,此時的魏徵已人到中年了!
魏徴歸順大朝以後,當時的太子李建成聽說他是個人才,就讓他在東宮做個圖書管理員,雖不算什麼,但怎麼說都是太子的人。魏徵是個優秀的臣子,誰是主子,他就忠於誰。此時他發現太子和秦王的關係很是微妙,他就勸李建成未雨綢謀,早做打算,只可惜太子並沒採納他的建議,將他的話完全當作耳旁風,沒有采取任何的防範措施。如果他李建成聽取魏徴的建議,那歷史上就沒有太宗李世民,更沒有貞觀之盛世了!
這實乃李世民之幸,他所遇到的對手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不識人!
玄武門之變後,站錯隊伍的魏徵同樣也受到了牽連,但李世民是個識人的伯樂,他發現魏徵是個難得的人才,就沒有殺他。這可能是一個原因吧,但也絕對不是不殺他的原因。那李世民登基之後,為什麼沒有殺魏徴呢!
第一:這與李世民的手下大多數人是山東好漢有關係。在李世民的嫡系中,多數人原來都是李密的部下。他們與魏徵都是老熟人,李世民考慮到這點也不可能殺魏徴。
第二:魏徵當時的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並沒有進入太子黨的核心組織。因此除了哪些耍員被殺外,其餘的都沒有被追究,因為李世民懂得如何會讓政局更快的平穩下來,社會更快的安定下來。
第三:李世民是個胸懷豁達的君主,對他來說,只要不威脅到自己的核心利益,他能容忍魏徴。這點是歷代帝王難以做到的。
第四: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當時的中國結束分裂沒多久,百姓保受戰亂之苦,人為了活命,今天投這個,明天降那個,並沒有所謂的氣節、忠貞觀念,當時的人們也不會因此而批判這些人。這可能是戰亂中人們為了生存而預設的生存規律吧!.因此,對魏徵而言,不停地投降並不意味他的人格怎麼的低下,李世民也不會因些而看不起這個人。
最重要的是,李世民看重的是魏徵的品行,魏徵為人耿直,不畏皇權,敢於據理力爭,為了追朮真理而不委曲求全。即使後來在李世民手下做事,他為人的性格依然不改。這可能是李密、竇建得和李建成他們都不喜歡他的緣故吧,而李世民卻能客忍他,所以李世民能成為千古一帝。
魏徴也因為這種個性,而被歷代的史學家大寫特寫,搞得現在一提起唐太宗李世民就會聯想到魏徵,一想到貞觀之治.也必須想起魏微!這個魏徽能流芳千古,也算是沒有白活呀!百姓會犯錯誤,帝王也會犯錯誤,而帝王犯鍺誤卻很少有人批評指證.。大臣那麼多,敢直言的有幾個?主耍是害怕皇帝翻臉不認人,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嗎?大家都是臣子,若是經常被皇帝惦記著可不是什麼好事!而魏徵就不考慮這些,要麼你別讓我看見,看見就說就管!就這樣,魏徵因此名揚朝野內外,有時李世民的家事和個人興趣愛好,他魏徴都要管!
貞觀二年,長孫皇后要給李世民納妾,就這件事,愣是讓魏徴給制止了!(因為對方有婚約)。
貞觀四年,大唐開始連年豐收,國力雄厚了,天下太平了。於是許多大臣要求太宗去封禪。這時魏徵又說話了,他向李世民闡述不能封禪的道理,這難免又是一通說教,弄得李世民心中很不悅,這事放到誰身上都不會好受,更何況一個帝王要宣傳自己的政績,有過失嗎?沒有。然而魏徵一棒子打過來,說:″現在內憂外患.,國家的錢少的可憐,你還是老老實實的治理國家吧,你離封禪的水準差的遠呢!"
李世民這個氣呀,可人家田舍翁說的在理,都是實情,李世民沒反駁的理由。這要是換個昏君,魏徵的腦代不知掉幾回了。可李世民的英明又跳出來發揮作用了,使魏徵的勸諫又一次成功了。魏大人,真棒!
那麼魏徵這是何苦呢,非理不討好。因為他的前半生是在戰亂年代度過的,他很是瞭解民生民情。因而,他多次勸諫太宗帝要居安思危,勤勉節儉。這點,我們真服魏微,他是真的不怕皇帝生氣呀!關於魏徴勸諫的案例很多很多,可謂是百看不厭,百聽不厭!
就是因為他的勸諫過於頻繁,為將來君臣關係的破裂埋下隱情。在魏徵死後,發生了一些令人費解的事情。由於魏徵生前向李世民推薦的杜正倫與候君集出事了,杜某因貪汙受鬱被查辦,侯君集因參與謀反被查辦。這二位真是不給魏徵長臉呀!
這兩件事對李世民打擊很大,他開始懷疑魏徵的忠心了,你給我推薦些什麼東西,難道你背地裡結黨營私嗎?這樣,多年的怨氣終於爆發了,最終親自到魏微墓地將他的墓碑推倒了。魏徵死後受到如此的待遇真的令人心寒,可悲可嘆!
魏徽,是一個優秀的管理者,用當今的觀點看是″逆才",這類人往往固執、自負、堅持真理,這種人往往難以迎合領導者的歡心,往往不能順從領導者的意圖。因此,往往不能彼領導者重用。但是魏徴很幸運,他遇見了一代明君,並且他脅助這位明君開創了大唐盛世一一貞觀之治!
-
4 # 微史春秋
魏徵是一個怎麼樣的人?評價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就不一樣。
比如明代萬曆皇帝年輕時,經筵講讀《貞觀政要》,曾問閣臣申時行:“魏徵為何如人?”
申時行答曰:“徵能強諫,亦是賢臣。”
萬曆反駁道:“徵先事李密,再事建成,後事太宗,忘君事仇,固非賢者。”
在萬曆皇帝的眼中,魏徵先後侍奉三主,沒有從一而終,不是“賢者”。
而在申時行看來,魏徵敢於諫言,是“賢臣”。
我想大多數人的看法說申時行是一樣的。
而萬曆皇帝不欣賞魏徵,是因為他希望臣子們都能實習塌地效忠皇帝,要從一而終。當然不不排除萬曆皇帝自己本身不喜歡被大臣強諫,被強諫則意味著皇權低頭了。
至於李世民為何不殺魏徵,《新唐書》說了一個原因:
王器其直,無恨意李世民看中他剛直無私。
當然了,玄武門之變後,太子被殺,首腦已除,樹倒猢猻散,對於 黨羽沒有必要趕盡殺絕。而且為了儘快善後,對黨羽採取懷柔也是常見手段。
而魏徵真的很剛直,“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唐太宗器重他,重用他,使“有經國之才”是他得以真正發揮才幹,“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無不言”,自然全力發揮能力。
於是唐太宗和魏徵這一對留名青史的君臣楷模便出現了。
一個敢於直言,一個從諫如流,賢臣遇明主,各有機緣了。
-
5 # 西域鷹眼
魏徵是隋唐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是歷史上出了名的諫臣,之前是效忠於李建成的,在玄武門事變中李世民將李建成和李元吉誅殺,不但沒有殺了魏徵,還將他收入自己麾下,在開創貞觀之治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魏徵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又和唐太宗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一、亂世仕途,輾轉多處
魏徵在隋末出生於官宦之家,但是父母早亡,也就家境衰敗了,因為身處亂世,魏徵非常重視縱橫家的學說。剛開始,魏徵是在一個叫元寶藏的武陽郡郡丞手下做事,後來隨元寶藏投向瓦崗軍,其才華引起了李密的注意,但李密卻始終沒有采用魏徵獻上的計策,最後李密被王世充大敗,率部投向李淵。
此時,李密的部將徐世勣還佔據著山東的大片土地,而魏徵就是善於抓住機會,自薦到山東勸降徐世勣,在魏徵的勸說下,徐世勣決定歸唐,但是在到黎陽與李神通匯合時卻又被竇建德的起義軍俘虜。
竇建德聽說魏徵很有才華,便招至麾下當起了起居舍人。再到後來,李世民攻打王世充,竇建德前來救援,卻反而被李世民圍殲活捉,魏徵才又回到了長安,才結束了自己輾轉的亂世仕途。
二、東宮幕僚,獻計獻策
有才華的人總是被很多人默默關注,魏徵回到長安之後就被太子李建成看中,招到東宮做起了太子洗馬。在這裡需要說的是魏徵的恪盡職守,他現在的職位就是為太子出謀劃策,鞏固太子的地位,所以看到李世民經常南征百戰,立下很多軍功,而太子李建成卻經常留守長安,少有戰功,魏徵建議太子多立戰功,鞏固地位。
後來,山東的劉黑闥發動叛亂,也是魏徵為太子著想,讓李建成主動向李淵請命去平定叛亂,並且一戰大勝,斬殺了劉黑闥,平定山東。此時的李世民已經是戰功卓著,李建成比起來要弱很多。魏徵便給李建成支招,要麼建議李淵把李世民調到偏遠的地方去,要麼就先下手為強,把李世民儘早除掉。
但是李建成和李密一樣,始終沒有聽從魏徵的建議,還在猶豫不決的時候,李世民先動手了,發動了玄武門之變,開啟了自己的宏圖大志,而凡是太子和齊王的人家人和子女都被誅殺,心腹近臣也人人自危。魏徵當然也在被清理之列,當李世民問魏徵為什麼要離間他們兄弟的時候,魏徵說“人各為其主,可惜太子沒有聽我的建議,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慘劇了。我忠於太子,有何過錯?”
其實唐太宗也早就聽過魏徵的才華,又看到他不卑不亢、淡定自若,還有著忠誠,李世民赦免了魏徵,讓他擔任了詹事主簿的職位。
三、盡職盡責,忠於職守
能夠創造貞觀之治,這與唐太宗卓越的人力資源管理能力密不可分,本不是秦王舊人的魏徵也受到了李世民的重視,任命他為諫儀大夫,封為鉅鹿縣男,可謂是榮寵之至。
他幫助唐太宗很好地平定了各地的太子和齊王舊部,為唐王朝的撥亂反正建言獻策。他不光充當著一個諫官的角色,還充當著李世民的老師,唐太宗一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向魏徵請教,而魏徵也並不會因為自己是臣子而阿諛奉承,反而是有理有據直言進諫,為唐太宗答疑解惑。
在魏徵死後,唐太宗親臨弔唁,失聲痛哭,並廢朝五日,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諡號“文貞”。
魏徵在品德上,是一個人人敬仰的賢人;在能力上,是一個盡職盡責的能人;在唐太宗的心裡,是一面知得失的鏡子,也算是一個跨越階級的良師摯友。
-
6 # 七輩子向善
魏徵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眾所周知,魏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一代忠臣,他忠心耿耿,敢於直諫,為官兩袖清風,剛正不阿。他和李世民是相得益彰,一個被稱為千里馬,另一個被稱為伯樂,一個在歷史上被譽為“第一諍臣”,另一個被稱為千古明君。
魏徵雖然忠心為主,但是他不阿諛奉承,也不拐彎抹角,而是據理力爭,正如史書上所言“或逢上怒甚,徵神色不移,上亦為之霽威”。(《資治通鑑》卷一九三)每次李世民被魏徵直白的話氣到不行的時候,魏徵卻毫無畏懼,弄得李世民不得不收起自身的霸氣,拿出一副大度而得體的樣子對待他。
魏徵不像一般的臣子們唯唯諾諾,他大膽直接,不怕李世民被氣壞了,而是有什麼話就說什麼話,出言無毒,言之有理,讓李世民不得不認真思索他的話,看看是否有用,能否用到現實生活中來等等。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魏徵是李世民的良師益友,他不怎麼把君臣關係放在眼內,而是真心實意地對待李世民。
在魏徵死後,李世民痛苦流淚,停休早朝五天,並且親自為魏徵寫了墓誌銘,刻寫在石碑上。世上再無魏徵了,李世民痛失愛卿,甚至是發出“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的感嘆之言。由此可見,魏徵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是一般大臣無法比擬的!
為什麼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當時沒有殺害魏徵呢?筆者倒是想問問為什麼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要殺害魏徵呢?
其一,魏徵是何等的聰慧,他直接跟李世民說李世民是齊桓公之輩,為五霸之首。他將自己自比管仲,將李世民比作是一代明君,暗語著自己能夠輔佐李世民成大業,如果李世民殺害了他,那麼他也就是在毀了自己的聲譽。
其二,魏徵之人在當時就已經很出名,才華橫溢,口才了得,李世民求賢若渴,自是知道這回事的,有這麼好的人才明明可以留著,為什麼不用呢?所以李世民並沒有殺害魏徵。
總結:李世民是慧眼識英雄,魏徵是有幸遇明君,兩個人是惺惺相惜,相得益彰,因此,李世民怎麼會加害於魏徵呢?
回覆列表
在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是絕對想殺掉魏徵的,因為太子一黨與李世民的恩怨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從楊文幹一案開始,太子和李世民的矛盾已經上升到你死我活的地步,而後建成設計將秦王府中的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驅逐,雙方的鬥爭愈加殘酷。而魏徵作為太子府的謀臣,如果是在平常時期,李世民肯定會尋釁陷害魏徵,以剪除太子羽翼。但是,魏徵與李世民的見面卻發生在李建成死後,朝中大勢已經平定的時候。兩人之間的對話也堪稱經典。李世民責問魏徵:“你為何離間我們兄弟的感情?”魏徵答道:“如果太子聽從了我的建議,必不至於有今天的下場。”這一番你來我往是真正的高手過招。魏徵面對這一問題只要稍有閃失就會人頭落地,魏徵在回答中表明1、自己不受隱太子的信任,對於暗算李世民的計劃參與不多。2、自己的謀劃才能要高於隱太子府的所有人。3、如果你任用了我我會幹的更出色,而且會證明你比隱太子會用人。一番話既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又是為了將自己撇清,同時也是給了李世民一個證明自己比隱太子強的機會。也正是因為這番對話,魏徵才沒有被殺,反而被委以重任。